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尊在娑婆世界成佛的前缘
大乘佛教认为释尊久远以前便已成佛,他在人间的成道是一种慈悲的示现。大乘经典里普遍记载了这一事实。
《法华经》云:“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1]劫。”
《梵网经》云:“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花光王座……”
《入中论》云:“十方世界佛行境,如其所有微尘数,佛证菩提劫亦尔,然此秘密未尝说。”
每位佛都有他成佛的因缘和所教化的区域。释尊为何选择在我们这个世界(佛经中称为娑婆世界)?北凉天竺三藏法师昙无忏所译的《悲华经》详细记载了佛在灵鹫山(王舍城耆阇崛山)转动楞严*轮前,广说自己在娑婆世界成佛前缘的盛大法会。
当时,有六万二千比丘僧陪伴在佛陀周围,四十四万菩萨以庞大的阵容倾听佛陀说法。此时,突然以弥勒菩萨为首的一万人舍于听法,离开本座,合掌向东南,齐声称颂“南无莲华尊佛”。此时会中的宝日光明菩萨请问佛陀:“是何缘故,大家称念‘莲华尊佛’?彼佛来自哪个世界?国土何名?为何有菩萨得见,我不能见?”佛告菩萨:“东南方去此一亿百千佛土,有莲华佛世界。其地柔软如天衣,行时足下踏入四寸,举足还复。自然生种种莲华,七宝树枝自然悬天袈裟。国中珍宝光明无量,微妙第一。莲华尊佛以大光明并诸宝明,于昨日夜间成就佛果,是故今日一万菩萨共同顶礼。
“莲华尊佛于昨晚夜分成菩提,过夜分便示现种种神足变化。国中所有菩萨诸光明以佛光故,悉不复现。微尘菩萨各舍本土,悉共发来诣彼佛所,礼敬赞叹。莲华尊佛出广长舌相,作变化已,即还摄之。又放六十亿那由他百千光明,复为菩萨及大众讲说正法,转不退轮。怜愍世间为人天故,欲令具足无上大乘。”
宝日光明菩萨问释迦世尊:“彼佛世界,云何得知昼夜差别……”佛陀告曰:“彼世界常有佛光以为照明。四方风起,香气微妙,柔软细滑。佛及菩萨为大众说菩萨法藏,令出过声闻、缘觉,是故得知即是昼分。彼界菩萨皆成就三十二相,常生光明,照一由旬[2],终不堕三恶道中。彼佛世界,常以佛光、菩萨宝光而为照明,遍满其国。莲华尊佛说法三十中劫,灭度以后,正法住世满十中劫。已生、当生菩萨寿命四十中劫。世界本名栴檀,清净好妙,不如今也。当时佛号日月尊如来,将入灭时,有虚空印菩萨获佛授记,受佛一切陀罗尼门。该陀罗尼破坏外道一切论议,摄正*轮,拥护说正法者,开示分别四念住解脱法门。其能开示分别四种圣解脱门,开示分别四无所畏解脱法门,开示分别守护三乘法门,开示分别四正勤法门及四无碍辩解脱、四如意足解脱、一切根力解脱、七菩提分解脱、如来十力解脱法门。”
世尊为宝日光明菩萨转述此一切陀罗尼法门时,三千世界六种震动,岠峨踊没,须弥铁围地平如掌。复有十方无数菩萨忽然来至娑婆世界灵鹫山,作供养已,于一面坐。世尊告一切菩萨:“是陀罗尼门摄一切佛法,诸佛了此陀罗尼已,为众生说无上法,久久在世,不入涅槃。一切功德即是陀罗尼威神力故。”弥勒菩萨从座起,白佛言:“我于善普遍劫时,于娑罗王佛前得此一切陀罗尼门,以是善根故,无量诸佛与我授记,以本愿故,久在生死,以待时故,不成菩提。唯愿如来,于今与我授佛职位,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弥勒菩萨:“弥勒,汝久住生死,以本愿故;所以不成,以待时故。弥勒,我今为汝授佛职位。”
世尊告无所畏平等地菩萨言:“善男子,诸佛世尊出世甚难,演布是法乃复倍难。诸佛世尊所说真实,无有虚妄。”尔时,世尊示现种种神足变化,出广长舌,遍覆面门,以其舌根放六十亿光明。佛告与会一切众生:“汝今称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以是缘故,常得快乐。若有众生在寒冻地狱,是时寻有柔软暖风来触其身……”
此时,灵山会上有寂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其余诸佛世界,清净微妙,种种庄严,离于五浊,无诸秽恶。其中纯有诸大菩萨,乃至无二乘名,何况有二乘实?今我世尊,何因何缘,处斯秽恶不净世界,命浊、劫浊、众生浊、见浊、烦恼浊,于五浊恶世之中成就菩提,在四众中说三乘法。以何缘故,不取清净世界,不离五浊恶世?”
