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从古德行谊说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态度》
今天是我们在这里讲演佛学的第三天,也就是这次佛学演讲会的最后一天。第一天所讲的是:“从现实的世界说到佛教理想的世界”,第二天讲的是:“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出世的生活”。我们现在理想的世界已经有了,出世的生活也有了,所缺少的就是修持和实践,所以今天为各位讲的是:“从古德的行谊说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态度”。
古德的行谊是怎么样的情况呢?我现在先举几个大德的行谊,来做我们的榜样。
一.从清高朴素看古德的行谊
提起了有修行的高僧大德,我们首先想起他们清高的人格,他们朴素的行谊。南北朝的僧稠大师,有一天,齐国的文宣帝特地来拜访他,他却坐着不肯到门外迎接,弟子们就对他说:“今天来的是皇帝,请师父屈驾到门外去迎接一下吧!”僧稠大师仍然坐着,连动都不动一下,齐文宣帝并不因此而责怪僧稠大师。
皇帝走了以后,僧稠大师说:“告诉你们,并不是我喜欢在皇帝面前摆架子,不去迎接他,因为过去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宾头卢颇罗堕尊者,就因为到门外七步去迎接优填王,致使优填王失国七年,才又恢复王位。我身为人天师范,我不愿出去迎接齐文宣帝而使他损了福德,我坐在这里,祈求他国基巩固,对他已经是太尊敬了!”
现在的泰国,不管你身份如何,只要出家披上袈裟,虽是国王将相,也要对你顶礼致敬;同样的,假如地位尊贵如僧皇的出家人,只要脱去袈裟,也就跟平民一样了。
从僧稠大师不迎接帝王的事迹,及佛教国家信徒恭敬三宝的行为看来,我们在家学佛的居士,也就不必要求出家人对我们的礼敬了!
住在赵州的从谂禅师,有一天赵王来拜访他,走到他的床前,他仍不起床,就睡在床上说:“我因为出家吃素,营养不好,而且年纪又老了,没有气力起来迎接你,非常抱歉。”赵王一听,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对他更生起恭敬的心,回去以后,命令手下将军备办非常厚重的礼物,送去供养从谂禅师。
将军到时,禅师立即走到门外去迎接他。将军去了以后,门下弟子们觉得很奇怪,就请问师父说:“先前帝王拜访时,师父不下床,现在一位将军来了,师父却反而到门口迎接他,跟他讲话,这不是轻重颠倒吗?”禅师回答说:“对上等的人来见我,我就睡在床上来迎接他,我要以本来面目对他;对中等人我就坐在客堂和他见面;对下等人我就走到门外去迎接他,因为我要用世俗人的礼貌去对他。”
隋朝的道悦禅师,因为朱粲造反,他洗劫寺庙以后,不知前面路途如何走法,要求道悦禅师带路,道悦禅师坐着不动,朱粲怒斥说:“怎么不走?”回答说:“我是比丘,不是带路的人。”朱粲说:“你是比丘,好!”说着就把手上大刀按在禅师的脖子上,继续说:“你要头吗?”道悦禅师说:“头可以不要,但是脚跟是我的根本,我不能改变我的根本。”
像从谂禅师不迎帝王,道悦禅师不为叛贼引路,这不是说明僧宝僧格的高尚吗?
