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中文版本为唐朝实叉难陀翻译,北宋施护所译《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为同经异译,本经出自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佛说海龙王经》,为其第十一品《十德六度》,是释迦牟尼佛在娑竭罗(意为:咸水海)龙宫,为龙王所宣说的经典...[详情]
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二十七讲
第二十七讲
各位听众!今天的十善业道经,讲到:
乙字下第九段,以十善融四正勤。
经上说:
‘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勤者不间断,不休息。古人所谓焚膏油以继晷,恒矻矻以穷年,就是勤的形容。正勤的正,拣别不是邪勤。假如不休不息的去作恶,那就不是正勤了。
按正勤有四种:一已生恶令断。二未生恶令不生。三已生善令增长。四未生善令生。
我们是人,人以保有安定生存的条件为第一要义,我们不妨碍他人的生存,或更进一步能帮助他人的生存就是善;反过来说:运用机诈、暴力、权力、侵害他人的生存就是恶。这里所说的帮助与侵害,对于人们的名誉、财产、生命都包括在内。然而、这还是就一般人的善恶,定的这样的界说。至于佛教里所说的,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也就是不见有能布施的人,不见有受布施的人,于中也不见有布施的物品,这叫做三轮体空的无相布施。无相布施,是无漏无为的善。为佛果上的庄严,这是佛教最高尚而彻底的善。经上的意思是说:
修学十善的菩萨,应当兼修四种正勤。四正勤的修法,就是时时刻刻的自己省察。省察到自己,已经有了不合理的言语行动,赶快将他停息下来,不要让这恶的言语行动延续下去;遇到某一种环境,使我可能发生恶行为的话,赶快遏止住他,不要让他成为事实。反过来说:已有的善行,应当以恒常心使他继续下去;我应当做而又为我力之所能及的善行,我如果没有做,我应当以勇敢心,使他很快的实现。因此、一切的不善,皆可以断除;一切的善举,皆可以实现。这就是四正勤。
四正勤,是一种自我检讨。都如论语上说:‘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儒家自我检讨的模范。佛教寺庙里每当晚课完毕,必定要唱警众偈。警众偈的词句是:‘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这里、除了当勤精进,代表了四正勤外,还将为什么要勤?为什么要精进的理由表达出来。当然啦,这理由就是人命无常,一口气不来,便与鬼为邻。彼时、要想再诵一卷经,念一声佛号,便不可能了。所以学佛的人,常常将一个死字,放在心头,挂在眉梢,自然而然的就会常勤精进而不敢放逸了。以下讲到:
乙字下第十段,以十善融四神足。
经上说:
‘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
神足有四,故名四神足。四神足者,一欲神足。二勤神足。三心神足。四观神足。又名四如意足。
神者、灵妙不测的意思。足者、如人之双足,为全身的重量所依止,所以叫足。又名如意足的如意,如我所要求而能获得的意思。这是四种禅定,因为从能得的方法上而立的名,所以叫欲、勤、心、观。依此四法,使修行的人、能如意而获得灵妙不测的德用。换句话说,此四法为灵妙不测的德用之所依止,所以叫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
前面的四念处,和四正勤,是偏于智慧的一边,智慧增多,则定力微弱,则定慧不平均,也会出毛病的。现在修四种定功,用以收摄散乱的妄想,使趋于一,则定慧均等,可以生发灵妙的德用,也就是神通。因此神足的名词在六种神通中叫神足通,又叫神境通。又名神境智证通,是乃变现不可思议境界的神通力用。
第一欲神足的‘欲\’,可以作希望解。于四正勤之后,以加行力,希望获得禅定。所以依‘欲\’的力量,因之而引生禅定。二依‘勤\’之力。三依‘心\’专注之力。四依‘观\’之力。依次做去,使定生起,由定而发不可思议自在的神力。依次者,由于先有希望,再精勤修习,使心力专注一理而详加观察,循序渐进,才可以成功。经上的意思是说:
