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佛教
宁静的佛教
最近见到报载,有某一座寺院香火鼎盛,佛事兴隆,经常透过高音量的扩音器诵经及敲打法器,引起附近居民联合抗议──不仅生活失去宁静,而且使得周围土地价格因此下跌。
又根据两年前报载,台北市某一住宅区的楼上,有一位老太太设立佛堂,每日早晚定时课诵,并且透过音响,播放课诵录音带,而招致对面青年邻居持刀杀伤。
事实上,类似的例子一定还有很多,因为现代人口密度越来越高,生活空间越来越小,不像过去在乡村的土地公庙,或什么王爷、娘娘的神祠之前,酬神唱戏,需用扩音器,才能招引附近村民前来观赏。而今不论在乡村或城市,各种娱乐享受或音响设施,已很普遍,加上各种车辆、机械所制造的噪音,也越来越多,因此,对于和自己兴趣无关的任何音乐、音响及各种声音等,都会引生烦恼而有排斥感。佛教和道教,以及各神教寺院、庙宇、神宫,举行任何宗教仪式,却依然沿用几十年前的老习惯,制造噪音,吵得附近邻居不得安宁。一般的家庭佛堂也受了它们的影响而如法炮制。因此,形成了凡是佛教和神道信仰之处,就几乎被视为是噪音的制造场所。
实际上,佛教不反对诵经和梵呗。从原始佛教经典中,已可见到释迦佛世的弟子们唱诵、歌赞三宝的例子。此外,对于终日打坐、修行、习定的人,在疲惫困顿时,使用唱诵的方法,也可以振奋精神、驱除昏沈,使得以集中心力,继续用功。然而古印度并没有扩音器之类的音响设备来制造噪音。今天,有若干佛教寺院和佛教家庭,在举行法会和佛教仪式时,由于场地宽大,参加者众,因此需要使用音响设备;但此当有个原则,就是除了会场之内,不应把音响播到会场之外扰及他人。唱诵佛经的感应力量是在于修行者的虔诚心,不在使用或不使用音响设备。如果因为使用音响而恼怒他人,不但修行无功,反而因此招罪。
在台湾地区,时常听到或见到出殡的行列,请来锣鼓唢吶乐队,以及僧尼道士念佛唱赞,混杂组成一个噪音长龙。通常他们都用高音量的扩音器,使人在三、五里之外听到丧葬队通过的实况。在丧家而言,这是为了表达他们对于亡者的心意,实则,那是不切实际的虚荣,而且和现代化的文明社会不相应。古来居丧,讲究隆重的礼仪、肃穆的威仪,所谓哀荣,是表现在参加者的虔诚哀悼,不在于用声色作铺张。若要讲孝道精神,则在于恒常的追思和家训的实践。
在今日的西方社会,从来没见过送葬的车队阻塞交通,除非是为国捐躯的阵亡将士或国家元首,否则不论多么有钱,也不会使用太多的人力物力,花费在送葬的排场上,更不会为了送葬而制造噪音,使得丧车经过的沿路居民为之侧目。因为这并不是哀荣,实在是为亡者招怨。在日本,丧葬仪式很肃穆,参加者一律穿着黑色丧服,从未见过喧哗嘈杂、噪音满天的场面。因此,不论欧美人士或日本友人,见到台湾的丧葬行列,都会觉得低俗而不够文明。
宗教场所除了宁静,还要清净。特别是中国的佛教寺院,一向被西方一神教视为低级的、多神的、原始的迷信。一个寺院有许多殿,每一个殿有许多圣像,再加上许多护法的神像,所以进入寺院就感觉到佛教的信仰和崇拜,没有一定的中心。同时,佛殿上的摆设吊挂,例如幡、盖、幢、香炉、烛台、签筒、签诗、筊杯,以及种种供器、供品、拜垫、供桌等,挂满了四周墙壁,也塞满了整个佛殿的空间,看起来固然热闹,却也失去了庄严的本意。实则在佛陀说法之处和入定之地,一定是简单而清净的。顶多在他的法座上下左右和前后一定范围内,布置鲜花水果等,晚间则加点油灯,以示庄严实用,其他整个会场,不论法堂和禅室,都是一片清净清爽的空间,若不如此,会使人产生凌乱、繁杂的感觉。
一座寺院,从大门到佛殿、僧房,以至厨房、厕所,都应该整齐清洁,才像是修行的道场。可是现在有些寺院,特别是家庭式的佛堂,都不能保持整洁,由于环境不整洁、不清净,因而也失去神圣的气氛。进入寺院的人,不能引发虔诚的心,反而交头接耳、大声喧哗,好像在酒楼饭馆等娱乐场所般,这就丧失了宗教感化人心和变化气质的功能。因为既不能产生虔诚心,对神圣的佛菩萨也不能引发敬仰心和爱戴心。
日本的佛教是由中国传去的,其寺院是中国唐宋时代的模式。佛殿中所供的佛菩萨圣像都非常单纯,大多只供一尊像,只有一个佛坛。佛殿的布置、摆设也很精致而简单,进入他们的佛殿,会使你感到那儿的中心,就是那尊圣像。进入佛殿,必须脱鞋、净手、轻声、细步。纵然有几百个人参加法会,不诵经的时候总是鸦雀无声,仪式进行中,绝对没有任何来往走动、传递物品或交谈等事情发生,否则便表示没有教养而贻笑大方。
日本寺院的庭园也仿自中国唐宋,再小的寺院,也都有一个简单的庭院,每天清早都洒扫得干干净净,泥地不会扬尘,砖地不会有泥,沙地画上图案花纹,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只要有人住的寺院,那怕只有一人,也会打扫得整整齐齐,使人一踏入这样的环境,就有一种进入修行道场的宁静、清净和神圣庄严的感觉,不需说法讲经,就以环境感化了人,使人觉得所谓超尘脱俗便是寺院的生活环境。这个环境不一定要花很多钱种很多名贵的花木,也不一定要备置精致的图像法器,即使是三间木屋、两间草寮,也可以做得到。至于名山大剎雄伟的殿堂,也不会出乎这样的原则,那就是宁静、整洁、简朴、清净。不论是在家的佛堂或出家的寺院,不论是佛教或其他宗教,如果不能自我约束,升华自己的品格,只显得既吵闹又脏乱,那就表示落伍低级而不文明。我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化,日本开化在我们之后,欧美文化也不比中国更早,我们如果不及时改进,实在有损中华民族的尊严,也有失佛教的基本精神。
(一九八八年九月十五日《人生》六一期)
- 禅定是达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种过程
- 生儿不为防老,积榖不为防饥
- 佛法是从有分别的执著心达到无分别的解脱心
- 因为不和谐,所以需要彼此关怀
- 我们的生命跟宇宙是结合为一的
- 不论是否已经明心见性都可以体验下这四句话
- 佛经难懂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佛经?
- 何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净?
- 出生食是什么?
- 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好?尽全力完成
- 对于家庭暴力需谨慎处理
- 不要带有期待和期盼目的修行
- 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吗?佛教有世界末日吗?
- 积极而不紧张,工作要赶不要急
- 沉缅于男女情欲而不自觉,该怎么醒悟呢?
-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应以怎样的态度与人相处?
- 如何在工作中与人相互体谅?
- 如何离苦?远离苦的感受
- 什么是“怨憎会”与“爱别离”?人际关系的痛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