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十七卷
第十七卷
《灵峰宗论》导读。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49面,乙四、止观篇第四。前面的一科持戒是对治身口的罪业,那么这以下的止观主要是进一步地对治我们意业的烦恼。
这以下我们分成三科,先看第一科的丙一、总标。
显密圆通,皆以解行双进为要。解者,达我现前一念心性,全体三德秘藏,与诸佛所证,众生所具,毫无差别。十方三世,显密契经唯为发明此一念心性。达此一念心性,即显密二诠之体,从此起于显密二行。显行依经修观,广如二十五圆通法门,略则唯心识观、真如实观二种收尽。二十五境,各具二观。且约耳根言之,先从征心处破妄,唯心识观也。圆解既开,即于闻中入圆通常流,真如实观也。密行亦具二观,达字字句句无非法界者,真如实观也。心无异缘专持此咒,悟知音声如响,能持之心如幻者,唯心识观也。由唯心识进真如实,密行成,显行亦圆满矣。[C1]
我们把它分成三段来说明。先看第一段,第一段是个总标:显密圆通,皆以解行双进为要。在我们大乘的修学当中,主要是两个派系,第一个是显教,第二个是密教。这以下把显密二教的因果先做一个总标。先看它的果地功德。这个地方的果地功德,蕅益大师以“圆通”来总持一切大乘的功德。“圆通”两字是出自于《楞严经》。《楞严经》强调的是一个首楞严大定,这种定是从佛性流露出来的,它是恒常地显现出来。首楞严大定的功德有三个:圆、通、常三个,应该是三个,省略了一个。圆通常是在形容首楞严大定的意境。什么是“圆”呢?量无不周谓之圆,就是说首楞严大定的那种量是周遍法界的,量无不周。“通”就是具无碍用,这种首楞严大定具足无障碍的作用,各式各样的三昧、各式各样的陀罗尼,都不能障碍它,具无碍用。“常”就是体性不变,那么这种首楞严大定的体性是不会随时空而改变的。所以说它这个圆通常是赞叹这个大乘的功德,那么这个功德是怎么来的呢?“皆以解行双进为要”,讲出它的因地,那么这个解门跟行门应该是要互相地相辅相成,“双进为要”为它的一个主要途径。我们前面也讲过,蕅益大师说,我们修行假设只有解门、没有行门,它的情况就是浮,浮动,说食数宝,不能调伏心中的烦恼,就是浮躁;如果只有行门没有解门,那就是暗,你在黑暗当中完全凭自己的直觉摸索,这个是非常的危险,很容易堕坑落堑。所以说在趋向于圆通常的首楞严大定当中,一定是有解有行,这是一个必要的条件。那么这段是一个总标,把大乘的因果先标出来。
这以下把解行的内涵再把它作一个说明,把它开展出后面的两段。首先我们看解门,次第应该是先成就解门,再依解起行。解者,达我现前一念心性,全体三德秘藏,与诸佛所证,众生所具,毫无差别。十方三世,显密契经唯为发明此一念心性。那么这个“解”,当然理解主要是理解诸法的实相,明白生命的真实相。那么明白生命真实相怎么明白呢?“达我现前一念心性,全体三德秘藏。”就是说,在理解上,我们在整个成佛之道的过程当中,你了达你的现前一念心性,就是你现在当下在打妄想的这个明了的心性,它的体性是全体三德秘藏,那是一个佛的三种功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当下就是佛的三种功德。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附表第十四》,把它作一个简单的说明。这个地方在《南山律在家备览》也提出了一个讲表。
首先我们看上面的众生识体,一切的有情众生的“识”,识,当然大家学过唯识学,这个“识”就是了别,有明了分别的功能,简别这个树木、石头它没有明了性。就是我们现前一念打妄想的心,先看它的本来面目:父母未生之前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当你在没有动念头之前,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把本来面目讲出来。第一个,本自清净——离诸尘染。我们在没有打妄想之前,我们本来是“本自清净,离诸尘染”,没有各式各样的杂染的烦恼。这是讲般若德。第二个,本来自在——具足方便智慧威神德用。