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解脱之善因 八关斋戒 十九
出世解脱之善因
──八关斋戒(十九)之不非时食戒
八关斋戒-不非时食戒
何谓不非时食?
八戒中,不非时食是斋,其他七支是戒,戒不离斋,故称斋戒。
斋者齐也,禁止六情不染六尘,齐诸恶,修众善,故名为斋。斋者过中不食为名,戒者防非止恶为义。
不非时食是指一日中仅用食一次。古印度一日有六时,即白天三时(晨朝、日中、黄昏);晚上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佛陀时代倡行以日中为可以进食之时间,即今之巳时至未时,上午十时至午后二时之间。未时以后,到次日早晨以前,皆不许进食,此戒称为「非时食戒」,现代称为持午。
不非时食制戒因缘
为甚么有不非时食戒?
佛在罗阅城时,未证悟之迦留陀夷尊者,为六群比丘之一,傍晚时,感觉饥饿,着杂色衣,入城乞食,来至一家求乞,遇怀孕妇女,因信仰三宝,故恭敬沙门,孕妇开门供养。因天黑及雷电交作,迦留陀夷貌丑,且皮肤黑黝,女子开门时,在雷电中见迦留陀夷面黑眼赤,误认为鬼,惊慌过度,致令腹中胎儿夭折。此事传遍罗阅城,大众均指责佛陀之教团放任无法规,比丘不应入夜骚扰民居,黑夜乞食而令胎儿堕亡。消息传至世尊处时,世尊呵斥迦留陀夷并制戒,比丘过中后不得食,若比丘非时食,犯波夜提。
不非时食之定义
为甚么佛要选过中不食呢?按《毘罗三昧经》中,世尊为慧法菩萨说:「食有四种,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制日中食,是要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十诵律》云:「唯天得过中食无罪。」
佛制日中食,是要众生断六道因,而与佛齐,但天人因要受福,故过中食亦无罪。
《萨婆多论》对不非时食,释出四种意义,第一,从日出乃至日中,是阳光由明转为炽盛之时为食时,从日中至后夜,日光渐渐灭没,这时候称为非食时。第二,从有日光至日中是食时,因为此时行乞不令人生恼恨,是其时,从中以后至夜,是俗人燕会游戏之时,入村乞食令人讨厌,故名非时。第三,从有日光至日中,是俗人干活之时,淫乱未发,此时行乞,不令人生恼,故名为时,从日中以后,做完一天的事,是休息的时候,众生淫戏言笑,此时入村乞食,容易被人诽谤,故名非时。第四,从有日光至日中得食,能济活身体,安心修道,故名为时,从日中以后,宜应静坐,不是活动的时候,故名非时。
所谓非时食,要按所处地之时间为定,如四大洲之北俱卢洲,因为昼夜常明,没有日灭的缘故,故没有非时食。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三十六载,大目犍连尊者,与以小邬波离为首的十七名少年比丘入城乞食时,惹来不少妇女议论,她们觉得这些少年出家甚为可惜,于是说:「父母从少养育你们至大,如今抛弃父母养育之恩而出家,早知如此,不如把你们丢弃在土坑内。」十七少壮比丘闻说,即生惭愧心,大家齐声说:「今后宁可忍饥,也不到他们的家乞食,听他们说恶法。」于是各人归寺,断食而住。但因太饥饿故,便作偃卧。那时,邬波难陀看见他们偃卧,即问说:「你们十七位为何饱食而卧,不修善品呢?」大家把事实真相讲出来后,邬波难陀默然而去。那时,日已过中,园林中有俗侣结伴游戏欢燕,十七众因饥饿故,亦在园内,在众人前自摩其腹,众人给他们饮食,当大家饱食时,回到寺里,高声诵习。邬波难陀闻习诵声,入来问说:「你们十七众,何故今时特别精进呢?」十七众答:「世尊常说若心欢乐者,演于法义。」邬波难陀说:「你今日得到好食哩?」答言:「是的,我们在园中得饱食。」邬波难陀说:「你们为甚么作非时食呢?」答曰:「午前没有得食,中后又不准食,岂不是要把我们饿死吗?」有少欲比丘听后不悦,告诉世尊,世尊即便召集大众,问明缘起,种种呵责十七比丘非时食,并强制他们学戒。
另《十诵律》云,有五种人可以非时食,一是远行人,二是病人,三是不得食人,四是食少人,五是若施水处和水得饮。
佛制非但不非是食,亦不能蓄食。尊者跋陀利常深入禅定,不愿意入城乞食,于是拿两钵,一钵作今日食,一钵作明日食,此事给佛陀知道时,佛呵斥此为停食食,亦是佛制所不听许。
- 上一篇:出世解脱之善因 八关斋戒 十八
- 下一篇:出世解脱之善因 八关斋戒 二十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