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日出
日日日出
圣印法师著
《菜根谭》共分前、后三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则,后集有一百三十五则,共计三百六十则;正适合一日一则,天天直见生命。体裁是随笔,也有人视作‘语录’,其根本思想是中国的思想、儒教的现实主义、老庄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谓三教合一,集结儒、释、道各派的精华,冶于一炉,诚为旷古稀世之奇箴宝训。···
日日日出
—菜根谭的智慧(1)
圣印法师著
前言:一日一则,一期一会
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心事宜明,才华须韫
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和气致祥,喜神多端
淡中知真味,常里识英奇
闲时吃紧,忙里悠闲
静中观心,真妄毕见
得意须早回头,拂心莫便放手
澹泊明志,肥甘丧节
眼前做得宽大,死后恩泽悠久
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
脱俗成名,超凡入圣
义侠交友,纯心做人
德在人先,利居人后
退即是进,与即是得
骄矜无功,忏悔灭罪
完名让人全身远害,归咎于己韬光养德
天道忌盈,卦终未济
人能诚心和气,胜于调息观心
动静合宜,道之真体
攻人毋太严,教人毋过高
净从秽生,明从闇出
客气伏而正气神,妄心杀而真心现
事悟而痴除,性定而动正
轩冕客志在林泉,山林士胸怀廊庙
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
做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
原谅失败者之初心,注意成功者之末路
富者应多施舍,智者宜不炫耀
居安思危,处乱思治
人能放得心下,即可入圣超凡
我见害于心,聪明障于道
知返一步之法,加让三分之功
对小人不恶,待君子有礼
留正气给天地,遗清名于乾坤
伏魔先伏自心,驭横先平此气
种田地须除草艾,教弟子严谨交游
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
不流于浓艳,不陷于枯寂
超越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
立身要高一步,处世须退一步
修德须忘功名,读书定要深心
真伪之道,只在一念
道者应有木石心,名相须具云水趣
善人和气一团,恶人杀气腾腾
欲无祸于昭昭,勿得罪于冥冥
多心招祸,少事为福
处世要方圆自在,待人要宽严得宜
忘功不忘过,忘恕不忘恩
无求之施一粒万钟,有求之施万金无功
推己及人,方便法门
恶人读书,适以济恶
崇俭养廉,守拙全真
读书希圣讲学躬行,居官爱民立业种德
读心中之名文,听本真之妙曲
苦中有乐,乐中有苦
无胜于有德行之行为,无劣于有权力之名誉
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宽严得宜,勿偏一方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
谦受益,满招损
名利总堕庸俗,意气终归剩技
心地需要光明,念头不可暗昧
勿羡贵显,勿忧饥饿
阴恶之恶大,显善之善小
君子居安思危,天亦无用其技
中和为福,偏激为灾
多喜养福,去杀远祸
谨言慎行,君子之道
杀气寒薄,和气福厚
正气路广,欲情道狭
磨练之福久,参勘之知真
虚心明义理,实心却物欲
厚德载物,雅量容人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一念贪私,万劫不复
心公不昧,六贼无踪
勉励现前之业,图谋未来之功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不著色相,不留声影
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君子穷当益工,勿失风雅气度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临崖勒马,起死回生
宁静淡泊,观心之道
动中静是真静,苦中乐见真乐
舍己毋处疑,施恩毋望报
厚德以积福,修道以解阨
天福无欲之贞士,而祸避祸之憸人
人生重结果,种田看收成
多种功德,勿贪权位
当念积累之难,常恩倾覆之易
只畏伪君子,不怕真小人
春风解冻,和气消冰
能彻见心性,则天下平稳
操履不可少变,锋芒不可太露
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
富贵而恣势弄权,乃自取灭亡之道
精诚所感,金石为开
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只本然
明世相之本体,负天下之重任
凡事当留余地,五分便无殃悔
忠恕待人,养德远害
持身不可轻,用心不可重
人生无常,不可虚度
德怨两忘,恩仇俱泯
持盈履满,君子兢兢
却私扶公,修身种种
勿犯公论,勿谄权门
直躬不畏人忌,无恶不惧人毁
从容处家族之变,凯切规朋友之失
大处著眼,小处下手
爱重反为仇,薄极反成喜
藏巧于拙,寓清于浊
盛极必衰,剥极必复
奇异无远识,独行无恒操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毋偏信自任,毋自满嫉人
毋以短攻短,毋以顽济顽
前言:一日一则,一期一会
《菜根谭》一般人看作是圣典,但一提到‘圣典’两个字,就以为是二千年前的释迦牟尼、耶稣、孔子、老子或庄子等的经典,或是其他一宗一派的祖师写成的宗派圣典,其实《菜根谭》并不是那样古老的书籍,而是大约三百年前的著作,作者并非大宗一派的祖师,而是一个涉猎过道教、儒教,尤其是对佛教特别通达的人,所以他能引用各教的教义词句,可说是一部彻研三教真理的结晶。
作者不但把三教的思想化为己有,更把三教的道理,平易地阐述出来,使人读了咀嚼玩味,体会其中困苦艰辛的经验、清冷淡泊的趣味,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力量。它是一部万古不易、教人化世的圣典。作者的一言一语都含义深远,字句虽是片断的,却很能警世感人,真正是一本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书籍。
《菜根谭》共分前、后三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则,后集有一百三十五则,共计三百六十则;正适合一日一则,天天直见生命。体裁是随笔,也有人视作‘语录’,其根本思想是中国的思想、儒教的现实主义、老庄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谓三教合一,集结儒、释、道各派的精华,冶于一炉,诚为旷古稀世之奇箴宝训。
作者隐君子‘洪自诚’,明代人,号‘还初道人’。关于他的事迹,没有正史可稽,所以很难断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当时社会局势十分混乱,他对于功名吉田贵看得很淡泊,专心埋首于著述。他的著述很多,如《联瑾》、《樵谈》、《笔畴》、《传家宝》等书,都是当时的警世教言,虽然后世无传,但这本《菜根谭》却散放不朽的光明,欢喜读它的人不少。从《菜根谭》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文辞、性格等,绝不是一般学者如胶柱鼓瑟或侈言清谈者流所可比拟。
书名为何叫《菜根谭》?宋儒汪民曾说:‘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胡康侯听了这话,击节叹赏。菜根者,即青菜的根,如萝卜、番薯、芋头等粗食,咬得菜根,即表示能够受艰难困苦,才会做成伟大事业。洪先生取斯语以为书名,其寓意是在淡淡乏味的菜根中有著无限真味存在,故本书是修身处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如果把东方与西洋的文章作一比较,西洋的文章是较为客观写实的,描写生动而有力,但蕴藉的意味并不深远。东方的文章用字虽然不多,含义却特别隽永丰富。因此,西洋的文章如油画一样,东方的文章则如文人的墨宝,不著华丽而韵致无穷。东方文章解释方面不大注重,要读者自己去省悟、去自觉,这可说是民族性的自然趋向。因此,《菜根谭》充分代表了东方文艺的特色,这大概没有人能够否认吧!
推究‘菜根’的意义,‘菜’就是所谓青菜的菜叶,‘菜根’如萝卜、大根、牛蒡等,是一种粗俗淡泊的食品,在《鹤林玉露》一书中说:‘士大夫不可一日离菜根,百姓不可一日无色水。’这是当时贴在寺庙的门框上,教人去咬菜根味的警语,其意义是老百姓如无菜可吃,徒嗅菜根以疗饥渴,那么就是政治家的不是了。故看一般老百姓的面色即知当时执政者的成绩如何。因此‘菜根’二字,当时十分流行。用此二字警告世人,以坚忍、清苦磨练身心,栽培灌溉,充实自我。这是作者洪自诚亲身体验孕育出来的结晶。故本书颇通人情世态,里面包蕴甜、酸、苦、涩等人间味道。
《菜根谭》也有同名异类者,如乾隆五十九年,以还初堂主人的识语为冠的洪应明之著作便是,这与本讲话所用的底本,虽然有人说是同人异名,其实不管是内容、编纂等都有悬殊的差异。
洪自诚的《菜根谭》分为二集,洪应明的《菜根谭》不但分为修省、应酬、评议、闲适、概论五项,尤其里面散见清朝石惺齐之《续菜根谭》的语句,故我们可以断定洪应明的《菜根谭》是后人的合纂,唯洪自诚的著作才是正宗。
本书问世后。博得许多人的赞赏,学者间争先恐后写了很多续篇,或类似的书籍,其中只有清石惺齐的《续菜根谭》二卷、刘子载的《吾家菜根谭》二卷比较出色,而这更突显原典的可贵价值。
1月1日
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人类生存世间,要了解最美与最尊贵的人生意义,并不是在外表的衣、食、住、行等等的物质享受。住的是高楼大厦,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终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如果以为这种人生才是美满的、尊贵的,那就太可怜了。
我们如果把眼光向远处观察一下,便能体会到古今历史上的伟人,他们之所以为人景仰,是因为人格与学识的伟大,并不是因为地位和富贵的关系;要看其人格德行之美,并不是外表形态之美。只是看一个人是否遵守人伦、道德,肯为大众服务,牺牲个人的享受,而有益于人群。古人说:‘世上最尊贵的莫过于道,最美善的莫过于德。’由此可知,一个人能遵守道德,人格高尚,一定是为人所尊重、景仰,还有人对他轻视、毁谤吗?反过来说,个人不讲道德。不修品行,趋炎附势,谄媚奸佞,他虽然官高禄厚,衣食豪华,这还能叫做美善吗?我相信这样的人一定被当世人咒骂,遗臭名于后世。所以说不肯修持德行的人,任你是万乘的公侯宰相,甚或是帝王,也还不如一个有道德、有人格的平民。
现在拿古人来做证明。古时有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叫做伯夷、叔齐。都是很有道德的人。以之比人,人人都欢喜,是喜欢他们的道德。桀、射、幽、厉,乃无道的人君,以之比人,人人忿怒,乃怒他们的无德。所以,我们想在世间做个好人,必须要有道德。所谓:‘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势位之不在乎己。’我们最忧心的是道德不足,不必因为声势不集于我身而怀忧愤。须知道充德备,每个人都钦佩他,‘德高望重’名存千古。这样看起来,是声威与富贵重要呢?还是自身的道德重要呢?便不难明白了。
印度释迦牟尼舍了父母妻儿,悄悄离开了迦毗罗城去到跋伽婆仙人住的山林中,剃了须发,服僧伽梨,是为了求真理。他看见当时印度四种姓—婆罗门,即负责宗教之祭师;刹帝利,为独占军政的武士;吠舍,是业农工商的平民;首陀罗,是被奴役的奴隶—之间的不平等。
继而有一日,悉达多太子跟父亲净饭王郊游,看到农人耕田的情况。农夫光著身体辛苦勤劳的在田里工作,那枯瘦的形体被太阳晒得流汗,困乏疲倦、又饿又渴而不得休息。耕地的牛也疲困了,受鞭子打击和绳索的羁勒之苦。在用犁拨土的时候有许多虫子被掘出来,鸟雀飞来争著吃了它。太子感伤那农奴的贫贱疾病和众生互相残害的苦恼,慈悲心不禁油然而发,使到阎浮树下坐著静思,悟求改革不平等种姓制度和摆脱生死痛苦以求解脱,兼求净化世间人生的妙法。这就是释迦佛放弃王位出家的动机,他出家以后教化凡四十九年,足迹遍及恒河流域两岸一带,被渡众生不知有多少。
富贵荣华是谁都爱的,释迦佛的父王在他十五岁给他举行灌顶大典立为太子,并为娶善觉女耶输陀罗为妃,辟寒暑温三时之殿,给他种种五欲之乐。但佛仍无动于衷,他是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莲花,这是宁受一时寂寞不愿万古凄凉的佳例。
【前集00一】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亲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1月2日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站在社会岗位上,处世经验浅,被社会感染的恶习也一定比较浅,这种人自然也比较天真。反过来说,经过了世间种种的惊涛骇浪,阅尽了种种的艰难险阻,经验比较多,世故也比较深,就很可能种种坏事都敢去做。
故此作为一个君子,不要一味的只求事情的熟练通达,而忘记了抱朴守拙的忠诚作风。例如礼仪是必要的,但如太无礼仪或超越了礼仪,都有失做人之道。太讲求练达,反而变成老奸巨滑。
所以,做一个君子,与其太练达,不如不必装饰虚假或太客气,而以清醒、坦白、诚挚、朴实为佳。
【前集00二】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1月3日
心事宜明,才华须韫
君子的内心像青天白日一般明朗,光明正大,没有一丝一毫的阴影与黑暗。君子上不欺天,外不欺人,内不欺己;就是一个人在私室或暗处也不欺自己。普通人在独居隐密之处,最容易做欺心的事。而君子不欺心,人家一看便能明了。
其次,君子的才华如玉蕴藏于璞石之中,不可以随便给人知道。‘君子’两字的意思常是男子的尊称,即是道德学问超越一般人之上的叫做君子。君子有超人的智慧,能辨别是非善恶,做事不随便,是把他的才能智慧保藏起来,等需要时才施展出来。他深谋远虑,志节高超无比,潇洒逸脱。在平时,如果见到邻里人家困苦,就拿出钱来布施,有不懂诗书、不明事理、不识字者,便要在精神上予以教化。所以,君子的才华是高于一切的,君子的人格是非常伟大的,君子所想所做的如天那样青,日那样白,没有一丝乌云,没有凹面,没有内底,可谓光明透彻,全无瑕疵。小人
则不然,小人平日闲居,专做坏事,等到看见君子,就遮遮盖盖,隐藏他的坏处,显扬他的假善;岂知别人看他,清楚得知见俯肺,他那样做法又有何益
也就是说,里面的诚实,没有不表现到外面来的。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虽是一人独处,也要像有十只眼睛注视著自家,十只手指点著自家那样,这样严密监督,自然不会作恶了。君子就是那样,严密的注意自己的缺点,有则改正,此心如日之光,如月之明。山川之水,越浅越起波浪,但水底深处反而越为澄清。这表示小才小智的人比较容易轻佻浮薄,君子则处处保藏,大智若愚。这就是君子与人的区别。
【前集00三】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辍珠藏,不可使人易如。
1月4日
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人间非分利益之事,人人都像蚂蚁一样想贪一点甜头,这原因就在有权势的人家,天天集满了趋炎附势的人,好像市场一样的热闹,大家都怀著贪心而来,不是求名,就是求利。等到权势丧失,生活贫苦的时候,大家一粪而散;这就是所谓的‘人情冷暖’。过去有一个瞿公在做官时,宾客盈门,退官时,门前只剩很多麻雀跳跃,可以用网去网它们,所谓‘门可罗雀’的惨淡情况,就是这样。
人都好权势,有了权势而能不受它束缚,自然是人格高尚。至于对势利荣华的诱惑不去接近的,或是接近了它而能不为它所染污,就更加清洁高尚了。
我们住在权势豪华的环境里,为了自己正心修身,最好是不与它接近。接近了它而能不被它所染,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是有高尚人格的。比如农村的青年,一向品行方正;等一到了都市中,耳濡目染都令人动心乱性,嗅到的是白粉香气,听到的是淫荡歌声,这种种声色货利的引诱,使原本品行端正、志向高洁的青年,也会失志堕落。又比方说,石头都有棱角,但在流水的冲激之下,石的棱角久而久之就变成圆的。人又何尝不是那样?原本棱角方正的人,经浮世的折磨,也就完全失掉了他的棱角,成为又圆转又滑脱的轻薄之人。
所以,说不接近势利纷华的人,心志是高尚清洁的。然而更进一步,如果接近了而不被它染活的,就更是高尚清洁无有比并了。从前有一位修道者经过花街柳巷,有人指著他说:此非修道人应来之所在,修道者回答得很妙:‘太阳不是也照到尘芥吗?’倘若持太阳的清心来修行,则绝不被势利纷华所诱惑。即使处于纷华的诱惑场合,也能够不破这种环境染著。因此说接近了以后不为所染的,才是真正的超尘脱俗。
‘智械机巧’是从智慧或才能锻炼而来,但如果为了自私自利而使用智械机巧,还不如那此不知道智械机巧的人气节高尚。然而。过分的正直与清高,又容易变成顽固,反而不能救人渡世。今天世上的人,玩弄智械机巧,密算奸谋的大多了。
我们不反对以正直行事,然而,陷入过度傻瓜般的正直也是不好的,做人应该不是愚昧无知,而是正大光明;不是恶,而是善,不是不知道智械机巧,是知道而不去使用。我们该做的,就是一点也不用智械机巧的去做,不必顾虑个人利害得失。古人称为仁人志士的人,只要他认为对人们有益的事便舍身去做,更不顾虑个人。他是以真诚的心,表现他高洁的行为。
【前集00四】
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
1月5日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格言,证实它是真实不虚。
我们听到忠告谏言,往往心怀不平;殊不知由于人家的劝告,我如能反省自己,所思所为,是否有过失,因而能注意改进,那样,就无形中可以修养一己的道德,走到正路上去了。因此,听逆耳的话不要不平,处逆境也不必埋怨,因为逆境可以鼓励我们向上的精神。俗言:‘天无绝人之路。’我们自以为已走到末路,但上天有好生之德,一切靠我们去创造,就没有行不通的事。‘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前人经验之谈,我们应深信不疑。
相反的,假如人家拼命奉承我,一味夸奖我,耳里听的是爽快的话,生活也过得放逸恣纵,自己以为满足,认为一切享受我都有了,于是洋洋得意,不可一世。在君子的眼中看来,这样的人已经沈堕于不拔的深渊中了。这等于自己投入了毒药,要毁掉自己的生命,就算活著,也失去了生存的价值。
【前集00五】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1月6日
和气致祥,喜神多瑞
狂风暴雨的日子,天气阴霾,鸟类都显得可怜而悲伤,但天气平和而澄清的日子,和风习习,草木也欣欣向荣。故天地间的确不能一日无和蔼的气氛,犹如人间社会,不能一日缺少欢喜快乐。
人世间喜、怒、哀、乐,全是反映自己心绪的一面镜子;以不平的心观看事物,一切呈现出忧怒懊恼;反之以喜欢的心情接待事物,不讲不平之语,不发脾气,那就不会被社会其他人嫌忌排斥,一切就呈现快乐欢喜。
俗语说:‘知足常乐,和气得福。’这话实在不假,不可以整天愁眉苦脸混日子,要满怀喜心,生活才有意义。
【前集00六】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1月7日
淡中知真味,常里识英奇
浓的酒,肥的肉,辛辣的辣椒或是甜口的糖,这些使人垂涎嗜好的东西,是何种浓厚美味!这些美味反不及一味清淡的食品,像蔬菜一味适宜我们的胃肠,才是真正的口味。要知道‘少吃多滋味,多吃少滋味’,吃了过饱的浓酒肥肉,不及吃少数的菜根来得清香可口。
人也是一样,有的人往往以为自己有神变幻术或高超的才艺而与众不同,这些人不算是理想的人物,也不值得人家的崇拜与尊敬。一个有著圆满的人格和究竟品德的人,自然沉默地守著自己的本分,和平常人没有两样的去行他自己的道理;这样悄悄且耐心修道,不骄不亢,他的行为有一天达到理想的境界,那才是理想中的人物,是我们做人应该引以为模范的一种人。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成道以来对众生说法,绝不以深远理论或苦行奇事惑众,唯以简明切实的方法,教人易行的中道,务使闻法的人,都能随分随力,去恶进德,以日净其心,便是学佛修善的法门了。
【前集00七】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1月8日
闲时吃紧,忙里悠闲
东方与西洋的思想有种种不同的地方,尤其对天地自然活动的看法。西洋人说神是造天地万物人类的,有说利用自然的潜力,以科技去征服自然。东方人认为天地是养育我们的父母,天地的道理往往与人的道理相吻合。如苏东坡诗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对溪声、山色,以为是释迦牟尼的现身,此微妙的自然真理深印人心。《中庸》说得好:‘诚是天上道,亦为人之道。’可见天道与人道一脉相通。
现在,我再来讲‘静中之动’。所谓天地,是寂然肃静,天长而高,地宽而广,一点没有活动,而实在的乾坤气象是在不停运行著,随著光阴的隙行,如同白驹似的奔驰,今天是夏的气象,不多时已挑起秋风。这些是不变世的变化,不动中的动,可是日月的光明永久存在著,这又是‘动中的静’了。
有这动中静、静中动,反应于人心之上,人感到静中的动,如同感到动中的静一样。空暇的时候,应于静时持有常动的心念,即‘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吃紧是任何场所时间都能应付,日常不得不有这样的准备,这是君子的行为。所以,这平常吃紧的心是要时时存著的。譬如一家人平日没有一点小心火烛的心思,一旦火烧房子,才急忙说:‘那是火灾!’才赶著去买灭火器,已经太迟了。应该早就买回来,一到危难时可以拿出来应用,人祸就免了。无事常存有事心,还要加上平常心,‘未雨绸缪’,可以应付非常的事而绰然有余裕。
石天基说:‘狮子捕兔子,不用九牛二虎之力便可成功。但要捕大象,就须在平常注意,临时对象那样的大敌,就不存一丝一毫害怕的心,而能顺利捕到。’由此可知平时的准备,非常时才有用处。
至于人的非常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讲的是死的事。死是人的非常时,所以应在平常有死的觉悟,等无常来到,就不会有所恐惧。关山国师曾说:‘我这里无生死。’应这样看破,生与死是没有区别的。盘圭禅师将要死时,弟子们皆请遗偈以辞世:‘老僧住世七十三、度化四十四年,前后半生每天教你们的道理,悉为遗偈,此外不必别的遗偈了。’这是禅僧的话。其他圣僧临终对人辞世也是一样,所谓:‘昨日发句,今日辞世,今日发句,明日辞世。’即是平生发句悉是辞世。
综合上述来看,暇时过暇时生活,忙时没有悠闲的习性,全赖平时的修养与觉悟。在非常时不可光讲非常时,这非常时的觉悟即由于平常时的准备。天地自然的成谢,是静中有动,也是动中有静:而我等应在悠闲时有著吃紧的觉悟。于此可见,这是教人在忙处应有悠闲的趣味,便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谛了。
【前集00八】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少停;日月昼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1月9日
静中观心,真妄毕见
昼间不停活动,静不下来。到了夜晚,四邻无人,万籁俱寂,没有半点声音的时候,独坐孤灯下,把自己的心深深按下来看。这时,时常在骚动的心一下子静下来,就可发掘那心灵之泉。恰如浊污的桶水,如把它搅动,那水是绝不会澄清的,但如把它放静,过些时候,浊污自然就渐渐沉底。孟子说:‘夜气存养。’夜气是深夜的气,彼时外界接触少,本心亦即真心就慢慢显露,这是一种修养的工夫,夜深人静,独坐观心!
既消除了外物妄心,就现出真来。真与妄是相对的。
《大乘起信论》详细说明真是真如,所谓‘真如’是我心的本体,这真实如常的心的本体,叫做‘本觉’。本觉是说,本来自性清净,从本来就觉,无一点昙心的本体。我们如持逼我心的本体,就得到了寂乐。反之,心忽然现出昙来,动起了你我的差别,那就是你不好我好、你可爱他可憎的迷妄、烦恼,把真如的我心抛弃了。此一失真便现出妄,而妄到极就现出真,是循环的人生!《大乘起信论》把顺序分明记得十分详细,其中比喻:真如本觉,光明如镜,澄清似水,因被无明烦恼的风吹动,才起了微波,这波又被吹成大波,大波再经一再约吹袭波波相逐,而成狂澜怒涛。这是说我们的心向迷的顺序而行,无明动真如,然后生妄心,妄心无明相应而生妄境界。
又如夜行的人,因赶夜路跑得很快,也就不觉得什么。如果心中起了一点寂寞凄凉,这气氛就会引起恐怖。恐怖一起,鬼怪精灵随之而至,就吓得逃无可逃了,以后再一看,才知那根本不是什么幽灵,而是枯尾花。这样知道了以后就能表露出真来,这叫做‘始觉’。这始觉中最初是凡夫觉得‘这不是幽灵而是枯尾花’。想是这样想,还担心会跳出其他的幽灵来,其实幽灵是不会出现的,心里这样想,就觉得又进了一段了,这叫做‘相似觉’。残留恐怖的心,变而为无,就开了另一种的觉,叫‘随分觉’。但是还有残留‘凄凉’恐怖的心,说不知幽灵会否出来,从此说不定又成了迷。直到无这凄凉的心如同开始夜行时什么也不觉得一样,这叫‘始觉’,与‘本觉’成为一体这叫做‘究竟觉’,即始本不二。这样,妄尽归于始,一点也无翳(昙)。如对明镜,花映出花,鸟映出鸟,心的反映亦复如是不被昙遮,就能大开境地运用自在,这是说得到大机趣,但要行到这地步是很难的事。
本心虽已现出,但妄想难去,这就是‘既觉真现而妄难逃’。佛教说的妄想分做两种,叫做‘见惑’、‘思惑’。见惑是知识上的惑,即是理。饮酒是恶事,谁都知道,但偏有些醉鬼不知,或实在头脑愚拙的人也不知,这是见惑。譬如知道了喝酒不好,要‘停止’或‘不停止’?感情上难以决断,这叫做思惑。人生如梦,思惑难断。佛言:‘见惑顿断如破石’,‘思惑如同斩断藕丝’。藕丝极细,不易切断。真现而觉妄难逃,有大惭忸是知耻,就是感到很大的耻辱。
为什么要露出本心?是要现出自己本心而有耻的气氛,这知耻才是人间向上的第一步。世上人虽为恶不知是恶,虽知罪还要犯罪,没有想到自己‘啊!做恶了!’那未免太可怜。能自知罪恶而警醒的,才是非常。《遗教经》中说:‘惭愧是服放诸庄严最为第一。’耻是诸饰中最好的饰物。在此不能不想到的是,此耻心从何而起?应知心是真知本体,悟的当体,心应当如同镜的光明。但光明的东西常被阴翳遮上,这是要留心的事。‘水若无波则自定,镜未被翳则自明。’故心不可不清,去其混污自必现出清来。外界的诱惑是翳,内心的妄想是锖,去其翳、除其锖,就现出本心了。‘啊!作恶啦!不该如此做的!’这样的惭耻人,实是晶莹绮丽的本
心,大机趣的自在境涯。以种种来直指其本心,终得大惭忸,得此大惭,如梦醒觉真,悟何者为是,何者不是,欲望不能束缚,烦恼袪除,心情自然就喜悦不胜了。
【前集00九】
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1月10日
得意须早回头,拂心莫便放手
由主官上级蒙受了种种恩宠,洋洋得意自我陶醉,大都不顾虑有什么可能发生的灾难,等到遭遇了灾难就一蹶不振,失败倒台了。所以人们生于这个社会中,早回头自省不为祸殃所侵。要事先预防,不要等到事后追悔。
其次是更不可因事情稍有失败,就灰心泄气。语云:‘失败为成功之母。’人们必须具备百折不挠的精神向前勇猛迈进,然后才能到达真正成功之域。所以不要因为挫折就中止努力,这样的话任何事也不会成就。应当鼓足勇气,对于所做的事,不论怎样不遂心也不放松、不罢手,抱定了恒心毅力去做,必定能收非常美满的效果。也就是说,能够在艰难困苦中奋斗,才能得到伟大的成功!
总而言之,得意时自己能夸张就会生灾害;失意时要有魄力,向目的地加倍努力。这样,总有成功的时候,而未来的胜利与辉煌的前途方可以实现!
【前集0一0】
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首;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
1月11日
澹泊明志,肥甘丧节
对于这种藜苋粗食生活而能满足的,就绝不抱一点野心,其心如冰之清,如玉之洁。和这相反的,以美食来充腹的富豪人家,就甘愿以奴颜卑膝,来博取其所求的荣华名利。这样可看出做人若没有名利的心,就没有向人低头的必要,其志操是澹泊洁清不著一尘,坚志而不渝的。
相反的,求华衣美食欲念旺盛的人,就会使弄手段来获得他的要求,而不自觉其态度卑鄙。心一卑鄙就失去了丈夫的气节,皆因‘肥美甘食’而丧失!
所以说,粗食者志坚,华美者心卑。
【前集0一一】
藜口觅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卑膝奴颜。盖志以澹泊明,而节从肥甘丧也。
1月12日
眼前放得宽大,死后恩泽悠久
佛教把人生分为过去、现在、未来。因此,面前就是讲‘现在’的事,田地也就是佛书里所说的‘心地’,意思是说人的心实在是能作出种种烦恼的土地。
人生于世,如幻如梦,如白驹过隙,如过眼烟云。那么,为人应该怎样?应该放开心田,持心宽大!无论善人、恶人、贤者、患者,或长幼,或内外,都得无差别心,悉是包容,这种胸襟宽大、一视同仁之心,就不会引起他人的不平之鸣了。
又对于死后遗留的恩泽,总希望永久流传,这在生前就尽量汲汲施惠于人,牢记服务人生的宗旨—‘乃役于人’,永久永久!使人家不觉有缺乏,使人家不会不平反而满意;就是你死了,你的芳名万世永垂不朽,你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前集0一二】
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惠泽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匮之思。
1月13日
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
走山边的小路,不能二人同时通过,如果争强抢先,就有坠落深谷的危险。处于这样的场所,自己要停留一步,先让他人过去,这才合乎礼仪,而又是最安乐的办法。还有,对于有滋养成分的美味食物,你不可一个人独食,要分三分给人家吃。这样的做法,就是谦让之德,对于做人处世,不但一点没有危险,反而是得到安乐的无上法门。
《易经》云:‘天道之盈也亏,乃视益谦之有无。’故此,假设把他人压倒而自己先登,横取他人之物以满足自己,这种一时的利益,实是变为痛苦的根源,也可以说是违背天道。天是抑恶扬善的,邪到底不能与正匹敌。
日本的古人武田正信说:‘谁也见到圆满的月,但是十六夜就亏了。人生在世,亦复如是。’这含有哲学的意味,可给我们警惕。正直的事才是‘天道’,而‘邪恶’(邪僻、偏狭、妄佞)的行为,绝不能得到安全。
【前集0一三】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1月14日
脱俗成名,超凡入圣
人有超群的手腕及聪敏的见识,固然能成就一代伟大的事业。但也有平凡至极的人,纵然没有完成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因能专心致力于一己的事业,不被功名利欲所左右,而终于成为社会的闻人。
人在治学或修养上,应该抱著远大的理想,站稳了脚根,积极的去改造社会,这社会事业固然有赖非常人去做,但是普通人也好,假如真能修心养性,其心不为外物所夺,全副精神于修学积德上努力,他虽然没有能如伟大人物那样轰轰烈烈的事功,但久了也是能够达到圣人贤者的地位。
【前集0一四】
作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工夫,减除得物累,便超圣境。
1月15日
义侠交友,纯心做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指真正的良友比骨肉还要亲近得多,而真朋友是不易得到的。
泛泛酒肉之交,不能算是真正的交谊。真诚为朋友的人,要互相劝善规过,互切互磋,互琢互磨,遇到了祸患则共同去担负,喜乐幸福也共同去享受。同悲共喜,难兄难弟一般。这样才能算得上有侠义心,交际的原则也才合宜。如果只为一己利益去交际,不能叫真诚的交谊。
其次,做人是要有积极修养的工夫,磨练自己的人格,不为外物玷染了纯洁的心。
在恶俗的社会里行善渡世,对于恶俗就不得不忍受到一个程度。如果只为一己的超然,不问世道的兴衰,这样的人最多也不过独善其身,绝不能得到普遍的敬仰。所以,一个人如果入世交往俗人,自己也必须变俗,与社会的步调一致。然而,其心也被染成了世俗情态,就没有用了。在俗中而不失一点纯真的素心,不因外物而污秽了本心,这样才是一个觉者。
总而言之,与友人交际,遇到患难要去拯救,这是与人交往必须要带三分的义侠心。一个非常人物的活动,任凭遇到什么变故,也要抱定坚固的意志,勿失其本然的心。
【前集0一五】
交友须带三一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
1月16日
德在人先,利居人后
从他人爱得荣誉或得到利益,切不可争抢到人的前头,应该先让他人而后自己再领受,不这样做就会引起人家的怨尤。反过来说,对于社会国家有利益的事,或有关个人的道德修养,则不要落在他人的后面,要自己争著前进去做。
从君上受了爵禄的恩宠,或是从他人处受到物品的享受,即便是应当得到的,自己也要扪心自问,反省自己的身分和劳力,应不应当得到这一分享受,一定不要超过分限的程度。不论什么事都要保留余地,就是这个意思。
对于自己的修养或实践道德的事,必须要尽自己所有能力去刻苦努力。
宋人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同样的教训。主要就是要:‘乐让人、苦己取。’如此才是修养道德的本旨,修养心性的根本。苦乐原是绹的绳;乐的结果是苦,苦的结果是乐。苦乐相循是自然的法则,与日月星辰之运行原理相同。所以现在的苦是为将来的乐放撒种子。古人有云:‘吃得苦中苦,乃为人上人。’不能吃苦的人,恐怕事事都不会成功,‘苦尽甘来’也是不移的道理。
但是,君子不是为求将来的乐而现在甘心受苦的,他只是为社会、国家、民众有利,而自己吃苦取苦,把乐让他人。这样他才心安理得。君子生活如同食淡菜,一切讲淡而不讲浓。既然淡了,便能看破实相真如,也自然能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
所以说,有德行和善根的人,能够处处留心做善事,谋众人的福利,连一分一秒的时间都不轻易放过。
【前集0一六】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踰分外,修为毋减分中。
1月17日
退即是进,与即是得
待人处世有两种方法—一是把人压倒自己占先,还有一种是与人为善互让互谅;前者是竞争的行为,后者是谦让的行为。这两种态度完全不同。中国学者辜鸿铭认为,西洋人的生活乃是建立在物质上面,谈不上什么文明,他们是凭著相互竞争的思想而发展进步。我们再看看东方,以中国而论,是在物产特别丰富的黄河、长江流域一带,文化发展即以互相忍让的精神而发。
今天的世间许多人都以为别人的头痛可以忍耐,而自己的腹饿就不能忍耐。以这种作风,独行其是的个人主义,排斥他人什么都不行而以为自己什么都行。这种利己而不平等的主张,不能互助互让的行为,人类的和平哪有保障?为了社会共同生活,就应当有不落人后的觉悟。例如研究学问或改良社会,必须站得稳、立得定,大踏步向前迈进,但我们若于日常共同生活上互相排斥、互相争夺,而不能互相协和,就不能共同生存下去。
其次,说到:‘处世让一步为高。’渡世让一步,就表现气节崇高,道德高尚,即符合老子所说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谁持有这三样就如同持有三宝。慈是慈悲,就是同情心,也就是为别人著想的心,是处世待人的根本思想。俭是俭约,亦即是节俭省用的意思,对物不要用之过度,八分就够了,这便是‘恭俭持己’了。现在的人不论什么事情都是十分中之十分的以畅行其志,从这里就生出了烦恼。因此在世间。人若自满的话就会生出缺乏,希望十分必招致失望。如能在人间努力十分而有八分的生活,才是安定生活的良方。现在的人在生活方面是努力八分就当作已做完十分,那就发生了两分的缺陷。所以老子说的俭,岂不是渡世三宝?再说到不敢为天下先,这意思是说‘让’与‘俭’两字,对人要让,持己要俭,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让的意思。以上是老子思想,指明让一步是高明的。
‘退步即进步的张本’,也就为进步的根基。这句话乍看像矛盾,实际上退步的事包括深奥的意味,就是精进自身的道路,也是救渡众生的真理。佛家说:‘上求菩提,下化众生。’就是向上求得菩提之道,向下要成济渡众生的菩萨道,更进而成为伟大的如观音、地藏等菩萨。可见已开悟到佛的境界,更要退步下来为一切众生服务,去济渡众生,行菩萨道,这就成为进一步成佛证道而具备了基础。
人类皆以脚跑步,跑时一定一足向前,一足继之于后,一脚停止。如果两足齐出,就违反了跑步的方法,会颠仆倒下,所以为了安全跑步就不可不注意。而退一步正可免除七颠八倒的痛苦,如同安分守己是进步的基础。
待人不要过分苛酷,责备人太过分了不大好,因为会引起他人反抗而招自己惹祸的根源,这一点是不可不注意的。俗语云:‘穷鼠咬猫。’故对人实应宽大,待人宽一分即是福田。古人说得好:‘自萧如秋霜,接人如春风。’意思是说对待自己如同秋天的寒凉,对待人如同春风的温和,这就是在交际上要宽一分,结果就会得到自己的幸福。
再说:‘利人实利己的根基。’从表面看,世间哪有这样的傻瓜,利益给了别人却使自己丧失利益?人只为自己的利益打算,结果反而下能为利自己,而为利他计划的人反而是和利己一样。举一个例子来说,做商人的只是为自己的利益打算,把坏的物品高价卖出,如果存这不良的心理,虽一时赚钱,时间久了谁也不来买他的货。相反的,好的东西要卖得便宜的话,自己固然得到的利益较少,渐渐的,买的人增多,生意就繁盛而永久了,利益不就越来越大了吗?所以,买卖生意要使买的人喜欢而卖的人也喜欢,皆大欢喜。这是道德的标准,也是利益的根基,人又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不难了解,利人实实在在便是利己。
【前集0一七】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1月18日
骄矜无功,忏悔灭罪
对国家树立大功,并且是天下万民崇敬的英雄人物们,若是夸耀自己的功勋,当这念头一起,他的功劳就完全从人们心中失掉了。古人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就是说要死去多少的兵士,才能成就一名大将的功勋。能时时有这个念头,就是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切切不可自己内心持有一个‘矜’字,使声名受到恶劣的影响。
再说到天与人都憎恨,宇宙间不容的大恶人,如果能心底发出最真诚的忏悔,改过自新,洗心革面,那么一正其心,恶念便消,所有罪过也就免除净尽了。
佛经说:‘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意思是要我们自内心改造、净化、建设才有办法。
故从善恶完全系于一心,由一念的动机而成。一念会变为善,一念也能为恶,所谓一念之差,可以上天堂,可以入地狱,真个可惧可戒。虽然善恶在表面不同。但都是心在作祟而左右摇动,犯罪与作恶的人。设若一旦幡然醒悟,痛定思痛,改过自新,同时也可把罪孽消去,而遗留下来的便仍是本来的善心。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是复见了他的本性。
所以,过去有一句话说:‘憎恨罪,不憎恨人。’因为犯罪的人也具有善根,如果能发动善心,改过向善,就变成无罪的人了。最不好的莫过于存罪而不知悔过自新,不能重新做一个正大光明、行为磊落的人,这才是莫大的耻辱啊!
