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摄生三愿

  弥陀摄生三愿

  信愿法师主讲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无上甚深本愿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弥陀真实意。

  佛因师,诸位莲友、居士大德,大家阿弥陀佛﹗

  今天,师父要向各位报告,阿弥陀佛要救尽十方每一位众生的悲心愿力,就是摄生三愿。摄,就是救度的意思;生,就是众生。

  阿弥陀佛所超发的四十八条大愿,其中有三条愿是要救度十方众生回归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叫做弥陀摄生三愿。摄生三愿就是︰第十八愿、第十九愿以及第二十愿。

  四十八大愿中,为何阿弥陀佛因地法藏菩萨要发这三条救度众生的心愿?

  因为十方众生的根性虽然千差万别,但是离不开自力修行、二力修行、他力修行这三类。

  所以阿弥陀佛为了救度他力的众生,而发了第十八愿;为了救度自力的众生,发了第十九愿;为了要救度二力的众生,发了第二十愿。

  我们在因地安心修行,所修的因,到底是相应第十八愿、或第十九愿、或第二十愿,我们必须要知道。因为佛法讲两个字“因果”,修因感果。

  我们所修的因,相应第十八愿,所得到的果,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实报土;所修的因,相应第十九愿、二十愿,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方便化土。所以在因地修行,必然要先了解我们入手起修,到底是修什么样的因,会得到什么样的果报。因果要清楚明了,这样信仰佛法才是智信,不是迷信

  我们一起来看第十八愿、第十九愿、与第二十愿的因愿文。

  第十八愿因愿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九愿因愿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不取正觉。

  第二十愿因愿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第十八愿、第十九愿、第二十愿,乃至四十八条大愿的每一愿,古来我们中国和日本的祖师大德对因愿文的立名,都各有不同。这里的摄生三愿,师父各列出了两种比较常用的因愿文的愿名。

  第十八有取“念佛往生愿”,也有取“十念必生愿”。第十九愿有取“修诸功德愿”,也有取“临终接引愿”。第二十愿有取“系念定生愿”,也有取“至心回向愿”。阿弥陀佛发这三条大愿,是要救尽十方每一位众生,所以我们在这三愿当中都看到有“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这两句话,说明他发愿成佛,就是要救度众生。

  在阿弥陀佛因地法藏古佛的慈悲心怀中,为要救尽众生,发了第十八愿与第十九、二十愿,这三愿必然有不同的地方。

  佛在因地发愿,是以真实心、慈悲心、平等心来发愿要救度众生,必然是希望十方每一个众生都能够得到究竟圆满的果报,被救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究竟圆满成佛。

  佛是果地上圆满的人,业尽情空,福慧圆满,智能究竟无上。如果一愿能够救度尽十方每一位众生,就不需要发两愿、三愿。所以阿弥陀佛因地法藏古佛发了三条愿,是因为众生有自力修行、他力修行、二力修行三种不等的根性。所以发这三愿要将十方每一位众生无一遗漏救到西方极乐世界。

  虽然十八、十九、二十愿都有“十方众生”这一句,但是机类不同。

  第十八愿的“十方众生”是指他力念佛的众生为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第十九愿的“十方众生”是以自力修行的众生为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第二十愿的“十方众生”是以二力修行的众生为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

  好比一个宴会,有主客、有陪宾。比如说,有居士要供养师父,请师父吃饭,总是会邀请其它居士莲友作陪。宴请师父是主客,莲友一起用餐就是陪宾。南无阿弥陀佛发了第十八愿要救度的主要对象是谁呢?当然是十方每一位众生,十方众生中,与十八愿相应的,就是他力念佛的众生。所以他力念佛的众生就是十八愿的主要机类。

  第十九愿,虽然阿弥陀佛同样要救尽十方每一位众生,但是哪一类十方众生会与第十九愿相应而被阿弥陀佛救度呢?自力修诸万行的众生。

  第二十愿,虽然阿弥陀佛同样要救尽十方每一位众生,但是哪一类十方众生会与第二十愿相应而被阿弥陀佛救度呢?二力念佛的众生。

  所以在因地修行,必需了解自己的起行到底是相应哪一愿,会得到什么样的果报,这是非常重要的。明了之后,修行之路,自然就清楚明白,不会迷迷糊糊。

  十八愿因愿文“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及十九愿“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二十愿的“至心回向,欲生我国”,同样的两句话八个字,其中却各有二字之差,是哪两个字呢?

  是十八愿的“信乐”,十九愿的“发愿”,二十愿的“回向”。其它六个字都一样,只有这两个字不一样,对不对?所以这两句话特别用粗黑体字标明,让大家更清楚。

  十八愿的至心『信乐』与十九愿的至心『发愿』,及二十愿的至心『回向』,有什么相似与相异之处呢?

  “至心信乐”的“信”,是信什么呢?是信后面“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愿力绝对救度。所以信有信的内容、意义、对象。一般念佛修学净土法门的人,每一天早课、晚课、或平课,都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虽是同念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但大家对往生大事有信心、有把握吗?阿弥陀佛因地法藏菩萨发愿修行,而成就这句果地上的德号,要救度因地的凡夫,如果我们称念这句佛号,不信受果号的因愿,就不是信佛了。

  所以在这里所讲的信,后面有一个“乐”字。乐就是高兴。信佛会产生内心的欢喜。欢喜什么?欢喜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毕竟成佛,是不是?诸位!我们来学佛修行,目的是为了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佛,是不是?是﹗我们学佛如果是为了作佛,我们知道念南无阿弥陀佛,乃至十念的称念,能够蒙阿弥陀佛慈悲愿力救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知道了,明了了,内心当然会法喜充满,会产生欢喜的相状。

  所以“信乐”就是信心欢喜。诸位在“至心信乐”旁边写一个“信”字,下面那一句“欲生我国”写个“愿”字,“乃至十念”写个“行”字。

  如果以第十八愿的三心,“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的信和行,用信愿行三资粮来配合,“信乐”就是信,“欲生我国”就是愿,“乃至十念”,就是行。“乃至十念”就是长在一生,短在一声十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叫做行,这是“乃至十念”这句话的意思。

  信、愿、行三资粮,站在阿弥陀佛发愿要救度众生的本位来看,阿弥陀佛发愿说︰“欲生我国”。站在我们众生要求往生西方的立场而论,就是“愿生彼国”。阿弥陀佛发“欲生我国”之愿,就是在召唤我们回归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实报土的众生,要怎幺样修行呢?──就是下面行“乃至十念”的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信受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回归西方极乐世界的心愿,信佛本愿,要起什么样的行呢?一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乃至十念”的行,有信、有愿、有行。信行一体,得到什么样的果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依佛本愿故”,依后面“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言绝对救度。法藏菩萨誓言︰如果我没有办法救度乃至十念的众生,回归我西方佛国,我就不成佛道。

  法藏菩萨的成佛,必然是十方众生“乃至十念”的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被他救度完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望,这样法藏菩萨才有成佛的可能。法藏菩萨已经成佛了,《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里面都讲到法藏菩萨成佛已经十劫。法藏菩萨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十劫是非常长久的时间。

