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四章 快乐成功有秘诀——六度佛

  第四章 快乐成功有秘诀

  ——六度佛学的认识

  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知本行,皆悉成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

  ——《维摩经》佛国品第一

  在前面几讲中,我们认识了维摩诘居士,知道他是在家居士的典范。从对维摩诘居士形象的描述中我们知道,在家居士修学佛法的法门有“六度”、“四摄”等,这一节课就从六度法门讲起。从这一讲开始,我们就步入了具体实践的内容。

  “六度”就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和般若波罗蜜六种法门,简称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度”翻译过来是渡船的“渡”,六度是个譬喻,比喻上述的六种法门就像船只、车辆一样,能将我们从此岸的出发点带到彼岸的目的地,所以称它为“六度”。印度那个地方天气热、雨水多,河流遍布全国,其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船只,所以佛典常用“度”来做比喻。

  “六度”又称为六波罗蜜,波罗蜜译为“到彼岸”、“度无极”等。“到彼岸”的意思是:遵从佛陀的教诲修学六度法门,就能从无明的此岸度脱到智慧的彼岸,就能从烦恼的此岸度脱到清凉的彼岸,所以叫“到彼岸”。“度无极”就是从一个凡夫的、世俗的、染污的境界达到至高的、最上的智慧境界,这叫“度无极”。

  一、生财之道——布施波罗蜜

  六度中的第一是布施。对大家讲布施,可能有点老生常谈,虽然这样,却又不得不谈,为什么呢?很多人对“布施”一词耳熟能详,但对它的真实意义却并没有多少了解,对于如何在现实中来修学布施法门更是所知甚少,甚至有些人为行布施误入歧途,所以要对布施进行更加详细的阐述。

  (一)布施的名义

  布施的梵语音译叫檀波罗蜜或檀那波罗蜜,布就是散布,施就是施予,向除你之外的一切众生散布、施予物质、精神等层面上的帮助都叫布施。一般而言,布施包括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

  “财施”大家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将各种各样实物,包括钱财、宝物和各种生活用品等施予他人。

  “法施”是什么呢?法施包括智慧和知识两个层面的布施:世间一切思想、理论、知识、技能,有因缘机会把它施予别人,这是知识层面的布施;如果你通达佛法,或者了解其中一部分,把所知道的施予他人,这是智慧层面的布施。另外,有人遇到了难事,你出个主意解决了,这也是智慧层面的布施——当然要是无偿的才行。

  什么叫“无畏施”呢?“无畏施”指精神层面的布施。能够让别人得到不畏惧、不恐怖、安慰、安乐的话语与行为都叫做无畏施。在现代世界,布施的范围更加宽泛。如果你能够力所能及地给别人一些具体帮助,即使只是给别人一些鼓励,这都是“无畏施”。

  比如乘车的时候看到老弱病残,正吃力地提着一个大包艰难行走,这时你若能上前帮他(她)一把,这种力气的布施就可以算作无畏施了。这样顺手而为的事情,何乐不为呢!有时候别人遇到了挫折、困难、伤害,你只需要一句安慰的话,就可能使他(她)重新打起精神、振作起来,这样的情形也可以算作是无畏布施了。

  人都有脆弱的一面,即使再坚强的人也一样。无畏施很重要,能使人生起精神与信心的一句话,说者或许并不太在意,对听者而言,说不定就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一个由挫败到成功的转折点,一个由艰难到容易的转折点,甚至可能是攸关性命的转折点。有的人,需要在别人的表扬或者赞美下才能不断进步,如果你能适时给予他赞美、给予他鼓励,你的赞叹语言就将使他更加地上进,使他信心更加地充足,这样就可能成就了一个人。类似的话语,就都属于布施,力量不可思议。

  还有,大家知道,现在的社会有很多募捐活动,比如为贫困灾区募献钱物,为医院募血,为白血病患者募捐脊髓,这些事情如果能够随缘参与一些,则可以称之为爱心布施。布施的种类是很多的,我们力所能及地给予别人的帮助,不管是物质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的,都可以统称为布施。

  (二)布施的功德

  布施的功德巨大,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的作用:

  1、增加福报

  布施首先能增加我们的福报。我们常说学佛人应该福慧双修,修“福”具体落实到生活中,布施占很大的成分,也就是说布施是我们修福报的主要法门。同样的工作,为什么有些人所花费的精力与我们差不多,而成就却比我们大得多呢?比如,你二十岁开始工作,今年已四五十了,仅仅是衣食无忧而已;有人同样也是二十岁开始工作,现在则成了千万富翁或社会名流。这难道仅是偶然所致或是能力差异造成的吗?

  人的能力差别再大,能差到哪里去呢!他比你大得多的成就中,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他过去生所积福报在此世的显现。古代的一个大学问家说“书到今生读已迟”,这不是悲观,也不是迷信,因为三世因果的学说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的法则。现代人不承认三世因果的学说,是因为他不理解,以他的能力、智慧还不足以达到那种认识境界。不相信这个法则,他就无法融入到这个自然法则中来,也就不能掌握这个法则,更不要说获得遵循这个法则所带来的利益了。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只有在果报现前的时候才知道可怕,而菩萨则知道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能防患于未然,大多数人做不到这一点。很多人感叹命运不济,却没有想到运用努力来改变际遇,只是在那里空叹惜,有什么用呢?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一点一滴地做起,即便现在依然是一贫如洗,起码将来是光明的,是有希望的。学佛人一定要突破这一层壁垒,目光要往远处看、往高处看、往宽广处看。我们可以容忍现在的清贫生活,但不能容忍不去修学“布施”这个能带给我们极大福报的法门。

  不修学布施,其结果不仅是一时的贫困,可能是永久的穷苦。此生贫困,来生贫困,再来生依然是贫困,但是假如从现在做起,也许明天就有所改观。前面几讲中,我跟大家讲过果报有近期、中期和长期这三种形式。比如说这边杀了人,那边被抓起来枪决就是现报。几岁开始上学,一直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才能享受到知识技能所带给我们的回报,这是中期果报。长期的果报,三世因果是最好的说明。所以,不要害怕眼前的艰难困苦,应该害怕的是我们不去改变困苦的根源。

  布施的福报是不可思议的,举个例子。在古印度有个老太太,一生坎坷,青年的时候丈夫离她而去,中年的时候丧失了自己的儿女,到了年老孤苦伶仃,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过着人间最凄惨的生活。释迦佛陀听说了这个人的遭遇,想要帮助她,于是在托钵化食的时候,就走到她门前,对她说:“老阿妈,我希望能得到您的布施!”但是她找遍了茅屋的角角落落,也没有找出一点儿可以供养佛陀的食物,屋子里唯一的物品就是一个用来吃饭的烂瓦罐,她伤心极了,泪流满面地说:“仁慈的世尊呀!我非常愿意供养你,可是老太婆实在太穷了,找不出任何东西可以布施于您。”佛陀说:“你有的,就看你愿意不愿意。”她说:“世尊!没有什么不愿意的,把我的生命奉献出来都可以,只要能够供养如来。”世尊说:“那好!就用你的瓦罐去小河里为我舀半钵水来作为供养吧。”她就照着佛陀的话去做了。佛陀走后不久她就去世了,可是就这半钵清水的供养,老婆婆的来生就到了忉利天,还得以听闻佛法。

  这是说布施能够增加自己的福报。听完这个故事也许有人会说,来世太远了,现世有没有因布施而得到大福报的呢?告诉大家,多的很呢!下面会有这样的例子讲给大家听。

  2、增长德行

  布施能增长我们的德行。“德”是什么呢?是道德。按照善恶的标准来分,布施属于善法。既然它是善法,就能增加我们的善业;善业的增长,就能增加我们的善行;善行增加,道德就能增加;道德增加,相应的生命品质就得以提升。所以说,布施的第二个重大作用就是增长我们的德行,能让我们由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提升为一个非同一般的人。

  我在南方住的时候,听说过这么个故事:在寺院旁边的村里有个人原本很有钱,但性情凶戾,为人悭吝,天有不测风云,一次他突然得了急病,幸亏有人及时发现,还不计前嫌送他治病,他才得以幸存。他愧感交加,自此洗心革面做起了善事,把家里所有的积蓄拿出来布施穷人,他也越来越受人爱戴,后来因为德行的优异,被当地评为社会杰出人物。别人的帮助使他浪子回头,而他后来的成就就是布施的力量所致了!

