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五戒(九)
略说五戒(九)
如瑞法师
第二盗戒
凡是有主物,不可以盗心取,如果自己取,叫别人取,或用咒来取,或寄放的东西你不还主人,或者赖债不还,乃至偷税漏税,这些都属于犯盗。在解释罪相之前,来解释两个概念:一个是有主物;一个是钱体。
有主物:三宝物、别人物、非人物。
三宝物:佛物、法物、僧物。
先来说佛物,佛物分四种:佛受用物、施属佛物、供养佛物、献佛物。
第一种佛受用物的体是:堂宇、衣服、床帐等。
堂宇:是指佛在世的时候所住的房子,以及佛灭度后供奉佛像的殿堂,比如现在的大雄宝殿等。
衣服、床帐:是指佛所穿的、所用的东西,以及佛灭度后,供养佛的衣袍,佛受用的庄严物,这些东西因为佛曾经受用过,所以不可以互移,不可以把佛受用的衣袍,用到其它地方,或来换取其它东西,这是不可以的。也不可以转卖,不可挪用,佛的受用物只有佛才能受用。但如果有难缘,比如毁寺等,可以暂时保存起来,等难缘过去以后,还要送回原处。佛受用物,如果有损坏,必须妥善处理,不可以随便丢弃和转卖。比如放在佛坐底下,要迭的整整齐齐放好。律说,佛坐具等,一切天人供养,如同塔寺。为什么?因为法身无相,法身遍一切处,这个无相,怎么知道其存在呢?随物表现。这些东西就是法身的体,所以佛的受用物不可以随便乱用,佛用过的,比如床帐等也不可以随便处理的。
第二种施属佛物:如金银钱宝奴畜等。金银钱宝就是供养佛的钱财,供养佛的钱财可以存到银行长利息,长的利息还要归到佛的钱财里,所以叫无尽财。就像父生子,利息又生利息。但这些都是归佛用的,不可以掺杂,不能说本钱给佛用,长的利息用到其它地方,这是不可以的。
奴:就是布施给佛使用的人。专门布施来侍候佛,这也是不可以随便的。过去有钱的人家,把家里的奴、婢供养到寺庙里专门侍候佛。
畜:指专门为佛驮用物品的畜生。
奴也好,畜也好,只可以佛用,其它人不可以借用。
施属佛物是系属佛的,跟佛受用物不同。施属佛的东西可以买供养具来供佛,因为施主供养佛的钱财是给佛用的,所以可以贸易,不同受用物。我们居士学了一定要懂,到了寺庙里,如果供佛的时候,前面有人给佛搭了袍,再有人去又给佛搭个袍,后面人再给佛搭个袍,大家去了都往佛身上搭,佛能搭几个袍?所以,只好前面的搭上,后面就把前面的拿下来,有的袍太多了,干脆搭都不搭,放一边去了,实际供佛也没有得到供佛的福报,不如把心放大点,供佛就供养钱,随
意用,能用到什么地方就用到什么地方。佛需要造大殿就造大殿,现在缺桌子就做桌子,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心不要这么局限。如果一局,比如你供养了一个袍,如果没给你搭,还有了罪过。所以,我们出家、在家必须互相学,学了以后,出家人如法做,在家人也如法做,正法才可以久住。这就要了解到,第一种受用物,不可以随便改变,第二种施属佛物是可以贸易的,因为钱财可以供养佛用的,奴、畜是隶属佛的。
第三种供养佛物:是指花、香、灯、烛、幢幡等。这一类原则上是不可互用、别用的,供养佛就是供养佛,但是有一种开缘的情况,就是供养佛的花多了,或者供养佛的灯、油太多了,可以转卖。比如供花的钱太多,可以贸易供灯,供灯的太多了,也可以转卖。再多了,可以变成钱,放到佛的无尽财里。如果供养佛的幢幡、宝盖太多,如果改做,一定保证不改变本质,都是幢、幡、盖这一类的可以改,不可以改做其它的。花可以转贸,幢幡宝盖可以改做,但是不要变质。
第四种献佛物:糕点瓜果饭菜等。献佛物能不能动呢?根据律里来说,奉侍佛的人可以受用,奉侍佛的人,不管是出家人也好,或者在家人也好,居士拿来供佛,比如供了一盘苹果,供完后你奉侍佛的人就可以自己吃,这个可以。但是,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如果今天供佛的是常住的僧物拿来供佛的,或者有居士来供佛还要供全体僧,这个就不能吃,必须给出家人分,或者出家人从库房里拿出来供佛,供完后就要收回去,有的居士说,怎么供了这么多不给我们吃呀?因为这是僧物。这个必须要清楚,学了以后,居士们到寺庙里供佛的时候就可以不局,供佛后出家人也能吃,在家人也能吃,这样谁吃了都没有过失。如果要是局的话,我供佛后一定给出家人吃,比如有在家人吃了,那就会犯了盗僧物。学是为了正确了解日常中怎么行,我们有时候在家人不懂,认为在寺庙里供完佛的东西一定很好吃,觉得很吉祥,而供佛的居士偏偏供完佛后要供出家人的,这样就不好了,所以居士们心不用局,供完佛就没事了,那谁来处理这些供物呢?奉侍佛的人