明朝的憨山大师,十二岁出家,十九岁受戒,受戒以后,背上生了严重的疮,医生束手无策,只好求助于三宝,心中对着佛陀发愿,要虔诵《华严经》十部,希望忏悔业障,愿发了以后,不可思议,背上的疮不药而愈了。背痛好了以后,大概有一个月的时间,觉得很奇怪,每天的生活,好像梦游一样,对世间的种种荣辱毁誉,都不放在心上,甚至在街上,眼睛瞪得大大的,也看不到人,也看不到房子,这个时候,他的心,已经栖息于另外一个世界了。
憨山大师本是住在江南,气候温和,他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修行,不容易刻苦自励,因此,他想到北方寒冷的气候去磨炼自己。到了北方,天气严寒,单薄的衣服难以支持,北方的人见到他心生不忍,就说:“这个和尚好可怜啊!只有这件单薄的衣服,穷得这样子。”憨山大师听了就说:“不可以把我看成那么贫穷,我有三衣一钵,就足以抵过万钟的富贵。”
古德们视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因此,我们能对物质减少一分,我们的人格就能升高一分;我们对世间的情念减少一分,我们的道念就能增加一分。
二.从忍让谦虚看古德的行谊
有一位白隐禅师,非常有德行,门徒也很多,距离他的寺院不远,有一个开布店的人家,生一女儿,他们全家都是白隐禅师的信徒。可是这位女儿却和一位行为不很正当的年轻人,发生了男女暧昧的关系,还没有出嫁就要做妈妈,实在很没有面子,做父亲的就一再逼问女儿,到底是和谁造的孽?女儿深怕一讲出来,他的男朋友会被父亲打死,所以一直不讲,但在经不起父亲的逼问之下,她忽然念头一动,爸爸是最相信白隐禅师的,因此就说:“爸爸!我肚子里的小孩是跟白隐禅师有的。”爸爸一听到女儿的话,整个人就像天崩地裂一般,万料不到竟有这样的事,虽然是最敬重的白隐禅师,也是怒气冲冲的拿着木棒,找到白隐禅师,不由分说的痛打一顿,被打得莫名其妙的白隐禅师说:“什么事啊?什么事啊?”
“你这个坏家伙,你和我女儿的事,你都还不知道吗?”
“我和你的女儿什么事啊?”
“哼!你还耍赖!”说着,对着白隐禅师又是一顿毒打。
白隐禅师也觉得不太对劲,但仔细一想对方的话,也就明白一些端倪了,他想,这个时候辩论也没有用,而且又是关系着一个女孩子的名节,唉!算了,算了!
到了小孩呱呱落地以后,女儿的父亲,就把小孩抱到寺院一掼,丢给白隐禅师说:“这就是你的孽种,交还给你!”白隐禅师赶快把小孩抱起来。
从此白隐禅师就做了这小孩的褓姆,天天带着小孩化缘奶汁,到处遭受辱骂与耻笑:“这个坏和尚啊!”“这个不正经的和尚啊!”甚至被打,但是白隐禅师不论受到如何糟蹋,仍然希望把这小孩带大。
在这以前,小姐的男朋友早已吓得逃跑到他乡外地去了,过了好几年,回来找到了小姐,就问起过去的事儿现在怎么样了?小姐说:“你这个没心肝的人,你走了,丢下了我,我没有办法,只好说这个小孩是跟白隐禅师有的。”
年轻人一听马上说:“你怎么可以诬蔑禅师呢?他也是我的师父。唉!我们真是罪过罪过!现在怎么办呢?”
小姐说:“我们只好赶快去向白隐禅师忏悔吧!”
经过女儿表明事实真相,小姐的父母亲心里感到无限的懊悔,立刻带着全家大小,向白隐禅师陪罪忏悔,说明了小孩不是他的,而是女儿和另外那位青年的。
白隐禅师听了以后,一点也没有觉得委屈与生气,只简单的说:“噢!这小孩是你们的,那你们就抱回去吧!”
受侮辱、受委屈,一点也不辩论,这种忍辱,实在不容易,我们被人冤枉,受到委屈,没有关系,时间会为我们洗清一切,任何人冤枉我、欺侮我,因果、佛菩萨不会冤枉我、欺侮我。
汐止弥勒内院,有一位肉身不坏的慈航菩萨。他在世时,有一次,亲自为我说了一段他自己的故事,虽然事隔二十年,但我到现在一直记得很清楚。我们两个人,吃过晚饭以后,在一棵树下,他对我说:“你看,我这么胖,肚子这么大,人家都笑我像弥勒菩萨,但是我过去并不是这样,身材很瘦,怎么会胖起来的呢?
