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金刚经》系列开示 64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以此名字汝当奉持”。因为众生不立这个名字,不能摄持,不能总持于法故。因为此法不落于心,此心不能与法相应故。就像念阿弥陀佛,你不念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怎么相应呢?所以持名总持于法。从因地上讲,虽然你对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信心,但是持名之因,本身跟果地是相应的。只要你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念摩诃般若波罗蜜,不管你是无住之相还是有住之相,它都能相应。比如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有求财者就有住,他必定得财;有求名者有住,必定得名;想求福报,可以得到福报。因为有住之心必能得有住之相,而无住之心,必能得无住之相。因为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我们的本心。在心念时时候,它必然跟我们心里本来俱足的德是相应的。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是如是,你有住就得住相,你无住就得无住相。如果你心中不住名不住利,不住得不住失,心中无住故,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圆满的果德。如果心中有住,必然就不会圆满。但是众生无始以来业障很重,常常都是有住之心去念,有住就有相,有相就有得失,那你果地上的功德就有住。“以此名字汝当奉持”。所以我们闻到这个名词,又能够和名字的了义相应,必须要通过闻法。你闻到金刚般若这个体,然后又持此名,持名与果相应故,是为真持,此名为佛啊。因为这个经典讲无住之体,讲无相之体,因为无住体是心故,无相体是法界故,因为无住使心圆满,心圆满则法界圆满,觉性就建立出来。你有住,你心不圆满,法界就不圆满,那你心中就有得失,真实法界就不会显现出来。 所以佛陀讲果,无非是建立众生的果地上的因,使我们因地上的果圆满故,因地就圆满了。果地上的圆满代表你心地上的圆满,果上不圆满心上就不圆满。你念阿弥陀佛无住为什么无住呢?是因为你把这个阿弥陀佛名号跟法界的果相应了。什么叫不圆满处呢?你念的阿弥陀佛,你念的金刚经,是有住之心。你有住之因来建立我们的因,不是无住之果来建立我们的因。因为无住的果是金刚的本体,也是阿弥陀佛的本体,也是你本来你自性中的本体。因为有住故,你的自性就失去了,那你果德也就没有了,金刚的本意也就不存在了。就等于没有闻到金刚经。但是念有没有利益呢?因为金刚经和南无阿弥陀佛这声名号,乃至于我们的自性,是相通的。因为相通故,你念它就有用。
“以此名字汝当奉持”,持此名字是果地建立因地。所以者何呢?后面会讲到:“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流通本里面,后面还有一句:“是名般若波罗蜜”。
智者大师、嘉祥法师等在著书中,都没有后面这句,“是名般若波罗蜜”在老本里面是没有这句话的,这句话是后来加上去的。这句话,祖师们判的时候,认为这句话有一定的毛病。因为智者大师他们都是一代高僧大德啊,从古本里面没有找到,但后来的新本里有了。
“以此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这句话破除两种知见。一个是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后面讲,如来有所说法否?如来说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但是这里不是“如来说”,是“佛说”,这完全是两回事。因为佛是所证,佛是究竟果觉之称,是证悟到究竟位的一个名称。如来不是证来的,如来是无所来无所去本体的法性,是于一切了义。它无所来是无住之体,无所去是相之体,如来报身无所去,法身无所来。法身就是无住之体,相上说说来也是错,说去也是错,说去它是来,说来它是去,来去是一体不二的。来是法界,去是法性,法性就在法相里面,法相就在法性里面,法相法性就是如来。佛就不这样了,我们现在是凡夫,是众生,我们不能说我们的苦恼是佛啊,但是我们可以说它是如来啊。为什么?烦恼无所来无所去,体是清净体,故名如来。你不能说有一个来的烦恼,也不能说有一个去的烦恼。如果真正的悟到了你本心即自性佛的时候,它就是无来无去的如来。只有证悟了的佛,才了知如来。如来又不离众生,众生本来就是如来。他有所去,他不是跟众生有个距离吗?他有所来,他不是有取于众生吗?有取舍,就不名如来。如果有所来,那我们凡夫就是佛;如果有所去,那我们都不是佛。所以是佛不是佛,那就非常矛盾。所以,佛是究竟觉的果,同如来有差别。
