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济·文化·修持
慈济‧文化‧修持
在此新旧年关之间,各地寺庙纷纷举办冬令救济,或以食米,或以财物,周济孤残贫病,这原是很有意义的善举,然而也因此引发了一些令人深省的感想。
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出家苦行,说法度众,其一贯的目的,便是利人救世,而大乘佛教更是推重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所以,若忘失了救世济人的悲愿,脱离了与乐拔苦的善行,便非佛教了。
然众生的生活,大致有两个层次,一为物质生活,二为精神生活,物质是基础,精神是核心。不可否认,对一般凡夫众生而言,必然先求其能安定物质生活的基础,才能要求他作精神生活的升华,儒家有所谓「衣食足然后知礼义」,佛家亦说到「身安而道隆」。所以大乘菩萨道,六度中以布施为第一要务,四摄中亦以布施为最初方便,而布施中更是以财物的布施,最为切实和便利。以上所说,我们不难确定:慈济工作为佛教救世济人的第一步骤。
然而仅止于此,那是不够的,因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众生,人除了需要衣食以维持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更需要以文化、哲学、宗教,作为他们精神的粮食。所以佛教利世救人的第二步骤便是要以文化、宗教来澄清他们的思想,来净化他们的感情,来抚慰他们的心灵,来升华他们的精神。文化的工作,不外乎以讲经说法、出版佛典、发行杂志等方式,透过各式大众传播的工具,而将佛学的智慧、佛教的慈悲、佛法的清凉和方便,传播出去,以作为他们净化生活,提升精神领域的指南。
在稳固了物质的基础,提升了精神的领域后,更进一步便是教人修行。因为众生的烦恼太多,因为众生的业障太重,光是说食数宝般地空谈佛理,那是无法净化身心,只有踏实的修持,众生才能尝受佛法解脱的真味,以完成佛教觉世济众的终极目的。修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方式:广义的修持,是以佛理作为生活上的指导,远离贪、瞋、痴,断除杀、盗、淫,守五戒,行十善,修福增慧;狭义的修持,是摄心修定,或参禅,或念佛,专心一意,克期取证,了却身心的罣碍,进入解脱自在的境界。
以上所论,慈济、文化、修持为佛教救世利人的三大要务,此三者应如环扣相连,循行无尽,不可有所偏废。若偏于慈济工作,则同于一般的慈善机关,只能成全身体的温饱,而无助于精神的开发。若偏于文化工作,则如同一般的文化教育,空谈理论,光有理想而无法实证解脱境界。若是偏于修持,而无佛理的基础,则盲修瞎炼同于旁门左道。若是偏于修持而无慈济的愿行,则是消极自利的小乘行者。
慈济是安定社会的基础,文化是净化社会的工具,而修行是超越世俗的羽翼,如今的社会风气,大致上仅推重佛教的慈悲心怀,故普遍的要求佛教界中多做慈济工作,这本是值得鼓励的,然而站在佛教本身的立场来说,除了积极推动慈济工作之外,亦当兼顾佛教文化的发扬及佛法修持的实证,否则便要失却佛法化世出俗的特点了。
(一九八三年三月十五日《人生》四期)
- 上一篇:大众需要佛法
- 下一篇:新闻媒体对佛教的报导
- 禅定是达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种过程
- 生儿不为防老,积榖不为防饥
- 佛法是从有分别的执著心达到无分别的解脱心
- 因为不和谐,所以需要彼此关怀
- 我们的生命跟宇宙是结合为一的
- 不论是否已经明心见性都可以体验下这四句话
- 佛经难懂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佛经?
- 何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净?
- 出生食是什么?
- 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好?尽全力完成
- 对于家庭暴力需谨慎处理
- 不要带有期待和期盼目的修行
- 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吗?佛教有世界末日吗?
- 积极而不紧张,工作要赶不要急
- 沉缅于男女情欲而不自觉,该怎么醒悟呢?
-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应以怎样的态度与人相处?
- 如何在工作中与人相互体谅?
- 如何离苦?远离苦的感受
- 什么是“怨憎会”与“爱别离”?人际关系的痛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