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禅堂户户莲社
家家禅堂户户莲社
近几年来,台湾的佛教呈现一片蓬勃发展的气象,这是由于新生一代的僧俗四众佛教徒素质普遍提高,想法和作法也求配合社会、适应时代的缘故。因此佛教的活动以及佛教徒的人数日渐增加,并且使得原属民间信仰的宗教层次逐渐提升为理性和正信的佛教信仰。
过去,佛教的弘法及修行活动多限于寺院之内,目前则扩展到社会各公私团体的集会场所,乃至监狱、管训队等也举办精进佛七或禅修。的确,为了佛教的普及和深入民间,是需要把弘法的活动从寺院推展到社会的每一角落,才能达到目的。
多少年来,佛教徒们对于弘法的认识多半不够明确。不但不主动向生人劝导以信佛学佛,即使对经常接触的亲友乃至自己的配偶、子女,也抱着所谓「信仰是个人自由,由个人自己选择」的心态而不加以指引。以致在一个家庭之内,造成家长学佛,儿女信其他宗教,丈夫进佛寺,太太上教堂的情形。这看起来是自由精神的表现,其实却也因而造成家庭的分离意识。
佛法主张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的实践,否则不易产生真正和乐的气氛。所以从教主释迦世尊开始,虽不排斥外道,甚至容许佛教徒继续供养曾经信仰过的外道,但是亦极力主张三宝弟子应促成佛化社会和佛化家庭的实现。近世纪以来,有识的佛教大德也无不主张佛化家庭的重要。可见凡是已经信佛学佛的居士,都应设法使家人成为三宝的弟子。从儿童解事开始,就应灌输佛菩萨慈悲济世的精神,使之日后不至成为问题青少年,并且奠定他们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的基础。
我们不但不能放弃劝导家人亲友信佛学佛的责任,还要尽可能地运用各种因缘时机,透过种种方式,使已信佛教的人认识更多,未信佛教的人萌发信心。不过,信仰的力量必须从实际的利益产生。为得这种利益,除应具备基本的佛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修持的活动,唯有修持才能得到身心的反应和感应。此时,佛法的好处会在个人、家庭、事业等方面显现出来,信心也就渐浓,亦能助长他弘法利生的愿心。因此,我们主张把禅堂和莲社在每一个佛教家庭里建立起来。
所谓家家禅堂、户户莲社,并不是否定寺院的存在,也不是把寺院的弘化活动转变为家庭的型态,而是每一村、每一邻或每一里之内的佛教家庭,互相联系,彼此鼓励,轮流在各家庭定期打坐、念佛或举办佛学讨论会,由资深的莲友轮流担任召集人和主持人,每周至少一次到两次,越频繁越好。提供集会场所的莲友不需张罗饮食,准备茶水即可。如果你家房间不够宽敞,就举行少数人的集会;如果你家根本没有可敷使用的房间,可以不提供场所,参加活动即可。这样可使每一家庭都融入修学佛学的气氛中。
起初可能有些家庭会不太习惯,甚至觉得很不方便,因而引起家人的责怪或反感。这时要避免以激烈的行动或语言激怒家人,应以委婉的商量、和善的祈求等方式,先让家人接受你,然后让他们逐渐亲近佛法而接受三宝,如此才能达到佛化家庭的理想。否则个人信佛之后,只到寺院听闻佛法、念佛参禅、诵经拜忏,家人无法了解你在做些什么,甚至引起误会。因此,如果在每一个佛教家里建立佛堂、禅堂,这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家庭式的禅堂或莲社,普遍成立之后,依然需要到寺院亲近出家的法师,做集体的修行,听更多的义理,接受更多的指导,或者参加定期的一天至七天的禅坐、念佛等修行活动。这也就是把家庭作为修学佛法、佛化人间的基础,而以寺院作为进修佛法的道场。
今后的时代环境势必使得出家修行的人数越来越少,佛教如果不能普及到每一户人家,可能会越来越不受重视,甚至越来越受外人歧视。因此我们提倡家家禅堂、户户莲社,把佛法的修学活动从寺院扩展到每一个家庭。
(一九八九年二月十五日《人生》六六期)
- 禅定是达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种过程
- 生儿不为防老,积榖不为防饥
- 佛法是从有分别的执著心达到无分别的解脱心
- 因为不和谐,所以需要彼此关怀
- 我们的生命跟宇宙是结合为一的
- 不论是否已经明心见性都可以体验下这四句话
- 佛经难懂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佛经?
- 何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净?
- 出生食是什么?
- 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好?尽全力完成
- 对于家庭暴力需谨慎处理
- 不要带有期待和期盼目的修行
- 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吗?佛教有世界末日吗?
- 积极而不紧张,工作要赶不要急
- 沉缅于男女情欲而不自觉,该怎么醒悟呢?
-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应以怎样的态度与人相处?
- 如何在工作中与人相互体谅?
- 如何离苦?远离苦的感受
- 什么是“怨憎会”与“爱别离”?人际关系的痛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