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详情]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八讲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第八讲)
请看经文。“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好,先看这段经文。那么现在进入正宗分的讨论。正宗分分为三个结构层次来展开的:第一是广泛的陈述极乐净土依正二报这个“妙果”,来启发众生的信心;第二是特别劝勉众生应当发起求往生的心——来发愿;第三呢,是正面开显净业行人成就往生的行,来“立行”——就是“执持名号”。所以正宗分的核心内容就是信愿称名,也就是前面讨论的这部经的重要宗旨。那么信愿行三者呢,信愿属于智慧的范畴,叫“慧行”。但恰恰我们众生这种般若智慧很缺乏,“人有信慧难”,或者说“人有愿慧难”。这个净土法门的智慧,由这个智慧产生的信才叫正信,由这个智慧生起的愿才叫切愿,由这个信愿来庄严的持名,才叫妙行。所以执持名号为“行行”。
在这里,蕅益大师提出了一个千古不易之定案:就是能不能往生,这完全看你有不有信愿——“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大家要注意,修学净土法门的,这两句话一定要铭记在心。这是斩钉截铁的,没有一点含糊的。净土法门就是这么奇特。我们修净土法门首先要解决的是什么?就是能不能往生的问题,这是最重大的一个问题。但能不能往生,全靠什么?它没有其他条件,只是一个条件:要有信愿。有信愿就能往生;没有信愿绝对不能往生,不管你们的行持多么高深,也不能往生。信愿是往生的先决前提,也是唯一的前提。那么往生品位——三辈九品——的高下,这就靠你持名功夫的浅深来决定。持名也重要,它是决定我们往生品位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信愿的智慧,就是净业行人行持的前导。落实在我们行持上,执持名号就叫正修。那信愿就好像眼睛看着目标,执持名号的行持就好像我们的足在行走,这叫“目足并运”,才能到达目的地。所以信、愿、行是这么一个辩证关系,大家一定要了解。这段话实际上也是蕅益大师对《阿弥陀经》正宗分核心内涵的一个画龙点睛。正宗分的目的还是要成就我们往生,那么成就往生就是在信愿称名。信愿持名里面尤其是注重信愿,这样就抓住了纲领。那正宗分展开的,无非就是让我们成就“信愿持名”这四个字而已。
下面就是陈述极乐净土依正二报,来启发我们的信心。这要注意:陈述西方极乐世界无尽庄严的目的、落脚点还是在信心,不是单纯审美性的一种观赏。那依正庄严首先谈依报,其次就介绍正报。首先对依正二报有一个总的概述——总名极乐,就是刚刚讲的两句话。释迦牟尼佛就来问舍利弗——“彼土”就是极乐净土——它为什么称为极乐呢?但问舍利弗,舍利弗肯定也答不出来:他问都问不出来——不是他的概念。所以佛是自问自答的,佛就回答:“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其国”,极乐国土。“众生,是能受用的人”。等觉菩萨以下都可以称为众生,这里“众生”主要是指带业往生的天人而言。以往生的凡圣同居土下下品来跟等觉菩萨并列来提,就是下品下生的和上品上生的都一样可以成为一生成佛者。那么他们的特点就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不会有众苦,但受诸乐。
你看净土法门的契入点:契入到众生一种深切的宗教心理。这宗教心理是一切众生本具的,就是趋乐避苦:趋向快乐,避免苦难。那这种心理是净土法门建立的一块基石。我们生活在娑婆世界这个忍土当中,苦乐参半。是由于我们善善恶恶的业力,感召了这样或苦或乐的一种生存状态。而且在我们这样的世界,总的来看,它是苦多乐少。甚至你对于乐的本质有一个把握的话,它是变换的,它是不长久的。所以乐本质上也是苦——乐极生悲。所以我们的世间首先谈三苦。一个是“苦苦”,得到这个肉身,本身这种病菌啦,不干净啦,四大不调啊,就已经是苦,如果再加上天灾人祸——又有各种意外的灾难加上来,这就是苦苦——苦上加苦。这个苦的特点就是逼恼身心,使身心不得自在:你不得不去承受,你也逃脱不了。那得到了一点快乐、所谓的福——福是幸福,侥幸得到一点福,但是它马上会变化。这就是“坏苦”,它不长久。然后他有时感知到不苦不乐的情况,又是生命深层的行苦:他念头的迁移——生、住、异、灭。这种迁流像激流水一样的——“行苦”,也是我们生命本具的。那么由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能够衍生为八苦、一百零八苦、八万四千苦乃至恒河沙苦。
我们众生为什么叫苦恼众生?有这个身体就必然会有苦,叫“身为苦本”——身体就是苦的根本。然而有这个心、意、识的精神现象,就会有烦恼。“心为恼端”,就是烦恼的萌芽都在我们的心理里面。为什么现在有很多心理疾病——焦虑症啦?他这个种子就有。我们这些苦恼的众生,他在生命的本来意义上来说,有一种要求解脱的渴望——这种内在的需求。只不过这种内在的需求,被我们很多的分别、执著遮盖住了,迷掉了。我们展示不出来,提不出一种明显的要求。净土法门要用念佛往生、建立清净的但受诸乐的刹土,来把我们生命当中趋乐避苦——离一切苦、得究竟乐——的那种宗教需求展示出来。那么这种展示就有一个比较了:我们这个世间是众苦充满,但到另外一个地方却是“但受诸乐”的刹土。哎!这里就有娑婆的众苦和极乐的诸乐之间的相互比较。通过两土苦乐的比较,我们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才能够激发出来。西方极乐世界永远离开了苦苦、坏苦、行苦。因为谈极乐,它不是苦、乐对待的乐:它是超越了苦和乐对待的——那种绝待的、不二的、圆融的、不会有变化的;而且你在乐当中不会有受乐之想、去执著的乐。这才叫“极乐”。“极”,推到登峰造极的地方。那么概略的来说——就从凡圣同居土来说,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五浊的状况轻,不像我们这个世间: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已经是恶化到相当的程度。