就可以。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他就可以分配,就可以分给居士们吃。所以这就要懂,献佛物奉侍佛的人可以来分配。但是如果属于常住常住物供佛,那就不能随便动用。居士的心有局必须按居士的心来分配,这就免得造成过失。这是四种佛物,体要弄清楚,处理方法要了解。还有佛像、舍利,如果偷佛像,主人的心是局的,这就是我的佛像,那就按佛像的价值来计算,佛像假如值五钱,那就犯上品不可悔的罪。如果佛像没有局,在这可以拜,谁拿走拜也可以,这样拿
走就不犯。所以佛像开净心供养,有时看到佛像很好,就想拿回家好好拜,为什么说佛像拿走不犯?因为佛像可以遥礼,拿走了可以观想拜。但是我们还是要提醒,有主人还是不可以的。
法物同样也是四种:法受用物、施属法物、供养法物、献法物。
法受用物:是指箱、函、匮、簏、巾袱等。法受用物专属于法,不可以随意转变,和佛的受用物是一样的。
施属法物和佛的施属物是一样的:金、银、钱、宝奴畜等。是专门法来用。
供养法物跟供养佛物是一样的:花、香、烛幢、幢等,处理方法也一样。
献法物跟献佛物也是一样。
如果是盗心取经,经书有主人,就按纸墨人工,书的成本来计算,如果价值满五钱,就是上品不可悔的罪,如果不满五钱,就是中品可悔的罪。
佛语无价,不能拿钱来计算,是望经书的守护主结罪,就是望经书的主人结罪,满五结重。对经典等法物,如果烧毁,要结逆罪和中品可悔的罪。为什么烧经书结逆罪呢?我们知道杀父杀母是犯逆罪,烧经书就如同烧父母,经书是法身父母,所以也结逆罪。结逆罪是约知道经书不应该烧,烧了就结逆罪。如果确实不知道烧经书有罪,就犯中品可悔罪,可以忏悔,忏悔以后,不可以再烧。一定要了解烧法宝罪重,如同破僧、杀父、杀母,诸佛也是要从学法中而来,如同烧法身父母,所以结罪重。
关于借了有主人的经,看完后,拒绝还,让主人生疑,主人想:他怎么借我的经书不给我呢?他到底还不还我了呢?如果他有这种疑心,他弄不清你到底还不还他,这样就犯中品可悔的罪,可以忏悔。如果决定拒绝还,这时按纸墨人工算,如果满五钱,就犯上品不可悔的罪。
再就是盗写盗听,如果经书不让抄,还有秘方一类,人家不让抄,因为主人吝护不公开,都按价定犯,满五都犯上品不可悔的罪。
僧物也四种:常住常住僧物、十方常住物、现前现前物、十方现前物。
第一种常住常住物的体是:寺舍众具、银钱重物、华果树林、田园仆畜、众僧厨库、生熟等物。我们来看两个常住,这两个常住字一样,但意义不同,前一个常住是指人,后一个常住是指物,就是常住的物。常住常住物就是常住人受用常住的物,常住的人约纵来说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的出家人,约横来讲是指整个南阎浮提的出家人都是属于常住的人,总而言之,十方三世一切凡夫圣僧证果的人,都是常住常住物的主人。
寺舍众具是指的寺庙、僧房、桌椅、板凳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常住常住物,还有银钱重物,就是钱宝等重物,还有大众僧的田地、果园、仆人、畜生等。这个必须学,有些寺庙种了果树,比李树、苹果树、桃树等,我们居士想这没什么,顺手摘上一个苹果、一个桃吃,这个罪过就重了,就盗了常住常住物,小苹果你看着不大,它的主人是谁?是常住的人,常住的人通了多少?你问其中的一位师父:师父我吃行不行?这位师父作不了主,他只是其中主人的一个,你问遍所有
寺庙里的人,你也没办法吃,因为什么?你能把所有南阎浮提的僧人都喊来吗?既使你能喊来,还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僧人呢?常住常住物的主人多,就像一个桌子,如果一损害,这个桌子的主人是十方三世凡夫贤圣僧,盗了这个是望这么多的人结罪。虽然盗了一分钱,这一分钱的主人这么多,你说你怎么还?大家都是这一分钱的主人,如果只盗一个主人的东西,这个结罪轻,把钱还了就行了,望主多就没办法还。所以,盗常住常住物是望十方三世凡夫圣僧结罪。经律里