总之,不骄慢、不邀功是很重要的事,而做人最重要的是时常检讨一己的行为功过,不论何时,要虔诚忏悔罪过,日新又新,做一个新生的人、善良的人和安贫乐道的人。
【前集0一八】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
1月19日
完名让人全身远害,归咎于己韬光养德
伟大的声名或功勋伟业,总是容易受到他人的嫉妒、猜疑、怨嗔。故此,作为一个君子,便要明哲保身。不能一人独占,使人生怨恨诽谤。在十分里能分一两分给别人,自己虽留下七八分也就不至于使别人怨恨,并且可以保住自己的安全,离开重大的危害。
完名美节的反面便是败德乱行,任何人都喜欢有荣誉而怕被污名。受污染损害名誉固然可恨,但也不能完全都推给别人承担,自己的清净洁白之身,固然不愿有一点污名,但为了牺牲成仁的伟大道德,最好给人以美誉,自己负起罪辱。那么,表面上虽然不太光彩,内心却光明。能够这样涵养德性成为更完善的清高脱俗的人。
【前集0一九】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1月20日
天道忌盈,卦终未济
人人对于事情都想求得美满的结果,于是人人都用尽十分的力量以求成功。若能够不用尽全力,留下几分的余地,则造物的神也不会加害。
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圆满无亏,那就为天地鬼神所忌憎,内忧或外患必定纷至沓来。
古人说:‘满即亏。’又说:‘满招损。’意思是指无论何事达到绝顶的时候,很快就会向下坡走,所以做事不能十全十美,不如预备几分余裕比较安全。这种圣贤教诫我们的名言,是不可不注意的。
【前集0二0】
事事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召外忧。
1月21日
人能诚心和气,胜于调息观心
说学佛是有何妙法或修道要向深远之处去求,那是莫大的错误。佛家所说的真正的道并不一定向远处求,而是在家庭或是日常生活上做人做事皆可以具有的。因家庭中就有一个真正的佛。而日常遭遇的种种事相中,就存有一种真正的道。那是什么?就是我们一家相处要互以诚实的心、和蔼的气氛,表露出优雅的话语,脸上是愉快的神采。一家同居,一点没有隔阂,宛如形骸合在一起,心气融成一片,这样下去,一定能过异常快乐丰富的生活。这等于直取真正的佛,也就是真正的道,不一定要持坐禅调息观心的工夫,而且胜过坐禅等千倍的实用功效。
佛家常说成佛或得道,非要坐禅、调息、观心等积此种种工夫不可,但是舍此而重要一筹的是:注意在日常生活上有真佛与真道的存在,即教我们将佛法实现于日常生活中。禅宗说‘回顾脚下’,就是这个道理。说得更浅白些,即拿笑颜象征佛的道,因和蔼的笑就显出慈祥的心;相反的,怒时的心就形成了地狱、恶鬼之道了。故道是近者,只在本身周围,不必求之于远。时人多不知此理,诚可哀叹!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由上所观,可知此言不虚。我们为三宝弟子,要牢记我们要求一个真理,就是我们生存于世的目的。孔子也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大家要扬弃迷妄的思想,直趋真理生命之道。
【前集0二一】
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种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释,意气交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矣!
1月22日
动静合宜,道之真体
好活动的人,如云间闪出来的电光或风前摇摇摆摆的灯火,始终动而没有片刻的停止。与这相反的,好静寂的人像火烧后没有一点暖气的冷灰或像干枯的树木,毫无生气。这等人都是偏在一方,无中正可言。然而,人是需要静止如一朵不动的云,或一湾静止的水,在静的境界中也如云鸢飞在天空,游鱼在水中活跃一样,真存著活动气象。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那就是说人生于世,必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积此动静二方面的修养,才可说是有道者坚忍不挠的心体,和具有高尚理智的人。
【前集0二二】
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
1月23日
攻入毋太严,教人毋过高
处世须注意的,是和朋友交,能常见到他的不当行为,然后忠告他,使他改过,不过,不可过分的严格或使人难堪。要事先考虑一下。我的忠告,我的责难,其人到底能否接受而去改正。
所以。当场的胡乱攻击、过于为难的责备,都是不适宜的,而适度的谏言却足以使人去恶为善。
至于教导他人向善,不要论调过高,必须考虑他的能力,以及他能否遵从、能否服膺为原则。这样能使人因其不同的才智而达于至善,就他的性格给予适当的启示,必能发生很大的效果。
【前集0二三】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1月24日
净从秽生,明从闇出
生于粪土中的蝉的幼虫比任何东西来得污秽,但久之却能蜕化为蝉,飞停于树梢上,被秋天凉爽的风荡拂著,去吸饮那清净的露水而生活著。那枯朽而腐败的草,如同尘土一般的无光无色,但一旦孕育出萤火虫,在初夏之夜的空中飞翔,自由自在,一闪一烁放出灿烂美丽的光芒。关于‘腐草化为萤’,有《礼记》‘季夏之用,腐草化为萤’的传说,是否事实不得而知,但常常被人引用作譬喻。
由前面说法,便可知宇宙间存在的东西由大至小,由贵至贱,甚至粪虫与腐草一类的东西都各有其价值;也就是指天地间没有一件东西是没有用的,‘暴殄天物’最要不得。更主要的是说明了洁净的东西乃自污秽中生,光彩的物品从晦暗中出,我们由以上的例子思考一下就可以了解其中的真理。例如,粪尿是极秽的东西,但把它当作肥料施于田园时,就成为五谷或青菜等洁净有用供人的食品,这时候绝不再是污秽东西,而成为美味的食品了。但五谷或青菜通过我们的身体,又成为排泄的秽物了。
如此看来。在清净与污秽中,简直没有区别,故清净即污秽,污秽即清净。事相如此,万物在循环变化,表面与里底亦不致相差太甚。推演下去,善、恶,明、暗,上、下,高、低,贵、贱,天国与地狱,神佛与邪魔,一切的一切,万物的差别本来是没有的,但是立场不同,看法就不一样了。这从一方看来为善;他方看来是恶;同样的,一方看来是恶,他方看来则善,两个即一个,一个是两个,本来无有差别。即使有差别,也不是事相,而是心境的变化罢了。
但这样说,又会被无差别的观念所困,陷于‘平等观’,这就又错一下。如说杀人及救人无差别的话,那么杀人岂不也好?绝没这种道理。这点倒是要认识清楚。因为我们是万物之灵的人类,应时时刻刻记取以理智来辨别是非,认识真理,去恶行善。
【前集0二四】
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翻采于夏月。固知洁常自污出,明每从晦生也。
1月25日
客气伏而正气伸,妄心杀而真心现
凡是自以为崇高得‘了不起’的人,其傲心充斥于心灵之上,总感到自己是智者、是英明、是伟大,就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引起这样的高傲,对人都是那般的骄傲不逊,那即使他有很大的勇气,也只是假的、无用的、无价值的,绝不是真勇的显露。一切的一切,无非是客气。客气是不好的,如能以一本真的元气,来降服此一附在元气里可卑的客气,就可以伸张正气了。故我们应以真如的元气来抵制邪恶的客气。身体是一个小宇宙,一个小天地,能支配光明正大的心,就是正气,就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浩气长存,百邪自然避去,这是真理。
又说到我们心中存在的憎恶、爱好、怜惜等等的情欲、执著、判断人间是非善恶的意识,通通都是妄心作祟,当然也就显不出真心来,故此吾人若把虚妄心去掉、灭掉;始能显现出潜在而真实不虚的本心来。这真实的本心,我们可以名之为真挚纯明的道心。
总而言之,人被客气所驱,被妄心所动,在无明的暗道徘徊,在执著的偏径傍徨,于是失去了大勇的心。我们要绝对把它消杀降服,自然而然便能伸张浩然的正气,显现真实的道心,以达于菩提的境界。
【前集0二五】
矜高倨傲,无非客气,降服得客气下,而后正气伸;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1月26日
事悟而痴除,性定而动正
通常在饥饿的时候,食物吃起来可口甘甜。若是大吃大喝,美味浓淡就一点都分别不出来了。同样的,房事以后筋疲力尽,那时绝对不会再想男女性欲之事,因为暂时的快乐已经满足了。
上面固然指的是食欲与色欲二种,其实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贪,过分贪图享乐。所得往往适得其反,所谓‘乐极生悲’,这道理一点也不暇。因此,人们通常在做某件事后产生后悔的念头。我们要做到‘八风搬不动’的境界,进而修学菩萨道,必先正其心去其痴。‘正心’不是易事,必先打破愚痴与迷妄的执著。唯有这样才能巩固天然的本性,本性是善良心,善良的心能端正沉著,那一举一动也就不会不正了。
【前集0二六】
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常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1月27日
轩冕客志在林泉,山林士胸怀廊庙
高位的政治大员担当国家重要的责任,每当面临国家利害的关头,应当以国事为己任,非行满腹的大经纶不可。但就人情上来说,人类的劣根性好贪,私心很重。有了私心的执著,便沉沦歧途而不自知,这是十分令人慨叹的。因此,身为达官贵人,必须摆脱自以为‘了不起’或‘超人’的心理,要知道人类或禽兽都‘强中自有强中手’,金钱本是‘生不带来’之物,名誉在我们死后也就‘烟消云散’。
在恶浊的世界上,什么是可留恋的呢?因此,必要舍去名利,学习山林隐士们的高洁风流与雅量。‘富贵于我如浮云’,那就能领悟无上哲理,知道人生的真价值了。
相反的,从宦途退居于山庄野岭,过著闲云野鹤自由自在生活的人,不可以完全忘记国家,要时时刻刻关心国事,在政治上有卓越的识见,爱国救国的抱负十分真切,才显出自己是个高风亮节、明礼知义的人。
【前集0二七】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
1月28日
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
我们生在世间,尤其是大丈夫本应立功建业,但不要过度被功名心所驱使,或以龌龊低下的手段去做不可告人之事,增加自己的光荣与威严,这样是会引起种种祸端的。不如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去为一生事业努力,才是伟大的功业。
对他人施恩惠也是很好的善行,但我们施舍的时候应以仁心施舍,并且了解‘舍’的真义。真正的舍,绝不是舍一点小惠于人,心中抱一种希望报酬的心理,如有一丝一毫这样的心理,就是贪不是舍了。真正的舍,要像蜡烛般牺牲自己给人以光,又如太阳的光热照著大地,都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不望代价,不望酬劳,如此才符合施舍的真义。否则施恩求报反而招怨,要无怨心才是恩德。
佛教所说六度,第一度是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在行菩萨道时,左手施人,右手没有想受报。佛经上说:‘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此是不朽的名言,我们要好好遵守去做,发扬我们的德泽。
【前集0二八】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威德,无怨便是德。
1月29日
做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
注意更注意,用心更用心,这样勤于自己的事业,原是很好的事。但也有其一定的限度,超过了限度,如过于忧愁,就不能保养自己的身和性,不能愉快、健康了。
对于事物不可过分执著,所谓执一己的偏见或过于热情都是不当,要以淡泊的态度减免私欲。所谓:‘明月清风不要钱。’人心像这般淡泊,富贵公侯非我所愿,心境自清凉,会无忧无虑,何等高逸。
但什么事都不可走向极端,假如太淡泊了,没有一点热中,冷面冷心,这样就不能广救世人,有利社会,岂不枉生一世。一个人必须为国家、为人民谋福利,不然就丧失生活的意义了。
总之,采取中庸的态度处世做人最可称颂,最值得效法。
【前集0三九】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通性怡情;澹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1月30日
原谅失败者之初心,注意成功者之末路
在社会上筹谋大事业时,没有人开始就预期失败,但实际上看起来,成功的人很少,失败的人反而太多。失败的人,遂穷势蹙,虽有手足,虽有才华,亦徒增悲观,徒叹奈何了。这时候,最妥当的办法要一心清静,想想原来谋事的居心是否善良正直,是否合乎天理人意,有无缺点落后之处?如最初的出发点错了,其事失败是一定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有当初出发的正心,必定成就光辉灿烂的事业。一失败就陷于悲观、自暴自弃的人是没有前途,没有希望的,这种人无论如何总归失败。
人在成功之时,绝想不到日后会否有遭失败之处,那顾首不顾尾、思一而忘十的人,其后果不堪想像。‘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生在世,最要紧的是在功成时急流勇退。在得意的时侯,当思末路的来临,最好是退让给更贤明的人继其事业,自己则善治其身,静心修养。
如能知返静修,他日明心见性,直证菩提,实是极佳良策。
【前集0三0】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亲其末路。
1月31日
富者应多施舍,智者宜不炫耀
有很多财产、身分很高者,对人应该宽大,而实际上世间不少富贵之人重疑多忌,对人苛刻冷酷,属毫无慈悲者居多。也就是说:‘其身虽然富贵,其心地行为则贫贱。’像这种人哪能常久保持富贵,又哪能享受一生的福禄?倒是舍弃自己当享受的福禄,而与贫贱者为伍,反而好些。
再说,贤明聪颖有才华的人士对事物的道理本很通达,应当把自己的才华藏而不露,以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一般所谓聪明的人,大都把才能显示给他人看,很少有自己隐蔽才华而善自保其身的,这虽说是聪明,却与愚笨的人行为没有两样。要知‘聪明反被聪明误’,如是下去,岂有不失败
脾明的毛病在于自以为‘太了不起’,我们处世,应以虚怀若谷的态度,才可以明哲保身。
【前集0三一】
富贵家立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贱具行矣!如何能享?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败
2月1日
居安思危,处乱思治
站在相反的侧面的任何一方观察,感觉人生不过如是,就能体会到高卑、晦明、静动、默躁的对比目的何在了。
居高位的人,在高位上得意,被物欲眩惑而不自觉,自然不知处境的危险。一旦去其地位,改立在低下的地面时看见原来的高位,就明白高处的危难,无异是一陷阱,就不由自主的感到惊心动魄了。
居暗处成了习惯,光明世界的事只能由想像得知,想像却非事实。但由暗处所看到的光明,比由光明处所看到的光明更加清楚。
因此人在社会上活动,热中时什么时侯都忘得一干二净,一旦脱离社会,闲居隐世,谢绝交际,不愿应酬,就知道当时的活动原属辛苦徒劳,扰攘一世,能得些什么,有何益处
与人谈话时不感其牢骚可厌,等到独自沉默反省,便知道牢骚多言无益。这就是‘云中不见云’、‘臭处不知臭’。我们有善、恶,有真、愚,有清、暗,但不自知;知能撇开主见,置身客观立场,立即可以看到自己所做的是什么。因而我们要想成功伟大事业,应时时离开主观的立场,客观而审慎地反省,并深思熟虑才好。
【前集0三二】
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太蔼,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
2月2日
人能放得心下,即可入圣超凡
功成名遂,富贵荣达,是人人希汞的。具此向上心,便要奋斗,不断增进自己的学识,不但有益自己,也有益别人,更有益于国家。故求功名富贵本是善事。无奈因为有人不择手段,企图以种种不道德的行为以求达到目的,这样便成了功名富贵的奴隶,岂不可悲可叹!故为人不要在功名富贵上用死心,要一心存善念,一身行善事,一切不可因小而失大,眼光要远,不要坐井观天,成为野心的奴隶。
仁义道德是非常重要的,如置仁义道德于不顾,就如同禽兽了。但满口仁义道德,心却被仁义道德所囚系,想成一个人人赞美的道德君子,事实上自己却无此修养,于是不惜戴上假面具,伪为君子人物,脱了面具就是男盗女娼。这样的‘伪君子’,最坏不过了。
真正有道德的人绝不空口说谎话,凡事都以实际行为去表现,永不挂羊头卖狗肉的自欺欺人。我们必须努力放下虚假之心,做真正‘仁心’之事,然后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前集0三三】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
2月3日
我见害于心,聪明障于道
人类谁都爱利好欲,这利欲在恶的方面活动,即成为图私利私欲的贪婪者。在善的方面活动,就能奋发致力于社会利益的事。所以利欲不能尽说是坏的,也有好的一面。
最可怕的是人的我见邪解。所谓‘我见’,便是不正的意识,这是最害人的心。以我见待人接物,不仅害自己的心,做出不道德的行为,更足以惑乱社会人心。
女性的声音美,容貌好,世上为女色溺身的男子太多了,从这一点说,女色是很可怕的。然而仔细思考一下,男性需要女性,有时为女性所溺,应该说是男性追求女性的不对,不能尽怪女色害人。而‘食色性也’,谁也不能说是完全不对。何况在诱惑方面说,只要有节操而坚固的话,就不至于沉迷声色了。
这样看来,最可怕的是自以为聪明实则糊涂的人,被聪明的我见塞满了头脑,什么事都不往上求进步,不努力,所持的见解也都不正确,故不能入道。
因此,人道的障碍物无他,可说完全害在‘聪明’二字,有如吃树的蠹虫一样。
【前集0三四】
利欲未尽害心,意见乃害心之蟊贼;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藩屏。
2月4日
知返一步之法,加让三分之功
人的心不是简单的,而是复杂无比的。
所以,人心变化也奥妙无穷;今日所看见美的物品,明天就觉其丑,今日认为可爱的,明日也许认为可恨,故实在不可依赖。
王维诗云:‘人情翻覆似波澜。’故人情世故不可不知。俗话有云:‘纸薄,人情更薄。’依赖别人,看人家的脸色过活,那就太难了。
世上的道路险阻不平,走的时候必须小心,一步之差便将堕落,那么怎样做才能安然度世呢?说起来很简单,便是谦让之德。见通不过,便退一步让人。就是行得通的地方,也该十分让三分。如是谦让,不但是美德,也是唯一不招人怨的度世上策。
【前集0三五】
人情反覆,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2月5日
对小人不恶,待君子有礼
精神的修养欠缺,不能达到有圣德的境域。一般人总是过失很多,故对人责备他的过失,严辞训诫,谁也知道,谁也会做,并不是困难的事。但对人应该持有憎其罪而不憎其人的态度,以正道去教化,才是合理。
其次,对于有道德的君子来讲,谁都会恭之敬之,但太谦逊或太恭敬的出乎范围之外,就容易成为谄媚。对人敬重过度,自贱自卑,那不是应有的礼仪,所谓:‘过犹不及。’但超越礼仪之外,对人疏忽冷淡,也是不应该的。最好采取中庸之道,礼貌风度要用得适当。所以说,接待君子是一件困难的事。
总而言之,对小人憎恶,对君子尊敬,是人之常情,但做事务要适中,对人要不越礼,以孔子‘中庸之道’去问世,不论对小人也好,对君子也好,一定不会招致什么怨尤或失礼。
【前集0三六】
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2月6日
留正气给天地,遗清名于乾坤
天地间的正气存在于每人的心中,而自作聪明的人往往抹杀了这股正气。聪明人喜好掩饰罪行,巧诈、浮夸不实,于是正气在堕落的人格中表现不出来。故此,说聪明误人。我们要伸张正义、普照人心,必须从每个人做起;那就是要人浑浑噩噩,朴质讷实。太古时候的人,浑浑噩噩,不知欺瞒。这便是真、美与善了。
同样的,我们应该抱著澹泊的心情去处世,因为澹泊自有崇高的真理存在,而纷华奢侈只能使人堕落。人做了不名誉以及各种坏事,以图换取不该得的享受,都是这纷华奢侈的欲念所促成的。我们宁可澹泊一生,最后留下一个清廉高洁的名誉,纷华奢侈,不过是眼前一时的云烟而已。
【前集0三七】
宁守浑噩而而澹聪明,宁谢纷华而甘澹泊,遗个清名在乾坤。
2月7日
伏魔先伏自心,驭横先平此气
恶魔是可怕的,但实际上心魔才真可怕。
魔有两种,此处不是指外来之魔,而是指心中之魔,即先须降伏自己的心魔,群来之外魔自然而然退散。俗语说:‘除山中贼易,除心中贼难。’心中的魔,障碍了我们的修道,使我们见不到真,摸不到善,触不到美。使我们失却了光明,见到的是黑暗,昏然一片,不能清醒。
凡夫临事即迷,非事物迷人也,自己作祟。不能降伏内心;一旦除去内在可惧的‘恶魔’,其余外魔不论有多少,皆能退后,听本心命令,就无害于自身了。故当初释迦佛的得道,是袪除魔障证向涅槃的。我们要效法佛陀降魔的精神才能得道。
其次,想制驭骄横的心,必先制驭自身的客气,外界事物便不能影响。但是我们的心猿意马跳跃不已,做出迷惑狂妄的行为而不自觉,这就难免有不测之祸。所谓‘制平客气’。就是降伏这跳跃不已的心猿意马,以免一失是而著迷受惑。这样心既平了,百邪不入,寒暑不侵,外魔外横,对我就没有丝毫的办法,何愁不能修道证果呢
【前集0三八】
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者,先驭此气,气平则外横不侵。
2月8日
种田地须除草艾,教弟子严谨交游
教育子弟如同教养深闺的处女,不能稍微放松,因为偶一放松,青年便易入于歧途。更须密切注意他的出入,谨慎他所交的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次与恶人交,感染了恶习,就有堕落的危险。因青年大都血气方刚,意志易于动摇,古语云:‘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这关系是何等的重大。
譬如一次交了恶友,如同已耕好了洁田中,应当放下清净的谷物种子,才有好的收获。如果误播下杂草的种子,就会使杂草蔓延,无法植出好的禾苗。一染恶习,定结恶果,同时训诫子弟如不顾及教育的方向,其后果也容易发生缺憾。所以,要以悲天悯人的心情,磊落光明的心地,密切注意教养的有效办法,才能造就出好的子弟来。
【前集0三九】
教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净田中下一不净的种子,便终身难植嘉禾矣。
2月9日
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
情欲的事,都是人人想求得的,但无论何事都要有个分寸,不可一味贪图快乐,被诱惑成了它的奴隶,恰如跌到山谷里面,不能自拔了。
例如酒之一物,只要一点代价即可入手,使用的地方也非常普遍,如婚丧嫁娶等仪式都要用酒,医药上亦需采用,如用得适度就兴奋情绪,增进情感,医治疲劳,促进健康,俗语说:‘一醉解千愁。’或:‘酒是百药长。’利用之过度,即被诱惑陷入深渊,俗语说:‘酒后无德。’又说:‘酒为万病之基。’不但有害,且致夭寿,结局是害人不浅。
其次是,我们走著义理的坦途,无论有多少困难也应当去克服它。佛家说,‘一寸道,九十魔。’又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可见修养练道之难。但我们不能怕麻烦,不能顾忌任何困难。在个人物质精神方面也应以精神为主,物质为从,如以物质为主便是本末颠倒。本著精神良知走向前面的大道,就能得到了。
修道如登山,不可退后一步,不然就如隔了万重高山,无法达到。而学道、修道最要紧的便是要把握时间,所谓:‘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很多人往往要到明天才肯努力,这很可悲。
西谚说得好:‘一个今天,胜过两个明天。’我们要把握今天,求无上的大道。
【前集0四0】
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
2月10日
不流于浓艳,不陷于枯寂
每个人都有思维,这个思维也就是心念。心念有宽厚也有淡泊,殊不一致 宽厚是心念浓艳所致,淡泊则未免近于刻薄。那么,应该采宽厚还是采淡泊?何去何从,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人的心念总不离衣、食、住、行,那我们采浓厚一些的方针,充实衣、食 住、行,使其丰裕。推及万事,使什么事都因之充盈,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心志过于浓厚的人,尽情讲求嗜好,忽略了正道的发展,则容易被人厌弃。所以浓艳太过,也不是应该采取的态度。
至于淡泊呢?由于一己的居处饮食以至于一切,都淡而无味,生活自然也就陷于枯寂,兴趣低落,又如何能达到成功的境域呢?君子是不应枯寂的。
因此,应以佛家中道的真理作为南针,不要太过也不应不及。‘过犹不及’是一般人应当遵守的原则,不流于浓艳的一面,也不偏向淡泊的一方。
【前集0四一】
念头浪者,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浓;念头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
2月11日
超越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
人以物质为荣,走向富贵高官,我则依然故我。毫不为达官贵人的职位感到一点羡慕,或动摇了本来的志趣。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君子,走向仁的一途,以仁爱待人,以道德为尺度。君王啦!宰相啦!高高在上的地位不过是樊笼一样,宁为自由人,不为富贵荣华所囚缚。做个高风亮节的君子,胜于争名夺利的小人,人到了最终不免两脚一伸,黄泉路引,那时名利皆空,只有君子的盛德才永远为后人怀念。
《史记》中伍子胥言:‘人众能多胜天,天定亦被人破。’并非虚语。人的志气是最厉害的,成功失败系于此志气一动之间,志气一旦集中,攻无不克,至于人的气质变化也全赖这志气的一动与一定。
造物者铸定了人的模型,唯君子超乎其外。人既能胜天,君子的意志,常不被任何事物所左右,即造物者亦无法来支配它。所以,佛家说:一切唯心造,自力创造非他力。
【前集0四二】
彼富我仁,被爵我义,君子固不为君相所牢笼;人定胜天,志一动气,君子亦不受造物之陶铸。
2月12日
立身要高一步,处世须退一步
人生在世,自己本身要立得稳,站得牢;心地要放宽,要高超,不可与世人一般俗见雷同。也就是说,要认识真理,修身养性,如果不然,同凡夫俗子一样,时时刻刻在泥淖里打转,一似尘中振衣、泥中濯足,又怎能成为一个不凡的人呢
同样的,处世待人,谦让为高,退后一步可进十步,若是如一般鲁莽灭烈之徒,恃一己无谋之勇,一味盲目,必如飞蛾投火,被火烧死。又如羚羊的勇猛,只知直冲向前,头角触著了藩篱,倒挂在头上,拔都拔不出来,前进不能,退也不得,后悔就迟了。
因此,我们为达成目的,绝不能盲目努力,一方面要具有高超无比的赤子之心,另一方面要加上谦虚求进的修养之道,然后成功可期,光明在望。
【前集0四三】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2月13日
修德须忘功名,读书定要深心
大凡求学问的读书人,是为了深明事理。那就应把散乱的精神收拾起来、统一起来,用于研究事理一方面,这是很重要的。
也就是说,求学最大的目的还是为了更高尚的道德,发挥道德与加强学识是应齐头并进的。现代人多藉修德之名,为了他个人的名利、事业的前途而努力,这样便失去为学的本意,没有深入的学问可求了。
读书人往往只知道吟诗弄赋,但求风雅不求实学,这种人哪里是真正的求学呢?没有深入的学问,只求一些肤浅的皮毛,那是何等可悯!明乎此,要修养一心,求最真实的学问,不是风雅一番就可以了事的,为了真正的得益,我们便应该发菩提心,修无上道,去做度世人的大事业。
【前集0四四】
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举,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2月14日
真伪之道,只在一念
任何人都有一个本性的善心,推面广之即成为大菩萨心,维摩是印度的佛门大德,其实他的心与屠夫和创子手并无差别,因放下屠刀,醒悟前非,则真知性现,仍可成佛。
真、善、美充满了宇宙,这天然的趣味虽在贫寒破旧的低矮茅屋中,一样可以得到与富人高楼大厦各有不同的情调与趣味,然则,金屋同茅屋没有太大的差别。
人类的心本是善良的,可惜为情欲所缚,蒙蔽了真如之心,混沌污浊不知自救。有此欲心,一切善良已被七情六欲的恶贼据守,一转眼间错失了修养的道心,如咫尺之差就隔去十万千里之遥,有道的人却因欲情而成帛非道的人,好像光明的人忽然盲目,不是人可悲了吗
所以,欲心不可使其高张,看清原始以来的欲心,坚持不退的道心,则菩萨之道不远矣!
【前集0四五】
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处处有种真趣味,金屋茅檐非两地也。只是欲闭情封,当面错过。便咫尺千里矣!
2月15日
道者应有木石心,名相须具云水趣
一个有志修道的人,应该有木石那样不能移动他的恒志,既不会一味贪图世俗富贵名利,更不致趋炎附势,如果稍有一点贪恋富贵的人,一心求权势功名,这人便成了欲望的奴隶,进入了迷惑可怜可哀的欲境。
政治家们统治天下,亦必须具有一片清淡如云水僧的趣味。所谓‘云水僧’,即托钵云游四海的僧人,他们身穿染墨的法衣,戴著三度笠,手中托著钵,那种无忧惧无挂碍的风度,和恬淡超逸脱批出尘的清高志趣,是平凡人所不及的;政治家能具有那种心,政事一定可办得有条不紊,政风清廉,举世推崇。
不然,贪执富贵荣华,那就等于一个不想向上的人,忽失足跌落无底深渊,不仅不能治好国事,恐怕一己的身命都保不住了。
【前集0四六】
进德修道,要个木石的念头,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贪著,便堕危机。
2月16日
善人和气一团,恶人杀气腾腾
君子善人,因福德甚足,故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言语,都显得和气,显得容易亲近。就是睡眠时,他的事魂似乎也是那样和气。
‘吉人天相’,善良的人,修养好、道德高,天也庇佑。恶人便大不相同。恶人凶狠暴躁,狂虐放肆的言行不知不觉就露出来了。他的笑声言话,也使人不寒而栗,因为里面充满了杀机,杀气腾腾!其实,这样的人又怎能有好的结果呢
【前集0四七】
吉人无论作用安祥,即梦寐神魂,无非和气;凶人无论行事狼戾,即声音笑语,单是杀机。
2月17日
欲无祸于昭昭,勿得罪于冥冥
人的内脏以‘肝’最为重要,肝脏有一点毛病,视力便受影响,如再严重可能变成盲人。肾脏病了,耳朵渐渐失灵,最后会什么都听不到。这是何等的可怕!
