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文化 >

寒山《欲得安身处》的禅意

[禅宗文化] 作者:吴言生/辛鹏宇 [投稿]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关闭

\

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

微风吹幽松,近听声愈好。

下有斑白人,喃喃读黄老。

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

【作者】

  寒山,唐代著名诗僧。少年时,过着富家子弟的生活。青年时,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多次落第,无颜回乡,滞留京城,成为一个流浪书生。因为他无法在世俗生活中求得荣耀,于是带着伤痛的记忆,浪游天下,最后选择了上山去隐居这种生活方式。在历史上,连真实的姓名也没有留下,只是留下了“寒山”这样的一个名号,以及他的诗歌—《寒山子诗集》。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文学界开始大力倡导白话文,寒山的白话风格受到喜爱和关注。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寒山诗远涉重洋传入西方,被翻译成英语和法语,为众多的读者所接受。

  寒山诗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是隐逸诗、禅趣诗,难能可贵的是寒山景物诗中所体现的禅意之美。寒山诗所独有的风格为后代文人所模仿,从而形成独特的“寒山体”。

【译文】

  想要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

  幽远的寒山,就是最好的去处。

  轻微的山风,吹过幽静的松树,

  愈走近就愈会发现声音的美妙。

  松树下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

  喃喃自语地在读着黄老的图书。

  他来此修行已有十年乐而忘返,

  对回到红尘的道路已全然忘却。

【禅意】

  白隐禅师曾提醒修行僧:“寒山虽佳境,易见而悟难。”人们对寒山诗中所写的景百看不厌,但对它所象征的禅机,却很难悟得到。寒山诗往往有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深义。

  不论是儒家的修身之说,道家的养身之道,还是佛教参禅悟道,都有两个途径,一是内在的心境,二是外在的环境。“安身处”就是指外在的环境。

  微风吹动幽松,发出美妙的声音,距离愈近,声音愈加悦耳动听。怎样才是“近听”?仅仅是身体与它接近是不够的,你要在精神上走近它,走到它的里面,与它融为一体。你就是松,松就是你,这时的你,就会觉得有带着体贴的微风,拂过你松树枝干般的每一寸肌肤,你的心里会充满喜悦:“噢,这就是生命的宁静,生命的喜悦,生命的奥妙!”

  当你与红尘远了的时候,你才能与大自然近,你才能成为松树,成为微风,成为一朵花,一片叶,一滴露。

  在如此美好的境界里修行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你看,松树下面,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喃喃地翻读着道家修身养性的书,这样的感受是多么美妙!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家学说以及道家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佛学。禅宗思想里,也有黄老“休养生息”的成份。这里的黄老,指代的就是修身养性的智慧

  心无杂念的时候,人就很容易入定。这位年老的修行者,他在读书之时,也俨然进入了禅定。他从哪里来?红尘世界又发生了什么?他已经沉湎于悟道之中,忘却了回到红尘俗世的路了。该放下的已经放下,该忘却的自然就会忘却。只有忘却了过去,不幻想将来,才能安安心心、踏踏实实、幸幸福福地活在现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