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梵语: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後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馀字,收录於《大正藏》第9册,经号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ndari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为喻...[详情]
绝妙说法 法华经讲要 五、药草喻品──三草二木,一雨普润
五、药草喻品──三草二木,一雨普润
本经共有七喻:火宅、穷子、药草、化城、衣珠、髻珠、医子,都在以喻说明三乘是权巧方便,一乘是无上道。因为前面用火宅喻及三车喻,已使舍利弗等五大阿罗汉悟大乘道,还有好多好多阿罗汉等尚未悟入一乘道,所以继续告诉大家一些比喻。
「三草二木」是喻根机大小深浅不同的众生;「一雨普润」则是喻佛的教法唯一佛乘,而普收三乘。佛法只有一种,因观众生有三种不同的根机,而方便说有三乘。
这个比喻是说:天上下雨的时候,不会遇到大树就下多一点,遇到小草就少下一点。雨是平等地普施遍降,但是地面上的草木有大大小小不同,所得到的雨量就有大者多得、小者少得的差别。这是喻佛平等说法,但是众生得到的法益则各有程度深浅的不同。《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以一种语音说法,说的是同样的法,可是凡夫听到的是人天的五乘共法,小乘人听到的是三乘共法,大乘人听到的是大乘不共法。各各随着不同的程度,而得到不同的利益。
如来听毕摩诃迦叶等四大中根声闻以喻赞叹,而云:「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
如来听完摩诃迦叶等四大中根声闻,用「长者穷子喻」来赞叹佛,为了究竟而说方便法之后,如来真实的功德无量无边,他们说的譬喻虽然没错,若以无量劫说,也是说不完的。如来为法王,若有所说,都是实话。
「如来是诸法之王」这句话在〈药王品〉尚可见到。「诸法之王」就是法王,王有自在意,故于〈譬喻品〉中有:「我为法王,于法自在」的解释;《维摩经?佛国品》也有类似的句子:「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只有诸佛能于一切法完全清楚,故得名为法中之王。《释迦方志》卷上云:「凡人极位,名曰轮王,圣人极位,名曰法王。」不过在历史上的护法圣君,也有被后人尊为法王的,例如,印度的阿育王及日本的圣德太子,均被称为法王。
现在很多人称西藏的大喇嘛为法王,这是在中国明朝的时候,皇帝为了安抚藏族,从政治上的考量使其归顺中国朝廷,所以敕封那些拥有政治权力的各派大喇嘛为法王、宝王、国师、大宝师、金刚大士等。明成祖封噶举派大喇嘛为DB法王,迄明末为止,封了八位大喇嘛为法王,两位为西天佛子,九位为大国师,十八位为灌顶国师。此以君主敕封有大修行的金刚士为法王,与本经所说的「诸法之王」是不太相当的。当时因为中国的国力强大,皇帝可以封任何一位皇亲国戚以及有功于朝廷的文臣武将为某王,就是不能封西藏的大喇嘛为藏王,由于那些大喇嘛是弘扬佛法的,所以就封他们为法王了。
虽然真正的法王是指诸佛,近来由于藏传佛教传遍世界各地,称为法王的大喇嘛们虽已再三转世,汉人当然还可以尊称这些大喇嘛们为法王。在西方社会,则以英文尊称他们为His Holiness,意为殿下或陛下,也是对于有崇高地位的皇家贵人而作的尊称。
「若有所说,皆不虚也」就是《金刚经》里说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所以凡是佛有所说,都是如实而说,绝无虚妄。
「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佛所说的法,都到达一切智地。一切智是二乘圣者的解脱智,道种智是登地菩萨的自利利他智,只有佛才得一切种智,佛智能涵盖三乘圣者所得一切智及道种智。
如来通达一切法,所以知道一切法怎么来、怎么去,来龙去脉清清楚楚,前面所谓「十如是」,就是一切法的归趣。
佛对十法界中每个众生的过去、现在、未来所知所想,乃至一切微细的烦恼心及智慧心,都清清楚楚。不仅是众生无穷的妄想心,就是无量恒沙数诸佛诸菩萨的清净心,佛也悉数知道,没有一点阻碍。
佛心和众生心是同样的,这里所说的「众生深心」不只是众生的所思所想,实际上也包括了一切烦恼心及一切清净心。不过,如来虽于一切众生的深心所行通达无碍,却不能尽说一切众生的三世因果。
多数人都对自己的三世因果感到好奇,也有人问我,他的过去是怎样?未来将如何?这是永远问不清楚的。因果不可思议,因缘亦不可思议,有现在三世、过去三世、未来三世,无数三世中有无量因缘,根本无法用语言、文字、思考等衡量表达。
我曾经遇到一位自称有神通的好心人士,免费为我看三世因果,自动告诉我,我的过去世曾经是如何如何。过了一段时间,他已忘记上次讲了些什么,又来告诉我前世的事情,于是我问他:「奇怪!你上次和这次说的怎么有些不一样?」「喔!上一次是前生,这一次看的是前生的前生。」他回答的还挺有道理,有可能是真的,但也有可能是信口说的。
可知一般人讲的三世因果不可靠,人人都有无量的三世,普通人怎么可能全部看得清楚?只有佛以无漏的一切种智观察众生,才能知道一切,但也无法说出一切。所以大家不要急着知道,等到成佛之后,你便无所不知了!
