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六章 天下共生是一家——缘起理

  第六章 天下共生是一家

  ——缘起理论的实践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

  ——《维摩经》佛国品

  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

  ——《维摩经》佛国品

  大家经常使用“缘分”这个词,可是知道“缘分”是什么意思吗?所谓“缘”就是“因缘”;“分”是量词,指各种条件的数量。构成两人相遇的种种(分)条件(因与缘)和合了,这就叫作“缘分”。“缘分”就是佛教“因缘”思想的反映。

  那什么叫作“因缘”呢?简单说,就是成就一个事物、一件事情或一个现象的“因”与“缘”圆满地组合在一起,这就叫“因缘”。“因缘”说明了世间没有任何一个事物的生起不是诸多条件和合而成;同时,诸多条件合成的事物没有永远不变的特性或形象。

  说到“因缘”,在《维摩经•佛国品》中有这样一句话:“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这是宝积菩萨赞叹释迦佛德行的一句偈子,意思是佛陀说法既不流落于实有的邪见,也不堕于虚无的偏执。佛所说的法,是因缘和合而有世间一切的因缘法。

  什么是“因缘法”呢?这就是本次讲座的内容。今天的题目就是“缘起佛法的在家修学实践”,这依然是从《维摩经》的思想中提炼而来的内容,但是采用结合整体佛法的系统化讲述方法。

  一、“缘起”思想的名义

  “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这句话,说的就是“因缘法”,即“缘起”思想。那么,何为“因缘”?什么又是“缘起”呢?

  “缘”,狭义上是指引起事物结果的直接原因;广义上讲,是因和缘两个字的总称,包括生起事物直接和间接的全部因素,所以习惯上称为“因缘”。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法都是种种的条件组合而成,而讲述这种道理的佛法就是“缘起”思想。一切法的“法”,指世间一切的现象。

  今天大家能够坐在这里听经闻法,首先,要有古代祖师辛苦建立起来的法源寺;其次,要有寺院执事法师策划活动;再者,如果法源寺住的都是只字不识的僧人,大家依然听不到法,拥有可以讲经的法师这是另一个条件;还有,上述因素具备而你们都不来听法,经讲给谁听呢?有老师和学生才能构成学校,讲经要有愿意听经闻法的居士才成,这是又一个条件。寺院、策划、法师、居士,这是成就今天听经闻法这个事情的四个重要条件,缺一不可。反映今天讲经说法要由种种条件组合而成,这个道理就是“缘起”思想。

  可能有人会说:“法师,这么枯燥、艰涩的理论对我们有什么用呢?”是呀,为什么要给大家讲“缘起”思想呢?告诉大家,因为它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佛法修学太重要了。听完了这节课,大家就会明白。

  首先,“缘起”是佛法的核心内容所在,是最根本的思想所在。它相当于人的大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所在。可以这样说,佛法思想中如果抽去了“缘起”思想,佛法便不再是完整的体系,也就失去了它的根本特质。那么,在家居士包括出家僧众的修学将变得无足轻重,甚至会失去修学的方向;严重一点儿说,可能百分之九十九的学佛者会落人歪门邪道。缘起佛法如此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我要用一个讲座的时间来专门讲“缘起”的因由所在。

  刚才讲的是“缘起”名义,下面介绍一下它的种类。根据《大毗婆沙论》的记载,佛陀在讲法当中提到的“缘起”有“一缘起、二缘起、三缘起乃至十二缘起”之多,在这么多的种类中最常用、最为大家熟悉的是“十二缘起”,也就是常说的“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说的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个相互作用的因缘条件,很多居士可能对十二因缘已有一定了解,对此就不作太多介绍,只简单说一下十二因缘的流转过程。

  每一个人与生俱来就带着无明的烦恼,如果我们没有了无明也就不会在六道中流转。排除了无明的人就是觉悟的人,觉悟了的人就是佛,就不会在人间往返(轮回)。由于“无明”这种烦恼的原动力,我们就造成很多的业“行”。业包括好的作业和坏的作业,善恶两种业行会促成我们“意识”的记忆。业行存在于记忆中,存在于我们的阿赖耶识之中,然后意识再与人的各种身体器官结合,靠眼耳鼻舌身等“名色”的作用产生“触觉”。这种触觉能带来种种的“感受”。手碰到一样东西,是硬还是软,是热还是凉;眼睛看到一个东西,是红的还是绿的,是白的还是黑的,都可以感知。有了种种的感受,心中便生起了分别,好坏、长短等等。有了分别就产生了执取的“爱心”:这是坏的,我不要;这是好的,我拿走;不喜欢的,一脚踢开;喜欢的,抓住不放。一旦“执取”,抓住不放就形成了业。业的力量就是“有”,“有”不是说你有了这个东西,而是指业力产生的后果。有了业行力量的推动,就能导致有情生命的“生死”轮回不息。这就是十二因缘的生死流转过程。

