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佛教的冲击
当代佛教的冲击
由于交通发达,世界性的语文普遍化,人类观念的传播和思想的影响,往往在短短期间内就遍及世界的每一角落。特别是近数年来,台湾在全民的努力之下,积极地迎向新时代新观念的来临,所以产生一连串经济、政治、宗教的开放。
这对于我们佛教而言,既带来了希望,也造成了隐忧。所谓希望,是能够在更开放的社会里,通过各种现代化大众传播工具,将佛法有效、普遍和迅速地传送到千万人的耳目中去。从大场面的佛学通俗讲座到一般寺院的法会活动来看,由过去数十数百人而至现在动辄就是几百几千人,可见信仰佛教的人数,已在急速增加中。而佛教出版物方面,各种类型的刊物、杂志,有七、八十种。且几乎每个道场都在举办放生、救济、印经,乃至医疗及旅游等的活动,他们都能集合不少佛教徒的力量,来做这现代化的社会事业。同时有几家专门出版佛教书籍的公司,以及经营佛书的印刷公司,工作都很忙碌,除了内容尚显不足之外,封面、装订、插图、美工,都在渐渐趋向求精求美的程度,这都是可喜的现象。
所谓隐忧,是指我们的人才太少,纵然少数的人才,也没办法集中使用,更谈不上因材施用。我们在国内不容易造就高级的弘化人才,也没有足够的专业行政人才。虽然今天的自由中国的僧团之中,已有数位博士、数十位硕士,学士则已相当普遍,但是他们大致上都是学非所用,或者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因为我们缺少时代的远见,也似乎对于时代潮流的因应,缺乏勇气和魄力。
我们的佛教事业,只有各别寺院和个人的,没有整体的和全面的,对于整个佛教的前途,很少有人想到做长远的计画和有组织体系的推动,以致于我们中国佛教,虽是现存亚洲大乘佛教的母国,可是由于清朝以后的没落和人才的雕零,太平天国的洪杨之乱,民国初年的庙产兴学,到文化大革命,佛教在大陆的活力荡然无存。台湾佛教在日本的殖民地政策下,以及民间信仰,像先天龙华等斋教的流行,几乎谈不上正统佛法的传播。到光复之后,大陆的佛教再度地传到台湾,使得台湾又回归到中国正统佛教的面貌,僧尼人数的增加,每年传戒,以及佛学院的设立,造就了不少中上人才住持寺院,可是比起亚洲各国的佛教现况,我们不得讳言,还是相当落后。
近年来,大陆政府,不论其绩效如何、目的何在,也在积极推动寺院整修,青年出家,佛学院的恢复、创设,鼓励旧时僧尼之已穿俗装者回归寺院、恢复僧相,同时也推动佛教学术化的研究,积极争取各项世界性佛教会议的参与。虽然他们有将近三十年的人才断层阶段,终究大陆人多地广,目前他们已有一些僧众,因应东南亚及美国华侨界的要求,出国协助当地华侨的佛教活动,尤其是日本几个佛教宗派,对中国大陆佛教的复兴怀着他们自己的期待,一再捐助大批的图书、设备,乃至于金钱。当然我们知道,大陆对宗教的开放是有限度的,至于台湾,宗教风气自由,佛教尤其兴盛,因此我们相信,台湾是能够负起复兴中国大乘佛教使命的地方。
可是迄今我们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教育环境等各方面,都要落后日本五十年,甚至于也落在韩国之后很多年。我们的佛教出版物,凡是有分量的,多半是日文的翻译和翻印,什么时候我们也有自己的著作,大量出版,并且受到外国的重视和翻印?什么时候我们的法师和居士,也能受到各国各大学邀请讲学?什么时候我们的寺院僧众,都具备了基础的佛学知识、专精的修行方法,并以专业的能力服务社会?这必须要从长计议。
急速推展的方向和步骤,是要造就各种层面的人才,从国院的学术人才、宗教人才,到各级教会的行政人才及寺院的住持人才。至少,一个寺院的住持,应当有主持各项佛教仪式及法会的能力,也有宣讲通俗佛法的知识。造就人才必须 赖以教育的环境和教育的体制,因此除了国际佛教人才,各级佛教教育的教师人才之培养,是当务之急。
以前的中国僧尼,是靠师徒传授,逐日成长,今天因为知识范围广阔,作为一个弘法人才,必须具备普通知识和佛教的专门知识,故也必须给予现代学校教育的培养,这个责任究竟应该由谁担起来?可以说是各级佛教会及每一座寺院、每一位佛教徒,都有共同的责任。否则佛教对物质贫乏、心理空虚的社会大众无法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安慰和服务;对寻求精神领域之开发的人们,佛教无法提供正确、有效、简易而实用的修行方法,对思想层面的需求,佛教也无法为新文明的开发和新社会的建设,提供启发性的帮助。
本年三月一日出版的《当代》杂志第十一期,特辟「佛学与佛教专辑」,以五十五页的篇幅探讨当代的佛教,其中蓝吉富先生之〈台湾佛教发展的回顾与前景〉一文,对于四十年来台湾佛教发展的成果备加赞叹,对当前台湾佛教发展的问题所在,则指出了三点:1.组织松散,缺乏强有力的中央级教会;2.佛教教育未步入正轨,缺乏够水准的弘化人员;3.缺乏因应现代社会的自觉。同时蓝氏指出,近十余年来的台湾佛教,正遭受着其他地区的佛教宗派及类似佛教的其他宗教之传入及崛起的威胁,例如西藏的密宗、日本的日莲宗、新近合法化的一贯道,以及卢胜彦的灵仙宗。
从西藏密宗的立场看,传统的中国佛教,是没有修行方法,也是不会修行的。从其他教派看,因为中国的佛教跟现实的人间社会脱节,不能满足一般民间的要求。因此他建议,目前的当务之急,应当是佛教人才的培养与网罗,因为培养人才,非短时间可以奏效,则就现有人才的网罗,必须立即着手筹组一座类似中央研究院的佛教最高研究机构,以从事未来人才的培养以及佛教教义、佛教发展策略的研究。
我们应该感谢蓝先生真诚的建言,所以也申述了我们的看法和关心,我们也愿朝着这个方向加速努力。不过,佛教因应时代环境而来调整步伐,必须把握住不变的佛教根本原则,否则流为庸俗的民间信仰,形成佛法与外道法的混杂不清,佛教便要招致名存实亡的厄运了。
(一九八七年八月十五日《人生》四八期)
- 上一篇:佛道与神道
- 下一篇:癌与爱滋病的防范之道
- 禅定是达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种过程
- 生儿不为防老,积榖不为防饥
- 佛法是从有分别的执著心达到无分别的解脱心
- 因为不和谐,所以需要彼此关怀
- 我们的生命跟宇宙是结合为一的
- 不论是否已经明心见性都可以体验下这四句话
- 佛经难懂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佛经?
- 何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净?
- 出生食是什么?
- 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好?尽全力完成
- 对于家庭暴力需谨慎处理
- 不要带有期待和期盼目的修行
- 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吗?佛教有世界末日吗?
- 积极而不紧张,工作要赶不要急
- 沉缅于男女情欲而不自觉,该怎么醒悟呢?
-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应以怎样的态度与人相处?
- 如何在工作中与人相互体谅?
- 如何离苦?远离苦的感受
- 什么是“怨憎会”与“爱别离”?人际关系的痛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