所以,为什么“佛说般若波罗蜜”,就是释迦牟尼佛,佛是果觉上所证。佛证到,以般若波罗蜜照见五蕴皆空。佛是所证的体,我们现在是凡夫,要证佛的体,以般若波罗蜜就不应该有名字的出现。我们观照的时候还有名字的出现,只能从如来体里面,才能够离言说相。而这个有相里面,一个是离名字相,佛说般若波罗蜜,是佛所证。我们依这个般若的观照力,见到实相之后,这一切相都已经没有这个名字存在。如果依般若波罗蜜这个心来证它,就没有这个名字。就像说妈妈的时候,在你看到妈妈的时候,这中间这个名字是全部没有的。我们证到的这个“妈妈”里面,没有任何名字,而有这个名字的存在,那我们心中还有一个名字的知见,叫名言。阿罗汉还有名言的执着。我们众生成果觉的时候,没有名言的执着。有了这个名言,就会生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须菩提,汝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否?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这个是离言说相,没有言辞的相。前面讲了众生的执着,就像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念的这个理,完全会之于相。这个相里面,没有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名。所以念的这个南无阿弥陀佛,观照与实相相应的那一刹那,是无念无住的。所以你真正念般若,执持于这个名号,“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汝当奉持,它是断的意思,断除我们这个攀缘之相,无为之法,没有一个定法,叫无为而安。南无阿弥佗佛就是般若波罗蜜,如果你执着一个名字,这个叫做定法。定法跟无为是不相应的。比如爸爸、儿子、孙子,对孙子来说,他是爸爸,对他爸爸来说,他又是儿子,这叫无为法。如果你有定相了,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念这个名字,与法相不相应,就变成有为之法,有为之法,与般若是不相应的。叫你奉持这个名字,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破我们这个名字的执着,以这个观照我们的实相。比如南无阿弥陀佛,阿是寿命无量,弥是光明无量,陀是觉性无量;阿是十方诸佛,弥是十方菩萨,陀是十方众生;十方诸佛究竟空,十方诸法究竟有,陀是无尽众生;菩萨能通达于法故,众生能通达于义故,诸佛能通达于佛故。
我们怎么悟究竟的佛?比如这个茶杯一般众生会说这是个长形的工具,这个就是众生的知见,众生就是一个相;我再问你,这是什么?很多人说,这是玻璃,证明说你从相上面已经看到了它的体,这是阿罗汉知见,因为从相能识体,能了解无住之心。我这是比喻把大千世界比喻为这个茶杯这个相,每个人看差别都不一样,但是全部是玻璃,玻璃是一。有的人看到底下,有的人看到正面,有的人看到侧面,有人看是方形的,有人看是圆形的,有人看是扁的,每个人心不一样,但每个人心的玻璃是一,相都是不一样的。众生是执相,阿罗汉是执着于空叫空。对于菩萨来讲是六度。佛是不二的,印入一切众生心。另无佛可得。