  十劫之前,成就了“南无阿弥陀佛”佛道的法藏菩萨,成佛的名号就叫“南无阿弥陀佛”。十方每一位众生,无论在家出家,无论上圣下凡,无论男女老幼,无论善人恶人,无论上智下愚,都是十方众生之一,都是法藏菩萨慈悲怜悯要救度的众生。法藏菩萨成佛的同时,成就了十方每一位众生,“乃至十念”就决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往生与法藏菩萨的成佛是一体两面,同时成就。

  十方众生,如果信受本愿,“乃至十念”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而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条大愿包括第十八愿,就不能成就。

  法藏菩萨四十八条大愿的任何一愿无法成就,法藏菩萨就不能成佛。不成佛,当然就无法成就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就没有果地上的德号“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

  我们非常清楚肯定,我们就是第十八愿因愿文中的“十方众生”之一,是不是?世尊在《无量寿经》下卷,对法藏菩萨所超发的十八愿做解释,就是十八愿成就文,世尊开示说︰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世尊对法藏菩萨第十八愿“十方众生”这一句的解释是“诸有众生”。

  “诸有”这两个字,是指三界二十五有的凡夫众生。

  诸位!我们是三界凡夫众生,原来三界二十五有的凡夫众生,才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主要怜悯要救度的对象,就是师父刚才所比喻的宴会中的主客,不是陪客。既然阿弥陀佛主要怜悯要救度的对象是凡夫众生,而凡夫众生有贪、嗔、痴的三毒烦恼否?有﹗我们有执着、妄想业障否?有﹗这些在阿弥陀佛因地法藏古佛的究竟圆满智能中,都将我们众生的心性、因果、烦恼、妄想、执着,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佛的智能,观所有一切众生,如看手掌中的庵摩罗果,非常清楚明白。所以凡夫就是有烦恼、妄想、执着,阿弥陀佛才发了第十八愿,要救度我们这样的众生。他主动用他果地的本愿名号,要救度我们、成就我们。他会要求众生念到没有烦恼、没有妄想、没有执着,断除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才救度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吗?会这样要求我们吗?不会的﹗如果会的话,因愿文绝对不会用“乃至十念”的“乃至”这两个字。可是,因愿文是法藏古佛所发,“乃至”这两个字隐藏了无尽的大慈、无限的大悲。

  “乃至十念”诸位!我们若看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善导大师解释说︰“乃至十念”是长在一生、短在一声十声的念佛。

  长在一生的念佛,如果平常虔诚、勇猛、精进念佛,或许可以断烦恼、去无明也说不定。

  但,如果只有短在一声十声的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有办法断烦恼吗?有办法伏诸烦恼吗?有办法断除无明吗?没有办法﹗

  诸位!我们看《观经》第十六观,下品下生的机类,就是一生作尽五逆十恶,到了临命终才遇到善知识,方便善巧,安慰开示,教他念十声的南无阿弥陀佛。这位平生作了五逆十恶的人,临命终才遇到殊胜的法缘,受善知识的开示,依教奉行,称念十声的南无阿弥陀佛。在称念这十声的南无阿弥陀佛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念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于念念中,灭除了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我们看《观经》的这段经文,原来在彰显第十八愿“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愿力大悲不弃的救度。诸位!平生做五逆十恶的人,临命终才念了十声的南无阿弥陀佛,若说念佛的功夫,他念十声的佛号,哪有什么念佛的功夫可言?可是他念了十声的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竟然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依照因果律来论,平生造了五逆十恶的人,必然是要堕入恶道长劫受苦。可是使得必堕三途恶道的人不堕三途,是他自己修行的功夫吗?不是﹗是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的灭罪威神功德力,使得必堕恶道之人,因念佛故,乘佛愿力,必定往生。五逆十恶者,一生做尽了恶业,必堕地狱,却于临命终短短念了十声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只不过是几秒钟的时间,就能往生极乐世界。以平生的罪业而论,一生造恶已非常的深重,一生造净业只有念十声的阿弥陀佛而已,非常的轻微。可是竟然一生造尽逆恶之罪,不堕地狱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何缘故?因为称念十声的南无阿弥陀佛。为何称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因地法藏菩萨所超发的誓言,第十八愿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不是?是啊!

  诸位!要知道原来往生的道理,是依靠佛的愿力,不是逆恶之人修行的功夫。使必堕地狱的逆恶之人不堕地狱,就是因为这句佛号的灭罪威神功德力。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任何一项逆罪都是要堕无间地狱,何况造尽了五逆罪、十恶罪。所以我们看第十八愿,确确实实是法藏古佛慈悲怜悯一切众生,誓言要以果地上的名号,摄尽十方每一位众生。所以这一愿是阿弥陀佛的真实愿,是我们众生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因愿。

  所以我们知道第十八愿的愿心、愿意,知道第十八愿注重在“信”,信后面的“行”,念南无阿弥陀佛,是“乃至十念”的称念。

  “乃至十念”,──乃至平生的称念,乃至临终的称念,连造五逆十恶罪的逆恶众生,临终十念的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平常没有造五逆十恶,而且平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怎么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啊﹗所以“乃至十念”,──不论平生,不论临终;不论生前,不论死后;不论善人,不论恶人;不论上智,不论下凡;不论圣人,不论凡夫;都是十方众生,“乃至十念”决定可以往生的对象。

  因此,当我们了解并领纳信受第十八愿的精髓--「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而后一生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报佛救度之深恩,当娑婆缘尽,自然而然往生西方--回归弥陀本有的家乡;只因【深信】阿弥陀佛慈悲的誓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无条件的绝对救度。而疑心念佛者,与佛愿不相应,故生彼化土。因此以第十八愿而言,如果没有【信心】念佛,就不构成往生报土的条件。

  十八愿的往生果报是报土,十九愿与二十愿的往生果报是化土。请看十九愿“修诸功德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旁边写个“行”字),至心发愿(写个“信”字),欲生我国(写个“愿”字)。

  我们将十八、十九愿来做个比较︰十八愿的信、愿、行与十九愿的信、愿、行,其次第不一样。十八愿,“至心信乐”在前,“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在后。“信”在前,“愿”、“行”在后。十九愿就不一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要先“行”诸功德,这个“诸功德”就是修戒定慧六度万行。戒定慧是圣道门修学的三大纲领,要守戒,守戒的目的是得定,得定才能开发如来智能。所以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修六度万行的必要条件。六度万行,不论参禅、修密,不论天台、华严、三论,都是属于“诸功德”的范围。所以不论修学哪一宗、哪一派、哪一法、哪一门无非都是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的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们修净土念佛的人,同样也是有这份菩提心。念佛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菩提心,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开示说,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发菩提心。所以第十九愿注重在“愿”。如果“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而不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构成被南无阿弥陀佛以第十九愿救度的条件。所以要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欲生我国”。所以“行”在前面,“信”与“愿”在后面。

  “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不取正觉。”在这里有两个字很关键:“假令”。“假令”这两个字是不定之词,意思是如果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发愿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构成临命终时,被阿弥陀佛与诸大众(这个大众就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围绕在这个修十九愿行者的面前,“现其人前”,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十九愿一般我们所知道的都是讲“临终接引愿”。

