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顺众生是为了成就众生
有一位法师,受邀前往一位信徒家中接受供养。这位信徒是一位年迈的老太太,她接触佛法的时间不久,但是对三宝非常虔诚。为了供养这位法师,老太太满怀欢喜地做了一桌饭菜,整整忙碌了一上午。法师如约而至,等他准备用斋的时候,却发现眼前摆满了一桌荤菜。老太太还在旁边一边擦汗,一边毕恭毕敬地说,她把家中最好的饮食拿来供养法师,希望法师用餐愉快。面对这个情况,法师应该如何处置呢?一般有两种见解。一种人认为:为了严持戒律,悲悯众生的缘故,不能食用老太太准备的饭菜。另一种人则认为:为了方便接引众生、恒顺众生、令众生欢喜的缘故,可以食用老太太准备的饭菜。
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处理才妥当呢?
什么才是真正地恒顺众生?
《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告诉善财童子,因为十方世界的众生具有不同的种类、形状和相貌,不同的习气和知见,还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与生活方式等等,所以我们要随顺众生不同的根性与需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摄受众生、度化众生。我们都知道,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以何身而为说法。佛菩萨甚至会示现为异类,去度化畜生道的众生。
作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类化身的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从来都是观机逗教地教化众生,应病与药,开示种种法门:向人天众生说五戒十善,向声闻众生说苦集灭道,向缘觉众生说十二因缘,向菩萨众生说六度波罗蜜。《法华经》中又有化城喻、火宅喻,充分体现出佛菩萨“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的慈悲与智慧。
经典中记载了一则佛度丑鬼的故事:
佛住世时,有一个人名叫丑鬼,长得极为丑陋。他的父亲是一位大富长者,因为害怕名誉受损,而把丑鬼送入深山。到了深山,飞禽走兽也都不喜欢接近他,丑鬼为此感到十分痛苦。一天,佛陀率领一群比丘来到深山。丑鬼见到佛陀与比丘们相好庄严,一时自惭形秽而远远地避开了。此时,佛陀为了度化他,就以神通力变化成一个比他还要丑陋的比丘与他相遇。丑鬼一看:居然有人比自己更丑陋!不免心中感到安慰,于是毫不自卑地与这位丑比丘为友。有一天,丑比丘在林中打坐,入定之时,竟然越来越漂亮。丑鬼觉得很奇怪,丑比丘于是告诉他:“我每次入定时,就观想佛陀及那一群比丘的相好圆满,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使我的相貌变得好看起来。”丑鬼听了便效法他,静坐观想佛陀的相好及比丘的威仪,结果,相貌真的变得越来越庄严!当他终于发现:原来这位丑比丘是佛陀所变现的,于是随佛出家修行,不久证得道果。
再来讲讲我个人亲身经历的事情。十几岁的时候,我还是个学生,背着书包站在师父面前,一本正经地问:“师父,我不相信三世因果,也不相信六道轮回,我只是仰慕修道者慈悲平等的思想境界,向往寺院清净洒脱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我,可以来出家吗?”当时,边上一位大德立马回答我:“你都不信因果和轮回,那你出什么家呢,出了家也靠不住,不如在世俗生活更好?”这个答案让人很失望,所幸师父却斩钉截铁地给了我另一种答复:“没关系,你可以出家的,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你只要坚定自己的意愿就可以。”一开始,师父并没有急着让我相信因果轮回,相反,为了避免我内心产生逆反,她甚至不去提及那些问题。师父观察我的兴趣在于人间佛教,于是建议我阅读星云大师的演讲录。在人间佛教的书籍中我看到了许多因果轮回的故事,因果轮回的观念开始在我脑中初步形成。进而师父又根据我的喜好推荐慧律法师的佛学讲座,让我逐渐意识到因果轮回才是宇宙人生最基本的真理。通过师长一步一步善巧方便的引导与熏习,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我已不知不觉地完全接受了因果轮回的观念。现在想来,如果当时师父和别人一样拒绝我的选择,那我不知道如今还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流浪。正因为师父随顺我的根基进行相应的度化指引,才让我在最艰难的时光里都从来没有退失过出家的信念。
