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第一课

  《学佛第一课》

  ——界诠法师

  (根据法师于福建佛学院任教期间手稿录入)

  【目 录】

  一、什么是佛教

  (一)、佛教讲些什么,目的是什么?

  (二)、什么叫业报?

  (三)、怎样才能得到解脱自在?

  二、学佛的方法

  (一)、信仰

  1、不信

  2、疑信

  3、浅信

  4、深信

  (二)、三皈——信佛的入门

  1、学佛必从受三皈依

  2、如何皈依?

  3、皈依的行业是什么?

  4、师有几种?

  (三)、行解

  1、信

  2、愿

  3、行

  (四)、实践

  1、持戒

  2、修定

  3、发慧

  三、切莫误解佛教

  1、佛教教义上的误解

  2、佛教制度而来的误解

  3、佛教仪式而来的误解

  --------------------------------------------------------

  一、什么是佛教

  简单地说佛教是在二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创立的。他少年看破世间种种缺陷的现象而放弃王位,入山修道。经历千辛万苦,终于目睹明星而悟道——人生宇宙的真理,将此真理宣示于众生为佛教——佛之言教。

  再简单地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一)、佛教讲些什么,目的是什么?

  佛教是以人生为中心的一门学问。说明我们人生的种种现象,就是指出人生的不圆满、缺陷,有许多苦痛以及各自果报不同。

  人生有身心之苦。

  有身则有:生、老、病、死苦。

  有心则有: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忧伤、嫉妒、恐怖。

  外苦:怨贼虎狼等害,风雨寒热等灾——自然界。果报不同,而有富贫贵贱的差异。

  是什么让众生形态各异,果报差别?

  促使我人各自不同的果报,有它的条件原因,那就是无知(无明),不能正确认识人生世界。(如一老妪,见儿死,痛苦,佛令其找一无死人家乞麻,可令儿复生,老妪豁然而悟。)

  人生是不净、苦、无常无我,而人们以非为是,以妄为真。起贪瞋痴,起种种烦恼,造种种业,有业则招六道生死之苦。(六道: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二)、什么叫业报?

  业即行为的意思。业有善有恶,果报之好坏由业力坚定。业逼三世,即业报不同时期,有现生、未来不定等别。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佛教建立三世因果观(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世间之苦有无安乐之处呢?有,成佛是。离烦恼,得大解脱自在的究竟涅槃

  (三)、怎样才能得到解脱自在?

  即修道是也。看穿人生苦、空、无常。不去贪着,不起贪瞋痴,摄心于善。世界不实,不妄追求。

  佛法是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为目的。解决人生痛苦,得解脱涅槃为目的。

  二、学佛的方法

  (一)、信仰

  首先要有信仰。“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信为随顺义,信才随之,不信则不随。“信”敬慕义,尊敬仰慕。信有多种:

  1、不信

  不信己和他,己有佛法可修成,佛已成。

  2、疑信

  疑己和他,一面信一面疑。今天觉得学佛是好,明天又觉得学佛不好,今天遇知识来赞叹,便增信心,明天遇恶知识,笑之迷信,便又生疑,自与自矛盾。

  3、浅信

  信佛为好,而不识所以然。或信佛菩萨有灵,“能保佑我发财,保佑我生好孩子,找好对象,没有病,发财,什么事都好。”同时也相信神鬼都能保佑他,把佛和神鬼混在一起,谓之迷信。有的人生了病,或孩子有病,以为医师都是人,不如佛菩萨有灵,于是走到庙里去求签问卦许愿,一旦病好就对佛教起信仰,不好则不信,搞不清何者为佛菩萨。

  4、深信

  学佛人经过相当修持,已得受用,觉得佛法是有真理,立志不变,无论如何不改变,可谓定信、真信。无论什么磨难亦坚持,如钻木取火,如铁锤磨针,这样经过一翻寒彻骨,才能有梅花扑鼻香的境界。山穷水尽,自然会有柳暗花明,要一门深入自有受用。

  所以信仰,所信的对象要搞清楚,才能在日常生活上随顺实行于行动。

  (二)、三皈——信佛的入门

  为什么要信佛?有信仰故,信的是佛法僧三宝

  佛——释迦牟尼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法——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言教,即今经典。

  僧——剃发染衣,依法修行出家人。

  宝——希有贵重。

  1、学佛必从受三皈依起

  受了三皈,才称是佛教徒,虽研习佛教,若不皈依三宝,仍不为佛教徒,所以学佛入门三皈为根本,皈依有救护之义,因近三宝故。

  皈依亦为一切戒的根本。

  佛教对能皈依的范围很广——人、天、鬼、畜,只要发心皈依者可受。对所皈依境,应选择,天神不是归(敬处),诸漏未尽,三宝具足无量功德,堪为人天之师。

  2、如何皈依?