这段经文又提到「诸法」,《法华经》的「诸法」是指十法界的众生。对诸法通通明了,又为这些众生开示、显示佛的一切智慧。也就是说,以一乘法来教化众生,使众生能显现佛的一切智慧。
如来随即更以「三草二木」作譬喻,宣说如来为众生,平等施予慈悲的救济。以小中大三等药草,喻人天及二乘。以小树及大树,喻中根及上根之菩萨。以「一云所雨」,「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一味普降的雨水,喻佛的平等大慧。
凡夫有分别心,对家里的人多照顾一点,对外人少一点;对同族的人多照顾一点,对异族则少一点;对人类多照顾一点,对异类则不一定要费心。就这样一层一层,有尊有卑、有高有下,有种种亲疏差别,这都是有分别。其实除了人以外,还有其他的动物也是众生,就不该受到照顾吗?佛则不同,佛给众生的慈悲救济,没有条件,没有亲疏、厚薄、恩怨等等的差别。
这里是用小、中、大三种药草以及大、小两种树木做譬喻。小药草譬喻人,中药草譬喻天,大药草譬喻二乘;小树譬喻中根,大树譬喻上根。中、上根的人能接受大乘佛法,下根众生也能接受佛法,但是要花更长的时间。佛说的是一味的大乘法,是平等的,可是众生各有自己的因缘,根机是不平等的;所以就众生从佛法得到的利益而言,如同三草二木从雨水获得滋润一样,也是不平等的。
「一味普降的雨水」是譬喻佛的平等大慧,从伟大平等的智慧中流出的甘露法雨,使得各类众生都能获益。
如来出现于世,「以大音声,普遍世界」,「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如使长短大小种种草木,悉以一雨普润而「各得生长」。
如来出世说法,如大云遍覆,如天降甘霖,一雨普润一切草木,各得其益;又说佛陀说法,一相一味,普润一切众生,皆蒙其利。大小根机虽殊,如来说法的悲心则一,都是为使众生得度、得解、得涅槃。
只要得到佛法就是有用的,即使是听大乘法而只得到人天善法的受用也很好,虽然不能解脱,不能成佛,至少得到人天善果。虽说人天乘乃至小果声闻缘觉都不究竟,但也肯定人天善法是成佛的基础,称为五乘共法,小乘则是三乘共法,唯最后一切法都是会归向佛法,这才是本经所说真正的大乘法。
正人说法,能使邪法变为正法;邪人说法,就是正法也会变成邪法。所以站在正法的立场来说,一切法都是佛法;但若是站在外道的立场,即使说的是佛法的名相,终究也变成外道邪法。
如来说法,「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
有许多的花卉树木生长在一起的地方叫作「丛林」,能够治病疗疮的植物叫作药草。这段经文是说,如来说法就像前述经文说的「普遍世界」,就像弥天覆地的大云一样,能够荫覆一切众生,等降甘露法雨。如果只是小小一朵云,下的雨太少了,荫覆不了几个人,滋润不到多少草木。大云,才能普遍地荫覆,全面的施润,使一切大小植物随着它们各自不同的品种根性,都能得到利益而成长。这是用以譬喻佛陀说出本经,众生都有机会成佛。
在《四分律》卷三十九有这么一个故事:耆婆童子在德叉尸罗国的名医宾迦罗之处学医了七年,有一次他的师父故意考验他,给他一筐一锹,命他于该国面积的一由旬内,挖掘摘取「不能做药的草」回来。耆婆在全境寻寻觅觅,「周竟不得非是药者」,最后还是拿着空筐子回来。因其所见一切草木,都能分辨其用处,竟无一物不能入药。
「老师啊,我走遍了整个一由旬地,就是没有看到不能做药的草,我实在是找不到!」他很沮丧地告诉他的师父。没想到师父却说:「很好!你已经毕业,你可以走了!」
由此可知,任何草木都可以做药,也可以说,任何众生都可能成佛。虽然众生中有很多人就像不起眼的小草,他们自己本身不知道能不能做药,普通人也认定他们不是做药的材料。但佛是医中之王,通识一切植物的药用功能,所以他看到的一切草木都是药材;佛是诸法之王,他看到的一切众生都是将来的佛,只不过现在他们本身的根器不够,所以得到的利益有大有小。
如来所说「一相一味」的究竟法,即是「解脱相、离相、灭相」,而使得众生都能获得佛的「一切种智」。也即是《心经》所说的「是诸法空相」。此乃逐层否定了一切相,而说明了一相一味的教法是什么。
所谓「解脱相」,是从烦恼生死得自在,不再受烦恼生死所困扰。不恋生死,不厌生死,不生不灭的大涅槃相,便是一相的解脱相。
