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九讲之:白骨观的问题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总第九讲之:白骨观的问题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

  时间:2009年4月19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

  白骨观的问题

  但它有出问题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当时指导着一群修行者修白骨观的时候,眼看白骨观即将修成。大家坐在那个地方一做循身,生理上的这个骨架、包括手脚的这些骨质就都出来了。这绝对不是联想,而是内观所得。因为平日的执着,才使得我们了解色彩的方式必须要通过这个眼球,但是当一个人进行内在的循身观,有了一定的基础后,他的眼根就逐渐开始脱离对于眼球的必然依靠,一些内在景象就出来了:发现内脏很清楚,骨骼也很清楚……一旦内观到了骨架的程度,这个人就开始从观念上彻底地改变了对于社会的理解,对于自我价值的理解:一开始还能有一些贪心,还能有几个朋友;等到发现自己原来就是这样一个状况的时候,就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了,这群人开始厌世。

  由此可以知道:人对自我的支撑,完全在乎观察的深入程度、对于自我的了解程度。对自我了解到一个比较亲和的程度,就觉得生活很有希望;对自我了解到一个极其严苛的程度,或是了解到骨架、骨髓、皮肤里、或是血肉细胞的这个程度,他就开始想要放弃生命了。

  释迦牟尼佛发现,那些修行白骨观的人快要出问题了:他们过激单方面热衷白骨观,观出了骨架,观出了这些头盖骨、脚趾骨,而且一旦观出来之后,睁着眼睛有这些,闭着眼睛还是它,醒着是它,睡着了还是它。(真正修行一定是这样的,只要一用功,就一定会延续着。)这样就称为“内障”,出现这些内障以后,有人就考虑:“我们还是去问一下佛吧!看看佛怎么给我们讲,佛觉得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另外一些人就说:“问佛干嘛?我们的人生如此地无意义,原来我们就是这样一些四大的杂烩在这儿存在,我们为什么还要它呢?为什么苦受此类负累而不把它尽快地处理掉?”这样一说,再有人一提倡,更有很多人附和:“好!那我们集体来吧!”当时很多人走到悬崖边就跳下去自杀了。

  释迦牟尼佛看到这么多人自杀,于是派阿难尊者和其他几位弟子,赶紧赶到那个地方把剩余的人召集回来,告诫说:“你们的白骨观即将要修成功了,那么紧接着修下一步,你们就可以获得果位了。”于是大家就按佛的教授修慈心观。慈心观是观什么呢?就是坐在这个地方修行的时候,观想他们的母亲、观想那些在生命当中慈善柔和的形象、或者观女性等诸如此类的形象。已经具备白骨观成就的人,观照能力是极强的,所以在观念母亲的时候,观想从生他、养他到逐渐长大的过程,一作母亲的这种慈心观,母亲的形象就出来了,白天晚上挥之不去,这样也很难过。一观到母亲如此辛劳,很多人就孝子心切:“佛啊,我就不出家了吧?回去孝敬母亲吧!”释迦牟尼佛知道这也有问题,于是接下来让大家观“舍”,就是把所有观的功德回向于“舍”,向“舍”的这个部分作回向。不管是她有多么慈悲,我们也要逐渐地远离。因为世间不管是人还是事物,他们都是无常的、是苦的。用苦的这个方式进行观修,很快就舍离了,舍离了对于这种境界的深入,也舍离了对于那种境界的深入,很快就获得证果了,证得阿罗汉果。证得阿罗汉果位之后就没有这些观念上的反复,没有了对于人生价值观理解的危险。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