世尊告寂意菩萨:“以本愿故,取净妙国;亦以愿故,取不净土;成就大悲故,取斯鄙恶不净土;吾以本愿故,处此不净秽恶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寂意菩萨:“过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前,我此佛世界名删提岚,劫名善持。劫中转轮圣王名为无诤念,其大臣宝海梵志有子出家,成就佛果名宝藏如来,行止在无诤念王国城周边,止顿在阎浮林中。无诤念王闻讯,前往阎浮林,如法下车,步至佛所,礼绕三匝,祈求佛陀于坐夏间三月受供。如来默然受请。王臣乃以纯金为地,作七宝楼,种种庄严,共相围绕,布置供所。
“供养日至,无诤念转轮王清旦出城,至佛所,头面礼足,手执宝扇,以扇如来及众声闻。佛食已讫,舍钵漱口,无诤念王乃以无量灯为作供养。顶戴一灯,肩荷二灯,左右手中执持四灯,其二膝上各置一灯,两足趺上亦各一灯,如是竟夜供养如来,佛神力故,身无疲极。如是供养终竟三月,复以百千宝物,持以施佛。复有第一太子不眴,第二太子尼摩,第三太子王众,乃至轮王千太子,各各三月供养。如是供养满二百五十岁,皆向佛及比丘悔诸不及。
“时宝藏如来先父宝海梵志至佛所,祈求如来满于七岁,受四事供养,如来默然许可。一切供养,亦如无忧轮王所供一切。供养已毕,宝海梵志私自念言:‘不知转轮圣王所愿何等?愿佛世尊为我现梦说此圣王之所志求。’遂于睡中见有光明,见十方世界诸世尊,遥以微妙好华竞相给予……宝海梵志忽然而寤,从卧起坐。自念如是等梦非我所解,唯有如来乃能解之。梵志过夜清旦,即至佛所,头面礼足,为欲听法,梦中所见,俱向佛说。
“佛告梵志:‘汝梦所见有大光明,诸佛世尊与汝莲华,于华台中日轮入口,以汝先于二百五十年中,教阎浮提内众生住三福处,复令众生发菩提心。于今复作大施供佛,是故诸佛授汝记莂;十方诸佛现在说法,与汝莲华、银茎、金叶……莲华台中有日轮相,皆是汝之受记相貌。汝于来世,当于夜分成就菩提,即于其夜有大名称。得无见顶相无能过者,即是汝之成道初相。汝梦大身,日鬘围绕,来世成佛,先化阎浮……尔时,诸佛各各自遣诸大菩萨,为供养汝故,神足变化,作为供养。听受法已,各还本土,向佛称说,汝国诸事。梵志,如是梦事皆汝成道相貌。梵志,汝所梦见腹内无量菩萨于莲华上跏趺三昧,汝于来世成菩提已,复当劝化亿万群生。汝入无上般涅槃已,诸佛亦当称汝名字,说言:过去微尘大劫有某甲佛,是佛劝我安住菩提,令不退转,作正法王。梵志,如是等梦,皆汝成道相貌。汝梦人形猪面等,乃其痴人当生魔天,有退没苦,受生老病,如是辗转,生诸苦趣。欲得离苦,当住三福……’宝藏如来即入‘见种种庄严’三昧,以三昧力现十方世界一一方面,种种庄严,或佛涅槃,或作道场,或伏魔怨,或转*轮,或为二乘……
“尔时,于宝藏如来所,宝海梵志白无诤念转轮王:‘大王,今者得见诸佛世界,随意欲求何等净土。’无诤念王以愿力故,取清净土,离五浊恶;宝海梵志以愿力故,求五浊恶。宝海梵志复令轮王千子一一思择所愿佛土,或愿清净佛土,或愿不清净佛土,一心清净,七岁思惟,过七岁已,宝海梵志复持七宝,礼宝藏佛,前白佛言:‘世尊,我已劝化转轮圣王发菩提心,复令其王千子发菩提心,复有八万四千小王、九万二千亿众生发菩提心。世尊,我今当令彼等悉至佛所,从佛受记,取国土及名字。’……宝藏如来即入‘不失菩提心’三昧,各大菩萨以佛力故,悉来佛所,欲听如来为授记莂。