这个是讲解脱德,我们这念明了的心性本来面目是具足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无量无边的功能德用。第三个,本来平等——无有彼此爱憎差别。这个“平等”是指法身德,没有各式各样果报的相貌,你是个男人,我是女人,你是天王,它是个蚂蚁,这种果报的差别是不可得,这是法身德。那么这个清净、自在、平等是我们一念心性的本来面目,但是当我们这个念头一动,这个当中就是有事情要出现了,这个念头一动以后,由妄想故——翻成烦恼,由妄想故——翻成结业,由妄想故——翻成生死。就是我们从本来面目当中开始一动以后,那就是一个惑业苦的一个流转的境界,就是我们现在这副德行。这个就是把我们的本来面目跟我们现在的相貌作了一个比较。
这个地方的讲表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这个地方它把这个修行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消息,什么消息?由妄想故——翻成烦恼,由妄想故——翻成结业,由妄想故——翻成生死。就是我们烦恼的活动去造了罪业,由这个罪业去得果报。这个惑业苦的流转,背后有一个老板在支持这个惑业苦,背后有一个根本的无明,这个地方把这个贼给抓出来了,贼首就是妄想。所以说我们刚开始你要修止观,你一定要知道这个贼的根本在哪里。当然我们也去忏悔罪业、也去对治烦恼,把烦恼跟罪业慢慢地消灭,但是这个都不是根本问题。烦恼跟罪业背后有一个根本的东西在支持烦恼的活动、在支持这个罪业的创造,这个地方就是妄想,我们所要对治的。这个地方我们把它会归到讲义来。
这个解门,我们在大乘的修学,使令我们了解我们一念的心性当下具足三德秘藏,从这个地方出发开始去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是一个关键点。在《法华经》上说,有一个乞丐,他本来是大富长者的儿子,他打了一个妄想了以后,就失去了理智离开了家庭,他家里面本来很多珍宝,他就以为他是乞丐,在外面流浪生死。被这个大富长者找回来以后,慢慢慢慢教育他,他才承当原来他是大富长者的儿子,然后从那个地方去学习、去经营大富长者种种的珍宝。那么我们在修学佛法,佛陀是比喻说,我们在大乘当中,你的因地你一定是先肯定“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一定是从这个地方开始出发,这是一个成佛的根本。这个地方《楞严经》讲出一个理由,说你因地的时候你不肯定你有佛性,你在果地不可能成佛的,因为因果不相随顺。你因地是用沙,你认为说你永远是个凡夫,烦恼是不能消灭的,那么你用沙去煮,顶多是个热沙,不可能把沙煮成饭,你一定是用米煮成饭。所以说呢,这个因地的肯定,就是我们这个解门,刚开始,“达我现前一念心性,全体三德秘藏,于诸佛所证,众生所具,毫无差别。”这个是一个成佛的正因。如果这样的体会没有生起,那饶你百千万劫的修行,都不是一个成佛的资粮,因为你的因地刚开始就没有成就大乘种姓。这是成就大乘种姓的一个标准。那么我们从解门的理解知道,我们这念打妄想的心全体就是佛性,这个就是大乘的不二法门。我们一念的迷、全真成妄,一念的悟、全妄即真,这是不二法门。从这个地方出发开始去修行,这是乘性起修。
这个修行的方法看第二段:达此一念心性,即显密二诠之体,从此起于显密二行。这是显密二教所依止的一个理体,从这个地方出发的。所有的密行、所有显教的修行,都是从这一念的对佛性的肯定的这样的思考去发动出你的菩提心乃至于你的六度万行,它是显、密二法所依的一个理体。
这以下把显密的修行把它作出一个说明。先看显行:显行依经修观,广如二十五圆通法门,略则唯心识观、真如实观二种收尽。显教的修行当然是随文入观,依止经文来修观,那么它的所观境有二十五个,《楞严经》二十五圆通: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了,再加七大,地水火风空根识,这个都是当所观境,二十五个所观境。那么能观的智就是两个,一个是唯心识观,一个是真如实观。这个唯心识观,它是一个对待的观法,对待的,它用清净的法来对治杂染法,它这个观法是这样一个态度。那么真如实观认为杂染法当下就是清净法,不必对治,这个是绝待圆融的观法。这两个有差别。先这样子讲,后面还会说明。
