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详情]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四讲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第四讲)

  有六信之后才能阐明他的愿。那么有愿就能够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里特别的展示了名和德的辩证关系。名为假名,德为实德——实相的功德。一个假名——一个名相的符号,它跟实相的功德会有什么样的关联呢?这个名号是一般的名号吗?它不是,这个名号叫万德洪名。阿弥陀佛果地上的一切功德都凝聚在这个名号里面,所以这个名号叫实相身。那么这个名号里面内具的弥陀功德恩赐给众生,众生去信愿执持这个名号就能召唤实相的功德出来,这叫名召万德——开显出来了。这个名号里面内具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于是这个名号的载体也是不可思议的。名号——这种假名——和运载的实相功德不可思议,那就会形成一个奇妙的结果:你就是散乱心称这个名号,前面讲都能成为成佛的种子;你执持这个名号一心不乱,就能直接登到不退转位——阿鞞跋致。

  大乘的净土经典都在展示各种净土的行持,它有千差万别。执持名号是其中一种方法。你观想念佛——观想阿弥陀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修五念法门,乃至于修普贤十大愿王,以及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这些;包括净业三福。这些净业的行持你一一修行成就,回向西方极乐世界都能够生到净土。所以往生一法是普门的,不是一种方法,其他的也都可以往生。但是在所有的净土往生方法当中,唯有持名一法——就是执持名号一法,它收摄的根机最广。不仅是上中下九法界众生的根机,也不仅是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机,它是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的众生都能收摄的一个法门,乃至蜎飞蠕动之物。叫“收机最广,下手最易”。你念这个名号最容易。这个念佛最容易的方法,它得来——建立的这个过程——极不容易,是法藏菩萨五大劫所思惟出来的。所以越简单的东西就越有智慧,越有慈悲。“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有这么一个特点。释迦牟尼佛以他的大慈悲心观机逗教,只要众生这种善根、福德、因缘成熟——能够信心担荷这个法门,就“无问自说”。净土经典都属于无问自说的范畴。因为不是众生的境界,他问不出来,所以佛自己宣说。尤其是向具有大智慧的舍利弗拈出:唯有智慧第一,才能够信受。所以下面就有三句非常特别重要的话,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至极圆顿”。

  一般的经典都谈教、行、理三经。那把《阿弥陀经》跟大乘通途所有经典相比,就特别显出教、行、理三经的殊胜。一切法门的施设——观机逗教,都是方便,所有的方便法门当中唯有净土持名一法叫“第一方便”。先了解“第一方便”,这第一方便是跟通途的方便法门比较出来的,什么人都能念。这叫“行经”——修行方面的行经。第一方便的东西,是不是简单的东西就是浅薄的呢?那不是,简单的东西在教义上、在法义上又是无上了义。我们说,学经典一定要学了义——第一了义,不要学那些半字教——不了义的东西。这个大乘的佛法,都叫了义。但是净土法门是无上了义,它不仅仅谈真空,不仅仅谈妙有。真空妙有——大乘圆顿的中道了义,就在这种净土的教义里面——第一义谛妙境界相。这个净土一法乃至这个名号,是法藏菩萨由他契证诸法的空性——实相——里面,由他的悲愿、愿力所展示的妙有。全体的妙有就是真空。所以净土法门越空越有,越有越空。了解真空妙有,就能真正的对净土法门产生信心。这是无上了义。

  那从“理经”来看,是圆顿中至极圆顿——最极圆顿:圆融、圆妙、圆满、顿捷。一个业力凡夫,信愿称名,带业往生,一去就是阿鞞跋致,一去就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一去就能够有种种神通,随心转物,快速成佛。它是成佛非常顿捷的法门,而且非常的圆妙。它的境界全体具足华严的十玄门——事事无碍的法界。

  这三句话,我们就能了解到蕅益大师一生心血比较的一个精粹。所以古德就说这个法门在修行的德用,就好像清水珠投到污浊的水里面,这个污浊的水不得不清。由于这个清水珠——宝珠——的力量使它澄清。用这个作为一个比况:阿弥陀佛这个万德的洪名,投到我们凡夫众生的散乱心里面。我们众生都是散乱的心,我们没有一刻的清净心,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就是这种散乱的心才需要弥陀至极清净的名号、来收摄我们散乱的心。使我们散乱的心由于执持名号,趋向于佛的那种有序的、清净的、平等的、慈悲的心里面去。所以乱心就不得不佛。你只要执持名号,凡夫的心不得不佛。就好像这个蛇:进入了竹筒子,它的身体不得不直起来一样。我们凡夫众生的心不念佛的话,我们的心就落在九法界。甚至不可能落在三圣法界,都落在六凡法界;而且更多的落在贪、瞋、痴、慢、疑,是落在三恶道的法界。所以对我们念念都趋向于三恶道——众生这样的散乱心——来说,这句名号对我们多么的重要。念这个名号就是佛法界现前;心不安立在名号上,就是轮回的恶业。所以信、愿、执持名号,就是作为成就一乘佛果的真因。由这个执持名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四种净土,就能获得一乘的奇妙佛果。举这种信愿持名之因,那么往生四土的果就如影随形。所以信愿称名就是这个《阿弥陀经》的“正宗”。

