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详情]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一(之二)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一(之二)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
“只有阿难尊者,早先接受了其他斋主的别请,到很远的地方单独去应供,还没有回来,所以不在今天应供的众僧之列。由于没有跟随在导师佛陀身边,也没有与上座比丘或者长老同行,阿难尊者便独自一人往回走。”
{阿难}:翻译为“庆喜”,佛陀的堂弟,白饭王之子,出生于佛陀成道当天,似乎是为庆祝而来的,因此得名。
{别请}:在佛陀时代,依照戒律,信众请僧用斋有两种方式:1、僧次请,也就是信众向僧团提出请僧应供的要求,僧团则按照某个固定次序,依次派遣僧人前往应供,以示平等,这是通常的情形。2、别请,信众直接提出请某某僧前往应供,只在特殊情况下允许,例如生病的时候,或者施衣时(布施袈裟的时候),等等。
{不遑(音:皇)}:不及,来不及。
{僧次}:佛陀时代,在僧团当中,通常以戒腊(受戒以后,夏安居的次数)高低为次序,不同于那些混乱无序的外道团体,这叫做僧次。因此,无论出行还是集会,佛教僧团都井然有序,非常有威仪。
{上座}:戒腊很高(例如二十年以上)的比丘,或者是证量很高的比丘,例如阿罗汉,称为上座,具有领众修行的资格,可以做阿阇黎。
{阿阇(音:舌)黎}:也写做“阿阇梨”,意思是“亲教师”,有五种:1、剃度阿阇黎,为弟子剃度并传授沙弥十戒;2、教授阿阇黎,传授比丘戒时,负责讲解与教导;3、羯磨阿阇黎,传授比丘戒时的戒和尚;4、依止阿阇黎,为弟子做修行的依止和依靠,时间有长有短;5、教经阿阇黎,为弟子讲解或者传授经论。
按照戒律,比丘受戒之后,五年以内,不可以离开自己的依止阿阇黎(依止师);十年以内,不可以单独出行,必须跟随上座才可以出门,以免道力不足而遭受魔障。当时,阿难尊者受戒已满十年,戒腊已过十载,是可以单独出行的,所以,才接受了别请。
从这个段落当中几个名词的介绍,可以看出,佛陀时代所制定的戒律是多么地具体与细致,既公平,又严格。或许,只有像这样依照规矩的公正管理,才会造就一个优秀的团体,乃至于一个优秀的民族吧。
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就在波斯匿王请佛应供的这一天,没有斋主请阿难,于是,阿难尊者托着自己的钵,在路过的那片城区里,顺着住户的次序,挨家挨户乞食。他心中想着:佛陀规定弟子们,一天最多只许到七户人家当中乞食,希望今天我能够在这七户人家当中得到斋饭,无论他们家干净与否,也无论他们家是什么种性或者高低贵贱,哪怕是最低贱的旃陀罗也没关系。我将以平等的慈悲心,不分贵贱地去乞食,希望以这个善因缘,能够回向一切众生,都圆满成就无量功德。”
{应(音:硬)器}:梵文“钵多罗”,简称为“钵”,意思是“应量器”,形状、大小和材质都要符合要求,其大小随着个人饭量,在日中一食的情况下,刚好够自己吃就可以。材质主要是瓦(陶瓷)和铁(或者类似的金属,不允许用铜,以区别于外道)。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檀越”意思是“施主”,由于布施而得福的人。阿难尊者希望从第一家,到第七家当中,有一家能够布施斋饭,最终成为自己今天的檀越,否则,依照佛陀制定的规矩,他今天不可以再乞食,只好饿肚子了。
{刹利尊姓}:古印度社会有严格的种性制度,分为四种性:1、婆罗门(相传是大梵天的后裔,掌管祭祀等等),2、刹帝利(就是王族,负责管理国家),3、吠舍(士农工商,百姓阶层,从事社会生产),4、首陀罗(类似于奴隶阶层,为高贵种性劳作,地位低下)。
其中,婆罗门和刹帝利是高贵种性,吠舍是普通百姓,而首陀罗则是社会底层的低贱种性。
{旃(音:沾)陀罗}:在四种性以外,最低贱的人群是父亲为首陀罗,母亲为婆罗门的后代(这种情况本来是不允许通婚的,显然来自于“意外”,这方面,古印度人比较开放),他们被称为“旃陀罗”,意思是贱种,这些人往往从事屠夫、刽子手和粪便清洁工之类的,被认为是“不净”的工作。
阿难尊者乞食时的观想内容,充分表达了出家人乞食为生的目的,并不是说僧人没有能力养活自己,只是为了尽早契入无为圣果,把时间和精力都要用在修行上面,佛陀才命令僧团乞食为生,而不要从事世间的生产劳动。
这也并非佛陀的独创,在古代印度,乃至于今天的印度,都有许多乞食并苦行的禅修者,虽然,佛陀曾经把他们叫做“外道”,那是说他们尚未觉悟正法的缘故。不过,在这个时代来说,能够在物欲横流的二十一世纪还乞食苦行的人,的确是太可宝贵了。