恒顺众生的四种方法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合称“四摄法”,是恒顺众生的四种方法。“布施摄”就是用布施的方法摄受众生,为众生供给财物,或是宣说佛法,或是帮助众生远离种种怖畏。“爱语摄”就是远离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等口过,而以柔软语、赞叹语来鼓励众生;“利行摄”就是从行为上利益众生,帮助众生,使众生愿意接受佛法的教化;第四种,也是最难的一种,叫做“同事摄”。“同事摄”即是和光同尘,投其所好,去做和众生同样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令其感化。
纵观当今佛教内部种种怪相,无论出家在家的佛弟子,不少人以大乘行者自居,认为自己应该以“同事摄”去方便接引众生、恒顺众生、令众生欢喜。这个发心是没有错的。但是恒顺众生有两个前提:第一必须要有强烈的出离心,要完全能够够把握自己,不能染污自己,不能退失道心;第二要有善巧方便的智慧,能够给予众生真实利益、令众生趋向解脱。正如经中所言:“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
但娑婆世界的众生大多都是愚痴颠倒的,他们的所作所为与解脱背道而驰。那修行佛道的人是不是为了度化众生,就可以恒顺众生的颠倒呢?试问:如果有一个男孩,他的父亲是屠夫,父亲希望儿子继承父业。儿子是不是为了恒顺父亲,让父亲欢喜就应该从事屠杀行业呢?又有一个女孩子,他的男朋友是小偷,这位小偷希望女孩也加入偷盗团伙,是不是为了恒顺男朋友,让男朋友欢喜,这位女孩子就应该去做小偷呢?或者说,有一个抑郁症患者,很想自杀,他希望你能帮他找一根上吊的绳子,那么你是不是为了恒顺众生,令众生欢喜而去帮他找绳子呢?然后又有一位出家比丘尼,被世俗的男子爱慕追求,那这位法师是不是为了恒顺众生,令众生欢喜,就应该去还俗结婚呢?或者说,自己发心出家修道,弘法利生,而父母不同意,是不是为了恒顺父母,令父母欢喜,就应该放弃出家的志向呢?这当然是个敏感的话题,我在这里的意思只是想说明恒顺众生并不是盲从,不是助纣为虐、同流合污,不是一起颠倒、一起堕落。在没有能力引导众生趋向解脱的情况下,我们至少可以保证自己不随波逐流。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说,明知没有下水救人的能力,犯不着去淹死自己。佛法所讲的慈悲与菩萨道任何时候都离不开智慧。
不随顺众生的颠倒
譬如说在家居士坚持素食和不杀生,这样可能会导致家人短暂的烦恼痛苦,但事实上我们通过持续不断地修行可以避免生生世世的轮回之苦,也能令六亲眷属以及无量无边的众生蒙受利益。我相信对于修行解脱道的凡夫而言,只有坚定的信仰并祈求佛力加持才能战胜违缘与障碍。如果说,你的先生仅仅因为你坚持不杀生而选择与你离婚,或许是为了成全你的解脱,你没必要为此伤心难过。
放下对世俗情感的执著,至诚忏悔、祈求佛菩萨的加持是在家学佛的重要一步。如果为了维持世俗的情感而宁可选择杀生,这种做法绝对不是一个佛弟子最智慧的行为。千万不要用出世间“恒顺众生、令众生欢喜”的法语来为自己的执著寻找借口。婚姻是在家居士很正常的生活方式,在婚姻与信仰之间产生矛盾且无法两全其美时,你可以有智慧地观照自我并做出抉择。
相信有不少人看过玉琳国师的故事。玉琳国师与一位宰相的千金小姐有着八百世的情缘。这位格格因为过去世所发下的誓愿,要与玉琳国师结为夫妻。怎奈玉琳国师已经舍家弃欲,行作沙门。在百般纠缠下,千金小姐依然无法动摇玉琳国师修道的信念。这位格格因此患上了相思病,气息奄奄,危在旦夕,世间所有药物都无法令她康复。面对如此情况,慈悲的玉琳国师为了拯救她的性命只好答应娶她为妻。但是他并没有真正地还俗,俗服底下始终穿着僧袍,无论格格如何央求,他自始至终保持正念、身心清净、如如不动。在相处的过程中,再利用种种善巧方便宣讲佛法,他严肃的威仪幢相与智慧辩才令这位格格对佛法生起信心,最终决定出家修道,求证菩提。这是一个典型的恒顺众生的故事。
对待众生要有无限包容的态度和胸怀
面对众生的贪瞋痴,我们必须保持慈悲与安忍。佛门有一段广为流传的经典对话,昔日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是对治我执的有效方法,也是恒顺众生的另一种表达。
综上所述,恒顺众生是成就众生的戒定慧,而不是助长众生的贪瞋痴。恒顺众生不但要有圆满智慧的摄持,还必须要有强烈的出离心作为基础。如果没有断除对世间的贪着,就打着“度化众生”的口号进入红尘,很容易心随境转,陷入五欲六尘的陷阱,破坏清净戒律。那样不但度不了众生,反被众生所转。
最后回到之前提出的问题,也许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我个人赞同第一种见解:为了严持戒律,悲悯众生的缘故,不能食用老太太准备的饭菜。我会用委婉柔和的态度告诉老人家素食与不杀生的功德利益。也有人选择第二种方式,他们认为食用老太太精心准备的饭菜能令老人欢喜,但这种欢喜与解脱背道而驰,她失去了一个学习素食与戒杀的机会,那我们的做法到底是慈悲众生还是坑害众生呢。讲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那就先吃了饭菜再告诉她素食和不杀生的好处吧,这样既满足了老人供养的心愿又宣讲了正法。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做的结果只会增加老人的罪恶感,她会为此更加伤心自责,我们为什么不避免这种结果呢?当然,如果有济公活佛吃鸡肉吐活鸡的功夫,答案或许会有所不同。但是作为一名业力凡夫,我坚决选择第一种。