  我们修行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会现前。为何修学净土,我们常听说是当生成就法门?我们也可以从十九愿看出这个含义,因为十九愿这句“临寿终时”,“临寿终”是已经断气了或是还没有断气?还没断气。是死了或是还没死?还没有死。还没死才叫做“临寿终时”,还没死就是当生。如果断气了,死了,在中阴身,或是已经投生去六道了,就叫来生、次生了。所以我们将来要去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是在这一口气还在的时候,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现前。

  十九愿是自力“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机类,阿弥陀佛尚且在他临命终时来接引,何况我们修学十八愿的行者,平生就信仰阿弥陀佛的愿力,一向专称阿弥陀佛佛名,与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的机类,当然不用等到死后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我们平常听到法师开示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现前当下的事情。是不是?可是,如果我们不从十八愿或十九愿因愿文深入了解,我们就不知道这句话的道理。所以往生不是死后才往生,不是失去了这个色身肉体后才往生,是现前当下就能往生。

  所以不用千念万念一直求临命终那一念的正念,才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求临命终的正念,倒不如求现前平生业成。临命终大多数人,都是痛苦而亡,意外死亡还是比较少,天灾、人祸、地变,突然间的意外,譬如九二一大地震,譬如飞机爆炸,这类意外总是较少。以临终痛苦之时和平时身体健康比较,哪一种情形之下你比较有办法正念?当然是平时身体健康的时候。所以佛要救度众生,哪有说众生平时一切顺遂,正念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这个不算;临命终病苦,起一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正念,这样才算,才要救度你?有这样的佛吗?没有。

  《观经》中说的下品下生逆恶之人,临终十念往生,是因为他一生得遇佛号的因缘,是在临终要死的时候才遇到,所以那个时候才临终而往生。那我们是不是临终才得遇这句佛号的众生?不是﹗我们是现前平生就得遇,所以平生就能往生了,不是一定要千念万念,临命终那一念的正念,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平生的正念,平生往生;临终的正念,临终往生,只是得遇这句本愿名号的因缘时节有所不同而已。

  所以十九愿的众生,在临终的时候,如果平生所修的“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而“至心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得到南无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现前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十九愿如以信愿行三资粮来配合,注重在“愿”。

  好,看第二十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写个“行”字),至心回向(写个“信”字),欲生我国(写个“愿”字)。

  二十愿与十八愿再来较量。二十愿,“行”在前面,“信”与“愿”在后面;十八愿,“信”在前面,“愿”与“行”在后面。

  所以我们看十八愿与十九愿、二十愿,是不是“信”与“行”有前后之别。对不对?

  所以我们看十八愿因愿文,无造作,信前行后,毫无疑心。十九愿与二十愿,就有造作,行前信后,还有疑心。为什么这幺说?因为十八愿的信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信”的前面就是“十方众生”,无条件。十九愿的“至心发愿”,前面的“十方众生”中间还有“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行,对不对?

  所以十九愿的众生,他信佛的“信”是建立在哪里?建立在他自已的修行“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之上。如果他的菩提心退失,如果他“修诸功德”的行有所懈怠,内心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安心。

  所以我们看圣道门的行者,往往都能看到︰如果认真虔诚诵经、拜忏、持咒、守戒,总是离不开六度万行,不论哪一宗、哪一派、哪一行都是如此。如果精进用功,就觉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希望;如果懈怠了,没有做早课、晚课,就觉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希望渺茫,对不对?

  那个心是怎样的相状?起起伏伏、忐忑不安。他对佛的信心,是建立在他“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行上面。

  二十愿的行者同样是这种心,“植诸德本”就是行,“植诸德本”这个诸德之本,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功德之本。因为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是阿弥陀佛因地法藏菩萨,在不可思议兆载永劫,修诸六度万行圆满所成就的,是诸善万行的总功德之本,所以才叫做“诸德本”。

  “植”就是种植,种植这句佛号的诸德本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念佛,行念佛行。我们为什么肯定植诸德本,就是念佛的修行呢?因为愿文前面有“闻我名号”这一句。有没有?听闻了这句名号南无阿弥陀佛,“系念我国”,在阿弥陀佛的心中说“系念我国”,在我们凡夫的立场,就是向往西方极乐世界,“愿生彼国”。

  《阿弥陀经》中,世尊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为什么世尊要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的庄严呢?就是要让我们向往西方极乐世界殊胜快乐,我们才会想要求生。

  如果西方极乐世界像我们娑婆世界,有生老病死,有天灾人祸,有烦恼痛苦,有种种的无明烦恼。诸位!你会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当然不想。如果西方极乐世界像娑婆世界这幺痛苦,你会想去吗?你一定不会想去。所以《阿弥陀经》中世尊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没有世间的任何痛苦,只有究竟圆满的快乐,所以才叫做极乐世界。

  所以苦乐相较之下,众生自然会有所取舍,对痛苦的事情厌离,不要痛苦;对快乐的事情,会去追求。所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如果没有苦乐相较,凡夫就没有取舍之心。这是世尊大慈大悲要诱引众生欣求西方,才在经教之中跟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众生听闻这句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向往西方极乐世界,而植诸德本的念佛。

  二十愿的念佛与十八愿的念佛一样吗?不一样。如果一样,法藏菩萨发一个愿就好了,不用发两个愿。佛的智能究竟圆满,会发虚愿、赘愿吗?不会。注意,第十八愿的念佛“乃至十念”,“行”是建立在哪里?建立在前面的“至心信乐”,对不对?“行”建立在“信”的基础上。但二十愿的“行”是建立在“信”之上吗?不是。因为在二十愿“植诸德本”的行与“十方众生”中间,还有“闻我名号,系念我国”这两句话。是听闻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念佛,念佛之后生起信愿之心,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念佛,是要将所念的名号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庄严自己的净土,所以回向偈说:“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二十愿的回向,就是这样,将念佛的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庄严我们在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法藏菩萨不可思议兆载永劫,修诸六度万行所庄严而成,已经究竟圆满了,需要我们众生再去回向庄严吗?不需要。所以我们回向庄严的,是我们在西方极乐世界的化土。所以二十愿注重回向。如果二十愿“植诸德本”的念佛没有回向,就不构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要件。因此二十愿念佛回向与十八愿的念佛信心,有信心念佛与疑心念佛的差别。

  综合十八、十九、二十愿,我们知道十八愿是信前行后,念佛时没有疑心。念佛没有疑心和有疑心,因不一样,将来临终之缘就不一样,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果报也不一样。因不一样,缘不一样,果当然不一样,这是佛法的因果定律。

  所以我们念佛,是相应十八愿的念佛,或十九愿的念佛,或二十愿的念佛?我们要问自己。这三个愿,若以念佛来作个结论:

  十八愿的念佛就是他力念佛,十九愿的念佛就是自力念佛,二十愿的念佛就是二力念佛。

  十八愿是真实愿,十九愿、二十愿是方便愿。为什么这幺说?我们看这摄生三愿当中,哪一愿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愿力?十八愿,对不对?这摄生三愿,唯有十八愿誓言“十方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法藏菩萨如果不能救度你,往生我西方极乐世界,我就不成佛。