“有一年,我在福州参加传戒的戒期,我当了执事,有一次上厕所去解手,匆忙之间,忘了带卫生纸,但大陆丛林的厕所很大,一个接着一个,我就对边上的一个人说:“喂!你有没有纸?”边上那个人扬手递过纸来,我顺手一接,发觉竟是这个家伙用过了的,害我捉了一手的大便,这也没有话讲,谁叫我不带纸呢?
“后来戒期完了,我分了八十块银洋,放在包袱里,准备搬家,刚好拿卫生纸给我的那个家伙在那里,他也要帮我搬,等搬好了行李以后,发觉银洋少了很多,无可怀疑的,一定是这个家伙动了手脚。在那个时候,银洋的价值是很大的,但是我心里想,钱用完了,还可以再得到,一个人的名节一旦毁了,就等于一生都完了,为了这一点,算了!算了!也就不再追究了,并且反过来再拿剩下来的几个银洋给他。后来这个人有了很多钱,买这个,买那个,别人就怀疑他的钱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但我一直都没有道出这个底细,从此以后,我就一直胖起来了。”
忍耐,是一种阴德,可以增加福报。所以,假如有人欺侮你、冤枉你,你不但不必伤心,而且要感到欢喜,因为他为你送来了福德。
翻译经典的鸠摩罗什大师,他最初跟随蒲达多出家,也就是他学习小乘佛法的师父,后来鸠摩罗什又学习大乘佛法,蒲达多知道了以后,反拜他为师,成为大乘小乘互为师父的美谈。
从古代大德他们的行谊,以真理为师,从不计较名位,这种忍让,这种谦虚,多么值得我们仿效!
三.从处世泰然看古德的行谊
民国,有一位圆瑛法师讲经非常有名。过去讲经不像现在有讲台、麦克风、写黑板,是一种开大座的讲法,讲经开始,要有信徒代表迎请法师,讲完经以后,维那师要说:“打引磬,送法师回寮!”等于国宾要离开时,放礼炮来送他一样。有一次讲经圆满了,维那师有些紧张,原来是“打引磬,送法师回寮”,竟然呼成:“打法师,送引磬回寮!”圆瑛法师很了不起,他听到了维那师这么一喊,马上回答说:“不用打,我自己回去!”一个大师他们处世泰然,不论好坏,总是一笑置之!
浮山法远禅师到一个寺院里去挂单。古代,凡是挂单,必须从苦行单做起,例如行堂、典座等。法远禅师一进寺院,就请了典座(煮饭烧菜)的执事,平时寺里饮食很差,好不容易有这么一天,住持和尚不在寺中,法远禅师就煮了一些面食给大家吃,这一吃就吃出麻烦来了。
住持和尚一回来,开口就问:“是谁将我常住上的油面给大家吃啊?”法远禅师认了,住持和尚说:“你怎么可以随便擅作主张,你要负责赔偿!”结算一下,法远禅师的三衣一钵变卖了钱都不够还,住持和尚赶他走,法远不走,住持又提水泼他,也不走,法远禅师对着住持和尚说:“我千里迢迢,不辞辛劳,为的就是参学访道,怎么一桶冷水就要将我泼走呢?”
