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圆觉经》,佛教大乘经典,一卷,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具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了义经》。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是唐、宋、明以来教(贤首、天台)、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详情]
解读《圆觉经》之普贤菩萨篇 第九讲 有无俱遣 净觉随顺
第九讲 有无俱遣 净觉随顺
“有无俱遣”是针对于我们自心的感受。学佛修行的人往往有种错觉,尤其对佛法有一定的认识和知见的时候就更麻烦了。比如某些人强调解脱的是阿赖耶识。其实这八识都要认得清楚才行,而并不是说某一个。只有认识它,才能够知道它所谓的形象轨迹。
通过我们自身的力量只能认知到前六识,甚至一般的心态连第六识都不能感受到。很多人相信自己有第六感,那就是第六识。多数人第六识都感受不到,只认识到前五识的作用,何况第七识、第八识更不得而知。我们看到的经典以及祖师的传承,告诉我们怎么去认识这八识状态。《八识规矩诵》里讲得很清楚,把五八六七颠倒过来用,这是能够让我们进入的方便。
我们不要以自己的知见进行揣测,比如学唯识的人一定跟学中观的干不来,唯识讲有,中观讲空。在玄奘大师译经最辉煌的时候,从印度来了一个梵僧,带了很多梵本经典,弘扬中观思想。这个梵僧拿了梵文译本给他,希望他去跟皇帝汇报。玄奘大师当时就给扣了,而且命令他的弟子极力地去追他,把他所有的经本全部没收掉,驱逐出汉地。
因为这件事,就认为玄奘大师所奉持的观点不对吗?我们要知道,解脱道所持的知见(尤其辩论)是很厉害的。我们能去否定玄奘大师一生的功德吗?我们不能依此而去否定任何东西。众生的法缘如此,法而如是生成。我们不能说孰是孰非,谁长谁短,不要以自我的知见意识去评判一些问题。
我们之所以能够出现于这个世间,证明众生就有这个缘。不是谁能灭得了我们的,我们也不去灭人家,一切都是因缘法。在这个世界就是因缘组合,我们要认识到这是空花相,但是也不能否定它的可知觉性(可以了知的作用)。虽说知道一切法如空花相,缘起缘灭,幻生幻灭,但是我们又不去否定一些问题。
就主观因素否定一些事不是佛法的观点,佛法告诉我们一切法皆是佛法。能够规导人安心的,对于他来说都是解脱道。我说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你们去评判。咱们都知道毒品不是好东西,癌症晚期的病人在扩散的时候浑身剧痛难忍,那时候要给他打一针杜冷丁或吗啡,马上就会不疼。对将死的生命,哪怕给他暂时的缓解痛苦用来教他念佛,让他生起正念来。那你说毒品到底是好的坏的?这里没有好坏是非,视缘而定。
我们看到一些问题,不要去否定人家,有人需要这样。有这种现象发生,正是因为有人有这样的疑虑和想法。并且我们也否定不了,缘起法是不可灭的。它本来是不生不灭的,但是有可知性。我们认识这些问题以后,要知道顺着这种认识去观察一切,这叫“净觉随顺”。
何谓“有无俱遣”?在现象分析过程里不要留挂碍,有挂碍就是识心分别。
要解脱的是什么?佛在《楞伽经》里开示得很明白。我们要解脱的是心、意、意识(离心、意、意识),才能产生正觉。这是真实的!不离心、意、意识,没有办法生成正觉。我们要看得很清楚,我们修行,一定要去体验这些,真真实实地进入其中,就是这里讲的“净觉随顺”。
“净觉随顺”,必须得去体验它,感受觉性。觉性是源自于对现象的观察(客观的认识),不是主观的分别和判断。夹杂自己的认识进去就已经成了识心分别了。不能否定我们身心世界的能觉性(能感受),它是真实存在的。我们所说的解脱,是解脱心、意、意识的错觉(错综复杂的作用不是净觉)。