  所以十八愿才是万修万人去的法门,才是阿弥陀佛万无漏一、大悲不弃、绝对救度的心愿。因为十九愿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建立在“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之上。十方众生之中,精进的少,懈怠的多;发菩提心的少,退菩提心的多。为什么修行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就是因为退失了道心。

  二十愿也一样,如果早晚虔诚念佛用功,乃至平时佛珠拿着“南无阿弥陀佛……”这样虔诚念佛、精进用功的人,就觉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较有把握;反之,则忐忑不安。这是因为将信心建立在自己的念佛修行之上,以自己之「行」为往生枢纽,如果精进,就觉得较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懈怠,就觉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希望渺茫,完全忽略了佛要救度众生的大慈悲心。因此这种人对南无阿弥陀佛的愿力救度,还存有怀疑心,这就是世尊在《无量寿经》正宗分的后面说到疑惑佛智的情形。疑惑佛智的人,就往生到胎宫疑城。

  十八愿是真实愿,除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言,能够证实为真实愿外,在善导大师的著作《观经四帖疏》玄义分,善导大师也这样开示:

  “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这段开示,说法藏菩萨发了四十八愿,一一愿都说第十八愿。为什么说四十八大愿都说第十八愿?

  因为没有十八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绝对救度,其它四十七愿就没有意义。比如说,第一国无恶道愿,法藏菩萨誓言,他成就的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如果十方众生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清净、殊胜、微妙、快乐,没有三恶道,对我们来说有利益吗?没有利益,对不对。其它四十几愿同样是如此。我们念佛往生,依靠十八愿“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愿力的绝对救度,而使得其它四十七愿的每一愿和我们都有绝对密切的关系。

  比如说,第五愿至第十愿是六神通愿。我们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有了六神通愿,我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神通广大、智能究竟。阿弥陀佛的每一大愿,都与我们有很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第十八愿,念佛一定往生的愿,请问阿弥陀佛的六神通和我们有关系吗?没有关系。我们没有办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娑婆世界,请问我们有六神通吗?没有。

  我们是烦恼浊中的凡夫众生,随业流转。所以对众生来说,最主要是决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决定十方众生能往生、大悲不弃的救度,就是第十八愿。为什么我们要强调十八愿?为什么我们要弘扬十八愿?因为希望大家决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法藏菩萨所发的十八、十九、二十愿同样念佛,但法藏菩萨的悲心,无非不论是自力、二力、他力念佛的众生,同样都能被救度。法藏菩萨的智能,对众生心性的了解,一清二楚。所以发十八真实愿来救度他力念佛的众生,发十九方便愿救度自力念佛的众生,发二十方便愿救度二力念佛的众生。

  所以我们要了解真实与方便。虽然我们凡夫众生因地安心起行,有真实与方便,但在法藏菩萨救度众生的心怀当中,真实与方便都是要救度众生,只要我们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决定能够成就佛道。

  所以在《阿弥陀经》中,世尊跟我们开示︰“众生生者,皆是阿碑跋致”。阿碑跋致就是三不退转的大菩萨,决定成就佛道。只是修因感果,他力因与自力因所得到的果报(报土与化土)有所差别,成佛的速度有快有慢而已。

  十八愿是真实弘愿门,是净土门的真门。十九愿是方便要门,是圣道门。二十愿是方便真门,净土门的假门。

  我们要了解,十八愿的弘愿门,十九愿的要门,二十愿的真门,是根据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所科判。

  十八愿的弘愿门,是什么意思呢?弘就是很广大。很广大的愿力,要救度尽十方每一位众生,所以叫做弘愿门,净土门中的真门。真门就是佛真心要摄尽众生的悲愿,所以叫做真。

  十九愿,因为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修行,所以属于圣道门,是方便要门。要门是什么意思呢?圣道门修诸三无漏学︰戒、定、慧,或者六度万行,都离不开《观经》世尊所讲的十六观。十六观,前面十三观是定观,修定善;后面三观是散观,修散善,离不开这定善与散善。定善与散善自力诸行的往生,是转入弘愿门的重要门户,所以叫做要门。

  二十愿是净土门的假门。假与真,是相对的话。假,就是以自力修行的心念南无阿弥陀佛,站在众生虚假之心的立场,怀疑佛智的念佛,叫做假。

  比较而言,第十八愿的真,站在众生立场来说,信受佛愿就是真心;没有信受佛愿,怀疑佛智,就是假心。所以净土门的假门就是这个意思。

  二十愿的机类,同样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所念的这句名号都是真实,但因机的造作之心不同,而存有疑心。刚才说过,二十愿的众生,是闻到名号之后,念佛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敢完完全全投入阿弥陀佛的慈悲愿海之中,所以对往生大事仍究忐忑不安。

  我们通常看自力、二力念佛的人,都是一半靠自己,一半靠佛力。一边念佛靠自己用功念佛的功夫,一边靠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的救度。

  这种心仍然存有疑心,这种心不同于第十八愿的修行,他力念佛的心。

  以三愿配三经,十八愿是《无量寿经》所开说,十九愿是《观无量寿经》所开说,二十愿是《阿弥陀经》所开说。

  当然这净土三经,就《观经》与《阿弥陀经》来说,古德判有显义与隐义。就显义来看,《无量寿经》在三经当中,他的份量较多,有两卷,所以称作《大经》;《阿弥陀经》虽然性质与《无量寿经》相同,但是他的份量较少,对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介绍比较简要,只有一卷,所以称作《小经》。我们常称作《大经》、《小经》,《大本》、《小本》。

  《无量寿经》两卷,上卷介绍法藏菩萨发愿修行、成佛的因果;下卷介绍众生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菩萨、成就佛道的果报。所以上卷说阿弥陀佛成佛的因果,下卷说众生念佛成佛的因果。

  以《无量寿经》来讲,是法的真实,在彰显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当中,我们知道十八愿是真实愿。所以十八愿是《无量寿经》所开说的。

  《观经》是因为韦提希夫人受到逆子阿阇世太子忤逆,将她关在皇宫内院。所以非常地忧愁苦闷,邀请世尊降临皇宫内院,为她开说西方极乐世界殊胜庄严。世尊在眉间放光,使十方每一个净土世界在光明之中影现。韦提希夫人看到十方净土世界虽然清净、微妙、快乐,但她选择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今乐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于是请问世尊往生之道。世尊才为她开说这十六观。《观经》开说因缘就是这样。韦提希夫人在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是判为凡夫众生,所以《观经》是在开显机类的真实。

  机类的真实是什么样的众生呢?就是烦恼厚重的众生。烦恼厚重的众生修诸定善与散善,无法成就,所以《观经》到了最后,世尊将《观经》这部教法咐嘱阿难流通的正行,不是修诸观行,是修什么行呢?念南无阿弥陀佛。《观经》世尊虽然说了定善十三观、散善三观,但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判︰世尊是为了要流通念南无阿弥陀佛而说《观经》。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说︰“上来虽说定散二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本来世尊开说《观经》的本意,是希望众生能念佛。虽然希望众生念佛,但十六观的定观,三观的散观,是包括一切圣道门的修行教法。所以十九愿的“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是《观经》所开说的。

