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禅与禅学研究
少林禅与禅学研究
(1995年)
一、少林寺沧桑
我于1986年8月随四川省佛教代表团赴西北参观,曾参访少林寺,面对胜迹,感慨殊多,兹先录感咏诗三首。
在嵩山少林寺
五乳峰前立少林,历经兵燹几遭焚;
拳僧力保法王宇,怒目金刚镇山门。
奇峰形似五叶花,迎接西来一袈裟;
山水育灵钟秀气,武功禅定世人夸。
游塔林
宝塔巍巍矗如林,德流千载慕高僧;
幽林芳草护灵骨,浊世典型示儿孙。
礼达摩祖师洞
寒岩敬礼达摩洞,壁影犹存功夫深;
梁武不解真圣谛,横江一苇度迷情。
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为传播世界禅文化的基地,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当时印度高僧跋陀到洛阳,受到北魏孝文帝的礼敬,为他建寺于登封少室山的丛林,名少林寺。南朝梁武帝时(公元520年),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华,先到金陵,晤梁武帝,话不相契,遂渡江到少林寺,面壁九年,传授禅法,为中国禅宗第一代祖师。
北周武帝灭佛(公元573年),驱僧毁寺,少林寺受到破坏。
清末以后,由于社会动荡,少林寺又逐渐衰落。1928年3月军阀混战,少林寺的主要建筑如天王殿、大雄殿、鼓楼等都被军阀石友三付之一炬,断壁颓垣,瓦砾堆积,破败不堪。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借口扫荡游击队,又将逐步修复的少林寺进行破坏。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少林寺屡加修缮,逐步恢复各殿堂。但文革期间,又被其他单位占用,受到损坏。文革后,宗教政策落实,经过寺僧努力,恢复管理使用权,在党中央和地方政府领导的支持和海内外佛教徒的关心帮助下,少林寺面貌一新,成为国内国外佛教文化交流和旅游的胜地。
少林寺虽历经破坏,但在隋、唐、宋、元、明各个朝代,都受到朝廷和信众的重视和培修。达摩祖师不但传授禅法,又传授了独特的武功,故少林寺以禅法和武功名扬天下。唐朝建立之初,秦王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战役中,少林僧人昙宗等13人助战有功,受到唐王的赏赐和优厚待遇。明朝,戚继光征伐倭寇,少林寺僧兵曾出力参助。抗战期间,五台山和少林寺僧人都曾参加游击队,抗击日本侵略军,这是书写在历史上光辉的一页,体现了僧人热爱祖国,保卫江山的崇高精神。
由达摩祖师传授的禅法,递演到唐代,成为中国独特的禅宗。禅宗传播到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在近代又传播到欧美,影响了欧美人的精神生活,也引起思想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禅学著作如雨后春笋,不断问世。
少林寺传承的拳术,其拳法高低错落,变化多端,虚实并用,刚柔相济,风格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数年前圆寂的四川省江油县的海灯法师,七岁启蒙学武,曾拜少林寺武僧汝峰、丹岩为师,得少林武术真传。其所学并擅长的“梅花桩精拳”、“二指禅”、“童子功”,被武术界称为“三绝”,为海内外所称颂。故目前在国内外言武功必宗少林。当然,流行于江湖的,也有借名进行招摇撞骗的伪少林武功,应在取缔之列。
以武术锻炼增强人民体质,有益于健康,并保证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和安定,这是少林寺千年来贡献的一面,是不可磨灭的。