但住持和尚又不肯给他房间,他只好盘坐在大门口的走廊上过夜,半个月后,住持和尚看见了又说:“走廊也是我的地方,付我的房租钱!”这一下可不得了,旧账未还,新债又来。
虽然是不尽人情的一再折磨一位参学者,但是后来接掌这个寺院住持和尚的,就是这一位法远禅师。现在的人,都经不起人情冷暖的考验,也经不起折磨考验,所以从古代大德的行谊看来,我们知道,他们对世间好坏都能处之泰然,也因此才能成为一代大师。
四.从忠孝勇敢看古德的行谊
宋朝有一位道楷禅师,他的德行节操也是难能可贵,有一次,皇帝要赏赐紫袈裟给他,并封号为定照禅师,道楷因视功名富贵如浮云,所以不肯接受。皇上再派开封府尹李孝寿说明皇上奖赏的意思,他仍然不肯接受。皇帝生气了,派人去捉拿,严重处罚,使者知道道楷是很忠诚的人,借故问说:“禅师身体有病吧?”道楷说:“没有。”使者又说:“只要说有病,就可以不受处罚了!”道楷说:“我怎么可以说身体不好来欺骗皇上,而希望获免受罚呢?不可以的。”
对一般人来说,有皇帝要颁发奖赏给他,那真是求之不得的事,而道楷禅师却保持着修道高操的风范,莲池大师曾赞叹道楷禅师说:“荣及而辞,人所难也;辞而致罚,受罚而不欺,不曰难中之难乎!”他的清高,以及无欺的勇敢精神,真是令人敬佩不已!
晋朝法遇法师,事奉道安大师为师,是位大根器的人,有四百多人跟随他学习佛法,其中一位游方僧喝酒,法遇知道以后,只加以处罚而没有迁单开除,道安大师听到这件事,认为犯了佛门严重的戒规,不严格执行戒法,如何领众竖立法幢?所以立刻准备竹筒,内中装一竹杖,派人送给法遇,法遇打开竹筒看见竹杖,知道是为了喝酒这件事,远劳师父忧虑,心中惭愧万分,马上敲钟集众,供起香案,自己伏在地上,请维那师用竹杖鞭打,代替道安大师处罚自己训众不严的过错。
这种事情,若是换了现代的年轻和尚,一定先打碎竹筒,折断竹杖,然后就是:“哼!这个老家伙,太爱管闲事了。”回想古代大德,他们那种尊师重道,孝敬师长,勇于认错的态度,为我们所应学习的地方。
唐朝贞观初年,朝廷下令,凡是不经政府许可而私下度人出家者,判死刑。有许多私自剃度的和尚,就逃到法冲法师处避难,引起粮食缺乏,法冲就亲自到县府去,告诉县官,如果要判死刑,我可以顶替众人的罪,但若是能布施道粮,一定会得到很大的福报。官府受到他的勇敢与大义所感动,冒犯法网周济粮食给他。
为了个人的利益,容易生起勇气;为大众的利益,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勇气就会有所计较了,古代大德常常为了大众的利益,为了佛法的延续,表现勇敢的精神,甚至牺牲生命都在所不惜。
看了古德们的行谊,接着就要谈谈我们应有的修持态度。在座诸位至少有数千人之多,当然你们有很多是信佛很久的老信徒,也有才入佛门不久的学者,现在把我个人一些想法贡献给各位参考:
一.在观念上应有的修持态度
在我个人修行或教学的体验中,我认为观念的正确与否,对一切修行或事业,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的观念,好比八正道中的正见,如果观念不正,则无论信仰也好,求法也好,甚至做人处事,都会因为观念不正确,而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我认为学佛修持,有四种观念必须先要具备:
(一)佛教重于寺庙
当今不少佛教信徒只知道护持师父,不知道护持教团,就是知道护持寺院教团,也不知道护持佛教。
出家僧众知道为寺院辛劳,但不知道为佛教奉献。只要他们住的寺院信徒多,一切顺利就算了,此外佛教与他们好像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到处的寺院都有办法,就是佛教会没有办法。
目前佛教中的寺院,有的非但对佛教提不出贡献,反而成为复兴佛教的累赘者也不在少数。现在是寺院靠佛教而存在,佛教并不能因寺院而有所兴隆。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先认识佛教比寺院重要。
(二)大众重于自己
佛法是一个重视大众的宗教,佛陀也常说大众所在才是佛陀慧命所在之处。没有大众,就没有佛国。经中告诉我们:“要学佛道,先结人缘。”这说明了佛教重视大众的福利,不重视大众,那一切就都不是佛法了。
大陆上的丛林选任住持时,第一个条件就是看他有没有供养心,有供养心的人,他才会注意大众的利益。遗憾的是今日佛教信徒,只知道供养自己的皈依师父,不知道护持僧团大众;佛教僧众只知道自己的拥有,不知道全佛教的前途。所以吾人今日学佛修持,应先具有的观念是:大众第一,自己第二!佛教第一,寺院第二!
