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父德行喻的原文与翻译
昔时有人,于众人中叹己父德,而作是言:“我父慈仁,不害不盗,直作实语〔1〕,兼行布施。”时有愚人,闻其此语,便作是念〔2〕,言:“我父德行〔3〕,复过汝父。”诸人问言:“有何德行,请道其事。”愚人答曰:“我父小来断绝淫欲〔4〕,初无染污〔5〕。”众人语言:“若断淫欲,云何生汝?”深为时人之所怪笑。
犹如世间无智之流〔6〕,欲赞人德,不识其实,反致毁呰〔7〕。如彼愚者,意好叹父〔8〕,言成过失,此亦如是。
【校注】
〔1〕实语:梵satya-vāda,指真实之言语。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龙树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四《初品》中《菩萨释论》:“实语第一戒,实语升天梯,实语小而大,妄语入地狱。我今守实语,宁弃身寿命,心无有悔恨。”卷四九《释发趣品》:“实语者,是诸善之本,生天因缘,人所信受。行是实语者,不假布施、持戒、学问,但修实语,得无量福。实语者,如说随行。问曰:‘口业有四种,何以但说实语?’答曰:‘佛法中贵实,故说实。余皆摄四谛,实故得涅槃。’”
〔2〕“念”,《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径山藏》、《清藏》本无。
〔3〕德行:梵guna。指道德之行法。隋智《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二:“具足诸德之行,名德行具足。”北宋知礼《金光明经文句记》卷五上:“先王之德行者,先王道德之行。”
〔4〕淫欲:梵maithuna,指行淫的欲望。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一《不净行学处》:“言淫欲者,谓两相交会也。”明一如《大明三藏法数》卷一三:“谓欲界众生,多于男女互相染着行于欲事,故名淫欲。”龙树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三五《释报应品》:“淫欲为诸结之本。佛言:‘宁以利刀割截身体,不与女人共会。’刀截虽苦,不堕恶趣。淫欲因缘,于无量劫数,受地狱苦。”
〔5〕染污:梵klista,指男女行淫之事。北宋法天《佛说七佛经》:“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苾刍众言:‘汝今谛听。彼菩萨摩诃萨从兜率天下降阎浮处母胎时,未曾得闻母有染欲,色等五尘而无所著。’尔时世尊而说颂曰:‘菩萨处胎时,令母心清净,不闻染污名,远离五欲过。’”
〔6〕“智”,《普宁藏》、《径山藏》本作“知”。
〔7〕毁呰:梵pamsayati,指毁谤非议。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二五:“毁呰语者,谓于他人为毁辱事。”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九:“毁呰,《说文》:‘呰,呵也。’《礼》云:‘呰者,莫不知礼之所生。’郑玄曰:‘口毁曰呰也。’”
〔8〕“好”,《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径山藏》、《清藏》本作“存”。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在众人面前赞叹自己父亲的德行,他说道:“我的父亲十分慈悲仁爱,从不伤害别人,也从未偷盗过他人财物,说话从来实事求是,并且常行布施。”当时有一个没有智慧的人,听过他的这番话后,便暗自思忖,并说道:“我父亲的德行,要远远超过你父亲。”大家便问道:“你父亲有什么德行,也请你具体说说。”这个愚人便回答道:“我父亲从小就断绝了淫欲之心,身体从来没有被男女之事染污过。”大家说道:“如果你父亲从小就断绝了淫欲之心,又怎么能生出你来呢?”这个愚人被当时在场的众人所大大嘲笑。
这就好比世间没有智慧的一类人,想赞美别人的德行,但又不了解对方的实际情况,不但没有达到赞美的目的,反而败坏了对方的声誉。如同譬喻中的那个愚人,本意想赞美自己父亲的德行,但说出的话反倒成为毁誉的过失之辞一样。
- 上一篇:山羌偷官库喻的原文与翻译
- 下一篇:最后一页
- 因果报应
- 嫖娼有报应吗?真实的嫖娼报应
- 佛典故事
- 禅宗公案
- 邪淫现世报:二男女车上纵欲酿车祸被烧死
- 我忏悔,我的报应来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学佛与富贵
- 与卖淫女风流一次 70岁花心老汉染恶疾
- 被烧死的蛇
- 佛学故事
- 百喻经故事全集译注
-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
- 邪淫的隐形果报 谁都逃不掉
- 念地藏经招鬼?不敢念地藏经的请进来
- 民间故事
- 大难不死 意外获得足以致富的特异功能
-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
- 鸟为食亡,人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刚经故事
- 一盆洗脚水的警示
- 损友导淫 精尽丧命
- 佛教因果报应的真实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触犯,不断淫欲心难清静
- 人和动物的感人故事
- 善护口业,免遭大难
- 智慧故事
- 心经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这两个因果故事,让你了解什么是业障
- 两性关系
- 地藏经故事
- 十大弟子传
- 为老公念心经,菩萨真的加持为其开智慧了
- 学会心平气和
- 夫妻姻缘天注定,能改变吗?
