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岸佛事用品产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两岸佛事用品产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阿弥陀佛!大家好!
看到琳琅满目的佛事用品,非常高兴。举办这次展会,对佛事用品产业的繁荣及品味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希望在座各位都能认识到,佛事用品的生产并不单纯是商业化的运作,同时可以作为个人修行的一部分,并对促进佛教健康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特殊意义。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佛事用品的特殊性及定位
佛事用品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所具有的神圣感。如果我们忽略这一点,过分商业化操作,佛事用品内在的神圣感将不断流失,最后成为一种普通商品。当它作为商品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佛事用品,是不为信众及教界所接受的。
二、如何让佛事用品具备神圣的内涵
佛事用品要对教界、对弘扬佛法具有正面意义,必须具备一些基本原则,那就是——清净、如法、神圣、庄严。如果佛事用品能在这八个字的指导下制作,才能具备它所蕴含的意义。
首先是“清净”。作品是人心的显现,所以佛事用品制作者必须有清净的发心,发心以此利益更多民众,而不是只想着谋取利润。同时,在制作过程中保持清净的心态及生活方式。我们知道,古代制作佛事用品时,是需要斋戒的。如果制作者的心地污浊不净,其作品也会充满浊气,充满世俗气。我曾见到塑佛像的人一边喝酒一边塑像,这就是极端的不净和不敬。唯有以清净心制作佛事用品,其作品才能具有清净的内涵,才能散发出清净的气息,并使我们的心当下得到净化。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清净的修行。
其次是“如法”。佛像和一般艺术品有什么不同?区别就在于,如法的佛像能体现出佛菩萨的高尚品质。佛教中的许多用品之所以叫做“法器”,就是因为其中有“法”。所以,我们制作的这些供品、钟罄等,都要有法的内涵,否则就不能称为法器。如何使这些法器具有法的内涵?
其一,制作者要有“法”,本身应当是佛教徒,如果对佛法一无所知,是不可能做好佛事用品的。知法,才能赋予作品以法的内涵。
其二,佛像、法器的外在形制有一定之规,比如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每尊菩萨也都有独特的表法内涵。对这些内在品质有了深刻体认,才能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佛菩萨的内在特质是什么?就是无限的寂静、无限的慈悲。可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佛教造像,感觉几乎和俗人差不多,就是因为制作者不了解佛菩萨的内在气质是什么。如果没有认真学习佛法,不了解佛菩萨的生命品质,是很难塑造出具有加持力、摄受力并为广大信众喜闻乐见的佛教造像。所以,佛像必须依法而造,否则最多只是一件工艺品。
现在市场上流通的一些佛事用品,或是商业色彩很浓,或是艺术家的个人创作,也许这些作品有市场,也有一定艺术特色,但未必如法。作为佛事用品,关键是要如法,然后才谈得上艺术性,所以要根据佛经制定的法度去做。现在许多人在塑佛像、做法器,却不了解其中内涵,不了解这些法物的用途,制作时必然盲从,看到别人怎么做自己也怎么做,这种作品是没有精神内涵也没有生命力的。虽然现在许多信众的信仰素质不高,缺乏内涵的法物也有一定市场,但对弘扬正法没有多大意义。
第三是“神圣”。如果制作者对三宝尚未生起神圣感,仅把佛像法物当成商品制作,其作品也不会被赋予神圣感,从而失去佛事用品的根本特质。佛事用品所蕴含的神圣感,有一部分,就是由制作者赋予的。如果制作者尚未生起这种神圣感,是需要通过学习来提高的。在认识过程中,不断思维佛菩萨所具有的高尚品质,思维佛教徒供佛的意义所在,从而生起神圣感。否则,做出来的永远只是普通产品。这种神圣感是每个制作者必须具备的,唯有带着神圣感制作的佛事用品,才能令人心生景仰,发挥教化众生的作用。
第四是“庄严”。这种庄严,正是由以上所说的“清净、如法、神圣”达成。佛菩萨的庄严,与世间所谓的漂亮有着本质区别。因为漂亮是轻浮的,而庄严所体现的,是佛法所传递的具有摄受力的美。唯有具备“清净、如法、神圣”的内涵,佛事用品才会呈现出独有的“庄严之美”。
三、如法制作佛事用品的过程也是个人修行的过程
佛事用品的制作者,应该将这项工作当做一种修行。如果我们以虔诚心,本着修行的心态制作佛事用品,其作品就能具备法物应有的内涵,并在制作过程中使内心得到净化。
我们做每件事都具有两重意义。一是眼前的暂时意义,一是未来的永久意义。对于佛事用品从业者而言,如果只是为了赚钱,为了眼前利益,把佛事用品作为纯粹的商业活动来做,是对宗教神圣性的玷污。因为带着贪嗔痴的心在做,这种做的过程,同时也在玷污自己的心。反之,如果我们本着宗教情怀,以清净如法的心来做,就能在制作过程中改善内心。所以说,清净如法地制作佛事用品,当下就是在净化内心,当下就是在提升生命品质,意义难以估量。
四、如法制作佛事用品的过程也是利他的过程
