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杀生戒
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我们必须遵守一定的交通规则,才不会出交通事故,警察也不会找我们的麻烦;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也必须遵守一定的生活规则,才能平安、健康、幸福地渡过一生。这个生活规则是什么呢?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佛陀便为我们提供了这种规律,最基本的有五条,一般称为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与不饮酒。在佛教中,戒律分性戒和遮戒两种。五戒中的前四戒(又称四根本戒)为性戒,其本身就是罪恶,无论你受戒不受戒,都是犯罪的。其意为,从宗教的角度讲,不管你是不是佛教徒;从时间上讲,不分过去、现在和未来;从空间上讲,不分中国、澳门或美国,前四戒都为保持社会安定的根本道德准则。犯了四戒中的任何一戒,不但佛法所不容许,国法也是要制裁的。譬喻:你若是佛教徒,杀人有违佛教戒规,是犯罪;你若不是佛教徒,杀人犯国法,也是犯罪。两千年前杀人者偿命;现在杀人者也得坐牢,甚至被判死刑。在美国,你若杀了人,会遭到警察的追捕;在澳门,你若杀了人,同样会受到警方的通缉!正因为如此,四根本戒(不杀、不盗、不邪淫和不妄语)几乎成了所有宗教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在基督教摩西十戒中,四条最基本的戒为: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和不可做假见证;摩奴法典里也规定: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非梵行(不淫)和不贪瞠;《包达夜那》法典乃举有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忍耐和不贪五种;耆那教乃说有不杀生、不盗、不妄语、不淫和离欲五戒;《古兰经》规定杀人者要抵命,对淫乱的男女和诬蔑贞节的妇女淫乱者,处以鞭刑,对男女窃犯要断其手,以儆效尤;瑜伽派也说著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淫和不贪五戒;早在后汉时代,主张儒、道、佛三教一致的牟子的理惑论说,五戒与五常,其精神完全一致,将五常的精神,表现为具体禁止的戒条时,乃变为五戒:不杀即仁、不盗即义、不淫即礼、不妄语即信、不饮酒即智。
由此观之,五戒中之前四根不仅是佛教中诸戒之母,也是其他各大宗教赖以生存的基石;不仅是宗教徒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非宗教徒做人的行为准则。换而言之,四根本戒是整个人类社会共同的最重要的道德准绳,缺少了它,很难想像社会会乱到何种程度。所以说任何一个现代文明社会的公民,不管你是否是宗教徒,都应该守此四根本戒,否则他就不是一个好的文明人。第五戒是不饮酒戒,为遮戒。其意为:饮酒的行为本身,不一定是罪恶,也不违国法。可是,因饮酒而失去理智,成为作“恶”的助缘,其后果也是很可怕的。所以佛教中也加以禁止。其他各大宗教都不强调不饮酒戒,唯有佛教特别强调它,这与佛教强调智慧有关,所以成为佛教的一大特色。现结合现实生活,说明守此五戒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不杀生戒
佛陀告诫我们,生命对每一个众生都是宝贵的,都具有强力的求生怕死的愿望,爱惜自己的生命。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每一个人都有求生存的权力,并且当我们活著的时候应有安全感。这是人权最基本的要求。在任何一种社会中,如果我们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我们就会活得幸福,就能安心工作,社会才能向前发展,变得繁荣富强。反之,如果我们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我们整天觉得自己不安全,随时随地都有生命危险,朝不保夕,生活在这样极度恐惧与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如何才能活著,我们的主要精力自然都放到求生存方面去了,那有时间考虑好好工作,又怎能安心工作?这样的社会怎能发展?所以在世界上,第一宝贵的是生命安全,人们爱惜自己的生命重过世界上任何一件东西,甚至是自己的妻儿。所以佛陀把“不杀生”放在第一位。
1.1、制戒因缘
根据巴利文《律藏分别》,有一次,佛陀对诸比丘说:“诸比丘!我欲静坐半月,除送食者,谁皆不得来我处!”所有的比丘,遵照佛陀的吩咐,半月内,除送饭给佛陀的比丘外,没有人打扰佛陀的静修。因为缺少佛陀指导,有些比丘在修不净观时出了问题。当他们作不净观时,见到自己的身体是如此的无常、肮脏,由此对自己的身体感到惭羞、困恼、厌恶,感到生不如死,加以外道魔神的诱惑,有的自杀,有的互相帮助对方结束双方的性命,有的请别人杀而结束他们生命。譬喻:有些比丘对鹿杖沙门说:“朋友,你如果杀死我,我的衣钵都归你所有。”在魔神的鼓动下,这位鹿杖沙门有一天竟杀死了六十位比丘。
半月后,佛陀从静坐中出来,为诸比丘说法,发现比丘明显减少,阿难报告佛陀所发生的自杀、他杀事件后,而制订“不杀生”戒。(《四分律》卷二、《十诵律》卷二、《善见律》卷十、《摩诃止观》卷九)
1.2、定义
根据巴利《律藏经分别》,“任何比丘,若故意夺人之生命,或因此而求持杀具者、或赞叹死之美、或以死劝导,云:“咄!男子!此恶若之生,于汝何益?汝死胜于生。”如是心意,如是决心,以种种方便赞叹死之美,以死劝导者,此亦波罗夷不共住。
