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光辉 论述

  论述

  佛陀说:“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若能放下妄想执著,则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自然现前。”伟哉!斯言。

  关于佛教弘扬的思考

  当今佛教的弘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以超越时空的宇宙情怀,透破假相的迷妄和束缚,把握性空真实之妙理、缘起实相之中道,提倡心性道德之学问,然后运同体大悲之心地,无我救世之精神,方契如来之本心、众生当下之机缘,而为最究竟彻底!

  佛教是一种究竟彻底的宇宙人生

  它旨在破除物质精神的谬执,而实证本来如此无上圆满的真实。或者说,它旨在破除种种错谬虚妄的执著分别,而实证本来圆满彻底的真实。

  心路随笔

  教内外通观

  今佛教信众之素质、素养偏低,原因在于义学未大兴、戒律未深广弘扬、真修实证未受大加赞叹重视故!其间接原因在于国民乃至世界民众之思想认识水准偏低,道德素养不高,思辩之风未形成故!与今社会物欲横流、兴趣低级、精神学养禁锢有关。若真救世者,应倡戒律、法义、真修实证之心要,大启闻、思、修之三慧,如此则圣教大兴,众生广度,乃至社会人心得益,道德素养、思想精神高度发达矣!挽人心于既失,扬道德于当前、未来,化善导民,广开佛慧。离诸苦而得清凉,生慈悲喜舍而建人间净土,明缘起无自性而离诸谬执,证寂静澄明而安乐自在!

  朱熹赞佛教

  《朱子语类》上曾记载宋朝儒门大理学家、大思想家、大学者朱熹对比佛教与儒学的现况而发出对佛教的赞叹与敬仰,他说:“吾儒这边难得如此,看他下工夫,直是自日至夜,无一念走作别处去,学者一时一日间是多少闲杂念虑,如何得似他。”又说佛教用工夫是“大要只是把定一心,不令散乱,久后光明(般若)自发,所以不识字底(的)人,才悟后作得颂偈。”还赞叹佛教的住山得道者说:“便入深山中,草衣木食,养数十年,及其出来,是甚次第!自然光明俊伟,世上人所以只得叉手看他自动(自由自在、大解脱、普度众生)。”

  唐宋以来佛教的伟大影响

  北宋著名学者张方平(文定公)曾与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荆公)有过一段关于佛教与儒家当时影响状况的对话,话中特别赞叹佛教,以及佛教对当时中国文化思想界的伟大影响有非常深的洞察。此对话后为宋朝时宰相张天觉(商英)所记录,如此一直传于后世。请看:

  世传王荆公问张文定公曰:“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亚圣(孟子)后绝无人,何也?”

  文定公曰:“岂无,只有过孔子上者。”公(王荆公)曰:“谁?”

  文定曰:“江西马大师(马祖道一大师)、汾阳无业禅师、雪峰(禅师)、岩头(禅师)、丹霞(禅师)、云门(禅师)是也。”

  公暂闻,意不甚解,乃问曰:“何谓也?”

  文定曰:“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耳。”荆公欣然叹服。

  其后说与张天觉(张商英),天觉抚几叹赏曰:“达人之论也。”遂记于案间。

  此段对话是因为王安石看到当时儒学的影响萧条,所以想探讨原因,不过因为他是站在儒学的本位上而无全方位的洞察整个思想文化界,所以当他问张方平时说:“孔子在世,儒学大兴,孔子这位至圣先师去世以后,有亚圣孟子出来大弘儒学,给后世以非常深广的影响,后孟子去世以后,儒家为什么没有大圣人出世,或者说思想界好象看不到大儒出世。张方平因为眼光比较宽、比较深,没有限定儒学,所以他说:怎么没有,甚至比孔子高的圣者有的是。这个话实在出其不意、雷霆万钧,吓人一跳。王安石赶紧问:谁啊?张方平就说了唐朝以来开悟的很多佛门大祖师,这些祖师个个都是生死自在、大彻大悟、大智大慧之人,当然还有很多,一时也举不过来的。王安石乍一听,还真出乎意料,因为他一直没有往这方面想,所以不太理解的愕然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张方平赶紧解释说:因为儒门淡薄萧条,所以收拾不住,所有的大人才、大思想家、大智大慧的人都跑到佛门里去了。或者说佛门吸引培养了这么多的大智大慧、大彻大悟的人,怎么能说没有大思想家、大圣人呢?王安石听了真是五体投地,感叹再三,也非常欣慰,中国圣人祖师大德不少呀!后来说给了张商英,张商英抚着几案非常感叹欣赏这一段对话,感慨的说:这实在是通达明白人的说话呀!觉得这对话实在太好了,就赶紧把它记录下来,流传后世。近代大德高僧辈出:杨文会先生对于佛教的复兴,太虚大师的胆识,虚云老和尚的苦参,八指头陀 、曼殊上人的禅诗意境,乃至映空大和尚的隐逸。 ……