对于乞食的修行人,印度百姓奉若神明,非常尊敬。不过,在咱这个自诩为勤劳智慧的伟大民族看来,普遍认为讨饭实在是懒汉行为,也实在有伤大雅,有碍观瞻,所以,民众不太接受,也就没能够实行开来。取而代之的是寺庙经济,当然,这种方式也间接来自于古印度。人们游览佛寺,礼拜瞻仰庄严的佛像,有时也会听听讲经说法,然后,布施捐助一些钱财,以表示对佛教的恭敬和支持。
后来,在帝王不支持佛教的时候,寺院经济一度极为困难,无法维持僧团的日常生活,于是,逐渐就有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禅门祖训,许多寺院,僧人们都种田为生,白天劳动,晚上修行。其实,这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人,总是要先解决基本生存,然后才好修行呀。不光是居士,出家人也是如此。
如今,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佛教,又有所不同了。最发达的是旅游经济,各个地方都纷纷开发和利用名山古寺的旅游资源,让这些资源充分为地方经济服务,美其名曰“带动地方经济,利益一方百姓”,等等。如何带动呢?门票由相关部门来收取,分一点给寺院。于是,为了应对大量的游客和香客,僧人逐渐演变成了各个旅游道场的工作人员,每天忙于管理事务、接待贵宾和看守佛殿,至于说,修行?嘿嘿,对不起,没空了。
那些不愿意如此度日的,真想修行的僧人们,日子越来越艰难,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禅堂里面有一些,佛学院里面也有一些,其他,只好离开,要么住山苦行,要么自己折腾一个乡下小庙,再要么就天高任鸟飞,自生自灭去了。
最糟糕的是那些“经忏鬼子”们,绝大部分都是假和尚,没有文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穿上僧装,混进了佛门,整天叮叮当当去给信众们念经挣钱,却完全不守戒律,吃喝嫖赌,样样都来。近些年,在社会大势力的默许下,他们竟然也纷纷去受戒,据说,这样收入会好些,身份也比较有保障些。然后呢,他们当中的出类拔萃者,善于活动关系的人,好多已经坐上了当家、住持,乃至于更为显赫的位子,于是,一个个乌烟瘴气的经忏道场应运而生。
无独有偶,还有更多的经忏道场和小庙,是由当地的居士头,被称为“某某大师兄”,或者“某某老师”,领头建造的。资金来源呢,他们先在当地化缘,初具规模以后,就开始承办“佛事”,做法会挣钱。雇用一批假和尚,来给他们打工。挣了钱,表面上是建庙,暗地里呢,多数都流入了他们小团体的腰包。在东南沿海各省,许多寺庙都是类似的性质,修行道场,越来越少了。而真正想要修行的僧人们,似乎总是难得容身之所,于是,在经历了诸多磨难之后,嘿嘿,其中大部分都退心了,开始混日子,得过且过。
最后呢,那些出家十年以上,二十年以上,还在不懈地坚持修行和学习的僧人们,就比较罕见了,大约,只剩下两类人,一类,特别能吃苦,苦行僧,道心坚固,他们容易获得成就;还有一类,特别有本事,啥都会干,随便在哪里,养活自己绰绰有余,但绝不随波逐流,就是常随佛学,这些人可以宣扬佛法,自利利他。按照佛陀的授记,阿难尊者,以及许多圣者的应身,就在这些人当中,在末法时代住持佛陀教法,咱学到后面,学完《楞严经》,大家就会明白。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当时,阿难尊者已经知道,世尊曾经呵斥须菩提尊者(总是到富贵人家去乞食,尊者认为,富贵人家造业比较重,来世容易堕落,所以,尊者要为他们培植善根)和大迦叶尊者(总是到贫穷人家去乞食,尊者认为,贫穷人家往往不舍得布施,来世还会贫穷,所以,尊者要为他们培植善根),虽然已经是阿罗汉,却用不平等的心去乞食。阿难尊者无比钦佩和敬仰如来,因为如来总是用慈悲平等的心,没有任何局限地开导教化一切众生,使他们解除对于佛法的所有怀疑和诽谤。”
“于是,阿难尊者从所经过城区的城门,慢慢走了进去,仪表安详,威严有素,完全符合乞食应斋的法度。”
{诃(音:呵)}:是“呵”的通假字,大声斥责,呵斥。
{大迦叶(音:摄)}:也叫“摩诃迦叶”,当时僧团里面,姓“迦叶”的人有好几位,以尊者为年长德高,故称“大迦叶”,以便区分。
尊者的名字,叫做“饮光”,生下来就带有淡淡的紫金色光明。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当中的头陀第一,也是禅宗传佛心印的第一代祖师。如今,尊者并未灭度,而是以肉身进入灭尽定,安住在鸡足山,等待弥勒佛降生人间,亲手把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传给弥勒佛之后,大迦叶尊者将会腾身虚空,显现十八种神变,以三昧真火自焚色身,碎为无数舍利。这是大阿罗汉入灭的经典方式。阿难尊者一百二十岁那年,也是这样在恒河上空灭度的,并用神通力,把自己的舍利自然分为两份,落在两个国王面前,以免他们武力争夺,显示了圣者的大慈大悲。
{开阐(音:产)无遮}:开示阐述平等之法,没有任何局限。“无遮”就是没有局限的平等广大之法。