由此可见,戒律订立之初,不杀生戒仅是对人而言,不杀人。随著时间的流逝,不杀生戒被扩大到不杀动物和毁损植物。不杀生戒被解释为不断绝一切生灵的命根,而令其享尽天然的寿命。因为,命根为一切生灵最宝贵的的东西。在这儿,一切生灵通常指三种众生:人类、动物和植物。在佛陀时代,古印度人认为植物是有生命的,所不同的是,植物不能移动,而动物能移动;植物属于具有一根的生命,而动物和人类则为六根具足(眼、耳、鼻、舌、身、意)的生命。因此,在巴利文《中阿含》第九十八经VasetthaSutta中,佛陀把生命存在的形态分为三种:植物、动物和人类。具体地说,不杀生戒包括如下三方面的内容:
1.2.1、不杀人
犯了杀人罪,戒律中称为“波罗夷罪”,对出家众来说,处罚的方法是“不共住”。这是佛教戒律中最严厉的刑罚,又叫做断头刑。如果出家人犯了杀人罪,他便自动失去比丘或比丘尼的资格(非求道人),所以不许他在僧团中共住。如果遇到不自觉的比丘犯了这条罪仍隐藏在僧团中,一旦发现,他将会被立即驱逐出僧团,因为他已不是僧团的成员,再也无资格住在寺院内,接受人天供养。
1.2.2、不杀动物
后来佛陀进一步要求在家、出家二众,不仅不能杀人,也不能杀害无辜的动物。在很多的经典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描述不杀生的定义:两手占满鲜血,非常残忍地、毫无慈悲之心地伤害或杀死无辜的生命。这儿通常指杀害动物。对出家人而言,若杀害任何动物,其处罚的方法比杀人罪稍轻,虽然不是把他逐出僧团,但处罚也很重,他将被剥夺比丘应有的权利,不但不得为他人依止,更不得收徒弟,也没有资格举他人的过非(过失)。
对在家人来说,佛陀在八正道中,明确指出,佛教徒不可以经营屠宰业。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杀害动物,不管是谁,以何种理由,都犯了第一戒。
1.2.3、不得损害植物
后来随著戒条的不断制定,戒条得以调理化,此时戒律对沙弥和比丘的要求便不太一样。对沙弥和在家信徒的要求是不杀有情众生,包括动物和人类。而对比丘和比丘尼来说,要求更高,不杀生指不杀所有的生命:包括植物、动物和人类。
正因为如此,在斯里兰卡求学时,每天清晨,我看到比丘只能从地上捡鲜花供佛,而沙弥则可以从树上摘鲜花供佛。在寺院中,因为第一戒,一般情况下树木是不可以砍伐的,除非树枝毁坏了佛殿或佛塔。僧人挖土也有违戒律,因为挖土有可能会伤害到泥土中的小虫或植物。但如果寺院中需要水井,出家人又不能动手挖土,这时就让出家人为难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有在家信徒来寺院中时,比丘们便相互谈论:寺中需要造一口井(而不说挖一口井)。这时在家信徒听后,心领神会,便主动来寺院中为比丘造一口井。
仅仅自己做到以上三方面,还不够,不杀生戒还要求我们做到不叫他杀或见杀随喜。在《如法经》(Dhammika Sutta)中,佛陀说:“不应杀生,不应该指使他人杀生,不应该赞同他人杀生,不向一切生灵施暴,无论这些生灵在这世界上是强者,还是弱者。”因此要真正持不杀生戒,我们必须戒除以下三个方面的行为:
1、自杀:自己亲手杀生,这在上面已详细讨论过。
2、教他杀:目前在西方,成立了不少新宗教,鼓吹世界末日即将来临,认为人若在世界末日来临之前死去,就能往生天国,逃避末日之灾,永享天国之乐;而末日来临之时仍活著的人,不但不能逃避灭顶之灾,而且死后堕入地狱,永世不得再生。因而劝人自杀,致使集体自杀案件时有发生,有时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有时全家老幼都成了牺牲品。看到一具具死尸从烧焦了的房子内抬出来时,真叫人惨不忍睹!同样在亚洲国家也有一些附佛外道,盗用佛教“末法”的思想,改头换面,断章取义,把“末法”变成了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的代名词,以此恐吓无知的民众,以达到个人敛财的目的。信奉此外道的人们整天惶惶不可终日,尽力赚钱,奉献给附佛外道的首领们,以换取进入他们设计的天国的“资本”,给附佛外道的首领大发横财的机会。目前已被人们认清其“庐山真面目”的有日本的奥 姆真理教,他们早就预警世人:世界末日随时都有可能来临,可是几十年过去了,世界照常向前发展,为了证明其谎言之正确性,于是便叫它的信徒们到处放毒气,人为地制造世界末日来临的气氛,至使几百人丧生。也是教他杀最明显的例证。
在现实社会中,教他杀的情况特别严重。如果我们以般若智慧观照一下,就不难发现,一些居心叵测之徒,常以某种借口(为了保护某一群人的利益、权力或“捍卫”某种思想美其名曰真理),挑起争端,甚至大规模的战争,使成千上万人卷入其中,其结果是使无数人丧生!令人记忆犹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几千万人丧生。这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教他杀的记录。
在日常生活中,教他杀的情况也很严重。谋杀是众所公认的教他杀的行为,据联合国的一项统计资料表明,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有几千万成为军事冲突的牺牲品。所有这一切都是构成了波罗夷罪。
3、见杀随喜:见到杀生,不阻止,也是犯了波罗夷罪。譬喻:身为政府官员,得知一场屠杀事件即将发生,因怕丢官而不阻止、劝阻,也是犯波罗夷罪。如果用我们的智慧与悲心去尽力阻止杀生事件的发生,劝阻后仍无效,这不算犯波罗夷罪,因为你已尽了力。
综上所述,任何一种形式的杀生,无论是自己动手,或叫他人去杀,断了众生性命的,就是杀生。依佛法,任何一种形式的杀生,不管以何种借口,都不为佛教所承认。因此在佛化社会中,若能守第一戒,所有生命的形态都得到保护。
1.3、佛陀制此戒的根本精神
不少人以为守不杀生戒,是我们人类对动物或植物界的一种慈善举动,也有人因羡慕持戒的功德而持戒,这虽然是好事,但不是守此戒之本义。