“时于宝藏如来前,无诤念转轮王白言:‘我今发愿,令我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国中无三恶道,世界众生皆作金色……世界无有山陵、堆阜、大小铁围、须弥、大海,无有受苦之名及不苦不乐名。世尊,我今所愿如是,欲得如是严净佛土……’宝藏如来语转轮王言:‘善哉!大王,今者所愿甚深,已取净土,是中众生其心亦净。大王,西方百千万亿佛土有尊善无垢世界,佛名尊音王如来,彼界无有二乘,纯一大乘清净无杂,其国众生无有女人,彼界清净,如大王愿,悉已摄取无量众生。今改汝字为无量清净。尊音王佛涅槃后六十中劫,彼土转名弥楼光明,有佛出世,号不可思议功德王如来,寿命六十中劫。过千中劫,其世界名为善尊无垢,有佛出世,号宝光明如来。正法灭后,有佛出世,号宝尊音王如来,世界转名善坚。正法灭后,复有无量诸佛次第出世,诸佛悉灭度已,复过一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是时,世界转名安乐,汝于是时当得作佛,号无量寿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转轮王白佛言:‘世尊,是宝海梵志,乃能劝我及诸眷属发菩提心,是梵志于未来世,为经几时当成菩提?’宝藏如来言:‘是梵志成就大悲故,于未来世狮子吼时,汝自知之……’尔时,十方如来为转轮王授记说言:‘删提岚世界宝藏佛时,转轮王名无量净,过一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已,始入第二恒河沙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无量寿,世界名安乐。’如是由宝海梵志一一劝请,转轮圣王千子亦于宝藏如来前,逐次发心,逐次获得如来记莂。宝海梵志复又劝请二子、三子等一一发心,皆于宝藏如来所获受记莂。复又劝请三亿弟子,佛前发心,亦皆蒙佛授记。”
世尊以诸妙法,告言大众,复又转告寂意菩萨,云:“彼时宝海梵志自念已劝无量众生住菩提心,今见诸大菩萨各各发愿,取净佛土,唯婆由毗纽一人不离浊世。‘此贤劫中其余菩萨亦离五浊,我今当于是末世中,以真法味与诸众生。我今当自坚牢诸愿,如狮子吼,悉令一切菩萨闻已,心生疑怪,叹未曾有。’宝海梵志如是思维大悲愿已,偏袒右肩,至于佛所。此时,百千万亿天人同声赞言:‘善哉!大丈夫。今至佛所,发奇特愿,欲以智水灭于世间众生烦恼。’梵志在于佛前,右膝着地,大千世界六种震动,种种伎乐不鼓自鸣,柔软妙音赞咏梵志。梵志叉手,以偈赞佛:游戏禅定,如大梵王;光明端严,如天帝释……
“尔时梵志复白佛言:‘我已教化无量亿众发菩提心,诸众皆愿取净世界,离不净土。火鬘摩纳等一千四人,皆得如来授其记莂,贤劫之中当成为佛。由众生厚重烦恼,五浊恶世能作五逆,毁坏正法,诽谤圣人,为痴所盲,专行恶业,如是众生,诸佛不受,是故摈来集此世界,离诸善业,不善业行,邪道众恶,积大如山。娑婆世界,贤劫人中,寿命千岁,是一千四佛放舍彼众,不取如是鄙恶之世。一千四佛,大悲不成,令诸众生流转生死,犹如机关无有救护,无依受苦,而反舍放。彼诸如来,各愿净土。’