{城隍(音:皇)}:古代城池的护城河。民间信仰当中,也指主管某座城的神灵。
{郭门}:就是城门。
阿难尊者不仅相貌英俊,而且威仪极好,心地非常清净,所以,他才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和多闻智慧。佛陀曾经多次赞叹他的功德,说阿难虽然常常与佛陀一同出入王公贵族之家,见到过许多贵族美女,可是,他从来都不会因此而产生淫欲心。当然,这也是因为,阿难尊者早已经证得了初果向(须陀洹向,也就是初果须陀洹的初级阶段)的缘故。所谓初果,依据《金刚经》所说,已入圣流,而终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的缘故。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当时,阿难尊者因为按次序乞食的缘故,经过并进入了摩登伽女的家中,没想到,遭到了黄发外道大力咒术的迷幻。摩登伽女的母亲用据说是大梵天所传授的娑毗迦罗外道神咒,使英俊的阿难陷入了迷幻当中,被带到了房间里,阿难心里虽清楚,身体却不由自主。摩登伽女以淫欲心,抚摸着阿难,眼看阿难即将毁坏他清净的戒体。”
{淫室}:摩登伽女的家,因为她淫欲心很重,请母亲用娑毗迦罗神咒来迷惑阿难,试图和阿难先发生关系,再成亲,所以把她的家叫做淫室。
{摩登伽(音:茄)女}:“摩登伽”的女儿。“摩登伽”翻译为“下贱种”,是她母亲的名字,其家族属于当时社会最底层的旃陀罗族群。
她的名字叫做“钵吉谛”,翻译为“真性”,意思是说,她虽然生在旃陀罗家中,出身低贱,但是,她的真性却不曾失去。其实,人人都如此,虽然大家境遇各自不同,真性,又何尝有差别呢。
{娑(音:梭)毗(音:皮)迦罗}:翻译为“黄发”,是古印度九十六种外道当中的一种。
{先梵天咒}:据说是大梵天传授给其先祖的,一种极有威力的咒语。咒语为什么会有威力呢?因为真正的咒语都有护法神,只要有人按照仪轨,如法供养神灵,并持咒,护法神就会前来护持他,满他的心愿。
如今的人类,自以为“人定胜天”,却不知道,万事成败,本来就不是区区人类可以做主的。古希腊的神话当中,地上的人类在打仗,天上的天神也在打仗,最后,哪一方的天神厉害,哪一方就会获胜。在人们所看不到的力量当中,最终决定一切的,是业力,也就是人们善恶的力量;而善恶业力的落实,则离不开天神。因此,当人类向善的时候,善神欢喜,世界就会逐渐变得越来越美好;而当人类作恶的时候,恶神厉害,世界就会逐渐变得越来越糟糕。
遗憾的是,现在是减劫,人类将会越来越贪婪,越来越凶恶,逐渐堕入深渊。所以,善良的人们,请务必独善其身,洁身自好,千万不要随波逐流,业力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共的,今生,咱就算艰苦一些,也不要紧,也要坚持修行,升华自己的道德与情操,开拓自己的智慧,将来,咱自己的善业成就,咱就会超越这个五浊恶世,而转生到美好的地方去修行。这不是自私,这是智者的抉择。
{戒体}:因登坛受戒,经过如法秉白之后,所得到的一种无形质的功德身,称为戒体,属于色法当中的无表色。戒体由护戒神护持,一旦违犯根本戒,就会失去戒体。
既然阿难尊者已经证得初果须陀洹,已入圣流,通常情况下,不会再陷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了。可为什么,竟然会被摩登伽女,以淫欲心来抚摸,却无力拒绝呢?这是因为,如后文所说,尊者“一向多闻,未全道力”,只是听闻佛法,实修不够,道力还不充足,所以,还没有证得阿罗汉果。在声闻乘来说,只有证得四果阿罗汉。才叫做“已全道力”。到那时,任何邪咒,任何魔境,都无法再扰乱尊者了。
阿难尊者已证初果,心地非常清净,当时,据《摩登伽经》的记载,有一次,阿难尊者偶遇正在取水的摩登伽女,便向她乞水喝,摩登伽女说明自己是旃陀罗,怕不够恭敬,阿难尊者并不嫌弃,说沙门心地平等。摩登伽女因此而喜爱上了阿难,无法忘怀,便恳求她的母亲用咒术迷惑阿难,来和自己成亲,否则,就不活了。
她母亲被女儿逼得没办法,就设了坛场,反复念诵娑毗迦罗咒语。终于,阿难在受别请归来的途中,就被咒力不知不觉间,摄到了摩登伽女家中,那是在离舍卫城不远的地方。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如来提前预知到阿难即将遭难,知道他将被咒术所迷惑。于是,用完斋饭以后,如来迅速地回到了祇桓精舍。国王和大臣们,以及国中的大德长者和居士们,大家一起跟随着佛陀来到祇桓精舍,希望能够听闻妙法。”
{旋归}:立即归来。