  佛法的不共殊胜

  佛教之修行旨在了生脱死,明心见性,断轮回因,彻证宇宙人生之圆满究竟真理普度众生出轮回苦海,断贪嗔痴之恶习。

  道家之静修旨在明道达本,忘世逍遥。

  儒家之静坐旨在主心性道德、人格之升华,旨在治世、治身。

  道教之修炼旨在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益寿延年。外教之灵修旨在与神、上帝、梵天合一,以体神、上帝之恩宠或入大我(梵)之本性,以求永生。行神、上帝之博爱,或梵之清净。

  气功旨在治病,求神通怪异、长寿长生。

  巫术香门则求治病,以神异乃至附体敛财。

  “接福音者”求治病、神异,贪不做而得好处。

  比较而言以佛为崇高、为伟大、为彻底;气功、香门、接福音为最低,且有可能出现偏差,而其他一切门皆不明缘起性空、一切法无我、无常涅槃寂静之真空,或不究竟或于假象上打转!

  关于本觉、始觉、理觉、证觉、正觉之成佛过程众生本是诸佛,佛性具足,名曰“本觉”。只因觉上立知,无明妄动,覆蔽真心,认影成真,妄心轮转,故成苦恼众生。若善根因缘具足,依止善知识听闻佛法真义,启开智慧,明白因果业报、圣谛义理、立志修行了生死,名曰“始觉”。以始觉之智慧(正见正念、)观照清楚,一心持净戒克服粗重恶业,以般若慧观照清实相,于起心动念间克服微细的恶业,直至功夫纯熟,顿破无明,悟明本具真心,见无垢、清净本来面目,破除我执身见,再无犹疑,远离错谬、颠倒之心外求法,名曰开悟,开显本心,悟入佛性,故名“理觉”(真正入诸佛妙理,非听闻、想象外来之粗浅不得力的概念文字,完全闻思修至自心明觉不迷理体,无颠倒之慧照现前,此仗闻思慧的修行力所成就,非外来的,乃名真正“理觉”)。由此理觉、慧照,破错谬不符真理实相之身口意三业,功夫着实,知行合一(知者智也,行者一切身心语言行为),以智慧无迷之心,不行生死业,行佛子戒定慧业,达到理事圆融(理者真心无迷也;事者具体事情),于一切时,以理观照,行为做事毫无矛盾颠倒,不再做有迷明觉智慧之事,达到融通无碍、时刻清楚、理事无碍,名曰“证觉”,也曰证悟。如此功夫纯熟,自然而然,觉行圆满体用如如,名曰“正觉”,也曰妙觉圆满——三身圆成,四智成就,乃真大觉,故名为佛。此非一时所能做到,须有此一过程,循序渐进,不论何法门,旨在成佛,皆是如此的。对于初修行人来说,最重要切实无欺无伪的第一件大事即是: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律,明白因果业报,圣谛义理,启开智慧,破除凡情俗见,持好戒律,观照好起心动念,令正见正念现前,不造恶业,远离邪命,精进不息,莫要心外求法,断习气,誓断生死业力轮回,此乃首要之首要。若连这一点都谈不上,那就更不用说什么理觉、证觉、正觉之事了,那只能痴人说梦,颠倒狂乱罢了!初学佛者易患两种病,一者虽虔诚修各法门,随宜一门精进,但却不明真理,以迷惑之心,多心外求法;二者,虽似乎听得一言半语,似乎明白道理,却没有真修实证,恶业不断,贡高我慢,妄心不息,胡吹自以为是,其实没半点功夫,更不要说断烦恼菩提,连理觉都达不到,也就是根本没有真正明白。此二者皆极端,若前者能依止善知识,不盲修瞎炼,以净戒正见正念熏修;后者若能以智慧破业习,努力真实修行,则两者皆能成就,否则甚难、甚难,轮回难出。更不要说那什么都不明白,只知贪瞋痴之辈,更是轮回了,纵然暂时得个人身,也是无常迅速。

  注:“理觉”的理是证到理体(法性、本来面目、真心)的“理”,是真修实证的理,无颠倒迷惑的真实相,不是听闻、思维来的道理的理,听闻、正思维的道理(真理)的“理”,是属于始觉的“理”,层次相差天壤之别,不可不明,否则误人误己,有可能落入痴盲、狂慧,认一时的明白以为开悟,那是危险之极!