可是,病源发于内,我们不知多半种因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等到发作起来,病情严重,救治也来不及了。为什么我们早不留意,彻底防治,等到病重时才后悔莫及呢
要想做一个君子,一个循著真理正义去做人的人,必以不犯罪为原则。明哲保身,不能犯一丝的过错,留下一点瑕疵。要不犯罪,不但在白日之下有人见到的时候不犯,即使在夜晚或晦暗之处,一切人们看不到的地方都不能把,千万不要以为人见不到我便起犯罪的念头。
曾子说得好:‘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冥冥中有神灵监视著我们,有良知谴责著我们,如一念之差,就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了。为什么以一时的错失换来永久的沉沦?那不是世上最傻的人吗?要做一个君子,岂可不谨慎、不小心!只有堂堂正正的做人,胸怀光明,少向黑暗的方面去想,才不至于失足。
【前集0四八】
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病受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先无得罪于冥冥。
2月18日
多心招祸,少事为福
人的一生最大幸福在哪里?富吗?贵吗?功名吗?福寿吗?这很容易找到一个答案,那就是少惹无谓的祸端,以避无妄之灾难,灾难原是由多事招来的。
人生的祸患与不幸,大都由多心而起,心猿意马,易放难收。便易走入邪念之途,殊不知作恶者有灾殃乃是天理,天理是不假的。
多心是招祸的最大根源,聪明人就应该从此抑制心的散乱,千万不要多疑猜,不要打妄想,不要有任何不正的念头或不当的企图。
诚然,唯有经历过千辛万苦的人,越知道减少是非的发生,也就越平静安宁,越有幸福。一般苦于事做不通的人,认为少一点事就少一点麻烦,不愿多去争逐、计较是非。
只有心平气和的人,心如止水,再也不会引起什么灾祸。反过来说,心多气浮,则一切善恶之象都由此而生。这明显的告诉我们,世间种种烦恼,无非由于我心所造。知足少欲、去私心、存天理,以道义公正的心去待人处世,灾祸自然就不会临身了。
【前集0四九】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
2月19日
处世要方圆自在,待人要宽严得宜
太平之世,有明君贤相采纳善言,表彰善行,政治方面是非常公平的;所以,只要是公正的行为举止,用不到任何踌躇,什么事都可以顺利进行。
相反的,在混乱不安的世上,善言不会被采用,善行无从得表彰,许多地方恐怕都是违反民意而不公平的,只好圆通一些,才能避免小人的嫉妒与陷害。
尤其处末世,必须不露棱角,不显才华才能安全,方圆并用最好。也就是说,有的地方必须以正气正行表现你的人格,另一方面以圆通之至的手段去应付艰难的局势,这样做没有不成功的。
其次谈到‘世道’,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道德不被尊重,正义也必不受人欢迎。因此,在做事方面回不能偏袒于任何一方面,而有时以方正、有时以圆通。至于待人也要有套常识,那就是有时紧迫,有时松弛。对于善良诚笃的人应该采取宽厚,因为他们的言行无可责备。反之,恶人所犯过失太多,如果太宽待了,就造成他的放纵,助长他的罪恶,所以应当以严厉来匡正他的恶德恶行。
又有一种人不曾达到善人程度,又没有像恶人那样坏法,这样的人就要看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随时宽严并用,以巧妙中和的方法指引他正确的路向。
【前集0五0】
处治世立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
2月20日
忘功不忘过,忘恕不忘恩
人免不了对人施恩惠或受人恩惠。如果对人施了点恩惠,不要念念在心,因为君子是不计名利只求实是的,做了对得起良知的事。心里应该安慰。可是,对人家有了一丝一毫的过失,就要扪心自问:为什么会造成此一错误呢?痛切反省,然后对自己才有真正进步,理智才能趋向更善的境界。
总之,人施恩于我,我不能一刻忘记,古人一饭之恩尚且图报,可为榜样。反过来说,人家留下的怨仇,要忘得一干二净,以培养我们坦荡恢宏的心胸
一个胸中不能容物的人,又怎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呢
【前集0五一】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2月21日
无求之施一粒万钟,有求之施万金无功
对于施舍恩惠给人家,断不能有一点点虚荣作祟的心理,要完全发自内心深处的同情心,切不可存有已经施舍了的念头。对外说,也不能有他人已受了我的好处的想法存在。只要以这种虔诚布施的人,纵令是一小斗米,也胜过施万钟米的功德!
还有,以东西救济他人的,自己如果计算好所施的物品有好少、代价怎样,希望将来得到别人同样价值或超此价值的回报,这样有求报念头的施舍,虽然你是以百镒的巨金施惠于人,实际上却达一文的功德也不会有。
【前集0五二】
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可当万钟之报;利物者,计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镒难成一文之功。
2月22日
推己及人,方便法门
人的境遇真是千差万别、形形色色,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富贵、健康、地位,都是人所要求的,但这些愿望毕竟很少能齐全,而能齐全的又未必是我。因此,这种欲求难逢的妄想心最好放下。
其次,反省一下自己的精神状态,有时合理、有时不合理,而不合理的时候居多。自己有很多很难做得好的事情,自然就不应该苛求人家,怎能怪人家做事不合理呢
好好的思考上面的道理,把人与我作一比较,就可以发觉真理原来就在其中,这就是修养的方便法门。
【前集0五三】
人之际遇,有齐有不齐,而能使已独齐乎?己之情理,有顺有不顺,而能使化皆顺乎?以此相观对治,亦是一方便法门。
2月23日
恶人读书,适以济恶
‘学问’在一个心地清正、德性纯洁的人来研究,如加以善用,可以修身治国,获益无穷。可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得到了学问,反而会利用学问去做出种种坏事。所以,必须心地正当、心性清白的人方可读书求学。
那些心怀不测的人读了书,如同得到了武器,他可以利用这武器去做不好的勾当,盗取他人的名誉,逞私人的欲念。他们又以学问掩饰短处,口里说的是善行,所做的却全是坏事,真是:‘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故此,给恶人以知识学问,无异供强盗以粮食,那将增长他的罪行。
【前集0五四】
心地干净,方可议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闻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赍盗粮矣。
2月24日
崇俭养廉,守拙全真
生活奢侈的人,无论他有多少家产,总是无益的浪费掉;表面看来好像他很快乐,实际上内心是常常不满足的。因为他的欲念,跟著富贵无止境的贪求妄想。
节俭的人,量入为出,物质上并不感到不足,欲念上也不敢有非分之想,所以,平平安安的过著快乐无忧的生活。这样看来,富贵而又奢侈的人,生活永久不能满足,反不如节俭、贫穷而能过安稳的生活。
头脑发达、知识能力超人一等的人,固能担当种种事业,但他往往犯了目空一切的毛病。行为太过,便侵害了别人的利益。结果不但工作劳苦,而且结怨于一身。这样看来,不如那些悠哉悠哉不失其天真本性的笨拙的人,虽然脑筋简单、能力差些,却不致与人结怨,可以安然无事的生活。
【前集0五五】
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能者劳而府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
2月25日
读书希圣讲学躬行,居官爱民立业种德
读书不仅仅为了认识几个字,记住几篇文章,就算达到目的了。读书的真正目的在于体会出古代圣贤的一言一行,把他们的精神变成自己的精神,进而做好修身齐家的工夫,然后去为国家社会尽力服务。
读书如果偏向钻研文字章句的末节,而不能体会古圣先贤的真精神,结果不过是一个‘铅板的佣者’而已。
铅是用夹在木板上写字的铅丹(红色)。中国在后汉以前,还没有发明纸,用绸绢和木板来代替纸,以铅丹写字在绸或板的上面。佣是雇用的人,所以‘铅佣’就是写字匠的意思,说他一生一世都没有什么价值了。
做官不是为一身一家的名利,而是为谋国家富强和社会幸福。有些做官的人,天天在想怎样升官、怎样发财,凡事都为他个人的利益打算,没有替国家和人民的公利著想,这样做官的人,简直就是穿著官吏衣服的盗贼。
既然具有盗贼的心肠,为了遂其私欲,自然就不惜使用伤天害理的手段,来达成他的目的了。国家如何不乱?社会如何不乱?民心如何不坏呢
古人治学,并不仅仅以懂得文字为目的,而注重躬行实践,所谓‘学以致用’,总以能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为念。假如学与行不能相辅相成,那就成了口头禅了。修禅的人天天只在绞尽脑汁,去作理论上的努力,而不去实行参禅悟道的工夫,结果是一点用处、一点成就也没有。
人生在世,建立起一件事业,并不单是为了自己的名利,必须是为社会谋利益,为人群造幸福,把功业传之后世,才能名垂千古。可惜一般大人先生,往往只图自己的荣华富贵,不思施恩德于天下,则他的一生,只是过眼云烟。死后什么也没遗留下来。
【前集0五六】
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为眼前花。
2月26日
读心中之名文,听本真之妙曲
任何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部上天阐述真理的文章,只要读这部真文章,就没有再讲其他文章的必要(也就是发现这一个真实,心应该随从他的指导,再没有另求他道的必要了)。要是只去读古人如糟粕一般的书,并且收藏到心底的深处,被这些书籍的思想给牢牢束缚封闭著,对于自己心里原有的真文章反而不知道注意,这是非常可惜的(就是把可贵的真实心为古人之言所迷惑,而妨碍了心灵的作用与发展)。
人的心中都有一曲本真的音乐,只要听了这音乐而体会到其中三昧的话,就再也没有听取其他音乐的必要了。可惜的是,人们被外来的声色所迷,埋没了本真,便听不见了。世人只知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而不知观世音的意思是什么?所谓观世音,就是要人们修得观见世人本真之音,而去实行救苦救难的菩萨道(这个比喻是说:人心都怀有本真的真理,如果能够静静体会这一真理的微妙旋律,就再没有听闻其他各种言词的必要)。最可惜的是,受了外界种种言词的掩蔽而生出了迷惑,这样一来,本真之音就听不见了。
对于修学之道,如果能不为残篇断简的言词所蔽,不受邪说异端所侵扰,能够明心见性直向心中本有的真理去探求,不受外界的诱惑,那他将会发现自己本有的真文章与真音的妙旨。所以,只有能够体会到本来的真理,才有真正的受用。
由上可知,真理无待他求,应当直指自己的心中,因为自己的心中有一个本来的真理。本篇的旨趣即是为求本来的真理,必须把外来的诱惑物全然扫去。
【前集0五七】
人心有一部真文章,都被残编断简封锢了;有一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艳舞湮没了。学者须扫除外物,直觅本来,才有个真受用。
2月27日
苦中有乐,乐中有苦
这一个世界可以叫做‘忧世’,也就是佛说的‘娑婆世界’,译为‘堪忍世界’。在这一世界里,本是苦恼不能断绝的人生。任何事都不能合乎理想的去做,当你以为很合适的时候,节外生枝的事情出来了;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活在这世界上,遇到任何的恶劣环境与打击时,要能够堪忍才活得下去。我们常常听人说:‘天下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苦恼的上面还有苦恼,当苦恼到了极致,一切身世都不存在的时候,精神上反而得到衷心安慰,不免有置身事外的快乐感觉。
人世是悲苦是无情,用这样的心来看人生,则入于耳、映于眼者都是苦痛和悲哀。其结果就陷于悲观的深渊了,于是,造成了厌世自杀、愤世嫉俗的人生观,而葬送了一生,这样的人一生是没有什么趣味的。结果,一颗脆弱的心灵,不得不回返自然。人们必须抱著勇气,以这个有限的身力去尝试那无限的忧愁。
本来人生是多苦的,但我们必须征服这些苦恼,不可以抱著失败的心情。如果我们以悲哀的心情去看天上的月亮,就成了以泪眼观月,而月亮也就带著忧愁了。如果以欢悦的心情去看,月亮也就带著微笑了。人生寻求幸福的唯一道路,就是把时间的苦放下来,由苦的里面找出乐趣来,所以说‘苦中有乐’。
人生是苦痛的业力现场,而其中又被命运的力量奇妙的支配著,有时自己走到奇妙的环境,在一般人的眼光看来非常幸福,在这得意的舞台上,任何人都很容易忽略过去的苦痛,这时候就撒下了失意的种子,所谓:‘苦是乐的种子,乐是苦的根苗。’如果不能及时割去苦恼的根苗,得意之时一过,失意之悲哀便马上跟踪而来。
【前集0五八】
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
2月28日
无胜于有德行之行为,无劣于有权力之名誉
富贵名誉,有由道德而来,有由功业而得来,更有由权力而得来。因其原因不同,所以有悠久与短暂的区别。
先说有道德的人,自己不敢乞求富贵名誉,而富贵与名誉自然集于他的身上,有德的人比之为山林中生长的花草,受自然栽培,根深柢固,枝叶茂盛,寿命也长久。
建立战功成就大事业的人们,享受人间的富贵荣华,虽然不如有德之人悠久,仿佛是山林的花草受到天然培养的力量深厚,也能媲美于田畦之花草茂盛于一时,可是因为移植的环境、气候不同,而有盛衰久暂的差别。这完全是根基不如天然丰厚的缘故。
最后谈到由权力而得来的功富贵,多半是从他人手中用强力夺取的,这样的人不但不受他人的敬仰,反而要受万人的唾骂。因为这种功名富贵是不悠久的,好像昙花一现,没多久就消失了。
瓶子里面插的花、水上的浮萍,不过茂盛于当时,很难希望其长久。
【前集0五九】
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从废兴;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2月29日
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寒冬过去了,温暖的春天又来了。大地现出了活泼生气,花朵现出美丽的颜色,鸟也叫出清脆的声音。人们对此景色,更觉得春色增加了许多情趣。无心的花草和天真的雀鸟,都不断的给自然增加了许多美感。何况人是万物的灵长,生在这一个世界,我们便不该没有作为。
人如果生来既不觉得自己是为何而生,更不想为社会尽点力量,就是所谓的醉生梦死之徒,把自己可尊可贵的一生当作破蔽的鞋履一般扔掉,这可以说人不如草木与雀鸟了。
君子生于此世,不但是处身于社会的上等行列,而且衣食温饱无缺,如果
只过著安逸的生活,就有亏于做人之道。必须发奋修学,进德修业,一切所言所行都能为人们的师法,受人们的尊敬,所做的事业都必须是顶天立地、继往开来的。如果只图物质上的享受,无声无嗅的终此一生,虽然保得了百年岁月,也等于一天都没有存在过,这真是和行尸走肉、土像木偶一样了。
【前集0六0】
春至时和,花尚铺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士君子幸列头角,复遇温饱,不思立好言,行好事,虽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3月1日
宽严得宜,勿偏一方
研究学问的人,为了要成就他的事业,应当要谨言慎行与刻苦自励,如果没有这种发奋努力的精神和奋斗的意志,要想在社会上成就伟大的事业是不可能的,所以,做人与做事之道常不能够四时日夜相同而不变,必须分清楚事物的轻重缓急和先后,所谓因人事时地物的不同,而使之咸得其宜。比方说尺蠖之虫,想伸展身体之前必先把身体蜷曲起来,这就是说做事要缓急合宜然后才能稳操胜算。平时的休息,并非为了休息而休息,实在是为了活动而休息,这样才能体会休息的真正意义。
学者为了修业,日夜战战兢兢、戒慎恐惧而不怠惰,这当然很好,但不是这样就够了,必须在另一方面展现不拘小节的风度,凡事要宽严得宜,刚柔相济,如果对事严格过度毫无温情,则无论他的行为如何纯正,生活如何清苦,总是如秋天的气候一样,一味的寒冷肃杀,使万物凋零枯死。
所以,天造四时必须有春有秋,春气温润滋长万物,有发育成长的生机,而我们的修养学问也和春天的气候一样,使它发荣滋长蒸蒸日上,然后学问有了成就,才能够谈到救世益民啊!
【前集0六一】
学者有段竞业的心思,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若一味敛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
3月2日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
从道德的立场来看,行为清廉、心地洁白的人,在名义上超越了寻常所谓的清廉洁白之上,一般的世人反而看不出他是一个清廉洁白之人。而一般世所称道的清廉洁白者,他的真正所言所行未必都是清廉洁白。在表面上掩盖一层清廉的名誉,实际说来却是贪求名誉,这与盗名欺世者并没有什么两样。比方有些慈善家名义上负著慈善的美名,其实是在图私行不正当的利益!
同样的道理,有真正巧术的人,并非他的手段方法有什么巧妙,而是他的心和行为自然巧妙,并对于他的巧妙不加注意,而别人也未特别认识出他的巧妙。还有一种人自已想出种种手法,自以为巧妙得不得了,这不是真正的巧妙,反而表现他的拙笨。
真正的巧妙,是不玩弄手段与方法而妙趣天成的。
【前集0六二】
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
3月3日
谦受益,满招损
基督教的《圣经》上说:‘心里贫穷的人是幸福的。’这是教人心中常怀著空虚,如果被妄想和邪念充满心中的话,便马上有了障碍,而不接受他人的金玉良言了。
‘满心’与‘慢心’的音差不多,杂念充满了心头,便失去真心,代之而起傲慢心,就是心满了以后的状态。
就物质方面来说,处于无有的环境是无害无碍的。因为无害与无碍,就有向上发展的生气。反之,有的境界是有害有碍的,因为有物之处必定生出种种的障碍与争夺,结果悲惨不幸的事就发生了。何况满足正是缺欠的开始,世间小人以无为苦,因而多行不善与不义的事,唯有君子能够安道乐道,以为其进德修业的基础。
【前集0六三】
欹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故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
3月4日
名利总堕庸俗,意气终归剩技
无论一个人磨练了多大的智慧,修养了多大的学问,如果好名誉和求利益的心没有完全除掉,虽然他不把王公伯候的富贵放在眼里,甘心于箪食瓢饮的清苦生活,终究不免堕于世俗的名利中。
无论一个人成就了多少的伟大事业,如果他不是真正的勇者,而只是假借勇,所谓‘客气未除’,纵使他的恩德普施于天下,传留万世利益他人,因为这种事业是因人意气而成事、时势所造成的,他的事业终究白白的费了力气,而没有什么价值可言。
【前集0六四】
名根未拔者,纵轻千乘甘一瓢,总堕尘情;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
3月5日
心地需要光明,念头不可暗昧
一切的善恶正邪美丑等外界现象,不过是自己的心理反映,心善的人把恶也看作是善,心美的人把丑也解释成美。心中恶丑的人却恰恰相反,看见人家的善行也以为是恶,而人家的正言,他也以为是邪。就像心中快乐的看见落花仍然欣赏以为美观,心中忧虑的看见落花就感觉无情。常言说:‘布袋戏箱里的傀儡人面,有佛祖也有恶鬼。’所以,万事都是由自己的心象所生。
【前集0六五】
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
3月6日
勿羡贵显,勿忧饥饿
人们都以为得到名誉和地位是快乐的事,但这名誉和地位并非是人生的至乐,因为伴随著名誉和地位而有困难和危险存在,有时候为了得著这名誉和地位,而持权任势多做不善的事情,于人道和天理就有所亏损了。
由此看来,没有虚名、没有地位的平凡境遇反而是安全幸福。由进德修业的立场来看,可以说是最快乐的境地,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这一种乐土,可以说是遗憾的事。
还有,在实际上无食无衣的贫贱境遇,实在非常痛苦,人人都讨厌贫穷而寻求富贵,但是得到了富贵又怎样呢?依旧是不快乐。富贵的人虽在物质上有所享受,但精神上却是贫穷,有别人想像不到的忧愁和痛苦,一般人是不会了解的。可以肯定地说,富人的忧心和劳苦,往往远比穷人感觉衣食不足的痛苦还来得大些。
【前集0六六】
人知名位为乐,不知无名无位之乐为最具;不知饥寒为忧,不知不饥不寒之忧为更甚。
3月7日
阴恶之恶大,显善之善小
人做了恶事之后,心里面怕人家知道他的过错,这样的人还有良心存在,虽然做了一次恶事,如果给他悔过的机会,他仍然可以归到善的道路上来。
至于良心泯灭的人,他做了恶事自己还不知道,这样的人已经到了不堪救药的地步。
行善是好的事情,任何人都应该努力为善,但是如果做了善事后,却希望快快把这种行为让人家知道,这就不是真心为善,不过是为了虚荣和野心而为善,这种人的善行之中掩藏著恶心的种子。
【前集0六七】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3月8日
君子居安思危,天亦无用其技
天机的发用实在巧妙,不用说,将来的事情难以测知,就是目前的事情也一样不得而知。最初有的人是遭遇艰难辛苦的境遇,这是造化的力量先对他抑制;到了后来得到功名富贵,也是上天对他的栽培。另有最初使一个人的命运达到了幸福的顶端,收场却是落入不幸的深渊,即使那英雄豪杰是多么伟大的人物,也迷不掉上天的安排,所谓三起三落、七颠八倒的生活岁月,他们都要经过一番。
生于尾张国中村贫贱之家的丰臣秀吉,日后作了天下的大主宰,抱著吞天夺地的大志愿,其实,当初他没有想到能够有如此的大事业,幼年家境非常贫寒,受尽了许多困苦,使他受磨炼增长了志气,离开了他的家乡,投到松下嘉兵卫的麾下,没有经过几年,受了迫害使他不得不脱离松下嘉兵卫而逃走了;他到织田信长那里当了一名小吏,也是受尽折磨,在几次的出生入死境遇中,才智终于被织田信长所赏识,提升于武士的行列,后来成为掌握天下大权,享受十万石俸禄的大诸侯。在山崎的一役,扶摇直上,功名无人能与伦比,最后代替了主君信长而成为诸侯的首领。这是上天的机缄先抑而后伸的一个最好例子。
其次是由科西嘉这一个孤岛出身的拿破仑,趁著法国大革命的机会,不数年的工夫便直上青云,终于坐上了法兰西的大皇帝宝座,征服了欧洲各国,但谁能逆料得到在滑铁卢的败绩,被英军逮捕远送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孤岛之上,度那悲惨的厄运,终生遗恨而死,这是上天的机缄先伸而后抑一个最好例子。
如果能够辨明这个道理,天运逆来之时去顺以爱之。在遇到悲运厄境,绝不失望丧胆,反而要勇于迎接这一悲运,努力不懈的准备扭转厄运为幸运,所谓转祸为福;在平安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危难困厄的到来,所谓居安而不忘危;如此则能窥破天机,不为愚弄与颠倒;虽然天有灵妙的手法,但对君子亦无所用其技了。
【前集0六八】
天之机缄不测。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颠倒豪杰处。君子是逆来顺受,居安思危,天亦无所用其伎俩矣。
3月9日
中和为福,偏激为灾
世间有三种不能和他同心合力的人,第一种是性急而不沉著的人,第二种是对人无情无义的人,第三种是固执成性的人。性急的人对于任何一件事都没有准备,一任自己的浮躁之气去做事,毫无沉著稳重的精神,这种人好像一团烈火烧东西,即使事业上稍稍有一点成就,不久也会塌下来。
其次是无情无义的人,他对事非常冷淡,心是冰冷而寒酷的,一切物质遇到了他,全都被冻结了。最后是固执的人,凡事没有商量的余地,一点也不能让人;这种人的心性好像死水朽木,毫无生气,一切事业只有退步而无进展。
如果和以上的三种人去协力同心建功立业,可以断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恐怕本身的幸福也得牺牲在里面,而不会有什么悠久绵长的希望。
【前集0六九】
燥牲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杀。凝滞固执著,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
3月10日
多喜养福,去杀远祸
幸福不是勉强可以求得的,应当做的事而不去做,妄想求得幸福,上天也绝不能把幸福给这样无所作为的人。世人想要求得幸福,首先要勤勉工作,以愉快的心情、兴奋的精神去做事,先问耕耘再问收获,这样幸福慢慢的就会培养出来了。所谓‘养喜神以为召福之本’,其意义也就在此。
世人有了灾祸,就想要逃避,殊不知这福是与祸都是上天赐给的,不是人力所能为,一切灾祸横逆之来,当然不能说没有原因,如果平日不起害人之心,以平稳安静的态度去待人处世,就是远祸消灾的好方法,灾祸就是来了也可以避重就轻,化大为小,甚至化小为无了。
【前集0七0】
福不可徼,养喜神,以为召福之本而已;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而已。
3月11日
谨言慎行,君子之道
大凡预言推断一件事,十句话里有九句都推测对了,可以说是巧合吧?但是,世间一般人对于十句话言中九句的功绩,并不加以称赞,反而对其中有一句话没有说对,便向四面八方宣传出去,对他加以非难。
十件事有九件都成功了,依通常的想法,可算是成功了。但许多人对于成功的事实不去注意,反而对于他十件事里失败的一件常常加以恶意攻击。人多半是爱说人家的坏话,批评人家的短处,正所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君子如果了解了这一层道理,就要多看少说,宁守拙而不取巧,使他人无隙可乘,无法向你进攻,这是做人做事的要道啊!
【前集0七一】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拙毋巧。
3月12日
杀气受薄,和气福厚
天地自然的道理,实在是奇妙得不可思议,以气候的变化来说吧,极寒和极热是两个极端,对于人生都不算是有益的,唯有春天的温暖和秋日的凉爽,气候对人有益,万物都受到恩惠,所谓春种而秋收,一切事物都有始终有因果。
所以说,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亡,似乎是一定的道理;以人的性情比之于天道也是一样的道理,性情过于清冷的人好像是寒冬的气候,一切万物都不能生长,人的性情如此,他的福祉怎能够悠久厚重呢
反过来说,和气热情的人像是春天,万物滋长,欣欣向荣,他所享的福泽也必然是长久而深厚的啊!
【前集0七二】
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故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唯和气热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泽亦长。
3月13日
正义路广,欲情道狭
合乎天理的大道,无论什么时候都毫无障碍的在人的面前摆著。人能循著这一条路走去,胸襟开朗,志向恢宏,无处不显示著光明,而前途自然就日见远大。
反之,人世间充满了欲望,这欲望的道路充满了穷屈和狭隘。人心一到这个地方就被利欲蒙蔽,处处都受利欲的驱使,不用说前途不广,一旦不能自拔,便是遍地的荆棘和满路的泥涂,向前一行全身都受了恶浊污秽的薰染,久而久之愈陷愈深,使人堕入到无底的深渊。
因此,为善或是作恶,在最初的一步都不能不格外谨慎。最初要是走错了道路,踏入邪途,再想回到原来的正路就非常困难了。做坏事的人最初偷了一文钱,认为是开玩笑,人见著也没有关系,按著又偷了一块钱,认为这也不会构成多大的犯罪。最后犯了抢劫杀人的大罪,那时追悔就来不及了。因此,作恶正是由浅入深,一步步的走上了恶路。
日本古代有一个著名的强盗石川五史卫门,是一个富豪之家养大的公子哥儿,有一天他家来了客人,石川以开玩笑的态度偷了客人的钱物。他的乳母不但不责备他,反而称赞他的机敏。五史卫门渐渐养成了偷盗的恶习,最后受了他人指使,行刺丰臣秀吉大关白被捉住而正法了。
作恶是由渐而来,上面是一个例子。作恶并不限于所谓犯罪的行为,由道德的立场而言,连拒绝布施、心性吝啬的人,所行都不是正常之道。作恶虽然与先天的性格有关系,但是人生最初出发点的善恶关系极为重要。多数的人初入人欲的道路,第一步走错了,便铸成终生的大错。因此,一旦做错了,便要勇于回头。
【前集0七三】
天理路上甚宽,稍游心,胸中便觉广大宏朗;人欲路上甚窄,才寄迹,眼前俱是荆棘泥涂。
3月14日
磨练之福久,参勘之知真
人生有时是苦、有时是乐,在这苦乐相寻的环境当中,我们应锻炼自己的身体,修养自己的精神,而由不断的努力和体验所得到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这样的幸福,一时也不会泯灭。如果能够体念来之不易,善为保持,必定能够永久。
研究一事物的道理,必须以诚挚的态度向上不断追求,发生疑问的时候,就要质询这个疑问,解决这个疑问,由互相参考发明的结果而得来的知识,是经过苦心努力的结晶,其所种的根基必定很深,这样的知识才算是真正的知识。
知识是由读书得来的,有时听到旁人的言论,有时亲察周围的事态,也可以得到知识。但仅仅由读书或见闻得来的知识仍然不免发生错误,必须广求博览,彼此对照,这其中一定会发生许多疑问,然后再进一步去质询这些疑问,研究这些疑问,解决这些疑问,才能得到正确的知识。
一般说来,学问浅,疑问的地方也少,学问越向深处研究,疑问也就越来越多。这就是所谓‘学无止境,博学等于无学’的道理。自己认为很了不起,其实正是证明他没有学识;真正的学者常常抱著没有学识的感觉。
如果身为学生,对自己学业不起疑问,证明他对于学问的不热心、不研究。反之,对于学问热心研究的人,必定有很多的问题发生,而进一步去求得解决,这样才能够得到真正的知识。
【前集0七四】
一苦一乐相磨练,练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参勘,勘极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3月15日
虚心明义理,实心却物欲
心如果能够向于道,就能常常保持空虚,物欲和邪念就侵不进心里来,物欲和邪念既然不能侵入,代之而入的当然是正义和真理的观念,而心就成了有德的器皿。
同时,心又不可以不充实,‘充实’是充满了正义和真理,整个心既然充满了正义和真理,当然物欲和邪念就无隙可乘了。于是,所说出来的是善言,所做出来的就是德行。
【前集0七五】
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
3月16日
厚德载物,雅量容人
在肥料多的土地上面,草木容易生长;反之,在贫瘠没有肥料的新土地上面,草木反而不容易生育。同样的道理,在泥水的里面,有水草有山岩石,污秽的水也流到里面,鱼生长在这里面,既有藏身的场所,也有产卵的地方。对于他们的食物也不感觉缺乏,有的是草子虫虾;反之,一股透明见底的美丽的河流里面,既无有岩石泥土,也没有水藻虫虾,鱼在这里面当然就难以生存了。所谓:‘水之清者常无鱼。’这句话源于汉代东方朔《答客难文》里面的话:‘水至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君子只是清净洁白、索然独居,便不能成就大业。世间本来就是正邪善恶交错的社会,人们立身处世在这社会,必须有清浊并包的雅量;如果只是选择洁白而排斥污浊,就形成了孤立独守,在小的范围之内,与世不能相容,当然也就不能成就大的事业了。
【前集0七六】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符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3月17日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孟子说过:‘忧劳足以兴国,逸豫足以亡身。’又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困乏其身,恶具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是说人要建大功、立大业,必定先经过艰难险阻的环境,磨练他的身心,看他是否经得起困难的考验,然后才能赋予他重责大任。好比说顽劣不驯的野马在你叫他驯服驾车之前,必须请良师调教来操纵它,然后它才能驰骋千里。又比方说顽金不纯粹,遇到了炉火锻炼的时候,喷出炉外向四下溅跃,经过冶金工人把它巧妙纳入炉中一再锻炼,终于使它入于铸造的模型之中,成了有用的器皿。
人要想成为伟大的人物,建立丰功伟绩,必须经过一番磨练才能有事业上的成就,所谓:‘百炼千磨真铁汉。’我们不怕生来有任何毛病,只要能够奋发修养,去掉了本身的缺点,没有不能成功的。最怕的是一个人生来就悠游岁月无所事事,这样荒废一生实在是可悲可怜。
明朝的学者白沙先生说:‘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无病是吾忧。’这诚然是至理名言,是比喻人有过能改不算是羞耻,怕的是无病悠游的人,孔子所说的乡愿也就是这一流的人,一个国家这样的人多了,便没有进步,那不亡国又将何待呢
【前集0七七】
泛驾之马可就驰驱,跃治之金终归型范。又一优游不振,便终身无个进步。白沙云:‘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无病是吾忧。’真确论也。
3月18日
一念贪私,万劫不复
明朝王阳明先生主张致良知,他说:‘良知无待他末尽人皆有,只是被物欲汨没了它。’可见人不能动心,要是贪心一动,良知就泯灭,良知一泯灭,就失去了是非与邪正的观念,刚毅之气化为乌有,光明的智慧也变成昏暗了。对人施行恩惠的仁爱之心,也变作残酷刻薄的念头,清清洁洁的品德也染上了污点,如此一念之差,使一生的人格破产。
古来的圣贤教人不起贪心,提倡天下为公的大道理,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圣贤能过超人的生活,居于常人之上,受到后世的无比尊崇。
【前集0七八】
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越一世。
3月19日
心公不昧,六贼无踪
一切外界的诱惑,多半是由耳、目的接触而来。所谓耳之于声,目之于色,耳所闻的是种种悦耳的声音,眼所见的是种种美丽的形色,在这耳习目染不知不觉中,人的本身就受了诱惑,这耳与目两者对人的修养来说,是外在的最强大敌人。不仅有这外在的敌人,还有内在的敌人,那就是为了贪得利欲的念头而起的一种意识,因为有贪的念头,心的修养就失去了真宰,走入了迷途。
这内、外两种敌人,实在是可怕的两个贼。一旦遇见了机会,他就乘人的缺点向人进攻,人处在这种危险的环境,一点都不能松懈,必须加以注意和防范,这就得出人体的主角—心灵—也就是人的精神,本著严肃的态度,不眠不休的警觉,使内外的贼不敢任意侵犯,进而可以降服他们,使他们听命于心,为心来工作,化恶行为善行,变恶念为善念。
【前集0七九】
耳目见闻为外贼,情欲意识为内贼。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独坐中堂,贼便化为家人矣。
3月20日
勉励现前之业,图谋未来之功
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话的意思是把以往的得失当作将来的借镜。也就是追溯以往而策励将来的意思;至于说到为了将来事业上有所成就,那就更不能不从现在的事业上著手;如果目前事业毫无基础和成就,未来的前途也绝对不会出现什么奇迹。即使有好的机会给我们,也因为我们对于这机会在过去没有基础而把握不住它,难免会发生错误,遭受失败。所以,想要, 开展新的环境,计划新的事业,不如先把已成的事业好好的经营,使它有相当的基础后,再去发展新的事业。
有些人追悔过去的过失,有些人宣扬过去的得意,但如果仅止于追悔与宣扬过去,而不觉悟到将来过失的重演或是得意的时候已不能再来,那就无补于将来事业的成就。我们必须以已往的成败为人生之借鉴,防止将来错误再发生,不再蹈过去的覆辙,那才是有益之举。
【前集0八0】
图未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业;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将来之非。
3月21日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人应当保持这样的一颗心:第一,人必定要高洁广大,气质卑鄙的人绝不会受尊敬,也不足以担当起大的事业;然而,眼睛只知道向上面看,和世间的事物脱了节,这种行动就超出了常轨;心思考虑一件事情当然需要精密审慎,但也不能只注意到小的问题而忽略大的方面,对于某种事物发生经过应当从多方面去了解它,而后才能独乐其乐。
反过来说,对于任何事物都不感觉兴趣的人,所谓过于清冷凄凉的思想,就好像是槁木死灰没有一点生气,对于人生更不相宜。其次,心要有固定见解,把持一个主义,严肃固执的做,否则就容易动摇。但是,如果太固执了,也容易走上偏激的道路,同样是不合中庸之道。
【前集0八一】
气象要高旷,而不可敕 狂;心思要缜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
3月22日
不著色相,不留声影
佛家说:‘象由心生,象随心灭。’
当风来的时候,这是竹子与风有因缘而遇合,风过之后绿尽了而一切皆空,所以说:‘风周而竹不留声。’如果声音永久不停息,那万事的因缘就永久不散,一切诸法之象不空,天地宇宙将来也容纳不下这一切。
所以,一切诸法是空象,都是过而不留的。雁过寒潭而潭不留影,也与竹不留声的意义相同。这两件事使人看过之后,有一个大觉和颖悟,那就是:万事万物无论是常是短是苦是乐,到头来都有个散场的时候;所以,君子应随缘而住,事情来了就现出心象去服务,事情去了立刻寂静下来,以保摄自己的本性,不便本性失掉。
【前集0八二】
风来敕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3月23日
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清廉洁白是礼让尊敬的行为,有清廉洁白行为的人,固然可以把自己的人格很有规律的提高,但往往他们嫉恶如仇、器量狭小,没有容人的雅量。反之,有度量而又宽仁的人很受人爱戴,但多半缺乏决断力;聪明的人如果没有智慧来指导他,那么,聪明有时反被聪明所误。
正直的人多有和一般人不同的作法,这作法有时也可以是正直人的短处。
从上看来,清廉的人必须兼有容人之量,宽仁大度的人必须富有决断力,聪明的人必须不要有害于他的聪明,正直人不要有奇怪矫情的行为,能够如此,就好像是食物里加蜜而不过甜,海产鲜味里如盐而不过碱,人能如此就没有过而不及的弊病了。
【前集0八三】
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碱,才是懿德。
3月24日
君子穷当益工,勿失风雅气度
贫穷的人家虽然住在茅屋草舍里,衣食困苦,但如果能够讲求清洁,整顿好屋里屋外,那么,在贫苦环境中不失清雅的风格。贫寒的妇女虽然衣服穿得褴褛,但头发梳得干净,衣服穿得整洁,虽然看不出华丽美观的形象,也自然有一番雅致的风度气质。
君子生在天地间,其心的洁白清明,气质品格的高尚,即使流落到困穷失意的境遇,也千万不可颓靡懈怠自暴自弃,如果妄自菲薄堕落了品格,那就等于明珠埋于粪土,美玉出了瑕疵,是多么可惜的事啊!