二十五境,各具二观。就是它的每一个所观境,二十五个圆通,都可以用唯心识观来观察,也可以用真如实观。这以下讲出一个例子:且约耳根言之,假设我们把二十五圆通当中以六根六尘六识这个耳根当所观境,这个耳根就是你从闻、见闻的闻,就是你现在坐在这个地方,你能够听闻到法师讲话的声音,那个能闻的那个“闻”,那个闻的功能。那么第一个,先从征心处破妄,唯心识观也。圆解既开,即于闻中入圆通常流,真如实观也。我们解释一下,这两个观法的理论是不一样的。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是认为我空跟法空,从我空法空当中因为心识的造作而变现万法,都是由一念的心性显现万法。那么一念的心性,这当中有两个内涵,这个唯识学解释一念心性它是以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它能够摄藏我们无量无边的善恶的功能。你今天去拜佛、诵经,你就在这个三宝的境界里面栽培了善根,阿赖耶识把你这样造作的功能把它保存下来,你内心当中有一种拜佛、诵经的功能,善的功能;你去打那些邪恶的妄想,阿赖耶识也帮你保存下来,这个邪恶的功能也保存下来。那么,唯识的角度就是说善恶的功能是性决定,种子一有就性决定,它体性是决定的,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善肯定招感可乐的果报,恶是肯定招感不可乐果报,这个体性是不能混乱的。所以,在唯心识观的角度是认为我们修行应该用正念来对治妄想,它是对治义。妄想跟正念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分别,妄想有妄想的相貌,正念有正念的相貌。所以因为它的缘起论是从阿赖耶识的种子所变现,那么各式各样的善的种子、各式各样的恶的种子,当然起了有各式各样善恶功能,而每个功能都是性决定的,它体性都是独立的,不能互相混乱的。所以唯心识观的根本思想是从阿赖耶识的种子延伸万法,以这样的理论来安立染净的差别因果,当然这样子的思想,善恶是不两立的,杂染法对治清净的法,清净的法也对治杂染的法,这两个法是互相对立的。那么另外一个思考就是,什么是现前一念心性呢?它不是阿赖耶,它是真如,佛性。说是真如佛性,它没有所谓的种子不种子。真如受熏,你用杂染法熏真如,真如全体不变、全体随缘,全体变成了杂染法,你用清净法熏真如,真如全体变成清净法。真如是不可以分割的。它的缘起论是一个全体性的,同样一个真如它也可能变现杂染法、它也可能出现清净法。这个真如的思考,它是一个绝待圆融的思考,大乘的一个不二法门的思考。这个唯心识观是说,妄想是贼,应该把它消灭,把妄想消灭了佛性才显现。真如实观是说,不对,妄想是不可以消灭的,因为妄想它就是主人,它只是迷惑,你只要把妄想那个迷的感觉把它转变过来就好。它是一个非常微细的观法,妄想就是真性。就是说,波浪本身就是水,离开了波浪你找不到水,你把那个波浪弄平静了它就是水。这个真如实观的思考是一个绝待圆融的。一个是对立的,一个是绝待的。那这是显教的说法。
再看密教的说法:密行亦具二观,达字字句句无非法界者,真如实观也。心无异缘专持此咒,悟知音声如响,能持之心如幻者,唯心识观也。显教是依经文修观,佛陀在经典里面把诸法实相的道理讲得明明白白:“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把这个诸法实相的道理透过语言文字明确地表达出来。这个密教,什么叫“密”呢?密诠实相。它这个诸法实相的道理是把它放在咒里面,放在大悲咒、楞严咒。当然这个咒是不能翻译的,但是你这念心跟咒接触的时候,这个咒有加持力,它能够引导你趋向于诸法实相。密诠实相,就是这个楞严咒里面秘密地含藏了诸法实相,叫作“密”。所以蕅益大师讲什么是密呢?密诠实相。我们在持的时候,我们知道楞严咒的每一字、每一句,全体就是一真法界,就是真如的全体大用,那是真如实观。那我们在持的时候观察能持的心是如梦如幻、所持的音声也如梦如幻,这当中是无我无我所的,唯心识观。
