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七卷

  第七卷

  《灵峰宗论导读》。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六面。在这一科当中讲到乙一、发心篇,发心篇总共有五篇的论文。前面两篇主要是说明成佛作祖、堕坑落堑,所争只一念间。说我们这个生命这个果报的生成,关键在我们一念心的迷悟。如果我们今天发心是正确的,会引导我们所有的业力而成佛作祖;假设我们的发心是颠倒的,也就会引导我们所有的业力趋向于堕坑落堑。所以这个生命的缘起的关键就是我们一念的发心,它是大方向的一个关键。所以,我们刚开始,从内心当中发起无上的菩提心,是一个最重要的根本的关键,那么前面是讲这个观念。这以下是说,我们如何地从内心当中发动我们的菩提心呢,有没有什么方法?这以下蕅益大师讲到发菩提心的方法。好,我们先把论文念一遍,从第二开始,请合掌。

  (二)世人谈及生死,鲜不悚虑,往往不能真为生死者,眼前活计放不下耳。然所以放不下者,只不曾彻见生死之苦。以从来为俗为僧,皆向顺境中捱过,故畏三界心,自然发得不真切。倘以远大慧眼,旷观无始轮回,痛念此生,果从何来,死后当至何趣,前际茫茫,后际墨墨,饶铁石心肠,必为惊怖;然后依正教、开圆解、起圆行,敢保十人有五双到家。最惧因地不真,道眼昏暗,或为世味所牵,或为邪师伪法所误,袈裟下失却人身,此予所以俯仰时流,而寤寐永叹也。[C1]

  好,那么我们这一篇论文分成三段。第一段讲到修行人的通病:世人谈及生死,鲜不悚虑,往往不能真为生死者,眼前活计放不下耳。我们一般的修行人在讨论佛法的时候,当我们去观想到生死,就讲到六道轮回、无量无边的生死轮回这件事情,我们都会发生一种悚虑,悚就是恐惧,虑就是忧虑,面对这样一个生死大海、无量无边的生死,我们有恐惧跟忧虑的心情。但是,当我们实际在实践的时候,往往不能真为解脱生死而修行。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呢?这当中有一个关键,就是——“眼前活计放不下耳”,这是一个最严重的问题。“眼前活计”是说,我们过去也曾经造了一点善业,而这个善业的因缘会出现一些暂时的可乐的果报,或者是一个财富、或者是一个美好的声名、或者你招感种种恩爱的眷属,那么这种暂时的安乐会使令我们产生一种爱取的心情。就是我们会把世间的安乐,这种暂时的安乐,产生贪求,就像这个蚂蚁一样。我们看蚂蚁,山中有很多蚂蚁,你看蚂蚁的心情啊,它只看它眼前的糖果,它不知道山雨欲来风满楼,暴风雨要来了。它就是贪着现前的糖果,一下子大雨就把它冲死,死了以后下辈子又做蚂蚁。就是说呢,我们往往会被眼前的暂时的安乐所障碍,使令我们不能真正地为了生死而修行,那么这是一个我们最严重的关键。

  然所以放不下者,只不曾彻见生死之苦。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够放弃暂时的安乐,去追求这种永久的安乐呢?这当中又有一个关键——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很深入地、很冷静地去观察生死轮转之苦,这件事情我们都从来没有去观察,我们只看到现前。以从来为俗为僧,皆向顺境中捱过,故畏三界心,自然发得不真切。那么当然,有些人他在过去生当中他积集的善业强,他的恶业的势力薄弱,不管他在家、也不管他出家,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顺境中捱过来,没有很大的逆境。所以,他心中会做出一个结论:原来生命并不是很痛苦,因为他从今生的短暂的几十年当中得到了这样的经验。那么假设我们以这样子为理解的时候呢,我们就对于三界的生死的心,这种怖畏的心、想要出离的心就发动不出来,就算发了也是嘴巴讲一讲,不能从内心当中去真实地发出出离心。