【前集0八四】
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士君子一当穷愁寥落,奈何辄自废弛哉。
3月25日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受用’两个字,就是在闲暇无事的时候,不要自白的空过光阴,如果能够事事预先准备,到了繁忙的时候,便有余裕的工夫,这就是‘受用’两个字的意义。至于谈到‘落空’两个字,本来说是人当居处在宁静的环境里,不要如死灰一般心中无所事事,这样就是不落空。然后,每当有了活动的转机,或者遭逢了动乱,在动的中间能自在的活动,这就是静中不落空,动处才有受用。
古来的名将驰聘于千军万马之中而泰然自若,运用他的神筹妙策来作战,虽然出入于九死一生中,尚且能悠游自得毫不急迫,这就是‘闲中不放过’、‘静中不落空’的结果。如果平时全不注意和毫无准备,如谚语所说的‘临阵磨枪,临渴掘井’,那就来不及了。古人所谓:‘太平原是将军致,不许将军看太平。’也就是同一道理。
至于‘暗中’两个字的意思,乃是说人所不见之处。一个人当深夜寂寞,此时认为人不能见、人不能知而做不正当的事情,像那些偷盗邪淫、作奸犯科等等行为,在他认为可以瞒过他人的耳目,其实是欺人自欺,一旦事情败露,在人前丢人现眼。所以,作一个君子应当如青天白日之光明,俯仰无愧于天地。虽置身于千万人面前,也堂堂正正自在自如的言行动作。
【前集0八五】
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暗中不欺隐,明处有受用。
3月26日
临崖勒马,起死回生
‘穷理于事物始生之际,研机于心意初动之时。’这两句话的意义,是教人要去私欲存天理,当临事动心的时候,如果感觉到心倾向私利私欲方向,就要赶快扭转方向,改往真理的方面前进。
当这个心意初起而能够觉悟不对,立刻向善的方向转念,就是转祸为福之道,也就是起死回生的关头。所以,生死祸福在乎自己,一念之差万劫不复,这一个为善去恶的念头,千万不要轻易的放过。
人有物欲是人的本能,无论是谁,看见了眼前的利益都想伸手取得,在这一刹那之间,不起善恶的判断,贸然去取得后,觉得是不正当的行为,这时候如果能够静静的考虑一下,就发现了这事是私利私欲,不合乎真理,赶快放手仍不算太晚。如果执迷不悟继续的做去,那就愈陷愈深,终至不能自拔了。
所以,无论对于什么事,总要注意到心意初动的时候,切莫因私欲而种下祸根,更不可不加思考而贸然从事,就不至于做错事坏了人品。
【前集0八六】
念头起处,才觉向欲路上去,便挽从理路上来。一起便觉,一觉便转,此是转祸为福,起死回生的关头,切莫轻易放过。
3月27日
宁静淡泊,观心之道
心静的时候,就不起一点污秽的灰尘,这时候的心像是一面光明平滑的镜子,无所不照,而自身的本体也就呈现出来。心在安闲的时候,非常的从容沉著,这时候去考虑一件事情,就能够沉思默考发现其中的奥妙道理,这时候也就看出心的真机。心处于淡泊的状态,趣味是平淡广阔,心趣总是平稳自得,这时候就看出心的真趣,没有什么掩饰的地方。
观心悟道的方法,也就在于‘静中念虑’,‘闲中从容’,‘淡中心平气定’。三国时,诸葛亮写‘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两句话为座右铭,也就是观心的道理。
【前集0八七】
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观心证道,为如此三者。
3月28日
动中静是其静,苦中乐见真乐
一个人不听见车的噪音,以及人的喧哗,居处在深山幽谷中,保持安静的心情,这样还不能算作是真的静。必须要在枪林弹雨、杀声震天的战争动乱中,仍能够保持住静肃镇定,心不为它所动,才算是达到了心性成真的静的境界。
一个人在饱食暖衣成大功、立大业的时候,心中十分快乐,这还不算是真正的乐,必须在饥寒交迫危害在旦夕的苦境中,却还能够悠然自乐的人,才算是得了‘心体成真’乐的妙用。
晋朝的时候,竹林七贤之中的嵇康得罪了权门下狱论死,临刑的时候却高歌一曲,这也可以说是苦中作乐,足证他的心体是全真,所以能悠然自乐。
【前集0八八】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3月29日
舍己毋处疑,施恩毋望报
一个人为社会为国家,抱定了牺牲自己的决心去从事工作,绝不思想对自己有利无利。如果对于利害观念一有踌躇,就处于疑虑的环境中,被这一疑惑观念所束缚,对于任何事的努力,都与自己最初的志愿相违背,不能贯彻到底,这实在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其次是对人施舍恩惠,不可存希望报酬心;希望报酬而施舍的恩惠,无异商业买卖的行为;即或最初的施舍是由于同情心发生,结果也就成了悖情灭理的行为了。
【前集0八九】
舍己毋处其疑,处其疑,即所舍之志多愧矣;施人毋责其报,责其报,并所施之心俱非矣。
3月30日
厚德以积福,修道以解扼
天对我太偏私,给我的福分太少,我就应当积厚我的德行,不可以抱怨天,如果我能够持久的自强不息,幸福自然而然会到来。
我们再来比较幸福分量的深浅,如果我的身体劳动得太多,我就更有养心的工夫来补救这体力的不足而不可轻易放弃,徒然伤损精神,影响身体的健康。
如果天给我的际遇太坏,使我痛苦,我就应当以守正道的精神开拓自己的命运,以最大的决心度过眼前难关,使我脱离这命运魔掌的支配,反而可以自由左右运命,那就是天对我也没有法子,自然而然也就赐福于我了。
西哲说:‘天助自助。’天运只给予自强不息的人。天虽然能够生出很多福运,但绝不给与怠惰的人,幸福的命运要我们用铁锹去把它挖掘出来。但是,我们的努力必须站在道德的立场上,由自己纯正的真心而发出来。
天对于利欲之念太深的人也是非常憎恶嫌恨的,天福善人而打击坏人,这差不多成了千古不灭的定律。有时候也有所行非道的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福运,但这种违反天意的假造福运,不但不能继续永久,最后必定遭遇悲惨的结果
【前集0九0】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逆之;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阨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适之。天且奈我何哉
3月31日
天福无欲之贞士,而祸避祸之憸人
忠贞的人士,节烈的妇女,只知道守著忠义节操,不求有什么幸福奇遇,上天却体恤他们的苦衷,在他们无心求福时,反而给予了很大的幸福,使他们心中充满快乐。虽然他们在一生中前半段受尽了折磨,晚年却多半是亨福无穷的。即或是中途发生不幸遭遇、大的变故,或是为国尽忠而死,或是孤苦守节而亡,也必传留于千古,为后世所敬仰。
心地阴险的小人,只图获得利益,多方面做坏事、想方法躲避灾祸,也天天祈求上天保佑他,上天对于这种人不但不会给他幸福,反而要降下灾祸,教他们受了报应,这就是所谓‘天机莫测’。
世间有些谋害人命的人,事情经过了几十年,终究还是被人发现,受到刑法的制裁,上天的智慧实在不是人力所能及的。
【前集0九一】
贞士无心徼福,天即就无心处牖其衷;憸人著意避祸,天即就著意中夺其魄。可见天之机权最神,人之智巧何益。
4月1日
人生重结果,种田看收成
在年轻的时候作歌妓舞女的人,晚年嫁人从良之后,如果能够过著清苦的生活,守著妇道,那么她前半生的放荡淫乱,对它是没有什么妨碍的。反过来说,妙龄守节的妇女,到了老年失贞操,有了越轨的行为,那前半世所受的清寒辛苦都成了泡影。
不仅妇人、女子是如此,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人在年轻时生活放荡不羁,到了晚年觉悟错误,一变而成为廉谨正直的人,正是:‘浪子回头金不换。’社会的舆论,对他的下半生作为必大加以赞扬;反之,正直廉明的人到最后失了忠贞的节操,从前一切的辛苦都化为乌有。
古语说:‘看人只看后半截。’真是至理名言。这就是人生重结果,种田看收成的道理;不然的话,人生在世间就没有是非与公理了,那人和禽兽还有什么分别呢
【前集0九二】
声妓晚景从良,一世之胭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语云:‘看人只看后半截。’真名言也。
4月2日
多种功德,勿贪权位
人的尊卑与高下,不在于地位和爵禄的大小,而在于他的德行如何,虽然是一位没有地位、没有爵禄的平民,如果能够行仁修德,施恩于人,在名义上虽没有地位官阶,在精神上却是一位有品的大臣。
反之,位在庶民上面的官吏们,滥用权势与地位,贪图高官与厚禄,对上争宠邀功,对下颐指气使,甚至贪污受贿,利己自肥,这样的人实在是有爵位的乞丐;他天天在那里所叫的无非是‘钱’与‘权’两个字,不过是贪得无厌的小人行径。
【前集0九三】
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公相;士夫徒贪权市宠,竟成有爵的乞人。
4月3日
当念积累之难,常思倾覆之易
佛家尝说:‘若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问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的报应,毫厘不爽,现世我身所受的幸福果报,可以说是前生所作所为的结果。
有时候本身的功德不足,必须问一问祖先是不是给我遗留了恩泽。如果我祖先德行深厚,本身没有什么功德,也可以享受祖先的德泽,蒙受生活的幸福,所以,我们应当感念祖先积德累业之难,同时加紧自己的修身积德,以为后世子孙遗留余庆。俗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子孙所蒙受幸福的深浅多少,不但要看我们的修积与遗留多少,也要看我们于现世本身的幸福吉祥跟危险灾难,以及自己进德修业的工夫大小而定。
所以,人必须时时思想子孙守业维艰,对子孙要善为教导,总要以戒慎敬惧的态度从事,方可上昭祖业的光大,下及子孙的荣耀。
【前集0九四】
问祖宗之德泽,吾身所享者是,当念其积累之难;问子孙之福祉,吾身所贻者是,要思其倾覆之易。
4月4日
只畏伪君子,不怕真小人
君子能够修学问、求知识、明是非、辨善恶,可以作民众的表率,如果靠自己的学问去做那些外面良善但内里奸诈的事情,就是假善人、伪君子。这和没有学问缺乏知识的小人公然作恶没有什么两样;再说君子明白事物的道理,竟然作恶,这不能不说他比小人犯罪的行为要深些。
君子常被人尊敬,是因为君子能守节义。如果舍弃了节操而贪图利益,还不如小人悔过自新改邪归正可贵。
况且,君子弃舍了节操就不称其为君子,只称得上是假貌为善的人。小人能够改过,就不再是小人,而是君子了。人能明白这个道理,对君子、小人的分别,便可以清楚的分辨了。
【前集0九五】
君子而诈善,无异小人之肆恶;君子而改节,不及小人之自新。
4月5日
春风解冻,和气消沐
住一个家族里面,家里的人有了过失,就立刻冷言厉色的加以谴责,不但不能使对方改过,反而引起反感,不能收到改过迁善的效果。但是,家里的人有了过失也不能够轻轻的放过不问,因为姑息过错,就是养奸为恶,等到一错再错,到了不堪收拾的地步,要改正挽救都来不及了。
所以,家里人有了过错,必须加以纠正。如果对于他的过错,认为是属于不便明白说出来的,就必须假藉别的事情,打个比喻说使他了解,希望他将来不要再犯错误;如果他仍不了解,只好暂时放下不谈,以后有机会再说给他听,一直等到他渐渐的了解为止。这就像春风解冻的情形一样,以春天的和暖气候,逐渐的把严寒冻结的坚冰,次第的消化掉。如果人能够有这样的气度,家里的人过失就能改正了。
家庭中既没有争吵的气氛,又不发生极大的过失,所谓春风化雨一团和气,这样的家庭,能说不是家庭的模范吗
【前集0九六】
家人有过,不宜暴怒,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隐谨之;今日不悟,俟来日再警之;如春风解冻、如和气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
4月6日
能彻见心性,则天下平稳
人能明白的观察自己的心,安心立命,就不会有什么不平和不满了,于是,眼所见的、心所感的都是很和平、很圆满的世界,纷乱不堪的世界也就不出来了。因此,可说象由心生,心感觉和平圆满的话,世界也就成了圆满的世界。
人对于外界的事物能往安稳宽大的地方去想,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对任何人都一样宽大平稳,而感觉不出有什么险恶的人情存在。因为你能对人宽平,人家也能以宽平的态度对待你,常言说得好:‘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所以说,旁人对于我的态度不管好坏都应该把它看作平常的事。对人抱著不平的态度,人家就对于外界的事物能往安稳宽大的地方去想,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对任还以颜色,还要招致人家的不信用。
世上有的人喜欢背后批评人、说坏话,或是用的恶言恶声,那么人家也会反转过来以同样的言行来对付他。
至于观心的方法,在于要时时注意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态度,人对我很友善,表示我对人也很友善。把我的本身和人认为是个别的存在,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人能够达观,我就成了相系不分离的整体。
【前集0九七】
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侧之人情。
4月7日
操履不可少变,锋芒不可太露
秉性淡泊、行为检束的人,本来是会被尊重的,然而,世间有嫉妒、有嫌怨他人的小人,因此对于设身处世的方法,便不能不作进一步的研究了。
君子处世固然不可以改变自己的操守,去谄媚别人,或是改变正当的行为,与人同流合污;但因为受正义观念的驱使,为了保持正义固守操行,就难免和别人产生冲突,所以,处世的方法在某些情况之下,不得不走曲线作出伪装来与世俗相交。如此就可以安全的生活,人与人也可以和睦相处,慢慢的,再用道德去感化小人,自然而然就可以达到完满的效果。
如果只顾超然境地脱离了社会,就如同鱼离了水,要与社会隔绝了。
【前集0九八】
澹泊之士,必为浓艳者研疑;检饰之人,多为放肆者者研忌。君子处此,因不可少变其操履,亦不可露其锋芒。
4月8日
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
喜好顺境而讨厌逆境是人之常情。但从精神修养上来看,顺境不一定是喜事,逆境也不一定是坏事。
人当处于逆境中挣扎,就像患病的人周围充满了药腥味,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针刺石砭是消毒化脓最好的方法。所以,人在逆境中生活虽然痛苦,可由痛苦中培养节操,锻炼行为,这正是有利于精神修养的地方。
反之,人在顺境,一切事情都合乎理想,久而久之,骄傲、奢侈、放纵不羁等种种行为就都发生了。这由精神修养上来说,就像一个人在刀枪林立兵戈满前的环境中,一不注意就被这些杀人利器穿透了胸膛而肝脑涂地,因此越安全就越不可大意。
从前有父子两人砍树,父亲老了不能上树顶去折枝,于是儿子上去,儿子在树的高头折断树枝,树干摇晃的拽动著儿子的身体,看来危险万分,但是老人一声不响的看著儿子工作,等到儿子工作完了下来的时候,到了树干的最低丫杈处,老人却频频呼喊小心,儿子下来后对老人说,为什么在最高的时候不说注意,快到了平坦地上却说要注意呢
老人说,危险的时候,谁都会小心注意自己的生命安全,而不致大意。等到自己认为安全的场所,反倒粗心大意起来,这时候就容易发生意外了。
【前集0九九】
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内,满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
4月9日
富贵而恣势弄权,乃自取灭亡之道
欲利好比是人,理智好比是水;火如果没有水来制服,火势炽烈,必定会烧人焚物。
《易经》‘水火既济’卦,就是水在火上,水能够制住火,达到水火既济的地步。反过来说,火在上、水在下不能制火,火势炎热万物枯焦,形成火水不济的状态。
生长在高贵之家的人,他的偏好就像炽热的人,其势焰逼人。如果再缺乏理智,没有一点克己工夫,不带些清凉的定静气息,任性的去为非作歹,为了声色货利纵情肆欲,这不一是为害别人,最后也必定害了自己。
所以,做人总要持有超世俗的情操,来调剂炽热猛烈的嗜欲,不然,纵情肆欲,任意的胡作非为,即或不能烧人也必定会自焚。
【前集一00】
生长富贵丛中的,嗜欲知猛火,权势似烈焰。若不带些清冷气味,其火焰不至焚人,必将自烁矣。
4月10日
精诚所感,金石为开
出真心而产生的念头,实有强大无比的力量。在他力量所支持的地方,真是惊天动地,可以使夏日飞霜,可以使城池陷落,也可以贯通金石。
人一真心起来,什么事都做得到。一般世俗的虚伪妄人,对人没有一点诚意,这种人只不过具有五官四肢,他的内心、本体已经遗忘掉了。所以没有能使人感动的力量,所作所为不但使人讨厌,自己一个人离群索居的时候,也自惭形秽、心有余咎啊!
【前集一0一】
人心一真,便霜可飞,城可隔,金石可镂。若伪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宰已亡,对人面目可憎,独居则形影自愧。
4月11日
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只本然
古语说的好:‘学问通时意气平。’
好文章做好了,虽看不出什么地方奇特,只是能够作得恰到好处,文章能够切合题目,词句运用得当,不用费解的难典,也不说无用的废话。
当人的品格修养达到了完满的境地时,他的言行也没有什么被人注意的地方,只不过是和常人一样平凡,对一切事物都能够顺其自然而不失其本来的面目。
【前集一0一】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4月12日
明世相之本体,负天下之重任
世间的事,假如说是假的,不但一切的功名富贵,即使是你本身的肢体,也不过是借托你的身体而成形罢了。假如说是真的,则无论是我的父母兄弟,即使是世间的万物也都和我是一体。
所谓‘幻迹’就像梦幻泡影,如镜花水月都是假借而来。所谓‘真境’就是纯真,实体真实而不虚。举例来说罢,雨、雪、水、霜、露都是因温差的作用而假借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这也可说是一种虚幻痕迹。其实,真实的境界不过是水的一体而已。上至日月星辰,下至人畜草木,也都是万象同根,天地一体,森罗万象莫不是由同一个真体假借各种形态而显示出来的种种幻迹。
因此,由幻迹而言,世间其实可以说是无物无我,身是由土里来的,仍然要回到土里面去。由另一面真境来说,则父母兄弟固然不用说,天地间的万物都与我是一体,并非是别物,因此,天地万物应该是平等的。由这一个真体显化出来千差万别的假相,到了最后并没有什么亲疏优劣和取舍憎爱的分别,人如果能够真正透视这一个道理,才能够担负起平天下的重大责任,达到了功成名就的博大境地,而后更能够由这名利的缰绳与锁缚之中解脱,达到自由自在的真知境界。
【前集一0三】
以幻迹言,无论功名富贵,即肢体亦属委形;以真境言,无论父母兄弟,即万物皆吾一体。人能看得破,认得真,才可以任天下之负担,亦可脱世间之缰锁。
4月13日
凡事当留余地,五分便无殃悔
常言说得好:‘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可见爽口好吃的东西应当少吃,如果不加节制吃多了,就容易招致疾病;快心如意的话应当少说,如果不加谨慎的说多了,就容易得来祸患。
所以说,美味不可多贪,多贪就成了夺人生命的毒药了。如果能够用到五分就罢手,便对身体没有害处。快意称心的事情人人喜好,但做得过多就会败德乱行,因此一般人凡事讲求尽兴是很危险的,乐此于五分,就不会遭到困难而后悔。
【前集一0四】
爽口之味,皆烂肠腐骨之药,五分便无殃;快心之事,悉败身丧德之媒,五分便无悔。
4月14日
忠恕待人,养德远害
人家有了过失,不当面就责备他;人家有了秘密和缺点,不当众就立即抖露出来;人家从前和你有过节,一定不要记恨,也不打算对他报复。
古语说得好:‘君子隐恶而扬善。’
所以,不要责备人家的小过错,也不要挖掘人家的隐私,更不要念念不忘人家和你从前发生的过节,这样方可以修养个人的道德,也方可以避免灾祸的侵害。
【前集一0五】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4月15日
持身不可轻,用心不可重
士君子无论对自己或对他人,都不可以马虎忽略,否则便被事物所控制,便受环境所阻挠,事事处于被动的地位,得不到悠闲安定,常常招出是非与烦恼。
至于处世或做事方面,用意不可过于严重,凡事看得太严重,自己的身体被事物拘泥,便失掉自在的灵活运用,陷于呆板与冷酷了。这样的话又使事情执拗不通,在此轻重缓急之间,应当切实注意其中分量的加减,才不至于有过犹不及之虑。
【前集一0六】
士君子持身不可轻,轻则物能挠我,而无悠闲镇定之趣;用意不可重,重则我为物泥而无潇洒活泼之机。
4月16日
人生无常,不可虚度
天地的时间悠远,不知有几百万万年代,人在此期间得成了一个人身,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人生在世不过百年,百年的光阴却非常容易过去;况且活到一百年上寿的人,千万人中不一定有一个。俗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人平均的寿命,也不过是五十上下,在一转眼之间,很快的也就过去了。
古语说:‘百年三万六千日,蝴蝶梦中度一春。’人身非常不易得,幸而得生到世上,就应知道这有生之年的乐趣,真正能得享受其中的乐趣者当然不用说,然而,在一生当中什么事都不去做,只白白的虚度光阴,过著那醉生梦死的生活,和草木禽兽又有什么两样呢?所以,人不可不知道有生这一世之乐,更不可不怀有虚度了这一生的忧虑。
【前集一0七】
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
4月17日
德怨两忘,恩仇俱泯
怨与德是相对的,有德就不能没有怨,有怨就不能没有德;有道德对于一方面有德,对于另一方面就有怨,所以说,怨因德彰。如果不使他人怨恨,只有不要叫人家感念我的德。所以说,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
怨与德是相对的,同时,恩与仇也是对立的,对于一方面施恩,对于另一方面就树仇;所以说,仇是由恩的方面成立的,没有恩就没有仇,没有仇就不得有恩,如果不想叫人仇我,那只有不要叫人家向我感恩。
总之,立德和施恩是人所应当做的,可是做的时候,必要平心静气,对于人所立的德、所施的恩,都不要向人矜夸,更不要使人家感激,如此施恩不望报,立德不图名,一方面受恩受德者也就对我无仇无怨了。
【前集一0八】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4月18日
持盈履满,君子兢兢
大凡一种事物,必定有原因才有结果,绝对不会没有原因的结果。有时候原因表现得不太明显,不过是尚未得到发现,一旦发现之后,其原因自然会表现了出来。所以说,有结果就必有原因。因果报应的道理,就是如此。
人到了老年生了疾病,这种种的病不是一般固有的衰老病,就是特有的一种疾病,这些病大都是在年轻的时候种下病根,到了老年,身体抵抗不住就要发作了。
其次,在一个家庭生活兴旺的时候,一定是没有什么不幸的事件发生。一旦运势衰落,不幸的灾难与祸患就都接踵而来了。然而,这些灾难与祸患并不是突然而来的,多半是家运兴盛时种下了衰败的原因。
君子明白了这一道理,就要在事物满足时,常能时时自身反省,谨慎言行,防患于未然,然后才能安稳人生,消灾避患。
【前集一0九】
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的;衰后罪孽,都是盛时作的。故持盈覆满,君子尤兢兢焉。
4月19日
却私扶公,修身程德
对人施予恩惠,心中并没有施恩夸功的心理,可以得到人家尊敬,但这不如守正义不偏移,唤起社会公意的赞许有意义些。结交一个新的朋友,还不如对于旧日的相交好好的培养友情,温厚友情。建立优美的名,固然是很好,但不如广植阴德来得悠久,本来想获得名誉,有时候却反招来相反的结果。
崇本尚义固然是应当作的,但不必做出受人注目的奇特节行,只要能够注意日常的行动,做到无过的行为,忠实的守住现在的岗位,谨慎平常的言行,就可以加深进德修业的基础了。
【前集一一0】
市私恩,不如扶公议;结新知,不如敦旧好:立荣名,不如种隐德;尚奇节,不如谨庸行。
4月20日
勿犯公论,勿谄权门
公平的议论和适合道理的见解,人必须加以尊重,私情私见必须加以反对。世间的人只知道逞一己之私见,殊不知道贻留千秋万世之邪恶罪名。想来实在是万分不值得。
有权势以及唯利是图的人,我们最好远离他们。如果常常出入这等人家,自己不知不觉就受了他们的行为传染,造成终生的耻辱与不可磨灭的污点,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前集一一一】
公平正论,不可犯手,一犯,则贻羞万世;权门私窦,不可著脚,一著,则玷污终身。
4月21日
直躬不畏人忌,无恶不惧人毁
大多数人都愿意讨人喜欢,受人欢迎,如果失去自己的立场,抛弃自己的主张,处处向人家献媚逢迎去讨人家的喜欢,那就丧失了人格,未免太不值得。往往正直的人易招人家的嫉妒,与其曲意讨人喜欢,不如正直受人嫉妒。久而久之,是非曲直自然明白。
人人都希望有名誉和荣耀,但是无功而受禄,无善却受誉,那不但人家心中不服,就连自己的心中,恐怕也受之有愧吧!自己如果没有过恶,受到了人家的毁谤和嘲笑,心中并不觉得难过,却认为是问心无愧,所以说,无善受人誉不如无恶受人毁。
【前集一一二】
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躬而使人忌;无善而致人誉,不若无恶而致人毁。
4月22日
从容处家族之变,剀切规朋友之失
父母兄弟乃是骨肉血缘之亲,当著亲人们有了大病或是遇到意外的变故,自己当然感觉有切身之痛,但在这时候应当注意的是态度要从容,心情要冷静,考虑怎样处理的方法,绝不可感情激烈冲动,或是悲哀伤病得过度了。如果任著感情用事,不能抑制自己,反而于事有损。
其次是对于交往朋友,看见他有过失就要恳切的忠告,务必使他不致重蹈错误的覆辙,这才是有信誉的益友,反之,平时和朋友在一起喧哗漫游,不但见著朋友有错误不加以劝告改正,反而帮著朋友一同作恶,那就有失交友之道了。
【前集一一三】
处父兄骨肉之变,宜从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游之失,宜剀切,不宜优游。
4月23日
大处著眼,小处下手
真正的英雄有三点必须做到:第一,对于小事也不要置之度外,应当面面周到用心处理。第二,在人所不见之处,不要认为人家不知道便去做坏事,暗室欺人等于自杀。第三,在失意的时候不可自暴自弃,寻找逸乐的刺激,这只有害了自己。
以上三点是英雄豪杰最容易犯的地方,英雄豪杰多顾大节而不注意细行,但是古语说:‘千丈之提,坏于一蚁之穴。’小事不加注意,往往是招致失败的根源;因此在小的地方必须注意到,所谓‘防微杜渐’,就是这个意思。
其次,英雄的行为是光明正大的,绝不在人所不见之处有隐讳,虚伪欺骗、自欺欺人的行为,是亡身的根本。还有一种在事物开始的时候,是颇为尽力的做,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他就开始荒淫逸乐怠惰起来,这样的人我们可以断定它的末路是悲惨的,不能算是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大英雄必须小处能注意,暗处不欺瞒,在成功之路不怠荒。能具备这三个条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英雄。
【前集一一四】
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个真正英雄。
4月24日
爱重反为仇,薄极反成喜
有的人赠给人家千万两黄金,但是所与和所赠不合时宜,或者别有居心而施舍,结果都不能得到对方的欢心。
话又说回来,虽然仅施舍了一饭之恩,使受惠的人认为这是应该的,一点也不会去感激;如果稍微将施舍减少一些,反而招怨结仇了。
所以,如果是在时机适当的时候对人有所施与,一定会使对方非常感激和喜悦。
【前集一一五】
千金难结一时之欢,一饭竟致终身之感。盖爱重反为仇,薄极翻成喜也。
4月25日
藏乃于拙,寓清于浊
人处在世间,正如:‘中流失船一壶千金。’并且和‘狡兔三窟’一样,必须有渡世的安全方法。
第一是应当如何巧妙的‘藏巧于拙’,不露锋铓。第二应如何隐晦自己的才能,不使人知道。而其才能一旦明显,反可为世间所重用。如果将自己的才能都做了琐碎的零工,则其才能绝不会有多大的用处。第三自己虽有清廉的节操,不可超然卓立于社会,应当置身于尘世中而不被其所染。第四不要摆出贤者的姿态,所谓‘大智若愚’,屈居于多数人之后,而可以依著自己的才能发展在众人之前。能够按著以上四点去做,可谓渡世之一壶,藏身的三窟了。
【前集一一六】
藏乃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4月26日
盛极必衰,剥极必复
《易经》主张‘日中则昃,月盈则亏’的道理。也就是说,天地间的事物都是盛极必衰,在旺盛圆满的景象当中就预示著衰败凋谢的征兆。所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当著花开满园、芬芳香艳之际,就已经预示著落花满地萧飒寂寞的景况快到了。人在富贵荣耀到高峰的时候,就已经潜藏著衰败式微的远因在内了。
《易经》里面‘剥极必复’和‘否极泰来’的道理,就是讲发生的机运,常是潜存在零落衰微之极里面。花草为霜雪的蹂躏而叶落枝枯,但等春天一到,又开始发芽生叶欣欣向荣了。人当贫困潦倒不堪,内中就要有时来运转的气象孕育发展,《易经》说‘贞下起元,时穷则变’,也是这个道理 因此,君子应居安思危,在安乐的时候绝不可放逸怠惰。应当时时存心戒惕,以防灾祸的发生。更要有处变不惊的勇气与临大节遇大难而不屈的精神,坚苦忍耐以图奋斗的成功。
唐高宗时,他听说有一名叫张公艺的人,他家九世同居而不分散,高宗下诏征问张所以能九世同堂的道理,张公写了一幅‘百忍之图’进献给高宗说:‘予家之所以不破散者,端赖此也。’
【前集一一七】
衰飒的景象,就在盛满中;发生的机缄,即在零落内。故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
4月27日
奇异无远识,独行无恒操
世间最可贵和最可尊重的并非奇妙的事,而是平凡的生活、正当的事业。所以,君子应当注意平素的言行,不要受奇奇怪怪的事情动摇心念。如果动摇了心念,绝不会有高深的识见,只不过是平凡庸碌的小人。世间有许多人都是为了求珍奇而乱其行,寻怪异而损害到自己。
在非常困难的环境而能守住节义,与愤世嫉俗、独立独行的人当然有差别。
但是,这种行为常常改变,并非是永久恒定的操行。这是处非常时应有的觉悟,不是在平常时可以培养出来的。
【前集一一八】
惊奇喜异者,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非恒久之操。
4月28日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忿怒之心如猛烈的火焰,邪欲之念如滚烫的沸水,这时候就得要有抵制怒气和欲念的决心。明白的觉悟反省,到底这怒气和欲念是怎样发生的?进一步还要知道,用什么方法才能够抵制这忿怒和欲念。
于是怒气平息,觉悟到制服这怒气欲心的东西并非他物,而是自己的心。心之为物能够发生怒气欲念,也可以觉悟错误,并可以抑制错误。同样是一个心,多数人不知道反省,为了这怒气欲念而身败名裂贻羞万世。
如果能在此时回头猛醒,反省一下,不但可以保身全家,这怒气欲念诸种邪魔一变而为自己的护法者,成了心的有力之本体,走向光明的道路。
古歌说:‘锄地须锄草,烦恼即菩提。’如果能够拔除心中的怒气和欲念,则心的修养反而可以利用那些怒气欲念作为锻炼锄草的工夫。
【前集一一九】
当怒火欲水正腾沸处,明明知得,又明明犯著。知的又是谁,此处能猛然转念,邪魔便为真君矣。
4月29日
毋偏信自任,毋自满嫉人
不考虑一件事物的真假虚实,只轻信一方的话而行动,就容易被人所骗,做出愚蠢的行为。所以,人不可以偏信一面之词。
还有,不忖度自己的力量,认为什么事情都能够胜任的人,把国家的大事草率的集于自身的浮气上来任意处理,结果不但身败名裂,国家大事也就败在他的手中了。
有些为了使人认为他的能力比别人强,因而嫉妒别人的能力,这种人的人格当然是非常下流卑鄙。假如自己的能力不如人,就应当努力奋发,使自己的能力强于他人,而能受到世人的尊重。如果只为了抬高自己而贬低他人,其结果必定招来人家的反对,这是不可不加以审慎考虑的。
【前集一二0】
毋偏信而为奸所使,毋以己之长而形人之短,毋因己之拙而忌人之能。
4月30日
毋以短攻短,毋以顽济顽
说人家的坏话,自己以为自己是世间的善者,这种人大错特错。大凡人类都不欢喜别人说他的坏话。如果有了这样的人,我们绝不把他以善人来看待,因为对甲谈乙的坏话,同样的,对乙也可以说甲的坏话。世人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对于说人家坏话的人要把他当成坏人看待,并且需要对他提高警觉。世人如不明白这种道理,只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而怒及他人,讲他人的坏话。这种人就无可救药了。
人家如果向我询问别人的短处,我就应当留意避免暴露人家的短处。凡是说他人短处的人,我们也应当把这个人看成是一个有短处的人。要知道说人家的短处,正是表示自己有短处,是以找的短处去攻击人家的短处。孟子所说的‘以五十步笑百步’,是一样的。
其次,对于性情顽固的人要善加劝导使他改过,不可对他加以憎恨与厌恶。否则自己也是性情顽固的人,以顽固去助长顽固,就更加顽固了,结果是一败涂地。
【前集一二一】
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
圣印法师著
《菜根谭》共分前、后三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则,后集有一百三十五则,共计三百六十则;正适合一日一则,天天直见生命。体裁是随笔,也有人视作‘语录’,其根本思想是中国的思想、儒教的现实主义、老庄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谓三教合一,集结儒、释、道各派的精华,冶于一炉,诚为旷古稀世之奇箴宝训。···
日日日出
—菜根谭的智慧(1)
圣印法师著
前言:一日一则,一期一会
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心事宜明,才华须韫
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和气致祥,喜神多端
淡中知真味,常里识英奇
闲时吃紧,忙里悠闲
静中观心,真妄毕见
得意须早回头,拂心莫便放手
澹泊明志,肥甘丧节
眼前做得宽大,死后恩泽悠久
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
脱俗成名,超凡入圣
义侠交友,纯心做人
德在人先,利居人后
退即是进,与即是得
骄矜无功,忏悔灭罪
完名让人全身远害,归咎于己韬光养德
天道忌盈,卦终未济
人能诚心和气,胜于调息观心
动静合宜,道之真体
攻人毋太严,教人毋过高
净从秽生,明从闇出
客气伏而正气神,妄心杀而真心现
事悟而痴除,性定而动正
轩冕客志在林泉,山林士胸怀廊庙
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
做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
原谅失败者之初心,注意成功者之末路
富者应多施舍,智者宜不炫耀
居安思危,处乱思治
人能放得心下,即可入圣超凡
我见害于心,聪明障于道
知返一步之法,加让三分之功
对小人不恶,待君子有礼
留正气给天地,遗清名于乾坤
伏魔先伏自心,驭横先平此气
种田地须除草艾,教弟子严谨交游
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
不流于浓艳,不陷于枯寂
超越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
立身要高一步,处世须退一步
修德须忘功名,读书定要深心
真伪之道,只在一念
道者应有木石心,名相须具云水趣
善人和气一团,恶人杀气腾腾
欲无祸于昭昭,勿得罪于冥冥
多心招祸,少事为福
处世要方圆自在,待人要宽严得宜
忘功不忘过,忘恕不忘恩
无求之施一粒万钟,有求之施万金无功
推己及人,方便法门
恶人读书,适以济恶
崇俭养廉,守拙全真
读书希圣讲学躬行,居官爱民立业种德
读心中之名文,听本真之妙曲
苦中有乐,乐中有苦
无胜于有德行之行为,无劣于有权力之名誉
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宽严得宜,勿偏一方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
谦受益,满招损
名利总堕庸俗,意气终归剩技
心地需要光明,念头不可暗昧
勿羡贵显,勿忧饥饿
阴恶之恶大,显善之善小
君子居安思危,天亦无用其技
中和为福,偏激为灾
多喜养福,去杀远祸
谨言慎行,君子之道
杀气寒薄,和气福厚
正气路广,欲情道狭
磨练之福久,参勘之知真
虚心明义理,实心却物欲
厚德载物,雅量容人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一念贪私,万劫不复
心公不昧,六贼无踪
勉励现前之业,图谋未来之功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不著色相,不留声影
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君子穷当益工,勿失风雅气度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临崖勒马,起死回生
宁静淡泊,观心之道
动中静是真静,苦中乐见真乐
舍己毋处疑,施恩毋望报
厚德以积福,修道以解阨
天福无欲之贞士,而祸避祸之憸人
人生重结果,种田看收成
多种功德,勿贪权位
当念积累之难,常恩倾覆之易
只畏伪君子,不怕真小人
春风解冻,和气消冰
能彻见心性,则天下平稳
操履不可少变,锋芒不可太露
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
富贵而恣势弄权,乃自取灭亡之道
精诚所感,金石为开
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只本然
明世相之本体,负天下之重任
凡事当留余地,五分便无殃悔
忠恕待人,养德远害
持身不可轻,用心不可重
人生无常,不可虚度
德怨两忘,恩仇俱泯
持盈履满,君子兢兢
却私扶公,修身种种
勿犯公论,勿谄权门
直躬不畏人忌,无恶不惧人毁
从容处家族之变,凯切规朋友之失
大处著眼,小处下手
爱重反为仇,薄极反成喜
藏巧于拙,寓清于浊
盛极必衰,剥极必复
奇异无远识,独行无恒操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毋偏信自任,毋自满嫉人
毋以短攻短,毋以顽济顽
前言:一日一则,一期一会
《菜根谭》一般人看作是圣典,但一提到‘圣典’两个字,就以为是二千年前的释迦牟尼、耶稣、孔子、老子或庄子等的经典,或是其他一宗一派的祖师写成的宗派圣典,其实《菜根谭》并不是那样古老的书籍,而是大约三百年前的著作,作者并非大宗一派的祖师,而是一个涉猎过道教、儒教,尤其是对佛教特别通达的人,所以他能引用各教的教义词句,可说是一部彻研三教真理的结晶。
作者不但把三教的思想化为己有,更把三教的道理,平易地阐述出来,使人读了咀嚼玩味,体会其中困苦艰辛的经验、清冷淡泊的趣味,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力量。它是一部万古不易、教人化世的圣典。作者的一言一语都含义深远,字句虽是片断的,却很能警世感人,真正是一本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书籍。
《菜根谭》共分前、后三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则,后集有一百三十五则,共计三百六十则;正适合一日一则,天天直见生命。体裁是随笔,也有人视作‘语录’,其根本思想是中国的思想、儒教的现实主义、老庄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谓三教合一,集结儒、释、道各派的精华,冶于一炉,诚为旷古稀世之奇箴宝训。
作者隐君子‘洪自诚’,明代人,号‘还初道人’。关于他的事迹,没有正史可稽,所以很难断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当时社会局势十分混乱,他对于功名吉田贵看得很淡泊,专心埋首于著述。他的著述很多,如《联瑾》、《樵谈》、《笔畴》、《传家宝》等书,都是当时的警世教言,虽然后世无传,但这本《菜根谭》却散放不朽的光明,欢喜读它的人不少。从《菜根谭》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文辞、性格等,绝不是一般学者如胶柱鼓瑟或侈言清谈者流所可比拟。
书名为何叫《菜根谭》?宋儒汪民曾说:‘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胡康侯听了这话,击节叹赏。菜根者,即青菜的根,如萝卜、番薯、芋头等粗食,咬得菜根,即表示能够受艰难困苦,才会做成伟大事业。洪先生取斯语以为书名,其寓意是在淡淡乏味的菜根中有著无限真味存在,故本书是修身处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如果把东方与西洋的文章作一比较,西洋的文章是较为客观写实的,描写生动而有力,但蕴藉的意味并不深远。东方的文章用字虽然不多,含义却特别隽永丰富。因此,西洋的文章如油画一样,东方的文章则如文人的墨宝,不著华丽而韵致无穷。东方文章解释方面不大注重,要读者自己去省悟、去自觉,这可说是民族性的自然趋向。因此,《菜根谭》充分代表了东方文艺的特色,这大概没有人能够否认吧!