  十二因缘揭示的就是有情生命的自然现象,也可以说是生命产生、发展、消亡过程的规律。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十二因缘一直都是佛法的思想主旨。

  在缘起的思想下,不但人的生命形成被描绘得十分清晰,而且世界的运转规律也被叙述得十分清晰。佛陀告诉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不是永远存在的,它也有成、住、坏、空的过程。世界不是永恒的,人生是苦难的。不管是外在的世界,还是我们内在的人身,都是种种的原因和合而来的,由我们造做的行为,加上外在物质组成而成,这是佛法对世界和人生的最根本认识,也是佛教徒对人生和世界具有的基本认识。从这里我们可以说,“缘起”是佛陀对宇宙万物各种生起、消灭的原因、条件所证悟的一种法则,是佛教的基本原理。

  二、”缘起“思想产生的背景

  那么,佛陀为什么要给大家讲“缘起”的道理呢?这有一定的时代背景。

  在古代的印度,对人是怎么来的,世界是如何起源的,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千差万别。

  比如,有人说,人是从一个神力巨大的天神那里而来,天神的名字叫大自在天,他类似西方的上帝,是古代印度人心中的主宰者。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从大自在天而生,当人与事物消亡的时候,不管是什么,都又返回到大自在天那里去。大自在天修过三种苦行——上品、中品、下品,下品苦行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地上爬行的虫子、小动物,中品苦行生出的是天上飞的鸟和地上高级一点的动物,上品苦行生出的则是人和天界的众生。据说大自在天有三个眼睛,骑着一头白牛,手里拿着拂尘,头上两只角,分别是日和月,手里还拿着一个骷髅,意思是你们人类要听从于我,我既可以把你们放出去,也能把你们收回来。大自在天神力无比,因为他能创造万物,所以被称为“佛”;他创造万物的过程和道理,被称为“法”;而宣扬大自在天造万物的婆罗门人称为“僧”,自称具足“佛、法、僧”三宝

  有这样的三宝,普通的人还分得清佛教的“三宝”与鬼神信仰的“三宝”吗?这就需要做一下区分。我们的思想与他们截然不同,他们说世界是有主宰的,人的主动权被收摄到了主宰的神手里;而我们认为人生和世界是因缘和合的,人的一切苦乐忧悲都是自己造成的,因而解决人生问题的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在佛法的天空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变得更智慧,可以生活得更快乐,关键看我们怎么去做,主动权在自己手里。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主宰是韦纽天。韦纽天也非常神奇,在天地一片混沌尚未成形的时候,突然出现了满世界的水,风吹水动波浪起,波浪之中现出一人,有千手、千眼、千耳、千足,从水中化生而来,身边千万朵莲花护持,花中光芒四射,于是世间有了日光、月光。这时韦纽天动念一想:这个世界上还应该有很多天人、国王等,于是就产生了天人、国王、王子,在他们的养化之下,又出现了普通的百姓。韦纽天威力巨大,他主宰着这一切。

  有些人经过思考,认为天神生出人类是不可靠的,因为从来没有人看到大自在天、大梵天或韦纽天。于是有人提出:在天地还未形成之前,本有一男一女两人,他(她)们和合而生出万物。这种想法是受现实世界男女结合而有后代的现象所启发,进而扩至宇宙生成的认识。

  除了依于神力巨大的天人和男女和合这两种外,还有一些人认为,人和世界从时间中出现。我们常说,时间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是啊,人生再长不过百岁而已,早晚终归坏灭,可是时间总是这样滴滴答答悠悠而过,不管世间发生任何事情,太平盛世也好,战争zai nan也罢,都必须在时间的过程中产生、发展、消散,所有的现象都从时间中来,又从时间中去,于是他们就认为时间是出生一切的本源。

  又有人说,人应该来自空间,若没有天、地、虚空,人从何而来呢?哪里又有花草树木呢?又有人说了,人不是空间中来,而是从微尘中来。看起来宽厚结实的大地,用手一捏就会发现它是由一粒粒的微尘组成;大树弄碎了,也是微尘;人死后一烧,也是微尘。所以他得出结论,一切皆从微尘中来。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这个意见,他们认为人是从水中来,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任何生命都无法生存。而有些也不同意这个看法,认为人是从火中来,没有太阳的照射,没有火烧的食物,人也不能生存。

