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生佛教到人间佛教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人生佛教是由近代佛门领袖太虚大师上世纪30年代,根据印度佛法和中国传统佛教,对佛法进行融贯,并结合时代社会背景做出新的判摄后,提出的适应当代佛教发展的伟大思想,为当今学人明确指出了一条契机契理的修行之路。
一、人间佛教思想的历史沿革
(一)释迦佛的应化示现是人间佛教的一种典型
释迦佛下天、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槃,这八相成道,都在人间。成道以后说法,组织僧团,祇树给孤独园、竹园精舍、王舍城大讲堂、灵鹫山等地,也都是在人间。这个僧团就不仅只有出家人了,出家在家都有,以此作为榜样,推广到社会,作为一种教育,目的也就是要净化人间。所以古往今来,佛法重在人间。
《金刚经》上讲:“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就充分说明释迦佛在日常生活中,要乞食、募化、洗浴,和普通人一样。因此,释迦佛在生活中得到自在,佛法就在人间,就在生活间,而不是脱离生活的。释迦佛在人间以身作则、体现佛教精神的这种人生,其实就是人间佛教的一种典型。
(二)历代祖师均提倡做人是基础
从佛教发展历史及传播情况来看,不管是在印度还是中国,不管是小乘佛教还是大乘佛教,其各个宗派、历代祖师,首先就是讲做人。人是最殊胜的,《阿含经》中讲:一切众生中,人为第一。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把修行的道路分为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下士道就是讲做人,然后才有中士道、上士道,把人做好了,才能进一步修解脱行,修大士行。人是基础,宗喀巴大师取名叫增上生,就是以做人为增上缘,可以逐步上升。六道中,天道太快乐,想不起来修行;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太苦,没有办法修行;只有人在苦乐之间,有苦又有乐,由于苦的关系知道上进,故叫增上生。上升下降,人是基础,对于学佛来讲,以人为上升的增上缘,作为人很难得,所以菩提道首先讲,人身难得,要珍重人身。
中国唐代形成的八个宗派是各祖师根据佛经创立的,从不同角度各有发挥,成为代表中国特色的佛教,特别与中国的儒家相结合。儒家就是讲如何做人,孝养父母、恭敬师长、尊老爱幼、怜贫惜苦,以实现淑世善民、净化国土的目标。
上所述,历代以来,从释迦佛到印度、中国的各祖师们,所讲的教理及阐发的妙义,最基本的都是从人身做起,尽管大小乘经典,妙义各有不同,各个宗派的思想各有侧重,但在“做人”这一方面是基本一致的。做人是基础,离不开人乘,这是各宗各派最基本的思想。
二、人生佛教提出的理论依据和历史背景
近代佛门领袖太虚大师上世纪30年代在重庆北碚的缙云山,首先明确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当时我只有十几岁,正在汉藏教理院读书,亲耳听他讲过“人生佛教、真现实论、真菩萨行、菩萨学处”。这是太虚大师根据印度的佛法和中国传统的佛教,对佛法进行融贯,并结合现代做出新的判摄后,提出的适应当代佛教的伟大思想,为当今学人明确指出了一条契机契理的修行之路。
(一)太虚大师对佛法的判摄
太虚大师判摄的内容为:教之佛本,三期三系;理之实际,三级三宗;行之当机,三依三趣。
1.教之佛本,三期三系
太虚大师认为:佛在世时,佛为法本,法以佛为主、以佛为归,虽然应机说法差别无量,但并没有分大乘小乘、顿教渐教,故佛为法本,法皆一味,佛怎么说就怎么说。虽闻法者以特殊的机缘关系,解有差殊,但不能以此别为大小,故也就不能分作任何的宗派了。因为佛是唯一的,所以佛所说的法,当然也就是一味了。佛灭度后,佛陀的教法,就不是那么一味的了。依当时印度的法藏结集,和后来教法的流行演变,分作三期三系。
第一个时期,小行大隐时期。佛灭度后第一个五百年,小乘盛行,教典有《阿含经》等,大乘经隐没不彰。现流行于世、保持原状并发扬光大的是以斯里兰卡为中心,流传于缅甸、泰国及越南、马来群岛等地的巴利语系佛教。
第二个时期,大主小从时期。佛灭度后第二个五百年,大乘佛教盛行,包括般若、法相唯识,从马鸣菩萨写《起信论》,到龙树菩萨弘扬般若,再到无著、世亲菩萨弘扬法相唯识。现流行于世的是以中国为中心,由中国而流传于朝鲜半岛、日本及越南等地的汉语系佛教,也可称为中国系佛教。实际上印度三期佛教,中国皆有,但主要以第二期为主。
第三个时期,密主显从时期。佛灭度后第三个五百年,密宗盛行。密宗是佛教一种特殊的形式,讲三密相应,灌顶、修供、念咒。形式上结合当时的印度教,内容上包括大乘中观的思想。密又有东密、西密,西密就是指以中国西藏为中心,东密就是指日本真言宗,但日本的密教还是中国唐朝时传过去的。现存于世的是以中国西藏为中心,由西藏而流传于中国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及尼泊尔等国,为藏语系佛教。
2.理之实际,三级三宗
什么叫理之实际呢?就是佛教的教理符合佛陀的本怀,也与客观真理相合,所以就叫实际。