  第二十愿︰“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念佛修行,是《阿弥陀经》所开说的。《阿弥陀经》中世尊说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生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段《阿弥陀经》的经文,大家都非常熟悉。所以二十愿的念佛,听闻名号,乃至若一日、若七日的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而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样往生。这是因为阿弥陀佛二十愿的愿力“不果遂者,不取正觉”的誓言救度故。如果十方的众生称念我的名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不能使他满足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愿果报,我就不成佛。“不果遂者”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二十愿念佛的众生没有回向,或不念佛,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不能。同样的道理,十九愿如果没有“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阿弥陀佛与大众会现其人前,迎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不会。同样的道理,十八愿如果没有信受阿弥陀佛的愿力,而“乃至十念”的念佛,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不会。

  所以了解因与果,我们在修因就不会迷糊,得果也很明白。

  第十八愿的机类是正定聚之机,十九愿是邪定聚之机,二十愿是不定聚之机。什么叫做正定聚?聚就是机类,决定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机类,叫做正定聚。以信受佛愿、乃至十念的念佛众生,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种机类叫做正定聚之机。所以十八愿“至心信乐”的念佛行者,念佛的心是欢喜心、感恩的心,图报佛恩佛德的心,不是求救、忐忑不安的心。

  但是十九愿、二十愿就还有求救的心,因为还有疑心。因为怀疑佛智,不同于十八愿的明信佛智。所以念佛的行,一样念南无阿弥陀佛,外在的相状一样,但内心对信佛的心会一样吗?绝对不一样。欢喜感恩念佛、往生决定的人,生死自在,对将来临命终不会怀疑;疑心念佛求救的人,如果念佛念得比较少,早晚课如果常缺课,内心就会担心害怕,会怕将来临命终能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师父经常讲,很多念佛的老菩萨,不曾听经闻法,不知道本愿的道理,不知道阿弥陀佛的悲心,不知道佛号绝对救度、决定往生的缘由。所以虽然虔诚念佛,佛号一天念好几万声,但是对往生还是没有信心。往往师父一问︰

  “老菩萨,你在念什么?”

  “在念南无阿弥陀佛。”

  “念南无阿弥陀佛要做什么?”

  “人家说,念佛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是要去西方。”

  “那你一天念多少?”

  “念很多,有空就念。”

  “那这样将来临命终,阿弥陀佛会来迎接你吗?”

  “我是想要去,可是不知道阿弥陀佛会不会来迎接我?”

  这就是什么呢?疑心。虽行念佛,但内心对佛充满怀疑不安。虽然怀疑不安,照样阿弥陀佛会来接引。所以有信本愿、没信本愿,只是你念佛的心,安与不安而已。要怎幺修因,就看自已如何抉择了。

  第十九愿,邪定聚之机。这个邪,不是邪恶,请不要误解。这个邪,是与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不相应,所以叫邪。因为执自力“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所以邪定聚之机是什么呢?修诸定善散善,自力诸行,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机类。有这种众生吗?有﹗很多。不想修净土念佛法门的人很多。师父就曾遇到这种人。这是真实的,亲自讲给师父听。我鼓励他念南无阿弥陀佛,修净土法门易行道,较稳当、较殊胜、较方便,契合末法时代工商社会,繁忙的在家居士修学。他怎幺跟师父回答呢?“我才不那幺没志气,念南无阿弥陀佛,修行自己修就好了,哪需要靠南无阿弥陀佛的愿力救度?”确实有这种众生。

  自力修行这种众生,十方之中也很多,但是大慈悲父阿弥陀佛对这一机类的众生仍然没有放弃,发十九愿要救这种执自力修诸六度万行的众生。佛的心实在是很慈悲啊﹗

  将十八愿与十九愿做个比较,师父认为,反而第十九愿的佛心更加慈悲。第十八愿是信受法藏菩萨以佛号要救尽众生的众生,与佛心相应。但十九愿就要救不相信这句名号绝对救度的众生。法藏菩萨成佛的佛号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是从因地修诸六度万行而成就的,但众生不信果地上的名号,要以自力修诸六度万行,与名号不相应,这样的机类,法藏菩萨仍然要救度他。这个悲心实在是真的大慈大悲。

  所以我们念赞佛偈,赞佛偈一念完,念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果我们不知道阿弥陀佛的佛心佛愿,是彻底的悲心,十方众生万无漏一的绝对救度,那我们念“南无大慈大悲”有何意义?知道这句名号是佛决定会救度我们的悲心愿力,我们念“南无大慈大悲”就心有所契、心有所依,凡夫的心与佛心,佛心与凡心就会相契相应。

  第二十愿是不定聚之机,为什么说不定?因为二十愿的机类虽念南无阿弥陀佛,但以自力心、以疑惑心称念。所以站在机的立场是虚假之心,而所念的这句名号南无阿弥陀佛是真实。但以虚假之心,念这句果地上所成就的真实德号,往生的信心,会回随着自己修行的勤懈而起浮,这样叫做不定。

  将他力名号作自力用,而积功累德的称念,因为是以自力心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叫做不定。此心不像十八愿他力心的机类,完完全全与名号相契相应。所以要了解十八愿正定聚之机,十九愿邪定聚之机,与二十愿不定聚之机。明白之后,诸位!你们起行是相应哪一机类,要清楚,要明白。

  第十八愿叫做福智藏,十九愿叫做福德藏,二十愿叫功德藏。为什么十八愿是福智藏?因为闻信名号含藏福德智能故。《无量寿经》的经文中,世尊跟我们说,明信佛智,就是有智能的人;疑惑佛智,就是没有智能的人。佛智是什么呢?就是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

  因为《无量寿经》在介绍阿弥陀佛因地法藏菩萨,如何发愿与修行而成佛,并成就了不可思议的名号功德──“南无阿弥陀佛”回施众生、惠以真实之力。这六个字,以佛的智能来说,是因地法藏古佛的心,是慈悲心、平等心、智能心,法藏菩萨安心起行,发愿修行,不同于我们凡夫众生的修行。佛的真心修行,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与我们凡夫夹带有贪、嗔、痴三毒烦恼修行,是天壤之别。所以我们凡夫的修行,在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中说,是“杂毒之善”、“虚假之行”。搀杂三毒烦恼贪嗔痴在修行,修行是好事,所以叫做善。假就不是用真心,是用意识心。所以修行的行仪虽然有,但心是意识心,所以叫做虚假之行。佛的心与行都是真心,所以名号六度万行的点点滴滴功德,都是真实,因此名号叫做万德洪名。阿弥陀佛因地法藏菩萨所修诸六度万行,圆满成就,就是为十方每一位众生而修的。所以名号就含藏了福德与智能。福慧双修,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句话。佛在因地修福修慧所成就的德号,含藏了福慧。

  十九愿为何叫做福德藏?因为是自力修行,诸行含藏福德。为何自力修诸六度万行没有智能呢?因为凡夫的修行是杂毒之善、虚假之行,所以没有功德,不是禅宗所说的从真心流露的功德。而凡夫是从哪里流露呢?从意识心、烦恼心所流露。正因如此,所以不称为功德,称为福德。