  类似这样的说法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列出上述例子目的是为了说明,在古代印度人的思想很杂乱,人的认识非常的愚痴和无知,有些是盲目的信仰,有些纵然也经过了思考,但也不是事物的真实面貌。这个时候,伟大的佛陀就把他觉悟出来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诉大家,目的是让大家对此有真实的认识,有了真实的认识才不会迷茫、迷惑,才能够有明亮的眼睛、智慧的头脑,才能够走上真正的解脱。可见,佛陀的缘起思想是建立在对印度种种神灵信仰和以自己为中心的思想的破斥之基础上的。

  佛陀运用缘起思想解释人生、社会、世界以及种种精神现象,建立起了与其他教派迥然不同的独特思想。缘起思想就成了区别佛教与其它任何宗教、哲学等思想的最大特征。从佛教的发展历史来看,不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没有任何一个佛教宗派不是以缘起思想作为基本教理,也就是任何一个修学佛法的人,都不能不在思想中建立起对缘起的深刻认识。如果在你的头脑中还未建立对缘起的认识,那就需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的所思、所言、所行是否与佛法相应。

  缘起思想涵盖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方面,缘起说世界上所有现象都是种种条件和合而成的;另一方面,正因为事物皆是和合而成,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久存在,都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运动之中,从这个角度来说,包括人和外在的世界,所有事物都是性空的。“性空”意思就是说本性为空,此处的空非是虚空之空,而是不实在、不永恒的意思。“缘起”是佛陀对世间一切事物、现象生成的描述;性空是对一切事物本质的描述。缘起和性空是完整的一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层面。把握了这两个层面,你才能对缘起思想有完整的认识。

  缘起思想适用于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现象和事物,任何现象和事物都逃脱不了缘起这个规则的统摄。

  三、“缘起”思想的启示与作用

  下面来谈一谈缘起思想对我们的启示与作用。缘起是佛法的核心所在,根本精神与根本主旨所在,既然如此,它一定可以应用于我们的日常修学,肯定可以落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

  1、在家庭与亲友关系中的作用——无常无我放松心情

  在缘起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知道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不实的,就像梦境、水泡、朝露、闪电一般,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感觉很漫长的,其实是稍纵即逝。正因为人和世界一样,都是无常的,所以佛陀告诫我们要常记人生无常,而且也劝诫我们要看破人生,放下贪执,任何事都不要以自己为中心。

  破除自我中心的执著,学佛人首先要身体力行。

  生活在一个家庭当中,即使你要学佛,也要考虑到其他家庭成员的感受。不要别人忙得片刻不停,你还坐在那里做功课、念佛;也不能够完全为了自己的修行吃素,而不顾家人的饮食习惯和身体状况。比如,有一些年轻居士发心很大,自己的孩子很小就让跟着一起吃素,但是个人家庭中的素食搭配未必如寺院中齐全,孩子的营养可能会跟不上,你保住了一方面却失去了另一方面,如果孩子营养不良,家人就可能对你的修行产生置疑,这时你还怎么能再安心学下去呢?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学佛而过多地限制家人,比如在戒律的守持方面;更不能因为学佛而断绝与家人或亲朋的社会交往,比如在对待异教徒亲友方面。我们可以用善巧的方式来劝他们弃恶从善、修行佛法,但是时机不成熟的时候万不可勉强而行,否则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会让事情走向另一个极端。

  当你了解了缘起思想,就能认识到人世无常的道理,就能认识到不能以自己为中心,进而就能在生活中处理好与家庭、亲朋的关系。既能让自己对物欲减少贪执,又能和亲朋处好关系,这时你就是在落实缘起佛法的现实实践。我们不要认为修学是多么高深的东西,其实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四中,佛陀有一段比喻:“智者深观此身即无常器。是器即苦,以器苦故,所受盛法亦复是苦。……智者复观生即是苦,灭即是苦,苦生灭故即是无常,非我我所,修无我想。”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观察自己的身体就象一个器具,器具随时都可能摔坏、销毁,人的身体也会常遭四大不调的病痛,也会面临四大的消亡。所以我们要常常去观想生灭法,认识到自己和所依托的环境都是无常的,没有绝对的我,没有绝对的我所依托的东西,要常常修无我观。但无我观并不是没有我,并不是我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而是说我是无常的、不实的,我是与大家联系在一起的,要照顾到其他人的感受,要放松我们贪执的心,放松扭曲的心,放开自己紧绷的心,让自己处于愉悦、清净的状态中,让自己和家庭成员和睦相处,从而你也有一个更好的修学环境。

