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念的建立 僧格的养成
道念的建立 僧格的养成
从小,我们被送去学校,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习世间的学问,取得谋生的方法。但是无论我们的学位有多高,我们的人生还是充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烦恼并不因学识增长而减少。面对生活中的起起伏伏,种种烦恼问题,我们学佛。因为我们把佛陀视作生命的导师,一位断除烦恼的觉者。佛陀虽然已经入灭,但这个时代仍然还有不少人承担起如来事业,为法的延续而坚持,他们就是我们现世的心灵导师——僧伽。
僧伽处在这个资讯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人类的价值观改变,崇尚物质、金钱、权力,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所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艰巨。作为法的继承者、延续者,僧伽是佛教的重要资源,是世间的一股清流,所以教育与培训僧才是极其重要的。为了探讨汉传佛教教育如何培育僧才,《琉璃坊》有幸采访了济群法师,了解中国大陆培育僧才的状况,潜在的问题,以及出家人在这个时代所扮演的角色。
汉传佛教如何培育僧才
琉璃坊:请问法师,汉传佛教在中国大陆是如何培育僧才?
济群法师:根据汉传佛教传统,出家后应该跟随剃度师身边数年,逐渐去除世俗习气,并通过受持戒律来培养僧格。随后,或进禅寺修禅,或到讲寺学教,或去律寺习律。近代以来,后面这一阶段通常在佛学院完成。大陆的佛学院教育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两年的预科教育、四年的本科教育和数年的研究生教育。预科阶段着重培养出家人对三宝的信心、道念及僧格。本科阶段着重知见的确立,广泛学习教理、教制。最后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选择唯识、中观等某个宗派深入学习。目前,也有不少师父因为缺乏教导徒弟的能力,将弟子的基础教育一并交给佛学院承担。
僧才教育的演变及现况
琉璃坊:可不可以请法师谈一谈中国佛教在培育僧才方面的演变,以及目前的一些的状况?
济群法师:早期的佛教教育,有译经院的教育、宗派教育及禅宗的丛林教育。直到清末民初,才开始出现佛学院的教育。这是一种综合性教育,相当于社会大学的教育模式,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不同层次。中国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戒幢佛学研究所等偏重高层次的佛教教育,此外,还有许多中级佛学院及着重初级教育的佛学培训班。
经历十年浩劫后,大陆教界出现严重的人才断层。如何快出人才,是教界的当务之急。在这样的情势下,佛学院教育确实为中国教界输入了大量人才。目前,活跃在教界各个重要岗位的中坚力量,多是从佛学院毕业的。虽然成果有目共睹,但作为佛教教育的阵地,佛学院照搬社会教育的模式,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正因为如此,中国教界已多次召开以“佛教教育”为主题的研讨会,寻求契合佛教传统又适合时代需求的教育之道,以解决当今佛教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僧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琉璃坊:新加坡也很重视培育僧才,新加坡佛教总会就创办了新加坡佛学院,但我们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法师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借鉴,以便把僧才教育办得更好?
济群法师:新加坡佛教总会曾经来到厦门,实地考察中国大陆僧伽教育的现状,当时,我也在交流中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佛教教育中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一、重视基础建设。在修学佛法过程中,有一些是绕不开的基础,对任何人都不例外。这基础便是对三宝的信心、僧格的养成及作为出家必须具备的相应素养。如果这一基础尚未具备,就直接学习大经大论,谈玄说妙,势必无法将教理落实于心行。若是一个出家人只会夸夸其谈,不得受用,必然导致信心淡化乃至退失,这也是海内外不少佛学院存在的问题。
二、知见不宜太杂。对于一般学生来说,通过学院教育掌握一种知见,在今后的修行及弘法中就已足够。而目前的佛学院教育往往涉及各宗各派的知见,多数学生根本没有能力理解并消化。几年学下来,似乎对各宗均有涉猎,却仅限于支离破碎的知识,结果什么也用不起来。
三、重视实用性。佛学院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要走上弘法或管理岗位。因此,佛学院教育中应适当开设实用性课程,如怎样组织并开展弘法活动,如何管理寺院等。
出家人有减少吗?
琉璃坊:近二十年来,中国大陆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鼓励少生、优生,成功减缓了人口压力。而新加坡年轻一代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及其他种种因素,孩子同样越生越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师是否发觉出家众有减少的倾向?现代父母是不是更舍不得让孩子出家?
济群法师:过去,很多人有这样的担心。事实上,关键不在于孩子的多或少,而是佛教能否健康发展,弘法有没有力度,能否给社会展现更多的正面形象。我觉得,这才是决定出家人多少的重要因素。如果僧团不是很健康,即使有很多人出家,也未必是好事。
就大陆的情况来说,我并未发现出家众明显减少。而且,现在社会的资讯非常发达,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使更多人有机会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并学习佛法。如果他们有一定的善根,能放下世俗名利,又不想浪费宝贵人身,那么出家是很自然的事。何况中国大陆人口多,几率很大。
出家人扮演什么角色?
琉璃坊:在这个资讯爆炸、社会风气糜烂、资本主义兴盛的21世纪,出家人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济群法师:在这个时代,出家人扮演的角色,应是众生的心灵导师。物质越是发达,众生的烦恼反而越重。当今社会有两大问题,一是人们的心态不好,二是价值观错位。出家人能为社会民众提供正确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帮助他们通过禅修、持戒获得良好心态,并以佛法引导他们解除烦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才是出家人的根本职责。如果还有更多的精力和条件,还可以从事慈善、环保等公益事业,发扬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菩萨道精神,同时也能提高教界在社会的影响力。
出家人的保障问题
琉璃坊:我们知道出家的正业就是为了修行,为了利益众生,但处在这个时代的出家人,还得担心如何谋生,年老了有没有人照顾,使出家的正业发生变化,也让一些有志出家者退心,法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济群法师:这和社会发展有一定关系。在原始僧团,出家人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没人关心生存保障的问题。过去,大陆丛林有句话叫做“生归丛林死归塔”,生死归属都解决了,还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从前的僧人,虽然生活清苦,但真正关心的只是道业能否成就,因而不会有其他后顾之忧。我认为,既然选择出家作为人生追求,就应以修学佛法为重,而不必像社会上的人那样考虑生计问题。当然,有些担忧是可以理解的,现在部分寺院对老年僧人照料得不够细致,难免使一些年轻僧人对未来产生担心。而海外的寺院大多是小庙,各自为政,如果没有修行成就作为保障,自然会关心生活保障的问题。
- 上一篇:与龙泉寺参访团一席谈
- 下一篇:菩提心与净土修学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安贫乐道和不思进取的区别是什么,如何正确理解?
- 有烦恼的时候怎么办,如何解决?
- 怎样才是见到如来?
- 我们要从因果看世界吗,任何事都是有原因的吗?
- 自卑且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该怎么调整心态?
- 如何看待爱恨情仇?爱不是恒常的,恨也不是固定的
- 遍计所执是怎么形成的,如何使认识接近真实?
- 痛苦促使人思考,那人应该逃避痛苦吗?
- 为何要戒杀吃素?动物也有独立生命
- 怎么做才能开启自觉?
- 如果所有人都消除烦恼,菩萨还怎么成佛?
- 无住生心是般若法门修行的精要
- 福报的判别和积累,打开福报的通道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