  我们布施时会夹带烦恼心布施。师父讲经时,经常讲一个实例,这是真实的,因为当时师父在场。有一位居士很发心,拿十万元要给某寺院住持修建寺院。此寺院老旧,必须整修。这位居士很发心,他为了要拋砖引玉,所以首先站起来说︰“我要发心十万元,给师父整修道场。”道场整修了,会更庄严,让大家学佛修行起欢喜心,拜佛念佛起庄严心。所以他就率先起来说︰“我不要用我的名字,我要用无名氏,三宝弟子无名氏,捐献十万元给师父建寺。”所以大家都知道出十万元的“无名氏”就是他。

  用“无名氏”也好,用他的名字也好,是不是还贪这个名?有没有烦恼心在其中?有﹗再来举第二个例子,也很平常。我们若常去寺院道场,就可看到许多椅子后面,都有名字“三宝弟子某某人” 捐献。有没有?有﹗

  再来这个例子也是事实。有一位居士,拿一笔善款给师父,请师父印经书。本愿山多年来流通经论到世界各国,乃至台湾,都是免费结缘流通。这位居士想发心,但是有一个条件︰师父我这笔善款给你印经书,你一定要在经书后面印上我的名字“三宝弟子某某人”,出善款多少钱印这部经。这种布施有没有夹带烦恼无明?有﹗

  这种布施是功德,还是福德?诸位!由这些例子我们就知道是福德。所以十九愿“修诸功德”,其实是福德。因为功德是从真如本性流露而出的。

  二十愿功德藏,因为自力所念的名号含藏功德故,虽然疑惑佛智以虚假之心念佛,但所念的这句名号含藏了真实功德,所以二十愿叫做功德藏。

  第十八愿叫做纯他力,十九愿叫做纯自力,二十愿是自力兼他力。

  第十八愿的念佛是他力的念佛,信心是他力的信心。因为十八愿的信心,是建立在后面的“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约上,这是难信之法。“乃至十念”长在一生、短在一声的念佛。长在一生的念佛,或许你较容易相信。一生念佛,四五十年,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容易相信。但是逆恶之人,一生如果念十声的佛号,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很难相信。所以净土法门是难信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竟。

  诸位!我们看周遭念佛的人,对念佛有信心比较多,还是没有信心的比较多?没有信心的较多。都在念佛,但是怕佛号念得不够,功夫不够,业障太重,怕临终没有正念,怕自身的罪业没有忏除,怕临终没有人助念,怕临终家属不能如理如法安排后事……,内心有太多的疑惑,都因不了解这一句佛号的本愿心。

  了解之后,信受了,自然就去除了疑,自然就能建立他力的信心。

  十九愿的行者因为执自力修行,“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因为信心是建立在自己的修行上,所以叫自力信心。二十愿的行者,自力兼靠佛力的救度,所以念佛是二力念佛,信心是二力的信心。

  第十八愿是他作我受,十九愿是自作自受,二十愿同样是自作自受。

  他作我受就是他因自果,比较不容易相信。所以《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的经末都说,净土法门是难信之法。因为他作我受这个“他”是阿弥陀佛,“我”是我们众生。阿弥陀佛的造作修因,使我们众生得到果报,他因自果。他力自摄的因果理念,一般圣道门的行者,较不容易起信。所以在这里师父打个比方,在座的,尤其诸位女众,当母亲的人,应该特别能体会师父现在的比喻:

  比如婴儿一生下来,他没有谋生的能力,甚至肚子饿了,自己要喝牛奶都没能力。天气冷想要穿衣服,也不会。天气热,想要脱衣服,也不会。那幺婴儿生下来之后,他肚子饿,或太冷太热,他连话都不会讲,只会“哇”一声,当妈妈的就知道孩子在哭了,赶紧看看,原来肚子饿了,赶紧帮他泡牛奶。这个婴儿连妈妈对他呵护照顾的爱心也无法体会,也不知道。当妈妈的,心疼孩子,知道他肚子饿,赶紧帮他泡牛奶。奶粉钱是谁赚的,难道是婴儿生下来就带一千万来给你,有吗?没有呀﹗是你辛辛苦苦打拼上班,工作赚来的。所以一切的付出,都是父母爱心的付出,无怨无悔。牛奶泡好之后,不知道牛奶会不会太冷或太热,所以滴在手上试试温度。太热怕喝了会烫到,太冷怕他喝了拉肚子,所以泡温温的。将这个哭闹的婴儿抱在怀中,牛奶一喂,这个孩子一喝到牛奶,不饿了,就不会吵闹哭泣。这个婴儿什么都不会,也不知道妈妈的爱心,也没有能力赚钱买奶粉,甚至连自己泡牛奶的能力都没有,只要他发出饿的信号,“哇”一声,所有一切造作、施设,都是当妈妈的心甘情愿来做,照顾得无微不至。这岂不是他作我受的理念吗?一切造作都是妈妈的造作,谁在享受果报?婴儿在享受这个果报。

  师父用这个凡情人伦世俗的道理比喻,就是要让你体会︰世间的母子之爱,不过是私爱而已,就有这种他作我受的道理,为何阿弥陀佛大慈悲父为我们众生所设施造作的一切,你不敢去承受,不敢接纳?

  阿弥陀佛对我们的爱,叫做慈悲。慈是予乐,悲是拔苦。我们最彻底的痛苦是生死大苦。所以弥陀慈父用名号来拔除我们的生死大苦。最究竟圆满的快乐,就是往生西方涅槃成佛的妙乐。以佛号接引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以名号来为我们拔苦予乐,这是彻底的大慈大悲。

  十八愿的精神,很多人不了解这个道理,不能接受。用母婴的关系来作比喻,佛的大爱相较于母亲的私爱,超过百千万亿倍。母亲的私爱,你敢接受,南无阿弥陀佛的大爱,为何你不敢接受?《无量寿经》中世尊开示说︰“我哀愍汝等诸天民众,甚于父母念子。”佛说我哀愍三界凡夫众生,是比父母思念儿女更多、更超越、更深广。

  所以我们以凡情来思惟佛的法情,我们就能够知道这句佛号,实在是阿弥陀佛对凡夫众生至极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的大慈大悲在哪里?就在这句佛号能够救我往生成佛,离苦得乐。不然,称念大慈大悲,哪有什么意思?

  十九愿自作自受,就是自因自果。自己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得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果报,所以叫做自力自摄。二十愿也是同样,二十愿自因当中夹带靠佛力,不同于十九愿,所以自因当中有自力与佛力,所得到的果报就不同于十九愿,虽然是同样的自力自摄。

  十八愿是从果向因之教,十九愿、二十愿是从因向果之教。

  从果向因之教,是以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德号,做为凡夫因地起修之因。有两句话,我们常常听到︰“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我们在因地修行,念佛是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果。我们在因地念佛,这句佛号就包含了阿弥陀佛修行圆满六度万行,果地上德号万善万行的总功德。所以用这句万德洪名佛号,做为凡夫因地起修之因,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在因地上以这句名号,他力心来修因感果,所得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果报,是真实报土。

  十九愿、二十愿是从因向果之教,在因地以自力心、二力心修因感果,所得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果报,是方便化土。