  蕅益大师的关键就是要“彻见生死之苦”,这是发菩提心的一个关键。就是我们凭什么能够从现前的这样一种如梦如幻的暂时的安乐当中能够突破、能够冲出来,能够真实地看到无量无边的生命,把眼光放大?那么这个关键点就是要能够去观察生死流转之苦,这是关键点。

  好,这一点我们看附表第六,我们加以说明。生死的痛苦是在四圣谛,佛陀四谛的第一谛、苦谛。这个地方,观生死流转之苦,我们分成三段。

  先看第一段的总说苦谛,先说明苦谛的内涵。佛陀在转苦谛的*轮的时候,是分成三个内容:第一个是示相转,第二个是劝修转,第三个是作证转。佛陀在讲苦谛的时候是先指示苦的相貌,说:此是苦,逼迫性。这个“此”指的是整个三界的身心世界,包括了三恶道的身心世界,也包括了人天的身心世界,它都是痛苦的。那么这个痛苦的相貌是什么呢?——逼迫性。就是我们在三界里面得果报,我们的身心世界都有一种逼迫的感觉,总觉得一种不能寂静、不能安稳。这样的一种不寂静、不安稳的感受,这种逼迫性,我们定义作“苦”,这是指出苦的相貌。第二个、劝修——此是苦,汝应知。佛陀指出了苦的相貌以后,要我们干什么呢?——“汝应知”,就是我们应该要去如实地了知。佛法对这个苦、这个身心的痛苦,他的态度不是要我们逃避,说你应该去观察这个苦的相貌而能够如实地了知。当然这个观察一定透过圣言量、祖师的法语的引导来正确地观察而真正地了解到苦的相貌的存在。所以,我们对于苦的逼迫性,我们一个修行人的态度是什么呢?——“汝应知”,是应该如实了知。第三个、作证转——此是苦,我已知。佛陀为了证明身心世界的痛苦的存在是一个真理,不是佛陀捏造出来的,因为佛陀已经如实地证知在三界当中的身心的确是有逼迫性存在的,佛陀以自己过来人的角度来证明这是真实不虚的道理:“我已知”——我已经真实地了知在三界当中的身心世界是有逼迫性的,来证明这是一个真实的道理。这样子讲就是三转四谛,三转苦谛,第一个、示相转,第二个、劝修,第三个、作证。那么这是一个总说。

  这以下看第二、别示苦谛。苦谛它的总相是一个逼迫性,逼迫性开展出来有三个内涵:第一个、苦苦,第二个、坏苦,第三个、行苦。

  苦苦,第一个“苦”是一个苦恼的境界,苦恼的境界本身就是苦。在三界当中最痛苦的就是三恶道的痛苦,所以我们刚开始在观察痛苦应该先——第一、苦苦,先观三途之苦。

  先看地狱之苦。它的总说是:“剑树刀山、镬汤油锅”之苦。

  以下我们引用《广论》的内涵加以解释。《广论》讲到苦,它有两种,一个是有间断的痛苦,一个是无间断的痛苦。

  有间断的痛苦在地狱当中有两个:一个是剑树,一个是刀山。剑树是说地狱的罪业的人在地狱受生以后,他招感的环境非常的炎热,热得不得了。身体太热了,他看到前面有树,他心中对这个树就产生了爱取的心,就跑到了树下去乘凉,这个时候风一吹,吹这个树,树上的树叶就像剑一样,很尖锐的剑,被风一吹就掉下来,射伤地狱的罪人,一开始当然是受伤了,射多了以后流血流得就死掉了。死掉了以后,春风吹又生,生过来,生过来以后,又炎热,炎热又跑到树下,风一吹又射死,这是剑树之苦。第二个是刀山。刀山是说地狱的罪人他有杀盗淫妄的罪业,去招感环境有很多老虎跟狮子要去追这个罪人。他那个罪人就一直跑,跑到最后跑到一个都是刀的山,但是后面有老虎狮子追,也不得已就跑上去,跑上去就在刀山当中全身都被割伤乃至于死亡,那么也是一样,春风吹又生。这两种痛苦它都有间断,因为我们不是经常在剑树、也不是经常在刀山的痛苦当中,那么这当中有一些间断的休息时间,这两个都是有间断的地狱。