推究‘菜根’的意义,‘菜’就是所谓青菜的菜叶,‘菜根’如萝卜、大根、牛蒡等,是一种粗俗淡泊的食品,在《鹤林玉露》一书中说:‘士大夫不可一日离菜根,百姓不可一日无色水。’这是当时贴在寺庙的门框上,教人去咬菜根味的警语,其意义是老百姓如无菜可吃,徒嗅菜根以疗饥渴,那么就是政治家的不是了。故看一般老百姓的面色即知当时执政者的成绩如何。因此‘菜根’二字,当时十分流行。用此二字警告世人,以坚忍、清苦磨练身心,栽培灌溉,充实自我。这是作者洪自诚亲身体验孕育出来的结晶。故本书颇通人情世态,里面包蕴甜、酸、苦、涩等人间味道。
《菜根谭》也有同名异类者,如乾隆五十九年,以还初堂主人的识语为冠的洪应明之著作便是,这与本讲话所用的底本,虽然有人说是同人异名,其实不管是内容、编纂等都有悬殊的差异。
洪自诚的《菜根谭》分为二集,洪应明的《菜根谭》不但分为修省、应酬、评议、闲适、概论五项,尤其里面散见清朝石惺齐之《续菜根谭》的语句,故我们可以断定洪应明的《菜根谭》是后人的合纂,唯洪自诚的著作才是正宗。
本书问世后。博得许多人的赞赏,学者间争先恐后写了很多续篇,或类似的书籍,其中只有清石惺齐的《续菜根谭》二卷、刘子载的《吾家菜根谭》二卷比较出色,而这更突显原典的可贵价值。
1月1日
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人类生存世间,要了解最美与最尊贵的人生意义,并不是在外表的衣、食、住、行等等的物质享受。住的是高楼大厦,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终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如果以为这种人生才是美满的、尊贵的,那就太可怜了。
我们如果把眼光向远处观察一下,便能体会到古今历史上的伟人,他们之所以为人景仰,是因为人格与学识的伟大,并不是因为地位和富贵的关系;要看其人格德行之美,并不是外表形态之美。只是看一个人是否遵守人伦、道德,肯为大众服务,牺牲个人的享受,而有益于人群。古人说:‘世上最尊贵的莫过于道,最美善的莫过于德。’由此可知,一个人能遵守道德,人格高尚,一定是为人所尊重、景仰,还有人对他轻视、毁谤吗?反过来说,个人不讲道德。不修品行,趋炎附势,谄媚奸佞,他虽然官高禄厚,衣食豪华,这还能叫做美善吗?我相信这样的人一定被当世人咒骂,遗臭名于后世。所以说不肯修持德行的人,任你是万乘的公侯宰相,甚或是帝王,也还不如一个有道德、有人格的平民。
现在拿古人来做证明。古时有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叫做伯夷、叔齐。都是很有道德的人。以之比人,人人都欢喜,是喜欢他们的道德。桀、射、幽、厉,乃无道的人君,以之比人,人人忿怒,乃怒他们的无德。所以,我们想在世间做个好人,必须要有道德。所谓:‘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势位之不在乎己。’我们最忧心的是道德不足,不必因为声势不集于我身而怀忧愤。须知道充德备,每个人都钦佩他,‘德高望重’名存千古。这样看起来,是声威与富贵重要呢?还是自身的道德重要呢?便不难明白了。
印度释迦牟尼舍了父母妻儿,悄悄离开了迦毗罗城去到跋伽婆仙人住的山林中,剃了须发,服僧伽梨,是为了求真理。他看见当时印度四种姓—婆罗门,即负责宗教之祭师;刹帝利,为独占军政的武士;吠舍,是业农工商的平民;首陀罗,是被奴役的奴隶—之间的不平等。
继而有一日,悉达多太子跟父亲净饭王郊游,看到农人耕田的情况。农夫光著身体辛苦勤劳的在田里工作,那枯瘦的形体被太阳晒得流汗,困乏疲倦、又饿又渴而不得休息。耕地的牛也疲困了,受鞭子打击和绳索的羁勒之苦。在用犁拨土的时候有许多虫子被掘出来,鸟雀飞来争著吃了它。太子感伤那农奴的贫贱疾病和众生互相残害的苦恼,慈悲心不禁油然而发,使到阎浮树下坐著静思,悟求改革不平等种姓制度和摆脱生死痛苦以求解脱,兼求净化世间人生的妙法。这就是释迦佛放弃王位出家的动机,他出家以后教化凡四十九年,足迹遍及恒河流域两岸一带,被渡众生不知有多少。
富贵荣华是谁都爱的,释迦佛的父王在他十五岁给他举行灌顶大典立为太子,并为娶善觉女耶输陀罗为妃,辟寒暑温三时之殿,给他种种五欲之乐。但佛仍无动于衷,他是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莲花,这是宁受一时寂寞不愿万古凄凉的佳例。
【前集00一】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亲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1月2日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站在社会岗位上,处世经验浅,被社会感染的恶习也一定比较浅,这种人自然也比较天真。反过来说,经过了世间种种的惊涛骇浪,阅尽了种种的艰难险阻,经验比较多,世故也比较深,就很可能种种坏事都敢去做。
故此作为一个君子,不要一味的只求事情的熟练通达,而忘记了抱朴守拙的忠诚作风。例如礼仪是必要的,但如太无礼仪或超越了礼仪,都有失做人之道。太讲求练达,反而变成老奸巨滑。
所以,做一个君子,与其太练达,不如不必装饰虚假或太客气,而以清醒、坦白、诚挚、朴实为佳。
【前集00二】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1月3日
心事宜明,才华须韫
君子的内心像青天白日一般明朗,光明正大,没有一丝一毫的阴影与黑暗。君子上不欺天,外不欺人,内不欺己;就是一个人在私室或暗处也不欺自己。普通人在独居隐密之处,最容易做欺心的事。而君子不欺心,人家一看便能明了。
其次,君子的才华如玉蕴藏于璞石之中,不可以随便给人知道。‘君子’两字的意思常是男子的尊称,即是道德学问超越一般人之上的叫做君子。君子有超人的智慧,能辨别是非善恶,做事不随便,是把他的才能智慧保藏起来,等需要时才施展出来。他深谋远虑,志节高超无比,潇洒逸脱。在平时,如果见到邻里人家困苦,就拿出钱来布施,有不懂诗书、不明事理、不识字者,便要在精神上予以教化。所以,君子的才华是高于一切的,君子的人格是非常伟大的,君子所想所做的如天那样青,日那样白,没有一丝乌云,没有凹面,没有内底,可谓光明透彻,全无瑕疵。小人
则不然,小人平日闲居,专做坏事,等到看见君子,就遮遮盖盖,隐藏他的坏处,显扬他的假善;岂知别人看他,清楚得知见俯肺,他那样做法又有何益
也就是说,里面的诚实,没有不表现到外面来的。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虽是一人独处,也要像有十只眼睛注视著自家,十只手指点著自家那样,这样严密监督,自然不会作恶了。君子就是那样,严密的注意自己的缺点,有则改正,此心如日之光,如月之明。山川之水,越浅越起波浪,但水底深处反而越为澄清。这表示小才小智的人比较容易轻佻浮薄,君子则处处保藏,大智若愚。这就是君子与人的区别。
【前集00三】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辍珠藏,不可使人易如。
1月4日
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人间非分利益之事,人人都像蚂蚁一样想贪一点甜头,这原因就在有权势的人家,天天集满了趋炎附势的人,好像市场一样的热闹,大家都怀著贪心而来,不是求名,就是求利。等到权势丧失,生活贫苦的时候,大家一粪而散;这就是所谓的‘人情冷暖’。过去有一个瞿公在做官时,宾客盈门,退官时,门前只剩很多麻雀跳跃,可以用网去网它们,所谓‘门可罗雀’的惨淡情况,就是这样。
人都好权势,有了权势而能不受它束缚,自然是人格高尚。至于对势利荣华的诱惑不去接近的,或是接近了它而能不为它所染污,就更加清洁高尚了。
我们住在权势豪华的环境里,为了自己正心修身,最好是不与它接近。接近了它而能不被它所染,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是有高尚人格的。比如农村的青年,一向品行方正;等一到了都市中,耳濡目染都令人动心乱性,嗅到的是白粉香气,听到的是淫荡歌声,这种种声色货利的引诱,使原本品行端正、志向高洁的青年,也会失志堕落。又比方说,石头都有棱角,但在流水的冲激之下,石的棱角久而久之就变成圆的。人又何尝不是那样?原本棱角方正的人,经浮世的折磨,也就完全失掉了他的棱角,成为又圆转又滑脱的轻薄之人。
所以,说不接近势利纷华的人,心志是高尚清洁的。然而更进一步,如果接近了而不被它染活的,就更是高尚清洁无有比并了。从前有一位修道者经过花街柳巷,有人指著他说:此非修道人应来之所在,修道者回答得很妙:‘太阳不是也照到尘芥吗?’倘若持太阳的清心来修行,则绝不被势利纷华所诱惑。即使处于纷华的诱惑场合,也能够不破这种环境染著。因此说接近了以后不为所染的,才是真正的超尘脱俗。
‘智械机巧’是从智慧或才能锻炼而来,但如果为了自私自利而使用智械机巧,还不如那此不知道智械机巧的人气节高尚。然而。过分的正直与清高,又容易变成顽固,反而不能救人渡世。今天世上的人,玩弄智械机巧,密算奸谋的大多了。
我们不反对以正直行事,然而,陷入过度傻瓜般的正直也是不好的,做人应该不是愚昧无知,而是正大光明;不是恶,而是善,不是不知道智械机巧,是知道而不去使用。我们该做的,就是一点也不用智械机巧的去做,不必顾虑个人利害得失。古人称为仁人志士的人,只要他认为对人们有益的事便舍身去做,更不顾虑个人。他是以真诚的心,表现他高洁的行为。
【前集00四】
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
1月5日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格言,证实它是真实不虚。
我们听到忠告谏言,往往心怀不平;殊不知由于人家的劝告,我如能反省自己,所思所为,是否有过失,因而能注意改进,那样,就无形中可以修养一己的道德,走到正路上去了。因此,听逆耳的话不要不平,处逆境也不必埋怨,因为逆境可以鼓励我们向上的精神。俗言:‘天无绝人之路。’我们自以为已走到末路,但上天有好生之德,一切靠我们去创造,就没有行不通的事。‘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前人经验之谈,我们应深信不疑。
相反的,假如人家拼命奉承我,一味夸奖我,耳里听的是爽快的话,生活也过得放逸恣纵,自己以为满足,认为一切享受我都有了,于是洋洋得意,不可一世。在君子的眼中看来,这样的人已经沈堕于不拔的深渊中了。这等于自己投入了毒药,要毁掉自己的生命,就算活著,也失去了生存的价值。
【前集00五】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1月6日
和气致祥,喜神多瑞
狂风暴雨的日子,天气阴霾,鸟类都显得可怜而悲伤,但天气平和而澄清的日子,和风习习,草木也欣欣向荣。故天地间的确不能一日无和蔼的气氛,犹如人间社会,不能一日缺少欢喜快乐。
人世间喜、怒、哀、乐,全是反映自己心绪的一面镜子;以不平的心观看事物,一切呈现出忧怒懊恼;反之以喜欢的心情接待事物,不讲不平之语,不发脾气,那就不会被社会其他人嫌忌排斥,一切就呈现快乐欢喜。
俗语说:‘知足常乐,和气得福。’这话实在不假,不可以整天愁眉苦脸混日子,要满怀喜心,生活才有意义。
【前集00六】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1月7日
淡中知真味,常里识英奇
浓的酒,肥的肉,辛辣的辣椒或是甜口的糖,这些使人垂涎嗜好的东西,是何种浓厚美味!这些美味反不及一味清淡的食品,像蔬菜一味适宜我们的胃肠,才是真正的口味。要知道‘少吃多滋味,多吃少滋味’,吃了过饱的浓酒肥肉,不及吃少数的菜根来得清香可口。
人也是一样,有的人往往以为自己有神变幻术或高超的才艺而与众不同,这些人不算是理想的人物,也不值得人家的崇拜与尊敬。一个有著圆满的人格和究竟品德的人,自然沉默地守著自己的本分,和平常人没有两样的去行他自己的道理;这样悄悄且耐心修道,不骄不亢,他的行为有一天达到理想的境界,那才是理想中的人物,是我们做人应该引以为模范的一种人。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成道以来对众生说法,绝不以深远理论或苦行奇事惑众,唯以简明切实的方法,教人易行的中道,务使闻法的人,都能随分随力,去恶进德,以日净其心,便是学佛修善的法门了。
【前集00七】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1月8日
闲时吃紧,忙里悠闲
东方与西洋的思想有种种不同的地方,尤其对天地自然活动的看法。西洋人说神是造天地万物人类的,有说利用自然的潜力,以科技去征服自然。东方人认为天地是养育我们的父母,天地的道理往往与人的道理相吻合。如苏东坡诗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对溪声、山色,以为是释迦牟尼的现身,此微妙的自然真理深印人心。《中庸》说得好:‘诚是天上道,亦为人之道。’可见天道与人道一脉相通。
现在,我再来讲‘静中之动’。所谓天地,是寂然肃静,天长而高,地宽而广,一点没有活动,而实在的乾坤气象是在不停运行著,随著光阴的隙行,如同白驹似的奔驰,今天是夏的气象,不多时已挑起秋风。这些是不变世的变化,不动中的动,可是日月的光明永久存在著,这又是‘动中的静’了。
有这动中静、静中动,反应于人心之上,人感到静中的动,如同感到动中的静一样。空暇的时候,应于静时持有常动的心念,即‘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吃紧是任何场所时间都能应付,日常不得不有这样的准备,这是君子的行为。所以,这平常吃紧的心是要时时存著的。譬如一家人平日没有一点小心火烛的心思,一旦火烧房子,才急忙说:‘那是火灾!’才赶著去买灭火器,已经太迟了。应该早就买回来,一到危难时可以拿出来应用,人祸就免了。无事常存有事心,还要加上平常心,‘未雨绸缪’,可以应付非常的事而绰然有余裕。
石天基说:‘狮子捕兔子,不用九牛二虎之力便可成功。但要捕大象,就须在平常注意,临时对象那样的大敌,就不存一丝一毫害怕的心,而能顺利捕到。’由此可知平时的准备,非常时才有用处。
至于人的非常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讲的是死的事。死是人的非常时,所以应在平常有死的觉悟,等无常来到,就不会有所恐惧。关山国师曾说:‘我这里无生死。’应这样看破,生与死是没有区别的。盘圭禅师将要死时,弟子们皆请遗偈以辞世:‘老僧住世七十三、度化四十四年,前后半生每天教你们的道理,悉为遗偈,此外不必别的遗偈了。’这是禅僧的话。其他圣僧临终对人辞世也是一样,所谓:‘昨日发句,今日辞世,今日发句,明日辞世。’即是平生发句悉是辞世。
综合上述来看,暇时过暇时生活,忙时没有悠闲的习性,全赖平时的修养与觉悟。在非常时不可光讲非常时,这非常时的觉悟即由于平常时的准备。天地自然的成谢,是静中有动,也是动中有静:而我等应在悠闲时有著吃紧的觉悟。于此可见,这是教人在忙处应有悠闲的趣味,便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谛了。
【前集00八】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少停;日月昼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1月9日
静中观心,真妄毕见
昼间不停活动,静不下来。到了夜晚,四邻无人,万籁俱寂,没有半点声音的时候,独坐孤灯下,把自己的心深深按下来看。这时,时常在骚动的心一下子静下来,就可发掘那心灵之泉。恰如浊污的桶水,如把它搅动,那水是绝不会澄清的,但如把它放静,过些时候,浊污自然就渐渐沉底。孟子说:‘夜气存养。’夜气是深夜的气,彼时外界接触少,本心亦即真心就慢慢显露,这是一种修养的工夫,夜深人静,独坐观心!
既消除了外物妄心,就现出真来。真与妄是相对的。
《大乘起信论》详细说明真是真如,所谓‘真如’是我心的本体,这真实如常的心的本体,叫做‘本觉’。本觉是说,本来自性清净,从本来就觉,无一点昙心的本体。我们如持逼我心的本体,就得到了寂乐。反之,心忽然现出昙来,动起了你我的差别,那就是你不好我好、你可爱他可憎的迷妄、烦恼,把真如的我心抛弃了。此一失真便现出妄,而妄到极就现出真,是循环的人生!《大乘起信论》把顺序分明记得十分详细,其中比喻:真如本觉,光明如镜,澄清似水,因被无明烦恼的风吹动,才起了微波,这波又被吹成大波,大波再经一再约吹袭波波相逐,而成狂澜怒涛。这是说我们的心向迷的顺序而行,无明动真如,然后生妄心,妄心无明相应而生妄境界。
又如夜行的人,因赶夜路跑得很快,也就不觉得什么。如果心中起了一点寂寞凄凉,这气氛就会引起恐怖。恐怖一起,鬼怪精灵随之而至,就吓得逃无可逃了,以后再一看,才知那根本不是什么幽灵,而是枯尾花。这样知道了以后就能表露出真来,这叫做‘始觉’。这始觉中最初是凡夫觉得‘这不是幽灵而是枯尾花’。想是这样想,还担心会跳出其他的幽灵来,其实幽灵是不会出现的,心里这样想,就觉得又进了一段了,这叫做‘相似觉’。残留恐怖的心,变而为无,就开了另一种的觉,叫‘随分觉’。但是还有残留‘凄凉’恐怖的心,说不知幽灵会否出来,从此说不定又成了迷。直到无这凄凉的心如同开始夜行时什么也不觉得一样,这叫‘始觉’,与‘本觉’成为一体这叫做‘究竟觉’,即始本不二。这样,妄尽归于始,一点也无翳(昙)。如对明镜,花映出花,鸟映出鸟,心的反映亦复如是不被昙遮,就能大开境地运用自在,这是说得到大机趣,但要行到这地步是很难的事。
本心虽已现出,但妄想难去,这就是‘既觉真现而妄难逃’。佛教说的妄想分做两种,叫做‘见惑’、‘思惑’。见惑是知识上的惑,即是理。饮酒是恶事,谁都知道,但偏有些醉鬼不知,或实在头脑愚拙的人也不知,这是见惑。譬如知道了喝酒不好,要‘停止’或‘不停止’?感情上难以决断,这叫做思惑。人生如梦,思惑难断。佛言:‘见惑顿断如破石’,‘思惑如同斩断藕丝’。藕丝极细,不易切断。真现而觉妄难逃,有大惭忸是知耻,就是感到很大的耻辱。
为什么要露出本心?是要现出自己本心而有耻的气氛,这知耻才是人间向上的第一步。世上人虽为恶不知是恶,虽知罪还要犯罪,没有想到自己‘啊!做恶了!’那未免太可怜。能自知罪恶而警醒的,才是非常。《遗教经》中说:‘惭愧是服放诸庄严最为第一。’耻是诸饰中最好的饰物。在此不能不想到的是,此耻心从何而起?应知心是真知本体,悟的当体,心应当如同镜的光明。但光明的东西常被阴翳遮上,这是要留心的事。‘水若无波则自定,镜未被翳则自明。’故心不可不清,去其混污自必现出清来。外界的诱惑是翳,内心的妄想是锖,去其翳、除其锖,就现出本心了。‘啊!作恶啦!不该如此做的!’这样的惭耻人,实是晶莹绮丽的本
心,大机趣的自在境涯。以种种来直指其本心,终得大惭忸,得此大惭,如梦醒觉真,悟何者为是,何者不是,欲望不能束缚,烦恼袪除,心情自然就喜悦不胜了。
【前集00九】
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1月10日
得意须早回头,拂心莫便放手
由主官上级蒙受了种种恩宠,洋洋得意自我陶醉,大都不顾虑有什么可能发生的灾难,等到遭遇了灾难就一蹶不振,失败倒台了。所以人们生于这个社会中,早回头自省不为祸殃所侵。要事先预防,不要等到事后追悔。
其次是更不可因事情稍有失败,就灰心泄气。语云:‘失败为成功之母。’人们必须具备百折不挠的精神向前勇猛迈进,然后才能到达真正成功之域。所以不要因为挫折就中止努力,这样的话任何事也不会成就。应当鼓足勇气,对于所做的事,不论怎样不遂心也不放松、不罢手,抱定了恒心毅力去做,必定能收非常美满的效果。也就是说,能够在艰难困苦中奋斗,才能得到伟大的成功!
总而言之,得意时自己能夸张就会生灾害;失意时要有魄力,向目的地加倍努力。这样,总有成功的时候,而未来的胜利与辉煌的前途方可以实现!
【前集0一0】
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首;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
1月11日
澹泊明志,肥甘丧节
对于这种藜苋粗食生活而能满足的,就绝不抱一点野心,其心如冰之清,如玉之洁。和这相反的,以美食来充腹的富豪人家,就甘愿以奴颜卑膝,来博取其所求的荣华名利。这样可看出做人若没有名利的心,就没有向人低头的必要,其志操是澹泊洁清不著一尘,坚志而不渝的。
相反的,求华衣美食欲念旺盛的人,就会使弄手段来获得他的要求,而不自觉其态度卑鄙。心一卑鄙就失去了丈夫的气节,皆因‘肥美甘食’而丧失!
所以说,粗食者志坚,华美者心卑。
【前集0一一】
藜口觅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卑膝奴颜。盖志以澹泊明,而节从肥甘丧也。
1月12日
眼前放得宽大,死后恩泽悠久
佛教把人生分为过去、现在、未来。因此,面前就是讲‘现在’的事,田地也就是佛书里所说的‘心地’,意思是说人的心实在是能作出种种烦恼的土地。
人生于世,如幻如梦,如白驹过隙,如过眼烟云。那么,为人应该怎样?应该放开心田,持心宽大!无论善人、恶人、贤者、患者,或长幼,或内外,都得无差别心,悉是包容,这种胸襟宽大、一视同仁之心,就不会引起他人的不平之鸣了。
又对于死后遗留的恩泽,总希望永久流传,这在生前就尽量汲汲施惠于人,牢记服务人生的宗旨—‘乃役于人’,永久永久!使人家不觉有缺乏,使人家不会不平反而满意;就是你死了,你的芳名万世永垂不朽,你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前集0一二】
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惠泽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匮之思。
1月13日
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
走山边的小路,不能二人同时通过,如果争强抢先,就有坠落深谷的危险。处于这样的场所,自己要停留一步,先让他人过去,这才合乎礼仪,而又是最安乐的办法。还有,对于有滋养成分的美味食物,你不可一个人独食,要分三分给人家吃。这样的做法,就是谦让之德,对于做人处世,不但一点没有危险,反而是得到安乐的无上法门。
《易经》云:‘天道之盈也亏,乃视益谦之有无。’故此,假设把他人压倒而自己先登,横取他人之物以满足自己,这种一时的利益,实是变为痛苦的根源,也可以说是违背天道。天是抑恶扬善的,邪到底不能与正匹敌。
日本的古人武田正信说:‘谁也见到圆满的月,但是十六夜就亏了。人生在世,亦复如是。’这含有哲学的意味,可给我们警惕。正直的事才是‘天道’,而‘邪恶’(邪僻、偏狭、妄佞)的行为,绝不能得到安全。
【前集0一三】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1月14日
脱俗成名,超凡入圣
人有超群的手腕及聪敏的见识,固然能成就一代伟大的事业。但也有平凡至极的人,纵然没有完成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因能专心致力于一己的事业,不被功名利欲所左右,而终于成为社会的闻人。
人在治学或修养上,应该抱著远大的理想,站稳了脚根,积极的去改造社会,这社会事业固然有赖非常人去做,但是普通人也好,假如真能修心养性,其心不为外物所夺,全副精神于修学积德上努力,他虽然没有能如伟大人物那样轰轰烈烈的事功,但久了也是能够达到圣人贤者的地位。
【前集0一四】
作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工夫,减除得物累,便超圣境。
1月15日
义侠交友,纯心做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指真正的良友比骨肉还要亲近得多,而真朋友是不易得到的。
泛泛酒肉之交,不能算是真正的交谊。真诚为朋友的人,要互相劝善规过,互切互磋,互琢互磨,遇到了祸患则共同去担负,喜乐幸福也共同去享受。同悲共喜,难兄难弟一般。这样才能算得上有侠义心,交际的原则也才合宜。如果只为一己利益去交际,不能叫真诚的交谊。
其次,做人是要有积极修养的工夫,磨练自己的人格,不为外物玷染了纯洁的心。
在恶俗的社会里行善渡世,对于恶俗就不得不忍受到一个程度。如果只为一己的超然,不问世道的兴衰,这样的人最多也不过独善其身,绝不能得到普遍的敬仰。所以,一个人如果入世交往俗人,自己也必须变俗,与社会的步调一致。然而,其心也被染成了世俗情态,就没有用了。在俗中而不失一点纯真的素心,不因外物而污秽了本心,这样才是一个觉者。
总而言之,与友人交际,遇到患难要去拯救,这是与人交往必须要带三分的义侠心。一个非常人物的活动,任凭遇到什么变故,也要抱定坚固的意志,勿失其本然的心。
【前集0一五】
交友须带三一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
1月16日
德在人先,利居人后
从他人爱得荣誉或得到利益,切不可争抢到人的前头,应该先让他人而后自己再领受,不这样做就会引起人家的怨尤。反过来说,对于社会国家有利益的事,或有关个人的道德修养,则不要落在他人的后面,要自己争著前进去做。
从君上受了爵禄的恩宠,或是从他人处受到物品的享受,即便是应当得到的,自己也要扪心自问,反省自己的身分和劳力,应不应当得到这一分享受,一定不要超过分限的程度。不论什么事都要保留余地,就是这个意思。
对于自己的修养或实践道德的事,必须要尽自己所有能力去刻苦努力。
宋人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同样的教训。主要就是要:‘乐让人、苦己取。’如此才是修养道德的本旨,修养心性的根本。苦乐原是绹的绳;乐的结果是苦,苦的结果是乐。苦乐相循是自然的法则,与日月星辰之运行原理相同。所以现在的苦是为将来的乐放撒种子。古人有云:‘吃得苦中苦,乃为人上人。’不能吃苦的人,恐怕事事都不会成功,‘苦尽甘来’也是不移的道理。
但是,君子不是为求将来的乐而现在甘心受苦的,他只是为社会、国家、民众有利,而自己吃苦取苦,把乐让他人。这样他才心安理得。君子生活如同食淡菜,一切讲淡而不讲浓。既然淡了,便能看破实相真如,也自然能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
所以说,有德行和善根的人,能够处处留心做善事,谋众人的福利,连一分一秒的时间都不轻易放过。
【前集0一六】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踰分外,修为毋减分中。
1月17日
退即是进,与即是得
待人处世有两种方法—一是把人压倒自己占先,还有一种是与人为善互让互谅;前者是竞争的行为,后者是谦让的行为。这两种态度完全不同。中国学者辜鸿铭认为,西洋人的生活乃是建立在物质上面,谈不上什么文明,他们是凭著相互竞争的思想而发展进步。我们再看看东方,以中国而论,是在物产特别丰富的黄河、长江流域一带,文化发展即以互相忍让的精神而发。
今天的世间许多人都以为别人的头痛可以忍耐,而自己的腹饿就不能忍耐。以这种作风,独行其是的个人主义,排斥他人什么都不行而以为自己什么都行。这种利己而不平等的主张,不能互助互让的行为,人类的和平哪有保障?为了社会共同生活,就应当有不落人后的觉悟。例如研究学问或改良社会,必须站得稳、立得定,大踏步向前迈进,但我们若于日常共同生活上互相排斥、互相争夺,而不能互相协和,就不能共同生存下去。
其次,说到:‘处世让一步为高。’渡世让一步,就表现气节崇高,道德高尚,即符合老子所说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谁持有这三样就如同持有三宝。慈是慈悲,就是同情心,也就是为别人著想的心,是处世待人的根本思想。俭是俭约,亦即是节俭省用的意思,对物不要用之过度,八分就够了,这便是‘恭俭持己’了。现在的人不论什么事情都是十分中之十分的以畅行其志,从这里就生出了烦恼。因此在世间。人若自满的话就会生出缺乏,希望十分必招致失望。如能在人间努力十分而有八分的生活,才是安定生活的良方。现在的人在生活方面是努力八分就当作已做完十分,那就发生了两分的缺陷。所以老子说的俭,岂不是渡世三宝?再说到不敢为天下先,这意思是说‘让’与‘俭’两字,对人要让,持己要俭,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让的意思。以上是老子思想,指明让一步是高明的。
‘退步即进步的张本’,也就为进步的根基。这句话乍看像矛盾,实际上退步的事包括深奥的意味,就是精进自身的道路,也是救渡众生的真理。佛家说:‘上求菩提,下化众生。’就是向上求得菩提之道,向下要成济渡众生的菩萨道,更进而成为伟大的如观音、地藏等菩萨。可见已开悟到佛的境界,更要退步下来为一切众生服务,去济渡众生,行菩萨道,这就成为进一步成佛证道而具备了基础。
人类皆以脚跑步,跑时一定一足向前,一足继之于后,一脚停止。如果两足齐出,就违反了跑步的方法,会颠仆倒下,所以为了安全跑步就不可不注意。而退一步正可免除七颠八倒的痛苦,如同安分守己是进步的基础。
待人不要过分苛酷,责备人太过分了不大好,因为会引起他人反抗而招自己惹祸的根源,这一点是不可不注意的。俗语云:‘穷鼠咬猫。’故对人实应宽大,待人宽一分即是福田。古人说得好:‘自萧如秋霜,接人如春风。’意思是说对待自己如同秋天的寒凉,对待人如同春风的温和,这就是在交际上要宽一分,结果就会得到自己的幸福。
再说:‘利人实利己的根基。’从表面看,世间哪有这样的傻瓜,利益给了别人却使自己丧失利益?人只为自己的利益打算,结果反而下能为利自己,而为利他计划的人反而是和利己一样。举一个例子来说,做商人的只是为自己的利益打算,把坏的物品高价卖出,如果存这不良的心理,虽一时赚钱,时间久了谁也不来买他的货。相反的,好的东西要卖得便宜的话,自己固然得到的利益较少,渐渐的,买的人增多,生意就繁盛而永久了,利益不就越来越大了吗?所以,买卖生意要使买的人喜欢而卖的人也喜欢,皆大欢喜。这是道德的标准,也是利益的根基,人又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不难了解,利人实实在在便是利己。
【前集0一七】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1月18日
骄矜无功,忏悔灭罪
对国家树立大功,并且是天下万民崇敬的英雄人物们,若是夸耀自己的功勋,当这念头一起,他的功劳就完全从人们心中失掉了。古人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就是说要死去多少的兵士,才能成就一名大将的功勋。能时时有这个念头,就是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切切不可自己内心持有一个‘矜’字,使声名受到恶劣的影响。
再说到天与人都憎恨,宇宙间不容的大恶人,如果能心底发出最真诚的忏悔,改过自新,洗心革面,那么一正其心,恶念便消,所有罪过也就免除净尽了。
佛经说:‘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意思是要我们自内心改造、净化、建设才有办法。
故从善恶完全系于一心,由一念的动机而成。一念会变为善,一念也能为恶,所谓一念之差,可以上天堂,可以入地狱,真个可惧可戒。虽然善恶在表面不同。但都是心在作祟而左右摇动,犯罪与作恶的人。设若一旦幡然醒悟,痛定思痛,改过自新,同时也可把罪孽消去,而遗留下来的便仍是本来的善心。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是复见了他的本性。
所以,过去有一句话说:‘憎恨罪,不憎恨人。’因为犯罪的人也具有善根,如果能发动善心,改过向善,就变成无罪的人了。最不好的莫过于存罪而不知悔过自新,不能重新做一个正大光明、行为磊落的人,这才是莫大的耻辱啊!