我们佛教徒以有河南洛阳第一座寺院——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卓锡的白马寺;又有河南登封禅宗祖庭少林寺,向本国、向世界传播佛教文化,净化人心,维护和平,发扬大乘精神,为无上光荣。
二、达摩禅法传承
根据禅宗有关典籍不同的记载,达摩传法于慧可,曾说有两首偈语。一首是: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第二首是:
外息诸缘,
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
可以入道。”
前一首,明显指出达摩到中国来是传授佛陀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之法,唯此以心传心之法,才能祛除和救度痴迷,契证妙觉明心,并预计二百年后,禅宗将分成五个支派,流传后世。
后一首,是指禅宗修心方法的十六字心传。“外息诸缘”,指六根不为六尘所转,熄灭攀缘追求,此即守根功夫。“内心无喘”指内心保持不动的定力,消除虚妄分别,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正念相续,即护意功夫。如此守根护意,内心才能如墙壁一般的坚固不动,能开悟智慧,证得三身四智的佛果。
《楞严经》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一首偈语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
此偈以守根保持忆佛念佛的正念“护意”而入于禅定,得到开悟,进一步入于香光庄严之境(佛性与般若)。前第二首十六字传法偈正契合和发扬了此种妙义,在中国成为念佛禅。
据《续高僧传》、《传法正宗记》、《楞伽师资记》、《菩提达摩传》等书记载,达摩曾教授弟子昙琳以“二入四行”之道。
二入即“理入”和“行入”。“理入”谓籍教悟宗,舍妄归真,入于禅定,坚住不移,无有虚妄分别,与理冥符,名为“理入”。“行入”者即于实践中修四种行。一报怨行:谓修行人能忆念宿因,忍受冤苦,逢苦不忧,不怨天尤人,不以冤报冤,而以德报怨,冤亲平等,心胸广大,与理相应。二随缘行:谓苦乐之果,皆从缘而有,应随缘而受,无憎无爱,无得无失,不喜不忧,八风不动,冥顺于道。三无所求行:谓观世事幻化,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有漏皆苦,一切皆空,无可留恋,断除追求的贪心,即永绝生死的根本。四称法行:谓法性离垢清净,无我性空,此即真如实相之法。于六度行中,不取诸相,迁相去执,即与此法性相合,能利益众生,庄严国土,成就菩提。此四种行,包括各种修行法门。
达摩曾以《楞伽经》授予慧可,谓此经是如来心地法门。极谈法要,可以对世间众生开示悟入。五祖弘忍以后,因六祖慧能闻《金刚经》而悟道,禅门受持的是《金刚经》。据历史看,从达摩到五祖,都是宗门禅,又名如来清净禅。即扫除妄念,把心恢复到如其本来,即名如来,才是真正的佛。从六祖开始,提倡“外不着相名禅,内心不乱名定”,体现了《金刚经》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的精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搬柴运水,不著于相,都是禅境,修行不拘于文字,不囿于形式,是为祖师禅。从如来禅到祖师禅,是中国禅宗的发展,但都不违背佛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以心传心的微妙旨趣。
三、少林寺特点是禅