  佛法之所以总是超时空性的契合当下,乃是因为佛陀的教说本就是真理的教说,真理本就是阐明宇宙人生真相的,焉有不符当下之理?真理永远就是这样的,不论任何时间、任何空间它都永远如此,问题只是被发现了没有,被实践了没有!真理不可被创造,只能被觉悟发现,不觉悟明白只是众生的愚痴罢了!

  佛法智慧性的流露也超越了一切文化的局限,它完全的来自佛性究竟的流露,其化度性的悲悯德行完全可以改变一位原先浅薄、缺乏真理性的愚痴者的认识,能彻底扭转粗俗无明的心地,成为德性智慧具足的人。只要具足信心,学习正法,持之以恒即可。

  佛法的信仰也是建立在智慧而非盲目的迷信上,它的理智的透析,完全能予信仰者以积极、清净、智慧的生活方式,让人完全超越粗俗空谈和无益苦行,更是自觉圆满的神圣生活,而非暂时性的寄托,当然这其中必须有善知识的引导和自己谦虚认真的修学过程。

  佛法的光明妙用甚至于让所有学习者都拥有一个艺术性的、美妙的、净化的生活方式,其净化心灵的戒定慧三学完全能让人生社会的浊恶转变成庄严的佛国。

  总之佛法说不尽的无尽功德,完全可以让每一位以戒为师,以正见正念为本,以解脱为目的的修行者全然实证的。阿弥陀佛!

  佛法超越有情(爱、恨、喜、恶、是、非等等相对的纠缠)的杂染(烦恼、困扰),也远离了无情(麻木不仁、愚痴无智),而是彻底的出离贪瞋痴的束缚,具足了透彻宇宙实相的大智大慧、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有情、无情皆世俗轮回(世间相),唯有智慧具足才是圆满无住的、究竟的。佛之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之说法乃佛应不同根机之人契机契理而说,真理无二,殊途同归,无有高下,本自平等,实相如如,应机万千,不离真际,本来如此。佛法与哲学的不同在于它的真理可以由真修实证而彻悟。佛法是生命性的真实,不只是透破凡俗的惯性,而且它超越了一切推理和概念乃至于玄想,它就是本来如此的真实。

  用文化、哲学、思想、宗教来说佛教,实在是肤浅、片面的。佛陀的教法确实是需要正见、正念的观照,而实证宇宙人生的真实,它绝对地远离和遗弃了戏论和表象的执著,它是那样的深刻和彻底的真实,乃至于任何语言文字、情绪、聪明都是终究的多余和妄想。用文化、哲学、思想、宗教来说佛教,确实是不得已和无可奈何的介绍,千万不要忘记佛教乃是真修实证的。

  佛教打坐双盘或单盘等,外道形式上亦会如此,但发心绝然不同:佛者了生死、破贪嗔痴不正见;外道者心外求法,我执不断,三界生死执著分别。就如金杯玉杯虽同,但盛甘露、毒药不同,即使表面上多么相似,用心却截然相反,因上了然分别,果上绝然不同。同是数息,一执生死、我见;一了生死、破我见,结果一是自是生死,一是出生死各别了。智者岂可混淆不清、胡言乱语么?以此推之,一切表面似乎相同而用心、发心不同之事,皆不能轻下定论!外道灵魂与佛教八识的差别

  八识轮回因果业力与诸法性空、本自涅槃的真如本无对立,愚痴不明者往往认为矛盾,只因其不明宇宙人生之实相,枉自迷误。事相轮回生灭,本性无生无灭,缘起性空,中道实相矣!此中唯有迷悟之别也。