总之,不骄慢、不邀功是很重要的事,而做人最重要的是时常检讨一己的行为功过,不论何时,要虔诚忏悔罪过,日新又新,做一个新生的人、善良的人和安贫乐道的人。
【前集0一八】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
1月19日
完名让人全身远害,归咎于己韬光养德
伟大的声名或功勋伟业,总是容易受到他人的嫉妒、猜疑、怨嗔。故此,作为一个君子,便要明哲保身。不能一人独占,使人生怨恨诽谤。在十分里能分一两分给别人,自己虽留下七八分也就不至于使别人怨恨,并且可以保住自己的安全,离开重大的危害。
完名美节的反面便是败德乱行,任何人都喜欢有荣誉而怕被污名。受污染损害名誉固然可恨,但也不能完全都推给别人承担,自己的清净洁白之身,固然不愿有一点污名,但为了牺牲成仁的伟大道德,最好给人以美誉,自己负起罪辱。那么,表面上虽然不太光彩,内心却光明。能够这样涵养德性成为更完善的清高脱俗的人。
【前集0一九】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1月20日
天道忌盈,卦终未济
人人对于事情都想求得美满的结果,于是人人都用尽十分的力量以求成功。若能够不用尽全力,留下几分的余地,则造物的神也不会加害。
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圆满无亏,那就为天地鬼神所忌憎,内忧或外患必定纷至沓来。
古人说:‘满即亏。’又说:‘满招损。’意思是指无论何事达到绝顶的时候,很快就会向下坡走,所以做事不能十全十美,不如预备几分余裕比较安全。这种圣贤教诫我们的名言,是不可不注意的。
【前集0二0】
事事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召外忧。
1月21日
人能诚心和气,胜于调息观心
说学佛是有何妙法或修道要向深远之处去求,那是莫大的错误。佛家所说的真正的道并不一定向远处求,而是在家庭或是日常生活上做人做事皆可以具有的。因家庭中就有一个真正的佛。而日常遭遇的种种事相中,就存有一种真正的道。那是什么?就是我们一家相处要互以诚实的心、和蔼的气氛,表露出优雅的话语,脸上是愉快的神采。一家同居,一点没有隔阂,宛如形骸合在一起,心气融成一片,这样下去,一定能过异常快乐丰富的生活。这等于直取真正的佛,也就是真正的道,不一定要持坐禅调息观心的工夫,而且胜过坐禅等千倍的实用功效。
佛家常说成佛或得道,非要坐禅、调息、观心等积此种种工夫不可,但是舍此而重要一筹的是:注意在日常生活上有真佛与真道的存在,即教我们将佛法实现于日常生活中。禅宗说‘回顾脚下’,就是这个道理。说得更浅白些,即拿笑颜象征佛的道,因和蔼的笑就显出慈祥的心;相反的,怒时的心就形成了地狱、恶鬼之道了。故道是近者,只在本身周围,不必求之于远。时人多不知此理,诚可哀叹!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由上所观,可知此言不虚。我们为三宝弟子,要牢记我们要求一个真理,就是我们生存于世的目的。孔子也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大家要扬弃迷妄的思想,直趋真理生命之道。
【前集0二一】
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种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释,意气交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矣!
1月22日
动静合宜,道之真体
好活动的人,如云间闪出来的电光或风前摇摇摆摆的灯火,始终动而没有片刻的停止。与这相反的,好静寂的人像火烧后没有一点暖气的冷灰或像干枯的树木,毫无生气。这等人都是偏在一方,无中正可言。然而,人是需要静止如一朵不动的云,或一湾静止的水,在静的境界中也如云鸢飞在天空,游鱼在水中活跃一样,真存著活动气象。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那就是说人生于世,必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积此动静二方面的修养,才可说是有道者坚忍不挠的心体,和具有高尚理智的人。
【前集0二二】
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
1月23日
攻入毋太严,教人毋过高
处世须注意的,是和朋友交,能常见到他的不当行为,然后忠告他,使他改过,不过,不可过分的严格或使人难堪。要事先考虑一下。我的忠告,我的责难,其人到底能否接受而去改正。
所以。当场的胡乱攻击、过于为难的责备,都是不适宜的,而适度的谏言却足以使人去恶为善。
至于教导他人向善,不要论调过高,必须考虑他的能力,以及他能否遵从、能否服膺为原则。这样能使人因其不同的才智而达于至善,就他的性格给予适当的启示,必能发生很大的效果。
【前集0二三】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1月24日
净从秽生,明从闇出
生于粪土中的蝉的幼虫比任何东西来得污秽,但久之却能蜕化为蝉,飞停于树梢上,被秋天凉爽的风荡拂著,去吸饮那清净的露水而生活著。那枯朽而腐败的草,如同尘土一般的无光无色,但一旦孕育出萤火虫,在初夏之夜的空中飞翔,自由自在,一闪一烁放出灿烂美丽的光芒。关于‘腐草化为萤’,有《礼记》‘季夏之用,腐草化为萤’的传说,是否事实不得而知,但常常被人引用作譬喻。
由前面说法,便可知宇宙间存在的东西由大至小,由贵至贱,甚至粪虫与腐草一类的东西都各有其价值;也就是指天地间没有一件东西是没有用的,‘暴殄天物’最要不得。更主要的是说明了洁净的东西乃自污秽中生,光彩的物品从晦暗中出,我们由以上的例子思考一下就可以了解其中的真理。例如,粪尿是极秽的东西,但把它当作肥料施于田园时,就成为五谷或青菜等洁净有用供人的食品,这时候绝不再是污秽东西,而成为美味的食品了。但五谷或青菜通过我们的身体,又成为排泄的秽物了。
如此看来。在清净与污秽中,简直没有区别,故清净即污秽,污秽即清净。事相如此,万物在循环变化,表面与里底亦不致相差太甚。推演下去,善、恶,明、暗,上、下,高、低,贵、贱,天国与地狱,神佛与邪魔,一切的一切,万物的差别本来是没有的,但是立场不同,看法就不一样了。这从一方看来为善;他方看来是恶;同样的,一方看来是恶,他方看来则善,两个即一个,一个是两个,本来无有差别。即使有差别,也不是事相,而是心境的变化罢了。
但这样说,又会被无差别的观念所困,陷于‘平等观’,这就又错一下。如说杀人及救人无差别的话,那么杀人岂不也好?绝没这种道理。这点倒是要认识清楚。因为我们是万物之灵的人类,应时时刻刻记取以理智来辨别是非,认识真理,去恶行善。
【前集0二四】
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翻采于夏月。固知洁常自污出,明每从晦生也。
1月25日
客气伏而正气伸,妄心杀而真心现
凡是自以为崇高得‘了不起’的人,其傲心充斥于心灵之上,总感到自己是智者、是英明、是伟大,就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引起这样的高傲,对人都是那般的骄傲不逊,那即使他有很大的勇气,也只是假的、无用的、无价值的,绝不是真勇的显露。一切的一切,无非是客气。客气是不好的,如能以一本真的元气,来降服此一附在元气里可卑的客气,就可以伸张正气了。故我们应以真如的元气来抵制邪恶的客气。身体是一个小宇宙,一个小天地,能支配光明正大的心,就是正气,就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浩气长存,百邪自然避去,这是真理。
又说到我们心中存在的憎恶、爱好、怜惜等等的情欲、执著、判断人间是非善恶的意识,通通都是妄心作祟,当然也就显不出真心来,故此吾人若把虚妄心去掉、灭掉;始能显现出潜在而真实不虚的本心来。这真实的本心,我们可以名之为真挚纯明的道心。
总而言之,人被客气所驱,被妄心所动,在无明的暗道徘徊,在执著的偏径傍徨,于是失去了大勇的心。我们要绝对把它消杀降服,自然而然便能伸张浩然的正气,显现真实的道心,以达于菩提的境界。
【前集0二五】
矜高倨傲,无非客气,降服得客气下,而后正气伸;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1月26日
事悟而痴除,性定而动正
通常在饥饿的时候,食物吃起来可口甘甜。若是大吃大喝,美味浓淡就一点都分别不出来了。同样的,房事以后筋疲力尽,那时绝对不会再想男女性欲之事,因为暂时的快乐已经满足了。
上面固然指的是食欲与色欲二种,其实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贪,过分贪图享乐。所得往往适得其反,所谓‘乐极生悲’,这道理一点也不暇。因此,人们通常在做某件事后产生后悔的念头。我们要做到‘八风搬不动’的境界,进而修学菩萨道,必先正其心去其痴。‘正心’不是易事,必先打破愚痴与迷妄的执著。唯有这样才能巩固天然的本性,本性是善良心,善良的心能端正沉著,那一举一动也就不会不正了。
【前集0二六】
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常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1月27日
轩冕客志在林泉,山林士胸怀廊庙
高位的政治大员担当国家重要的责任,每当面临国家利害的关头,应当以国事为己任,非行满腹的大经纶不可。但就人情上来说,人类的劣根性好贪,私心很重。有了私心的执著,便沉沦歧途而不自知,这是十分令人慨叹的。因此,身为达官贵人,必须摆脱自以为‘了不起’或‘超人’的心理,要知道人类或禽兽都‘强中自有强中手’,金钱本是‘生不带来’之物,名誉在我们死后也就‘烟消云散’。
在恶浊的世界上,什么是可留恋的呢?因此,必要舍去名利,学习山林隐士们的高洁风流与雅量。‘富贵于我如浮云’,那就能领悟无上哲理,知道人生的真价值了。
相反的,从宦途退居于山庄野岭,过著闲云野鹤自由自在生活的人,不可以完全忘记国家,要时时刻刻关心国事,在政治上有卓越的识见,爱国救国的抱负十分真切,才显出自己是个高风亮节、明礼知义的人。
【前集0二七】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
1月28日
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
我们生在世间,尤其是大丈夫本应立功建业,但不要过度被功名心所驱使,或以龌龊低下的手段去做不可告人之事,增加自己的光荣与威严,这样是会引起种种祸端的。不如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去为一生事业努力,才是伟大的功业。
对他人施恩惠也是很好的善行,但我们施舍的时候应以仁心施舍,并且了解‘舍’的真义。真正的舍,绝不是舍一点小惠于人,心中抱一种希望报酬的心理,如有一丝一毫这样的心理,就是贪不是舍了。真正的舍,要像蜡烛般牺牲自己给人以光,又如太阳的光热照著大地,都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不望代价,不望酬劳,如此才符合施舍的真义。否则施恩求报反而招怨,要无怨心才是恩德。
佛教所说六度,第一度是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在行菩萨道时,左手施人,右手没有想受报。佛经上说:‘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此是不朽的名言,我们要好好遵守去做,发扬我们的德泽。
【前集0二八】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威德,无怨便是德。
1月29日
做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
注意更注意,用心更用心,这样勤于自己的事业,原是很好的事。但也有其一定的限度,超过了限度,如过于忧愁,就不能保养自己的身和性,不能愉快、健康了。
对于事物不可过分执著,所谓执一己的偏见或过于热情都是不当,要以淡泊的态度减免私欲。所谓:‘明月清风不要钱。’人心像这般淡泊,富贵公侯非我所愿,心境自清凉,会无忧无虑,何等高逸。
但什么事都不可走向极端,假如太淡泊了,没有一点热中,冷面冷心,这样就不能广救世人,有利社会,岂不枉生一世。一个人必须为国家、为人民谋福利,不然就丧失生活的意义了。
总之,采取中庸的态度处世做人最可称颂,最值得效法。
【前集0三九】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通性怡情;澹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1月30日
原谅失败者之初心,注意成功者之末路
在社会上筹谋大事业时,没有人开始就预期失败,但实际上看起来,成功的人很少,失败的人反而太多。失败的人,遂穷势蹙,虽有手足,虽有才华,亦徒增悲观,徒叹奈何了。这时候,最妥当的办法要一心清静,想想原来谋事的居心是否善良正直,是否合乎天理人意,有无缺点落后之处?如最初的出发点错了,其事失败是一定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有当初出发的正心,必定成就光辉灿烂的事业。一失败就陷于悲观、自暴自弃的人是没有前途,没有希望的,这种人无论如何总归失败。
人在成功之时,绝想不到日后会否有遭失败之处,那顾首不顾尾、思一而忘十的人,其后果不堪想像。‘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生在世,最要紧的是在功成时急流勇退。在得意的时侯,当思末路的来临,最好是退让给更贤明的人继其事业,自己则善治其身,静心修养。
如能知返静修,他日明心见性,直证菩提,实是极佳良策。
【前集0三0】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亲其末路。
1月31日
富者应多施舍,智者宜不炫耀
有很多财产、身分很高者,对人应该宽大,而实际上世间不少富贵之人重疑多忌,对人苛刻冷酷,属毫无慈悲者居多。也就是说:‘其身虽然富贵,其心地行为则贫贱。’像这种人哪能常久保持富贵,又哪能享受一生的福禄?倒是舍弃自己当享受的福禄,而与贫贱者为伍,反而好些。
再说,贤明聪颖有才华的人士对事物的道理本很通达,应当把自己的才华藏而不露,以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一般所谓聪明的人,大都把才能显示给他人看,很少有自己隐蔽才华而善自保其身的,这虽说是聪明,却与愚笨的人行为没有两样。要知‘聪明反被聪明误’,如是下去,岂有不失败
脾明的毛病在于自以为‘太了不起’,我们处世,应以虚怀若谷的态度,才可以明哲保身。
【前集0三一】
富贵家立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贱具行矣!如何能享?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败
2月1日
居安思危,处乱思治
站在相反的侧面的任何一方观察,感觉人生不过如是,就能体会到高卑、晦明、静动、默躁的对比目的何在了。
居高位的人,在高位上得意,被物欲眩惑而不自觉,自然不知处境的危险。一旦去其地位,改立在低下的地面时看见原来的高位,就明白高处的危难,无异是一陷阱,就不由自主的感到惊心动魄了。
居暗处成了习惯,光明世界的事只能由想像得知,想像却非事实。但由暗处所看到的光明,比由光明处所看到的光明更加清楚。
因此人在社会上活动,热中时什么时侯都忘得一干二净,一旦脱离社会,闲居隐世,谢绝交际,不愿应酬,就知道当时的活动原属辛苦徒劳,扰攘一世,能得些什么,有何益处
与人谈话时不感其牢骚可厌,等到独自沉默反省,便知道牢骚多言无益。这就是‘云中不见云’、‘臭处不知臭’。我们有善、恶,有真、愚,有清、暗,但不自知;知能撇开主见,置身客观立场,立即可以看到自己所做的是什么。因而我们要想成功伟大事业,应时时离开主观的立场,客观而审慎地反省,并深思熟虑才好。
【前集0三二】
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太蔼,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
2月2日
人能放得心下,即可入圣超凡
功成名遂,富贵荣达,是人人希汞的。具此向上心,便要奋斗,不断增进自己的学识,不但有益自己,也有益别人,更有益于国家。故求功名富贵本是善事。无奈因为有人不择手段,企图以种种不道德的行为以求达到目的,这样便成了功名富贵的奴隶,岂不可悲可叹!故为人不要在功名富贵上用死心,要一心存善念,一身行善事,一切不可因小而失大,眼光要远,不要坐井观天,成为野心的奴隶。
仁义道德是非常重要的,如置仁义道德于不顾,就如同禽兽了。但满口仁义道德,心却被仁义道德所囚系,想成一个人人赞美的道德君子,事实上自己却无此修养,于是不惜戴上假面具,伪为君子人物,脱了面具就是男盗女娼。这样的‘伪君子’,最坏不过了。
真正有道德的人绝不空口说谎话,凡事都以实际行为去表现,永不挂羊头卖狗肉的自欺欺人。我们必须努力放下虚假之心,做真正‘仁心’之事,然后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前集0三三】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
2月3日
我见害于心,聪明障于道
人类谁都爱利好欲,这利欲在恶的方面活动,即成为图私利私欲的贪婪者。在善的方面活动,就能奋发致力于社会利益的事。所以利欲不能尽说是坏的,也有好的一面。
最可怕的是人的我见邪解。所谓‘我见’,便是不正的意识,这是最害人的心。以我见待人接物,不仅害自己的心,做出不道德的行为,更足以惑乱社会人心。
女性的声音美,容貌好,世上为女色溺身的男子太多了,从这一点说,女色是很可怕的。然而仔细思考一下,男性需要女性,有时为女性所溺,应该说是男性追求女性的不对,不能尽怪女色害人。而‘食色性也’,谁也不能说是完全不对。何况在诱惑方面说,只要有节操而坚固的话,就不至于沉迷声色了。
这样看来,最可怕的是自以为聪明实则糊涂的人,被聪明的我见塞满了头脑,什么事都不往上求进步,不努力,所持的见解也都不正确,故不能入道。
因此,人道的障碍物无他,可说完全害在‘聪明’二字,有如吃树的蠹虫一样。
【前集0三四】
利欲未尽害心,意见乃害心之蟊贼;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藩屏。
2月4日
知返一步之法,加让三分之功
人的心不是简单的,而是复杂无比的。
所以,人心变化也奥妙无穷;今日所看见美的物品,明天就觉其丑,今日认为可爱的,明日也许认为可恨,故实在不可依赖。
王维诗云:‘人情翻覆似波澜。’故人情世故不可不知。俗话有云:‘纸薄,人情更薄。’依赖别人,看人家的脸色过活,那就太难了。
世上的道路险阻不平,走的时候必须小心,一步之差便将堕落,那么怎样做才能安然度世呢?说起来很简单,便是谦让之德。见通不过,便退一步让人。就是行得通的地方,也该十分让三分。如是谦让,不但是美德,也是唯一不招人怨的度世上策。
【前集0三五】
人情反覆,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2月5日
对小人不恶,待君子有礼
精神的修养欠缺,不能达到有圣德的境域。一般人总是过失很多,故对人责备他的过失,严辞训诫,谁也知道,谁也会做,并不是困难的事。但对人应该持有憎其罪而不憎其人的态度,以正道去教化,才是合理。
其次,对于有道德的君子来讲,谁都会恭之敬之,但太谦逊或太恭敬的出乎范围之外,就容易成为谄媚。对人敬重过度,自贱自卑,那不是应有的礼仪,所谓:‘过犹不及。’但超越礼仪之外,对人疏忽冷淡,也是不应该的。最好采取中庸之道,礼貌风度要用得适当。所以说,接待君子是一件困难的事。
总而言之,对小人憎恶,对君子尊敬,是人之常情,但做事务要适中,对人要不越礼,以孔子‘中庸之道’去问世,不论对小人也好,对君子也好,一定不会招致什么怨尤或失礼。
【前集0三六】
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2月6日
留正气给天地,遗清名于乾坤
天地间的正气存在于每人的心中,而自作聪明的人往往抹杀了这股正气。聪明人喜好掩饰罪行,巧诈、浮夸不实,于是正气在堕落的人格中表现不出来。故此,说聪明误人。我们要伸张正义、普照人心,必须从每个人做起;那就是要人浑浑噩噩,朴质讷实。太古时候的人,浑浑噩噩,不知欺瞒。这便是真、美与善了。
同样的,我们应该抱著澹泊的心情去处世,因为澹泊自有崇高的真理存在,而纷华奢侈只能使人堕落。人做了不名誉以及各种坏事,以图换取不该得的享受,都是这纷华奢侈的欲念所促成的。我们宁可澹泊一生,最后留下一个清廉高洁的名誉,纷华奢侈,不过是眼前一时的云烟而已。
【前集0三七】
宁守浑噩而而澹聪明,宁谢纷华而甘澹泊,遗个清名在乾坤。
2月7日
伏魔先伏自心,驭横先平此气
恶魔是可怕的,但实际上心魔才真可怕。
魔有两种,此处不是指外来之魔,而是指心中之魔,即先须降伏自己的心魔,群来之外魔自然而然退散。俗语说:‘除山中贼易,除心中贼难。’心中的魔,障碍了我们的修道,使我们见不到真,摸不到善,触不到美。使我们失却了光明,见到的是黑暗,昏然一片,不能清醒。
凡夫临事即迷,非事物迷人也,自己作祟。不能降伏内心;一旦除去内在可惧的‘恶魔’,其余外魔不论有多少,皆能退后,听本心命令,就无害于自身了。故当初释迦佛的得道,是袪除魔障证向涅槃的。我们要效法佛陀降魔的精神才能得道。
其次,想制驭骄横的心,必先制驭自身的客气,外界事物便不能影响。但是我们的心猿意马跳跃不已,做出迷惑狂妄的行为而不自觉,这就难免有不测之祸。所谓‘制平客气’。就是降伏这跳跃不已的心猿意马,以免一失是而著迷受惑。这样心既平了,百邪不入,寒暑不侵,外魔外横,对我就没有丝毫的办法,何愁不能修道证果呢
【前集0三八】
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者,先驭此气,气平则外横不侵。
2月8日
种田地须除草艾,教弟子严谨交游
教育子弟如同教养深闺的处女,不能稍微放松,因为偶一放松,青年便易入于歧途。更须密切注意他的出入,谨慎他所交的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次与恶人交,感染了恶习,就有堕落的危险。因青年大都血气方刚,意志易于动摇,古语云:‘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这关系是何等的重大。
譬如一次交了恶友,如同已耕好了洁田中,应当放下清净的谷物种子,才有好的收获。如果误播下杂草的种子,就会使杂草蔓延,无法植出好的禾苗。一染恶习,定结恶果,同时训诫子弟如不顾及教育的方向,其后果也容易发生缺憾。所以,要以悲天悯人的心情,磊落光明的心地,密切注意教养的有效办法,才能造就出好的子弟来。
【前集0三九】
教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净田中下一不净的种子,便终身难植嘉禾矣。
2月9日
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
情欲的事,都是人人想求得的,但无论何事都要有个分寸,不可一味贪图快乐,被诱惑成了它的奴隶,恰如跌到山谷里面,不能自拔了。
例如酒之一物,只要一点代价即可入手,使用的地方也非常普遍,如婚丧嫁娶等仪式都要用酒,医药上亦需采用,如用得适度就兴奋情绪,增进情感,医治疲劳,促进健康,俗语说:‘一醉解千愁。’或:‘酒是百药长。’利用之过度,即被诱惑陷入深渊,俗语说:‘酒后无德。’又说:‘酒为万病之基。’不但有害,且致夭寿,结局是害人不浅。
其次是,我们走著义理的坦途,无论有多少困难也应当去克服它。佛家说,‘一寸道,九十魔。’又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可见修养练道之难。但我们不能怕麻烦,不能顾忌任何困难。在个人物质精神方面也应以精神为主,物质为从,如以物质为主便是本末颠倒。本著精神良知走向前面的大道,就能得到了。
修道如登山,不可退后一步,不然就如隔了万重高山,无法达到。而学道、修道最要紧的便是要把握时间,所谓:‘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很多人往往要到明天才肯努力,这很可悲。
西谚说得好:‘一个今天,胜过两个明天。’我们要把握今天,求无上的大道。
【前集0四0】
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
2月10日
不流于浓艳,不陷于枯寂
每个人都有思维,这个思维也就是心念。心念有宽厚也有淡泊,殊不一致 宽厚是心念浓艳所致,淡泊则未免近于刻薄。那么,应该采宽厚还是采淡泊?何去何从,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人的心念总不离衣、食、住、行,那我们采浓厚一些的方针,充实衣、食 住、行,使其丰裕。推及万事,使什么事都因之充盈,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心志过于浓厚的人,尽情讲求嗜好,忽略了正道的发展,则容易被人厌弃。所以浓艳太过,也不是应该采取的态度。
至于淡泊呢?由于一己的居处饮食以至于一切,都淡而无味,生活自然也就陷于枯寂,兴趣低落,又如何能达到成功的境域呢?君子是不应枯寂的。
因此,应以佛家中道的真理作为南针,不要太过也不应不及。‘过犹不及’是一般人应当遵守的原则,不流于浓艳的一面,也不偏向淡泊的一方。
【前集0四一】
念头浪者,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浓;念头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
2月11日
超越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
人以物质为荣,走向富贵高官,我则依然故我。毫不为达官贵人的职位感到一点羡慕,或动摇了本来的志趣。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君子,走向仁的一途,以仁爱待人,以道德为尺度。君王啦!宰相啦!高高在上的地位不过是樊笼一样,宁为自由人,不为富贵荣华所囚缚。做个高风亮节的君子,胜于争名夺利的小人,人到了最终不免两脚一伸,黄泉路引,那时名利皆空,只有君子的盛德才永远为后人怀念。
《史记》中伍子胥言:‘人众能多胜天,天定亦被人破。’并非虚语。人的志气是最厉害的,成功失败系于此志气一动之间,志气一旦集中,攻无不克,至于人的气质变化也全赖这志气的一动与一定。
造物者铸定了人的模型,唯君子超乎其外。人既能胜天,君子的意志,常不被任何事物所左右,即造物者亦无法来支配它。所以,佛家说:一切唯心造,自力创造非他力。
【前集0四二】
彼富我仁,被爵我义,君子固不为君相所牢笼;人定胜天,志一动气,君子亦不受造物之陶铸。
2月12日
立身要高一步,处世须退一步
人生在世,自己本身要立得稳,站得牢;心地要放宽,要高超,不可与世人一般俗见雷同。也就是说,要认识真理,修身养性,如果不然,同凡夫俗子一样,时时刻刻在泥淖里打转,一似尘中振衣、泥中濯足,又怎能成为一个不凡的人呢
同样的,处世待人,谦让为高,退后一步可进十步,若是如一般鲁莽灭烈之徒,恃一己无谋之勇,一味盲目,必如飞蛾投火,被火烧死。又如羚羊的勇猛,只知直冲向前,头角触著了藩篱,倒挂在头上,拔都拔不出来,前进不能,退也不得,后悔就迟了。
因此,我们为达成目的,绝不能盲目努力,一方面要具有高超无比的赤子之心,另一方面要加上谦虚求进的修养之道,然后成功可期,光明在望。
【前集0四三】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2月13日
修德须忘功名,读书定要深心
大凡求学问的读书人,是为了深明事理。那就应把散乱的精神收拾起来、统一起来,用于研究事理一方面,这是很重要的。
也就是说,求学最大的目的还是为了更高尚的道德,发挥道德与加强学识是应齐头并进的。现代人多藉修德之名,为了他个人的名利、事业的前途而努力,这样便失去为学的本意,没有深入的学问可求了。
读书人往往只知道吟诗弄赋,但求风雅不求实学,这种人哪里是真正的求学呢?没有深入的学问,只求一些肤浅的皮毛,那是何等可悯!明乎此,要修养一心,求最真实的学问,不是风雅一番就可以了事的,为了真正的得益,我们便应该发菩提心,修无上道,去做度世人的大事业。
【前集0四四】
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举,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2月14日
真伪之道,只在一念
任何人都有一个本性的善心,推面广之即成为大菩萨心,维摩是印度的佛门大德,其实他的心与屠夫和创子手并无差别,因放下屠刀,醒悟前非,则真知性现,仍可成佛。
真、善、美充满了宇宙,这天然的趣味虽在贫寒破旧的低矮茅屋中,一样可以得到与富人高楼大厦各有不同的情调与趣味,然则,金屋同茅屋没有太大的差别。
人类的心本是善良的,可惜为情欲所缚,蒙蔽了真如之心,混沌污浊不知自救。有此欲心,一切善良已被七情六欲的恶贼据守,一转眼间错失了修养的道心,如咫尺之差就隔去十万千里之遥,有道的人却因欲情而成帛非道的人,好像光明的人忽然盲目,不是人可悲了吗
所以,欲心不可使其高张,看清原始以来的欲心,坚持不退的道心,则菩萨之道不远矣!
【前集0四五】
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处处有种真趣味,金屋茅檐非两地也。只是欲闭情封,当面错过。便咫尺千里矣!
2月15日
道者应有木石心,名相须具云水趣
一个有志修道的人,应该有木石那样不能移动他的恒志,既不会一味贪图世俗富贵名利,更不致趋炎附势,如果稍有一点贪恋富贵的人,一心求权势功名,这人便成了欲望的奴隶,进入了迷惑可怜可哀的欲境。
政治家们统治天下,亦必须具有一片清淡如云水僧的趣味。所谓‘云水僧’,即托钵云游四海的僧人,他们身穿染墨的法衣,戴著三度笠,手中托著钵,那种无忧惧无挂碍的风度,和恬淡超逸脱批出尘的清高志趣,是平凡人所不及的;政治家能具有那种心,政事一定可办得有条不紊,政风清廉,举世推崇。
不然,贪执富贵荣华,那就等于一个不想向上的人,忽失足跌落无底深渊,不仅不能治好国事,恐怕一己的身命都保不住了。
【前集0四六】
进德修道,要个木石的念头,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贪著,便堕危机。
2月16日
善人和气一团,恶人杀气腾腾
君子善人,因福德甚足,故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言语,都显得和气,显得容易亲近。就是睡眠时,他的事魂似乎也是那样和气。
‘吉人天相’,善良的人,修养好、道德高,天也庇佑。恶人便大不相同。恶人凶狠暴躁,狂虐放肆的言行不知不觉就露出来了。他的笑声言话,也使人不寒而栗,因为里面充满了杀机,杀气腾腾!其实,这样的人又怎能有好的结果呢
【前集0四七】
吉人无论作用安祥,即梦寐神魂,无非和气;凶人无论行事狼戾,即声音笑语,单是杀机。
2月17日
欲无祸于昭昭,勿得罪于冥冥
人的内脏以‘肝’最为重要,肝脏有一点毛病,视力便受影响,如再严重可能变成盲人。肾脏病了,耳朵渐渐失灵,最后会什么都听不到。这是何等的可怕!
可是,病源发于内,我们不知多半种因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等到发作起来,病情严重,救治也来不及了。为什么我们早不留意,彻底防治,等到病重时才后悔莫及呢
要想做一个君子,一个循著真理正义去做人的人,必以不犯罪为原则。明哲保身,不能犯一丝的过错,留下一点瑕疵。要不犯罪,不但在白日之下有人见到的时候不犯,即使在夜晚或晦暗之处,一切人们看不到的地方都不能把,千万不要以为人见不到我便起犯罪的念头。
曾子说得好:‘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冥冥中有神灵监视著我们,有良知谴责著我们,如一念之差,就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了。为什么以一时的错失换来永久的沉沦?那不是世上最傻的人吗?要做一个君子,岂可不谨慎、不小心!只有堂堂正正的做人,胸怀光明,少向黑暗的方面去想,才不至于失足。
【前集0四八】
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病受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先无得罪于冥冥。
2月18日
多心招祸,少事为福
人的一生最大幸福在哪里?富吗?贵吗?功名吗?福寿吗?这很容易找到一个答案,那就是少惹无谓的祸端,以避无妄之灾难,灾难原是由多事招来的。
人生的祸患与不幸,大都由多心而起,心猿意马,易放难收。便易走入邪念之途,殊不知作恶者有灾殃乃是天理,天理是不假的。
多心是招祸的最大根源,聪明人就应该从此抑制心的散乱,千万不要多疑猜,不要打妄想,不要有任何不正的念头或不当的企图。
诚然,唯有经历过千辛万苦的人,越知道减少是非的发生,也就越平静安宁,越有幸福。一般苦于事做不通的人,认为少一点事就少一点麻烦,不愿多去争逐、计较是非。
只有心平气和的人,心如止水,再也不会引起什么灾祸。反过来说,心多气浮,则一切善恶之象都由此而生。这明显的告诉我们,世间种种烦恼,无非由于我心所造。知足少欲、去私心、存天理,以道义公正的心去待人处世,灾祸自然就不会临身了。
【前集0四九】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
2月19日
处世要方圆自在,待人要宽严得宜
太平之世,有明君贤相采纳善言,表彰善行,政治方面是非常公平的;所以,只要是公正的行为举止,用不到任何踌躇,什么事都可以顺利进行。
相反的,在混乱不安的世上,善言不会被采用,善行无从得表彰,许多地方恐怕都是违反民意而不公平的,只好圆通一些,才能避免小人的嫉妒与陷害。
尤其处末世,必须不露棱角,不显才华才能安全,方圆并用最好。也就是说,有的地方必须以正气正行表现你的人格,另一方面以圆通之至的手段去应付艰难的局势,这样做没有不成功的。
其次谈到‘世道’,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道德不被尊重,正义也必不受人欢迎。因此,在做事方面回不能偏袒于任何一方面,而有时以方正、有时以圆通。至于待人也要有套常识,那就是有时紧迫,有时松弛。对于善良诚笃的人应该采取宽厚,因为他们的言行无可责备。反之,恶人所犯过失太多,如果太宽待了,就造成他的放纵,助长他的罪恶,所以应当以严厉来匡正他的恶德恶行。
又有一种人不曾达到善人程度,又没有像恶人那样坏法,这样的人就要看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随时宽严并用,以巧妙中和的方法指引他正确的路向。
【前集0五0】
处治世立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
2月20日
忘功不忘过,忘恕不忘恩
人免不了对人施恩惠或受人恩惠。如果对人施了点恩惠,不要念念在心,因为君子是不计名利只求实是的,做了对得起良知的事。心里应该安慰。可是,对人家有了一丝一毫的过失,就要扪心自问:为什么会造成此一错误呢?痛切反省,然后对自己才有真正进步,理智才能趋向更善的境界。
总之,人施恩于我,我不能一刻忘记,古人一饭之恩尚且图报,可为榜样。反过来说,人家留下的怨仇,要忘得一干二净,以培养我们坦荡恢宏的心胸
一个胸中不能容物的人,又怎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呢
【前集0五一】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2月21日
无求之施一粒万钟,有求之施万金无功
对于施舍恩惠给人家,断不能有一点点虚荣作祟的心理,要完全发自内心深处的同情心,切不可存有已经施舍了的念头。对外说,也不能有他人已受了我的好处的想法存在。只要以这种虔诚布施的人,纵令是一小斗米,也胜过施万钟米的功德!