  所以他作我受,以果地上的德号,作因地的修因,与自作自受的因地,自力心修因感果,有这样的差别。

  刚才,我们比喻十八愿是他作我受,像母亲对婴儿的爱。那幺自作自受呢?自作自受,就比如已经成年了,有办法自己上班赚钱,有了收入,生活一切日常所需也有办法自己料理,这就是自因自果。从因向果之教,自因自果就是这样。二十愿则是靠自己也兼靠阿弥陀佛,就如同还在青少年时期,青少年时期没有谋生的能力。读书还靠父母辛苦赚钱,虽不像婴儿吃饭全靠父母,但读书还要父母费心,这就是二力的道理。

  第十八愿是信心回向,十九愿是修诸功德回向,二十愿是念佛功德回向。

  回向,是我们修净土法门的行者,很重要的一环。在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五门当中有“回向门”。我们每一天用功念佛修行,要回向。十九愿的回向,二十愿的回向,与十八愿的回向有什么异同,这也要清楚明白。

  回向的问题,多年来师父讲经说法,是最多人提问的。十八愿的回向,是信心的回向,古德称十八愿法门为“不回向法门”,所谓的“不回向法门”,千万不要误解。“不回向法门”不是没有回向,而是站在凡夫众生的立场,不以凡夫自力所修行的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是以佛所成就的诸善万行的名号总功德,作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修因,这个回向就叫做“信心回向”。因为信心是建立在“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基础之上,所以善导大师立十八愿的愿名是“念佛往生愿”。

  念佛就能往生。念多就以多念往生,念少就以少念往生;善人念,善人往生,恶人念,恶人往生;精进的念佛,精进往生,懈怠的念佛,懈怠往生;禅定的念佛,禅定往生,散乱的念佛,散乱往生;上智的人念佛,上智往生,下愚的人念佛,下愚往生;平生念佛,平生往生,临终念佛,临终往生;生前念佛,生前往生,中阴身死后念佛,中阴身死后念佛往生。就是这样才叫做“乃至十念”。

  佛的慈悲真正是大慈大悲。因此这样念佛的回向,是对南无阿弥陀佛完完全全的靠倒,完完全全的信受,完完全全的仰赖,领纳佛以名号回施众生作为我们往生功德的大慈悲心,这种回向叫“信心回向”。“信心回向”经典出处在哪里?在《无量寿经》世尊所讲的,明信佛智的人,就是领受信心回向的人。诸位看《无量寿经》便可以了解。

  十九愿的回向,因为是修诸功德,参禅就以参禅的功德回向,持咒就以持咒的功德回向,诵经就以诵经的功德回向,守戒就以守戒的功德回向。所以叫做修诸功德回向。

  二十愿的回向,就是将自己所念名号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我们平常所听的积功累德。修诸信、愿、行三资粮,积功累德的回向,这是相应二十愿念佛功德回向。

  第十八愿是平生业成,不期来迎,弥陀心光常摄受故。十九愿临终正念,期待来迎,弥陀心光不摄受故。二十愿同样临终正念,期待来迎,弥陀心光不常摄故。为何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受到阿弥陀佛心光照耀不同呢?为何十八愿阿弥陀佛的心光经常摄受?因为与佛心佛愿相契,受阿弥陀佛的不断光明摄取,叫做不断光明摄取不舍。在《观经》世尊讲,阿弥陀佛光明摄取众生,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阿弥陀佛的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的众生,摄取不舍。念佛的众生,就与阿弥陀佛要以本愿名号救度众生的愿心相应故,而被不断光明摄取不舍。

  十九愿自力修行,与本愿名号不相应故,二十愿虽然也是念佛的机类,所称念这句名号真实,但自力心、虚假心、疑惑佛智的心与佛心不相应故,所以不为阿弥陀佛的不断光明经常摄取。

  师父必须引用善导大师的著作来说明。善导大师在《般舟赞》开示︰“相好弥多八万四,一一光明照十方;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一一要普照十方的众生。什么样的众生被阿弥陀佛不断光明照摄呢?“唯觅念佛往生人”,觅,就是寻寻觅觅的“觅”。阿弥陀佛的光明找什么样的众生来摄取不舍呢?念佛往生的人,念南无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

  所以阿弥陀佛光明普摄这种众生,摄取不舍。《观经四帖疏》定善义,善导大师也说:“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阿弥陀佛的光明普照,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众生。所以修诸杂行的行者,疑惑佛智的行者,不被不断光明摄护故,平生虽然在修行,但是担心害怕临终阿弥陀佛不来接引,怕自己的业障深重,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期待临终正念。这十九愿与二十愿的行者充满了疑惑佛智的心,所以一生恐惧不安。

  我们听闻阿弥陀佛的本愿道理,彻底将我们的心仰靠在六字洪名的本愿力,必然消除这个疑惑,就相应于第十八愿。

  同样在念佛,十八愿靠佛力接引,报佛来迎,而且常来迎。十九愿与二十愿靠佛力接引,但是化佛来迎。第十八愿报佛来迎,是因为相信阿弥陀佛“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愿力绝对救度,与佛心佛愿相应。相应佛愿佛心故,当然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以他受用报身佛来迎接。不相应阿弥陀佛心佛愿,临命终阿弥陀佛就以化佛化菩萨来迎。

  诸位!看《观经》三辈往生经文,世尊讲得很详细,自然能明白。阿弥陀佛迎接我们十八愿信心念佛的行者,常来迎。古德有一首偈语说得很明白:

  极乐教主弥陀尊,随顺念佛诸众生,每日千遍来住处,欢喜踊跃无可比。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随顺众生,什么样子的众生?念佛的众生。念佛的众生,阿弥陀佛每日来他的住处千遍。一天二十四小时,阿弥陀佛看到你在念佛,去你家一千遍。你想想看是什么道理?就是你念佛,阿弥陀佛时时都在你身边。对不对?当然你就欢喜踊跃。不要说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大圣人,以师父是一个凡夫,有时候师父到居士的家,居士看到师父来,非常高兴:师父请坐﹗请坐﹗什么好东西都赶紧拿出来,泡最好的冻顶乌龙茶供养师父。阿弥陀佛每天去你们家一千遍,诸位高兴吗?必然是非常高兴。既然阿弥陀佛每天去你家一千遍,那还期待临命终阿弥陀佛来迎接你吗?不用了。那种不期待的心,就叫做“不期来迎”。“平生业成”,平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造作已经圆满成就了,哪里还要期待?这个心是安稳的心、欢喜的心、踊跃的心、安定的心,所以叫做“平生业成,不期来迎”。

  修十八愿是靠佛力接引,修十九、二十愿当然也是靠佛力接引。修十八愿是靠十八愿的愿力接引,修十九愿是靠十九愿的愿力接引,修二十愿是靠二十愿的愿力接引。所以无论自力、二力、他力修行的众生,都是靠佛力的接引。

  无论是圣道门、净土门,我们看超度的牌位,只要是往生的莲位,都一定写“佛力超度某某往生莲位”,对不对?你有看过牌位写“自力超度某某往生莲位”的吗?没有对不对?十多年来师父也没有看过有这样写的。

  一个已经失去色身肉体的人,需要靠佛力的超度。那幺,我们现在还有色身肉体,虽能修行,但同样要靠佛力的救度,是不是?怎幺能不靠佛力呢?