中国古人讲“三不朽”的人生,即立德、立功、立言。所谓立德,就是获得高尚的生命品质。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人,走到哪里都是自在而没有烦恼的。凡夫为什么是凡夫?正是因为内心充满无明烦恼,这些品质决定他的生命状态是低下的。而佛菩萨之所以是佛菩萨,则是因为他们成就了常人所不具备的无限慈悲和智慧。比如观音菩萨,也是因为她具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高尚品质,才能由大悲心化解各种灾难,历代为人尊崇,为人忆念。当我们也能对一切众生心生慈悲,当下就能化解生命内在的烦恼。因为观音菩萨的品质就是大悲,所以念观音菩萨就是在忆念观音菩萨的大悲,就是向观音菩萨学习,进而希望自己成就观音菩萨那样的大悲。
我们所做的一切事业、获取的所有财富都是暂时的。当这些事业、财富成为过去,积淀于生命内在的,就是我们的习惯、观念和品质,这些才对生命具有永久意义。如果我们在从事佛教用品的过程中,能时时忆念佛菩萨慈悲智慧的品质,并以清净心和如法的方式来做,当下也是在行菩萨道。当这些具有清净内涵的佛像、法物被众生供养时,当众生因此增强对三宝的皈敬之心时,我们的道心也将随之得到提升。我们所做的事情虽然都会过去,但这种愿心对改善生命、净化世间具有长远意义。
五、如法的佛事用品与净化人心、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
如法的佛事用品具有神圣感,这种神圣感不仅是业者个人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是广大信众的需要。我们知道,汉地有许多佛教名山,朝礼这些名山的意义,就是在帮助我们获得一种神圣感,从而激励道心。许多人来到寺院后,也会因为这种清净的环境自然生起神圣感,使心变得清净并充满法喜。如法的佛事用品,也应该具备这样的作用。如果失去神圣感,其存在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现代社会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的心态不好。因为道德教育的缺失,许多人的内心已不再有神圣感,不再有敬畏之心。缺乏敬畏心的人,是没有道德底线的,是会无所畏惧地放任自己的贪嗔痴,从而与他人出现冲突斗争,导致社会的不和谐。现在政府也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并意识到宗教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去年我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世界佛教论坛”,大会主题就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这一主题也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
如法的佛事用品,是如何在净化人心、建设和谐社会中发生作用的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佛事用品必须具有的内涵是什么。佛法在世间的流传,靠的就是佛、法、僧三宝。其中,住持三宝就是佛像、法物及现前僧众。住持三宝是否清净,是否具有法的内涵,直接关系到正法能否久住世间。比如僧人的外在特征是剃发僧装,但内在具有的僧格,必须通过戒定慧的改造才能逐渐形成。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出家人。佛像法物也是同样,如果没有法的内涵,就只是徒有其表的“法器”。
唯有符合“清净、如法、神圣、庄严”的佛像法物,才具有摄受力,才能达到净化人心的效果。如果把像塑得比普通人还庸俗,能使人产生恭敬心吗?能达到净化人心的作用吗?就像一潭水,如果本身混浊不堪,还能清洗其他东西吗?显然不能。所以说,法物是否具备“清净、如法、神圣、庄严”的内涵,直接关系到能否辅助信众修行,能否起到净化人心的作用。如果人们能因这些佛像法物种下善根,得到净化,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
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佛事用品的从业者都是在建设和谐社会。希望大家本着清净心和神圣感从事这一事业,在如法制作的过程中提升生命品质,与众生一同走向觉悟,圆成菩提。
- 上一篇:我的出家生活——福建丛林生活漫谈
- 下一篇:在短时间内抓住学佛要领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安贫乐道和不思进取的区别是什么,如何正确理解?
- 有烦恼的时候怎么办,如何解决?
- 怎样才是见到如来?
- 我们要从因果看世界吗,任何事都是有原因的吗?
- 自卑且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该怎么调整心态?
- 如何看待爱恨情仇?爱不是恒常的,恨也不是固定的
- 遍计所执是怎么形成的,如何使认识接近真实?
- 痛苦促使人思考,那人应该逃避痛苦吗?
- 为何要戒杀吃素?动物也有独立生命
- 怎么做才能开启自觉?
- 如果所有人都消除烦恼,菩萨还怎么成佛?
- 无住生心是般若法门修行的精要
- 福报的判别和积累,打开福报的通道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