“何以故”为什么这么说?“虚空性故 常不动故 如来藏中 无起灭故 无知见故 如法界性 究竟圆满 遍十方故 是则名为因地法行”了解这样的过程,很清晰地认识。为什么去清晰地认识,运行整个事态的发展(身心世界的感受)呢?因为是“虚空性故”。 “虚空性”是包容(圆满)、无障碍(没有挂碍)。我们的心性类似虚空性,“虚”是明了的意思,“空”是圆融无碍的意思,心的作用正是这样子。
“常不动故”本质是“常不动”,不生不灭的,但也不能否认存在,只强调幻缘幻生幻灭的作用。我们看到的为什么是幻缘生灭?幻缘生灭只是通过自己所谓的认识在事情变化过程中看到的,自己以一种认识又发生一种认识。以虚幻的因缘所产生的感受,又以这种感受而生起的知见,这就叫幻缘生灭相。
我们不清楚这个道理,就会以幻为真。产生所谓的心相和身相分别,相对法生成(我们不认识的时候是这样子)。我们认识到就知道了,如来(一切现象展现的本质就是虚空性,是常不动的)在真正的生命实体当中是没有起灭的(起灭就是缘起性)。缘起性是空,空是如幻(如幻意)的存在。如幻就是梦时有,醒时没有,这叫如幻意存在。不能说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也不对,是如幻意的存在。
“无起灭故 无知见故”,知见和起灭正是我们平常所认识的,有知见、有起灭是众生界,缘起法生成。无知见无起灭,正是我们所说的“诸法空相”,“不生不灭”。“诸法空相”是告诉你一切法(在一切现象)中无挂碍,挂碍是指识心的作用消失。“挂碍是指什么?”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我们不理解挂碍,总以为挂碍是外面的执著。不是,是识心的作用,意识有黏连性。心——意——意识,最后发展变化的是意识作用,有挂碍“心”、“意”这俩就错乱,不能发挥本来的作用。我们的心是遍满一切处的,意根也是遍满一切处的。为什么不能展现圆满的功德?因为意识所局限,这个局限性源自于挂碍。因为有挂碍,识心在,不得解脱。
我们说的明心见性就是了结识心的分别作用,了解它,了结它,见本质(了识而去见性)。本质是心、意,意识如幻。我们无论是从心去观照,从意去观照,两个都是圆满的。唯独意识分别的时候,这俩就不圆满了。
无知见无起灭就是远离分别意识,“如法界性”,就能展现真实的生活境界。法界性就产生出来了,缘起法发生的界限会很清楚。“如”是一体性,所有的生活境界跟你的心是一体性的。是一,非二,这叫“如法界性”,我们心的变化和世界的变化就联系起来了。
我们清楚这个过程,远离意识分别这种错误的局限,整个的身(心跟意)就完全地协调了。换句话说,心想事就成。这个成是成就一切事,不是有的事成,有的事不成。为啥有的事成有的事不成?因为还在意识当中分别,所以有的成有的不成。
虽说大自在天主也能心想事成,但是他还有个自在的概念在里头,还有个我,就有个得,有个自在的心,所以称为大自在天。佛告诉我们这一切都不可得。一切不可得,一切就解脱!哪怕有一念挂碍,一样不能见本质。
一念挂碍,诸法不得空。一念不挂碍的话,万法皆空。万法皆空的时候,万法缘起自在。万法自在,就顺应绝对的理体本质,我们就可以把它搞定。好像听着很神奇,实际上这是一种力量在组合,不是识心分别的认识(识心分别是不自在的、是局限的)。
打个比方,通常人的意识当中认为眼只能看,从来不认为眼会有别的作用。实际上眼也能吃,饭不是嘴先吃到的,是眼先看到的。是我们的分别,有一个观点,给它一个局限性。我们现在不用这个分别的时候,眼就不只是看这一点点作用了,那叫心眼。
人的心眼,过去现在未来,天地六道十方,哪儿看不着?真的心眼打开的时候都看得到。如果没有分别的时候,一定要用眼睛看吗?就像自己说服不了自己的时候会说“哎呀,我们谁也没见过佛”,这句话已经是很有分别心了。他说的见佛,从潜意识里头肯定认为是眼睛看到才算见到,对不对?但是“佛”并不是那个意思。
佛说得很明白:“诸佛如来是法性身,随想而生成,流入众生心”。什么叫“法性身”?一切缘起法发生的作用就是佛的生命,怎么说没有见到呢?所以我们的见是很有局限性的见,认为眼睛看到才是见到。鼻子闻到就不算了?偶尔有居士家里突然异香扑鼻,学得不错的就认为那是天人在供养啊怎么的。那就是你的心光啊,是你生命本来的东西。但是一旦告诉你那是真实,就会等着下一个再出现,就相信那个就是佛,错了。