  出家僧人对无常无我的修行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说出家学佛为什么要剔除须发,其实是为了破除人对相貌的执著。世间人往往追求殊好的相貌——美丽、英俊,留着一头漂亮的头发,但学佛人知道这些都是不究竟的,所以即便是长了一头漂亮的头发,也要去掉,为什么呢?让你的心从枝末的关注转向对生命根本问题的关注。

  为什么出家人要穿杂色的衣服、坏色的衣服,为什么要穿世俗人不穿的粪土中找出来的衣服,这也是为了破除对衣饰的执著,让我们从外在转向内在心灵的关注。为什么出家人要粗茶淡饭,这是为了破除对饮食的执著。为什么不吃肉,除了是要培养慈悲的心之外,也是为了破除对美味的贪执。当人的观念从不究竟思想的关注转向对究竟思想的关注时,人就会变得有智慧,也会对世间事物有深层的理解。

  对于在家居士,无常无我的修行就是破除自我为中心的执著,放下对世间种种功名利禄的过分贪执。

  放下以自我为中心,就是要时时处处注意家人、亲朋的感受,把他们的忧喜当成自己的忧喜。有句话说“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我们常说人要礼尚往来,你想要别人对你好,满足你的愿望,首先你要对别人好,满足别人的愿望。我知道,在座有一些居士发心很大,经常帮助别人,无论对出家的师父还是在家的居士,乃至对没有学佛的人都很热心,不计个人的得失与苦累。所以,当他(她)遇到问题时自然也就有很多人来帮他(她)。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够把无常无我的精神落实、实践下去,特别是在与亲人的相处中,这就是对佛法缘起思想的实践。对佛法进行实践,你的状态就是与佛与法相应的。这样与家人相处,你的身心就是愉悦的,你的内心会生起与常人不同的感受,即便在你身体不适的时候你也不会像一般人那样精神不振,这是学佛人落实佛法后所具有的精神面貌。就像今天,虽然我处在感冒的疾患中,大家看,我不是照样来上课,而且精神还很好的么!呵呵。

  2、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依正不二”减业行

  《维摩诘经》的《香积佛品》中描述香积佛国,是妙香充满,国土清净安乐。这是因为大家都能修习清净的身口意业,共业所感便妙香充满,国土一片安乐。反观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大多数人都在破坏环境,不爱护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于是疾病、灾*hai、苦厄不断出现,流行病、di震、海*啸、风沙等各种自然灾害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也是共业所感。

  在缘起的世界中,人类生存环境的好坏与每一个人的行为造作密切相关,这个世界的美丑是大家共同造就的。如果每个人都行善业,那么我们的世界会越来越美;反之,若都做恶业,环境也就会越来越差。荒山、秃岭越来越多,沙漠、戈壁越来越多,干旱、水涝越来越多,环境变差,人的生存条件也就变差,疾病的种类也会越来越多。

  我们学佛人的状态也是与生活的这个环境密切联系的,我们想要生活好,想要自己的际遇好,首先要对这个世界负责,对生活的这个大环境负责,从自己做起,尽量不要给环境带来zai nan,不要给有序的社会带来无序的因素,不要给良好的伦理道德带来负面的作用。我们每个人自己做好了,推此及彼,推广传播,互相影响,我们的社会就会越来越好。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去抱怨而不去做,则天无宁日,难以好转。

  佛教主张,每一个人想要获得幸福美满的生活,都必须对周围的人和环境承担一定的责任,不但要制止自己的恶行,而且要奉持一切的善行,只有人尽其善,世界才可能和乐安宁,这就是“依正不二”思想在生活中的落实。

  “依正不二”什么意思呢?“依”指依报,“正”指正报。在佛法中有两种果报,一是正报,是个体的果报;二是依报,即整体的果报。比如说我前几天出门不带衣服,到了一个温度只有八度的地方,结果感冒了,这就是我的正报。但感冒的就我一个人吗?不是!有很多人都感冒,因为温度只有八度,八度温度并不是我一个人“享受”的环境,那个地方的人都感受了八度的环境,所以很多人都感冒了,大家在那个条件下都感冒就是依报。

