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第二节 心法
第二节心法
八识名称表
┏眼识━┓
┃耳识┃
┃鼻识┿━━━前五识┓
八┃舌识┃┃
┃身识━┛┃了别境识━━┓
┝末那识━━━━第七识━━思量识━━┛
┗阿赖耶识━━━第八识━━异熟识━━━本识
论文: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在讲解这段论文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什么叫做心、意、识?佛法中经常讲到心,大乘经典《华严经》甚至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在佛法中,心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定义,略分为三:心、意、识。而心、意、识有时可合称为心,即是心王,是缘外境的精神主体,为虑知的根本。这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等八识。因为心有很多种作用,如有特别指明,那就有不同意义了。
简介心、意、识
1.心:为集起义。集就是收集;起就是生起之意。即是此心能够收集吾人过去世所造的种种业,同时又可以从心中生出种种的果报。
2.意:为思量义。即思维、分别的意思,也就是心东想西想,要这要那等等的作用。
3.识:为了别义。了别之意是:心依六根接触外境,第一刹那的心念。即是心第一念知觉所对的境,没有加任何的语言称呼它,称为了别。
心、意、识都是心,只因心有种种不同的作用,故有如此的分类。《大乘百法明门论》中的心法,是指前面所说的八个识。它可分为三种类:
1.心━━阿赖耶识。 2.意━━末那识。
3.识━━前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识。
佛教著名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即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无数一刹那、刹那能够知道外境的生灭的心,聚集在一起,称为识蕴。心、意、识中的识,就是能知外境的心。比如:眼睛能看到颜色;耳朵能听到声音;鼻子能嗅到香味;舌头能舔到味道;身体能感触到东西;头脑能够想事物等。此能够知道外境的心,一念念的生灭,没有一念相同,它们无常生灭。每个心所的活动,有其生起的原因和活动范围。分为: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等八种。普通叫做八识心王。
根境识表
根有发识取境之用
┏眼识━━眼根━━色境
┃耳识━━耳根━━声境
识根境┃鼻识━━鼻根━━香境
┃舌识━━舌根━━味境
┗身识━━身根━━触境
根据《大乘百法明门论》八个心王排列的顺序,第一个心王是眼识,但为了使你们更加容易了解,我不依照它们的顺序来说,我先讲解“意识”。(一)意识:依止意根,以法尘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立名意识。意识就是念念生灭,能知法境的心,法境与外界无关,纯粹是心中的境界。法境又称为法尘。所谓法尘是过去的的经验,种种心念,以及我们心念中能够想起的各种名称、相貌和事物等。比如:你曾经看过电脑,内心有此记忆,再度见到时,就知道那是电脑,这就是法境(法尘),它是我们过去业识中种种的记录,现在一念念生起,形成我们一念念的心境,即是心所生出来的法,意识能知道它。比如:我们内心默念:“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的这些念是法尘━━心所生法;能够知道这些念(法尘)一、二、三、四、五的心是意识。一般人往往把法尘当成能知的心,那是错误的。心境是意识所对的法尘,也称为法境,是一种外境,此境是心法,又称为心境。请别把心中的境当成能知的心。我们的心念要相当细微,才能区别它们。比如:当我们很入神地看书时,可能听不到外面的声响,那是意识不在耳根作用;当意识转移到耳根作用时,耳朵是能听到声音的。比如:走路时,我们知道脚板踏到的是软或是硬的东西吗?知道,但,当时你在想它吗?没有。所以能够知觉的心和所想的念头是两回事。又比如:修净土宗的人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时,每一念,每一念都有一个意识知道那个声音,当我们心念“阿”的时候,意识知道“阿”;当我们念“弥”的时候,意识知道“弥”……。所以每一念有不同的法尘与意识在生灭。这时心中一念念生起的念头,它们念念生灭不已。我们的心散乱时,就不能觉知;我们比较冷静、专心一致时,就能够觉知它。有些人念佛时,妄念纷飞,佛号不知到哪儿去了;有些人却能对念阿弥陀佛的每个念头,了了分明,非常清楚。意识念念分明,非常清楚地知道阿、弥、陀、佛这些念。念阿弥陀佛的心念是法尘,它是外境,被心(意识)觉知。并不是看到、听到的才是外境,心中过去记忆的事物被心所知的都是外境。