  从这里看,布施能够增长德行,利人利己。

  3、增长心量

  布施的第三个作用就是能够增长我们的心量。心量对于一个学佛人来说太重要了!为什么?举个例子,同样都是容纳,一个湖泊的容量能和一个大海的容量相比较吗?一个丘陵能和一座高山相比较吗?大海就是因为宽广才能容纳百川,高山就是因为宽广才能容纳万物。

  如果一个人的心量是宽广的,那成就也是不可思议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如果心像虚空一样宽阔,那么世间所有的事,对你来说都不足为虑;如果肚量像十方世间一样的广大,那么你就可以在这个世界上悠游自在。寺院天王殿供奉的弥勒佛,两边的对联一般都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说的就是心胸肚量呀!为什么常笑?因为他能容,所以自在、欢喜、安乐,能不常笑吗!这种笑肯定是欢喜的笑,要不人们怎么都叫他欢喜佛,没有人叫他愁苦佛呢!

  佛陀之所以能成为佛陀,就在于他把胸怀打开了,他比众生的胸怀要宽广,所以他成就了佛身。我们之所以是凡夫,就是因为我们的胸怀不能释放,所以说我们是凡夫。人胸怀的宽窄、心量的多寡,就决定了他事业成就的大小,就决定了他人际交往的成功与否。

  古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的肚子真的大得能划船吗?并不是真的能撑船,而是形容。能坐到宰相的位置,必然是能够包容一定的人与事的,如果没有这种胸怀也做不到宰相。古人又说“器大者声则闳”。桌子上放的这个小座钟,跟大殿里明代的大铜钟比,大家说哪一个敲出来的声音大?(众答:大钟!)为什么呢?器大呀!器大,声音就宽广、洪亮、深远。器小,当然声音就小。

  大家知道《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本来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书生,可是却能让蜀国的五虎上将心服口服。为什么?就是因为胸怀宽广!可是,身为吴国三军统帅的周瑜,气量狭小,处处想胜过诸葛亮,却处处不如诸葛亮,胜不了就把气往肚子里憋,最后一命呜呼。

  气球再大,容量有限,一直往里充气,终会有爆炸的时候。人的肚子也一样,不断把乱七八糟的杂事往里塞,时间长了就会消受不住,吃不香,睡不酣,走路没精神,干活打迷糊,什么都弄不好,心理负担太重了。负担太重,又不懂得放下,那怎么能行?

  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当下发生,当下解决,过去了就不要再理它;如果你一直揪着不放,耿耿于怀,就永远无法从这件事中解脱出来。一件、两件、三件……不停堆积,就有承载不起的那一天,就会自我崩溃。河堤的承载力如果低于洪水的冲击力就会溃堤,溃堤是非常可怕的,一泻千里,一切的东西都冲光了,那是自然的大zai nan。当人精神崩溃的时候,它对人的打击甚至会超过洪水的zai nan。所以说,学佛的人要胸怀宽广些,该放就放。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抓住当下一刻,你就能自在安乐。

  大家要不要抓住当下一刻?(众答:要!)

  4、拓宽胸怀

  布施可以拓宽我们的胸怀,为什么呢?

  如果有过布施经历的居士,可能就会有一种体验。什么体验?当你把一样东西真心实意地、不带任何条件地送给别人,送出之后,必然会有一种特别快乐的感觉。这种感觉从哪里来呢?就是从扩宽的胸怀中来。你布施了,就把执著从内心深处释放走了。就像房间,清理出去一点东西空间就多一些。布施一次,放出来一部分执著,心里的空间就会多一点,你就感觉自在一点,自在就能快乐。心胸宽广了,执著减少了,所以才有了快乐。

  布施的功德是巨大的,以上从四个方面做了归纳。

  5、布施功德事例

  下面我再给大家讲几个布施得大福报、大功德的例子。

  春秋末年,越国的宰相范蠡非常聪明,有头脑,胸怀也很宽广,他帮助越王勾践振兴了国家,却视权贵如粪土,然后“乘桴浮于海”,坐着小船到今天的太湖那里去经商了。这个人做宰相的时候成就大事,做商人同样也很成功。那时候商人少,而且地域的割据使物资的流通很不方便,丰收年份人们粮食用不完只能扔掉,灾荒年份没有东西吃又会饿死人。范蠡看到了这个现象,就把这个地方没有的东西从那个地方运过来,把这个地方有那个地方没有的东西运过去,互相交换;丰收的年份就向民众收购粮食,灾荒的时候再对民众卖出。透过这种方式,不到几年的光景,积累亿万家财,富可敌国。他富裕之后,没有像别的有钱人那样购田地、建城堡,而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当周围的民众遇到灾害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钱财拿出来布施。

  有一年天下大旱,几乎颗粒无收,除了保留自己的生活必需,范蠡把自己全部财产都拿出来布施给国人。亿万家产,一日荡尽。

  大家说,如果没有“视金钱如粪土”的豁达精神,没有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能做得出这样的壮举吗?很难呀!可是他不但做到了,而且无怨无悔。

  谁知道这次散财之后不到几年光景,他再次积累起万贯家产,速度之快,现代人炒股票恐怕都比不了。但是,范蠡的善举没有因此止步,当灾害出现的时候,他再次把全部家产布施了。这样的布施一连三次。范蠡死后,被人誉为“陶朱公”,陶朱公就是现在大家经常礼拜的财神。他成神了!范蠡怎么成神的?他的善举让很多人敬仰,为了表示对他人格的仰慕,后代做生意的人就把他的像贴挂起来,以他为榜样。可是,随着时代的推移,慢慢地大家不知道陶朱公是谁了,只晓得他是财神了。到他这里来也不是为学布施,而是想从他这里求发财了。看到那么多人跪拜自己,陶朱公天上有知,不知道该怎么寒心呢!

  能发心布施的人很多,可是三次散尽家财,而且是拿价值亿万的家财用来布施的,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只有范蠡一个。为什么范蠡那样容易“财源广进”呢?不外乎两点原因:一是大胸怀带来了大气魄,事情特别容易成就;二是布施结下大量善缘,做什么事都有人帮助,事半功倍。

  上面是古代的例子,再举个现代的。香港的富商李嘉诚先生,在香港起家创业的时候是大街上卖领带的,可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能挣钱,敢舍钱。不把钱当回事,挣了钱就帮助别人,于是很快建立了一个牢固的人际圈子。这个圈子里的人不断为他提供前进的机会,他的资本积累得越来越多,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成了今日的华人首富。

  时至今日,他依然乐善不止。大家若去过南方就可能会注意到,在李嘉诚的故乡广东,很多寺院都有他的捐款,动辄就是三五百万或上千万。他不但为佛教捐款,对其它的社会慈善事业也很舍得投入,汕头大学完全是他一个人出资花了几个亿建起来的。佛经说舍一得万报。正是由于他的乐善好施,所以财富飞速增长。现在,不但他自己饶财大富,就连他的两个儿子也是“毛毛虫变蝴蝶”,眨眼之间身价数以亿计。据不久前报道,李嘉诚宣布,将来还要把资产的三分之一捐献给慈善事业。这又是一个了不得的大手笔。

  看一个人的成就,不要只看当前的荣耀,更多的是看他为什么能够成就,而特别关注的就应该是心量的问题。

  这是中国的例子,再举个外国的例子。最近有个新闻,说美国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宣布从2006年开始淡出公司的管理,专心致力于慈善和文化事业。这个人现在是全球首富,他开始创业时大学还没毕业,也是什么也没有呀,能有今日成就,也可以说与他的胸怀和布施有关。要知道,他不但是全球首富,全球最大的慈善家也是他。盖茨每年投入慈善事业的是几十个亿,还宣布死后他的全部财产将捐赠给慈善机构。

  这里的几个例子都是说明修学布施法门的重要性。其实,布施功德信与不信它都存在。为什么呢?比尔•盖茨信佛教吗?我是没有听说过!古代的范蠡信仰佛教吗?那时佛教还没传人中国呢!可是为什么他们要去布施呢?为什么他们都从布施中得到这么大的福报呢?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们都懂得人要“做好事”,所以他们要布施;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钱财如浮云流水,屯积居奇早晚要被人取去,这是世间的自然法则,所以他们不贪婪。舍得舍得,越舍越得,他们敢于布施,所以财源弥多。

  其实,非但布施,佛法所揭示的一切道理都是这样,你信不信它们都存在,并不是说你不信仰佛教就可以逃得出这些自然法则。正因为这样,佛法的“法”翻译为汉语,就是“轨则”义、“轨持”义。但是,话说回来,如果我们能在信仰的基础上去做,功德更是不可计量,效果更加显著。

  有人也许会说,他们是有钱才会这么投入。难道,我们可以以钱少为理由,就拒修这个法门吗?其实,越是钱少,才越要努力去修。因为这个时候布施出来一分钱的功德可能是那些有钱人布施一万块钱的功德都不能相比的。佛经上说“贫穷布施难”,正是因为难,所以贫穷状态下的布施功德是最珍贵的、最难得的。