“尔时梵志复白佛言:‘世尊,我今心动如紧华树叶,心大忧愁,身皆憔悴。此诸菩萨虽生大悲,不能取此五浊恶世,令诸众生堕痴黑暗。世尊,我愿于来世过一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后分贤劫中人寿千岁时,我当尔时,行菩萨道,久在生死,忍受诸苦。要当不舍如是众生。’宝海梵志于宝藏如来前,一一广发五百无量悲愿,乃至:‘若有众生成就恶业,必当受报,我亦当代如是众生受于诸罪。若有众生,受阿鼻苦,我当久久代是众生受诸苦恼。’
“宝海梵志复白佛言:‘若我所愿成就,在在处处,现在诸佛,悉当为我作证。世尊,唯愿今者与我提记,于贤劫中人寿百二十岁时,成佛出世。世尊,我若必能成就如是佛事如我愿者,令此大众、天、阿修罗等,唯除如来,其余一切皆当涕泣,悉于我前头面礼赞:善哉!善哉!大悲成就无能及也!得念甚深,为诸众生生是悲愿。汝今所作不由他教,专心大悲覆护一切,摄取五逆诸不善人。汝之善愿,我今悉知。汝菩提心初发起时,已为众生作大良药,拥护舍宅,为作皈依。汝今所愿,得己利者,如来为汝授菩提记。’时无量清净转轮圣王寻从座起,悲泣泪出,头面敬礼,而说偈言:‘汝今所愿,坚固甚深。放舍己乐,为诸众生。起大悲心,为我等现。诸法真实,妙胜之相。’观音、文殊等大菩萨皆作赞叹。尔时宝海梵志右膝着地,世界即为六种震动,光明遍照,天华飘落……尔时,无量他方世界诸佛悉知此事,各各遣令上首菩萨赍持香华,至宝藏佛所供养如来及宝海梵志。宝海梵志取月光净华,供养宝藏如来已,白佛言:‘唯愿如来与我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世尊告寂意菩萨言:“善男子!尔时宝藏如来即入‘电灯’三昧,以三昧力令删提岚界一切山树、草木、土地变为七宝。佛前大众各各自见身处虚空,亦各自见宝藏如来独坐其前,独为说法,为我独见。宝海梵志坐于千叶七宝莲华。宝藏如来赞宝海梵志言:‘善哉!善哉!大悲净行,汝为众生起此大悲,能大利益,作大光明。梵志,譬如成就华田,种种色香,种种枝根,或有莲华百千由旬,光明妙香,无有余等。众生盲者,闻香见色,聋者闻声,缺根具足。诸众生类四百四病,若闻华香,病即除愈。癫狂放逸,皆得一心。是华田中生分陀利,其华坚牢犹如金刚,琉璃为茎,台有白子,纯金为叶,玛瑙为茸,赤真珠为须,华高八十四亿由旬,周匝纵广十万由旬。众生或有四大不调,见华闻香,一切除愈……梵志,是莲华田者,即是此会之大众也,譬如日出众华开敷,如佛日出,长养妙香,光明遍照,除尽重病,即是如来出现于世,以大悲光遍覆一切,令诸众生善根开敷,增益安住于三福处。若有菩萨,愿取净土,虽谓菩萨,犹非猛健大丈夫也,非是菩萨深重大悲,为众生故求证菩提。取净佛土,舍离大悲,又复不愿杂二乘者,如是菩萨无巧便慧善平等心。若有菩萨作是誓愿:令我世界远离二乘,灭不善根,无诸女人,灭三恶道,成就菩提,纯以菩萨为大眷属,纯说无上大乘之法,寿命无量久住于世,纯为调伏众生说法,虽谓菩萨,非大士也,以无巧便平等智故。’
“尔时,宝藏如来生金色臂,其五指头放大光明。其光无量,遍照西方。有大光明佛,为大众所见。大众叹言:‘彼大光明佛,亦劝我发心,安止于此五浊恶世,成满菩提。’尔时复有宝盖光明佛亦劝宝海梵志,于此五浊恶世成就菩提。宝藏如来言:‘梵志,汝见否?是大光明佛处斯秽恶不净世界,五浊恶世成就菩提,为诸众生说三乘法。汝亦丈夫,一切大众所不能及。愿取不净五浊恶世,人多作逆,成不善根,调伏摄取如是众生。