  第二个是镬汤油锅之苦,这个是无间地狱。前面的剑树刀山,这当中还有一点主宰性。那么这个镬汤油锅呢,镬,它是一个大锅子,一个铁制的大锅子,里面很多的热汤或者是油的一个锅子。地狱的罪人他出生以后连跑都不能跑,前面这个地狱的还能跑几步,他这个地狱的人,一下子,狱卒拿那个剑、那个叉子叉到他的身上就丢到油锅里面去炸,炸得整个肉都干掉了,剩下一个骷髅头以后就死掉了,痛苦地死掉了。死掉以后呢,他也不是没事,他罪业还在,就把这个骷髅头把它叉出来,放在地上,一阵凉风吹过来,肉又长出来,肉长出来以后,他没有停止地叉下去、又丢下去。如是地辗转,在几万劫的时间当中重复地被丢进去、再拿出来,丢进去、拿出来。那么因为他痛苦几乎是没有间断的,他唯一的快乐就是那一阵凉风而已,那么,这个我们叫作无间地狱之苦。

  那么这个就是在《广论》当中提出两个,一个是剑树刀山之苦,一个是镬汤油锅之苦。《广论》讲完以后呢它讲出一个譬喻,我们对这样的痛苦应该怎么去理解呢?《广论》云:“此间日以三百矛,极猛贯刺所生苦,此于地狱轻微苦,非喻非能及少分。”“此间”,我们在人世间,一天当中以三百只矛,这个是很尖锐的武器,用三百只尖锐的矛同时地以一种非常猛利的力量来贯刺我们的身体。那么三百只矛,我们身体的皮肤面积也不多啊,三百只矛,几乎全身都是剑。那么这样子的痛苦,跟地狱里面当中最轻微的痛苦,“非喻非能及少分”,连最轻微的苦都比不上。那么从这个地方,三百只矛的刺身,我们可以理解到,这样的痛苦还比不上地狱最轻微的痛苦。那么这个是讲到地狱的痛苦。《宗镜录》上说,假设我们今天修习禅定得到神通,从这个神通当中所发动的宿命通,我们看到我们无量劫来生命曾经在地狱所受的苦,在定中如果看到以后,这个人会吓得毛细孔出血。毛细孔出血是很厉害的,那恐怖得非常厉害。那么这个是讲到地狱的痛苦,就是这种境界。

  好,我们看第二、饿鬼之苦。饿鬼的痛苦的相貌是:“饥渴寒热,刀杖驱逼”之苦。饿鬼的众生,他业力的因缘啊,长时间地缺乏饮食也缺乏水分,饥渴。或者是有的饿鬼,更严重的是寒热,他没有衣服穿,冬天就特别地寒冷、夏天特别地炎热,寒热的痛苦。刀杖驱逼就是说,饿鬼道众生,他业力的因缘口渴得太厉害了,他就跑到大海当中去要吃海水,他罪业的因缘啊,海水现在他眼前的不是海水,是脓血屎尿,非常不净的东西。但是不净的东西也好么,好歹是水啊,他要去吃这个不净的东西的时候呢,大海有守护神拿刀杖去打这个饿鬼,不令他吃到,他有这个求不得苦。说我很痛苦啊,我现在肚子很饿、也很口渴,我如果没有看到东西也就罢了,看到以后又不能吃,这件事情就比较严重了,这是求不得苦。不但是身心的痛苦,还加上一个求不得苦,这是讲到饿鬼道的一个痛苦的总相。