  世间人不是执断灭的假相,透不破无生法忍,就是执灵魂永恒落入另一个谬误,总是偏差于真理,呜呼!无法可想。

  今略明佛教的业力轮回说和破人我、法我执,证涅槃解脱大圆满与外道之别,

  事实不是什么都没有,也不是灵魂不变。

  佛教的业力轮回说中的神识(八识)乃是种子的集合体,种子乃遍计所执的假相,乃是因缘生灭的,悟此因缘生灭而看破放下则无轮回之相,即当下涅槃解脱——八识转成大圆镜(智)的无生灭真如清净法性。外道的灵魂非神识的圆满说法,为什么?外道认为灵魂乃是一个实在永恒不变的承受主体,虽然也讲修行,但总执著灵魂的不变和实在性,这与佛教觉悟到神识(八识)的因缘集合为七识所执为我的假相虚幻不同,佛教透破无我的空性转识成智,则无生灭(本无生灭,无明妄想遮障故现生灭),本自涅槃大圆满,轮回的神识也转为本来如此无生灭轮回的大圆满法性实相,但并非大我之执,因本来法界如此,无法执可得,在这里若再起名言思虑执著,又与实相相违背了,到此必须粉碎你的惯性妄念,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才与实相不相违背,但并非作无想(无想乃不明缘起空性而暂不想,未看破)。

  总之,外道的灵魂说是永远的实执,是无法破我的,他们不是小我的执著,就是大我的执著,总是难明我法二空的境地的。这是佛陀的彻悟真实究竟的智慧,非一切世间的思想、学说、宗教所能比的。

  寺院应该是培养神圣人格的地方,应该是倡明道德慈悲的地方,应该是弘扬佛道、引导众生解脱的地方,应该是成就人性光辉的地方,应该是独立于世俗之外却能给世俗以引导的地方,应该是修行的圣地,应该是弘法、修道、证道、传道的理想学校。它超越世俗的学校,因为它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是做人的教导,它是智慧慈悲、德行人格的培养地,它远离是非善恶荣辱得失的执著,它超越世间,培养出世无我的大悲精神……它不应该是别的。

  真正的慈悲是怕众生轮回苦海,真正的好心是帮众生走出轮回苦海,真正的良心是怕众生走错路入了生死迷途,真正的愚痴是造诸恶业枉受生死苦恼而不自知,真正的智慧是看破放下明白无常苦空、缘起无我、因果如是,真正的功夫是无所住生其心,真正的修行是当下在起心动念上观照清楚。

  慈悲没有引导众生出离轮回的方便不算究竟,光有方便没有究竟利益众生,没有具足让众生出离轮回苦海的心不算真正慈悲。帮助众生没有让众生出离轮回苦海的大悲心只是老好人,只是人天果报的行为,有烦恼不究竟。修四摄六度万行必须在帮助他人的时候是无条件的才是究竟的。看众生轮回没有悲心不算真心帮助,为名为利帮助众生只有苦恼。真正利益众生的是了生死、真修实证,兴建道场、佛事活动,只是方便,决不能颠倒了!佛法的荷担、正法的传承来自真修实证。通过闻思修证的过程究竟成就才是佛法的最究竟伟大的倡导,唯有如实地解脱、彻悟宇宙人生真相才能究竟利益众生,慎之思之!

  真正的出世其实是更伟大的入世,它比单方面强调入世的说法更具彻底性和纯粹性。

  无我大悲乃是佛教的真精神,无我故涅槃解脱,涅槃妙用即大悲无碍而自在。大悲无碍、无畏无倦即因不离涅槃自在故。因而无我大悲乃真佛心也。佛子须知:若离无我大悲之精神则非佛教,唯存形式矣!岂可不慎乎?世人不明佛教之真精神,每有非议,乃证明其无知浅薄罢了!

  救赎心灵比救赎身体更重要和彻底。救赎身体忘记救赎心灵是不究竟的,救赎心灵并不妨碍救赎身体。以救赎身体为方便,以救赎心灵为究竟。

  照见五蕴皆空,并不是五蕴不存在了,而是存在是幻化不实、缘起无自性的,当下无执、无住,即相离相,离诸苦恼,清凉涅槃。

  寂静不只是动静的静,而是超越了动静的现象。安住于自性的空寂恬静的解脱中,于如此解脱的心不被动静的(相)现象所迷惑,而如如空灵的智慧现前,不被境转,实是一种甚深的定慧。

  妄念只不过是真心的幻化,它的生灭永远不会影响真心的增减。安住本性的如如不动的正觉,任何波兴浪涌终归是大海的寂灭。明白如是不可思议的甚深教义,那么一切执著分别都是那么的了无实义。现象三界的一切(物质、欲望、精神)的存在皆是如是的了无自性、缘起幻化。生命的日用缘起却又是如是的妙不可言,因为它是真心自性的觉悟者的妙用功德,万象清净庄严;却是迷惑者无明造业轮回苦恼的来源,真是不可思议!吽!