  解放前民间把学佛人叫做“善人”。什么叫善人呢?善良之人。从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出,布施是在家学佛居士修学佛法非常重要的法门。前段时间,有个人对我说学佛人在国家危难时起不到一点作用,我说那是你对事情真相不了解。知道吗?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太虚大师说:“布施就是(学佛人)救国的最重要法门,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这都是救国。”以持戒闻名天下的弘一律师,竟然还提出了“上马杀贼,下马念佛”的口号。可以说,从古到今中国佛教都很重视布施法门的落实。

  (三)布施的误区

  下面,我再为大家讲一讲修学布施时的一些误区。

  1、不要落入有相布施

  同样是布施,有深有浅,有优有劣。什么是浅呢?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达摩禅师从印度来到南京,当时叫建康,梁武帝听说了他的名气,想留他弘法。谈话的时候,梁武帝问他:“大师,我大力护持佛教,修建了许多的寺庙,度化了无数的众生,功德有多大呀?”达摩祖师看都没看他一眼,笑了笑说:“没有半点功德!”梁武帝心想,这和尚怎么这样讲呢?别说我是皇帝,即便普通人,也该赞赏几句呀,竟然说我没有功德。于是拂袖而去,不再理他了。正是因为这个因缘,达摩祖师才一苇渡江,坐着小船到江北来了。后来在中岳嵩山少室峰下开创了中国的禅宗

  达摩祖师为什么说梁武帝没有功德呢?告诉大家,因为梁武帝的这句话是带着一颗执著心、分别心来问的。布施的时候带着执著心和分别心布施,既便你布施的再多,也是有漏的布施。执著心、分别心与诸法实相不相应,与佛法宗旨不相应,所以这种布施没有功德,只有福德。

  功德和福德可是两样东西,大家千万不要混淆了。福德是世间的东西,功德是出世间的。有漏的布施能得福德,但是不一定能得到功德。功德怎么得到?以佛法的精神思想为依托,以佛陀的根本教法作指导,这样的无相布施才有功德。什么叫无相布施?《金刚经》里说,布施的时候应当观想:没有布施者,没有被布施者,没有布施的东西,没有布施的过程。四个没有,这才是无相的布施。

  真的没有吗?是让你不要把这些事放到心里去,不要因布施沾沾自喜,不要在被布施者前盛气凌人——“我给你了东西,以后就要听我的!”“我给了你东西,要对我好,随时指挥随时到!”这哪叫布施,分明是条件交换,跟经商没多大区别,与佛法是不相应的。不要用这种方式来布施,要行布施法。无相布施才是与佛法相应的布施,也只有无相布施才有巨大的功德。所以,大家不要走进带有执著心、分别心的布施,不要落人有相的布施。

  说到这里,记得前段时间听一个同参对我说:“最近遇到了麻烦事!”我问什么事,他说以前有人送了他一尊佛像,当时说得好好的。可是后来俩人产生摩擦,闹崩了。那人在临走时突然对他说:“**,限你三日之内,必须把那个佛像还给我,我不送给你了!”送人了的东西再要回来,这不是笑话嘛,跟三岁小孩闹别扭一样。大家要记着,布施就布施了,即便你跟人产生矛盾,也别要回东西。一是与佛法不相应,二是显得我们太没有修养。布施一定要行无相法,作无相布施想。

  2、不要陷入分别心布施

  在修学布施法门时,有些居士会想,我只布施佛法僧三宝,不布施一般的人,他们都是生死轮回中的罪业之人,还不如我呢,从他们那里求不了福德、智慧,干嘛布施呀?

  于是,有些地方发生zai nan了,需要捐一些钱财、物资,他们断然拒绝;有人遇到困难了,需要提供一些体力、智力的帮助,他们袖手旁观;亲朋邻居遭遇变故,期望得到理解,他们漠然置之,甚至横眉冷对。借口是“我要念佛,没有时间”,“我要诵经,别打扰我”,甚至还有人出言恶劣“我才不理你们这些生死凡夫呢”……这些话多伤人心呀,谁愿意听呢!这样的人多让人失望,谁敢接触呢!于是,有些人就产生看法了:“什么学佛人呀!心比石头还冷,简直没有人性。”

  你不帮助别人,别人也不会帮助你。当你有事的时候,朋友必定躲着你走;当你碰到困难的时候,别人不会理你。长此以往,渐渐地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了,人际关系每况愈下,朋友没有,事业不顺,生活苦闷。

  这个时候,难免发生感慨“拜佛这么长时间,布施那么多东西,遇到了困难,佛菩萨怎么也不保佑我呀?算了,不学佛了。”不好的处境就是由于自己的错误所致,再不学佛更是错上加错,以后的景况会愈加糟糕。学佛也是环环相扣的,一步不成步步难行,所以我们一定要谨慎,不要误入歧途。

  在家居士供养三宝会有很大功德,但布施法门的修学不只是要布施给佛法僧,当周围的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都要布施,这是菩萨应该具有的一种情怀,是在家学佛者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

  还有一些人(没有学佛的一般人),他们只布施给那些遇到麻烦的人——比如zai民之类,不布施佛法僧三宝,认为僧人不从事社会劳动。这种布施也是带有执著心和分别心的,而且忽视了三宝在精神层面带给世间的巨大作用和积极意义。其实,没有佛法僧三宝的世界,远远比没有钱财的世界更加可怕!

  无论是唯独供养三宝,还是只布施穷困的人,都是行持布施法门的误区,大家应该提防,不要落入这样的误区。

  4、不要碍于情面布施

  还有一个误区,就是碍于情面的布施。每个寺院门前可能都有很多乞丐,这些乞丐,有的真是很穷,迫不得已才出来讨生活。可是有一部分人并不是很贫穷,是走致富捷径的职业乞丐。不管是真乞丐也好,职业乞丐也好,如果他平平静静地向你乞讨,你可以给他。为什么呢?这是学佛人应有的布施精神。

  可是有的乞丐向人乞讨,死磨滥缠,甚至伸手去抓别人的衣服、袋子,得不到钱财不罢休的样子。遇到这种情况,有些居士碍于情面,怕佛友讥笑自己不够慈悲,就忍着厌烦掏钱给他们。还有的居士担心,我这么干净的衣服,万一让他们抓出手印来,出门多不雅观,为了避免麻烦,赶紧甩钱。有时身上没零钱了,十块二十块的都给。

  但你可能没有想到,这个看似布施的行为却并非布施。一个原因是发心不正,你给他的时候,不是带着一颗想给的心布施的,是被迫的;另一个原因是私心作怪,你不是为布施而施予,是想减轻麻烦。从这两个角度来说,这种布施是与佛法不相应的,也不是可以鼓励的行为。而且这种布施非但不会令布施者受益,反而只会纵容被布施者造作恶业。因为你的放纵,他们会更加肆无忌惮地去抓那些拜佛人和游客。越抓越厉害,人少的时候他就敢来抢了,真可谓是“方便出下流”!

  现在的社会讲究职业道德,就是乞丐也应该有乞讨的规则,遇到这样的乞丐,绝对不可以碍于情面,或迁就他们一抓就给,而是要用金刚无畏的精神来呵斥他。呵斥表面上看起来不慈悲,实际上是慈悲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避免让他们误入歧途啊!