  这以下讲它的别相。《广论》云:“或有口细如针孔,腹等山量为饥逼,下劣捐弃不净物,尚不具足寻求力。”这个是讲焰口饿鬼。焰口饿鬼它是怎么相貌呢?“口细如针孔”,喉咙非常地细,细到就像针孔一样,那当然什么东西也不能吃,连水都吃不进去。“腹等山量为饥逼”,肚子特别的大,喉咙特别的小。所以我们放蒙山,放蒙山我们在放饮食之前不能直接放饮食,要先开咽喉,先把它的针孔的咽喉打开,否则你给它什么饮食它都吃不到。焰口饿鬼就是“口细如针孔,腹等山量为饥逼”。“下劣捐弃不净物,尚不具足寻求力。”乃至于最卑贱的这些脓血屎尿、不净物、人家身体的排泄物,它都得不到,长时间在饥饿口渴当中。

  有存皮骨裸形体,如枯枝叶多罗树。前面是讲到饥饿口渴的痛苦,这以下讲到饿鬼道的另外一层痛苦,就是寒热之苦。“有存皮骨”,它是皮包骨,本身就没有什么脂肪,没什么脂肪又没有衣服穿,“裸形体”,那寒热的逼迫对身体的痛苦也是不得了。“如枯枝叶多罗树”,它的形体就像多罗树一样。多罗树是一个很细长的树,在印度才有,很细长的树,它几乎只有树干,它所有的枝叶都长在上面,旁边没有枝叶。这个是比喻饿鬼道众生它的身体非常瘦,非常的瘦弱。

  有于夜分口炽然,受用口中烧燃物。这是说明焰口鬼的一个情况。它这个焰口鬼它长时间地喉咙没有水分的滋润,它的喉咙就像火在烧一样,甚至于你把东西丢给它吃,东西到它的喉咙,跟它喉咙一接触的时候,它本来是水,可以滋润我们的身体,但是水到它的喉咙以后变成火,烧得更厉害。我们这个身心世界对饮食的需求,水分是比食物更厉害。我们一般断食,断个三天五天你还能够忍受,你如果三十六个小时没有喝水,你就受不了,那你几乎要发疯。我曾经有一次三十六个小时不喝水,断水,这个喉咙就像长一个小球一样,就在喉咙那个地方,肿痛。我们只有三十六个小时没有吃东西,你看那个焰口鬼,长时间没有吃东西,它只是因为业力的因缘而不死亡,但是它的痛苦是累积的,一天一天地累积。所以说,“有于夜分口炽然,受用口中燃烧物”。

  有下种类诸不净,脓粪血等亦无得。这是一个总标了。前面的饿鬼道就是说,总之,饿鬼道的众生对于不净的脓粪血等这种卑贱的东西都不能够得到。

  前面的地狱的痛苦是最厉害啦,剑树刀山、镬汤油锅,饿鬼的痛苦也是不得了,长时间地缺乏饮食、缺乏衣物。我们一个人,我们现在的出家人整天当然饮食也很充分,我们也就不感觉到因饮食缺乏的痛苦。但是如果我们曾经有做过断食,就是这个突然间好几天缺乏饮食,你会感到缺乏饮食是不得了的痛苦,几乎是让你坐立不安,度日如年,可以这样讲,一天都捱不过去,你坐也不对、站也不对、睡也睡不着。所以历史上,你看历史上,中国历史上那个封建制度,这个皇帝几乎是不可能推翻的,他那个重重的保障,全世界的军队是皇帝所管,所有的兵器是皇帝所管,从小就教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制度。但是如果这个皇帝德行有亏,乃至于农民歉收以后,一个人一饥饿的时候,那他啥事也不管,反正横竖是死,他宁可战死他也不饿死。所以历史上,我们看看中国的历史,难民他没地方睡觉,他随便睡还可以,他要是没饭吃,他肯定要造反,他明明知道造反抓到是要灭九族,他还是要造反,因为没饭吃的痛苦太难受了,不是他能够忍受。一个人你把他逼上梁山以后啊,那没办法了。所以你看,孔夫子在教育的时候一定是“衣食足而知荣辱”,你一定是一个国家把饭充裕以后他才能够用礼乐来教化。那么这个饿鬼道长时间的饥饿的痛苦,那我们可想而知了,这个是饿鬼道的身心的逼迫相。

