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参阅汉译版本),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经中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最多为四十八愿...[详情]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讲记之第二十二大愿
第二十二菩萨一生补处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意谓:如果我成佛的时候,他方微尘佛刹诸菩萨众,生到我的国土,究竟必定得至一生补处的菩萨位。除其曾发愿,祈佛加持,随意而作佛事,为救度众生故,披上弘深誓愿的铠甲,积功累德,以此为因本,度化解脱一切厄难众生,自在游化诸佛刹土。修习自利利他的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导教化恒沙无量众生。安立众生于无上真正之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超越出过常途修行位次,现前速疾修习普贤十大愿王。如果此愿不兑现,便不成佛。
菩萨一生补处愿又为总得究竟福智庄严愿,菩萨从初发心,经历三大阿僧衹劫的修福修慧,然后百劫修相好,这一切都圆满了,最后一生便补已灭度的佛而成佛。这就名为一生补处菩萨。如弥勒菩萨,现正住在兜率内院,在56亿7千万年之后,从兜率内院出,降诞于南阎浮提大婆罗门族姓家,舍家弃欲,行作沙门,龙华树下成道,三次法会救度众多有缘众生。菩萨从初发心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十地,最后证入等觉菩萨一生补处。其间的过程险难甚多,譬如险恶的道路,迥远而多恶兽毒虫,中途亦无水源与草洲,大多数众生略作涉足,都会生起悔退怯弱之心。因此法藏菩萨发悲愿:凡是他方佛土诸菩萨众,只要信愿持名,生到我的刹土,就可究竟圆满菩萨行,永不会出现厄难困苦退转之事,超越常途修行的次第,疾速到达一生补处的位次。阿弥陀佛光明愿力恢弘广大,西方净土亦是殊胜的修行道场,天天能闻佛说法,听到的风声、水声、铃声,百鸟鸣声都是在讲经说法,令诸往生者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恒常与观音势至等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把手同行,所以绝对能证一生补处位。除了这样一类往生者,悲愿甚切,不忍众生苦,曾发大愿,一往生到净土后,就要回生死苦海救度有缘众生。阿弥陀佛予以慈悲加持,令他们披上了弘誓盔甲,回入娑婆世界生死苦海捞摝众生,就象战士上战场,不披上盔甲,便容易受伤,甚或把生命都搭进去。不违安养入娑婆的菩萨得阿弥陀佛的加持,就有很强的抵御五欲六尘魔军袭扰的能力,就象鹅鸭下水那般的自在,否则便会成为落汤鸡。我等苦恼凡夫,希冀救度众生,因为缺乏定慧之力,是难以度众生的,所以我们往生到净土,得弥陀愿力加持,披上誓愿盔甲,广修菩萨六度万行,就有能力度脱苦难众生,同时能够供奉十方世界诸佛如来,助佛弘化拯济群萌,使这些众生安立在无上正真的一乘佛道,令一切众生安心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中。获致往生成佛之大利,此是还相回向之精要。
为什么念佛法门能顿超呢?因为通途佛法次第修行靠的是自己修行的道力,而净土往生法门靠的是阿弥陀佛的大功德力。好比一个打工仔,赚钱辛苦,难得温饱,然而他父亲却是一个亿万富翁,父子财产继承关系确定时,打工仔就骤然富贵。念佛法门亦复如是,因为六字洪名具足阿弥陀佛果地一切功德,吾辈凡夫执持名号时,就把阿弥陀佛的万德转化为自己的功德,吾人在这弥陀名号当中就顿然可以到达一生补处位了。一个菩萨从初发心到圆满佛果要经历三大阿僧衹劫的修行,而念佛行人信愿持名或尽形寿、或十声乃至一声蒙佛愿力往生西方净土,到了西方净土又蒙佛加持很快进入一生补处位,其过程之快捷,诚如莲池大师所云:“越三劫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意谓在能念佛的一念中顿然超越菩萨三大阿僧衹劫的修行,于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片言中,能与观音势至等圣众齐等。可见念佛法门超情离见,妙德难思。
一个从西方净土回入生死稠林度化众生的菩萨,能够现前修习普贤十大愿王,修习十大愿王是获得诸佛如来恒河功德的必要条件,然在吾辈凡夫层而言,修行起来,颇为不易。比如第一愿礼敬诸佛,对吾人来说便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们大都能虔诚礼敬过去佛:如燃灯佛、迦叶佛等,也能礼敬现在佛: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但是对礼敬未来佛,却不容易做到。何为未来佛呢?未来佛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众生,我们在座的诸位都是未来佛,我们能不能象恭敬过去、现在佛一样恭敬我们每天接触到的每一个众生呢?乃至于冤家对头,能不能恭敬如佛呢?这对我等分别执着心重的凡夫确实很难做到。如果我们往生西方净土,得弥陀愿力的加持,就能以平等清净心修行普贤菩萨的这一行愿。其余九愿,亦复如是。
由西方净土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例子甚多,比如《西方确指》中的觉明妙行菩萨,在明末的乩坛上讲念佛法门,度化昔日有缘的弟子。东晋时觉明妙行菩萨在受贫子身时,闻信念佛法门,七昼夜不吃不睡,拼命念佛,得念佛三昧,亲见阿弥陀佛,七十五岁寿终往生,为酬本愿,很快回到娑婆世界的中国,示现过国王、比丘、居士、屠夫乃至官妓等,与娑婆众生和光同尘,教化有缘。觉明妙行菩萨能够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十大愿王,如鹅鸭入水。证知菩萨一生补处愿是阿弥陀佛悲心加护诸往生者游戏神通,教化众生,圆成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菩萨愿。明了此,对发大乘心的行者来说,求生净土当会更为殷切。
- 上一篇: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 下一篇: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讲记之第二十一大愿
- 忏除业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临命终时最后一念没在阿弥陀佛上,能否往生?
- 忏除三障诸烦恼是哪三障呢?
- 怎么判断自己是真信?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爱情?
- 从极乐世界回到娑婆世界的人还会退转吗?
- 凡夫的六根是轮回的根源
- 瞋恨心很重,对镜时不能把持自己该怎么做?
- 生命分为几个阶段?十个阶段
- 佛教的深信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依教奉行?
- 如何收摄住散乱的心?
- 修行需要的清净心究竟是什么?
- 为什么念佛、持经要有至诚心?
- 在修清净心的行门当中念佛是直接和圆顿的
- 至信与至乐是什么意思?
- 阿弥陀佛发第一愿是为了帮众生带业往生
- 一切众生充满贪嗔痴但人人皆有佛性
- 净业行人为什么要读诵大乘经典?
- 在生活和道德实践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别吗?
- 如何理解阿弥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数字?
- 什么叫功夫成片?往生条件是念到功夫成片才行吗?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