- 吃亏是在给自己积福
- 梅兰芳父亲倾囊布施 终获善报
- 当代最受欢迎的佛学大师及其代表作
- 智商不高 却很幸福
- 须达长者布施的故事
- 自害伤彼,害人者终将害己
- 佛陀十大弟子之说法第一的富楼那
- 痴人救驼,驼瓮俱失
- 故屋有鬼
-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的故事
- 释迦牟尼是真实存在的吗?释迦牟尼的一生
- 释迦牟尼的一生
- 万年寺无梁殿的由来
- 峨眉山隐士蒲公遇普贤菩萨的故事
- 印宗法师成就六祖惠能大师的因缘
- 武则天信佛教吗?武则天崇佛
- 梁武帝“舍身人寺”
- 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吗?观音道场普陀山
- 洒水观音代表什么?洒水观音的寓意与故事
- 佛陀十大弟子之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 舍利弗证得天眼通,是因布施而得来的?
- 一动不如一静
- 认真活在当下
- 你要懂得,体验自我内心的世界
- 人活得就是个心态
- 茶要用沸水沏才会清香
- 有时候压力会成为负担
- 谁都有所不能
- 珍惜自己所拥有,就是最大的财富
- 任何时候都不要失衡
- 生活中的很多东西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 不要为了转瞬即逝的快乐作茧自缚
- 多审视自己的言行
-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 真正困扰你的,是自己本身的执念
- 不要让别人的行为影响到你的情绪
- 喜欢搬弄口舌的人,会让别人感到讨厌
- 为什么我们不能很快地认识自己?
- 只有人心,才具有千尺的深度
- 修心,是治愈一切烦恼的良药
- 所谓修行,实际上就是做好无数的小事情
- 真心本性是最珍贵的财宝
- 人生随时可能落入生死井中
- 西天二十八祖之九祖伏驮密多的故事与传法偈
- [白云禅师]如何理解“与生死有关,与道相应”?
- [绿茶]六安瓜片的传说故事
- [禅宗文化]洪州禅地位如何?
- [哲理故事]别让自己的心背上沉重的包袱
- [佛经故事]叹父德行喻的原文与翻译
- [佛与人生]如何分辨“需要”与“想要”?
- [佛学常识]出家做和尚有年龄的限制吗?
- [白云禅师]“法”是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 [禅茶]中国茶道盛于宋代的原因
- [禅宗文化]禅宗在唐代兴盛有哪些社会原因?
- [哲理故事]豁达乐观,快乐常在
- [佛经故事]山羌偷官库喻的原文与翻译
- [佛与人生]有福不享是傻瓜吗?
- [佛学常识]短期出家需要受持什么戒律?
- [白云禅师]福德与功德有何差别?
- [华严经]若有欲得如来智,应离一切妄分别,有无通达……
- [乌龙茶]“三坑两涧”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