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烈火问佛法于圣严法师
《中华日报》转载
味全食品企业公司创始人黄烈火先生,笃信佛教,护持三宝,常读佛书,并与圣严法师常相往还,讨论佛法。一九八七年三月,黄董事长邀请圣严法师到其桃园埔心牧场作客,同行者尚有方宁书、戚肩时两位居士,席间黄公与法师问答,颇具内容,故记录成文。交由《中华日报》于一九八七年五月十三日的「中华佛学」第六期刊出。
黄烈火
(以下简称黄):
佛法是否能帮助人从痛苦之中得到解脱?自己解除苦恼后,如何在金钱方面帮助他人,进而鼓励他人更积极的面对人生,造福人群与国家?
圣严法师
(以下简称师):
释迦牟尼佛是一位王子,生活过得很好,他为什么会出家?因为他看到民间的疾苦与不幸,且感到生、老、病、死之苦,是任何人都逃避不掉的。他想这不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大众的问题。为了求智慧来帮助大家解决问题,所以他才出家修道。
人生的问题通常可大约分为物质的、精神的、永恒的三类。
所谓物质问题,是生活的先决条件,为他人解决生活的困难,便是布施,不过所谓布施并不是一定要有钱财方能布施,亦可藉助于语言文字及思想,还有手脚,以达成布施的目的。那便是体力、智力、财力的总和,端视各自的才能或力量,尽力帮助他人。因此,一般而言,若要助人利人,先当让人安身,然后才能安心。
再进一步,便是精神生活的安顿及提升,也就是修身及修心的方法了。教人从事布施、持戒以及禅定的修持和智慧的开发。
最后是永恒的问题,亦即求得精神的解脱。
解脱的意思是什么?解脱并不一定要离开人世间,而是对于任何事物,不舍不取、不存得失,不为此渺小的自我而起贪瞋痴。人当行善,如果行了善,心中不存任何痕迹,就是解脱,有这种解脱工夫的人,就得自在。黄董事长说:「我们是不是先对自己有益,才对他人有利?」是的﹗先接受社会的成就,然后再为社会提供服务,这叫回馈社会。
黄:我们的社会,因争权夺利,有些混乱的情况出现──所以佛教要如何发扬光大,才能让人人了解真正的佛教,以期得到佛教的法益?
师:以现在的环境及时代背景来看,我们应该朝三个方向努力:1.栽培人才,2.多做社会福利事业,3.多做文化事业及文字宣传。
这三种之中,最根本的是人才。有了人才,其他的如社会福利等各种佛教事业,才能推展。至于文化与教育,我们已经努力在做,只是做的尚不够多。我们的中华佛学研究所,正在从事现代化的高级教育,在开始要求自己达到国际水准。我们的研究生,都是各大学毕业的。这些人再过十年,都将是佛教界优秀的领导人才。只是办佛教教育是百年大计,无法立竿见影,人才的养成,需要付出耐心。
现在我们出家人中的大学毕业生,已在渐渐增加。譬如嘉义内埔的香光寺是比丘尼的道场,有七、八十位,多半是大专以上程度的女青年去出了家。南投鱼池乡圣开法师的人乘寺、台北三峡智谕法师的西莲净苑、台南白云禅师的菩提寺、高雄的佛光山以及我们北投的农禅寺,也都有不少大专毕业的男女青年现了出家相。再过二十年,出家的佛教人才,当会日益普遍。
至于主办慈济事业的佛教人才也很多。台湾全境的佛教寺院,办了幼稚园、托儿所、孤儿院、仁爱之家、义诊诊疗所的也渐渐普遍起来了。如众人所知的,有一位比丘尼──证严法师在花莲所办的慈济功德会,会员就有十万多人。受照顾的人,遍及全省。去年落成的慈济医院,总计花了新台币八亿元,在台湾东部地区,算是设备最好的医院。
文化事业呢?现在出版的书,从其封面的设计、装订、内容的要求也在渐渐提高了。如佛教书局、新文丰、天华、华宇、弥勒、佛光、文殊、东初等出版社,对于佛教书籍的编译、著述、出版流通已有相当的成绩。
黄:佛法中常讲到「无我」、「无常」这两个名词,请教法师作深入的解释。
师:无常与无我系佛法的基本,而一般人往往误以为,人间既然是「诸行无常」,反正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什么事情都不要去管它好了。既然是「诸法无我」,一切东西都不属于我,我们还要努力追求什么目标呢?如果停在这阶段的认识,对己、对人、对社会都不会有什么好处。
其实,无我有三个层次:第一,是刚才所举的,是站在自我否定的立场,否定了一切的价值观念,当然不是佛法的本意。
第二,就是不以「我」个人为中心,是以我来为全体人类的社会大众服务,虽然依旧有「我」的存在,这个「我」是属于所有的社会大众,不是将社会大众当作我自己的工具。比如黄董事长恒以味全公司的发展为目标,再把这味全公司的「我」扩展到整个国家、人类、全世界,使得全世界的全人类,都因味全公司的贡献而获得幸福,那每一个个人和国家社会,还会有什么问题?
第三个层次更超越,这是佛法的理想,称为三轮体空的「无我」。如做布施,虽以一切方法常做布施,一切众生均获利益,亦恒不以有我做布施,不以有被我布施的东西,不以有众生接受了我的布施。换句话说,我虽利益一切众生,却不自觉有施惠者、受惠者及惠予物,这才是真正的无我。
(一九八七年五月十三日《中华日报》「中华佛学」第六期刊出)
- 上一篇:第三篇 尽心尽力.知福培福 给人方便就是成就自己
- 下一篇:圣严法师南区企业家座谈会
- 禅定是达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种过程
- 生儿不为防老,积榖不为防饥
- 佛法是从有分别的执著心达到无分别的解脱心
- 因为不和谐,所以需要彼此关怀
- 我们的生命跟宇宙是结合为一的
- 不论是否已经明心见性都可以体验下这四句话
- 佛经难懂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佛经?
- 何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净?
- 出生食是什么?
- 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好?尽全力完成
- 对于家庭暴力需谨慎处理
- 不要带有期待和期盼目的修行
- 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吗?佛教有世界末日吗?
- 积极而不紧张,工作要赶不要急
- 沉缅于男女情欲而不自觉,该怎么醒悟呢?
-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应以怎样的态度与人相处?
- 如何在工作中与人相互体谅?
- 如何离苦?远离苦的感受
- 什么是“怨憎会”与“爱别离”?人际关系的痛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