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详情]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十讲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第十讲)
好,下面有一段蕅益大师非常独到的见地,就是站在我们凡夫众生的层面来解释这个经文。我把这段《要解》念一下,非常重要。“复次,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称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段话我们可能常常看过,但是它深邃的义理我们不一定能了解。由于蕅益大师做这个《要解》,他的文句非常的简略,对它玄义的道理点到,但没有展开。而我们呢,也常常会粗心大意,草草看过。但这段话你仔细的去思惟,实在是把净土宗核心、不共的特点展示得非常深邃。如果我们对这段话有一定了解的话,那么净土法门的信心就扎得更深了。
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也有我们众生的因素在里面。那么众生的因素是不是靠我们的力量呢?不是。后面会谈到: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怎么去理解?实际上这也呼应了后面的那个经文。我们众生的“多善根之因”不是来自于我们,是来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他成就之后无条件的恩赐给我们,作为我们众生多善根之因;阿弥陀佛无量劫积功累德的六度万行,作为我们众生多福德之缘。这个善根、福德都是来自佛的一面,一定要了解这个道理。我们一般理解多善根福德因缘,总是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去做:“哦!要多善根福德因缘才能往生。我多种点善根,多修点福报,我才能往生。”这是通途佛法的道理,不是净土法门的特点。我原来看到这个,真的感慨蕅益大师太了不起了!因为我们中国的修行人——大陆的,宗门、教下绝大多数都是站在自力修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建立他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而蕅益大师有一个重大的转换:让我们站在佛的那一边去看待,去建立信愿,去建立我们修行的准则,去找到我们解脱轮回的正确道路。那么这样的一种观念是惊心动魄的,是前所未有的。阿弥陀佛把他的大愿、大行恩赐给众生,来庄严四种净土。
也把他的大愿、大行来凝聚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六字功德全具,所以你只要信愿执持这个名号,就能把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这种净土庄严,转化为我们众生的四土庄严。全摄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来变成我们众生的大愿大行。所以就使我们在每一句念佛当中,也能够“圆净四土”——圆融、圆满的清净极乐的净土,“圆见三身”——阿弥陀佛的法、报、化三身,“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而且成就如此功德庄严,特别谈到“而皆是已成”。“皆是已成”,这是什么意思?都是已经成就的。这就表明是“已经”,不是当下成就,也不是未来成就。大家注意,这是阿弥陀佛在无量劫以来发了大愿,建立大行,他早已成就了。现在我们只要信愿称名,是把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庄严变成我们的庄严。只是一个转换,不是要我们再来进行六度万行去庄严,也不是未来我要六度万行去庄严。这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净土法门称“以果地觉,作因地心”?阿弥陀佛把果地上的功德全体作为我们众生因地修行的功德,就是靠这个名号的信愿执持来转换。这种转换的依据是由于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父母,他所积累的一切财富要无条件的给他的子女。只要建立这种亲缘的继承关系,你当下就成就了。所以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不是要等待我现在去成就,也不要等待我未来去成就。就好像你有一个大富的老爸,他已经给你赚了很多钱,就等着你来继承了。就好像一个开国皇帝把天下打好了,打下的天下等着太子去登基继承而已,是这么一个关系。那么你说,这样的一种思想是不是惊心动魄的?我们在宗门、教下哪能听到这么一种思想啊?而恰恰难信就难信在这个地方啊!
这就是阿弥陀佛所成就的种种庄严作为“增上本质”。这里进一步就阐释着:阿弥陀佛跟我们众生的关系是一体的关系。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庄严,来给我们众生作增上本质境。这本质境就等于是阿弥陀佛成就的大圆镜智,它有增上的力量、增上缘的力量,然后给我们。那么我们凡夫众生就依托着这样增上的本质境,来带起、变起我们众生心中的种种庄严。这个“带起”有挟带的意思,有变带的意思。“挟带”就是把我们在真妄合和的阿赖耶识里面的佛性的种子、佛性的力量,透过阿弥陀佛给的本质境挟带起来了。那么挟带的过程也是我们自性的唯识所现,就是变起了我们佛法界的相分。那么在这样的一个转换过程当中,带起众生自性的庄严。阿弥陀佛成就的果地上功德如果像“六即佛”讲的“究竟即佛”的话,它带起我们自心的庄严,就好像我们的正因佛性——理即佛。“理即佛”是在因地,“究竟即佛”在果地,用果地上的功德带起我们正因佛性的庄严。这样就是:阿弥陀佛全体本质境的庄严,乃是我们众生带质境的庄严。这就是“全佛即生”了,“全他即自”啊!