  以上是布施的几个误区,有相的布施、有分别的布施、甘于被骗的布施、碍于情面的布施,都是与佛法不相应的,都是在修学布施法门中应该努力避免的行为。

  (四)布施的落实方法

  布施的作用、种类以及布施的误区给大家讲完了,下面再总结一下,修学六度法门的布施法门,到底该怎么做。

  第一、要培养布施的精神。学佛重要是精神,就是说不管你有没有实践布施的机会,首先内心深处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时刻准备着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去布施。

  第二、要力所能及的布施。布施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来实行,就是要量力而行,你能给别人多少就给多少,不要盲目跟风、攀比,如果你真的钱很少,那么给他一毛钱也不是不可以,千万不要执著于数量的多少。不要因为修学布施法门而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布施是一种随缘、自在的行为。

  第三、要从根本上去布施。布施的方式是很多的,有时候一句好话若能够给人带来利益,也是布施。若能将技能或工艺无偿传授他人,使人掌握一门技能,给别人带来长久的受益,这就像将点石成金的指法给了别人,比给他几块金子的好处大多了,是比直接给金钱更大的布施。

  第四、要自行劝别人行布施。就是自己在修学布施法门的同时,可以劝别人也来行布施。劝别人的时候不一定要用布施这个词,可以用善巧的方式,转换成其它的话来说,只要能达到目的就行。

  按照这四点去实行,既能增长我们的福德智慧,又可以拓宽我们的心量胸怀,最终必然得到智慧解脱。愿我们都能够长行布施,广修功德。

  二、方圆自如——持戒波罗蜜

  什么叫持戒波罗蜜呢?就是指佛陀所制定的、涵盖出家在家戒律在内的全部戒法。其中主要的有皈依三宝戒、五戒、十善戒、沙弥十戒、式叉摩那六法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等声闻戒律,还有瑜伽菩萨戒、梵网菩萨戒等内容。作为在家的居士,有的戒法适合我们,有的则不适合我们。

  在讲哪些是在家居士应当守持的戒律前,先跟大家略说一下戒律的来源和主要作用。

  (一)戒律的来源与重要作用

  佛陀在菩提树下刚刚证取无上正觉,成就佛道的时候,是没有戒律的;佛陀初转fa*lun度五比丘,开始有佛教僧团的时候,也没有任何戒律;在度化第一个居士团体的时候,依然没有戒律。那么大家可能会问:这么长时间了还没有戒律,这些戒律是哪里来的呢?从天而降还是无中生有冒出来的?都不是的。佛法讲因缘,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没有因缘成就不了任何事情。那么戒律的制定也有其一定的因缘。

  没有戒律不是大家都不要戒律,曾经有弟子向佛陀提出:“作为一个修学出世大道的团体,应该像世间的王制一样,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以便用来防非止恶。”当时佛陀说:“如果没有人触犯与佛道不相应的恶法,就不能制定戒律。”

  后来,有比丘和居士在修学或行事当中,有一些与佛法乃至世间法律不相应的地方。他们与佛法的相违并非故意所为,而是无知觉的,按道理应该是“不知者不为罪”。但毕竟是恶法,为了防止再次重犯、别人效仿和世人的讥嫌,于是佛陀开始制定戒律。从戒律来源的这一点,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对学佛来说,戒律很重要,但戒律也是我们学佛道路上的一种工具,持戒不是目的,也不能代表解脱。持戒的目的只是为了让我们由此而契入佛法的正道,由佛法正道达到这种境界从而契入如来的清凉、自在、欢喜、智慧境界,即依戒生定,依定发慧,这就是佛陀为我们制定戒律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切不要对戒律生起错误的认识。

  说到戒律的本源,话题讲长些。其实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追本溯源,探讨一下原因所在。要找出事物的本相,不要被事物流传过程中失去了本来面目的外表现象蒙蔽。就像现在大家所穿的衣服,大家都知道,原始社会没有衣服,人们最初把树叶树皮连缀起来穿在身上不是为了遮羞,只是为了遮风挡雨。夏天为了遮雨,冬天为了挡寒。随着人类的发展,渐渐有了文明和伦理出现,人们又用衣服来遮羞。不管是为了遮雨、挡寒还是为了遮羞,这应该是人类衣服最初的作用。可是,发展到今天,多少人为衣服所累啊!人们把大量的金钱投入到服装上,就是为了穿得漂亮一点儿。但是,再漂亮又当如何呢?能为人增加一点道德吗?能为人增加一点内涵吗?能摆脱生老病死苦吗?不可能。所以,对外界东西的追求,我们要有所节制。

  戒律制定了出来,它对我们学佛人来说,有什么重要性呢?

  《涅槃经》中说:“戒是一切善法之梯蹬,亦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也。如地,悉是一切树木所生之本也。”这是说戒法是通向一切善法的阶梯,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就像大地是一切生命的根本所依之处一样。所以,戒律很重要。

  大家都知道,佛教可以概括为戒、定、慧三学,三学涵盖了一切佛法。为什么戒、定、慧三学的次序是由戒到定、再由定到慧,而不是慧、定、戒或定、戒、慧呢?可以分为两点来解释。

  第一点,三学的顺序是一个次第的过程。好比上大学,必须要有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个过程——即便其中的某一个环节没有取得正式文凭,也需要具有相应的实质内涵——否则大学不可能真正读得下去,即便再利的根器,也依然不行。再作一个譬喻,就像我们乘车,如果不先把车的发动机发动起来,车就跑不起来。一样的道理,学佛不从戒法的守持开始,就不能进入到清静的禅定,没有定力,慧力的获得就更不用提了,简直是不可能的。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这也是一个次第的过程,不能随便倒置的。

  第二点,戒律是佛法的规范与保障。没有戒律,就不能获得真正的佛法修学道路,所以三学之中以戒为先。

  “戒”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止”的意思。什么叫“止”?“制止”、“停止”,“不能做”称为“止”,也就是说,制止一些事情不让做的行为规范叫做“戒”。戒法为什么要制止一些事情不让做呢?因为世间有些事情我们确实不能做,做了就会产生恶业,损人不利己。比如说,杀人就不能做。杀了人非但违背因果,而且触犯法律,即便没有人用戒律来约束你,法律也不会宽恕你。既然不能做,我们就要把它制止掉。怎么制止呢?制定一些行为的规范进行守持。在佛门中,所有规定的止持和作持,即什么要做、什么不要做的行为规范,统称为“戒律”。

  有些人认为,学佛就学佛,为什么要制订那么多的自我约束呢?太不自由了!其实,这是不明了戒律精神而带来的误解。不要说是作为学佛人要有戒法的约束,世间哪个国家能没有法律的约束呢?社会是一个无数人共同生活的大集体,既然是共同生活的集体,无规矩不成方圆,就需要有一定的法律法规、典章制度,做为维系社会秩序的纽带。有了法律法规,即便非学佛人也要受一定约束,有些事情能做,有些则不能做。

  所以大家在学佛的过程当中,面对戒律不要诧异,不要惊奇,也不要恼悔。按道理,越学佛,人的心地越善良,越学生命越柔和,越学层次越高,应该戒律越来越少才对。为什么学佛时间越长,增加给我的戒律越多呢?为什么境界越高,给我的束缚越大呢?

  这是因为,学佛是一种生命品质的自我升华的过程。你想比一般人清静智慧,自然要比他们所受的限制多一些;你想生命有更大层次的提升,必然比在社会上受到的约束相对要多一点。就像宇宙飞船,飞得越远,技术要求越高,材料限制越多。再比如,学生在上小学时,每天上午下午各上两节课;到读中学时,就变成上三节课,而且还增加了晚自习;等到上了大学,不仅有课堂的理论课,还增加了社会实践的内容。这就是层次越高,限制越多,要求越严,目的不外乎使你进步更大。所以,大家一定不要惧怕戒律,也不要害怕在学佛的过程中戒律的不断增加。

  佛陀对戒律的重视是贯穿始终的。就像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儒家思想“一以贯之”的是忠恕的精神,而佛法“一以贯之”的根本精神则是戒律。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每一法都是建立在戒律的前提下。所以,他在临入涅槃之前还教诫他的弟子们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这是出自《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中的几句话,意思是说,你们这些比丘弟子啊,我的色身入灭之后,你们应当特别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就是戒。如果你们能够以戒为师从的规范,就像在黑夜中遇到了明灯,就像贫穷的人得到宝贝。戒律就是你们的老师,见到戒律就像见到我一样。从佛陀临寂灭的谆谆教导中可以看出,戒律真的是很重要。

  戒律是佛法住世的根本,戒律是我们居士与僧团清静和合的保证。戒律也是我们得到定力、智慧、解脱的基础。卫星失去了轨道,就不能够在天上正常的运行,也就不能发挥它的一切作用。如果没有戒律,就不能收摄我们身口意三业;不能收摄三业,就不能进入到甚深的定力当中;进入不了定力,如何开发自己的心性,如何启发自己的智慧呢?没有智慧,谈何清静、谈何自在、谈何解脱呢?一切无从谈起,所以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基础,是学佛路上正确方向的保证。

  (二)三皈依

  既然戒律这么重要,那么在家居士到底要守持哪些戒律呢?