佛陀制此戒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救济将被残杀或痛苦的众生,使之得到解脱。正如印顺导师说:“从佛说《阿含经》、《法句经》,到大乘经都说明,这是“以己度他情”,因而自愿克制自己情欲的德行。以自己的心情推度别人(一切众生)的心情,经中称为“自通之法”,也是儒家的恕道。如经上说:“我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之生命(此据杀生而说),此为我之所欣爱耶?若为我所不喜爱?则去破与我同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之他命,他亦不欣爱此。不独如此,凡为自己不爱不快之法,在彼亦为不爱不快之法,然则我如何以所不爱不快之法而害他。”这就是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耶稣也说过:
“要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人与人间的正常道德,不难从这以己度他的意识获得。
生命对任何众生来说都是宝贵的,既然我本人贪生怕死,其他众生也和我一样,所以不忍杀害其宝贵的生命,以满足我一己之私欲!不仅如此,当我们见到因杀生所带来的痛苦时,悲心自然而生起。有了这种悲拔众生苦之心,爱惜生命、保护生命之心就会产生,这才是彻底的守不杀生戒。
生于五浊恶世的众生,本来就很不幸,然而由于人类的自私与无知,为了私利或享受,残杀生命的现象到处存在,更增加了众生的痛苦。如果我们以憎恨心对待不公正,我们就有可能做出有害而无利的事来,也许我们会后悔一辈子。如果我们看到因杀生而产生的种种痛苦,以般若智慧观照这些苦难,悲心由此而生。悲心是唯一有用而安全的力量,它将成为我们护生、救苦拔苦之动力。所以第一戒又名慈悲戒,它是我们产生拔苦与乐的动力。对众生有大悲之心是第一戒真正之核心。
以悲拔众生苦的原则来看,断了众生命固然给众生带来最大的痛苦,所得罪业自然是最重的。平时若有人用刀杖瓦石等伤害众生,或以恶言伤害他人,或故意设圈套,使别人陷入绝境等等,虽还没有构成杀罪,但是杀的流类,不过罪轻一些。
1.4、本戒的社会意义
不杀生,人们通常认为这是好心肠之人所为,是佛教徒的事,如果能持此戒,是我们人类对生灵的一种‘开恩’。其实不然。我们之所以要持不杀生戒,并不完全出于对众生之‘开恩’,也是出于对我们自身的一种保护。换句话说,保护动物和植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这在佛教缘起法的理论中解释得很清楚。。。
缘起法是佛教教义的中心,所有佛法都是建立在缘起法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佛教常用“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来说明缘生缘灭的道理。简单地讲,所谓缘起法,即诸法由因缘和合而生起。用现代的话讲,宇宙万有,从无情的植物到有情的人类;从地球的形成到一个家庭的建立,都是由种种关系或条件(即因缘)组合而成的,事物与事物之间又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缘起法告诉我们,任何一件事物都不可能不依赖于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我们人类也不例外。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来自于大自然,而又回到大自然。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以后,便成为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我们生存在大自然中时,又必须依靠大自然。换句话说,我们人类与植物界、动物界都有密切的联系。目前大量森林遭到砍伐,无数动物遭受捕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反过来也给我们人类本身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危机。现从三方面讨论杀生对我们人类自身的危害。
第一、不杀人
生存是人类最基本的人权,可在动荡不安的当今社会中,不少人连这最基本的权力都得不到保障。国与国之间,因意识形态之争(如美苏四十年冷战)、利益冲突(如中东战争)、或争夺势力范围(如两伊战争),战争时有发生,使得无数人丧生;在一个国家内部,由于种族矛盾(如斯里兰卡、爱尔兰)、派系斗争(阿富汗)或政见不和,内战连续几十年,无辜百姓遭殃;在同一个社会中,为了名利,尔虞我诈,甚至谋财害命,因种族歧视,互相残杀事件时有发生。其结果是这不仅给当事人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也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极其复杂。
第二、不杀动物
人类为了自已的私利、口福或娱乐,不分青红皂白,大肆捕杀动物,有时手段残忍之至。动物界本身自有其生存的自然规律,由于人类的无知,人类残杀动物,反过来又危害我们人类本身。早在五十年代,大陆有些人因麻雀吃粮食而看成是有害动物而加以消灭,却看不到麻雀吃害虫的功劳。于是发动了一场灭麻雀的运动,一年后,麻雀数量锐减,但却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害虫猛增,粮食减产,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
第三、不毁坏植物