这个密教,它是一个他力法门,果地教,跟净土宗是完全一样的。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解释,容易清楚。比如说我们念阿弥陀佛,这个“阿弥陀佛”我们可以有两个理解,说如果我们认为说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它不是弥陀的功德,它本身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声音而已,但是它能够慢慢地引导我们趋向于阿弥陀佛的功德,这是唯心识观,次第的。那如果你认为这个阿弥陀佛的声音全体就是弥陀的全体大用,什么是阿弥陀佛?谁能够代表阿弥陀佛?就是这句佛号的声音。声音为法界,一切法趋声音,是趋不过等。所有阿弥陀佛的功德无量为一,全部地摄持在这个声音,一点都没有欠缺。就是当下的这句佛号就是阿弥陀佛,不要等到以后才出现阿弥陀佛。这样子,你能够这样子观,那是真如实观。今知当体是,方恨自蹉跎。那么这是两个差别,所以我们从蕅祖所举的例子能够知道什么是唯心识观,什么是真如实观。
这两个观的次第以后做一个总结:由唯心识观进真如实观,密行成,显行亦圆满矣。最后一段讲出它的一个修学次第。我们刚开始应该先修唯心识观,把这个杂染法跟清净法做出一个明确的界限,然后再作不二的观察,染净是不二的观察,应该是这样的次第。
这段是把止观,我们在修止观之前做一个总说,总标的说明。这个意思是说,我们刚开始先明白我们一念心性,这个打妄想的心,从本性上来观察跟诸佛是无差别的。那么从作用上来观察呢,一念的妄想它就创造了惑业苦的境界出来。但是我们在对治妄想的时候,刚开始治乱是用重点,应该用如梦如幻的止观力来对治如梦如幻的妄想,应该刚开始有对治意。但是慢慢慢慢地,妄想调伏以后,你就能够进一步达到真如实观——妄想的本身就是真心。所以《永嘉大师证道歌》他讲一句话,他说“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他这个“不除妄想不求真”这句话看得出他已经安住在真如实观,不除妄想也不求真,就是当下,当下就是。“今知当体是,方恨自蹉跎”,就是这句话的意思。不过刚开始我们应该照蕅祖的意思就是应该先对治,以如梦如幻的戒定慧对治如梦如幻的妄想,应该是先这样做。
这个是讲到大乘的两种观法,这两种观法都一定是要先明白你的那一念妄想的心就是佛心,然后从那个地方去起修的。修行一定是依解起行。这个显教偏重在观心,诸位你如果看止观的书看多了,不管是天台的止观乃至于中观的学者在观,偏重在观察一念心性。这个密教,它的所观境多数在佛,观佛法,我们讲妙法,心法妙、佛法妙、众生法妙。这个密教讲本尊相应,它一定先强调本尊咒或者本尊的名号,它的依止处、它的观察处偏重在佛法的境界。一般的显教的修观偏重在观照现前一念心性,这个地方有差别,所观境有差别。能观的智是完全一样的,就是唯心识观、真如实观这两个差别。
我们看第二段的别明。前面是一个总标,这以下我们把这个止观的内涵作一个个别的说明,我们分两段,初理观,二、事修。先讲我们在净宗的一个理观,那么第二个讲历缘对境的一个事修。
理观分两段:初、对治止观,二、圆顿止观。先讲唯心识观,先讲对治的观法,再讲圆顿的观法。对治的观法,就是你以一个法门来对治某一个烦恼,一个法门它只能够对治一个烦恼;但圆顿止观是一个根本法门,这个法门一个法门是对治所有的烦恼,因为它从根本下手,这两个的差别。
先看第一、对治止观,这个当中讲到四念处观。首先我们解释四念处。这个“四”是一个法门的数目,有四个数目。这个“念”是一个能观的智慧,它有四种智慧,就是不净、苦、无常、无我这四种智慧。这个“处”就是一个所观境。前面的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智慧去照什么处所呢?照我们众生的身、受、心、法这四个处所。这叫四念处,能所双举,能观的智跟所观的处所,把它合起来安立作四念处。那么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凡夫在我们的现前的身、受、心、法这四个处所生起了常、乐、我、净的四种颠倒,所以在对治意义上我们应该以不净、苦、无常、无我来对治这四个处所所引生的四种颠倒,这个叫作四念处的对治观。