菩萨能入一切众生心,他从里面往外走,我们众生从相上从你心里发出来的,菩萨能从玻璃里面看到相,所以他看到一切众生都是这个玻璃体,他了解所有的众生就是一个相,他入一切众生心,他是无住的。佛看是什么呢?究竟的境界,佛是看不到玻璃,玻璃是众生心,形也是众生心,有玻璃是菩萨见,有长圆形是凡夫见。但是呢,玻璃和形是妄生体了不可得,众生以为是实体,佛是没有众生菩萨可得当又不离众生菩萨,也没有玻璃,也没有长圆形,那是绝对的境界,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的体,全波即水,无佛可成,全水即波,无众生可度,佛没有众生没有佛,也没有什么不可度的众生,不可成的佛,菩萨有微细烦恼,阿罗汉有出离烦恼,众生完全是烦恼,三者都有见的烦恼。只有佛已经没有见,彻底的超越了对立,完全是这个诸法的本身,这个诸法即是实相佛。我们悟到这个道理,但是众生执着于这个名,完全是成见,是众生的偏见。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就是说,我们不要执着于这个名字,我说这个名字,并非有一个名字可得,就是实相。但是众生又执着于实相。前面讲到,我也空,法也空,都空掉了,连名字都不建立了,众生就想:世尊说法难道是假的吗?后面佛陀又问须菩提:汝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否?因为前面,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也就是说,这个名字不可以立,没有法可说,连般若波罗蜜都在实相里面了,全部已经空掉了。众生就想佛有所说法吗?这个是众生的攀缘之相,众生有这个攀缘,有法可得的执着。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这是离名说相,没有名之相,但是无所说不能代表他没有说。无所说就是不是用口上说,是以依相而说。像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所说法否?阿弥陀佛说法是色声香味触法等相说,闻者解脱。一切相都在说法,并不是口上说。众生执着于如来口上说法,其实不是口上说,它是离言实相相上体,相就是说法之相。起信论上讲,有三种说法,离言说相即究竟觉,离名说相即如来,离心缘相即真如。
离言说相究竟觉。就是前面讲,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就是离言说法。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口上说,跟实相相应,口上说法的这个体性相,是没有言辞可得的实相。也就是说,你观到实相的时候,这个实相是没有言辞,只有实相的显现。
离名说相即如来。就是刚说的,如来有所说法否?如来无取无舍,无取于众生妄,无舍于众生真,没有这个名字相可得,以相说法,说本体实相。此相就是名字,名字就是相,所以离名说相,就是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释迦牟尼佛在说般若波罗蜜,叫言,这个言是离言,不能够执着于这个言辞。如果你执着于这个言辞,就像我们读金刚经,如果你执着于金刚经,天天在读而不观察实相。真正的修金刚经,一定要把书放下来,然后如法观察实相,整个外面的相都变成摩诃般若波罗蜜。这叫做,摩诃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一定要把金刚经变成实相。你在此世界无住,就是法身,因为我们此身本来无住故。无相,平等法界心。一切法,山河大地、生老病死、成住坏空,一切妙法离言辞。但是经过这个文字观照实相入到你心中,你是没有言辞的,完全是实相的显现,叫离言说相。不能执着于这个言辞,执指为月,把金刚经读懂以为你见到金刚经了,其实你没有见到。如果你以这个文字而观照到实相的时候,这个实相才是你自己跟佛相应的这个体,就有证量。为什么这个地方是讲“佛说”,后面讲“如来说”呢?因为“佛说”是离言说相跟证量相应的,跟境界相应能觉故。“如来说”是离名说相,有相的显现,说如来的实相体。如来无所来无所去,你不能说我证量上面离开这个相,如来是告诉我们不离开此相,佛是说你在诸法相上面要证如来地。你现在看到这个诸法相,要证如来地,这叫佛说。佛不离开当下的如来,不离开这个诸法实相,叫做如来说。所以,“如来说”和“佛说”是两回事,是能所体,才有真如法界实相显现。所以这里面你要悟到。我们应该离名字相持。比如我一讲常福,实相就出来了,这个叫离言说相,你不能把常福这两个字抓着。所以祖师们讲“洪名招德”,名号出来了,德就出来了。如果这个名字出来,德不出来,这个名字就变成了有住心,那跟金刚经怎么会相应呢?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是一样的,一念名德就感召,如来全部的德,你无住心到在德里面去了。