还有,以东西救济他人的,自己如果计算好所施的物品有好少、代价怎样,希望将来得到别人同样价值或超此价值的回报,这样有求报念头的施舍,虽然你是以百镒的巨金施惠于人,实际上却达一文的功德也不会有。
【前集0五二】
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可当万钟之报;利物者,计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镒难成一文之功。
2月22日
推己及人,方便法门
人的境遇真是千差万别、形形色色,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富贵、健康、地位,都是人所要求的,但这些愿望毕竟很少能齐全,而能齐全的又未必是我。因此,这种欲求难逢的妄想心最好放下。
其次,反省一下自己的精神状态,有时合理、有时不合理,而不合理的时候居多。自己有很多很难做得好的事情,自然就不应该苛求人家,怎能怪人家做事不合理呢
好好的思考上面的道理,把人与我作一比较,就可以发觉真理原来就在其中,这就是修养的方便法门。
【前集0五三】
人之际遇,有齐有不齐,而能使已独齐乎?己之情理,有顺有不顺,而能使化皆顺乎?以此相观对治,亦是一方便法门。
2月23日
恶人读书,适以济恶
‘学问’在一个心地清正、德性纯洁的人来研究,如加以善用,可以修身治国,获益无穷。可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得到了学问,反而会利用学问去做出种种坏事。所以,必须心地正当、心性清白的人方可读书求学。
那些心怀不测的人读了书,如同得到了武器,他可以利用这武器去做不好的勾当,盗取他人的名誉,逞私人的欲念。他们又以学问掩饰短处,口里说的是善行,所做的却全是坏事,真是:‘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故此,给恶人以知识学问,无异供强盗以粮食,那将增长他的罪行。
【前集0五四】
心地干净,方可议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闻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赍盗粮矣。
2月24日
崇俭养廉,守拙全真
生活奢侈的人,无论他有多少家产,总是无益的浪费掉;表面看来好像他很快乐,实际上内心是常常不满足的。因为他的欲念,跟著富贵无止境的贪求妄想。
节俭的人,量入为出,物质上并不感到不足,欲念上也不敢有非分之想,所以,平平安安的过著快乐无忧的生活。这样看来,富贵而又奢侈的人,生活永久不能满足,反不如节俭、贫穷而能过安稳的生活。
头脑发达、知识能力超人一等的人,固能担当种种事业,但他往往犯了目空一切的毛病。行为太过,便侵害了别人的利益。结果不但工作劳苦,而且结怨于一身。这样看来,不如那些悠哉悠哉不失其天真本性的笨拙的人,虽然脑筋简单、能力差些,却不致与人结怨,可以安然无事的生活。
【前集0五五】
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能者劳而府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
2月25日
读书希圣讲学躬行,居官爱民立业种德
读书不仅仅为了认识几个字,记住几篇文章,就算达到目的了。读书的真正目的在于体会出古代圣贤的一言一行,把他们的精神变成自己的精神,进而做好修身齐家的工夫,然后去为国家社会尽力服务。
读书如果偏向钻研文字章句的末节,而不能体会古圣先贤的真精神,结果不过是一个‘铅板的佣者’而已。
铅是用夹在木板上写字的铅丹(红色)。中国在后汉以前,还没有发明纸,用绸绢和木板来代替纸,以铅丹写字在绸或板的上面。佣是雇用的人,所以‘铅佣’就是写字匠的意思,说他一生一世都没有什么价值了。
做官不是为一身一家的名利,而是为谋国家富强和社会幸福。有些做官的人,天天在想怎样升官、怎样发财,凡事都为他个人的利益打算,没有替国家和人民的公利著想,这样做官的人,简直就是穿著官吏衣服的盗贼。
既然具有盗贼的心肠,为了遂其私欲,自然就不惜使用伤天害理的手段,来达成他的目的了。国家如何不乱?社会如何不乱?民心如何不坏呢
古人治学,并不仅仅以懂得文字为目的,而注重躬行实践,所谓‘学以致用’,总以能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为念。假如学与行不能相辅相成,那就成了口头禅了。修禅的人天天只在绞尽脑汁,去作理论上的努力,而不去实行参禅悟道的工夫,结果是一点用处、一点成就也没有。
人生在世,建立起一件事业,并不单是为了自己的名利,必须是为社会谋利益,为人群造幸福,把功业传之后世,才能名垂千古。可惜一般大人先生,往往只图自己的荣华富贵,不思施恩德于天下,则他的一生,只是过眼云烟。死后什么也没遗留下来。
【前集0五六】
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为眼前花。
2月26日
读心中之名文,听本真之妙曲
任何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部上天阐述真理的文章,只要读这部真文章,就没有再讲其他文章的必要(也就是发现这一个真实,心应该随从他的指导,再没有另求他道的必要了)。要是只去读古人如糟粕一般的书,并且收藏到心底的深处,被这些书籍的思想给牢牢束缚封闭著,对于自己心里原有的真文章反而不知道注意,这是非常可惜的(就是把可贵的真实心为古人之言所迷惑,而妨碍了心灵的作用与发展)。
人的心中都有一曲本真的音乐,只要听了这音乐而体会到其中三昧的话,就再也没有听取其他音乐的必要了。可惜的是,人们被外来的声色所迷,埋没了本真,便听不见了。世人只知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而不知观世音的意思是什么?所谓观世音,就是要人们修得观见世人本真之音,而去实行救苦救难的菩萨道(这个比喻是说:人心都怀有本真的真理,如果能够静静体会这一真理的微妙旋律,就再没有听闻其他各种言词的必要)。最可惜的是,受了外界种种言词的掩蔽而生出了迷惑,这样一来,本真之音就听不见了。
对于修学之道,如果能不为残篇断简的言词所蔽,不受邪说异端所侵扰,能够明心见性直向心中本有的真理去探求,不受外界的诱惑,那他将会发现自己本有的真文章与真音的妙旨。所以,只有能够体会到本来的真理,才有真正的受用。
由上可知,真理无待他求,应当直指自己的心中,因为自己的心中有一个本来的真理。本篇的旨趣即是为求本来的真理,必须把外来的诱惑物全然扫去。
【前集0五七】
人心有一部真文章,都被残编断简封锢了;有一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艳舞湮没了。学者须扫除外物,直觅本来,才有个真受用。
2月27日
苦中有乐,乐中有苦
这一个世界可以叫做‘忧世’,也就是佛说的‘娑婆世界’,译为‘堪忍世界’。在这一世界里,本是苦恼不能断绝的人生。任何事都不能合乎理想的去做,当你以为很合适的时候,节外生枝的事情出来了;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活在这世界上,遇到任何的恶劣环境与打击时,要能够堪忍才活得下去。我们常常听人说:‘天下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苦恼的上面还有苦恼,当苦恼到了极致,一切身世都不存在的时候,精神上反而得到衷心安慰,不免有置身事外的快乐感觉。
人世是悲苦是无情,用这样的心来看人生,则入于耳、映于眼者都是苦痛和悲哀。其结果就陷于悲观的深渊了,于是,造成了厌世自杀、愤世嫉俗的人生观,而葬送了一生,这样的人一生是没有什么趣味的。结果,一颗脆弱的心灵,不得不回返自然。人们必须抱著勇气,以这个有限的身力去尝试那无限的忧愁。
本来人生是多苦的,但我们必须征服这些苦恼,不可以抱著失败的心情。如果我们以悲哀的心情去看天上的月亮,就成了以泪眼观月,而月亮也就带著忧愁了。如果以欢悦的心情去看,月亮也就带著微笑了。人生寻求幸福的唯一道路,就是把时间的苦放下来,由苦的里面找出乐趣来,所以说‘苦中有乐’。
人生是苦痛的业力现场,而其中又被命运的力量奇妙的支配著,有时自己走到奇妙的环境,在一般人的眼光看来非常幸福,在这得意的舞台上,任何人都很容易忽略过去的苦痛,这时候就撒下了失意的种子,所谓:‘苦是乐的种子,乐是苦的根苗。’如果不能及时割去苦恼的根苗,得意之时一过,失意之悲哀便马上跟踪而来。
【前集0五八】
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
2月28日
无胜于有德行之行为,无劣于有权力之名誉
富贵名誉,有由道德而来,有由功业而得来,更有由权力而得来。因其原因不同,所以有悠久与短暂的区别。
先说有道德的人,自己不敢乞求富贵名誉,而富贵与名誉自然集于他的身上,有德的人比之为山林中生长的花草,受自然栽培,根深柢固,枝叶茂盛,寿命也长久。
建立战功成就大事业的人们,享受人间的富贵荣华,虽然不如有德之人悠久,仿佛是山林的花草受到天然培养的力量深厚,也能媲美于田畦之花草茂盛于一时,可是因为移植的环境、气候不同,而有盛衰久暂的差别。这完全是根基不如天然丰厚的缘故。
最后谈到由权力而得来的功富贵,多半是从他人手中用强力夺取的,这样的人不但不受他人的敬仰,反而要受万人的唾骂。因为这种功名富贵是不悠久的,好像昙花一现,没多久就消失了。
瓶子里面插的花、水上的浮萍,不过茂盛于当时,很难希望其长久。
【前集0五九】
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从废兴;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2月29日
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寒冬过去了,温暖的春天又来了。大地现出了活泼生气,花朵现出美丽的颜色,鸟也叫出清脆的声音。人们对此景色,更觉得春色增加了许多情趣。无心的花草和天真的雀鸟,都不断的给自然增加了许多美感。何况人是万物的灵长,生在这一个世界,我们便不该没有作为。
人如果生来既不觉得自己是为何而生,更不想为社会尽点力量,就是所谓的醉生梦死之徒,把自己可尊可贵的一生当作破蔽的鞋履一般扔掉,这可以说人不如草木与雀鸟了。
君子生于此世,不但是处身于社会的上等行列,而且衣食温饱无缺,如果
只过著安逸的生活,就有亏于做人之道。必须发奋修学,进德修业,一切所言所行都能为人们的师法,受人们的尊敬,所做的事业都必须是顶天立地、继往开来的。如果只图物质上的享受,无声无嗅的终此一生,虽然保得了百年岁月,也等于一天都没有存在过,这真是和行尸走肉、土像木偶一样了。
【前集0六0】
春至时和,花尚铺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士君子幸列头角,复遇温饱,不思立好言,行好事,虽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3月1日
宽严得宜,勿偏一方
研究学问的人,为了要成就他的事业,应当要谨言慎行与刻苦自励,如果没有这种发奋努力的精神和奋斗的意志,要想在社会上成就伟大的事业是不可能的,所以,做人与做事之道常不能够四时日夜相同而不变,必须分清楚事物的轻重缓急和先后,所谓因人事时地物的不同,而使之咸得其宜。比方说尺蠖之虫,想伸展身体之前必先把身体蜷曲起来,这就是说做事要缓急合宜然后才能稳操胜算。平时的休息,并非为了休息而休息,实在是为了活动而休息,这样才能体会休息的真正意义。
学者为了修业,日夜战战兢兢、戒慎恐惧而不怠惰,这当然很好,但不是这样就够了,必须在另一方面展现不拘小节的风度,凡事要宽严得宜,刚柔相济,如果对事严格过度毫无温情,则无论他的行为如何纯正,生活如何清苦,总是如秋天的气候一样,一味的寒冷肃杀,使万物凋零枯死。
所以,天造四时必须有春有秋,春气温润滋长万物,有发育成长的生机,而我们的修养学问也和春天的气候一样,使它发荣滋长蒸蒸日上,然后学问有了成就,才能够谈到救世益民啊!
【前集0六一】
学者有段竞业的心思,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若一味敛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
3月2日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
从道德的立场来看,行为清廉、心地洁白的人,在名义上超越了寻常所谓的清廉洁白之上,一般的世人反而看不出他是一个清廉洁白之人。而一般世所称道的清廉洁白者,他的真正所言所行未必都是清廉洁白。在表面上掩盖一层清廉的名誉,实际说来却是贪求名誉,这与盗名欺世者并没有什么两样。比方有些慈善家名义上负著慈善的美名,其实是在图私行不正当的利益!
同样的道理,有真正巧术的人,并非他的手段方法有什么巧妙,而是他的心和行为自然巧妙,并对于他的巧妙不加注意,而别人也未特别认识出他的巧妙。还有一种人自已想出种种手法,自以为巧妙得不得了,这不是真正的巧妙,反而表现他的拙笨。
真正的巧妙,是不玩弄手段与方法而妙趣天成的。
【前集0六二】
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
3月3日
谦受益,满招损
基督教的《圣经》上说:‘心里贫穷的人是幸福的。’这是教人心中常怀著空虚,如果被妄想和邪念充满心中的话,便马上有了障碍,而不接受他人的金玉良言了。
‘满心’与‘慢心’的音差不多,杂念充满了心头,便失去真心,代之而起傲慢心,就是心满了以后的状态。
就物质方面来说,处于无有的环境是无害无碍的。因为无害与无碍,就有向上发展的生气。反之,有的境界是有害有碍的,因为有物之处必定生出种种的障碍与争夺,结果悲惨不幸的事就发生了。何况满足正是缺欠的开始,世间小人以无为苦,因而多行不善与不义的事,唯有君子能够安道乐道,以为其进德修业的基础。
【前集0六三】
欹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故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
3月4日
名利总堕庸俗,意气终归剩技
无论一个人磨练了多大的智慧,修养了多大的学问,如果好名誉和求利益的心没有完全除掉,虽然他不把王公伯候的富贵放在眼里,甘心于箪食瓢饮的清苦生活,终究不免堕于世俗的名利中。
无论一个人成就了多少的伟大事业,如果他不是真正的勇者,而只是假借勇,所谓‘客气未除’,纵使他的恩德普施于天下,传留万世利益他人,因为这种事业是因人意气而成事、时势所造成的,他的事业终究白白的费了力气,而没有什么价值可言。
【前集0六四】
名根未拔者,纵轻千乘甘一瓢,总堕尘情;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
3月5日
心地需要光明,念头不可暗昧
一切的善恶正邪美丑等外界现象,不过是自己的心理反映,心善的人把恶也看作是善,心美的人把丑也解释成美。心中恶丑的人却恰恰相反,看见人家的善行也以为是恶,而人家的正言,他也以为是邪。就像心中快乐的看见落花仍然欣赏以为美观,心中忧虑的看见落花就感觉无情。常言说:‘布袋戏箱里的傀儡人面,有佛祖也有恶鬼。’所以,万事都是由自己的心象所生。
【前集0六五】
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
3月6日
勿羡贵显,勿忧饥饿
人们都以为得到名誉和地位是快乐的事,但这名誉和地位并非是人生的至乐,因为伴随著名誉和地位而有困难和危险存在,有时候为了得著这名誉和地位,而持权任势多做不善的事情,于人道和天理就有所亏损了。
由此看来,没有虚名、没有地位的平凡境遇反而是安全幸福。由进德修业的立场来看,可以说是最快乐的境地,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这一种乐土,可以说是遗憾的事。
还有,在实际上无食无衣的贫贱境遇,实在非常痛苦,人人都讨厌贫穷而寻求富贵,但是得到了富贵又怎样呢?依旧是不快乐。富贵的人虽在物质上有所享受,但精神上却是贫穷,有别人想像不到的忧愁和痛苦,一般人是不会了解的。可以肯定地说,富人的忧心和劳苦,往往远比穷人感觉衣食不足的痛苦还来得大些。
【前集0六六】
人知名位为乐,不知无名无位之乐为最具;不知饥寒为忧,不知不饥不寒之忧为更甚。
3月7日
阴恶之恶大,显善之善小
人做了恶事之后,心里面怕人家知道他的过错,这样的人还有良心存在,虽然做了一次恶事,如果给他悔过的机会,他仍然可以归到善的道路上来。
至于良心泯灭的人,他做了恶事自己还不知道,这样的人已经到了不堪救药的地步。
行善是好的事情,任何人都应该努力为善,但是如果做了善事后,却希望快快把这种行为让人家知道,这就不是真心为善,不过是为了虚荣和野心而为善,这种人的善行之中掩藏著恶心的种子。
【前集0六七】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3月8日
君子居安思危,天亦无用其技
天机的发用实在巧妙,不用说,将来的事情难以测知,就是目前的事情也一样不得而知。最初有的人是遭遇艰难辛苦的境遇,这是造化的力量先对他抑制;到了后来得到功名富贵,也是上天对他的栽培。另有最初使一个人的命运达到了幸福的顶端,收场却是落入不幸的深渊,即使那英雄豪杰是多么伟大的人物,也迷不掉上天的安排,所谓三起三落、七颠八倒的生活岁月,他们都要经过一番。
生于尾张国中村贫贱之家的丰臣秀吉,日后作了天下的大主宰,抱著吞天夺地的大志愿,其实,当初他没有想到能够有如此的大事业,幼年家境非常贫寒,受尽了许多困苦,使他受磨炼增长了志气,离开了他的家乡,投到松下嘉兵卫的麾下,没有经过几年,受了迫害使他不得不脱离松下嘉兵卫而逃走了;他到织田信长那里当了一名小吏,也是受尽折磨,在几次的出生入死境遇中,才智终于被织田信长所赏识,提升于武士的行列,后来成为掌握天下大权,享受十万石俸禄的大诸侯。在山崎的一役,扶摇直上,功名无人能与伦比,最后代替了主君信长而成为诸侯的首领。这是上天的机缄先抑而后伸的一个最好例子。
其次是由科西嘉这一个孤岛出身的拿破仑,趁著法国大革命的机会,不数年的工夫便直上青云,终于坐上了法兰西的大皇帝宝座,征服了欧洲各国,但谁能逆料得到在滑铁卢的败绩,被英军逮捕远送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孤岛之上,度那悲惨的厄运,终生遗恨而死,这是上天的机缄先伸而后抑一个最好例子。
如果能够辨明这个道理,天运逆来之时去顺以爱之。在遇到悲运厄境,绝不失望丧胆,反而要勇于迎接这一悲运,努力不懈的准备扭转厄运为幸运,所谓转祸为福;在平安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危难困厄的到来,所谓居安而不忘危;如此则能窥破天机,不为愚弄与颠倒;虽然天有灵妙的手法,但对君子亦无所用其技了。
【前集0六八】
天之机缄不测。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颠倒豪杰处。君子是逆来顺受,居安思危,天亦无所用其伎俩矣。
3月9日
中和为福,偏激为灾
世间有三种不能和他同心合力的人,第一种是性急而不沉著的人,第二种是对人无情无义的人,第三种是固执成性的人。性急的人对于任何一件事都没有准备,一任自己的浮躁之气去做事,毫无沉著稳重的精神,这种人好像一团烈火烧东西,即使事业上稍稍有一点成就,不久也会塌下来。
其次是无情无义的人,他对事非常冷淡,心是冰冷而寒酷的,一切物质遇到了他,全都被冻结了。最后是固执的人,凡事没有商量的余地,一点也不能让人;这种人的心性好像死水朽木,毫无生气,一切事业只有退步而无进展。
如果和以上的三种人去协力同心建功立业,可以断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恐怕本身的幸福也得牺牲在里面,而不会有什么悠久绵长的希望。
【前集0六九】
燥牲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杀。凝滞固执著,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
3月10日
多喜养福,去杀远祸
幸福不是勉强可以求得的,应当做的事而不去做,妄想求得幸福,上天也绝不能把幸福给这样无所作为的人。世人想要求得幸福,首先要勤勉工作,以愉快的心情、兴奋的精神去做事,先问耕耘再问收获,这样幸福慢慢的就会培养出来了。所谓‘养喜神以为召福之本’,其意义也就在此。
世人有了灾祸,就想要逃避,殊不知这福是与祸都是上天赐给的,不是人力所能为,一切灾祸横逆之来,当然不能说没有原因,如果平日不起害人之心,以平稳安静的态度去待人处世,就是远祸消灾的好方法,灾祸就是来了也可以避重就轻,化大为小,甚至化小为无了。
【前集0七0】
福不可徼,养喜神,以为召福之本而已;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而已。
3月11日
谨言慎行,君子之道
大凡预言推断一件事,十句话里有九句都推测对了,可以说是巧合吧?但是,世间一般人对于十句话言中九句的功绩,并不加以称赞,反而对其中有一句话没有说对,便向四面八方宣传出去,对他加以非难。
十件事有九件都成功了,依通常的想法,可算是成功了。但许多人对于成功的事实不去注意,反而对于他十件事里失败的一件常常加以恶意攻击。人多半是爱说人家的坏话,批评人家的短处,正所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君子如果了解了这一层道理,就要多看少说,宁守拙而不取巧,使他人无隙可乘,无法向你进攻,这是做人做事的要道啊!
【前集0七一】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拙毋巧。
3月12日
杀气受薄,和气福厚
天地自然的道理,实在是奇妙得不可思议,以气候的变化来说吧,极寒和极热是两个极端,对于人生都不算是有益的,唯有春天的温暖和秋日的凉爽,气候对人有益,万物都受到恩惠,所谓春种而秋收,一切事物都有始终有因果。
所以说,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亡,似乎是一定的道理;以人的性情比之于天道也是一样的道理,性情过于清冷的人好像是寒冬的气候,一切万物都不能生长,人的性情如此,他的福祉怎能够悠久厚重呢
反过来说,和气热情的人像是春天,万物滋长,欣欣向荣,他所享的福泽也必然是长久而深厚的啊!
【前集0七二】
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故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唯和气热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泽亦长。
3月13日
正义路广,欲情道狭
合乎天理的大道,无论什么时候都毫无障碍的在人的面前摆著。人能循著这一条路走去,胸襟开朗,志向恢宏,无处不显示著光明,而前途自然就日见远大。
反之,人世间充满了欲望,这欲望的道路充满了穷屈和狭隘。人心一到这个地方就被利欲蒙蔽,处处都受利欲的驱使,不用说前途不广,一旦不能自拔,便是遍地的荆棘和满路的泥涂,向前一行全身都受了恶浊污秽的薰染,久而久之愈陷愈深,使人堕入到无底的深渊。
因此,为善或是作恶,在最初的一步都不能不格外谨慎。最初要是走错了道路,踏入邪途,再想回到原来的正路就非常困难了。做坏事的人最初偷了一文钱,认为是开玩笑,人见著也没有关系,按著又偷了一块钱,认为这也不会构成多大的犯罪。最后犯了抢劫杀人的大罪,那时追悔就来不及了。因此,作恶正是由浅入深,一步步的走上了恶路。
日本古代有一个著名的强盗石川五史卫门,是一个富豪之家养大的公子哥儿,有一天他家来了客人,石川以开玩笑的态度偷了客人的钱物。他的乳母不但不责备他,反而称赞他的机敏。五史卫门渐渐养成了偷盗的恶习,最后受了他人指使,行刺丰臣秀吉大关白被捉住而正法了。
作恶是由渐而来,上面是一个例子。作恶并不限于所谓犯罪的行为,由道德的立场而言,连拒绝布施、心性吝啬的人,所行都不是正常之道。作恶虽然与先天的性格有关系,但是人生最初出发点的善恶关系极为重要。多数的人初入人欲的道路,第一步走错了,便铸成终生的大错。因此,一旦做错了,便要勇于回头。
【前集0七三】
天理路上甚宽,稍游心,胸中便觉广大宏朗;人欲路上甚窄,才寄迹,眼前俱是荆棘泥涂。
3月14日
磨练之福久,参勘之知真
人生有时是苦、有时是乐,在这苦乐相寻的环境当中,我们应锻炼自己的身体,修养自己的精神,而由不断的努力和体验所得到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这样的幸福,一时也不会泯灭。如果能够体念来之不易,善为保持,必定能够永久。
研究一事物的道理,必须以诚挚的态度向上不断追求,发生疑问的时候,就要质询这个疑问,解决这个疑问,由互相参考发明的结果而得来的知识,是经过苦心努力的结晶,其所种的根基必定很深,这样的知识才算是真正的知识。
知识是由读书得来的,有时听到旁人的言论,有时亲察周围的事态,也可以得到知识。但仅仅由读书或见闻得来的知识仍然不免发生错误,必须广求博览,彼此对照,这其中一定会发生许多疑问,然后再进一步去质询这些疑问,研究这些疑问,解决这些疑问,才能得到正确的知识。
一般说来,学问浅,疑问的地方也少,学问越向深处研究,疑问也就越来越多。这就是所谓‘学无止境,博学等于无学’的道理。自己认为很了不起,其实正是证明他没有学识;真正的学者常常抱著没有学识的感觉。
如果身为学生,对自己学业不起疑问,证明他对于学问的不热心、不研究。反之,对于学问热心研究的人,必定有很多的问题发生,而进一步去求得解决,这样才能够得到真正的知识。
【前集0七四】
一苦一乐相磨练,练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参勘,勘极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3月15日
虚心明义理,实心却物欲
心如果能够向于道,就能常常保持空虚,物欲和邪念就侵不进心里来,物欲和邪念既然不能侵入,代之而入的当然是正义和真理的观念,而心就成了有德的器皿。
同时,心又不可以不充实,‘充实’是充满了正义和真理,整个心既然充满了正义和真理,当然物欲和邪念就无隙可乘了。于是,所说出来的是善言,所做出来的就是德行。
【前集0七五】
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
3月16日
厚德载物,雅量容人
在肥料多的土地上面,草木容易生长;反之,在贫瘠没有肥料的新土地上面,草木反而不容易生育。同样的道理,在泥水的里面,有水草有山岩石,污秽的水也流到里面,鱼生长在这里面,既有藏身的场所,也有产卵的地方。对于他们的食物也不感觉缺乏,有的是草子虫虾;反之,一股透明见底的美丽的河流里面,既无有岩石泥土,也没有水藻虫虾,鱼在这里面当然就难以生存了。所谓:‘水之清者常无鱼。’这句话源于汉代东方朔《答客难文》里面的话:‘水至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君子只是清净洁白、索然独居,便不能成就大业。世间本来就是正邪善恶交错的社会,人们立身处世在这社会,必须有清浊并包的雅量;如果只是选择洁白而排斥污浊,就形成了孤立独守,在小的范围之内,与世不能相容,当然也就不能成就大的事业了。
【前集0七六】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符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3月17日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孟子说过:‘忧劳足以兴国,逸豫足以亡身。’又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困乏其身,恶具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是说人要建大功、立大业,必定先经过艰难险阻的环境,磨练他的身心,看他是否经得起困难的考验,然后才能赋予他重责大任。好比说顽劣不驯的野马在你叫他驯服驾车之前,必须请良师调教来操纵它,然后它才能驰骋千里。又比方说顽金不纯粹,遇到了炉火锻炼的时候,喷出炉外向四下溅跃,经过冶金工人把它巧妙纳入炉中一再锻炼,终于使它入于铸造的模型之中,成了有用的器皿。
人要想成为伟大的人物,建立丰功伟绩,必须经过一番磨练才能有事业上的成就,所谓:‘百炼千磨真铁汉。’我们不怕生来有任何毛病,只要能够奋发修养,去掉了本身的缺点,没有不能成功的。最怕的是一个人生来就悠游岁月无所事事,这样荒废一生实在是可悲可怜。
明朝的学者白沙先生说:‘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无病是吾忧。’这诚然是至理名言,是比喻人有过能改不算是羞耻,怕的是无病悠游的人,孔子所说的乡愿也就是这一流的人,一个国家这样的人多了,便没有进步,那不亡国又将何待呢
【前集0七七】
泛驾之马可就驰驱,跃治之金终归型范。又一优游不振,便终身无个进步。白沙云:‘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无病是吾忧。’真确论也。
3月18日
一念贪私,万劫不复
明朝王阳明先生主张致良知,他说:‘良知无待他末尽人皆有,只是被物欲汨没了它。’可见人不能动心,要是贪心一动,良知就泯灭,良知一泯灭,就失去了是非与邪正的观念,刚毅之气化为乌有,光明的智慧也变成昏暗了。对人施行恩惠的仁爱之心,也变作残酷刻薄的念头,清清洁洁的品德也染上了污点,如此一念之差,使一生的人格破产。
古来的圣贤教人不起贪心,提倡天下为公的大道理,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圣贤能过超人的生活,居于常人之上,受到后世的无比尊崇。
【前集0七八】
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越一世。
3月19日
心公不昧,六贼无踪
一切外界的诱惑,多半是由耳、目的接触而来。所谓耳之于声,目之于色,耳所闻的是种种悦耳的声音,眼所见的是种种美丽的形色,在这耳习目染不知不觉中,人的本身就受了诱惑,这耳与目两者对人的修养来说,是外在的最强大敌人。不仅有这外在的敌人,还有内在的敌人,那就是为了贪得利欲的念头而起的一种意识,因为有贪的念头,心的修养就失去了真宰,走入了迷途。
这内、外两种敌人,实在是可怕的两个贼。一旦遇见了机会,他就乘人的缺点向人进攻,人处在这种危险的环境,一点都不能松懈,必须加以注意和防范,这就得出人体的主角—心灵—也就是人的精神,本著严肃的态度,不眠不休的警觉,使内外的贼不敢任意侵犯,进而可以降服他们,使他们听命于心,为心来工作,化恶行为善行,变恶念为善念。
【前集0七九】
耳目见闻为外贼,情欲意识为内贼。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独坐中堂,贼便化为家人矣。
3月20日
勉励现前之业,图谋未来之功
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话的意思是把以往的得失当作将来的借镜。也就是追溯以往而策励将来的意思;至于说到为了将来事业上有所成就,那就更不能不从现在的事业上著手;如果目前事业毫无基础和成就,未来的前途也绝对不会出现什么奇迹。即使有好的机会给我们,也因为我们对于这机会在过去没有基础而把握不住它,难免会发生错误,遭受失败。所以,想要, 开展新的环境,计划新的事业,不如先把已成的事业好好的经营,使它有相当的基础后,再去发展新的事业。
有些人追悔过去的过失,有些人宣扬过去的得意,但如果仅止于追悔与宣扬过去,而不觉悟到将来过失的重演或是得意的时候已不能再来,那就无补于将来事业的成就。我们必须以已往的成败为人生之借鉴,防止将来错误再发生,不再蹈过去的覆辙,那才是有益之举。
【前集0八0】
图未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业;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将来之非。
3月21日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人应当保持这样的一颗心:第一,人必定要高洁广大,气质卑鄙的人绝不会受尊敬,也不足以担当起大的事业;然而,眼睛只知道向上面看,和世间的事物脱了节,这种行动就超出了常轨;心思考虑一件事情当然需要精密审慎,但也不能只注意到小的问题而忽略大的方面,对于某种事物发生经过应当从多方面去了解它,而后才能独乐其乐。
反过来说,对于任何事物都不感觉兴趣的人,所谓过于清冷凄凉的思想,就好像是槁木死灰没有一点生气,对于人生更不相宜。其次,心要有固定见解,把持一个主义,严肃固执的做,否则就容易动摇。但是,如果太固执了,也容易走上偏激的道路,同样是不合中庸之道。
【前集0八一】
气象要高旷,而不可敕 狂;心思要缜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
3月22日
不著色相,不留声影
佛家说:‘象由心生,象随心灭。’
当风来的时候,这是竹子与风有因缘而遇合,风过之后绿尽了而一切皆空,所以说:‘风周而竹不留声。’如果声音永久不停息,那万事的因缘就永久不散,一切诸法之象不空,天地宇宙将来也容纳不下这一切。
所以,一切诸法是空象,都是过而不留的。雁过寒潭而潭不留影,也与竹不留声的意义相同。这两件事使人看过之后,有一个大觉和颖悟,那就是:万事万物无论是常是短是苦是乐,到头来都有个散场的时候;所以,君子应随缘而住,事情来了就现出心象去服务,事情去了立刻寂静下来,以保摄自己的本性,不便本性失掉。
【前集0八二】
风来敕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3月23日
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清廉洁白是礼让尊敬的行为,有清廉洁白行为的人,固然可以把自己的人格很有规律的提高,但往往他们嫉恶如仇、器量狭小,没有容人的雅量。反之,有度量而又宽仁的人很受人爱戴,但多半缺乏决断力;聪明的人如果没有智慧来指导他,那么,聪明有时反被聪明所误。
正直的人多有和一般人不同的作法,这作法有时也可以是正直人的短处。
从上看来,清廉的人必须兼有容人之量,宽仁大度的人必须富有决断力,聪明的人必须不要有害于他的聪明,正直人不要有奇怪矫情的行为,能够如此,就好像是食物里加蜜而不过甜,海产鲜味里如盐而不过碱,人能如此就没有过而不及的弊病了。
【前集0八三】
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碱,才是懿德。
3月24日
君子穷当益工,勿失风雅气度
贫穷的人家虽然住在茅屋草舍里,衣食困苦,但如果能够讲求清洁,整顿好屋里屋外,那么,在贫苦环境中不失清雅的风格。贫寒的妇女虽然衣服穿得褴褛,但头发梳得干净,衣服穿得整洁,虽然看不出华丽美观的形象,也自然有一番雅致的风度气质。
君子生在天地间,其心的洁白清明,气质品格的高尚,即使流落到困穷失意的境遇,也千万不可颓靡懈怠自暴自弃,如果妄自菲薄堕落了品格,那就等于明珠埋于粪土,美玉出了瑕疵,是多么可惜的事啊!