  刚刚皈依初入门,还没有受五戒的居士,要守持的是三皈依戒。有人以为,三皈不是戒,五戒以上才是戒。其实,三皈也是戒,前面说过,戒是制止的意思,三皈之后,也有三种禁止做的事:第一,皈依佛,尽形寿不皈依天魔外道;第二,皈依法,尽形寿不皈依外道邪说;第三,皈依僧,尽形寿不皈依外道徒众。所以,皈依三宝的本身,就含有一种戒的特质了。

  为什么说“三皈依”之后不能做这三件事呢?大家知道,无论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如果对这个人不是绝对信任,你就不可能追随他,向他学习。常人讲“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是在用人方面的一条法则,对别人又用又怀疑,别人就不可能尽力给你做事情。这里我们也可以说“信人不疑,疑人不信”,如果你还怀疑佛的无上甚深境界,怀疑法的真实性,怀疑僧的高尚人格,那么即便皈依了他们,也一定不能得到佛法的精髓。所以说三皈依是一种戒律,皈依过后不可怀疑、不可心存二志。

  所谓“尽形寿不皈依天魔外道”,是说皈依佛之后,就不能再皈依其它任何宗教的教主。不能说我今天皈依了佛,明天再到某个教堂里做个洗礼,后天再去道观受个符篆,这是不可以的。世间人谈情说爱还要感情专一呢,感情不专一,就会有人来找你吵架、打架,让你名声扫地,让你悔恨无比。何况学佛这么大的一个事情,寻求无上大道——感情不专一,怎么能行呢?脚踩两只船,两条船一开,你就掉到苦海里,一条也搭不上了。所以,买一张船票就好,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要贪得无厌,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要感情专一。

  所谓“尽形寿不皈依外道邪说”,是说皈依佛法之后,我们就不能去皈依其它宗教的理论和思想,特别是那些歪理邪说。其它的宗教思想,我们可以作为知识来学习,可以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在与人打交道或者工作、学习时借鉴,但是在内心深处不能被它牵着鼻子走,要不皈依法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皈依法也是一条戒律。

  有一些居士,皈依多年了,还跟人到处乱跑,找所谓的“高人”看相、算命,动不动就改名字,三天两头搬家、换装修,弄得家里鸡犬不宁,这些都是追逐外道邪说,与正信佛法不相应的表现,这些现象与佛子身份中最低的“皈依法”戒都不符合。如果哪位居士有这样的行为,一定要尽快的纠正了。居士不能,出家人更不可以,大凡是为人看相算命的出家人非假僧人即大骗子。

  当然了,会不会追逐外道邪说也看你能不能体验到佛法的殊胜之处。如果在皈依法之后,你能够真正深入佛法、体验到佛法的妙味,得到佛法的法喜,能够感受到它尽虚空、遍法界的磅礴气势与博大精深,自然就不会再去皈依任何其它的法了。

  所谓“尽形寿不皈依外道徒众”,就是说皈依僧之后,不能再去皈依任何其它宗教的教徒,特别是宣扬歪理邪说之辈。所以皈依僧同样是一条戒律。

  佛陀虽然是我们所有佛子的最高精神领袖,是我们心灵的导师,可是,毕竟佛陀的应身已经入灭了,而他的法身、报身一般凡人又感受不到、看不到。佛陀所传扬的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倒是留下了,可是典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一般人不要说让他看完,能看一部下去就极其难得了,更何况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从哪里看、从哪里学。世尊不在了,佛法也契入不进去,我们想得解脱,想得智慧,找谁去呢?世间学技术要找老师,学佛法当然也要找老师了。

  那么,懂得佛法的老师是谁呢?出家僧众,法师啊!法师就是拥有、懂得佛法的老师嘛!别一想到法师就是摇铃、画符、走村串户招摇撞骗的那一类人,那是巫师、跳大神的,不是法师——很多人冒充法师,世间人也滥用“法师”一词,他们眼中的法师那叫“乌龙”法师,不是真正的法师,真正的法师应该是懂佛法的老师。自己懂、自己修,还要教他懂、教他修,这才是合格的法师。

  皈依僧就是跟着这些懂得佛法的老师——僧众学习,如果跟僧众学习佛法的同时,还要跟那些乱七八糟的入学,一会儿往东,一会儿往西,东西南北来回转,再转也转不也个名堂来。时间长了,身劳累,心疲倦,就会觉得学佛也没意思了。世间没意思,学佛也没意思,上哪儿去呢?弄不好就从哪座楼上跳下去了。这是很可怕的!

  皈依三宝是在家居士最基本的第一层戒律,如果不胜任守持其它戒律,就暂且守持这三条。有了这三条的踏实落实,最起码我们不会轮回于地狱、恶鬼、畜生这样的恶道之中。

  (三)居士五戒

  在皈依三宝的基础上,如果心有余力,还想继续上进,那么接下来可以受持的是居士五戒。

  守持五戒的人,非但不会落入恶道,而且更能进而上升到善道,享受人间的富贵、地位等;甚至得以享受比人界更高一层的天界众生的生活——不要一听到天界众生就以为他们多了不起,其实与人差不多,只是我们没有他们那样大的福德、能力而已;也不要一听到天人之类就心生反感,天人也是人,就是有情众生的一类而已——能达到天人的状况也很不错,同样是世间人,你要是一个富翁或官员,就会比一般的百姓多好些生活中的便利条件,为什么呀?福报比较大嘛。而天人比世间的任何富翁、官员更强得多了,所以守持五戒好处是很大的。

  居士五戒是哪五戒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了,这里还是简单叙述一下,以便进一步加深对它的理解。

  1、不杀生

  不杀生,就是不要故意杀害世间一切有生命的众生,懂得苦乐、疼痛、有感觉的所有有情生命都不要去杀害它。

  人的手上划破了一个小口,就会感觉很疼,就会大声喊叫,因为痛苦难受。想想,当你拿起刀、枪等各种工具去杀戮众生的时候,它们疼不疼呢?一样的疼呀。走在路上,无缘无故,你拿石头砸前面一个人,那人不回头揍你才怪,因为你无端地招惹他。同样,无缘无故,端掉一个鸟窝,折断一条虫腿,踩死一只蚂蚁,诸如此类的伤杀无辜众生,它们不恨你才怪。

  你伤害了它,虽然它现在没有能力来报复你,但它会在你不注意或者有能力胜过你的时候报复你。古人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它们又不是学佛人,嗔恨心极强,记仇的本领可大了,可以几年几十年,甚至用几生几世的时间等待报复你对它的伤害。俗话说“一命偿一命”,《三世因果经》中说“怨怨相报何时了”,一旦结下仇恨,想解开真是不容易的,不要说学佛人,即便平常人,也不可以随便杀生。所以,从宽泛的伦理意义来说,不杀生其实并非只是佛教徒应有的行为规范,它应当是全世界公民共同遵循的法则。

  受持了五戒的居士们,守持不杀生戒最主要是把握住它的精神,单单不杀生只是消极层面的守持,护生救生才是积极意义的“不杀生”守持法。

  在持戒的过程中,我们尽可能要减少乃至避免杀生的因缘。有益的与无害的畜生、鸟雀、昆虫类固然不要去杀害;吃肉食类食物时也不要买活物,最好是三净肉——当然,成年人如果能少吃肉还是少吃肉,这对身体也是有好处的。就是有害的虫类也尽量使用非死亡的方法除去,而且最好是提前预防,不给他们成长的环境,这样你就避免了持戒与生活的冲突。比如蟑螂,它一般生于垃圾堆之类的环境,如果你家里又乱又脏,肯定它也会来寄生;而你勤于打扫,时常消毒,它就不可能到你家来了,也就不用为它烦恼了。

  另外,社会发展到今天,许多人意识到,其实非但动物,就是植物也具有一定的情感活动。因此,我们尽量也不要破坏、伤损花草树木,要善待自然,爱护植物。说到这里,想起一个问题。最近常有一些人,主要是高学历的年轻人问我:“佛教反对杀生,主张素食,可是植物也是有生命的,为什么动物不能吃,植物就能吃呢?”照他们的推理,学佛者要么什么都不应该吃,要么什么都能够吃。其实,这是一种钻牛角尖的想法,有点极端了。佛教的不杀生与食素,重在培养人的慈悲精神与护生情怀,期望建立一个和乐的人间世界。善待自然不等于不要人的生活,如果真的什么都不吃了,还怎么养护色身肉体,怎么借假修真呢?如果为持戒而死于非命,佛教与印度的极端外道岂不是没有任何区别了吗?再者说,连素食都不吃的话,也不符合佛教的中道思想。学佛千万不能钻牛角尖,不能死抠枝末而忽略根本。

  还有,佛教戒律每一条都有开、遮、持、犯的区别情况,学戒、持戒不要教条化。如果生活中无意中伤杀了生命,也大可不必过于自责。比如扫地时无意中把一个虫子扫死了,罪不在你,只是过错而已,为它念几遍往生咒,心里好好忏悔一下也就行了,不要因此而失魂落魄。常见有的居士为这样的事情痛不欲生,茶饭不思,这是有点教条主义了。在不杀生的防护下,能培养一颗慈悲爱物的心灵,培养一个仁人爱物的精神,这就达到了圣人制戒的目的。

  2、不偷盗

  “不偷盗”的意思很简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没有经过别人同意不要随便取拿,更不能以贪心私占、窃取他人的财宝物件,这就是不偷盗。

  你正要用钱办事,坐公交车的时候钱包被偷了,你会有怎样的一种心境呢?恼恚无比啊!恨不能把那个小偷的手给剁了,是不是?可能很多人都有过这种感受。自己的东西被别人偷去,是这样的不爽;将心比心,大家都不喜欢偷窃的行为呀。所以,尽可能地不要窃取他人的物品。偷窃不可以,明目张胆的抢劫更是不允许。偷盗的行为是极其可憎的,或许所窃的正是别人积攒多时的救命钱,一点钱害得别人家破人亡。偷盗的因果是非常严重的,此生窃盗一件物品,来世可能当牛做马来偿还。

  其实,那些以窃盗为生、以当小偷为生的人,再怎么攒钱也富贵不起来——大家知道,做小偷的有几个不是穷得叮当响?为什么会这样?被偷人们的心力使然。偷别人东西,别人肯定怨恨甚至咒骂,一个人这样,两个人这样,他偷的人越多,骂他的人越多。人的心力不可思议,大家都在背后戳他的脊梁骨,诅咒他,他当然就不会好到哪里去!