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了,现在我们讨论它的历史地位,我认为少林寺是禅不是拳。尽管一般人认为,少林武功甲天下,但这是近现代的事。少林寺在历史上的特点是禅不是拳,不能以武来代禅,不能以武来掩盖禅。我们知道,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成为禅宗的第一代祖师,自达摩祖师以后一二百年的发展,一花开五叶,禅宗发展成五家,后来又衍为七派,少林寺因而成了禅宗的祖庭。我们看少林寺的塔林,原来很多,经过灾难后还保存了二百多座。这些塔不完全是武师的塔,主要是禅师的塔。所以从历史上说少林寺应该是禅不是拳。赵朴老对此也曾加以肯定,我也有同样的看法。
那么从今天来讲,少林寺应如何发挥它的作用呢?我的看法,还是应该以禅为主,以拳为辅。现在从郑州到登封,到少林寺,一路上看到很多武术学校,当然这是个好现象,社会上注重武术、提倡武术,能增进人民身体的健康,也可以自卫,也可以用于保护国家社会的安全,从这方面说是它的好处。但假若是偏于这方面,就容易忽略少林寺的历史地位,使少林寺应该发挥的作用不能发挥出来。就此来说,还是应该坚持以禅为主,以武为辅。
少林寺既然是禅宗的祖庭,现在缺乏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庄严宏伟的禅堂,比如现在厦门南普陀寺就专门修了一座禅堂,十分庄严宏伟。目前佛门是普遍的参禅不足,少林寺既然以禅著称,应该有个庄严宏伟的禅堂。
除了有禅堂外,还应该有参禅的人,还应该有讲教的人。为什么讲教?本来禅宗的祖师禅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明心,见性成佛。但是达到祖师禅有个过渡的如来禅,由如来禅方能过渡到祖师禅。如来禅是借教悟宗,还是不能离开经教。离开经教的禅,就好像盲人骑瞎马,没有目标,盲修瞎练,就像指月不能离开指来指月亮。你要渡船到彼岸,你不能离开船,你要是没到彼岸,离开了船,你就要掉到水里头!所以不能离开经教。因此我建议,在少林寺,除了建立庄严宏伟的禅堂以外,还应该有教理院,或者培训班的组织,对青年僧人、护法居士讲些教理,使大家成为教理的内行。
要成为教理的内行,要懂教理,就是讲理,讲理和参禅实修应该结合起来。除了教理实修的禅以外,才讲武功,或者抽一点时间,把少林武术传承下来,发挥出来。这对于增进我们的体质,对于增加人民的健康的要求是一致的。这样,少林寺就可以发挥作用,继承历史的传统,以禅为主,以武为辅。佛门弟子一定不能忽略教义的研究,我们佛教三藏十二部教典,博大精深,如汪洋大海,不懂是不行的。
禅宗祖庭少林寺,应该得到维护和充实,不只是武功,对修禅的人才也应该大力培养,禅的文化设施应该补充,禅的修持应该加强,如是推广到国内外各地,使禅学文化光大发扬,对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禅学研究目的
禅是一种历史,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人们的生活应该说离不开禅。如果人们拥有了禅,那么将会有这几种情况。
有了禅的熏陶和修持后,提高了人们的意境。对语文、诗歌、音乐、绘画、雕刻、建筑,乃至哲学、伦理、道德等,都丰富了内容,提高了境界。禅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发挥了人们的创造力,成为东方文化的特点,为西方学术界所珍视,所学习。
(一)人们散乱的心,必须依禅来收束;污染的心,必须依禅来熄灭;烦恼的心,必须依禅来对治。禅如甘露,使人们得到清凉;禅如时雨,使万物得到滋生。禅使人们驱除内心黑暗,使心地光明,目标远大。已故佛学者王恩洋先生在所著《人生学·人生之实相》一篇中曾说:“天高云淡,水碧山青,逍遥夫无涯之境,放旷夫广邈之乡;以天地为庐,以日月为明,以万象为徒侣,洋洋乎自得,飘飘乎若仙。透视人间宫室之居,庐幕之宅,何以异乎鸟系藩笼,兽入陷阱,人闭牢狱,而尸陈冢间也耶!”