  皈依时必须心境相当。因既是形式上,又是心性上的问题,受时,口念、身拜、心想,主要在于心的领受。

  三皈三结,必须要讲明白,听清楚,不能寄皈依。求受三皈,本来只要请一位皈依师,在佛前三说三结即可,为隆重起见,故有请师开导、发愿、回向

  皈依师是作证明,不可以为干爹,应敬一切佛,一切经典,一切僧众,为报恩偏重本师亦可,除本师以外,其余一切不恭敬供养,错也。

  ①正确:

  应当言:“我是从某法师受的三皈”。

  师应言:“某人是从我受的三皈”。

  ②错误:

  而一般人却说:“我皈依了某法师”。

  师也言:“某人是皈依我的”。

  误认为受三皈只是拜师父而已,而不研讨何谓佛法僧,不去争取做一个具备佛教徒的条件。

  3、皈依的行业是什么?

  皈依三宝,可得救护,但必须修习正行,才能真正得救护。即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4、师有几种?

  有三和尚,剃度,十戒,具戒。

  六阿阇梨(师父),剃度,十戒,羯磨,教授,依止授经——比丘言。

  优婆塞有三:五戒,八戒,授经,三皈证明师。

  (三)、行解

  具足“信、愿、行”——出离心、菩提心、正知见。

  1、信

  正信佛法。信自,信他,信苦,信无常。常思惟诸苦逼迫,人命无常,人身决定死,死无定期,而发出离心,不贪着世间欲乐,衣食名望不过分追求,思惟人生的价值意义(人生难得,却又微不足道)。常思惟业果轮回之苦,深信业的决定。

  2、愿

  愿离娑婆,愿成佛道,愿增善根,同时愿一切人同沾法味——菩提心,上求下化。经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

  3、行

  实践——具足正见,先衡量自己根器,后选择修法,所作所为是否符合经义?(无常,无我,涅槃),不可妄自世智辩聪(如念佛)妄执邪成。

  凡夫修行,心志不定,很难一生做到彻底的信心不退,因果善恶夹杂不绝故,如善愿力不坚固,信心不落实,行为不清净,念头不正确,来生很难再信佛法,既种善根,过了相当时间,又将再度信佛,学佛有迟速之不同。——净土法门

  (四)、实践

  信愿行,戒定慧是学佛人最要紧,以此三学对治“贪、瞋、痴”三业。

  1、持戒

  戒有分“有相”与“无相”,有相则身口戒,无相则心戒。

  ①、心戒:对治贪毒诸烦恼,克服昏沉掉举,不妄求色声香味触(红尘),财色名食睡(五欲)。

  ②、身戒:指别解脱,各众不同,居士一般五戒,以五戒约束身口,杀、盗、淫——身,妄、酒——口,因意的贪瞋痴,故导致身口之业。

  所以五戒又与十业相连,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意三(贪、瞋、痴)。

  三皈、五戒、十善是人天之因,出世法之基础,不持者将是地狱、饿鬼、畜生之因。以后修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施、戒、忍、精、禅、智)。

  学佛应福慧双具,诵经、礼拜、念佛为“修慧”,布施、供养、种种善事为“福德”,更重要应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观经》所云),为往生之正因。如《父母恩重难报经》佛礼骨骸以表孝义,净饭王死,佛亲手抬棺。

  2、修定

  不生杂念,信心清净,不为魔扰,不为境转,如禅师抱女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学佛者的风格。

  3、发慧

  开发自己本能的智慧潜力,有智慧才度一切苦厄(行深般若波罗蜜故,能度一切苦厄)。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为中流,而智慧为能度,有智慧为导,行一切行不染着,处处知本心,认识自己,观照自己,以此而回向。

  三学不独佛法为然,儒家亦尔,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因为克己乃去物欲——戒。复礼乃恢复本然之性,本性之动——定。天下为仁,乃妙用无穷——慧。

  世出世法无二理,唯在一心。六祖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净名经》:心净则佛土净,心出家则真出家。

  三、切莫误解佛教

  1、佛教教义上的误解

  佛法道理很深,有的人不明白深义,只懂表面文章,随便听了几句名词,就乱讲一通,根本不合佛教本来意思。

  A、戒杀放生:以为过于慈悲,国土难守,非为个人之过.大家都戒杀世界和平,是世界性,非专指某一地。

  B、人生是苦:以为消极悲观,知苦求乐。

  C、出世:净化身心,改造人格——修行。

  D、性空:一切皆空,以为空无断灭。佛教只是说明,一切不实在的假名而已,万物由各种条件而成。

  2、佛教制度而来的误解

  A、出家(或学佛人)有四众之别,非为(全部断欲去爱)世界(人类)毁灭。

  B、作功课无定形(日常功课及个人念诵内容根据修学不同法门而有差别。)。

  3、佛教仪式而来的误解

  ①礼佛:表崇敬(非作偶像崇拜)。

  ②烧香、供花、点灯亦表教礼。

  ③礼忏:因果通三世,礼忏是依据佛教忏法,忏除过去的身口意三恶业,非盲目归投礼拜。

  ④烧纸、问卜、抽签:此为民间方术,本非佛教所属,纵有神通异能,亦为佛法所不倡导。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