你心里面既然持名,但是毫无名字的执着,你内心没有这个名字的体,没有这六个字。如果你把六个字化如来全部功德。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说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什么叫是名微尘呢?说大说小无非一心故。大家要悟到这个道理,离名,就是离开执指,执指为月。我们修行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就是执指为月。但是你把这个诸法所有的名字去掉,大小就一如了,就是你的实相,但是又不离开这个假名,这个叫实相念佛啊。实相现前的时候,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以文字建立观照,以观照建立实相。
住持三宝就是名字,名字经过实相而来,这样就是常住三宝。常住三宝又建立我们的自性,这个自性就是观照。观照、常住、然后转为实相。你看到现在的佛像,叫住持三宝,看到住持三宝就看到实相三宝,实相三宝就是观照你的自性三宝。你的自性三宝、实相三宝和文字三宝是一体,不能分出三个。你看到的这个外面的相,是我们的心中之相。我们的心分出二相,一个是无住,无住的体就是实相,无住的相是法界,一相一切相。你现在看到的这个一相,是法界之相,一相建立法界,你观照到了,现在这个佛像就是圆满的法界!了解法界是无住,无住之体就在这个佛相里面,所以你看到实相就是常住。它又跟我们自性相应。无住就是我们自性、佛性、即法身。有相就是我们自性中的无相,遍法界,是自性三宝。所以,自性三宝、常住三宝和住持三宝,住持就是实相,住持三宝就是观照,观照实相就是常住,常住实相就是自性,实相就是我们的自性。那我们的自性又在哪里呢?在文字之中。文字、观照、实相是一体,不可以分开来。
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你听到这个名字,马上就观察到般若的体,与实相相应。但是跟我们自性不相应之前,你还有假设,就是我看到了实相,我是菩萨道。到最后面,你自己的实相全部现前,你就是佛了。三种三宝都在你自性中、一心中显,实相、常住、观照、文字,都不存在,都是方便假名,变成一真如。
真如就是离心缘相。离开你心里的缘,你有什么常住三宝、住持三宝、自性三宝的概念啊,都是建立在我们名言里面,我们还有一个攀缘心。这种攀缘心还是一种执着。真如就是这种攀缘心都没有了。文字、观照与实相都不存在了,就变成真如境界。真就是真实的体,如就是如如不动。如是代表如来,真是代表佛,是成等正觉。你心一点都不立了,这个就是佛真如境界。真如境界和住持、常住、自性这个名言都不存在了,这就是真如境界。到了真如境界你就如如不动了,当体即佛了,彻底离开心之攀缘,离心无缘相,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修诸般若,无名字言。一念般若波罗蜜,一念名即得实相。这个名字的总持,就像念南无阿弥陀佛,何等自在,跟实相相应。只有跟自在相应,才能获得清静相。跟自在不相应的话,就不得实相。不得实相,你念阿弥陀佛就会有烦恼,因为不了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实相,就是真如。如果是真如,阿弥陀佛就是绝对的,没有一个攀缘之相,你意会到了,你立即就解脱,进入到真如境界了,无得无失,无取无舍的真如境界,你活在阿弥陀佛的怀抱之中,连我活在阿弥陀佛怀抱中这个心都不存在,你就是一个大真如。六祖大师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心断,缘相就断掉了,全部是真如境界,他就举心不动了。所以六祖大师一悟即佛,根本就没有众生,没有佛,就是十方诸佛也没有了,十方众生也没有了,全部是自己一个纯朴的心,完全是不动念了,这种境界。一切法皆是佛法,即名如来。
若人信心清净者,则生实相。这里面是破我们的细惑烦恼,要把佛讲的这个理变成我们众生心中的事。如果你微细的观察,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就是要我们接受实相,把前面所讲的这个东西,变成我们心中的实相。就是要我们彻底的放弃名字言词。我讲的再好,如果你不落于心,有什么意思呢?你耳朵听到我讲话,你执着于这个名字言词,你应该落于心啊。