  第三、畜生之苦:“系缚打杀、互相吞噉”之苦。畜生道的痛苦,它的相貌在《广论》上说是“系缚”。人都是喜欢自由的。喜欢自由这个动物呢关在一个很小的笼子里面,它的活动空间有限,这也是一个痛苦,甚至于被打或者是杀害、把肉吃掉。“互相吞噉”,互相吞噉是说,前面的系缚打杀多数都是人类造成的,互相吞噉是讲动物跟动物之间,它也没有法律,没有法律的保障。没有法律啊,人跟人之间是怎么个规则呢?动物跟动物之间的接触就是弱肉强食,看谁力量大。我力量大就把你吃掉,你力量大你就把我吃掉,那么长时间在一种恐惧不安的内心当中生存,这样也是一种逼迫的痛苦。

  我们看《广论》:《广论》云:“旁生趣中遭杀害,系缚打等种种苦,离诸寂灭净善者,互相吞噉极暴恶。”

  这个畜生道,人类为了要得到它的肉,为了吃它的肉,往往就是把它的身体给杀害,把它的命给夺去了,或者说把它绑起来,关在小笼子里面。这个系缚的痛苦啊,我过去也有一些经验。我们平常啊,我们平常正常人,我到山中走几步,到外面经行一下,佛堂拜拜佛,到外面走一走,很自由。如果我们曾经有闭关,闭关在一个小房间里面,当然,有时候我们跟法相应,跟法相应的时候那个时间相也不可得、空间相也不可得,一念心跟法界相应,那也没有所谓的里面、外面的差别。但是有时候我们的修行就是不得力,不得力的时候,你的心情想要去外面走一走,但是你现在闭关在里面,你会觉得痛苦,就好像一个动物被关在笼子里面。那个时候你会感觉到,你看一个动物,我们只是被关一个月,或者几天,几天的跟法不相应,这个动物一辈子被关在笼子里面,你可想而知啊,它虽然是一个动物,但是它追求自由的那个心情是跟我们一样的。所以菩萨戒里面禁止一个菩萨的弟子去蓄养动物,就是这个原因,你把它绑住,造这个业是不好的业。动物长时间地被系缚,甚至于打、杀等等的痛苦。

  那么这个痛苦是谁干的呢?离诸寂灭净善者。寂灭是一个果相,这是一个趋向于涅槃的寂静乐。那么怎么达到涅槃寂静乐呢?就是净善,这是一个因相,就是修习种种的戒定慧。勤修戒定慧而趋向于涅槃的叫作“寂灭净善者”。那么现在说“离诸”,就这个人根本就不是修行人,也不深信因果的人,他就干出了这件事情,就是系缚打杀。那么这个是讲到畜生的痛苦。那么第二种呢,互相吞噉极暴恶,动物跟动物之间的接触啊,弱肉强食。你看这个蜥蜴,我们山上有很多蜥蜴,这个蜥蜴跑出来,看到螳螂、蚱蜢,它看到以后一下就把它咬住了,咬住以后呢,这个鸟、这个麻雀一下子又把这个蜥蜴咬住了。但是这个麻雀它吃蜥蜴的时候它可没快乐地吃,不像我们在斋堂里面,念佛号,内心很安静,它在吃这个蜥蜴的时候,你看麻雀它东看看、西看看,它极度不安。它因为什么呀?它很怕别人会攻击它。