(三)护法重于护人
今日佛教,护法的人少,护师的人多;护佛的人少,护神的人多;护教的人少,护人的人多;护道的人少,护情的人多。现在佛教到处都以人为中心,不以法为中心。佛法需要的,不易引起大家的注意;师父需要的,信徒们争先恐后的护持。遗憾的是少数师父们不推动佛教的教育、佛教的文化、佛教的慈善事业等,师父需要的只是一个寺院的利益,甚至只要个人的利益。佛教的四依: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尤以依法不依人,为当前佛教徒在观念上首应建立的修持态度。
(四)退让重于争取
佛法告诉我们凡事要忍辱,名利之前要退让三分,不幸的是我们今天没有学到佛法的退让,仍然一如世法的争取,甚至为了争权夺利,不惜公堂相见。
我过去担任一个县的佛教支会理事长,那个县里,二十所佛教寺院,一半以上有产权纠纷,究其原因固然由于僧众不注重法制权益登记,本省地方人士好管寺庙财产也是最大原因。退让不够,争取获得的东西,容易发生纠纷。有一首偈语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低了头,就能看见水中天;退了步,就能把秧插满田,这实在是耐人寻味的话。
二.在生活上应有的修持态度
我们不以物质生活为满足,要进一步探究精神的生活;我们不想以世乐为乐,一心希望以佛法为乐。所以在生活上我提出四点我们应有的修持态度:
(一)精神重于物质
不用说,佛教对现实生活中的物质享受,多少是有一些排斥的。这也并不是说全部离开物质,完全不重视衣食住行。物质生活是离开不了的,但是完全生活在物质里,就会被物质所囚,所以我们要扩大精神领域,我们才能超越物质的生活。
已经学佛的人,仍然天天计较衣食的好坏,行住的讲究,以物质为重的生活,怎能体会精神的世界呢?后唐的全付禅师,力辞朝廷颁赐的袈裟,使臣奉命再往,他仍推辞说:“吾非饰让也,恐后人效吾而逞欲也。”佛教中的大德,精神世界富有了,就不再介意外境物质的有无了。像希迁禅师以石头为家,像大梅禅师以松子为食,像高峰禅师冬夏一衲,像大随禅师八十行脚,这些大德,不管肉体上怎么困苦,物质上怎么贫乏,他们仍然坚持精神胜过一切,这就是学佛修持的受用。
学佛修持,不是不要物质,主要的是做到精神重于物质,因为这样才能在生活里做自己的主人!
(二)修行重于言说
中国自明清以来,佛教徒们都非常理解佛法,谈玄说妙,差不多都能把佛法说得头头是道。遗憾的是大都没有实证的功夫。一个对于宗教没有实际体验的人,其言行难免不会走样。比方说,念佛,你曾有过一心不乱的境界;参禅,你曾有过心境合一的时际;礼拜,你感到庄严的人格升华;诵经,你对佛法有大信心,生大尊敬。除了这些形式的修持外,你对横逆境界有大忍耐,不生退心;你对芸芸众生,慈悲喜舍,毫不悭吝;在五欲之前,能去除贪念;在气恨之时,能去除嗔心。可惜多少会讲佛法的人,就是不能实践佛法。说到一丈,不如行到一尺,佛法不是像哲学一般的供我们谈论,主要的是在生活上表现出佛法的行持,这个行持是在行住坐卧之中,不在言说之间。
(三)不变重于随缘
在佛教里常听到两句话:“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不变宗旨而能随缘行道,随缘生活而能不变所宗,这实在是很好的修行。但是,不变的人养成墨守成规,增加我执法执,反而成为佛法复兴的障碍;随缘的人有了这美好的随缘借口,甚至坏事做尽,他说这是随缘。像随缘俗化,随缘堕落,不如还是坚持佛法的戒律,不变为好。