  破妄归真,法法皆妙;迷真逐妄,流浪生死。

  妄心歇时,烦恼转成菩提;无明起处,苦恼轮回立至。经曰: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根是八识之见分,尘是八识之相分。

  根尘虚妄,八识所现。“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由于有六尘,引发六根之知见,根是依尘才能有用,尘要托根才显出相分来,见分和相分都没有独立的自性,如交并芦荻,一根倒下,另一根同样倒下,当下即证空性。(注:见分:即指诸识之能缘作用,为认识一切事物之主体作用,也即能够照知所缘对境——相分,为所认识的对象之主体作用。)

  空宗谈般若,当下直破我执、法执,证涅槃解脱,显真如本性。

  有宗谈转染成净、转识成智,成就万德庄严。

  空有不二,本是真如妙心,如来藏不可思议!

  空宗乃显空如来藏,空如来藏显,则不空如来藏本来具足;有宗乃显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显则当下不离空如来藏。如来藏即真心遍一切处,不可思议,非妄想心所能想象、谈论。空宗有宗并非分开,只是侧重不同而对机说法,为的都是开示众生悟入佛的知见,成就无上菩提!我们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但纲领只有四点,即:认识苦恼的现状,明白苦恼集合的原因,掌握如何解脱苦恼的方法,而达到苦恼解脱、无有苦恼的涅槃寂静的境地。无论佛陀的教导如何丰富,总是围绕此四圣谛展开和深化的,既使说法度众生的菩提大愿也必须建立在这四点之上。觉他度人的当下必须自度、自觉,掌握认识自我苦的现状、苦的原因、苦的熄灭和苦的解决办法,如此才根基稳固,言之成理,大悲心不应该离开无我涅槃的真如心。解脱道是菩萨道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完全不了解自他之所以苦恼、苦恼都是什么、如何解决苦恼、怎么达到无苦恼及实证实践了无苦的清凉的人用什么去济世度人的?

  正确认识别解脱的戒律道德

  戒律道德是不是佛教徒所应受,世间人就不用受呢?不是。每个众生都应该受持戒律道德。世间人之所以不受戒、不持道德,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不知他们所作的一切后果有多可怕,每天跟着业力跑而不自知,受业力的牵引轮回生死,烦苦无安,不得自在,以苦为乐,妄执假相,自以为是,互相影响而不知个人造业、集体造业的可怕后果,完全愚痴无知,不能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能觉悟因果轮回业力的实相,实在可怕!佛弟子之所以受持戒律道德,是因明了觉悟了人生宇宙的因果、业力、轮回、烦恼之可怕事实,走向觉悟,不再迷惑,不再受业力牵引,不再受苦恼困扰的道路,故此受持戒律道德。如此难能可贵的觉醒明白,真是自利利他的,真可大赞叹!当然,也有还不全然明了,也受戒持戒的。总之,戒律道德不只是学佛团体(佛教徒)之事,乃是所有众生之事,因为佛陀大觉悟,普度的是所有众生,三千大千世界、九法界众生一个不漏都在佛陀普度之列。君不见一切有识之士,不论各宗教或各思想领域,圣人君子善人皆多多少少都有戒律道德(当然,这里面还涉及究竟不究竟的问题,那当另说),何以故?一切众生都是佛陀觉悟普度之对象,皆离不开宇宙人生实相,离不开人生宇宙真理的。

  佛陀随类教化,分身尘刹,示现各个领域,教化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法界无量的所有众生,如此之说,一切大经皆有记载明证,故此不能说戒律道德只是“佛教徒”之所受持;更不应该说谁应该、谁不应该受持的问题,而是所有众生都应该受持的,这里只涉及觉悟明白与否的问题。因为法界众生都是佛陀所教化的对象,佛陀是真理实相的化身和大彻大悟的圣者,唯有他彻底究竟的洞察了宇宙人生的真实相,故此乃是法界众生的究竟皈依处和学习处,故此佛乃天人师也!今生不早日醒悟,更待何时?难道还要受尽业力牵引、轮回之纠缠吗?