经前部是讲信,讲理解,就光信还不行,信了还要解,释迦牟尼佛大悲心的生起,了知于众生不落到心里面去,变成名字,变成言辞,心里面有一个攀缘之相,不了解诸法无为体。我们不入无为,无为就是无有定法,一切法皆以无为安立,就是在这个世间相上面建立般若之智,而不是在名言上面去下功夫。因为名言有一个定相,你把这个名言般若波罗蜜、金刚经、阿弥陀佛名号当作一个你自己的定法,或者当成有为之法,当作是一个名言,这样的做法是违背佛意。佛陀看到了执着,所以直接告诉众生,不可以执着于这个名言文字,因为佛陀前面讲无为,讲到无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你跟无有定法不能相应,你把法定了,你就跟实相不能相应。你把文字、名言定下来了,你跟实相就产生一个距离,跟般若就不能相应。所以我左讲右讲,也是释迦牟尼佛的悲心的示现,恳切的希望大家不要执着于所讲的名言文字相。
出家者是佛弟子,讲法者是佛弟子,但是与金刚经受持者、听闻而受持者,此人为佛侣,为荷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听法闻思修的人最重要,讲法的人并不重要,包括我讲,如果我不如实奉持,那我也就是佛陀弟子,我心讲的与实相不相应,而你相应了,你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如果我跟这个实相也相应,那也是不可思议的;如果我讲了,我跟它不相应,我还是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要观照于法,并且这个法要落实到实相上面去,不要听这个名字,要把这个名字化为实相,化为般若,化为智慧,这样才能会到佛意。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我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因为须菩提问啊,此经叫何名呢?我等云何奉持呢?须菩提问这个话的时候,本身有两个相,一个,这个名字叫什么?第二个,我应当如何奉持?如何奉持和这个名字,如果只讲名字,不讲奉持,众生执着于名字,名字跟奉持是两回事。名字是总持,奉持是名字的意,了义。这个名字通达如来了义才是奉持法。如果跟了义的这个体不能相应,这个奉持就不成立。
汝当奉持,就是以佛陀的果地,建立在众生的因地,叫“汝当奉持”,很微细的这种思维,说细并不细,越说到后面其实就越简单,越明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否?”后面这句话是对于攀缘之心:“如来无所说”。如来没有身,如心经讲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如来无所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我们现在看到的佛身,是有所来有所去。有所来,如来有八相成道,有所去,他的身可以灭。有所来有所去,这个相是众生的心,因为众生有生有灭,所以如来有生灭之假示相。
为什么密宗里面要把身口意供养给上师,因为你把身供养给上师了,你就没有身了,就得清静之法身,外面是大空性的,没有我了,整个世界就是空;把口供养给上师,就变成佛法了,整个宇宙是一个法,就是你的佛法;把意供养给佛,就是清静体,整个世界就是清静意化身。身口意全部供养给上师以后,或者供养给佛以后,你就获得是清静的法身,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无住之相、无住之体,你获得的这个身体,这个都是我们心中的法,这个心中的法后面就是清静的心,因为法从清静心中生。你的意业,你的觉性的意,就是清静的这个化身,就是觉,就是无处不在清静,无处不是你的身,无处不是你的口,无处不是你的意,无处不在化身。你的身口意不离法界。我们通过这样的观照,第一你清静了,第二你遍法界了,第三你无处不在觉里面。这里面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是佛说,就是你自性的修;一个是如来,不离相故。外面的清静之无住相,你的清静法身在一切法界里面。这个法在哪里呢?一切长短高低,所有的都是佛法,但是离言辞,没有这个口上说的言辞,都是法,这叫做如来法,不离相故,就是离言辞相,不是用口上说,但是诸相不离,要离开当下相另外有庄严可得,那叫攀缘。