首先我们先看第一、观身不净。那么所观的处所是一个色身,就是一个我们五蕴的一个正报的色身,或者是一个男人的色身,或者是一个女人的色身,那么我们一般对于这个色身生起一个净颠倒。我们由于过去的颠倒,我们一直认为我们这个色身是美妙的、是清净的,那么我们爱着我们自己的色身,谓之身见,用种种的营养来滋润这个色身,用种种美好的衣服来庄严色身,产生身见。那么我们去爱着别人的果报体,就是淫欲心,男女的淫欲心。这都是由于我们对于色身的一种错误的认知,我们认为这个色身是清净的,才会产生一个这样的贪爱的烦恼。所以在对治意义上,我们应该要引导我们这一念心去看到色身的真实相,然后去息灭我们的烦恼,是这个意思。
首先我们把这个偈颂念一遍:
恩爱迷情,四大缘生妄有身;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饶你会庄矜,画囊盛粪;一旦神离,不复堪亲近;切莫把未烂骷髅认作真。
这个偈颂我们分成三段,第一段是总标,色身的缘起。说这个色身是怎么来的呢?它是由因缘所生。先看它的因,这个因就是恩爱迷情。就是我们在临命终时候的中阴身,我们死亡以后的中阴身,由于过去善恶的业力,就发现了父母的交媾的行为,那么我们发现这个行为以后,我们内心动了一个恩爱迷情,一种杂染的心识,这样子就使令我们投胎,投胎到哪里去呢?投胎在四大,父精母血的这个四大,杂染的四大,那么这样一种色心的和合,就使令我们有这样的色身,这是一个色身的缘起。从这段也看得出来我们最初的种子是不清净的,因为你所动的恩爱迷情是一个杂染的心识,你所依附的是一个杂染的父精母血的这个四大,所以说在刚开始的种子就不清净。所以宗喀巴大师说我们的色身用四大海水去洗,洗到最后一颗沙,这颗沙还是不清净。为什么呢?因为它最初的种子、它的本质就是不清净的和合,就是一个烦恼业力的和合。所以这个地方讲我们的色身是“恩爱迷情,四大缘生妄有身。”这是个总标。
然后这种不净相在第二段就讲得详细了,分成三段。先讲外相的不净: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这个就是说我们的色身有时候会有长疮、破皮、流脓、流血,这是不净的相貌,这是我们能够去见闻觉知的。或者我们每一天的排泄物,我们的九孔:两个眼睛、两个鼻孔、一个嘴巴、两个耳朵、大便处、小便处,九孔“臭秽常无尽”,经常流出不净物。这个外相不净是最容易观察的,我们如果平常去注意自己的色身的变化,你应该很容易看得出来。过去在斋戒会忏公师父也引导大专生,说不净观你也可以去观察一个美貌的女子,这个美貌的女子她突然间东西吃太多了,拉肚子。她本来穿着一个美好的衣服,但是她拉肚子以后,冲到厕所去,噼哩啪啦噼哩啪啦,排出很多又黑又臭的东西出来,那么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观察外相不净。我们过去认为这个色身是清净是颠倒的,“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这个外相是最容易观察的。
第二个从内相来观察:饶你会庄矜,画囊盛粪。我们用种种的衣饰来庄严,“矜”就是爱惜我们的色身,但是你毕竟是“画囊盛粪”,就是说外表上画上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一个嘴巴,但是这个皮革里面所装的,当我们把这层皮剥开以后、把肉也剥开以后,那就是一个脓血屎尿种种不净的境界,就是内相的不净。换句话说,我们只是看到外表那一层皮的美妙,当我们把这个皮剥开以后,把肉也剥开以后,事实上它里面是一个不清净的和合体,画囊盛粪。
第三个是死后的不净:一旦神离,不复堪亲近。我们死亡以后,我们的色身也会有变化。第一个,颜色会变化,本来红润的皮肤变成青黑,然后开始膨胀膨胀,嘭!破裂了,破裂了以后,流出黄色的脓、流出血,长了很多的虫咬这个肉,最后把肉全部吃光了,变成一堆白骨。“一旦神离,不复堪亲近”,我们也看得出它的不净相。
最后的总结:切莫把未烂骷髅认作真。就是我们一个修行人对我们色身的一个观察:“切莫把未烂的骷髅认作真。”它是一个将烂未烂的骷髅,一个骷髅头包上一堆脓血屎尿的不净物,外面一层皮把它包起来,如此而已。