这种境界,是具有慧眼者的境界,非有旷达胸襟,活泼泼、光灼灼无挂无碍的禅之解脱精神,不能达到。
(二)目前的世界,正存在着一股浊流,道德沦亡,环境污染,战争讹诈,人心惶惶。如何净化人心,使世界安宁,维护和平,是每个中国人和佛教徒面对的重大问题。阐扬禅的文化,继承和发扬禅宗祖师的精神,以对治当代道德的沉沦,重建新的人生观,表现人的价值,已成为禅学者和所有佛教徒的重任。
古人谈禅、论禅、行禅、坐禅,一为修心养性,二为汲取灵感,运禅于创作之中,做出更好的作品。现代人谈禅、论禅,除了此二者之外,还将禅作为一种纯学术研究,禅学研究成为一个时髦的学术课题。但是我觉得我们学术研究应该有个主心骨,不能为学术而学术。我们研究科学,目的是从事科学建设,研究社会科学,目的是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就是使我们国家人民富强起来,更进一步说就是实现世界和平。没有这个目的,研究科学,研究哲学干什么呢?佛学也是社会科学和哲学部分之一。今天谈到研究禅,为什么要研究,总有个目的,这个目的我以为就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中提倡的以真、善、美反对假、恶、丑,我觉得这是我们今天的中心问题。
我们的社会主义现在发展得很好,改革开放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那就是假、恶、丑。现在有些老年人都说,风气不好,权钱交易,拜金主义,这就是假、恶、丑的东西。我们今天研究佛学、禅学,借研究的机会,如何发扬真、善、美的精神,使人们走真、善、美的道路,使我们的研究对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我的认识是这样的,提倡真、善、美,反对假、丑、恶,使人们都能提高德行,提高理性认识,从而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贡献。精神文明推动物质文明,我们国家就会繁荣昌盛,这是我们的大前提。
从这个方面来研究禅,就有了它的目的了,就有了它的意义了,那就不是为学术而学术,为研究而研究了。现在就我所体会的禅简单讲一下,抛砖引玉,请专家指教。
第一点是德性论。我们的高僧大德讲禅不是空讲,是以德性为主的。你看过去历史上高僧大德,在山间林下,一根禅杖、一双草鞋、一只钵盂,少欲知足,淡泊一生,其中都深含德性。过去的头陀行,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一日三餐变两餐,都有它的道理。这中间更有德性在里头,其中的内容是相当多的。
第二点是认识论。这个认识不是一般的认识论,我们讲科学的认识,讲普通的、一般的认识,都离不开眼、耳、鼻、舌、身,离不开感觉,由感觉到知觉,由思想到概念,离不开感觉。到了概念的阶段,就是我们的意识境界了。这个意识境界,由感觉而来。那么它就被限定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以内,我们五官所感觉,有一定空间,有一定时间,而且经常在变化,因此,由感觉产生的理性认识一般来说都是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也是变化不实的。理性认识并不能彻底认识宇宙的真理,不能透彻了解宇宙万象,简单地说就是如此。
禅宗的认识则不同,佛经里所说的现观、现证,或者叫做开悟,则是超越意识的意识了,所以说它不可思议。思是意识的思,议是语言的议。这种境界,不经过一定的修行,一定的体验,是不能达到的。
这就说到了禅宗的过三关。像禅宗祖庭天童寺、高旻寺,讲参禅过三关,禅堂过三关是要经过一定的时间的。
三关的第一关就是截断众流,彻底死掉世俗心,把虚妄意识上的东西死掉,所谓大死一番。第二关,涵盖乾坤,谓忘我、我所,进入虚空,契证本来真如,了达诸法空性,彻悟宇宙真谛。第三关,随波逐流,反转过来看世间上的事情,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即洞察法相,虽处世俗,而不为世俗所染污,虽随波逐流,而不为波流所沉没。
太虚大师修禅有他的阶段,他早年忽略讲德性,后来他学经论,持戒律,在普陀闭关,通经开悟。那么假使他不读经论,不持戒,不在普陀闭关,他也就得不到这个境界。
他的境界是什么呢?简单的讲,最初就是由俗入真,开悟以后,又回真向俗。由俗入真,就相当于三关中的一关;回真向俗,相当于第三关。二谛融通,世出世间结合起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广度众生,大做佛事,所以太虚大师在学术方面,在发挥人间佛教方面,在提倡社会慈善文化教育方面,在爱国爱教方面,是很有成绩的。假如他没有经过参禅的由俗入真,回真向俗就办不到。这个意思,是说禅宗由认识到实践的阶段,也可以用以说明实践论。所以我要说的第三点是实践论。
这个实践论如何实践,西藏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讲得很清楚,天台宗《摩诃止观》也讲得很清楚。宗喀巴大师说,修禅有个准备阶段,第一对于世俗要有远离心,要放得下;第二少欲知足;第三要断杂务,杂务不能太多了;第四就是要调食;第五最重要,要清净尸罗,即要守戒。佛法的修行就是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没有戒,你休想习禅定。为什么呢?一般的人都是被财、色、名、利缠绕,心静不下来,静不下来如何修定呢?所以首先必须经过守戒的过程。戒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先决条件,然后才能参禅。