就是你看到山河大地、春夏秋冬、青黄赤白,都是法。这个法从哪里出来呢?从我们口里生。极乐世界全部是色声香味触法讲法。众生看到色等法界,心开意解,听到声音等法界心开意解,色声香味触法都心开意解,得种种庄严,种种清静,种种解脱,都会现前。西方极乐世界完全是以无住之法来跟我们讲法,不是用口说。西方极乐世界从头到尾都没有阿弥陀佛来跟我们讲法,都是用色声香味触法,而这一切相是什么呢?都是阿弥陀佛在说法。为什么叫西方极乐世界盛重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土,极乐世界有种种花往下掉的时候,极乐世界的众生在水里面洗澡得心开意解,得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为什么极乐世界这些东西一闻到一接触一听到,风一吹过,天上一个声音、一个香、一个味、一个触,众生即得种种解脱呢?这个就是法。这就是真如法,这就是如来。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以如来心来会与我们的心。如来所说法无所说,没有所说的人,法是自现,本来就在法里面,此体本来真实故。
我们听到般若之法以后,会生出一种境界,即破妄显真。把你的妄体舍掉了真显现出来,你会发现,你舍了身,法界即你身;你舍了口,这个法界之音、色声香味触法即你口了;你舍了意,你无处不在庄严。心觉了,啊!原来鸟语花香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法,是个清净的法,这个法是我们心中之法,原来心大法就大,心遍法界故,法就遍法界。总持在哪里呢?总持我意念,我没有意念都不知道。你现在用这个意,意是什么?开你的迷而成为觉。你觉了悟了,这个意猛然的同空性相应,那你的意识总持了十方诸佛,十方诸佛就在你总持的一念意里边,一念意十方诸佛。意里可以总持一切法,因为你的意到哪个地方都可以总持,你悟了,跟实相相应的一刹那,你吃饭了,用意了知,你没有意怎么了知呢?所以这个意是什么呢?叫千百亿化身。你到南昌,你到九江都用意念在总持;你的意念就是佛就是法就是僧,就是身就是口就是意。身口意是一体的,意里有口,口里有身,身里有口,口里有意,身口意是一不是二,三就是一一就是三。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则“真实、相应;非就是不相应的意思。如是观照者,是般若波罗蜜,不如是观照者就不是般若波罗蜜。如果你执著于名字,则非般若波罗蜜,“则非”二字完全看你相应还是不相应。所以佛说般若波罗蜜不可以执著于名词,般若波罗蜜要跟法相应故。
若人种善根,疑则花不开,信心清净者,花开则见佛。你怀疑这一念善根,对这个善根不能生出佛的信心,认为善事善报,或者善事与心不一,或者善事是善事,我是我;对这一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善根,你怀疑或你不能生出佛想,认为这一念善根跟佛是有距离的,疑则花不开。信心清净者,什么叫信心清净者?你这一念善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就是这一念善,相信你这个善与你的心是一体不二的,不是我心在做善,是此相就是此心;相跟心是不二的,与实相相应,花开则见佛。为什么呢?此信心坚固故,此信心与实相相应故,你一定会见佛。如果你与实相不能相应,则不能见佛。你虽然在念“摩诃般若波罗蜜”,但对般若波罗蜜的实相不能了知,你念这个名字跟实相清净不能相应故。比如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世间一切万法都不见,就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念善根,或者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在你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的一刹那的善根,这一念善根跟佛是不是相应的?这一念善根跟佛是无二的,并且这一念善根跟法界所有的法界,都是相应的。对这一念善根生起佛想,生出无二之想。但是我们跟般若不相应的时候,你会怀疑的。怀疑有二:一是无意识的怀疑,一是有意识的怀疑。