  总之,戒律道德乃是觉悟明白、脱离苦海的保证,乃是高尚、稀有难得的宝中之宝!

  所以,能不同程度的受戒持道德,完全是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的成熟程度,那实在是殊胜可贵的,那实在是稀有难得的,那实在是自己创造的无上福报啊! 不可思议

  每一个众生之所以身心乃至环境,生活状况乃至死亡状况的共同与不共同的现状,就是因为业力所感招的共业与别业的同与不同,不论是谁都不是完全一样。相同中有不同,只因业力的差别有粗细的不同(别业),生活状况、身心状况乃至于死亡状态所面对的不同宗教的天堂地狱或各种其他状态都是因为业力种子现前的同与不同的差别等等,每个众生的业力种子都是过去到现在的积累,都会是曾熟悉过的无始以来到现在的共同与不同状况之显现,分毫不差的呈现。业力种子呈现什么状况那要看过去乃至平时的业力孰轻孰重,重者先感招,弱者后感招,强者比较明显,弱者比较微弱,一切都待因缘成熟的状态而定,它是如此不可思议的如实呈现,所谓业力不可思议,则是分毫不差的呈现!故此在此呈现的当下如何处理、面对则是非常重要的!然真修行者功夫甚深,能不被境转,能一心不乱,乃至临命终时,与佛威神感应往生,乃至绝对清明、空明的如来法性现前,透破业力因缘之现相的妄执,而呈现涅槃大解脱的状态,则也真不可思议!则所谓佛力不可思议耶!

  何为开悟

  开显真如,悟见本性,故名开悟。

  真如本性即法性、佛性,即宇宙人生的本质,也即万象缘起的空性。故顿见空性,当下解脱,当下涅槃,当下觉悟,也名为佛!所谓明本心见本性,即打开假相之束缚,悟见真实本来之面目,即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诸法现相之本质曰法性,众生的本质即佛性。因本空性,故名法性;因本涅槃,故名佛性。佛从法生,法因佛悟,法性不离佛性,佛性即是法性,也名真如,本来真实如如不动,缘起性空,不生不灭。生灭假相,妄念本空,故名真心。众生不悟,却被烦恼所缠覆,故名如来藏心,开显本心,洞见本性,即名开悟,也名无生。本无污染,故名清净心,与佛无二,故名佛心,遍满一切,故名法界藏身,也名法身,证悟圆满,故名报身,起用无量,妙用现前,故名千百亿化身,如此三身不离真如本心,三身一体,本来无二,本自清净,能生万法,故万法不离自心,不离真如法性,不离空,故说妙有真空、真空妙有,真修道人不着两边,离性无相,离相无性,离万法无真如,离真如无万法,故无所住,本来如此,一心三观,即假(有)、即空(性)、即中(中道无住),故中道实相,无相无不相,悟此心者,名涅槃,也名正法眼藏,也名究竟一乘。明此心者即证诸佛不二常住妙明真心,即是无为心佛,也名首楞严三昧,一切究竟坚固成就,即是转识成智,即是大彻大悟,也名无所得!一切本来如此,不可说,不可思,不可议也!……有情无情同圆种智!

  关于“虚空粉碎、大地平沉”

  虚空大地俱假相,十方世界俱消陨。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万法空寂,洞然明白。无明顿豁破,皎然大涅槃。

  修证金刚般若

  行持《金刚经》乃至一四句偈皆具不可思议功德,殊胜无比。《金刚经》所在者即佛之真身舍利,即佛之塔庙,乃一切天人所应供养恭敬,若有人受持金刚经、修证金刚般若,断诸烦恼,证无相无不相之实相,成就真如法身之功德,则与佛无二无别,当处乃真法界大道场!正是六道众生之究竟皈依处矣!善哉!善哉!

  有言无言之辩

  对于主体的体悟来说,应该透过有言的现象而彻悟无言的真实;对于众生的得度来说则必须从无言中启动有言的教导,这并不矛盾。如何圆融呢?即于有言的当下不离无言的真实,即于无言的当下大起有言的妙用。世尊曰: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但若言世尊无所说法,却何以有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故此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却无有一法可说。还会么?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但法法又何离真如空性?