为了暴利,人们大肆砍伐森林,其结果造成水土流失,洪水泛滥,使得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数以千计的人丧生。滥砍森林也使得千里良田变成沙漠。当今,由于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其结果是出现了酸雨,世界各地气温也不稳定,普遍偏高,长此以往,北冰洋的坚冰融化后,海水上涨,陆地面积缩小,直接威胁著人类的生存。
由此可见,毁坏大自然、残杀动物,就是毁灭我们人类自身;保护大自然、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不杀生戒是保护生态平衡最彻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佛陀在很多古老的佛教经典中,教导我们如何改善人际关系,如何才能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和睦相处,如何保护生态平衡。从这种意义上讲,佛陀是世界上最早、最伟大的生态学家。佛陀教导我们不杀生,不仅是为了动物界和自然界的和谐,也是为了我们人类本身的生存,所以说,在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不杀戒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上一篇:初探南传佛教兴盛之因
- 下一篇:详解佛陀制不杀戒的根本精神
- 净因法师:十二因缘与缘起法之间的关系
- 净因法师: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
- 净因法师:为什么不可以以身相见如来?
- 净因法师: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还要佛出世讲法?
- 净因法师:如何帮助患有抑郁症的朋友?
- 净因法师:诸佛境界是否存在差别?
- 净因法师:福德与功德的区别
- 净因法师:如何理解感应道交?
- 净因法师:如何理解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的关系?
- 净因法师:病毒的形成原因及化解之道
- 净因法师:禅修的真正动机是什么?离苦得乐
- 净因法师:教法颠倒了,教一辈子也不会开悟
- 净因法师:花瓶碎了,正好修“无常观”
- 净因法师:顺境骄傲,逆境自卑,都是浅薄的人生
- 净因法师:成功的主因有哪些?夫妻相处的主因和助缘是什么?
- 净因法师:不用寻找,宝藏就在你身上
- 净因法师:把握机遇,还要随顺助缘
- 净因法师:佛教为什么非要用蜡烛来代表光明?
- 净因法师:用心观想佛教艺术品,修行会进步的更快
- 净因法师:配偶是别人的好?身在福中要知福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师/庆裕:做真实的自己
- 慈庄法师: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觉真法师: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觉真法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觉真法师: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崇慈法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本源法师: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师: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静波法师:先告诉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别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济群法师: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
- 清净法师:供奉韦驮菩萨和伽蓝菩萨消除障缘
- 仁禅法师:五种适合绝大多数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与人生]妨碍善行,损耗钱财的六种过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汉传人物问答]学佛最终只是让自己和众生解脱吗?
- [佛化家庭]世间的孝有几种,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间最圆满的孝道?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佛与人生]放下过去,期待明天,对未来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学常识]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说四圣谛的目的
- [人物故事]济公是真实存在的吗?济颠和尚的神奇传说
- [禅宗文化]灵隐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刹灵隐寺介绍
- [黑茶]认识黑茶,黑茶的分类与营养功效
- [禅宗思想]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宗门故事]无上大法难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红茶
- [佛理禅机]知足不是得少为足
- [生活故事]因为有禅,所以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