  所以畜生道,它长时间的生命当中就是一种非常恐惧不安。睡觉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有点小动静,它醒过来它马上觉得很紧张,它随时感觉到有人要伤害它,有动物要伤害它。几年前,有一个杀人犯,这个杀人犯也是够狠啊,在黑道里面也是很有名气的,很年轻,干了几宗杀人案以后,政府实在是受不了,下令几个月之后一定要破案,警察抓得很凶。后来几个月以后,这个杀人犯从山上下来,投案自首。为什么呢?记者问他说你为什么投案自首,你躲在山上也没人抓得到你。他说我整天在那个地方不安,吃也不对、睡也不对,我宁可出来接受法律的制裁。所以说呢,内心的痛苦、那种不安的痛苦有时候是超越色身的,因为那是没有间断的,几乎是没有间断的痛苦。那么这个是讲到畜生道的痛苦,系缚打杀、互相吞噉之苦。

  《广论》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思惟三恶道的苦而发菩提心。三恶道的苦是对治我们对于来世安乐的贪求。因为,我们之所以愿意在三界里面流转,因为我们对三界有所期待,当然不是期待痛苦,我们对三界有所梦想,我们以为三界当中还有可乐的东西存在。所以说呢,当我们知道在三界继续流转我们随时会到三恶道的时候,会对治我们对于来生的期待。所以,三恶道的痛苦是对治对于来世安乐的一种贪求。这是苦苦。

  第二个是坏苦。坏苦在《广论》上说是对治对今生安乐的贪求,就是“眼前活计”。当然有些人过去当中或者今生出家以后积集一些善业,由善业的因缘,在我们的身心世界、外在的环境,也的确有一些暂时的快乐的假相出现。这样子的假相我们要不能够看破,我们就被这些假相给障碍住了。那怎么去观察这个安乐的境界呢?——无常败坏之苦。就是说,我们现前的安乐是非常脆弱的,随时会破坏的,它只是一种暂时因缘的和合而出现的可乐果报,假设这个因缘的力量消失了以后,这个快乐境界就随时会消失掉。在经论上也说过,说世间的快乐“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说一个甜美的食物里面有毒药,我们刚开始是很快乐,但是呢“初虽美味,终成大患”,从这个譬喻我们知道,美好的食物里面有惑业苦的毒药,这个食物肯定是不能吃太久,它不会让你快乐太久,心中的毒药迟早要发作。从这个美食当中有毒药我们就可以知道,人世间的安乐是决定不能长久的,而且决定是不能贪求的,因为你一贪求它,你很容易发动你的烦恼跟罪业,这当中夹杂着烦恼跟罪业。所以说呢,我们应该要放弃我们今生的安乐,虽然我们有这样的权利,我们的确有这样的主宰性去受用这样的快乐,但是这个快乐里面有过失,无常败坏之苦。这个坏苦是对治我们对于今生安乐的贪求,这是第二。

  第三个是行苦——生灭迁流之苦。三恶道的痛苦是对治我们对来生安乐的期待,无常败坏之苦是对治今生的安乐的贪求,行苦是通于今生、也通于来生。我们身心世界它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它不寂静,身心世界刹那刹那生灭,这样子的不寂境相违背我们的心情,因为凡夫的心情是希望稳定性的,任何一个人都希望稳定性,而我们的身心世界跟我们的心情是相违背,它刚好是不稳定性的,它是扰动的,相对于涅槃的不生不灭来说呢,它也是痛苦,所以这样子叫作行苦。

  我们看结劝。结劝当中有两段,先看第一段:

  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这个是出自《法华经》的经文。《法华经》上说,我们三界的身心世界是不安稳的,讲出一个譬喻说就像一个火烧的房子,火烧的房子我们肯定是不能住太久,它一定是扰动性,烦恼火、罪业火跟果报火。“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使令我们感到很怖畏。《法华经》是大乘的圆顿的法门,但是它强调苦谛,它强调苦谛。所以,有人说,菩萨不思惟苦谛,这是错误的。菩萨他不以苦谛来发动出离心,他根本不可能有菩提心。因为他自己就没有觉悟到生死的痛苦,他不能引导一切有情离开生死,不可以的。所以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法华经》、《妙法莲华经》是一个大乘的圆顿的法门,它也强调要菩萨观察“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所以,苦谛的观察是通于小乘、通于大乘的。