你不生怀疑,但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的事情,令你怀疑。比如说你念这个南无阿弥陀佛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你在这边念阿弥陀佛念几声,相信阿弥陀佛是真实是果德的是圆满的,把这一念善根放在一边;那边照做坏事不误,执著啊攀缘啊等等这些东西与这一念心不能相应,不断地去做这些恶业。你这个恶业、执著、攀缘超越了你这个佛心,你就不能解脱。假设你念阿弥陀佛的这一念觉性,对佛陀生出无二之心,相信这一念善根就是我们心中的实相;也就是佛陀的这个体。你念这个阿弥陀佛一声与一百万声是一样的,那么说这也是实相。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佛号都是圆满的。你在数一声佛号一声功德,再加一声再加一声功德,需要不断的加不断的加在增长,这个就是怀疑。为什么呢?你有佛号相续的增长故,你就不知道你念念是圆满的体。
讲般若的目的是干什么呢?为什么讲般若呢?因为我们有无尽的业障,讲般若的力量就是把我们周围的所有的相变成实相,然后你念的这个阿弥陀佛跟实相相应,使我们实相能有个坚定的体,就彻底的死心踏地的念“南无阿弥陀佛”,放弃了所有的攀缘体,因为我们对世间有很多的攀缘体。你对阿弥陀佛不能够生起真实的信心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你不断的向外攀缘,除了念阿弥陀佛圆满之外,你对外面的实相不能了知。讲金刚经就是要告诉你这个清净体,为什么?山河大地皆是你的法雨,皆是阿弥陀佛的法雨,因为整个的世界都是法雨而已;整个的世界都是我清净之身,了解法界是你的身,还有什么攀缘呢?你把东南西北所有的地方都是你的清净法身,你离不开你的清净法身,你就不需要劳累跑了,活在当下就可以了。外面所有的相都是法相,既然外面所有的法相都是你的口,那我还说什么呢?我在口里面呢?所以你就不需要再跑了,活在当下就可以了,当下的法即是,一切法即是一法;你住在一个法里面彻底就安定了。一心能总持所有的清净法身,总持于所有一切法,你这一念的当下就知足了,这个就是你的境界;你就彻底的安心了。如果你安心了,你在房间里就不动了,就老老实实的念“南无阿弥陀佛”了。跟这个学啊,跟哪个学啊,到最后面呢什么都不要学了;为什么呢?清净就是法身,就在你的当下,圆满的报身就在你的一念,你舍身就是清净法身,你舍口就是圆满的报身,而报身与法身就在此一念之中,在你意识清净的化身,无处不在化身之中。在这样的化身中安住,然后不动,这样不动的相续----十年,二十年,这样的心住十年二十年,这叫做养德、养道。佛教里讲见道、养道,然后就是证道,见到了这个道以后,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养道。六祖大师还养道十五年;马祖养道三十年;赵州老和尚养道二十年,就念一个“空”字。证明说我们见道之后,一定要养道;养道如如不动,一心一切心,一口一切口,一意一切意,心彻底的安定下来不动,就这样的十年二十年下来,这个叫做终身的出家。这个才是你不枉你修道,不枉你出家。我们修行的人老是东跑西颠的,为什么呢?就是为了见道;见道之后还东跑西颠的,那不就是失体了吗?见道之后是谓佛,这个佛心相续,它叫证量。
后面讲“如来有所说法不?”为什么呢?见道后,身还是这个法界,口还是这个法界,意也是这个法界,无所说法,就是说:离开言辞,没有可说;一天到晚跟佛陀打成一片,听佛说法,但是佛陀无法可说;无所说,是名说法;所以如来说法,是名说法;你要懂得这个意思。
如果你自己住在这个体里面相续,有一天,你这个攀缘之心,“唰”地一下断了,这是你的真如现前。真如现前的时候这个世界是空寂的,这个世界是庄严的,所谓的西方极乐世界,所谓的一真法界,所谓的华严境界,就在这个当下一念当中。你还有个意、习气在那个地方,当你意念习气刹那的一断,整个世界立即就变成境界。不明了者,佛法离我们很远很远,了解佛法者,就是一层纸而已,戳破了就是大光明藏显现。我们连见道都没有得到,我们舍弃自己的生命来求见道之体,我们在外面参学就是为了见道。那我们住在这个地方干什么呢?为养道。最终的目的是要证道,成佛;佛是什么样子的呢?佛就是如来,不离当下;还是在这个体里面。我们修道之人要知道如是观照。
- 上一篇:《金刚经》系列开示 63
- 下一篇:《金刚经》系列开示 65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