那么这个是观身不净,对治我们对于色身的的贪爱的烦恼。我们由于过去的业力来得果报,得果报以后我们也受了业力的主宰。比如说,这个猪看到猪它也觉得这个猪的身材特别的丰满,特别的美妙;这个蛇看到蛇,哎呀这个蛇有曲线美,也特别的美妙。所以我们一直没有办法去突破这个业力,就在这个地方,思想的颠倒,它一直主宰了我们的生命,使令我们这个惑业苦、惑业苦一直不能够解脱出来。只有大智慧的佛陀他告诉我们一个光明,就是从不净相去下手,这是唯一的方法。我曾经问过天主教的神父,他们也是单身修梵行,我问他说你们男女的欲望怎么调伏,他说我们去游泳、打球,把体力消耗掉。这不是办法,因为你心中的颠倒在,你的烦恼就在,这个地方是一个问题。当我们如实观察以后,我们真正能够看到,哎呀,原来我们过去真的是颠倒了。那个目犍连尊者,大阿罗汉,目犍连尊者他过去的业力,被外道用乱棒打死,打死了以后就是一块碎肉在地上。阿难尊者用衣服把它给包起来,带回精舍去了。走到一半的时候,目犍连尊者归依的徒弟阿阇世王他听了以后非常火大,谁敢把我的师父打成这个样子,把那些外道全部抓起来丢到火里面全部烧死。烧死以后就把他的国医找出来说,我限你在今天之内把我的师父救起来,否则我就把你全家给杀死。医生说,怎么可能呢,打成肉酱了,怎么救起来呢!“我不管!”医生没有办法了,就跪在目犍连尊者的面前说,尊者,你老人家神通第一,你帮帮忙,你这个色身打成肉酱,我没有办法救你了。目犍连尊者不可思议,你看《阿含经》,他一下子就把这个色身组合起来,组合起来以后,阿阇世王很高兴,哎呀!师父你活起来了,请你继续住世,目犍连尊者讲一个偈颂说:我今何用此色身,荷负众苦不休息,我已灭除三界毒,安乐当去涅槃城。我们从这个地方也可以看得出来阿罗汉对于色身的看法是怎样的:我今何用此色身——我用这个色身干什么,这是一个苦恼的资具;荷负众苦不休息——我这个色身整天给我出状况,不是老、就是病、就是死。我现在已经把这样一种烦恼消灭了,我现在要安乐当去涅槃城。讲完以后他就走回精舍跟佛陀告假,就入涅槃。
所以说,我们透过这个不净观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原来这个色身是烦恼和罪业的和合体,它是不净相的。这样子,我们就能慢慢慢慢地厌离对这个色身的爱取。这个色身的爱取我们如果不对治,临命终会有很大的障碍。临命终的时候,我们身体的病痛全部现前,色身都败坏了,这个时候你对色身的执取会破坏我们的正念,你放不下,生龟脱壳。所以这个不净观它能够慢慢地松脱我们对于色身的爱取,那个力量慢慢慢慢地把它松脱松脱。而这样的一种观法,是一种智慧的观照,是从根本下手,不是压抑的。我们前面的持戒是思惟持戒的功德,思惟破戒的过患,所以我不敢犯戒,是不敢,就是说我很想犯戒,但是我不敢。但是这个不净观不是,你不想犯戒,没有一个人愿意去追求不净的东西,所以这个地方是一个彻底的观法,这跟持戒有不同的相貌。
大家有没有问题,这一段?先到这里,休息十分钟。
[C1]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二
法语二
示念日
- 上一篇:《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十六卷
- 下一篇:《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十八卷
- 怎么修因缘观?观察因缘的相貌
- 佛陀用长行和重颂这两段来说明三界火宅
- 无声也是一个声音
- 什么是意业?天乘十善业之意业
- 什么是口业?天乘十善业之口业
- 什么是身业?天乘十善业之身业
- 念佛人为什么要把心带回家?
- 下定决心要往生就不要拖
- 发心跟正见这两科是基本功
- 修持首楞严王三昧开显智慧光明
- 观世音菩萨的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
- 在修首楞严王三昧过程中要从不迷、不取和不动下手
- 临命终时要记住:往事不堪回首
- 怎么把点状的佛号提升到一种片状?念佛的功德
- 如何才能往生?对娑婆世界的爱取调伏到很低
- 只有自己想改变的人才能改变
- 什么叫破坏善根?淫戒的问题是什么?
- 修学佛法是要靠自己觉悟、远离妄想的
- 如何对待痛苦?三界的三苦分别是什么?
- 真如本性的功德一切都在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