看这个“全他即自”,在讨论六信里面,也谈到全他即自。这是净土宗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个概念我们要常常思惟。什么叫“全他即自”?我们先要了解什么叫“自”。“自”,可能我们会理解为自性。这是从我们本有的性德来讲:自性、自体。如果从我们的生命现象来说,就叫自己。有一个自体,必然有一个客体;有一个正因的自性,必然就有一个圆满的果觉。好,现在这个“全他即自”,我们更多会理解为:阿弥陀佛是相对于我们的自性来说的一个“他”。那阿弥陀佛这个“他”,也是我们众生心中的一个“他”。佛是什么?佛是我们众生心中的佛,他离不开我们的心:也是唯心所现,也是交相互渗。我们常常会说“阿弥陀佛是我心中的佛”,那么我们这些众生同时也是阿弥陀佛心中的众生。是不是啊?
那这样,阿弥陀佛跟我们凡夫众生就产生了非常亲切的关联:是互相渗入的、互相渗透的。就好像摩尼珠的光和另外一个摩尼珠的光,这两个光是可以相互摄入的。不仅我跟阿弥陀佛是这样的,一切众生也是这个样子的。一切众生都在阿弥陀佛心中,阿弥陀佛也在一切众生心中。那么既然是在心中,它是建立在一种平等不二的体性当中。借助着这个信愿称名的中介,就可以进行一种转化。这种转化是非常重要的。透过信愿称名,把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功德转化为自己的功德,这就是全他即自。为什么非常重视信愿?信愿是转化的一个先决前提。没有信愿和这个名号的中介,你是转化不了的:佛是佛,自己还是自己。那只有靠自己吧,只有靠自己修行。这个大海我要游过去,只有靠我的游泳技术,但殊不知就有一条船。你能不能上这条船?上这条船,不需要你去游泳。说实在话,全他即自,你建立这个理念。净土法门为什么全凭佛力往生,全凭佛力成佛?把你的自力真的是放在一个很次要的地位。它难信就难信在这个地方。
我们一上来修行就想:“我要怎么样……我要修行,我要怎么样……”但是这个时代的众生处在五浊恶世。为什么净土法门在这个时代最当机?这个时代的众生能修什么?你能修到什么福德、智慧,什么禅定?你只有对自力的怯弱、通身的业力,有一个清醒、决定的放弃,才能够全力的靠倒在阿弥陀佛那边。你能进行这么一种信仰的转化就成功了,你就登上了这条船了。你就“全他即自”了。这个“全他即自”没有丝毫的保留,还不是说“我非要修到什么水平不可才能够得成就”。不需要你的水平,你只要用信愿转化,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化为自己的功德,你就成功了。所以“全他即自”的核心就要求全体的舍自——舍去自己,归他——归到阿弥陀佛那边去。所以我们常常讲念佛就像落水呼唤弥陀的救度,蕅益大师曾经有一个偈子谈到。他的示现非常慈悲:应该说蕅益大师是一个上根利智之人,但他常常示现生病。五十六岁生病——两次大病,快死了,平时参禅的道力都用不上了,唯有呼唤弥陀的救度,这种“称名不异儿号乳,忏罪何殊囚伏辜”啊!称念弥陀就好像一个婴儿呼唤他的母亲哺乳一样啊!一个婴儿呼唤母亲的时候,这个婴儿是没有力量的。没有力量,他才呼唤他的母亲。如果不是一个婴儿,是一个青少年,很有力量,他对母亲的力量就可能放在一边了。所以对一个真正的净业行人来说,要把自己看作像婴儿般的没有力量、怯弱,才能去靠母亲。靠母亲靠得上啊!这就是全他即自,如果建立这样的知见、心态。这就是站在众生份上来理解的“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庚寅年五月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
- 上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十一讲
- 下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九讲
- 忏除业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临命终时最后一念没在阿弥陀佛上,能否往生?
- 忏除三障诸烦恼是哪三障呢?
- 怎么判断自己是真信?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爱情?
- 从极乐世界回到娑婆世界的人还会退转吗?
- 凡夫的六根是轮回的根源
- 瞋恨心很重,对镜时不能把持自己该怎么做?
- 生命分为几个阶段?十个阶段
- 佛教的深信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依教奉行?
- 如何收摄住散乱的心?
- 修行需要的清净心究竟是什么?
- 为什么念佛、持经要有至诚心?
- 在修清净心的行门当中念佛是直接和圆顿的
- 至信与至乐是什么意思?
- 阿弥陀佛发第一愿是为了帮众生带业往生
- 一切众生充满贪嗔痴但人人皆有佛性
- 净业行人为什么要读诵大乘经典?
- 在生活和道德实践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别吗?
- 如何理解阿弥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数字?
- 什么叫功夫成片?往生条件是念到功夫成片才行吗?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