“若有菩萨调伏摄取善根众生,是诸菩萨譬如余华,非谓大悲分陀利华。如是菩萨,四法懈怠:愿取清净世界;愿于善心调伏白净众中施作佛事;愿成佛已不说声闻辟支佛法;愿成佛已寿命无量。是名菩萨四法懈怠,是诸菩萨譬若余华,非谓菩萨分陀利华。
“梵志,菩萨有四法精进:愿取不净世界;于不净人中施作佛事;成佛已三乘说法;成佛已得中寿命不长不短。梵志,汝于菩萨大华田中,已于佛前生大悲分陀利故,汝大悲于未来世,过一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后分,娑婆世界贤劫中人寿百二十岁,于如是等烦恼乱世,当成为如来,次第于四十五岁中,成就无量佛事,如汝所愿具足无缺。汝般涅槃后,正法住世一千岁,正法灭已,汝诸舍利如汝所愿作于佛事,久久在世利益群生。’宝藏如来为宝海梵志作授记已,宝海梵志依佛受记,广行无量菩提之道,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于灵山中,诸菩萨因光得见娑婆世界诸大菩萨充满侧塞,天龙等众满于虚空,世尊以一音声为种种异类说法,众生各各随类得解,皆言:“世尊独观我心,为我说法。”……是诸菩萨得闻法已,寻从座起,右绕礼佛,各还本界。
尔时世尊说本愿已,以大神力为欲容受如是众故,一一变化来会者身,极令微细如亭历[3]子。时诸众生各不相见,亦复不见诸山须弥,大小铁围所有宫殿,唯见一人,即佛世尊。世尊复令无量月光净华悉入一切身诸毛孔,众生都不忆念佛色身相,唯见毛孔有妙园观。其园观中有诸宝树,其树茎叶华果茂盛,璎珞庄严譬如西方,是诸大众敷座四围,皆从毛孔入如来身,处园而坐,各各还得如本相见。复相谓言:“我等为从何处得入?谁将导我令入是中?”世尊乃以一切行门而演说法。说是法时,如来腹内,八十亿恒河沙等菩萨得不退转,不可数菩萨得深法忍,悉从如来身毛孔出,心大惊怪,叹未曾有。即于佛前,头面着地,为佛作礼,起还本界。
尔时,此方大众亦从释迦毛孔中出,头面礼佛,住于佛前,种种赞叹。会中无畏等地菩萨长跪叉手,白佛言:“此经当名何等,云何奉持?”佛告无畏等地菩萨:“是经名《解了一切陀罗尼门》,亦名《大悲莲华》。”
佛说是经已,寂意菩萨,诸天大众,乾闼婆等,人及非人,皆大欢喜,头面作礼,退坐而去。
在汉传佛教界,一提到释尊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从无始劫来久已成佛之事,人们就会想起佛陀在因地舍头目脑髓,行持菩萨道的本生故事,但对《悲华经》提及的这段释尊成佛前缘却知之甚少,提之愈寡。明末藕益大师广弘《悲华经》时曾说:“此经若能长久住世,五浊恶世不难度尽!”这是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这个五浊恶世成道最直接、最重要的一段因缘,实在是每一位佛弟子都应当牢记于心的。
- 上一篇:大乘佛教所认知的佛陀
- 下一篇:释尊成就娑婆世界的五百本愿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