通常,佛陀或者比丘们,在受供之后,都要为斋主说法,而今天,佛陀却迅速地返回了祇桓精舍,恰恰说明有特殊因缘,有特别的法将要宣讲。所以,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大家都一路随佛而来,等待听闻妙法。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这时,世尊从头顶上,放射出无所畏惧的,犹如上百种珠宝所发出的灿烂光明。在这个光明当中,生出来一朵由上千片花瓣组成的宝莲花,上面有一尊佛陀的化身,结着双跏趺坐,宣说了一个神秘的咒语。佛陀命令文殊师利菩萨,持着这个咒语,立刻以神通力飞往摩登伽女家中,解救阿难。在这个咒语面前,娑毗迦罗恶咒失去了效力,于是,文殊菩萨把阿难和摩登伽女,一起带回了祇桓精舍。”
{百宝无畏光明}:如同上百种珠宝放在一起,所映射出的多彩而璀璨的光明,叫做“百宝光明”。佛陀的智慧光明,能够降伏一切魔障与烦恼,无所畏惧,所以,也叫做“无畏光明”。这两者合称“百宝无畏光明”。
{千叶宝莲}:有上千片花瓣的,众宝所成的莲花座。这也是表法,莲花表清净无染;一花千叶,表一心具足无量功德;众宝所成,表尊贵无比;化身佛以如此的大宝莲花为座,表示依法修行可以成就正觉。
{跏趺坐}:就是盘腿而坐,有单跏趺和双跏趺,也就是单盘和双盘。佛陀端坐说法,通常是双盘。
跏趺坐有很多好处,特别利于静心,利于减少妄想,也利于身心健康,疏通气血,等等,为修行人所必学。
{宣说神咒}:化身佛所宣说的这个神咒,就是“楞严神咒”,也叫做“佛顶神咒”,全称叫做“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到了《楞严经》第七卷,世尊应阿难的请求,将会重新为大家宣说此神咒,及其不可思议的功德。
{提奖}:“提”是带领,“奖”是鼓励,文殊菩萨一边带领阿难,一边鼓励劝慰摩登伽女,让她一同去见佛陀。
据《摩登伽经》所说,摩登伽女的家,就在舍卫城外不远,当摩登伽女来到了祇桓精舍,见到佛陀以后,便向佛陀请求让阿难做自己的丈夫,佛陀依据习俗,让她把父母请来,当面询问。结果,摩登伽女的父母都同意把女儿许配给阿难,于是,佛陀就请她的父母返回,让摩登伽女留下,要求摩登伽女先剃度出家,学阿难的样子,摩登伽女高兴地同意了。
可是,当摩登伽女成为比丘尼,佛陀为她说法以后,她立即就没有了男女欲望,并很快证得阿罗汉果。便向世尊忏悔,自己以前因为沉醉于欲望,而扰乱了贤者阿难,造下了不善业。佛陀接受了她的忏悔,并赞叹她的证量,称其为“真性”比丘尼,鼓励她继续修行,虽然已证无为圣果,也不要放逸。
(以上为全经的缘起,也叫做序分,下面是正宗分,正式宣讲本经法义)
- 上一篇:《楞严经》轻松学 卷一(之一)
- 下一篇:《楞严经》轻松学 卷一(之三)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九)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八)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十)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六)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五)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四)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三)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二)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一)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二)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一)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七)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九)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八)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六)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五)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四)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三)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七)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