  广义而言,非但直接窃取别人的东西是“偷盗”,就是缺斤短两、克扣工资、假公济私、虚报发票、多吃乱占、偷税漏税、贪wu受贿、盗版侵权之类的行为,都属于“偷盗”的行为,学佛人可能不会直接去偷别人东西,但未必不会触犯上述的错误。近来检查部门所查处的一些大贪wu案中,就有一些拜佛人,而且有的还拜佛多年。这就很不好,不但害了自己,还影响整个佛教形象。所以,学佛人特别要注意,千万莫要违犯“不偷盗”戒。

  还有,我们不但自身要守持不偷盗戒,就是身边的亲朋眷属,也要常劝他们洁身自好,不好做出与“不偷盗”戒相违背的事情,不要走与法律相违背的歪门邪路。

  3、不邪淫

  所谓“不邪淫”,就是不要于夫妻之外非法行淫,简单说,就是不可以在外面找小姐、养情人、包二奶,更不可以有什么一夜情、换夫、换妻等鄙劣行为。“不邪淫”是最具时代性和现实意义的一条戒律。

  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带来了社会的巨大进步,改善了民众的生活,可是也有不少负面的现象出现。相信大家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比我更加深刻,对社会的乱象比我有更直接的感受和体验。这些年卖淫嫖娼屡禁不止,势力反而愈发壮大;、色qing按mo等非正当职业越来越多;色qing影视充斥网络。一些当官的、有钱的人养情人、包二奶;甚至平常人也时不时有“出轨”的现象。

  社会物欲横流,媒体信息也到处都是陷阱,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广告……无处不充斥着各种“欲望”的诱huo,他们都在努力挖掘着,如何诱发人的欲望,然后让自己的产品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获取最高的利润。于是,青少年很小就陷入早恋;青年人为了爱情,不惜拔刀相向;中年人为了一时享受,不惜牺牲多年夫妻之情。甚至一些已届风烛残年的老年人,也跃跃欲试想风流潇洒。最近我就听说这样一件事。

  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居士对我这样说:“哎呀,师父!我家老头子麻烦了,跟一个二十来岁的发廊姑娘弄到一起,天天夜不归宿,家里存的那一点钱快被他折腾光了……”这老居士的丈夫我见过,年近七十,家有四个子女。按说儿女成群,应该自重才对,可是他却如此不检点!不光是老头子,就是“老太婆”也有出问题的。记得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说温州有三个很要好的结拜姐妹,四十多岁,都是经商的。多年奋斗之后,生意不错,家庭也很稳定,这时心灵却空虚了,于是想着办法消遣。开始一起打牌,后来嫌打牌不过瘾,索性去找“鸭”,就是男妓,而且三个人同时找一个。谁知一个晚上竟然把那个小伙子给累死了,结果三个人不但“声名大扬”,而且锒铛入狱。真是荒唐至极!

  在家居士作为平常的世间人,佛陀并没有剥夺其应有的天伦之乐。该享有的还可以享有,该追求的也完全可以追求,生养嫁娶都没有问题。只是,不能饕餮食天,贪得无厌,否则一定没有好下场。俗话说“不义之财不要贪,没有缘分不要攀”,攀缘将会给自己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就像刚才说的那位老者,快七十的人了跟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子厮混,看起来像是快乐沾光的一件事,可是没过多长时间,家里人知道了,老太太闹着要离婚,儿女们觉得丢人离家出走,情人又打又骂要他赔偿损失。这边谴责、那头恼怨,他立刻两头不是人了,没几天就心力交瘁、狼狈不堪了!禁不住感叹:“哎,我的命怎么这样苦哇!”苦,怪谁呢?自作自受啊!

  作为一个人,且不说什么伦理、道德、良知了,就冲着对自己的儿女、爱人、家庭、亲朋好友负责,也不应该放纵自己。而作为一个学佛人,更是应该严于律己,尽力守持“不邪淫”戒,为众人作楷模,为社会扬正气。

  除了自己身体力行,我们还应该把“不邪淫”的思想灌输给亲朋好友,乃至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他们都能清净身心,脱离低级趣味,做一个高尚的人。

  4、不妄语

  不妄语就是不要故意、刻意地说谎话,不欺诳他人、制造事端。

  有些人说话不注意,发言出语很轻率,特别容易出问题。记得前些年有个电视主持人在愚人节那天发布了一条消息,说XX国家即将向XX国家发起进攻,一方已在边境陈兵数万。他所说的那两个国家恰好处在关系不好、磨擦不断的时期,因为他是主持人,一般情况下播报的都是真实消息,结果许多人信以为真,两个国家都十分紧张,以为对方在耍什么花招,消息引起了一场国际上的大恐慌。就在很多人无比惊恐的时候,这人又发布消息说那是愚人节的特别奉献。后来,害得他的国家因此向两个国家道歉,据说他也被停职拘留,因为差点酿成国家间的流血冲突。这算得上是欺诳他人的大动作了,这样的事情并不多见,不过故意骗人的小事情倒是不少!

  有一天我乘地铁,刚一上车,就听有个卖报的到处喊:“卖报!卖报!赵某某(一著名主持人)跳楼了啦!赵某某跳楼了啦!”当时吓了一跳,之前的一天晚上看电视,好像还看到呢,怎么今天就跳楼了?后来一问才知道,这种报纸每天都要抛出几个骗人的消息,为的是吸引读者购买。

  妄语的范围现在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表达的范畴,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电脑网络上散布的虚假消息,QQ聊天中的欺骗隐瞒,等等,都属于故意妄语,有些甚至还有诈骗的嫌疑。听说过不少网络犯罪的故事,希望我们不要落入这样的陷阱,也希望大家能够经常提醒家里的年轻人,不要游戏人生。

  常在河边走,终有鞋湿时;故意骗人,总有一天会被人拆穿的。故意妄语的人就像常喊狼来了的人,有一天狼真的来了,没有人会去救他的,很可怕!所以,不要恣意妄语。

  5、不饮酒

  不饮酒就是不要饮用、吸食含有酒精和可卡因之类能麻醉、刺激神经的东西,包括酒、烟、ya片、ke卡因、hai洛因、ma啡、摇tou丸、冰du等等。

  俗话说“酒能乱性”,是说酒能扰乱自己清静的本性,让自己失去理智。所以古往今来,讲酒害处的格言比比皆是,劝诫不要饮酒的话语也随处可见。可是,即便知道饮酒不好,还是有许多人不愿舍弃,常常将自己麻醉在酒精的世界里。特别是那些从事领导阶层、公关阶层和商业领域的人,动不动就喝得酩酊大醉,既伤身体又失和气,还破坏家庭的和睦。饮酒的坏处极多,佛经中有一个饮酒犯罪的故事发人深醒。

  有一个婆罗门居士,严修梵行非常用功,可是有一次经不住朋友的劝说,喝醉了酒。这时,邻居家的一只鸡无意中跑到他家里来了,他醉酒之后神智迷乱,见有只鸡,就把它杀来吃了。到了傍晚,邻居不见鸡回,就找到了他家,他偷吃了鸡,自然不敢承认,就撒谎说没见。邻居是一个青年妇人,所谓饱暖之后思淫欲,他又喝酒又吃鸡,美色现前难以控制,完全丧失理智,醉眼朦胧中又将来寻鸡的邻居给强jian了。

  醉酒本身就已触犯五戒之一,他酒后吃鸡又犯了不偷盗戒和不杀生戒,别人来找不承认还强jian邻居,这更犯不妄语戒和不邪淫戒,一次醉酒五戒全失,既背佛法也违世法,真是教训深刻。酒中君子能不慎饮么!