【前集0八四】
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士君子一当穷愁寥落,奈何辄自废弛哉。
3月25日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受用’两个字,就是在闲暇无事的时候,不要自白的空过光阴,如果能够事事预先准备,到了繁忙的时候,便有余裕的工夫,这就是‘受用’两个字的意义。至于谈到‘落空’两个字,本来说是人当居处在宁静的环境里,不要如死灰一般心中无所事事,这样就是不落空。然后,每当有了活动的转机,或者遭逢了动乱,在动的中间能自在的活动,这就是静中不落空,动处才有受用。
古来的名将驰聘于千军万马之中而泰然自若,运用他的神筹妙策来作战,虽然出入于九死一生中,尚且能悠游自得毫不急迫,这就是‘闲中不放过’、‘静中不落空’的结果。如果平时全不注意和毫无准备,如谚语所说的‘临阵磨枪,临渴掘井’,那就来不及了。古人所谓:‘太平原是将军致,不许将军看太平。’也就是同一道理。
至于‘暗中’两个字的意思,乃是说人所不见之处。一个人当深夜寂寞,此时认为人不能见、人不能知而做不正当的事情,像那些偷盗邪淫、作奸犯科等等行为,在他认为可以瞒过他人的耳目,其实是欺人自欺,一旦事情败露,在人前丢人现眼。所以,作一个君子应当如青天白日之光明,俯仰无愧于天地。虽置身于千万人面前,也堂堂正正自在自如的言行动作。
【前集0八五】
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暗中不欺隐,明处有受用。
3月26日
临崖勒马,起死回生
‘穷理于事物始生之际,研机于心意初动之时。’这两句话的意义,是教人要去私欲存天理,当临事动心的时候,如果感觉到心倾向私利私欲方向,就要赶快扭转方向,改往真理的方面前进。
当这个心意初起而能够觉悟不对,立刻向善的方向转念,就是转祸为福之道,也就是起死回生的关头。所以,生死祸福在乎自己,一念之差万劫不复,这一个为善去恶的念头,千万不要轻易的放过。
人有物欲是人的本能,无论是谁,看见了眼前的利益都想伸手取得,在这一刹那之间,不起善恶的判断,贸然去取得后,觉得是不正当的行为,这时候如果能够静静的考虑一下,就发现了这事是私利私欲,不合乎真理,赶快放手仍不算太晚。如果执迷不悟继续的做去,那就愈陷愈深,终至不能自拔了。
所以,无论对于什么事,总要注意到心意初动的时候,切莫因私欲而种下祸根,更不可不加思考而贸然从事,就不至于做错事坏了人品。
【前集0八六】
念头起处,才觉向欲路上去,便挽从理路上来。一起便觉,一觉便转,此是转祸为福,起死回生的关头,切莫轻易放过。
3月27日
宁静淡泊,观心之道
心静的时候,就不起一点污秽的灰尘,这时候的心像是一面光明平滑的镜子,无所不照,而自身的本体也就呈现出来。心在安闲的时候,非常的从容沉著,这时候去考虑一件事情,就能够沉思默考发现其中的奥妙道理,这时候也就看出心的真机。心处于淡泊的状态,趣味是平淡广阔,心趣总是平稳自得,这时候就看出心的真趣,没有什么掩饰的地方。
观心悟道的方法,也就在于‘静中念虑’,‘闲中从容’,‘淡中心平气定’。三国时,诸葛亮写‘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两句话为座右铭,也就是观心的道理。
【前集0八七】
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观心证道,为如此三者。
3月28日
动中静是其静,苦中乐见真乐
一个人不听见车的噪音,以及人的喧哗,居处在深山幽谷中,保持安静的心情,这样还不能算作是真的静。必须要在枪林弹雨、杀声震天的战争动乱中,仍能够保持住静肃镇定,心不为它所动,才算是达到了心性成真的静的境界。
一个人在饱食暖衣成大功、立大业的时候,心中十分快乐,这还不算是真正的乐,必须在饥寒交迫危害在旦夕的苦境中,却还能够悠然自乐的人,才算是得了‘心体成真’乐的妙用。
晋朝的时候,竹林七贤之中的嵇康得罪了权门下狱论死,临刑的时候却高歌一曲,这也可以说是苦中作乐,足证他的心体是全真,所以能悠然自乐。
【前集0八八】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3月29日
舍己毋处疑,施恩毋望报
一个人为社会为国家,抱定了牺牲自己的决心去从事工作,绝不思想对自己有利无利。如果对于利害观念一有踌躇,就处于疑虑的环境中,被这一疑惑观念所束缚,对于任何事的努力,都与自己最初的志愿相违背,不能贯彻到底,这实在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其次是对人施舍恩惠,不可存希望报酬心;希望报酬而施舍的恩惠,无异商业买卖的行为;即或最初的施舍是由于同情心发生,结果也就成了悖情灭理的行为了。
【前集0八九】
舍己毋处其疑,处其疑,即所舍之志多愧矣;施人毋责其报,责其报,并所施之心俱非矣。
3月30日
厚德以积福,修道以解扼
天对我太偏私,给我的福分太少,我就应当积厚我的德行,不可以抱怨天,如果我能够持久的自强不息,幸福自然而然会到来。
我们再来比较幸福分量的深浅,如果我的身体劳动得太多,我就更有养心的工夫来补救这体力的不足而不可轻易放弃,徒然伤损精神,影响身体的健康。
如果天给我的际遇太坏,使我痛苦,我就应当以守正道的精神开拓自己的命运,以最大的决心度过眼前难关,使我脱离这命运魔掌的支配,反而可以自由左右运命,那就是天对我也没有法子,自然而然也就赐福于我了。
西哲说:‘天助自助。’天运只给予自强不息的人。天虽然能够生出很多福运,但绝不给与怠惰的人,幸福的命运要我们用铁锹去把它挖掘出来。但是,我们的努力必须站在道德的立场上,由自己纯正的真心而发出来。
天对于利欲之念太深的人也是非常憎恶嫌恨的,天福善人而打击坏人,这差不多成了千古不灭的定律。有时候也有所行非道的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福运,但这种违反天意的假造福运,不但不能继续永久,最后必定遭遇悲惨的结果
【前集0九0】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逆之;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阨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适之。天且奈我何哉
3月31日
天福无欲之贞士,而祸避祸之憸人
忠贞的人士,节烈的妇女,只知道守著忠义节操,不求有什么幸福奇遇,上天却体恤他们的苦衷,在他们无心求福时,反而给予了很大的幸福,使他们心中充满快乐。虽然他们在一生中前半段受尽了折磨,晚年却多半是亨福无穷的。即或是中途发生不幸遭遇、大的变故,或是为国尽忠而死,或是孤苦守节而亡,也必传留于千古,为后世所敬仰。
心地阴险的小人,只图获得利益,多方面做坏事、想方法躲避灾祸,也天天祈求上天保佑他,上天对于这种人不但不会给他幸福,反而要降下灾祸,教他们受了报应,这就是所谓‘天机莫测’。
世间有些谋害人命的人,事情经过了几十年,终究还是被人发现,受到刑法的制裁,上天的智慧实在不是人力所能及的。
【前集0九一】
贞士无心徼福,天即就无心处牖其衷;憸人著意避祸,天即就著意中夺其魄。可见天之机权最神,人之智巧何益。
4月1日
人生重结果,种田看收成
在年轻的时候作歌妓舞女的人,晚年嫁人从良之后,如果能够过著清苦的生活,守著妇道,那么她前半生的放荡淫乱,对它是没有什么妨碍的。反过来说,妙龄守节的妇女,到了老年失贞操,有了越轨的行为,那前半世所受的清寒辛苦都成了泡影。
不仅妇人、女子是如此,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人在年轻时生活放荡不羁,到了晚年觉悟错误,一变而成为廉谨正直的人,正是:‘浪子回头金不换。’社会的舆论,对他的下半生作为必大加以赞扬;反之,正直廉明的人到最后失了忠贞的节操,从前一切的辛苦都化为乌有。
古语说:‘看人只看后半截。’真是至理名言。这就是人生重结果,种田看收成的道理;不然的话,人生在世间就没有是非与公理了,那人和禽兽还有什么分别呢
【前集0九二】
声妓晚景从良,一世之胭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语云:‘看人只看后半截。’真名言也。
4月2日
多种功德,勿贪权位
人的尊卑与高下,不在于地位和爵禄的大小,而在于他的德行如何,虽然是一位没有地位、没有爵禄的平民,如果能够行仁修德,施恩于人,在名义上虽没有地位官阶,在精神上却是一位有品的大臣。
反之,位在庶民上面的官吏们,滥用权势与地位,贪图高官与厚禄,对上争宠邀功,对下颐指气使,甚至贪污受贿,利己自肥,这样的人实在是有爵位的乞丐;他天天在那里所叫的无非是‘钱’与‘权’两个字,不过是贪得无厌的小人行径。
【前集0九三】
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公相;士夫徒贪权市宠,竟成有爵的乞人。
4月3日
当念积累之难,常思倾覆之易
佛家尝说:‘若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问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的报应,毫厘不爽,现世我身所受的幸福果报,可以说是前生所作所为的结果。
有时候本身的功德不足,必须问一问祖先是不是给我遗留了恩泽。如果我祖先德行深厚,本身没有什么功德,也可以享受祖先的德泽,蒙受生活的幸福,所以,我们应当感念祖先积德累业之难,同时加紧自己的修身积德,以为后世子孙遗留余庆。俗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子孙所蒙受幸福的深浅多少,不但要看我们的修积与遗留多少,也要看我们于现世本身的幸福吉祥跟危险灾难,以及自己进德修业的工夫大小而定。
所以,人必须时时思想子孙守业维艰,对子孙要善为教导,总要以戒慎敬惧的态度从事,方可上昭祖业的光大,下及子孙的荣耀。
【前集0九四】
问祖宗之德泽,吾身所享者是,当念其积累之难;问子孙之福祉,吾身所贻者是,要思其倾覆之易。
4月4日
只畏伪君子,不怕真小人
君子能够修学问、求知识、明是非、辨善恶,可以作民众的表率,如果靠自己的学问去做那些外面良善但内里奸诈的事情,就是假善人、伪君子。这和没有学问缺乏知识的小人公然作恶没有什么两样;再说君子明白事物的道理,竟然作恶,这不能不说他比小人犯罪的行为要深些。
君子常被人尊敬,是因为君子能守节义。如果舍弃了节操而贪图利益,还不如小人悔过自新改邪归正可贵。
况且,君子弃舍了节操就不称其为君子,只称得上是假貌为善的人。小人能够改过,就不再是小人,而是君子了。人能明白这个道理,对君子、小人的分别,便可以清楚的分辨了。
【前集0九五】
君子而诈善,无异小人之肆恶;君子而改节,不及小人之自新。
4月5日
春风解冻,和气消沐
住一个家族里面,家里的人有了过失,就立刻冷言厉色的加以谴责,不但不能使对方改过,反而引起反感,不能收到改过迁善的效果。但是,家里的人有了过失也不能够轻轻的放过不问,因为姑息过错,就是养奸为恶,等到一错再错,到了不堪收拾的地步,要改正挽救都来不及了。
所以,家里人有了过错,必须加以纠正。如果对于他的过错,认为是属于不便明白说出来的,就必须假藉别的事情,打个比喻说使他了解,希望他将来不要再犯错误;如果他仍不了解,只好暂时放下不谈,以后有机会再说给他听,一直等到他渐渐的了解为止。这就像春风解冻的情形一样,以春天的和暖气候,逐渐的把严寒冻结的坚冰,次第的消化掉。如果人能够有这样的气度,家里的人过失就能改正了。
家庭中既没有争吵的气氛,又不发生极大的过失,所谓春风化雨一团和气,这样的家庭,能说不是家庭的模范吗
【前集0九六】
家人有过,不宜暴怒,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隐谨之;今日不悟,俟来日再警之;如春风解冻、如和气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
4月6日
能彻见心性,则天下平稳
人能明白的观察自己的心,安心立命,就不会有什么不平和不满了,于是,眼所见的、心所感的都是很和平、很圆满的世界,纷乱不堪的世界也就不出来了。因此,可说象由心生,心感觉和平圆满的话,世界也就成了圆满的世界。
人对于外界的事物能往安稳宽大的地方去想,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对任何人都一样宽大平稳,而感觉不出有什么险恶的人情存在。因为你能对人宽平,人家也能以宽平的态度对待你,常言说得好:‘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所以说,旁人对于我的态度不管好坏都应该把它看作平常的事。对人抱著不平的态度,人家就对于外界的事物能往安稳宽大的地方去想,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对任还以颜色,还要招致人家的不信用。
世上有的人喜欢背后批评人、说坏话,或是用的恶言恶声,那么人家也会反转过来以同样的言行来对付他。
至于观心的方法,在于要时时注意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态度,人对我很友善,表示我对人也很友善。把我的本身和人认为是个别的存在,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人能够达观,我就成了相系不分离的整体。
【前集0九七】
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侧之人情。
4月7日
操履不可少变,锋芒不可太露
秉性淡泊、行为检束的人,本来是会被尊重的,然而,世间有嫉妒、有嫌怨他人的小人,因此对于设身处世的方法,便不能不作进一步的研究了。
君子处世固然不可以改变自己的操守,去谄媚别人,或是改变正当的行为,与人同流合污;但因为受正义观念的驱使,为了保持正义固守操行,就难免和别人产生冲突,所以,处世的方法在某些情况之下,不得不走曲线作出伪装来与世俗相交。如此就可以安全的生活,人与人也可以和睦相处,慢慢的,再用道德去感化小人,自然而然就可以达到完满的效果。
如果只顾超然境地脱离了社会,就如同鱼离了水,要与社会隔绝了。
【前集0九八】
澹泊之士,必为浓艳者研疑;检饰之人,多为放肆者者研忌。君子处此,因不可少变其操履,亦不可露其锋芒。
4月8日
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
喜好顺境而讨厌逆境是人之常情。但从精神修养上来看,顺境不一定是喜事,逆境也不一定是坏事。
人当处于逆境中挣扎,就像患病的人周围充满了药腥味,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针刺石砭是消毒化脓最好的方法。所以,人在逆境中生活虽然痛苦,可由痛苦中培养节操,锻炼行为,这正是有利于精神修养的地方。
反之,人在顺境,一切事情都合乎理想,久而久之,骄傲、奢侈、放纵不羁等种种行为就都发生了。这由精神修养上来说,就像一个人在刀枪林立兵戈满前的环境中,一不注意就被这些杀人利器穿透了胸膛而肝脑涂地,因此越安全就越不可大意。
从前有父子两人砍树,父亲老了不能上树顶去折枝,于是儿子上去,儿子在树的高头折断树枝,树干摇晃的拽动著儿子的身体,看来危险万分,但是老人一声不响的看著儿子工作,等到儿子工作完了下来的时候,到了树干的最低丫杈处,老人却频频呼喊小心,儿子下来后对老人说,为什么在最高的时候不说注意,快到了平坦地上却说要注意呢
老人说,危险的时候,谁都会小心注意自己的生命安全,而不致大意。等到自己认为安全的场所,反倒粗心大意起来,这时候就容易发生意外了。
【前集0九九】
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内,满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
4月9日
富贵而恣势弄权,乃自取灭亡之道
欲利好比是人,理智好比是水;火如果没有水来制服,火势炽烈,必定会烧人焚物。
《易经》‘水火既济’卦,就是水在火上,水能够制住火,达到水火既济的地步。反过来说,火在上、水在下不能制火,火势炎热万物枯焦,形成火水不济的状态。
生长在高贵之家的人,他的偏好就像炽热的人,其势焰逼人。如果再缺乏理智,没有一点克己工夫,不带些清凉的定静气息,任性的去为非作歹,为了声色货利纵情肆欲,这不一是为害别人,最后也必定害了自己。
所以,做人总要持有超世俗的情操,来调剂炽热猛烈的嗜欲,不然,纵情肆欲,任意的胡作非为,即或不能烧人也必定会自焚。
【前集一00】
生长富贵丛中的,嗜欲知猛火,权势似烈焰。若不带些清冷气味,其火焰不至焚人,必将自烁矣。
4月10日
精诚所感,金石为开
出真心而产生的念头,实有强大无比的力量。在他力量所支持的地方,真是惊天动地,可以使夏日飞霜,可以使城池陷落,也可以贯通金石。
人一真心起来,什么事都做得到。一般世俗的虚伪妄人,对人没有一点诚意,这种人只不过具有五官四肢,他的内心、本体已经遗忘掉了。所以没有能使人感动的力量,所作所为不但使人讨厌,自己一个人离群索居的时候,也自惭形秽、心有余咎啊!
【前集一0一】
人心一真,便霜可飞,城可隔,金石可镂。若伪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宰已亡,对人面目可憎,独居则形影自愧。
4月11日
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只本然
古语说的好:‘学问通时意气平。’
好文章做好了,虽看不出什么地方奇特,只是能够作得恰到好处,文章能够切合题目,词句运用得当,不用费解的难典,也不说无用的废话。
当人的品格修养达到了完满的境地时,他的言行也没有什么被人注意的地方,只不过是和常人一样平凡,对一切事物都能够顺其自然而不失其本来的面目。
【前集一0一】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4月12日
明世相之本体,负天下之重任
世间的事,假如说是假的,不但一切的功名富贵,即使是你本身的肢体,也不过是借托你的身体而成形罢了。假如说是真的,则无论是我的父母兄弟,即使是世间的万物也都和我是一体。
所谓‘幻迹’就像梦幻泡影,如镜花水月都是假借而来。所谓‘真境’就是纯真,实体真实而不虚。举例来说罢,雨、雪、水、霜、露都是因温差的作用而假借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这也可说是一种虚幻痕迹。其实,真实的境界不过是水的一体而已。上至日月星辰,下至人畜草木,也都是万象同根,天地一体,森罗万象莫不是由同一个真体假借各种形态而显示出来的种种幻迹。
因此,由幻迹而言,世间其实可以说是无物无我,身是由土里来的,仍然要回到土里面去。由另一面真境来说,则父母兄弟固然不用说,天地间的万物都与我是一体,并非是别物,因此,天地万物应该是平等的。由这一个真体显化出来千差万别的假相,到了最后并没有什么亲疏优劣和取舍憎爱的分别,人如果能够真正透视这一个道理,才能够担负起平天下的重大责任,达到了功成名就的博大境地,而后更能够由这名利的缰绳与锁缚之中解脱,达到自由自在的真知境界。
【前集一0三】
以幻迹言,无论功名富贵,即肢体亦属委形;以真境言,无论父母兄弟,即万物皆吾一体。人能看得破,认得真,才可以任天下之负担,亦可脱世间之缰锁。
4月13日
凡事当留余地,五分便无殃悔
常言说得好:‘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可见爽口好吃的东西应当少吃,如果不加节制吃多了,就容易招致疾病;快心如意的话应当少说,如果不加谨慎的说多了,就容易得来祸患。
所以说,美味不可多贪,多贪就成了夺人生命的毒药了。如果能够用到五分就罢手,便对身体没有害处。快意称心的事情人人喜好,但做得过多就会败德乱行,因此一般人凡事讲求尽兴是很危险的,乐此于五分,就不会遭到困难而后悔。
【前集一0四】
爽口之味,皆烂肠腐骨之药,五分便无殃;快心之事,悉败身丧德之媒,五分便无悔。
4月14日
忠恕待人,养德远害
人家有了过失,不当面就责备他;人家有了秘密和缺点,不当众就立即抖露出来;人家从前和你有过节,一定不要记恨,也不打算对他报复。
古语说得好:‘君子隐恶而扬善。’
所以,不要责备人家的小过错,也不要挖掘人家的隐私,更不要念念不忘人家和你从前发生的过节,这样方可以修养个人的道德,也方可以避免灾祸的侵害。
【前集一0五】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4月15日
持身不可轻,用心不可重
士君子无论对自己或对他人,都不可以马虎忽略,否则便被事物所控制,便受环境所阻挠,事事处于被动的地位,得不到悠闲安定,常常招出是非与烦恼。
至于处世或做事方面,用意不可过于严重,凡事看得太严重,自己的身体被事物拘泥,便失掉自在的灵活运用,陷于呆板与冷酷了。这样的话又使事情执拗不通,在此轻重缓急之间,应当切实注意其中分量的加减,才不至于有过犹不及之虑。
【前集一0六】
士君子持身不可轻,轻则物能挠我,而无悠闲镇定之趣;用意不可重,重则我为物泥而无潇洒活泼之机。
4月16日
人生无常,不可虚度
天地的时间悠远,不知有几百万万年代,人在此期间得成了一个人身,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人生在世不过百年,百年的光阴却非常容易过去;况且活到一百年上寿的人,千万人中不一定有一个。俗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人平均的寿命,也不过是五十上下,在一转眼之间,很快的也就过去了。
古语说:‘百年三万六千日,蝴蝶梦中度一春。’人身非常不易得,幸而得生到世上,就应知道这有生之年的乐趣,真正能得享受其中的乐趣者当然不用说,然而,在一生当中什么事都不去做,只白白的虚度光阴,过著那醉生梦死的生活,和草木禽兽又有什么两样呢?所以,人不可不知道有生这一世之乐,更不可不怀有虚度了这一生的忧虑。
【前集一0七】
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
4月17日
德怨两忘,恩仇俱泯
怨与德是相对的,有德就不能没有怨,有怨就不能没有德;有道德对于一方面有德,对于另一方面就有怨,所以说,怨因德彰。如果不使他人怨恨,只有不要叫人家感念我的德。所以说,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
怨与德是相对的,同时,恩与仇也是对立的,对于一方面施恩,对于另一方面就树仇;所以说,仇是由恩的方面成立的,没有恩就没有仇,没有仇就不得有恩,如果不想叫人仇我,那只有不要叫人家向我感恩。
总之,立德和施恩是人所应当做的,可是做的时候,必要平心静气,对于人所立的德、所施的恩,都不要向人矜夸,更不要使人家感激,如此施恩不望报,立德不图名,一方面受恩受德者也就对我无仇无怨了。
【前集一0八】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4月18日
持盈履满,君子兢兢
大凡一种事物,必定有原因才有结果,绝对不会没有原因的结果。有时候原因表现得不太明显,不过是尚未得到发现,一旦发现之后,其原因自然会表现了出来。所以说,有结果就必有原因。因果报应的道理,就是如此。
人到了老年生了疾病,这种种的病不是一般固有的衰老病,就是特有的一种疾病,这些病大都是在年轻的时候种下病根,到了老年,身体抵抗不住就要发作了。
其次,在一个家庭生活兴旺的时候,一定是没有什么不幸的事件发生。一旦运势衰落,不幸的灾难与祸患就都接踵而来了。然而,这些灾难与祸患并不是突然而来的,多半是家运兴盛时种下了衰败的原因。
君子明白了这一道理,就要在事物满足时,常能时时自身反省,谨慎言行,防患于未然,然后才能安稳人生,消灾避患。
【前集一0九】
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的;衰后罪孽,都是盛时作的。故持盈覆满,君子尤兢兢焉。
4月19日
却私扶公,修身程德
对人施予恩惠,心中并没有施恩夸功的心理,可以得到人家尊敬,但这不如守正义不偏移,唤起社会公意的赞许有意义些。结交一个新的朋友,还不如对于旧日的相交好好的培养友情,温厚友情。建立优美的名,固然是很好,但不如广植阴德来得悠久,本来想获得名誉,有时候却反招来相反的结果。
崇本尚义固然是应当作的,但不必做出受人注目的奇特节行,只要能够注意日常的行动,做到无过的行为,忠实的守住现在的岗位,谨慎平常的言行,就可以加深进德修业的基础了。
【前集一一0】
市私恩,不如扶公议;结新知,不如敦旧好:立荣名,不如种隐德;尚奇节,不如谨庸行。
4月20日
勿犯公论,勿谄权门
公平的议论和适合道理的见解,人必须加以尊重,私情私见必须加以反对。世间的人只知道逞一己之私见,殊不知道贻留千秋万世之邪恶罪名。想来实在是万分不值得。
有权势以及唯利是图的人,我们最好远离他们。如果常常出入这等人家,自己不知不觉就受了他们的行为传染,造成终生的耻辱与不可磨灭的污点,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前集一一一】
公平正论,不可犯手,一犯,则贻羞万世;权门私窦,不可著脚,一著,则玷污终身。
4月21日
直躬不畏人忌,无恶不惧人毁
大多数人都愿意讨人喜欢,受人欢迎,如果失去自己的立场,抛弃自己的主张,处处向人家献媚逢迎去讨人家的喜欢,那就丧失了人格,未免太不值得。往往正直的人易招人家的嫉妒,与其曲意讨人喜欢,不如正直受人嫉妒。久而久之,是非曲直自然明白。
人人都希望有名誉和荣耀,但是无功而受禄,无善却受誉,那不但人家心中不服,就连自己的心中,恐怕也受之有愧吧!自己如果没有过恶,受到了人家的毁谤和嘲笑,心中并不觉得难过,却认为是问心无愧,所以说,无善受人誉不如无恶受人毁。
【前集一一二】
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躬而使人忌;无善而致人誉,不若无恶而致人毁。
4月22日
从容处家族之变,剀切规朋友之失
父母兄弟乃是骨肉血缘之亲,当著亲人们有了大病或是遇到意外的变故,自己当然感觉有切身之痛,但在这时候应当注意的是态度要从容,心情要冷静,考虑怎样处理的方法,绝不可感情激烈冲动,或是悲哀伤病得过度了。如果任著感情用事,不能抑制自己,反而于事有损。
其次是对于交往朋友,看见他有过失就要恳切的忠告,务必使他不致重蹈错误的覆辙,这才是有信誉的益友,反之,平时和朋友在一起喧哗漫游,不但见著朋友有错误不加以劝告改正,反而帮著朋友一同作恶,那就有失交友之道了。
【前集一一三】
处父兄骨肉之变,宜从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游之失,宜剀切,不宜优游。
4月23日
大处著眼,小处下手
真正的英雄有三点必须做到:第一,对于小事也不要置之度外,应当面面周到用心处理。第二,在人所不见之处,不要认为人家不知道便去做坏事,暗室欺人等于自杀。第三,在失意的时候不可自暴自弃,寻找逸乐的刺激,这只有害了自己。
以上三点是英雄豪杰最容易犯的地方,英雄豪杰多顾大节而不注意细行,但是古语说:‘千丈之提,坏于一蚁之穴。’小事不加注意,往往是招致失败的根源;因此在小的地方必须注意到,所谓‘防微杜渐’,就是这个意思。
其次,英雄的行为是光明正大的,绝不在人所不见之处有隐讳,虚伪欺骗、自欺欺人的行为,是亡身的根本。还有一种在事物开始的时候,是颇为尽力的做,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他就开始荒淫逸乐怠惰起来,这样的人我们可以断定它的末路是悲惨的,不能算是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大英雄必须小处能注意,暗处不欺瞒,在成功之路不怠荒。能具备这三个条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英雄。
【前集一一四】
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个真正英雄。
4月24日
爱重反为仇,薄极反成喜
有的人赠给人家千万两黄金,但是所与和所赠不合时宜,或者别有居心而施舍,结果都不能得到对方的欢心。
话又说回来,虽然仅施舍了一饭之恩,使受惠的人认为这是应该的,一点也不会去感激;如果稍微将施舍减少一些,反而招怨结仇了。
所以,如果是在时机适当的时候对人有所施与,一定会使对方非常感激和喜悦。
【前集一一五】
千金难结一时之欢,一饭竟致终身之感。盖爱重反为仇,薄极翻成喜也。
4月25日
藏乃于拙,寓清于浊
人处在世间,正如:‘中流失船一壶千金。’并且和‘狡兔三窟’一样,必须有渡世的安全方法。
第一是应当如何巧妙的‘藏巧于拙’,不露锋铓。第二应如何隐晦自己的才能,不使人知道。而其才能一旦明显,反可为世间所重用。如果将自己的才能都做了琐碎的零工,则其才能绝不会有多大的用处。第三自己虽有清廉的节操,不可超然卓立于社会,应当置身于尘世中而不被其所染。第四不要摆出贤者的姿态,所谓‘大智若愚’,屈居于多数人之后,而可以依著自己的才能发展在众人之前。能够按著以上四点去做,可谓渡世之一壶,藏身的三窟了。
【前集一一六】
藏乃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4月26日
盛极必衰,剥极必复
《易经》主张‘日中则昃,月盈则亏’的道理。也就是说,天地间的事物都是盛极必衰,在旺盛圆满的景象当中就预示著衰败凋谢的征兆。所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当著花开满园、芬芳香艳之际,就已经预示著落花满地萧飒寂寞的景况快到了。人在富贵荣耀到高峰的时候,就已经潜藏著衰败式微的远因在内了。
《易经》里面‘剥极必复’和‘否极泰来’的道理,就是讲发生的机运,常是潜存在零落衰微之极里面。花草为霜雪的蹂躏而叶落枝枯,但等春天一到,又开始发芽生叶欣欣向荣了。人当贫困潦倒不堪,内中就要有时来运转的气象孕育发展,《易经》说‘贞下起元,时穷则变’,也是这个道理 因此,君子应居安思危,在安乐的时候绝不可放逸怠惰。应当时时存心戒惕,以防灾祸的发生。更要有处变不惊的勇气与临大节遇大难而不屈的精神,坚苦忍耐以图奋斗的成功。
唐高宗时,他听说有一名叫张公艺的人,他家九世同居而不分散,高宗下诏征问张所以能九世同堂的道理,张公写了一幅‘百忍之图’进献给高宗说:‘予家之所以不破散者,端赖此也。’
【前集一一七】
衰飒的景象,就在盛满中;发生的机缄,即在零落内。故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
4月27日
奇异无远识,独行无恒操
世间最可贵和最可尊重的并非奇妙的事,而是平凡的生活、正当的事业。所以,君子应当注意平素的言行,不要受奇奇怪怪的事情动摇心念。如果动摇了心念,绝不会有高深的识见,只不过是平凡庸碌的小人。世间有许多人都是为了求珍奇而乱其行,寻怪异而损害到自己。
在非常困难的环境而能守住节义,与愤世嫉俗、独立独行的人当然有差别。
但是,这种行为常常改变,并非是永久恒定的操行。这是处非常时应有的觉悟,不是在平常时可以培养出来的。
【前集一一八】
惊奇喜异者,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非恒久之操。
4月28日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忿怒之心如猛烈的火焰,邪欲之念如滚烫的沸水,这时候就得要有抵制怒气和欲念的决心。明白的觉悟反省,到底这怒气和欲念是怎样发生的?进一步还要知道,用什么方法才能够抵制这忿怒和欲念。
于是怒气平息,觉悟到制服这怒气欲心的东西并非他物,而是自己的心。心之为物能够发生怒气欲念,也可以觉悟错误,并可以抑制错误。同样是一个心,多数人不知道反省,为了这怒气欲念而身败名裂贻羞万世。
如果能在此时回头猛醒,反省一下,不但可以保身全家,这怒气欲念诸种邪魔一变而为自己的护法者,成了心的有力之本体,走向光明的道路。
古歌说:‘锄地须锄草,烦恼即菩提。’如果能够拔除心中的怒气和欲念,则心的修养反而可以利用那些怒气欲念作为锻炼锄草的工夫。
【前集一一九】
当怒火欲水正腾沸处,明明知得,又明明犯著。知的又是谁,此处能猛然转念,邪魔便为真君矣。
4月29日
毋偏信自任,毋自满嫉人
不考虑一件事物的真假虚实,只轻信一方的话而行动,就容易被人所骗,做出愚蠢的行为。所以,人不可以偏信一面之词。
还有,不忖度自己的力量,认为什么事情都能够胜任的人,把国家的大事草率的集于自身的浮气上来任意处理,结果不但身败名裂,国家大事也就败在他的手中了。
有些为了使人认为他的能力比别人强,因而嫉妒别人的能力,这种人的人格当然是非常下流卑鄙。假如自己的能力不如人,就应当努力奋发,使自己的能力强于他人,而能受到世人的尊重。如果只为了抬高自己而贬低他人,其结果必定招来人家的反对,这是不可不加以审慎考虑的。
【前集一二0】
毋偏信而为奸所使,毋以己之长而形人之短,毋因己之拙而忌人之能。
4月30日
毋以短攻短,毋以顽济顽
说人家的坏话,自己以为自己是世间的善者,这种人大错特错。大凡人类都不欢喜别人说他的坏话。如果有了这样的人,我们绝不把他以善人来看待,因为对甲谈乙的坏话,同样的,对乙也可以说甲的坏话。世人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对于说人家坏话的人要把他当成坏人看待,并且需要对他提高警觉。世人如不明白这种道理,只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而怒及他人,讲他人的坏话。这种人就无可救药了。
人家如果向我询问别人的短处,我就应当留意避免暴露人家的短处。凡是说他人短处的人,我们也应当把这个人看成是一个有短处的人。要知道说人家的短处,正是表示自己有短处,是以找的短处去攻击人家的短处。孟子所说的‘以五十步笑百步’,是一样的。
其次,对于性情顽固的人要善加劝导使他改过,不可对他加以憎恨与厌恶。否则自己也是性情顽固的人,以顽固去助长顽固,就更加顽固了,结果是一败涂地。
【前集一二一】
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
猜你喜欢
精彩推荐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见佛、闻法、遇善知识之难
- 济群法师:世上没有坏人坏事会怎样?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静波法师:突破就会升华而解脱 否则即被束缚和困扰
- 仁清法师:什么是诽谤正法?
- 静波法师: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正净法师:礼佛发愿忏悔文
- 仁清法师: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本源法师: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广超法师: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慧广法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觉真法师: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杜一心: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师/庆裕:做真实的自己
- 慈庄法师: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觉真法师: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觉真法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觉真法师: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崇慈法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本源法师: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师: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静波法师:先告诉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别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济群法师: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
- 清净法师:供奉韦驮菩萨和伽蓝菩萨消除障缘
- 仁禅法师:五种适合绝大多数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相关名词
推荐内容
热门推荐
最新更新
- [其他汉传法师]修行的秘诀就是早发现并除掉自己的习气毛病
- [红茶]红茶有哪些?红茶的种类
- [禅宗公案]只履归西的故事
- [生活故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 [哲理故事]生命只在呼吸之间
- [佛与人生]远离颠倒梦想
- [佛学常识]过去七佛都有谁
- [其他汉传法师]修行的问题就是由于粗心大意而犯下的缺点错误
- [华严经]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
- [绿茶]六安瓜片产地在哪里?功效有哪些?
- [禅宗五家]临济宗杨歧派创始人方会大师简介
- [生活故事]明心见性,缘起性空
- [哲理故事]心体澄澈,意气和平
- [哲理故事]享受人生,珍惜活着的光阴
- [佛与人生]生灭无常
- [佛学常识]佛有哪三身
- [其他汉传法师]把了了常知比喻成第一人格那“我”就是第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