什么是佛?“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但另一个角度还有一句话你能理解吗?“一切相即是如来”。《金刚经》里佛说“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华严经》给你说了下半句,要顶礼三世如来,“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普贤菩萨要顶礼三世诸佛,想成佛首先得行普贤十大愿。普贤十大愿第一愿:礼敬诸佛。你不明白,永远不得正觉性“净觉随顺”;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什么叫“如法界性 究竟圆满 遍十方故”。
一切法界、一切缘起作用通通都是一体的,这叫“如法界性”。不能否认它,也不能去肯定它。否认、肯定都是局限,都是分别。存在就是存在,它就是现实。存在也会灭,生灭都是它的,跟你没有关系。你不去理它你也不生不灭;你理它你就叫生灭。同样这个身体也是一样。身体变化吗?你去理它,它就是生灭;你不理它,它就叫不生不灭。
你想想,从小到大,能觉察一切的那个曾经老过吗?小过没有,大过没有,臭过没有,病过没有?因为它不理一切,自然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实际上是很简单,而我们却成天挂碍这个挂碍那个,庸人自扰之。
怎么能遍满十方?“如法界性”的作用是心,心的力量就是究竟圆满,是遍十方的。“如法界性”是说如来藏无起灭(心是不生不灭的)。说白了就是心是没有起灭的,没有知见的。万法一体,皆唯此心。
“是则名为因地法行”理解这样的现行了,理解这样的行相了,叫成就解脱的开始。给你确定很清楚的定义,怎么就叫“如来因地法行”?如来(心的实相)知道了,这么去观行(现行)了,叫“因地法行”开始。从这个角度去认识世界、认识身心,认识一切了,所产生的一切觉是正觉。因为这个觉是离一切相的,一切造作、一切行为都叫无量功德。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这里讲的菩萨有个究竟的说法:以这种认识而安住的人(对这个理性认识非常清楚的人)称为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这个 “大”是指法身真理(究竟的道理)。在这个道理当中“发清净心”,发起的认识和觉受,不受干扰。
很多行者们往往一点点认识和觉受生起的时候马上就受干扰了,就不叫清净心。比如有人做很多善事,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马上就会有变化。他心清净吗?这个心就不叫清净。这是外界的干扰,内心深处的干扰呢?比如那些比较聪明的人,听一听师父的开示,然后翻翻经文,经典上是不是这么说的?然后就开始发生干扰,这也叫不清净心。人家所奉持的道理错与对,去看人家的感受。人家什么心态什么感觉,你自己去观察嘛。
“末世众生 依此修行 不堕邪见”依这样的道理修行,认识方向不会发生错误。首先要“不堕邪见”,知见并不是用意识理解的感觉,是真正的信仰。没有信仰的感觉叫认识,认识会改变,知见不会改变。能为你的知见豁出命去,有这种力量,这叫知见。就我们常人认识的知见来说,“我跟某位朋友关系很好”,那是有限度的,会改变;我们有一个“知见”是不会改变的,为了自己能豁出一切,不会改变。
能为了佛法的知见,豁出一切,这种“知见”不错。学佛还没三天两天,先去看看别人是不是魔障,保证成不了佛。因为你见的是魔。为什么你怕是魔障?因为害怕自己倒霉。还是在“我”的执著心中去追求,怎么能成就?首先夹杂的是自我小心眼,充其量种点善根。这个善根是不稳固的,可有可无的,忽生忽灭的。善根力强的时候,感动得痛哭流涕,磕头如捣蒜。不感动的时候恨死他了,这就是没有善根,你的“善根”会生会灭。