  好,第四来说明一下“力用”。这部经是以往生极乐净土获得阿鞞跋致——三种不退——为力用。力用,就是它的功能作用:受持这部经到底能得什么好处?你受持这部经,依教奉行,就能得到往生净土、成阿鞞跋致菩萨的好处。那么往生极乐世界有四土。我们要了解四土之相。这里面我们也看到有些人又说西方极乐世界或者是报土,或者是化土,种种说法不一。我们觉得蕅益大师以天台的理念来谈极乐世界四土是很圆融的:如果从阿弥陀佛的那个份上来说,都是由弥陀的愿心所流现出来的一真法界,涅槃法性之土是没有差异的。但是站在凡夫众生往生者的这个份上来说,由于他信愿称名的程度,由他自心的心识显现四土。这个四土是在往生者份上来建立的,大家一定要了解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信愿持名没有断烦恼——就是见、思惑还存在,无论是定心还是散乱心,都能感得弥陀愿力加被,临终蒙弥陀接引,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叫凡圣同居土。那么《无量寿经》里面讲的三辈、《观无量寿经》讲的九品,都属于凡圣同居土的范围。如果信愿称名到达事一心不乱——断见、思惑,就生到方便有余土;如果进一步侵断尘沙,破一品无明,得到理一心不乱,乃至于破四十一品无明,就生到实报庄严净土。实报庄严净土实际上跟常寂光土基本上是在一起,只是差异上的问题。你到了破一品无明生到实报庄严净土,就已经分证常寂光土——涅槃三德。如果四十一品无明全都断尽,就生上上实报庄严净土,又叫究竟常寂光土。不退转有四种意思。“念不退”,就是念念与一切种智相应,这是八地以上菩萨的水平;第二是“行不退”,就是见、思惑已经断了,他大乘的行持不退转;第三是“位不退”,我们带业往生的人在同居土就永远不会退到凡夫位。这是一般通途教理谈三种不退。这里蕅益大师特别谈到第四种——“毕竟不退”。毕竟不退,特别彰显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无论是我们至心称念,还是散心称念、有不有信心称念,只要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六方诸佛的名号乃至于《阿弥陀经》的名字,一经于耳,就像金刚种子落到众生的心里,那就是千万劫后也会由于这个金刚种子得以度脱生死苦海。就像“食少金刚,决定不消”。这就叫毕竟不退。所以我们向所有众生宣扬阿弥陀佛名号功德,无论他信不信,只要他听进去了,迟早由于这样的一个因缘,他能够了脱轮回。

  带业往生同居土,这里有非常特别的一个殊胜:你到了同居土就等于生到了上三土——由于你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它跟他方世界的四土有一个不共的地方。他方世界凡圣同居土,见不到圣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他能见到圣人。所以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位不退就已经圆融三种不退。你生到凡圣同居土就等于横生上三土。那么这样的一个功能作用,是释迦牟尼佛通途一代时教千经万论所没有的。开悟只是悟到正因佛性,就叫见道;见道还要修道;修道才能证道。你生生世世修行不退才能得到不退转位,相对这样的难行道来说,净土只要带业横超就能得到三种不退——这样的功能作用:那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修行宗门、教下的人,对这一点一定要加以关注。

  玄义的第五个就是“教相”——判教。判教主要谈这部经典是“大乘菩萨藏”所摄,是释迦牟尼佛以他的彻底大慈悲心无问自说、彻底加持的一部经典。能令末法有情的众生乃至于刀兵劫的众生得度。乃至于佛法全都灭尽,还要以悲心留这部经住世百年,来广度那些苦难深重的众生。所以这部经典所展示的净土法门,称为“阿伽陀药,万病总持”。身心、烦恼所有的病,都由这一个药方——六字洪名——总持。远离一切对待,是“绝待圆融”,属于大不可思议的法门。《华严经》是大小乘经典的经王,它的奥藏——奥妙的法藏,《法华经》所展示成佛的秘密之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化众生的精要,一切因地菩萨六度万行修行的指南针,都不超出这部《阿弥陀经》之外。要广为赞叹、叙述这部经典的功德,就是穷劫日夜宣说也没有办法说尽。有智慧的人通过信愿持名,自然他日就会了知。

  ——庚寅年五月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