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九讲之:“预设”在纯定境中的作用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总第九讲之:“预设”在纯定境中的作用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

  时间:2009年4月19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

  “预设”在纯定境中的作用

  我们打一个比方来说明这个问题。在《瑜伽师地论》里,弥勒菩萨很详细地来谈入定的前后过程。

  比如一个人的水平可以进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是根本定,也称为灭定。无论大乘还是小乘,都把这个定当成是最高定境。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谓的人我执着,所执着的就是色、受、想、行、识。受和想是这个色、受、想、行、识里比较重要的部分。色的部分是我们对于事物“表象”的执着,对于概念的执着。受和想就是对于这个概念不同形式的理解和不同形式的分析、不同形式的心里的感受。受和想在一个人对于自我的理解当中是核心的。我们知道,“色”实际是一个虚假的东西,物质的、形象的这些东西是虚假的,受和想是对这个虚假事物的进一步执着、构想和反思。那么受和想在“我”的生命历程当中是唯一有价值的东西,因为色和“自己”相比,是没有价值的,是虚伪性的。自己所谓的精神财物、思想财富、思辩财富、尊严财富,都在受、想当中。行和识实际也没有价值。行就是对于受、想的不间断的推动,唯识宗里的“心不相应行法”指的就是行。前面一个念头起来了,灭下去了,后面一个念头又起来了,又灭下去了。为什么前面一个念头灭了,第二个念头就会起呢?就是心不相应行法在起作用。心不相应行让两个念头产生连贯性和不间断性持续。我们人天天能活着,就是因为“行”在不停地向前推动。如果没有这个行,我们前面的一个念头动完了,止在“灭”的那个地方了,第二个念头升不起来,没办法把它拉动起来,“行”就将它拉动起来。“识”是我们心里最为核心的,就像芭蕉一层层往里面剥,其实一剥完了,最里面的内核,什么都没有。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受”和“想”就是核心价值。何以能够证明我这个人是存在的,就是因为“受和想”。)弥勒菩萨打了个比方,如果某人进入灭定,可以灭去受想。(灭是针对“行”的,不允许再“行”了,不允许再继续了,灭了,也就是进入涅槃。当然,小乘的涅槃虽还有不够了义的地方,比如有余依涅槃等等,但是已经灭了受和想,    那个状态多多少少已经就是涅槃境界——或者深层次的涅槃或者浅层次的涅槃。涅槃就是看还剩不剩下依靠,如果有依靠,涅槃之后出来还是个人;如果没有依靠,这个人就停止了,因缘、业力就停止了,“行”法就停止了。)一个人进入灭受想定,就不可能再产生思维,也不可能现起某一种欲望,也不可能再想起一个快乐或不快乐的事儿。如果进入这样一种定,就不是靠敲引磬能出定的,他可以就此离开人世了!

  既然外力对他起不到作用,那么什么力量、如何使之出定呢?弥勒菩萨说:灭受想已经十分彻底的时候,想出定就要靠预设——入定之前给自己一个精神上的预定、预设。

  比如某人可以进入灭受想定一个小时,但因为还有其他事要做,所以只能入定半小时。他要靠预设,心里想:我入定半个小时就出来。到了半个小时,果然定境就退失,人就出来了,完全是在定外,可以做其他的事。

  因此,“预设”这件事成为一个人出入定最关键的指导,就像按钮一样。这种预设的能力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弥勒菩萨说,是建立在根本佛性的基础上的,只要有佛性就能产生这种预设的功能。

  这种能力也表现在日常中。如果一个人身体没有大的毛病,身心都发育成熟,成年以后,这种预设的能力都会表现得比较明显。比如早起,有人需要闹钟,有人早起就不需要闹钟。次日要几点起来做事、参加活动,到了第二天那个时间,不会早一分、不会晚一分,就像脑子里装了闹钟,到时睁开眼一看表,正好是那个时间。当然也有人不够准时,睡过了或提前起来睡不着,这还是烦恼多少重了一点。预设的能力人人都有。如果有禅定的人预设了出定时间,他就能依着这个预设从定中出来。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