有说,犯五逆十恶能救,盗僧物没办法救,为什么?不是说不救。这个业太重了,没办法还怎么救你?这个要特别注意!不仅是说在家人,出家人也一样,出家人只是主人中的一个,你但可受用,不能拿走。比如来到寺庙里用桌子,用完放下就好了,一带走就偷了常住常住物,不管在家出家都是如此。以后学到大集经,就会讲到这些果报。
众僧厨库生熟等物,厨是大寮做饭的地方,库是大众僧存放物品的地方,生熟就是生的粮食和做熟的饭菜等。如果在库房,属于常住常住物,如果拿出来做熟,就属于十方常住物,打板进界有份,体是不同的。
第二种十方常住物:前面的十方约人来讲,这个十方按南阎浮提的出家人来说,光有横没有纵。后面的常住是指常住的物,这种物是指每日供僧常食,就是每天供出家人的早斋、午斋。在库房是属于常住常住物,拿出来属于十方常住物,谁有份呢?到吃饭时候,打犍椎,板声一响,所有的出家人进来都有份,进来吃饱不能带走,就是随人一饱,我们居士们不要说吃了再带个馍馍走,或者没吃饱再装点,这是不行的。不过,在我们这里大家可以尽管放心,有人供斋,会问他:我们在办学习班,有这么多的成员,你供不供我们居士班的人?如果说供,大家都可以受用,不供,那就要另外给出吃饭的钱,在这儿一般不会让大家犯过的。受用的时候,随人一饱不可拿走。
第三种现前现前物:第一个现前是指现前的人,第二个现前是指现前的物。指居士们布施供养现前僧的比如房舍、医药、衣服、卧具,但他有局,只供养现前的出家人。为什么要给大家讲这些体?我们来到寺庙就要懂,人家供养现前现前僧的东西,比如有居士供养出家人一支笔,你看见这个笔可能会觉得这个没什么,拿起来就用然后带走,这就盗了现前现前僧物。虽然一个小东西,但是要分给现前出家人的,如果拿了就犯盗,后面我们还会说到,要了解这个体以便我们来护戒。
第四种十方现前物。它的体是亡五众的轻物,还有时施非时施。十方是指十方的人,现前是指十方现前的物。亡五众轻物是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往生以后留下的轻物。这个出家人往生了,有很多要求的,他的重物像钱宝之类,是要供养寺庙的,像三衣、钵随身用来修道的东西,就是资身办道的东西是轻物,像以前出家人一个背夹子就背走了,没有现在有柜子、桌子等,柜子、桌子、椅子要归到常住里,只有这些随身的轻物可以分。有些出家人,比如说在白衣家往生了,重物要送到附近的寺庙里去,轻物呢,来的出家人作法分,我们在家人不能要,这是出家人所应该分的,居士们不懂,认为以前皈依这个师父跟他很有缘,那他往生了,拿他的衣服或者拿点什么东西来作纪念,这个是不可以的。但是怎么样可以呢?比如你家里有位老师父往生了,往生怎么处理?如果没有别的出家人,只有你一个居士在,那你把他的重物送到寺庙里,轻物就随来的出家人,他们作法分,分了以后,你可以跟师父乞说:师父,能不能把你得到的这个小东西给我作个纪念?分到他手里的,他给你是可以的。我们要懂,有些东西转化了一下手,要了就没罪过,直接去拿的话就有罪过,师父们有时给你一样东西,分到他手里了,东西是他个人的,他给你就没关系,如果是常住的就有不可以了。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怎样增进智慧和珍惜福报?为什么要福慧双修?
- 修行人要勤求佛道,远离放逸,把当下价值最大化
- 以欢喜感恩的心,恭迎药师佛圣诞日
- 生病了该怎么办,怎么面对疾病?
- 修学佛法,要大胆的亲近善知识
- 自律管好自己,慎独切莫放逸
- 留心观察、用心感知,生活中充满了感动
- 境不迷人人自迷,心安一切安,心净一切净
- 今日事今日了,做好每个当下应该做的事
- 人命无常,人身难得,听闻佛法要及时
- 中秋时节,感念月光菩萨的功德
- 修行要认识自己,不能以自己之长去比别人之短
- 秋天的谷穗,告诉了人们谦下是美德、修养、境界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