  其实,“不饮酒”戒并非只是酒不能过度,其它具有刺激性的食品饮料都不要过度地摄取,特别是香烟。据说香烟中含有的尼古丁剧毒无比,几毫克就足以让一只大型动物丧命,吸烟实际就是慢性自杀。可怕的是,这种自杀不但杀自己,也牵连别人,在哪吸烟就危害哪里,受害最严重的是与自己长期共处的家人。所以,香烟能戒的最好戒掉,不吸烟不但符合戒律精神,对自己和家人都有好处。一时戒不掉的,也一定要节制,最好不要在公共场所和家中吸烟,否则你就是在“谋财害命”呀!近些年,无论是车船,还是大型公共场所,大都明令禁止吸烟,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保护了大多数人的健康,维护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不饮酒这一戒律,最主要的现实意义就是对du品的制止。ya片等du品的泛滥是人类的一大悲哀,ya片最初产生的功用只是为了治病救人,想不到最后却变为了杀人凶手。我国有一段时间基本将du品灭绝,可是这些年沉渣又起,害了不少人。学佛人绝对不能碰触一点du品,因为它不单与佛法极不相应,而且违背国家的法律。

  持“不饮酒”戒对于受持了五戒之后的学佛人来说,当然最好不要再饮酒了。可是,在家居士如果为了人际交往、治疗疾病或属于工作需要,必须要用一点的时候,适当地饮用一些也是可以的,只是绝对不可以致醉,更不可以酗酒成性。

  关于五戒的内容大致讲到这里,下面引用圣严法师《戒律学纲要》中的一段话,作为这一部分内容的结尾:

  “五戒是佛戒之中最简单的项目,但也是一切佛戒的根本,故称五戒为根本戒。无论是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乃至菩萨戒,无有一种戒不是根据五戒引生的,也没有不将五戒列为重戒的。所以一切戒中,以五戒最重要,五戒学不好,一切戒都将无从着手;五戒持得清净,其它的戒,也就容易持了。

  “看起来,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是最普通最简单的事,但要仔细研究了五戒的内容之后,便知道并不如一般人所见到的那么简单和轻松的事了。弘一大师是近世的高僧,并以学律持律闻名,但他自验,他非但不够比丘的资格,也不够沙弥的资格,甚至还不够一个五戒满分的优婆塞的资格。我们试想,一位持律谨严的高僧,竟还不敢以满分的五戒净人自诩,降至一般而下的人们,谁还敢以五戒清净自居呢?”

  五戒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戒都做到了,你就是一个奉公守法的高素质公民,就是社会上的模范人士,当然也是一个合格的佛教徒。由此所产生的功德,足以使你免除刑戮的zai nan,而且来世不堕恶道。既然五戒有这样多的好处,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四)居士十善戒

  接着五戒之后继续前进是十善戒。五戒能够很好的受持,就可以再受十善戒法了。按道理来说,十善戒不能单独构成一种戒条,它来源于五戒,只是五戒的扩展而已。但十善戒和五戒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单具有五戒的那种制止功能,同时还要求我们必须去实行与所禁止恶事相反的善行,所以它更具正面的意义。由于它特别适用于一般的在家学佛者,所以这里还是讲一下,以方便我们修学。

  十善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1、不杀生

  关于不杀生戒,前面五戒中已经有很多表述,这里不再过多讲解。要说的是,在十善戒法中,仅仅不杀生还不行,这只做到了一半,还必须要去救生、护生、放生,这才是完全遵从了十善戒的内容。

  2、不偷盗

  同于上理,十善戒法中,仅仅守持不偷盗还不行,还必须常行布施,救济世间苦难众生,方能圆满“不偷盗”戒的内容。

  3、不邪淫

  “不邪淫”戒也是上面讲过的,这里不但有夫妻之外不能非法行淫的制止功能,还有夫妻之间必须互敬互爱的要求,有敦伦尽分、弘扬社会正气的责任。

  佛法认为,夫妻之间能在一起共同生活,是无量劫积累的因缘,非常不容易。那么作为在家学佛者,一定都要珍惜因缘,善护姻缘。作丈夫的要对妻子尊重爱护,作妻子的要对丈夫恭敬温顺,相互之间提携共进,上孝父母师长,下养娇儿幼女。不能天天吵架、打架,摔盆子砸碗,更不能同床异梦,背着对方在外面胡作非为。

  有些人认为,不邪淫就是不要寻花问柳、不能红杏出墙,除此之外别的没有什么了。其实即便夫妻之间行为不正,也可以算作“邪淫”。哪些是“不正”的行为呢?有句俗话叫“灰喜雀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说的是那些娶妻之后只顾着娇护老婆,而不管父母死活的忘恩负义行为。有这样的人吗?有,现实社会就有不少,所谓“气(妻)管炎”多就是指这一类人。比如有些夫妻,结婚之后只管自己的小日子,父母弟妹怎么艰难都不施援手,丈夫给父母做一点点活儿就会招致妻子的破口大骂,为了争几根柴草棍都可以闹上几天几夜。父母年老体衰时,非但不说孝养,还以断绝父子关系来逃脱应尽的责任义务。这种人的结果非常令人担心。

  民间流传,凶恶暴戾不孝父母的人,要遭天遣,电打雷轰,这是有(点)道理的。《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说父母生养的恩德大如须弥,即便孝养,旷jie nan尽;何况不孝,罪过无边。《梁皇宝忏》中有这样一段话:“复有众生,身体长大,聋歇无足,宛转腹行,唯食泥土,以自活命,为诸小虫之所唼食,昼夜受苦,无有休息,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为人自用,不信好言,不孝父母,违戾反逆……以是因缘,故获斯罪。”

  这段引文的意思是说,不孝父母的人果报所至,会堕落为蟒蛇。身体长大无足,腹行,食泥土——古人以为,蟒蛇是以泥土为生,只能以此维持活命,身上许多虫子叮咬,白天晚上痛苦不安。这只是不孝的果报之一,经中还有许多因不孝而堕落地狱,受诸剧苦的描述,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翻阅,这里不多说了。多么恐怖,为人子者,切莫要忤逆不孝!

  4、不妄语

  “不妄语”也是五戒中的最后一条,这里不只是不说谎话叫“不妄语”,还有常说实话的要求。说实话是一种美德,现代社会非常重视诚信,说实话也是建立诚信的重要前提之一。

  当然,说实话并不是什么话都说,也分情况,有限度。如果你在公安、军事等具有秘密性质的部门工作,事关国家安全,那么最好不要轻易对外人说“实话”。

  5、不两舌

  一般人只有一个舌头,两个舌头肯定不正常,这里“两舌”指的是那些喜欢搬弄是非的人。所谓“不两舌”就是说不要随便说人过错,搬弄是非。

  大家常常把那些搬弄是非、挑拔邻里关系的妇女称为长舌妇,其实长舌妇并不单指女人,男人搬弄是非照样可被称为是长舌妇。“两舌”是种非常坏的现象,极容易破坏他人的家庭和感情。轻则造成邻里不和,惹事生非;重则造成生死格斗,引发人命事件。在家学佛人,特别是女居士们,一定要注意,轻易不要聚众闲聊,张家长李家短的说此话彼,很容易无事生非。

  十善戒法中,不两舌不单是不能说那些坏人和谐的语言,不能说那些搬弄是非的语言,不能说那些离间他人情义、友情和爱情的语言,还要说那些能给别人带来和合、安乐、上进的语言。

  6、不恶口

  恶口是什么?是骂人呀!有些人一年四季脏话不离口,出语伤人却不自知。“不恶口”就是不能说那些咒骂人、侮辱人之类的污言秽语。

  有些男性自以为粗犷豪爽,开口时动不动就是“他妈的”之类的词汇,这太不好了,伤自己的德行啊!现在有些女人也很泼辣,张口就是“王八蛋”之类粗俗无比的词汇,让人惊诧。干嘛这样呢,中华民族几千年承传下来温文娴雅的女性形象哪里去了?女人可以像男人一样的刚强坚毅,像男人一样的勇猛奋进,去学习、工作、生活、学佛,断烦恼,求解脱。但是,不可以像那些没有教养的男人一样粗鲁、野蛮。

  恶口对人的伤害极大,会破坏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上进心,会断送一个人的前程。所以,语言不文明的人,一定要努力纠正坏习惯,尽早地改过来。学佛居士,绝对不能够对人出言恶劣,出语伤人。