「离相」就是不执一切法相,既离有相,也离空相,实相即是无相,也离《金刚经》所说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离十法界的十如是相,故亦名为「灭相」,就是一实相。至究竟处,便得如来的「一切种智」。
太虚大师在其《法华经讲演录》中对于这段经文的解释,是采用唯识学的立场:「一相,即一真如相。一味,即一无漏味。」因解脱烦恼障而显之真如相,名解脱相;因离所知障而显之真如相,为离相;因灭除二种生死而显之真如相,为灭相。窥基大师的《法华玄赞》卷七云:「大般若七十三说,诸法皆同一相,所谓无相。」「一味者一无漏味,胜资益味,无别体故。」一相一味,即是无相的解脱味。
如来所说诸法,究竟不离涅槃智性。所谓未成佛前有佛可成,成佛以后是没有佛可执的。还没成佛的众生要发愿成佛,在修习成佛之道的过程中,五乘佛法各有法相,成佛的当下则得大自在大解脱,离一切相,灭一切相,称为究竟寂灭。若是还执着有个佛的因相及果相,便是尚未成佛。然于尚未成佛的众生根性,唯有如来,如实而知,亦给与如实的引导。
偈云:「我观一切,普皆平等。」又偈:「恒为一切,平等说法,如为一人,众多亦然。」
又偈:「佛平等说,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禀各异。佛以此喻,方便开示,种种言辞,演说一法。」
这是说,佛说一味法,对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为一人说法是如此,为众多人说法也是如此,均以平等心为每一个众生平等说法。
所谓平等说法,乃如以一味雨,普润众生,众生可以有不同的生性,不同的喜爱,正像丛林中的草木一般,有大有小,有高有矮,各各不同,但是天降的雨水是平等普施的。一切卉草树木,同沾一味的雨水,不论得多得少,雨水就是雨水。因此佛陀说法,但教菩萨法,虽有二乘、三乘不同根机的众生,获得法益有深浅多少,法味却只有一味。若能体会到世尊说法的大悲愿心,不论是二乘人或三乘人,都会很容易回小向大,会三乘法归一佛乘了。
- 禅定是达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种过程
- 生儿不为防老,积榖不为防饥
- 佛法是从有分别的执著心达到无分别的解脱心
- 因为不和谐,所以需要彼此关怀
- 我们的生命跟宇宙是结合为一的
- 不论是否已经明心见性都可以体验下这四句话
- 佛经难懂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佛经?
- 何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净?
- 出生食是什么?
- 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好?尽全力完成
- 对于家庭暴力需谨慎处理
- 不要带有期待和期盼目的修行
- 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吗?佛教有世界末日吗?
- 积极而不紧张,工作要赶不要急
- 沉缅于男女情欲而不自觉,该怎么醒悟呢?
-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应以怎样的态度与人相处?
- 如何在工作中与人相互体谅?
- 如何离苦?远离苦的感受
- 什么是“怨憎会”与“爱别离”?人际关系的痛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绝妙说法 法华经讲要 自序
- 绝妙说法 法华经讲要 一、序品──海众云集,见佛放光
- 绝妙说法 法华经讲要 二、方便品──唯一佛乘,方便说三
- 绝妙说法 法华经讲要 三、譬喻品──三界火宅,三车一车
- 绝妙说法 法华经讲要 四、信解品──长者穷子,佛与佛子
- 绝妙说法 法华经讲要 五、药草喻品──三草二木,一雨普润
- 绝妙说法 法华经讲要 六、授记品──四大声闻,授记作佛
- 绝妙说法 法华经讲要 七、化城喻品──二乘涅槃,如入化城
- 绝妙说法 法华经讲要 八、五百弟子受记品──罗汉受记,衣裹宝珠
- 绝妙说法 法华经讲要 九、授学无学人记品──有学无学,同成佛道
- 绝妙说法 法华经讲要 一○、法师品──五种法师,供养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