我们展开的生命是在分段生死当中。你看“分”,“分”是分限的意思,指寿命而言,我们只是一段时间的寿命。“段”是形段,是我们身量的大小。我们在这样的一个寿命和形段,里面就一定会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那西方极乐世界,你看正好八苦离开了:生苦,我们十月怀胎的胎狱之苦,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它是莲华化生;我们这个世间会衰老,西方极乐世界是无量寿;我们这个世间是血肉之躯,有种种的病菌,会生病,西方极乐世界是金刚那罗延的身体,它没有病菌,他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他永不生病;我们这个世间会死亡,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永不死;我们这个世间怨憎会——冤家对头常常见面,西方极乐世界人人见面生欢喜心,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个世间有求不得苦——欲望很高,得到了一种还想得更多的,但总有一种是你得不到的,这求不得苦,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这个苦,你念头一动,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这个世间有爱别离苦,亲爱的人常常要分别,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男女的眷属;这个世间的五阴炽盛,这是色、受、想、行、识五阴的作用像猛火燃烧的情况,那西方极乐世界观照五蕴的空性,透体通凉。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离开了八苦,他得到心能转物的大自在,他能够分身他方世界,衣、食、住、行各种资生用具应念而至。这种种的快乐,我们在净土经典当中都能看得很清楚。行、住、坐、卧等等资生用具享用都是非常快乐的。
这里展开的是同居土,还有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这三土——跟他方世界三土的苦乐比较——也是非常超胜的。那么在这四土当中,极乐世界最殊胜的还不在上三土,主要就在凡圣同居土。对于这一点蕅益大师是不断的加以强调,加以点示:凡圣同居土的殊胜。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都有凡圣同居土,但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相比是远远不如。而且这个凡圣同居土呢,对于我们往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桥梁”、很好的结合点。我们从娑婆世界凡圣同居的秽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的净土,是仰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横超过去的。所以他是带业。这叫“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注意这两句话。“凡夫”就是我们一品烦恼都没断的众生。“优入”,“优”就是优胜的意思,能够优胜的进入。一般来说,我们离开三界的秽土要断见、思惑,但是仰靠弥陀的愿力我们可以到另外一个地方,离开轮回的地方。而且这样愿力的普度,它收机最广,什么众生都能够去得了,乃至蜎飞蠕动的动物都能去,阿鼻地狱的众生都能去。所以他是“优入”。那“从容”呢,就是他下手最易。你只要执持名号,只要具足信愿,就等于你上了这条船。你上到这个船上,自然从此岸就到了彼岸。不需要你加自己的任何一点力量,他很从容。
在这种“优入”、“从容”的胜妙法门,他所得到的结果却很殊胜,他是“横超”。这个概念一定要注意。我们通途的佛法是讲“竖出”,一品一品烦恼断掉。就好像一个虫子从竹子里面出来,一节一节咬破,这叫竖出。那净土法门仰靠佛力叫横超,从旁边打一个洞就出来了。而且它非常超越——超越人天乘、二乘,直接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法性土。它所度越——度脱越过——的是九法界,度脱越过的是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两种。它的超越就非常究竟。所以你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但受诸乐”的这个“乐”,已经不是九法界众生自力——无论是善业还是净业感召的乐。乃是佛果地上那种涅槃的常、乐、我、净四德里面的乐,他是得到这个乐了。释迦牟尼佛来说娑婆世界的众苦以及极乐世界的极乐之间的对比,就在于让我们厌离这个裟婆世界苦难的境地,去安享极乐净土涅槃之乐,启发我们在凡圣同居土的秽土厌离众苦求极乐,舍染浊的秽土到清净的刹土。所以这个经文是告诉我们成就厌离心的。两土的苦乐比较,我们常常要深入的思惟。
——庚寅年五月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
- 上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九讲
- 下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七讲
- 忏除业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临命终时最后一念没在阿弥陀佛上,能否往生?
- 忏除三障诸烦恼是哪三障呢?
- 怎么判断自己是真信?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爱情?
- 从极乐世界回到娑婆世界的人还会退转吗?
- 凡夫的六根是轮回的根源
- 瞋恨心很重,对镜时不能把持自己该怎么做?
- 生命分为几个阶段?十个阶段
- 佛教的深信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依教奉行?
- 如何收摄住散乱的心?
- 修行需要的清净心究竟是什么?
- 为什么念佛、持经要有至诚心?
- 在修清净心的行门当中念佛是直接和圆顿的
- 至信与至乐是什么意思?
- 阿弥陀佛发第一愿是为了帮众生带业往生
- 一切众生充满贪嗔痴但人人皆有佛性
- 净业行人为什么要读诵大乘经典?
- 在生活和道德实践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别吗?
- 如何理解阿弥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数字?
- 什么叫功夫成片?往生条件是念到功夫成片才行吗?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