- 仁德上人:众生靠事信,菩萨靠理信只有佛依靠智慧生信
- 仁德上人:众生的自性又叫佛性,具备不缺不少的了了常知
- 虚云法师:不发,多种,一切佛法是妙药之单方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仁德上人:众生与诸佛的法身是平等无二的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梦参法师:为什么众生不能得见诸佛菩萨?
- 仁德上人:为什么众生见性成佛这么困难?
- 星云大师:众生要谨慎于一念之间
- 仁德上人:众生把自我放第一位而菩萨把见性放在第一
- 仁德上人:什么是众生?“众”表示很多,“生”表示有生有灭
- 本源法师:佛陀度化众生的两种做法
- 仁德上人:传心为难歌
- 印光大师:每天的功课都应当回向法界众生
- 印光大师:境遇不好的人应当退一步来想
- 仁德上人:明理透事歌
- 仁德上人:情愿舍我归家歌
- 大安法师:一切众生充满贪嗔痴但人人皆有佛性
- 仁德上人:心痛歌
- 仁德上人:落实歇下歌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见佛、闻法、遇善知识之难
- 济群法师:世上没有坏人坏事会怎样?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静波法师:突破就会升华而解脱 否则即被束缚和困扰
- 仁清法师:什么是诽谤正法?
- 静波法师: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正净法师:礼佛发愿忏悔文
- 仁清法师: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本源法师: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广超法师: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慧广法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觉真法师: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杜一心: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师/庆裕:做真实的自己
- 慈庄法师: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觉真法师: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觉真法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觉真法师: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崇慈法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本源法师: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师: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静波法师:先告诉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别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济群法师: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
- 清净法师:供奉韦驮菩萨和伽蓝菩萨消除障缘
- 仁禅法师:五种适合绝大多数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其他汉传法师]让自己的内心充满着安详自在快乐
- [普洱茶]陈皮普洱、橘普和柑普一样吗?
- [禅宗公案]割了我老僧的头去
- [生活故事]虚空可曾对你眨眼
- [哲理故事]顾其短,扬其长,宽容可育人
- [佛与人生]观照当下
- [佛学常识]贤劫千佛的说法由何而来
- [其他汉传法师]修行箴言
- [红茶]什么是格雷伯爵茶?
- [佛遗教经]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的解释
- [禅宗典藏]“禅宗语要,尽在五灯”说明《五灯会元》怎样的特点?
- [哲理故事]心中宽和,则世界和乐
- [佛经故事]百善孝为先,孝子割肉济父母
- [佛与人生]活着是为了什么
- [佛学常识]奇光如来的形象如何
- [其他汉传法师]生死是自然规律,那自己在世间留下了什么?
- [红茶]什么是宁红金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