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五戒(十四)
略说五戒(十四)
如瑞法师
忏悔要懂方法,首先要知道罪是分两种:一种是犯戒罪;违反佛制的戒,无论轻重都要结罪。罪有上品罪、中品罪、下品罪。另一种是业道罪,又叫性罪。五戒中,前面的四条戒杀、盗、淫、妄是性罪,十恶业也是性罪。不管受戒不受戒,有犯都要遵循因果律,都要受报。受五戒后,如有毁犯,除了犯佛制戒的罪,还有一个业道罪:
怎么样忏悔?灭罪有事忏和理忏。事忏里又分作法忏、取相忏二种。
作法忏能灭犯戒罪,灭三涂苦报。作法忏能灭中下品罪,在众中发露;或对首忏;或责心忏,能灭犯戒罪。
取相忏能灭业道罪,灭根本重罪,免三涂苦报,令戒还复清净,但不失世间因果之报。取相忏是大乘忏法,之所以叫取相忏,是因为有相,比如拜占察忏、或八十八佛、或念大乘经、或念佛,但是,要见好相,见光见华,佛来摩顶,这才能证明罪灭了。取相忏能灭上品根本重罪,但仍不失世间因果。梁武帝请一个和尚来宫有事,和尚来了,梁武帝正在下棋,下到关键之时,口喊:“杀!杀!杀!”侍从误认为是让杀和尚,结果把和尚杀了。梁武帝下完棋后找这个和尚,侍从告诉说杀了。梁武帝唯有叹气。这里面有因果,原来梁武帝过去生中是只蚯蚓,和尚是农夫,在铲地时误把蚯蚓铲死了,今生这个和尚还得要受此误报。
理忏也叫无生忏,是大乘忏法。灭根本无明。此忏成就,能灭诸恶,荡尽三障,永出三界,得入涅槃。但达到理忏是不容易的,必须通过观诸法实相的理,了达一切法悉皆空寂,心性本空,这个罪才可以消灭。光口头上说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光口头上说是忏不出去的。
佛就是为了救度我们,怜悯我们,所以才制戒。先从这里人手,才能离开恶道,才能谈上出离、解脱、成佛。受戒后,如果有毁犯,就要按照佛教的方法来忏。其实很简单,如法地作法忏,罪就灭了。所以事忏里的作法忏和取相忏不要混淆,作法忏只要作法,制戒的罪就灭了。取相忏必须见光见华,佛来摩顶。如果没有,那就会带着罪而堕落。
上品不可悔——根本罪:依小乘法,不通忏悔,不得更受五戒,亦不得受八戒等。依大乘法,修取相忏,至心恳切,用心观想,见光见华佛摩顶已,随见一种,方许重受五戒等。
中品可悔——根本罪、方便罪、等流罪。应在清净大小僧众三人前忏悔。方便罪就是因罪,比如杀人没杀死就属于方便罪。小乘里不通忏根本重罪,如果犯根本,要用大乘取相忏来忏:大小僧众有声闻僧、菩萨僧,要在这种清净的三人僧众中忏。
下品可悔——方便罪、等流罪:向一人前忏悔。找一位出家人或找一位同受五戒的人,但他一定要没毁犯才行,只有自己清净才可以做忏悔主。具体的方法在受归戒前中的开导已经说过了。
先对师父或忏悔主发露所犯罪,然后对师父或忏悔主说:”大德存念,我优婆塞(优婆夷)某某故意杀畜生命罪(叠所犯罪名),此所犯罪,我今于大德前,从清净来并皆发露,不做覆藏,由发露已,便得安乐。”(三遍)忏罪时,随所犯列出罪名。在居士戒里不让覆藏,但没有提到覆藏罪。但戒文里告诉要发露,不能覆藏。有罪要发露忏悔,忏悔则安乐,不忏悔不安乐。受戒已。就是为了求得安乐,有现前的安乐;究竟的安乐。现前安乐就是要谨护佛的戒;究竟安乐就是离、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究竟直至成佛。师父或忏悔主问:“汝见罪否?”意思是说,你知道你犯的罪吗?回答说:“我见罪”师父又问:“将来诸戒能善护否?”答:“能护”。师父说:“善”。答:“尔”。