  那么再看《广论》上说:论云:“已作地狱业,云何安稳住。”前面的“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是一个苦谛,是果报的观察,那么这个地方是集谛,就是我们观察痛苦的果报的当下,我们要同时观察在我们的内心当中已经存在的地狱的罪业,虽然它暂时没有发动出来,但是在未来流转当中迟早有一天会发动出来。所以,我们面对着我们内心当中地狱的罪业,我们怎么能够在三界里面安稳住呢?应该要赶快寻求出离。因为“已作地狱业,云何安稳住。”我们过去的生命当中我们曾经因为一时的颠倒造了地狱的罪业,就像一个定时炸弹,它存在我们的心中,随时会爆发出来。那么“云何安稳住”,我们怎么能够继续地再流转下去呢。这个是两段的劝修。

  好,我们回到论文上来。所以说,从这段的开示,蕅益大师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害怕流转生死,但是我们对于现前的安乐还是贪求,不能真正地发心、如实地修习圣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生死的轮回没有正确的观察,只是含糊笼统的理解,所以我们对于生死的怖畏的心情没有真实地生起,所以就不能生起出离心,没有出离心也就发动不了菩提心。这件事是一个一般修行人的通病。关键就是要“思惟生死之苦”。

  再往下看。第二段:倘以远大慧眼,旷观无始轮回,痛念此生,果从何来,死后当至何趣,前际茫茫,后际墨墨,饶铁石心肠,必为惊怖;然后依正教、开圆解、起圆行,敢保十人有五双到家。

  如果我们今天能够以远大的慧眼,我们透过对经论的学习,如实地观察,把自己的眼光放大,怎么个放大法呢?旷观无始轮回。不要老是只看现前的得失、现前的安乐,整个生命就在计较今生的安乐。毕竟我们今生的生命在无量的生命当中只是一个暂时的因缘,一刹那就过去了,就要面对来生。所以,我们要紧要看到无量的生命,这点是非常重要。一个人之所以发菩提心,他一定是看到无量的生命;一个没有远见的人是不能发菩提心的,因为他发菩提心干啥?他拿今生的精神体力去追求今生的安乐就够了。所以,一个能够真实发菩提心的人,他一定是看到他的无量生命,而无量生命当中要找一个究竟的皈依处,那就是无上菩提,那是真实的皈依处。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的大智慧,他讲出了关键——要以远大的慧眼旷观无始轮回。你的生命观一定要经常以无量生命来做抉择,今生只是暂时的因缘,你即使牺牲了今生的安乐来换取来生的究竟安乐,这是值得的。那么你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抉择,因为你看到了无量的生命,这是关键点。

  痛念此生,果从何来,死后当至何趣,前际茫茫,后际墨墨。这个“茫茫”跟“墨墨”就是渺茫不知的样子,就是不可测。过去是怎么回事,也没人知道,当然,过去生肯定在三恶道里面待过;来生又是一片黑暗,那肯定我们不离开生死,迟早又会到三恶道里面去。想到这一点的时候呢,当我们看到无量的生命的时候呢,而这个无量生命当中“已作地狱业,云何安稳住。”这个时候,饶铁石心肠,必为惊怖,你会对于未来生命的流转生起怖畏的心,你会真实地看到流转的痛苦而发动出离心。

  那么这个时候,依正教,开圆解,起圆行,敢保十人有五双到家。你这样子再依止佛法的教授来解、来行,十个人有五双,五双等于是十个人,到家,万修万人去。

  回向!

  [C1]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二

  法语二

  示毓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