这个道理我们认识不清楚,还以为自己很不错。不务实好好去弄弄明白,人就是这样颠三倒四的。没办法,落入自我意识的邪见里头。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熊掌和鱼饵能兼得才好。太聪明就堕入邪见了,五十阴魔里讲特别聪明的人容易堕入精灵,这就叫偷心(偷心就是机巧心)。机巧心不除的人,命终要堕入精灵、邪灵,就是我们说的妖精(山精鬼怪)。我们要明白,不要堕邪见,否则很难拔出来。
我们看偈颂,偈颂是总结。“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这段话佛开示得很清楚。文殊菩萨是诸菩萨之首,七佛之师。他是三世诸佛以究竟成就的圆满菩提的本体性权巧示现为菩萨,辅助释迦去教化众生。他对佛的境界是了如指掌的,因为他自身已经证量的。
“一切诸如来”,一切真实理体的现行(一切诸法的实相地),从哪来?“从于本因地”就是“本起因地”,本觉性(本质)。要从本质开始观察,发生现行。“本起因地”怎么去发生?是以智慧觉,智慧是绝对客观(客尘观)。客观源自于佛教化五比丘所说的客尘观想,一切生灭的皆是客尘,不生灭的是本起(本体)。
我们观察心体就要以客尘观,观察一切都是变化的,都是不可得的,就像客人一样。这一切变化的(包括身心)都是不可得的,不要去追求它。这种理性认识越清楚,尘相对你的干扰就没有了,净觉性就产生。净觉性产生叫智慧,“智”是我们要知道的,“慧”是要发起的作用。我们通过这样的知道而去发生这样的作用,这叫智慧力。我们光知道,不去起作用,充其量称为知见力。
知而不行的人叫知见力,而且知见越判断越清楚,都判断别人去了:这个人不对了,那个人错了;这个人执著了,那个人分别了。看嘛,都很清楚,自己什么样呢?自己真不清楚!坐到那儿想起别人来的时候门门是道,实际也挺恐慌的。那些判别是非的人,他自己心里的是非是最多的,自己心里的是是非非理不清的,坐到那儿最恐怖。为啥?心不得安!世人不就这样吗?你去观察就知道了。
要以智慧觉,觉是发现。用一切从本质出发这种态度发现本起因地这种现行(去观察这种力量),这叫“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无明是什么?无明就是我们的错误认识,错在不客观(不从客尘去观)。带有追逐的思想(逐境之想)追逐任何的境界,这种念起叫无明。为啥?你的念一追逐境界就生知见(知见立知),无明的根本就发生了。这就是“了达于无明”,我们要去彻底地了知而且通达,通达无明生起的这个作用,清楚怎么无明就生起来了。
刹那间的无明怎么生起来?要很清楚。只有清楚的时候,才知道无明可破。如空中之花,破它什么?!不是拿锤子去敲它,去观察它,是不可得的,不可得就已经破了。我们天天说要破无明破无明,不是拿锤子赶着砸它,越砸越多。念头压念头,越压越多,越压越强烈,最后压得洪水泛滥。
是顺导,往理性智慧这个力量去顺导它,自然就破了。水泡泡顺着河流,不用理它,它自己就破掉了。我们的念头也是这样,我们破破破,越破越多。去静下心来观察它,从客观认识它不可得;然后观察本心,也是了无所得。本心了无所得,现象了无可得,行了,看它还有吗?一会儿就没了。
开始这种力量差的时候,以方便法去念佛。念佛磕头,转境界,境界转了心就转了。力量有的时候用心境自然就转了它了。力量差的时候怎么用境界转呢?心烦的时候赶快换个境界就不烦了,但是要知觉(认识)这个问题,不能事事都光靠换环境,不换人,那样不行的。一旦什么没干好都是别人的事,都不是自己的事。自己不修行成就不了都怨别人,怨师父没教好,不怨自己。清楚的时候怨自己了,清楚的时候忏悔,实际上光忏没悔。
“了达于无明”,我很清楚,所以不会受迷糊,想干啥就干去了;你不清楚,到里头出不来,觉得那是真的。关键我能装,是真的装;你真的叫假装。真明白的人,真“装”,真的去庄严一下。
“知彼如空花”。已经知道像空花一样,空花出来很好看,看一会儿就算了,不要在意它。所以事情出现的时候我们也挺高兴,玩一玩就算了,我们很快就蹦出来了。
“即能免流转”我就不受它的障碍了。“流转”是随着它去。你说我好也无所谓,你说我坏也无所谓。为啥?好坏都是你说的。你说好我也不多块肉,你说我坏我也不少块肉,关我啥事?
