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详情]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十七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十七)
南亭法师
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
行脚僧见到“无忧林”。无忧,草名。草多则以林名之。人处无忧林,可以忘忧。而出家人“永”远“离”去“贪爱”,则无生死之“忧怖”矣!
若见园苑,当愿众生,勤修诸行,趣佛菩提。
“园苑”:园,可以说是花园;苑,畜养禽、兽处也。今人亦有谓之苑落。四隅以砖为柴、竹围之,用以培植花木。然亦须芟草、施肥、灌溉,花木始能茂盛。行脚僧见此,亦有警觉,“当”即发“愿”,愿一切“众生”和我,当如管理园苑诸人,“勤修诸行,趣佛菩提”。诸行即四摄、六度、四无量心等,以为趣佛菩提之根本。
见严饰人,当愿众生,三十二相,以为严好。
以下有二十四愿,即三、所遇人物。今第一愿也。
“严饰人”是衣冠整洁、履袜光洁,这是人身上的庄严。行脚僧见之,则不屑一看。他以为人身庄严得如何妙好,终是革囊众秽,无一可爱。不如修行佛果“三十二相”的因,为成佛而后的庄“严”妙“好”。那是香洁的、永恒的。
见无严饰,当愿众生,舍诸饰好,具头陀行。
“无严饰”,当然是贫苦人,或不爱修饰的人。行脚僧见之却引为知己。随时发愿,“愿”诸“众生舍诸饰好,具头陀行”。“舍诸饰好”,就是众生中的富有者身上装饰了珍宝珠玩。我“愿”一切“众生”将这些饰好一齐弃舍,去除贪爱,而来修头陀行。头陀亦云杜多,苦行也—三衣、一、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然而这是不可能的事。但众生尽管不能,菩萨不能不发此愿。佛教徒将生活享用减到最低程度,也就是以身作则。
见乐着人,当愿众生,以法自娱,欢爱不舍。
“乐着人”的“乐”,读要。乐着人,也就是贪着的人。贪着的人,什么都归我,他才称心。不知道人命无常,一口气不来,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所以我“愿”一切“众生以法自娱,欢爱不舍”。“以法”的“法”,当然是佛法。举例以言:譬如现在的电视,无有人不喜爱;但我们要考虑、考虑,那都是假的。即使是美丽的女郎,身材窈窕、歌喉美妙,那不是真的吗?但一转眼就没有了,你得到了个什么?年轻的男人,那就心烦意乱,想入非非,不知所云。不如我们在佛堂内,上一枝香,手持数珠,坐下来念几百声或几千声佛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心地工夫,是带得走的。假如有人体会到这一点,他就会“欢爱不舍”了。
见无乐着,当愿众生,有为事中,心无所乐。
“无乐着”的人豁达大度,看世间的有为诸法如过眼烟云,值不得我们钩心斗角,用全力去争取。行脚僧遇到这一类的人,钦佩他的风度,赞成他的见解,所以发愿,“愿”一切“众生”于“有为事中,心无所乐”。佛陀不是老早就说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了吗?
见欢乐人,当愿众生,常得安乐,乐供养佛。
“欢乐人”,什么人是欢乐人呢?身理上、心理上、道德上都没有负担,知识上也还过得去的人即是。行脚僧见到这一类的人,满心欢喜,这是一个可以教化的对象。同时,“当愿”一切“众生常得安乐,乐供养佛”。“乐供养佛”的“乐”,读要,爱好也。欢乐的人!我告诉你,你不要以为身无负担,乐天知命,就满足了。人们的知识、道德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且我所说的欢乐,不同凡响。因为世间的欢乐犹如昙花一现。你看嘛!历史上最欢乐的人,莫过于秦始皇1。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华,登泰山而勒石,你看那种不可一世的威风,多么令人欣羡,但不几年就死了。二世胡亥没几年将秦国也弄亡了。毛泽东诡计多端,窃占了全中国大陆,消灭了中国五千年道德文化、二千年的佛教文化,杀死了六千万人。中国同胞有七亿人,在他铁蹄下被蹂躏,真是盖世英雄,威风凛凛。但也不过二十几年就死了。死了以后,连老婆都保护不了,而被关起来了。天长地久的快乐,唯有“乐供养佛”,供养佛当然包括了学佛。学佛才是安身立命的所在。
见苦恼人,当愿众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
“苦”有三苦、八苦、种种诸苦。苦者,逼迫义,能逼迫我们的身心,是为恼乱,故名“苦恼”。未出三界的众生,无一能脱离苦恼。然则,如之何方能脱离呢?“获根本智”。在法相宗,智有根本智与后得智的不同。根本智证真,后得智断惑。惑又有烦恼障的惑、所知障的惑。二障又各有分别与俱生。二障之分别惑在地前断,俱生惑在登地以后分断。此时则三恶道苦灭,三苦、八苦,亦皆随灭。七地断烦恼障俱生种习,金刚后心断所知障俱生种习,死及取蕴皆灭而成佛。所以说“灭除众苦”。(待续)
【注】
1秦始皇:庄襄王之子。姓赢,名政。有雄才。父死,嗣立为秦王。立二十六年,并吞六国,统一天下;又北逐匈奴,南收闽、越,四方畏服,疆土大扩;于是罢封建,置邵县;筑长城,治驰道。自以为功盖三皇,德过五帝,故兼称皇帝,自为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不用谥号。惟秉性刚戾,从政以刑杀为威,诽谤者族诛,焚书坑儒,世称浩劫。恐天下叛己,乃收聚天下兵器于咸阳,销为钟鐻,铸为金人。又盛营宫阙,穷极奢侈;棋征苛役,民不聊生,世有暴秦之称。数出巡幸,崩于沙丘,在位三十七年。
- 上一篇: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十六
- 下一篇: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十八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