就天台宗来说,习禅的基础要守戒,断五欲,去五盖;要调身、调息、调心,要有这些条件,没有这些条件就不能参禅。对禅是什么、由修禅达到什么目的,如果还不了解,只是隔靴搔痒,那么也就认识不到禅的真正面目。
第四点是现实论。禅与现实是能结合起来的,假如我们经过修禅持定到了开悟以后,对于现实一切就会认识得清清楚楚,就会在开悟的心灵中获得最高的智慧,而以这样一个胸怀做出的行动,就是大乘境界的广度众生、利国利民的菩萨行。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最后一行叫称法行,就是这个境界。
为什么叫称法行呢?就是我们的一切行动都与真如实相,与涅槃,与菩萨行完全是相应的。什么是行动呢?在佛家来说,五戒、十善、八正道、六度、四摄等,凡是有利于人民的行动,都是顺于真如的道理,顺于如来佛性的道理,这个就叫做称法行。称法行就是最现实的行动,最实际的行为,最有利于国家人民的行为。我们参禅学修行,目的是解脱。声闻、独觉行是自修,以后修菩萨行,经过禅定境界,结合达摩祖师的称法行,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利国利民,广度众生,使人间实现真善美,这就是我们的最高目标。
(此文刊登在《中国嵩山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国际禅学研讨会论文集》)
- 正如法师:禅是什么?
- 仁清法师:“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是什么意思?
- 仁清法师:什么是禅?
- 正慈法师:“禅”是正确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良好的状态
- 惟贤法师:日常修行过程中,如何磨掉习气?
- 正慈法师:什么是禅?整个人安静下来就是禅
- 纯一法师:经书有字禅无字
- 惟觉法师:禅就是保持当下这一念心
- 惟贤法师:佛家慈悲与世俗善良有何不同?
- 净慧法师:赵州禅的一些特点
- 惟贤法师:如何才能降魔?
- 惟贤法师:到底该怎样做个真正的三宝弟子,有哪些戒律?
- 惟贤法师:抄写佛经也是殊胜的修行法门
- 传印法师:传印长老:人间佛教的生活禅模式
- 惟贤法师:认识佛教 佛教不可单以宗教看待
- 惟贤法师:佛教慈善:与观世音菩萨一起布施
- 惟贤法师:从五方面解读玄奘法师的卓越成就
- 惟贤法师:佛弟子拥有快乐的秘密
- 惟贤法师:一个学佛者学佛的基本精神
- 惟贤法师:人间佛教也要注重三大传统和五个建设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师/庆裕:做真实的自己
- 慈庄法师: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觉真法师: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觉真法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觉真法师: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崇慈法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本源法师: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师: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静波法师:先告诉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别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济群法师: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
- 清净法师:供奉韦驮菩萨和伽蓝菩萨消除障缘
- 仁禅法师:五种适合绝大多数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与人生]妨碍善行,损耗钱财的六种过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汉传人物问答]学佛最终只是让自己和众生解脱吗?
- [佛化家庭]世间的孝有几种,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间最圆满的孝道?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佛与人生]放下过去,期待明天,对未来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学常识]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说四圣谛的目的
- [人物故事]济公是真实存在的吗?济颠和尚的神奇传说
- [禅宗文化]灵隐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刹灵隐寺介绍
- [黑茶]认识黑茶,黑茶的分类与营养功效
- [禅宗思想]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宗门故事]无上大法难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红茶
- [佛理禅机]知足不是得少为足
- [生活故事]因为有禅,所以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