  依报和正报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就像人,所有的人都要吃饭、睡觉,这是所有人的共同特征,但有的人喜欢吃辣的,有的人喜欢吃甜的,有的人喜欢吃酸的,有的人喜欢吃咸的,这都是个别的爱好。“依报”就是总报,“正报”就是别报、个报。我们每个人既要承担自己业力的果报(正报),同时也要承担周围的人,乃至相距千万里之外的人共同业力所致的总报。这样,我们与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不要以为学佛就可以脱离世间,除非你忘掉,而忘掉也仅仅是一种逃脱、逃避,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根本的解决途径有二:其一,努力修学佛法,摆脱生死轮回,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释迦佛三大阿僧祗劫才修成佛道,而我们才学了多长时间呢,还不知有多少阿僧祗劫呢!其二,在现实世间创造一个相对优美的环境。我们要关注周围的生存环境,大家尽可能都行善业做好事,人类的生活环境就会相对好一点。我们想彻底改变这个世界是不太容易的,但我们可以减缓它的恶化,延续它的生命,这是可以做到的。

  这是从缘起说每个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落实到生活中,我们从一出生,生命便不只是属于自己一个人的,你在为自己负责的同时也要为父母、家庭、教育过你的人负责。

  有些年轻人总生起悲观的念头,动辄就说“活着太没意思了,不如干脆了断了利索”,这样想是不可以的,你有没有想过,父母养育你是多么地不容易,社会用了多少资源培养你。还有一些年轻人认为学习不学习是个人的事情,工作不工作与任何人无关,生活的好坏也是自己的事。怎么可能只是你自己的事,没有了工作,你花钱靠谁,还不是父母吗?你做了坏事,公安机关通知谁呢,还不是家人吗?惹出了事情,你可以一走了之,别人要报复的是谁呀?你的家人。所以年轻人要特别地慎重。

  记住,你的生命不仅仅是自己的,你属于家庭,属于与你生活在一起的周围的所有人。所以你要对所有人负责,尤其是父母、亲人,在思想上一定要拧过这个弯。当然,年长的居士也要有这样的认识,家庭、亲人,他们的状态与你息息相关,不能置他们的苦乐于不顾。依正不二的思想基础还是“缘起”,若能在生活中实践“依正不二”就同样还是在修学缘起佛法。

  3、“众生平等”的实践——缘起思想在与人相处中的作用

  《维摩诘经》的开始,罗列了菩萨、罗汉、天、人、鬼神、护法等许多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有情,他们都集合在一起听经闻法,这是一个条理井然、互通有无的有序的世界,体现了在佛法思想下的大同景象,这种景象只有在“缘起”思想下的众生平等社会中才能得到。

  为什么?如果菩萨、罗汉认为我们是修行证果圣人,与凡夫在一起听经闻法没面子,于是起身走了;国王、太子、大臣说我们出身高贵,与普通百姓一同听法失身份,也起来走了;护法说我的大神力谁人能比,你们跟我在一起不般配,也走了。这样的话,怎样讲经?还能大众和合、百千万人共同听经闻法吗?不能!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虽然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别人强一点,可是众生都有可以成佛的佛性,众生在本质上是平等的,所以其中就算有人神力再大,也都五体投地归于佛陀座下。

  缘起思想下的众生平等建立在一切佛法、众生平等的基础之上,平等的范围涵盖了有情和无情的所有生命,所以,佛教的平等才是最究竟的平等。

  佛法认为,一切众生我们不但不应该破坏它们、杀戮他们,而且还要依据自己的条件尽可能地救助它们。因为有这样的思想,佛陀就在比丘弟子的戒律里制定不许随便掘地、不能随便砍伐树木、不能践踏草地、不能用有虫的水浇地、不能乱烧草地、甚至不能在虫子生长的季节里散步,这都是众生平等思想的落实,为的就是不伤害众生生命。菩萨戒里,除了不能杀生,还要常起慈悲心,要经常方便地尽量救助众生。

  在家居士该如何落实众生平等这个法门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在我们修行佛法中不要忽略、轻视、排挤、诽谤任何其他学佛人,即便他有身体的残障或智识的障碍,即便他的社会地位很低。我们应该容纳、爱惜一切的生命,以平等、包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周围一切的生命。这就是实践缘起思想下的众生平等法门。

  前面讲完了缘起思想的名义、背景和作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作用一段内容,其中谈到了缘起思想落实的具体方法问题。下面,我再对缘起思想的具体落实方法做简单的总结:

  第一,牢记无常无我,关爱亲朋好友;

  第二,深明依正不二,爱护生存环境;

  第三,体悟众生平等,尊重一切生命。

  这就是缘起思想在居士修学中的落脚点,也就是缘起思想的价值和作用,但愿大家都能勤守持、常奉行,做一个与佛、与法相应的优秀居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