(二)眼识:依止眼根,缘明显色(光线)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立名眼识。
(三)耳识:依止耳根,缘声尘(声音)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立名耳识。
(四)鼻识:依止鼻根,缘香尘(嗅觉)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立名鼻识。
(五)舌识:依止舌根,缘味尘(味道)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立名舌识。
(六)身识:依止身根,缘触尘(触觉)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立名身识。
现在让我以眼识为例,来解释眼、耳、鼻、舌、身识的作用。
眼识是念念生灭的心,它能够知道色境,佛法把色境称为色尘。眼识依眼根缘色境,此话之意是:因为“眼识”从眼睛生起,象树根能长出树木般,故眼睛被称为眼根。即是我们要依靠眼睛,能看的心(眼识)才能够对色境(光线)发生知觉,让我们知道色境。当眼睛接触色境时,心知道色境的第一念,就是眼识。
眼识与意识的差别:眼识只知道颜色而已,它不知道颜色里所表示的事物。比如说,眼睛看到一朵菊花,眼识只知道颜色中的黄、绿色,不知道是菊花还是叶子。也就是说,当眼睛接触色境的第一念,只知道一片颜色。然后心念中想起菊花、叶子━━法尘,法尘是眼睛接触色境后的事。我再问你们:我身上穿的袈裟是什么颜色?你们就想起橙色。但是我还没问时,你们有想它吗?没有。那就是你的眼识知道颜色罢了,眼识不知道它是袈裟,也不想起那是橙色。当我提起时,你的意识就去分别,分别这是橙色的袈裟,所以眼识时时刻刻都能够知道颜色。但是,当眼识知道颜色的同时,还有另外一层的作用,待会儿我们再谈。
眼识只知道现前的颜色,过去的颜色它就不知道了。好象现在灯开着,灯一关,没有了颜色,眼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因为它看不到刚才的颜色。所以说眼识只能看到现在的颜色,看不到过去的,也看不到未来的颜色。然而一般人却以为看到物体,然后意识分别颜色所表示的事物。刚才我们说过眼识接触色尘━━色境;意识接触法尘━━心境。色尘与法尘是不在一起、不相同的东西,它们是怎样连贯起来的呢?根据唯识的《大乘百法明门论》中说:眼识在作用的当时,意识也在作用;耳识在作用的当时,意识也在作用;━━即是前五识在作用时,意识也都在作用。
刚才我已经讲解了意识,现在我要补充的是,意识可分为二种:
1.独头意识:不与前五识俱起,唯是意识单独的活动。
①定中意识:即是在禅定中生起的意识,这与外境无关。
②梦中意识:即是在梦中生起的意识。
③独散意识:即是平时生起的散乱意识,比如:看东西时东想西想,就是独散意识。
2.五俱意识:即与前五识同时、同境而生起的意识。包括眼俱意识、耳俱意识、鼻俱意识、舌俱意识、身俱意识。比如说,当我们的眼识作用时,意识里的眼俱意识同时生起,与眼识同(类)境;如色境所接触的是菊花,心境所接触事物是法尘里的菊花。
┏五俱意识
▏
意识▏
┗不俱意识┏五后意识▏
┗独头意识┏定中
▏独散
┗梦中
意识和前五识有悬殊的不同点:就是它,非但能和前五识同时俱起,又能帮助它们发生作用,因此一名五俱意识。就是说,前五识中有一识作用时,意识便同时俱起,帮助它发生作用。意识不但如此,有时却能离开前五识单独作用,如梦中的独头意识即是。
眼识依据眼根现量能知色尘之红色。以红色做比喻:当眼睛看到红色时,眼识(能知的心)生起时,它只了别红色,没分别那是红色。如果眼俱意识生起,它就会分别那是红色,不是黑色。现在让我们来了解:眼俱意识依意根同时作用,它能够知道法尘中红色的法境。那就是说,眼识了别色尘━━红色,能够知觉红色的心是眼识,在它生起的同时,眼俱意识也生起,这就好象汽车的引擎推后轮,后轮牵引前轮般,两个同时走。我们的眼识与某一类的意识同时、同境生起。所谓“同境”是指色尘的红色与法尘的红色是同境,法尘的红色不是同眼识所对的境。当眼识在看(了别)红色时,意识同时在知觉(了别)法尘中红色的事物。如果法尘中没有红色的门,那么就不能想象眼前的红色门;反之,它就知晓那是红色的门。当我们第一次看到的东西,法尘中没有记忆,有如与夏虫语冰,不知如何是好?反之,就会东想西想:那个东西叫做什么、是好或坏、漂亮与否,等种种念头就随之而生起。