将来能善护诸戒,才会接受忏悔。在戒律里有讲,不是说老犯老忏,如果没有真实改过的心,这样忏悔不成。所以。居士们既然发心受戒,我们修学佛法的信心一直在增长,要相信佛是真语者,实语者,要真心发露,真心忏悔,心里生大恐惧。“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刹那造罪,殃堕无间”、地狱、饿鬼、畜生里的众生不肯受佛的教,所以遭受苦。我们今天能遇到佛的教,前提是因为我们曾经清净守持五戒,今生才得生为人,对佛法又能生起信心。居士们一定要小心谨慎守持五戒。
第十警策
《优婆塞戒经》里人有五种事不能增长财命,有财就是要有福报,命就是寿命,世间人都希望有福报,寿命长久,但是如果做了五件事,好乐于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这样就不能增长财命。要是杀生,一切众生,因为杀生的缘故,获得恶色、恶利、恶名,短命,财物耗减,损耗,减少,眷属分离,贤圣呵责。舍此生后,堕落地狱,多受苦恼饥渴等报。而且在地狱里时间很长,地狱里苦报受完后,将来获得人生,受恶色、短命、贫穷的报。如果有人杀生了,让一切五谷悉皆减少,这个人要殃流饥疫于天下。就是说,他一个人做杀业的罪,会祸殃到整个阎浮提,天下人都会受他的害。所以,我们要劝人受三皈五戒,劝一个人行善,这个世界上就会少一个恶人,多一个善人,这个世间就会多一份温和回到世间也要劝周围的人来受三皈五戒,因为我们同在这个地球,地球是我们生存的环境,就像我们说环保样,我们都应该来爱护这个地球,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吃瓜果时,或有时吃玉米等都感到没以前的好吃了。为什么众生都会受这种果报?大家都在造这样的恶因,你也杀生,他也杀生,你祸及他,他祸及你,整个世界就慢慢损害了。
同样的,偷盗也是这样。偷盗要堕落地狱的,如果再得为人,因为偷盗的因,要受贫穷的果报,既使得到也会失去,也不被父母兄弟妻子所爱念,身常受苦,心常怀愁恼。因为偷盗的原因,凡所食啖不得色力也就是吃的东西越来越乏味,由于这个人的恶果,也是殃流万姓,也涉及到其它人。所以,要想这个地球延长寿命,我们想要挽救这个地球,挽救这个人类,我们必须自己好好做,同时要多劝化人来做。地球也是有青年、壮年、老年的。符合于佛所说的“国土危脆”。一切都是无常的,它也是会毁灭的。为什么会毁灭灭呢?众生的业力所感。
妄语也一样,打了妄语后,要堕落恶道,若得人生,口不具足。你看有的人嘴巴长成兔唇嘴,或其它种种毛病,有的得口癌、牙齿不整齐等等,所以每个人的长相都是过去的因造成的。妄语就会让嘴巴长得不好看,牙齿不好。所说虽然是真实的。人们也不会相信,因为老打妄语骗人,人们看到也不会喜欢,既使这个人宣说正法,人也不好乐听闻,就是因为这个人打妄语的缘故,外面的物资,一切资产也都会随着减少。
饮酒也会堕落,这里的饮酒堕落,是指受了饮酒戒,而去饮酒,就会堕落,然后再为人,现世得到好丢财物,身心多病,长乐斗争,恶名远闻,丧失智能的果报。也会心常狂乱。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怎样增进智慧和珍惜福报?为什么要福慧双修?
- 修行人要勤求佛道,远离放逸,把当下价值最大化
- 以欢喜感恩的心,恭迎药师佛圣诞日
- 生病了该怎么办,怎么面对疾病?
- 修学佛法,要大胆的亲近善知识
- 自律管好自己,慎独切莫放逸
- 留心观察、用心感知,生活中充满了感动
- 境不迷人人自迷,心安一切安,心净一切净
- 今日事今日了,做好每个当下应该做的事
- 人命无常,人身难得,听闻佛法要及时
- 中秋时节,感念月光菩萨的功德
- 修行要认识自己,不能以自己之长去比别人之短
- 秋天的谷穗,告诉了人们谦下是美德、修养、境界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