  “不恶口”在十善戒法中不单是不说这些粗话、脏话、坏话,而且要经常说柔软语、和合语等让别人听了如沐春风的好语言。

  7、不绮语

  “绮语”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阿谀奉承、谄媚、流俗的语言;另一类是黄色下流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是普通社会人都不应该说的语言,同样也不是一个学佛者所应该说的语言。所谓“不绮语”就是指不要说这类语言。

  现代社会绮语通过计算机、手机、邮件等新型信息传播工具,到处都可以传播。手机越来越普及,很多人都在使用,不知觉地就会发错信息——当然,也有人是故意乱发。于是,一些黄色下流的短信息师父们偶然也会收到,有的短信真是不堪入目。这一类语言,破坏性很强,危害性很大。法师们看到这些语言,皱皱眉就把它删掉了,可是假如这条信息流入到一个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那里,有可能就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守持“不绮语”戒的学佛人,非但不能够说这样的语言,不可以传播类似的信息、邮件,还应该以一颗平等心、质直心、不谄曲心、清静心、安乐心来对治这种非法心、非律心和非梵行心,常说真 善 美的语言,常说激励人的语言。

  8、不贪欲

  世间所求不外财色二者,“贪欲”就包括这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层面,如金银财富、房屋园林等;二是色欲,所谓美女俊男之类。无论财宝还是美色,都不是究竟的东西,追逐这些东西只会让人的心疲于尘累不能解脱,“不贪欲”就是说对财色名利不要过于贪求追逐。只有不贪欲才能获得清净的身心,得到智慧的生命。

  对于在家居士而言,正当的家庭生活是不反对的,挣取一定钱财购买生活资料也是戒律所允许的,只是不能过度。如果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获取物质利益与追逐感官享受上,就会忽视智慧生命的养成。而智慧生命恰恰才是人生应当追求的根本。

  金钱财物之于我们,就像流水之于江河、湖泊,我们只是一个中转站。江河、湖泊再大,也不能无限止的进水,有进就要有出,否则就会溃堤。世人再怎么努力挣钱,也挡不住财物的流动。只进不出,积累的越多,失去的机会越大。所谓“树大招风”,财多了并不是好事,会招惹无数人眼红,说不定什么意外的灾祸就会来到。金钱经常流动,才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千金散去还复来”,只有敢于“千金散尽”,你才总有钱花,不贪财的人,永远不会贫穷。

  “不贪欲”在十善戒法中,要求我们非但不能贪图世间的财色之欲,而且还要清净身心,常修梵行,自己清净,清净他人。

  9、不嗔恚

  何谓“嗔恚”?“嗔恚”就是愤怒、发脾气、恚恨。“不嗔恚”就是不能发脾气、愤怒、恼恨他人。

  中医认为“怒伤肝”,就是说愤怒容易伤害肝脏。真的是这样,你看那些动不动就发脾气的人,几个不是脸色铁青,嘴唇乌黑?根据现代生理科学的研究,人每生一次气,身上就会产生不少的毒素,凡是经常发脾气的人,身体里就会瘀积大量的毒素,这些毒素积聚在身体的某个部位,就会产生癌变,而浮现于脸上,就是乌黑的颜色了。

  佛经里说“一念怒火起,三千功德消”,说的就是嗔恚的害处。好不容易修了那么长时间才积累一点儿功德,一念怒火上升。啪!全完了,功德银行的存款都被吞掉了。所以千万不要发脾气,不要情绪愤怒。

  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乱发脾气,惹下大祸,不但自己受罪,父母亲朋也跟着受连累。因此,做人怎么可以不忍辱呢?忍耐是锻炼我们心理韧性的最好方式,从身体到心灵都受益。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什么叫“行弗乱其所为”?给你找很多乱七八糟的的事,一天到晚扰乱你,看你发脾气不发脾气。透过这样一个过程,锻炼你的心性,看看你什么样心能动起来,什么样心动不起来,看看你什么样的东西能忍得住,什么样的东西忍不住。然后,忍不住的就这样忍,从而“增益其所不能”。能忍辱,就能增加人心灵的韧性与弹性,增强人身体对外来zai nan的抵御能力。但是,假如你经不住这种磨砺,自此将一堕万丈,再没有办法提升了。

  “不嗔恚”在十善戒法中,非但指不能发脾气、生恼恨,还指要态度和悦,待人恳切,见到易怒的人要多多劝解,令他平息愤恨。

  10、不邪见

  “邪见”指与伦理、道德、佛法相违背的思想见解。“不邪见”就是不要相信那些与世间的伦理道德,与佛法的精神宗旨不相应的思想理论。

  照乾居士在春节回家的火车上,遇到一群自称学佛的人。他们说现在的寺院已经完全沦落为赚钱的工具,庙里的佛菩萨像都被妖mo鬼guai附体,他们劝其他的学佛人不要去寺院里拜佛,说自己在家里修就可以成佛,而且还弄了一本新经,说是弥勒佛下凡讲的,要学佛人都来学新经放弃旧经。

  什么妖mo鬼guai?我看他们才正是妖mo鬼guai!这些说法可谓是标准的“邪执邪见”,大家要警惕,遇到类似的言论,不可以附合,不可以跟从,一定要严厉呵责,批驳训斥。寺院里固然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也不至于像他们所描述的那样。其实,这些人的思想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了,早在明代的时候,就有人假借弥勒出世建立组织,进行叛乱活动,最后被政府以非法的邪教而取缔。这类现象在佛教史中被称为“附佛外道”,附佛外道在每个时代几乎都出现过,影响恶劣。

  每个“附佛外道”都会打着不同的幌子,但千变万化不离其宗,就是要和“佛教”“佛法”产生一点儿联系。跟着“附佛外道”之类的邪教组织走,总有一天会引火烧身,弄不好还会枷锁缠身。所以,我们一定要依持正见,明辨是非,千万不要被他们欺骗了。当然,对付外道和邪教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学佛法,建立正见、正信。有了正确的见解信仰,谁也动摇不了你的身心!

  “不邪见”在十善戒法中,也有两个层面的要求:既要远离邪执邪见,也要建立正信正见。

  十善戒法虽然有十条,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类,即:身三种善,口四种善,意三种善。

  “身三种善”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身不做这三种恶行,就不会犯这三种戒;若同时做与它相对应的三种善事,那么就完全守持了这条戒。

  “口四种善”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嘴巴守住了这四道关,永远不会招惹是非,不会带来杀身之祸、讥诽之灾;如果能在严守关口的前提下,说好话,讲善言,就能够圆满守持这几条戒法。

  “意三种善”就是: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意”就是意识,这几条戒重在对内心的控制,内心不生这几种邪法,再进一步实行与它们相对立的清净、柔和、正见法,就是很好地守持了这几条戒法。

  十条戒律分布在我们的身口意三处,它就像三道关口,如果你能把守住这三道关,清净智慧的城池就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谁也攻克不下来。世间的烦恼、诱huo都拿你无可奈何。守好了身口意这三关,你就守住了十善;守住了十善,你就守住了人身;守住了人身,你就守住了佛法;守住了佛法,你就守住了智慧;守住了智慧,你就守住了解脱。所以说,大家即便是不受戒、这十善法也都要去做,而且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去做、要去行,这就是修行。所以,我们都应守好身口意这三关!

  学佛完全在于心的改造,佛陀与凡夫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他有一颗清净智慧的心。我们凡夫的心是染污的心、烦恼的心,所以佛陀要比我们高。佛经中有一句话叫做“相由心转”,当人的心清净跟佛法相应了,相貌自然会变得庄严清净,就是不用化妆品也会美丽漂亮、英俊潇洒的。所以,人们也称佛陀为大医王,赞佛法是万能良药。

  在家居士常用的戒法,大致就是这四种了——其实,还有居士菩萨戒,因为它的层次比较高,一般居士还接受不了,这里暂时不讲。四种戒法,可以以次第的关系渐次来受持——先皈依三宝,皈依三宝之后再受五戒,受五戒之后可以进一步增加十善。当然,也可以有选择地受持,比如不受五戒的情况下直接受持十善戒法,也是可以的。总之,把握住戒法的精神宗旨才是最重要的。

  下面谈第三度——忍辱。

  三、和气之门——忍辱波罗蜜

  1、为什么要忍辱?

  “忍辱”就是要学会忍耐和忍受一切不如意的事情;不管是来自于社会、朋友,还是亲人所带给你的羞辱、侮辱、欺辱,都不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是要忍耐、忍受。

  别人欺侮我,按道理说是应该“以牙还牙”的,为什么要忍辱呢?其实,“忍辱”不是畏缩的退让,而是以这些欺侮为反作用力,激励自己努力上进,奋发图强,然后以能力和实力扭转对自己不利的局面,从根本上摆脱遭人欺侮的困境。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说小的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的事情。世间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