修十善的菩萨,应修四种神足以为庄严。如果修成功的话,可以使身体上,心理上,获得轻安快乐。轻安是粗重的反面。什么叫粗重呢?我们往往感觉到身体上很多不舒服,心理上神志昏乱。睡下来、静下来、则比较安逸。那一种不舒服、昏乱、就是粗重。至于轻安,那就不是我们未得禅定的人,所能形容得出来的了。以下讲到:
乙字下第十一段,以十善融五根。
经上说:
‘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进匪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
五根:就是信、精进、念、定、慧。根、是根本,有根才有枝末。如树木之有根,他的干、枝、叶、才有依托而得生长。信、精进、念、定、慧、这五种修法是进趣大菩提的根本。
信者、信仰,信仰 释迦牟尼佛的言无虚妄。信仰我心与佛心平等,我也一定能成佛。信仰成佛以后绝对能起殊胜的德用。海可以枯,石可以烂,须弥山可以摇动,我这信仰心,是永远不变,永远不动。是为信根。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可以作为证明。
精进者、信仰和修持,不要复杂叫做精;不休息、不懈退叫做进。但四正勤、四足中,不是都有了精进吗?这里又讲精进,岂不嫌重复吗?要知道,修学佛法如登高山一样,山逾高也逾险,人的体力,也逾用逾少,到了山的高峰,如果一不努力则必半途而废了。儒书上说:‘为山九仞(音刃ㄖㄣˋ),功亏一篑(音愧ㄎㄨㄟˋ),’那就是缺乏高度的精进。所以修学佛法,先后的程度,容有高低,而精进是其中的骨干。
念者、明记不忘的意思。修学佛法的人,对于轮回生死的大苦,不要忘记,因而对于所学所修,以为超越生死轮回之教法,也不要忘记。儒家所谓‘克念作圣\’。阿含经上的‘念佛、念法、念戒、念天\’的念、都具有同样的意义。
定、有澄清的意思。心驰外境,昏乱浑浊,易于丧失理智。所以必须摄心内照,专注一境,使之莹澈澄明,启发照了的作用,叫做定。
慧、具有拣择的功能。鉴别机教,认识事理,皆是慧的表现。通常皆以定能发慧,好像水清静了,月就能显现一样。其实得定而后,对于慧还有一番功夫,那就是博览多闻,天下事未有不学而能的,只是有了定力以后,也许有闻一以知十的敏捷罢了。经上的意思是说:
修学十善的菩萨,以五根为庄严故,就能具有坚固而不可破坏的信仰。不懈怠而精进。心常明了而无迷妄。身心寂静,调和而柔顺。不起贪、嗔、痴、爱等等的烦恼。
高楼大厦的建筑,必须坚固他的基础。人们要想建功立业,名垂万古,也必须要充实其学问与道德,而后事业才能有成。信、精进、念、定、慧、是修学佛法唯一的基础,所以叫五根。凡百事体,若不先本而后末,没有不归于失败的。以下讲到:
乙字下第十二段,以十善融五力。
经上说:
‘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
力、就是力量,力用,或作用。如火有燃烧的力量,水有冲激的力量。修学佛法者,于上文所说的五种根本,既然培植得非常牢固,自然的就会发生出五种力用来。这五种力用的显发,诚如经上所说的:
‘众怨尽灭,无能坏者’。怨者仇怨,在佛法里讲,也可以说是魔怨。人与人之间,往往都有一种嫉妒心,看到他人事业的成功,喜欢设法来破坏。修学佛法的人,到了相当的程度,宿世的怨家,或现前的魔道,就肆其破坏之力,起而与之为难。或用诱惑,或施威胁,非使你放弃道心,与他同化不可。如果上文的五根培植好了,他能发出力用,摧伏魔怨,不受他的扰害。所以说:众怨尽灭,无能坏者。
大智度论上曾经说过:信根如果得力,对于修学的效果,决不因其迟而有所疑惑。精进如果得力,虽然未能见道,而能不惜身命,不休不息。念根如果得力,对于师教,就能忆持不忘,善的事来了,知道迎合;恶事来了,知道拒绝。定根如果得力,能摄心内照,不随境奔驰,而助生智慧。智慧如果得力,于诸法实相,能如理观察。据大智度论的解释,就可知道五根、五力,并不是两件事,以普通话来说,就是五根兑现不兑现的不同。
- 上一篇: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二十六讲
- 下一篇: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二十八讲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