千余年来,佛法太随顺世间,太肯随缘了,到今日已成为社会化的佛法,可是我们所希望的是用佛法化导社会,不可为社会所化。佛法做人的基本五戒是不变的,佛法的四谛十二因缘是不变的,菩萨道的六度是不变的,慈悲心、菩提心是不变的。变,是把坏的变为好的,不是把好的变为坏的。我们佛教徒现在主要的课题,是把佛教的本来精神,本来面目,实现在人间社会,但我们不可忘记自己的立场,一味的随缘,在随缘中要不变所宗才是最重要的。
(四)法乐重于世乐
信佛学佛,不是为了受苦而来的,信佛学佛是为了追寻快乐而来的。我们千万不要误会,以为信佛学佛以后,佛教就要我们不要吃好的,不要穿好的,五欲不可贪,六尘不可染,进一步的还要行布施,学忍辱,有人说如此一来不信佛不学佛还好,一信佛一学佛,反而太吃亏了。其实佛法不是叫我们不要快乐,佛法是重法乐不重世乐的,世间欲乐不去一分,佛法法乐就不能增加一分。世乐是短暂的,是染污的,信佛学佛的人不知道体证法乐,不知道从慈悲布施、忍辱行道,以及各种修持法门中去体证快乐,实在是非常可惜的事。
在僧团里,多少出家学道的人,远离故乡,抛弃亲人,过着简单的云水或茅蓬的生活,主要的原因正如经里说:“吾有法乐,不乐世俗之乐。”不能获得法乐而仍然喜欢世乐的人,他在佛法里就不能生根,所谓成长那就更谈不到了。
三.在世法上应有的修持态度
人生于世间,是不能离开世法的,就是佛法,也不能离开世法的,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既然吾人修学佛法,又不能离开世法,那么在世法里我们应抱持何种的修持态度呢?兹提出四点略作说明:
(一)法情重于人情
世法是依人情的,但佛法是不依人情的,常听人说:“佛教是不合人性的!”人情、人性佛法是当然不合的,因为超脱人情人性后,才能有道情佛性的。
佛教中甚至有人廉价出卖佛法而迁就人情。一位有钱有势的“护师”信徒,想要扶乩跳童,问他的皈依师父:“师父!我能扶乩吗?”师父却迎合说:“能扶!能扶!”另一个说:“师父!我生性欢喜吃牛肉、羊肉,可以吗?”师父会立刻说:“可以!可以!可以方便!”
“宁教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作人情”,宁可穷死、饿死,宁可不建寺院,没有信徒,也不可说出违背佛法的话,做出违背佛法的事。
唐朝的从谏大师,中年出家后就从未回家,过去俗家的孩子长大了,非常思念父亲,希望能见父亲一面,经过多方打听,知道父亲驻锡处,不畏千里跋涉,终于找到那个寺院,但因从小离开父亲,不知父亲的样子,刚巧,一个大和尚开门出来,他问道:“请问大德!从谏师父何在?”“你找他做什么?”“因为他是我的父亲!”从谏大师用手一指东边说:“在那边!”孩子走后,从谏大师把门一关再也不开了。
学佛的人,如果每事都在人情里周旋,当然就会离道很远,唯有把佛法看得比人情还重,才能获得佛法的利益!
(二)清淡重于攀缘
人情是很浓的,修道是很淡的,学佛修行的人,入门之时,先要学习过清淡的生活。
物质生活缺乏,不要太放在心上,要在心上找寻比物质更宝贵的东西;人情生活缺乏,不要太放在心上,要在心上找寻比人情更重要的法情。
不能安于清淡,就不能与佛法相应。不错,大乘佛法里有多采多姿丰富的内容,例如菩萨戴的是宝冠,挂的是璎珞,甚至佛界如琉璃世界、极乐世界那么富有,那么堂皇,但是那一切仍是从清淡中去庄严的。
现在的人欢喜学道,但又喜欢过世间攀缘的生活,可以说是极其矛盾的事!