什么叫三级呢?佛教分为五乘: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其中,又分为三级:
第一级,五乘共法。五乘共同的是要相信因果道理、因果事实,以及因缘生法的原理,这是基础。
第二级,三乘共法。三乘就是指声闻、缘觉、菩萨这三种出世的圣人。共法就是说这三乘虽有差殊,但要断烦恼了生死,修解脱行,必须要通过四谛、三法印的修习,求证出世涅槃,所以叫三乘共法。
第三级,大乘特法。即缘起性空、唯识法相、真如法界,是菩萨所特有、不共于人天二乘的,也叫大乘不共法。
五乘共法的因缘生法,三乘共法的四谛三法印,大乘不共法的缘起性空、唯识法相、真如法界,为三级。大师又将此三级汇成三宗: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法界圆觉宗。这三宗就把中国大乘佛教的八个宗派全部融会起来了,八宗汇成三宗。法性空慧宗,讲般若,为龙树一系的中观派;法相唯识宗,讲唯识法相,是无著、世亲一派;法界圆觉宗,根据《起信论》、《楞严经》、《圆觉经》,直讲真心,回俗向真,转妄成真,直指如来真心,叫法界圆觉宗。
3.行之当机,三依三趣
行就要随机,必须要适应根机而弘法,这是从实践方面来谈。机是根据地点不同、人不同、时间不同来进行,即因地制宜、因机制宜、因时制宜。
(1)依声闻乘行果,趣发大乘心。由佛住世时至正法的千年,是以小乘为主,先求解脱道,后来趋发大乘心,回小向大,大乘心一发,即知已入菩萨道,不难成佛,属正法时期。
(2)依天乘行果,趣获大乘果。天乘行果就是密宗讲的天幻身,净土讲的天国土。密宗讲以天人形象作本尊,先修成天色身的幻身成化身佛,做到三密相应,可以即身成佛。净土如兜率净土和弥陀净土都是天国。依密净的天乘行果,先成天幻身或上生天净土,以期速达成佛的目的,是属于第二千年的像法时期。
(3)依人乘行果,趣向佛乘。依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业报,发菩萨心,向上增进,就可以趣修大乘行,得到佛果,这就是第三千年开始的末法时期,这个时期比较长。
太虚大师认为,第一个时期,依声闻乘行果,现在不实际。因为与世隔绝,在山林水边修行,是隐遁、保守的,容易受到讥嫌。第二个时期,依天乘行果,难免带神秘色彩,容易被讥谤为迷信、神秘,也不适合。现在的时代必须依人乘行果趣向菩萨乘而证佛果,才比较切合实际。基于这个理论,他提倡人生佛教。
(二)提出人生佛教的历史背景
太虚大师当时提出人生佛教,除理论上已经成熟,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以外,还有个显著的历史背景。过去佛教是以这两种方式来流行的:一是消极隐遁,躲在深山、岩洞修行,独善其身;二是一说到佛教就给人以神秘感,让人以为就是念点咒、搞点神通等等,带有迷信和神秘色彩。因此,形成了佛教内部不振作、外部受压迫的历史背景。
外部受什么压迫呢?驱僧夺财,庙产兴学,把寺庙拆了、佛像毁了,办学校。在这种情况下,太虚大师就发挥佛法对人生的真义,还原佛教的本来面目,消除隐遁、迷信的色彩,注重人生。通过这样,把佛教教义重新发扬,四众弟子团结一致,佛教就有力量,佛法就可以推动。这是太虚大师的苦心。
太虚大师自从提出人生佛教以后,就开始不停地在各地宣讲、弘扬,边讲边叫弟子整理,编辑成册,一直到他圆寂前,才全部整理成功,共有好几册,我亲眼看到过,是福善法师整理的。
(三)人生佛教的内容
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内容,简单说来就是“完人、超人、超超人”的三级做人观。
太虚大师讲,做一个人,首先要做一个完人,就要遵守三皈五戒十善,明因识果,保持人身,完成人的人格,提高人的道德;以后就要做超人,超人就要修解脱行,少欲知足,宁静淡泊,求身解脱、心解脱、慧解脱;超人以后要做超超人,超超人就是菩萨,就要具足大悲、大智、大愿、大无畏的精神,发菩提心,修四无量心、四摄六度,去救苦救难,度脱一切苦厄,这就是成佛的因。完人、超人、超超人,成佛就是这么一个过程。佛陀就是一个超超人,完成人格的第一人。
提倡首先完成人格,这样就避免世人对佛教消极保守和神秘迷信的讥嫌,通过人格化、做完人的这么一个目的,现代社会就能适应这种根机。
太虚大师有两首诗也充分说明了这个内容。第一首:“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是他基于人成即佛成的真现实论写的。第二首:“如果发愿学佛,先须立志做人,三皈四维淑世,八德十善严身。”这就把佛教的道德与儒家的道德融合在一起了。三皈就是皈依佛法僧,四维就是礼义廉耻。
太虚大师有本书叫《人乘正法论》,系统讲“人乘”的殊胜。另外还专门把《十善业道经》提出来,说《十善业道经》就是人生佛教的纲领。《十善业道经》就是讲做人,讲五戒十善、明因识果,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发菩萨心、修菩萨行,趣入佛果,故《十善业道经》是一部奉行人生佛教的宝典。
(四)人乘到佛乘的四个过程
太虚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与中国现实密切相应,符合佛陀的本怀,有四个过程:
1.人生改善。就是要把人生走向善的道路,首先把人做好。
2.后世增胜。就是在下一辈子仍然能够保持人身,不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有继续向上的增上缘。
3.生死解脱。要明了“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彻底了解人生、宇宙的实相,就要发起出离心,求生死解脱。具体就需要严持戒律,修清净行,少欲知足,淡泊宁静,达到去除贪瞋痴,这是很关键的,要想成佛,必须要经过这一关。
4.法界圆明。通过学菩萨,就能得到佛果。佛果就是法界圆明,法界就是恢复法性,圆明就是大圆镜智、智慧光明,圆满遍照,才能成佛。
人生改善、后世增胜、生死解脱、法界圆明,就是从做人开始,到学解脱行、菩萨大士行,一直到成佛,都是挂起钩的,一步步联系起来的。这也就是人乘趣向佛乘的基本过程。
- 上一篇:玄奘精神与人间佛教
- 下一篇:现代社会提倡药师佛法契机契理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仁德上人:人生的真实价值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性法师:退步原来是向前
- 仁德上人:快乐逍遥歌
- 仁德上人:人与人相处过程中需要互相理解、诚敬
- 大安法师:生命分为几个阶段?十个阶段
- 本源法师:人生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
- 如瑞法师:今日事今日了,做好每个当下应该做的事
- 仁德上人:问问自己这一生究竟想要什么?
- 仁德上人:忏悔悔改歌
- 本源法师:佛教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积极入世的
- 太虚大师:学佛者第一步需要对佛与佛教有种认识
- 仁德上人:活着开心歌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师/庆裕:做真实的自己
- 慈庄法师: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觉真法师: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觉真法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觉真法师: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崇慈法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本源法师: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师: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静波法师:先告诉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别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济群法师: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
- 清净法师:供奉韦驮菩萨和伽蓝菩萨消除障缘
- 仁禅法师:五种适合绝大多数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与人生]妨碍善行,损耗钱财的六种过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汉传人物问答]学佛最终只是让自己和众生解脱吗?
- [佛化家庭]世间的孝有几种,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间最圆满的孝道?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佛与人生]放下过去,期待明天,对未来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学常识]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说四圣谛的目的
- [人物故事]济公是真实存在的吗?济颠和尚的神奇传说
- [禅宗文化]灵隐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刹灵隐寺介绍
- [黑茶]认识黑茶,黑茶的分类与营养功效
- [禅宗思想]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宗门故事]无上大法难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红茶
- [佛理禅机]知足不是得少为足
- [生活故事]因为有禅,所以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