  莫让正法船沉

  ——学佛者应该互相赞叹

  清净自修者应赞叹慈悲救世者发广大心,难舍能舍,难行能行;慈悲救世者应赞叹清净自修者看破放下,证涅槃乐。

  住茅蓬行头陀行者应赞叹讲经说法者普度众生,开人智慧,功德无量;讲经说法者应赞叹住茅蓬行头陀行者真修实证,努力精进,实践佛法,转苦为乐。

  各大法门,各个正法道场,各位修行人应互相赞叹佛法难闻,各有共同与不共同的殊胜,随顺因缘,弘扬自宗,赞叹他宗;随喜他宗,修习自宗。如此则百花齐放,佛法大兴矣!

  切忌自赞毁他,破六和敬,妄起是非,不得安宁,如此则令正法蒙尘,成千古罪人!

  如何是空的真义

  佛陀说,一切法空,不是说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是恶趣空。而是说所有的一切现象,不论是物质、精神、概念等都是因缘生灭,刹那变异,无有实在,无有不变的现象。所谓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即所有的现象都是条件因缘的生灭聚散,本质(性)是不实在的。因所有的现象本质非实在坚固存在,故此才能如实的呈现生生灭灭,因缘聚散的现象的。故此“有”的现象是不实在的,所以也叫“假有”、“幻有”。因“空”是一切现象的本质,故此叫“真空”。因所有的现象皆是不实在的空性,故此“空”不是没有,而是指“有”(所有现象)的本质,因此空、有不是对立存在的,而是一体两面的观照。若真悟了,而无执实在生烦恼,那么随处解脱,而明不可思议的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所谓“妙有”者,因解脱的原因,所有的现象已不是束缚身心的障碍,而是无碍的呈现,如此则妙用无穷而随处解脱矣!如此须明“空”不是什么都没有,也不是与“有”对立的“空”,若认为“空”是对立于“有”的话,就会陷入于断灭空。注意“有”是缘起的,故是空。“空”没有离开“有”,“有”没有离开“空”。“空”的当下即是“有”,“有”的当下即是“空”。故此不能执著“空”是没有,千万不要认为要离开“有”去寻一个“空”,或必须消灭掉“有”变成“空”,这都是不正见的凡夫情念,乃是情识执著分别。也不要认为“空”是一个虚空的现象或空间的意思,虚空、空间同样是对立于有的说法,同样是执著实在而不悟缘起,同样是执著假相,讲“虚空无为”指的是比喻无执著、如如不动、无造作、分明了了的意思。不是讲执著于有一个虚空、空间的实在。也不要执著于“空”是一个实在的境界,如此构想一个实在的空境也是同样的认为有相对于空境的诸多实境。只是逃避认为有的实在而求空的境界罢了。

  如此依然无悟缘起空性的。总之“空”不能作为一个概念、想象、构造,而是说所有的一切当下是空即有、有即空的,如此无执有的实在而生贪瞋痴,无执空的无有、概念而另起束缚,则当下无所住而了了分明矣!如此才是正见正念的!龙树菩萨曰:“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实相无相无不相

  《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楞严经》曰:“是种种地(菩萨证果的五十五阶位),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注)十种譬喻:一、观一切业如幻。二、观一切法如燄。三、观一切身如水中月。四、观妙色如空中花。五、观妙音如空谷响。六、观诸佛国土如乾达婆城。七、观佛事如梦。八、观佛身如影。九、观报身如镜中像。十、观法身如幻化。如梦、幻、露、电、镜花、水月、阳焰、空花、海市蜃楼、芭蕉。

  《华严经》曰:“观一切法如梦如幻,速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坛经》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一切法不可得,以不可得行一切方便。”

  什么都没有是错,什么都有是错。当下本来如此,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努力断恶修行,为无私修诸善法叫精进;为自私目的找借口,为习气、私人利益花言巧语、放不下、看不破名执著。

  对“权威”要建立在智信上,而不要建立在迷信上。因为“权威”假如叙说的是真理的话,那将利益无穷;但如果“权威”叙说的是谬误的话,那将祸害无穷。唯一理智的是深入探讨、研究、辨证地去面对“权威”的叙说,在实证间明白,不要轻下结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