(三)化他重于被化
出家弟子要化他,在家弟子也要化他。一般佛教徒以为只要我信佛皈依就好了,度众的热忱,总不如其他的外教。有一些佛弟子热心化他,但由于自己所信所修不够力量,不但不能化他,反而被他化去了。
有几位青年佛弟子,最初看他们对佛法也极其虔诚,但当他们有了异性朋友,男女婚嫁以后,往往随对方改信其他的异教去了。最初,也有一些道友提醒他,对方的信仰不同,或对方不够宗教情操,他总辩白说:“我是在度他啊!”但到最后,反而被他度走了。所以,化他非常重要,但化他也要有化他的力量,化他的力量不够,例如信心不够,定力不够,辩才不够,慧解不够,最好不要化他,免得被人化去了。
(四)有道重于有财
在世法上讲,人生最要紧的是有钱,但在佛法上讲,人生最重要的是有道。究竟是财重要呢?道重要呢?当然,在人间立场来讲,财也重要,道也重要。佛教大众如果没有净财,怎样去养众和度众呢?怎样去兴教立业呢?佛教大众如果没有道行,怎样去安身立命呢?怎样去超然解脱呢?虽然财和道都重要,但比较起来,吾人学佛修持,仍然是有道重于有财。
目前,赚钱的人多,办道的人少,因为现实的生活,钱比较重要。但是水、火、盗贼、贪官污吏、不肖子孙等五家共有的钱财,就算拥有它,也是烦恼重重,危险不已。财有用完的时候,道是受用不尽的。我个人很欢喜大家有钱,但我更希望大家有道。
四.在义理上应有的修持态度
吾人修持,应依法而修,圣言量就是我们修行的准则,所以学佛修行,必先通达佛法的基本义理,凡所修所行,如有佛法义理作为依据,则必定不会有什么差错。在无边的佛法义理里,我们应采取什么修持态度呢?兹分四点作为说明:
(一)融通重于宗派
佛教里有主张专宗修行一门深入的,专宗修行不错,但不能有宗派的争执。不管你是禅宗,他是净土宗,我是天台宗,但大家所修所学的都是佛法,应互相尊敬,不要互相非难,我个人觉得佛法义理融通比佛法宗派对立要好。
有一段笑话说,有一个师父两腿患了风湿病,就由两个徒弟轮流按摩,大徒弟按摩左腿,小徒弟按摩右腿,每次轮到师兄按摩时,师父就赞美师弟的按摩技术,轮到师弟按摩时,师父又说师兄按摩得怎么好,师兄弟二人每次听了满肚子不高兴。有一天机会来了,师兄知道师弟外出不在寺中,就把他按摩的右腿打断,让他回来按摩不到,师父也不会称赞他了;可是小师弟回来一看自己按摩的师父的右腿没有了,心想一定是师兄搞的鬼,好,我也把你按摩的左腿打断,看你以后怎样按摩?
两个徒弟为了互相嫉妒,逞一时之气,师父的两条腿没有了,被害的不是徒弟而是师父。现在修学禅宗的就批评念佛的人靠他力没有出息,修学净土宗的人又讥嘲参禅的会走火入魔,各宗派为了自己的教派而歧视别人,但损失究竟是谁呢?还是释迦牟尼佛,还是佛教啊!
经常有人问我是什么宗派?我出家的师承是属于临济宗的,但目前佛光山不属某一宗派,假如有人一定要问什么宗派,我们就说他是“释迦宗”吧!我不忍心把佛法分割,我们应融通佛法作整体的发扬!
(二)实证重于慧解
修学佛法,是需要慧解的,不重慧解,盲修瞎练是非常危险的。但是光在慧解上着力,在修持实证上没有功夫,所谓慧解也只是知识,和研究哲学差不多,不能获得宗教里的真正利益。
我所讲的实证,并不是到死后才能得到的,我认为今天学佛修行,今天就能够实证佛法。比方说,你今天知道学佛修行的人应有慈悲心,从现在开始就对人间展开无限的慈悲,不是立刻就能实证佛法了吗?现在懂得忍辱的力量,对一切怨仇陷害都能以平等忍去对待,这不是即刻就能实证佛法了吗?