什么是法尘中的红色?比如:你们闭上眼睛,想前面有一个红色的太阳,是想到,不是看到的红太阳,就是法尘中的红色。当看红色时,这个法尘的红色和眼识了别红色是同时、同境生起。此业习使我们以为意识能知道色境中的红色。其实不然,它根本不知道眼识前面的色境,而只是知道红色的法尘,这使我们知道外境。与眼识同时作用的意识,称为眼俱意识;与耳识同时作用的意识,称为耳俱意识……,还有鼻俱意识、舌俱意识、身俱意识。
在五俱意识意识生起之后,独头意识继续分别一连串的意念━━法尘,它分别此红色表示的是什么东西,此分别是比量,非现量。
意识缘外境的作用有二种:一者现量:现量就是不加推理比较,而能准确地直觉境界的自相作用。二者比量:比量就是由推理比较对照,认识出来的作用。好象刚才我问袈裟是什么颜色,你一想起它是橙色时,就是根据过去所见,推理比较而知之,称为比量。当我还没问起时,你们看着我,也看到橙色、袈裟,当时你没有比较,那叫做现量。现量是我们接触境的第一念知觉。比量是我们接触境后,意识与法尘接触,通过比较而知道各种事物,所以心有层层的作用。意识的作用很强大,它能够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法尘。眼识只知道现在的颜色,因为是现在的光线射到眼睛;譬如眼识现在看到袈裟,但一旦关了灯,刚才的颜色经已经过去,就看不到了。所以佛陀说眼睛只知道颜色,不知道颜色中所表示的是什么?耳朵只知道声音,不知道声音里所表示的是什么?……。即是前五识能了别外境,不能分别它。能够知道颜色、声音里所表示的事物的是意识,这些事物是它一念念编织出来的故事。比如心想:“我要吃饭。”“那是白板。”等过去的事;同时,五俱意识能够知道现在的法尘;意识也能够想到明天上班、几点起床、去搭巴士等未来的事物,这是眼睛无法办到的。你一睡醒来,甚至现在坐在这里,意识一直在作用。它能涉及三世,普缘一切过去、未来、现在的诸法。可见它的作用范围之大,作用力之强,使我们生活在意识中,不清楚眼识的作用,也不清楚耳识的作用,……即是不清楚前五识的作用。所以眼睛能够知道外境,而眼根接触外境的一刹那的心(第一 念)却不知道,而落入意识中去知道它。
了别与分别的不同:什么是了别和分别呢?了别是心王第一念知觉所对的境,没有加任何的语言去称呼它;分别是在了别以后,我们的心对于外境进一步加于名言的了别。
(七)末那识:我辈凡夫妄起我执的根本,它是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所依的,所以阿赖耶识生到哪里,它也就跟随到哪里。譬如说,第八识生于欲界的人中,此识也就随着系属在人中。即是在识蕴中某一类能够知道外境的心王━━第七识,它念念恒审思量,执著第八识是我,这就是末那识。我们在睡觉时,前五识会停止作用;如果一觉安眠无梦时,那意识也停止作用了。但是,末那识就不同,即使是在睡觉,它也没间断其作用,还是执著第八识是我。所以论中说:“第七识名末那识,恒审思量我执深。”修行者一断我执,即刻证阿罗汉果。所以佛陀、阿罗汉、大菩萨的末那识可以停止作用。三果━━阿那含果的圣者,进入灭尽定,末那识也会暂时停止,但是当他出此定后,末那识又开始作用。我们凡夫的末那识却是永不间断地恒常在那里思量,执著有一个我。(八)阿赖耶识:我们过去所造的业因(种子)聚集在一起,称之为阿赖耶识。好象一座山,聚集了很多的沙、石头、树木、树根、树枝和树叶等,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我人善恶业的种子,都藏在阿赖耶识里面,故阿赖耶识一名种子识,所谓种子就是业潜势力的别名。我人的身心以及宇宙,莫非由它所变现。此是唯识宗的讲法。就是说,佛教讲因果,过去所造的业,因果成熟了,它会变现成我们的身心,以及所居住的器世间的果报,让我们知道、看到、感受到。此外,阿赖耶识又是一切业报种子所寄托的地方。就是我人过去造一个业,它并没有消灭掉,而是变成业因,储藏在阿赖耶识中。然后因果成熟,因缘到了,它从阿赖耶识中变成果报。阿赖耶识是含藏宇宙一切色心的种子,故能变现:有漏、无漏一切法,因此叫做藏识。通常藏有:能藏、所藏、执藏等三义。阿赖耶识本身能够收藏一切业的种子,有如金库之能藏一切财宝,故它被称为能藏。因为一切业的种子都寄托在阿赖耶识,故它也被称为所藏。我人在六道中轮回,就是阿赖耶识中整群业的种子,一直向前延续的因果变化,称之为轮回的个体━━众生。阿赖耶识是所有业的种子聚集在一起的一个整体,并非一个东西。好象很多的水蒸气聚集在一起,因为光线照射,它反射给我们看到,我们就认为天上有云朵。阿赖耶识也是一样,它是很多过去业的种子,聚集在一起作用,一连串的因果向前推动,生灭不已,形成了所谓的轮回。所以阿赖耶识是众生轮回的主体,又称之为执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