但是我做的事已经把你影响了。就比如咱们这段时间努力的事效果很好。我们跟成千上万的人结了缘,咱对他们有利益。这个效果不是平常能达到的,真的是佛祖的威神力量加持,三宝力量加持。要明白“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就像梦中人一样。既然是梦中人,很简单,就让他做个美梦。喜欢骂就让他骂去,喜欢赞就让他赞去好了。
“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 觉者如虚空”醒了的时候有啥可得的?明白了就像虚空一样,要有包容的心,没有所谓情绪的执著了。既然人家玩得都挺高兴,何苦说人家不圆满呐。别管愿意上天堂还是地狱,干嘛说在地狱里很苦啊,他自己不觉时就不觉苦。他自己觉得时,有觉悟了,能生二心了,那就有苦了。有苦了,才灭了他的二心,才能进入不二心。关键他现在不苦,还挺自在的,何苦理他呢?!不用理他,理他也不听你的。
所以说学佛的人,我们就是去给人家做个因缘。怎么把人度脱了?就给人做个得度的因缘。你做的只是个缘,因你改变不了,因是人家的事。
有人学佛学得稀里糊涂的,不知道怎么去成办想办的事。要以愿啊。什么叫“愿”?把想法理想化,这叫愿。把你的想法用理智去安排,顺应道理,这样事才能办成。我们的事没道理的时候办不成的,事事要讲个道理。
什么叫道理?做什么事都要符合它的方法和原则,违背了事情就做不成,没办法去做,而且绝对做不好。把事情合乎道理(认真地认清楚了)以后,才能把事做好。
“觉者如虚空”。虚空是包容,虽说是不可得,但是你现在还可得。真的了达空性的时候,无所谓得与失的时候叫不可得。我们现在不了达,还特别在乎得失的时候,一定要去圆满它,用虚空的本质作用去把事做好。
“平等不动转 觉遍十方界”这是我们的心体。“平等不动转”我们的心体是平等的,正觉,而且是不动转。啥叫“不动转”?我们的心是不生不灭,不随境界而转。别管什么境界心体不会转变。“觉遍十方界”,这种力量遍满一切生活世界。“十方界”,所有的生活空间它都存在。
由此可以获得启示:怎么通过掌握现在的生活境界把将来的生活世界营造出来?这是一个很积极主动的关键的方面。我们只有掌握现在的生活境界、身心状况,将来的生活世界才会非常自在。怎么掌握?现在先认识它,感受它。就像学开车一样,得先认识它,先感受它,然后才能驾驭它,驾驭它以后才会方便(才会得到利益)。我们不去认识它不去驾驭它,永远得不到利益,指望别人给你施舍,那是不可能的。
指望老天爷对你好,老天爷也找不着自己在哪儿呢,要知道命运是自己的。因为我们的心是平等正觉遍十方的。而正是因为我们所有的生活空间充满我们的心能之力,所以说你成佛的时候也没有多过,你不成佛的时候也没有减过,心作用力从来不增不减。
“即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明白这个道理,真地证验它,就是成佛道,承办圆满的作用,这叫成佛道。“众幻灭无处”,一切幻象实际上不需要找个地方去灭。我们成天说的灭幻证真是错。没有灭,不需要去灭。
“菩萨于此中 能发菩提心”有这种认识的人,在这种道理当中能真正地觉悟它的作用,这叫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 修此免邪见”文殊菩萨请问的这一段结束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