我们既然信佛,又再发心修持,就要在生活里每日受用佛法。例如嘴边常挂着赞美别人的言词,就是奉行佛法言语布施;常体会出人我之间的因缘关系,就会悟出众生原是一体不可分的;勤劳服务,看起来是为别人,其实是为自己的;感恩恭敬,看起来是对人的,其实是自己受益的。
学佛的人,能够行解并重最好,否则,做个老实修行的人,千万不可只有世智辩聪,与己无益,与人也无益。
(三)信仰重于怀疑
佛法有时候从信仰入门,有时候也从怀疑入门。禅宗教育初学者,常常教他们要提起疑情来,佛法是不怕怀疑的,但是真正佛法仍然是信仰的人容易得到。经中也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又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虽然佛法里许多许多问题,并不阻扰你怀疑,但是在信仰上培养绝对的肯定,是契入佛门的重要问题。
佛陀的智慧深广无边,佛陀的说法也是深广无边,以一个浅知浅学的凡夫俗子,要对深广无边的佛法都能信受奉行,自然不是容易的事,但信仰而不怀疑,肯定一切而不否定一切,这是对佛法义理所应有的态度。
(四)普遍重于神圣
佛法义理,多少人都在有意无意间把它神秘化,例如说孕妇不能诵《金刚经》,家中死人或女人生产,佛像经书都不能给人看到,甚至有些寺庙,就是请购了《大藏经》,也说那是供养的不是给人阅读的,佛经太神化了,这是佛法不能普及的原因。
我们尊重佛法经书,我们更要把佛法普遍化起来。文言体的佛经一般人不容易看懂,有心人想用白话重新译经,维护传统的固然要反对,即使看不懂文言体佛经的人也认为白话经文不够庄严,不够神圣!
佛法是破除文字障的,想不到文字倒反而障碍了佛法的普遍化。修学佛法,在义理上,我们固然要知道佛法是非常神圣的,但佛法普遍化更是我们的希望!
这三天来,我从世界说到生活,从生活说到修行,不知能不能对各位提供些许的贡献。三天来,非常感谢各位,你们数千人不但冒着风雨来听讲,甚至有许多人站着没有座位,有的就坐在过道上,实在说比我站在这里还辛苦。风雨中的冷,冷在你们的身上,却冷在我的心上;站在墙壁边,酸在你们的腿上,却酸在我的心上。总之,非常非常感谢各位,我祈求三宝加被你们大家,人人家庭美满,福慧双增!
- 上一篇:星云大师《佛教奇人谭》
- 下一篇:星云大师《说梦的神奇》
- 昔生未了今须了,此生度取累生身的解释
-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的解释
- 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的解释
- 修桥铺路又斋僧,戒杀放生第一因的解释
- 滚滚红尘古路长,不知何事走他乡的解释
-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的解释
- 金鸭香消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的解释
- 天地销归何处去,微尘幻现奈他何的解释
- 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的解释
-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的解释
- 性定伏魔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的解释
- 多年古镜要磨功,垢尽尘消始得融的解释
- 梦里堆藏总是金,一场富贵喜难禁的解释
- 人来谤我我何当?且忍三分也无妨的解释
- 生死河边箇破舟,七穿八落半浮沉的解释
- 逆境来时顺境因,人情疏处道情亲的解释
-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的解释
- 怀恨难入菩提道,应修宽恕及慈悲的解释
- 闭关容易守关难,不肯修行总是闲的解释
-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的意思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发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
- 虚云老和尚:见佛、闻法、遇善知识之难
- 世上没有坏人坏事会怎样?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突破就会升华而解脱 否则即被束缚和困扰
- 什么是诽谤正法?
- 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