  十八愿念佛的心,是安心,全然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救度,没有丝毫自力的计度造作。十九愿修诸行的心不安,因仰仗自力修行功德故。二十愿二力念佛的心也不安,亦因仰仗自力念佛的工夫故。

  十八愿念佛的心,很安心,完全依靠阿弥陀佛愿力救度,欢喜踊跃,所以因愿文有“至心信乐”。“信乐”就是信心欢喜,成就文世尊说︰“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这“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得到什么样的果报呢?“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往生是信心欢喜,一念念佛,当下就得到,叫“即得”。所以往生不是临命终死后的事情,是现前当下的事情。

  十九愿修行的心为什么不安?因为十九愿的行者靠自己修行的功德。如果懈怠不用功,不精进拜佛、读经、持咒,不精严守戒,那他的心就很不安。

  “惨了﹗惨了﹗我不小心吃到一块猪肉,不知道可不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有人真的这样问师父。不小心吃到猪肉,怕无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力心在修行确实就是这样。二力的人虽然也在念佛,但是怕念佛的功夫不够。太多人问师父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在问︰

  “师父,我在念佛时会打妄想。”

  “这件事情你很烦恼吗?”

  “是啊﹗我怕念佛打妄想,不能伏断烦恼,不知能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你放心,师父跟你一样,我在念佛时也会打妄想。”

  在座诸位,不论在家出家,念佛不会打妄想的请举手﹗念佛不会打妄想的,只有坐在佛桌上的佛菩萨才有此能耐。凡夫就是会打妄想,有烦恼、有执着、有见思二惑,才叫凡夫。

  世尊十八愿的成就文说:“诸有众生”,而不是“不会打妄想的众生”。三界二十五有的凡夫众生,会不会打妄想?会啊﹗这种会打妄想的众生,才是阿弥陀佛慈悲怜悯,优先救度的对象。

  《观经四帖疏》里善导大师说︰“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悯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譬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常没的众生,就是三途六道的众生,常常沉沦在三途六道之中,凡夫众生就是会打妄想起烦恼,所以阿弥陀佛才发愿要以名号救度。所以不用怕,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安心念佛。

  十八愿是全靠佛号的功德成就往生,十九愿是全靠自行的功德成就往生,二十愿是自行兼靠佛号功德成就往生。十八愿的行者临终不需要助缘,很稳当。因为平生就业成了,往生在平生就成就了。所以临命终有助缘也好,没有助缘也无妨,都无碍往生。就是佛这种无论如何都要救度我们的大慈悲心,才能让我们彻底安心、信心念佛,不是吗?

  十九愿跟二十愿,临命终就需要助缘比较稳当,比如平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但有可能因临终病苦就退失了道心。有可能吗?有。

  台中有一位女居士,信佛、念佛七年,先生事业失败,她认为阿弥陀佛没有保佑,学佛念佛拜佛没什么用,所以退失了道心︰“阿弥陀佛都没有保佑,我虔诚的念佛,也行布施。为什么先生事业会失败?”这就是没有正知正见。所以自力念佛、二力念佛行者,很容易退失道心。临命终退失了道心,这个时候,若有善知识在旁边助念开示,会比较稳当。所以我们中国净土第二代祖师,善导大师他提倡临终的助念。

  确实,助念在我们现在末法时代是很重要的行仪。大家能发心为人助念,劝这些疑心、自力、二力的众生,信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实在功德无量。

  印光大师开示说︰“帮助一个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便是成就一个人成佛,功德何可思议!”希望大家能够多发心,但不是以此功德,作为自己积功累德往生的资粮,而是尽自己微薄之力,以报佛救度的深恩。

  第十八愿的行者,因信靠佛力,所以不怕任何死缘,正不正念,都往生故。十九愿的行者,深怕恶缘障难,失正念,不能往生故。

  第十八愿的行者,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往生真实报土。十九愿的行者,往生方便化土,一般讲的九品莲花,胎宫疑城。

  依《无量寿经》世尊的开示,西方极乐世界有两土,就是报土与化土。我们经常听到的“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一切国土分成四土,是根据天台宗的开山祖师智者大师批注《维摩诘经》︰“唯其心净,则佛土净”这段经文所科判。但我们依《无量寿经》世尊的开示,西方净土有真实报土与方便化土。既然果报有这两土,当然投生的方法就有化生与胎生。

  十八愿的行者是化生,不在莲花苞里面。十九愿、二十愿的行者是胎生,在莲花苞内。好比我们人世众生,在妈妈的肚子里十个月,才诞生下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莲花苞里还没有花开见佛,就像婴儿在母胎里面,还没有诞生一样。世尊是在人间说法,以我们人道众生的诞生来做比喻。所以疑惑佛智的自力十九愿行者、二力二十愿行者,往生的方法叫做胎生。十八愿的行者,往生方法叫做化生。十八愿的行者,因为明信佛智故,所以往生是化生;十九愿、二十愿的行者,因为疑惑佛智故,所以往生是胎生,这是《无量寿经》世尊所开示的。

  十八愿的行者,因为明信佛智,所以往生即成佛,与弥陀同体故。十九愿、二十愿的行者,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九品莲花之中,熏修成佛,因为疑惑佛智,与阿弥陀佛不同体故。

  最后,十八愿的行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果报,跟十九愿的行者、二十愿的行者有什么不一样呢?

  念佛的目的无非就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信心念佛的行者,到西方极乐世界得到什么果报呢?《无量寿经》这段的开示,很值得大家深深的思惟研究:

  于七宝花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能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十九愿与二十愿的行者,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方便化土,他的果报是:

  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

  十八愿明信佛智的人,依靠佛力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众生,一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花中自然就化生,不在莲花苞中,而且是须臾之顷,一剎那间,弹指顷之间,身相光明,智能功德就像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具足成就。“具足成就”就是佛菩萨有三十二大人相,你不会只有三十一相;佛菩萨有八万四千光明,你不会只有八万三千光明,完完全全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的身相光明、智能、功德通通一样。

  诸位!这么殊胜的果报,是因为这个行者在因地做了什么呢?只有明信佛智,依佛本愿,乃至十念,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而已!我们才知道念这句佛号,真的是多善根多福德啊!

  也就是因为这样,世尊在《观经》经末赞叹念佛的人,“是人中芬陀利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而疑惑佛智自力修行的十九愿众生,疑惑佛智二力念佛的二十愿众生,是怎幺样果报呢?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五百年中,不能见佛,不能闻法,不能见圣贤僧,不能见闻三宝。不能到他方世界供养诸佛如来,叫做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知道菩萨修行的方法仪式,叫做不知菩萨模式。不得修习功德,不能像十八愿的行者可以随时不离西方本国,一念不动,化身千百亿到他方世界去行普贤十大愿行。依靠阿弥陀佛的第二十二愿,行普贤十大愿行。真正的修行,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后,到他方世界去示现八相成道的修行。依十九愿、二十愿往生的众生却不能修习功德,你看疑惑佛智,一念之差,损失这幺多、这幺大!所以同样称念这句佛号,当然我们要破迷开悟、破疑生信,以信受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以明信佛智来修因感果,感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佛道,这幺殊胜利益的法门──第十八愿。在此师父提供大家修学上的参考,如果你不要靠佛力,要执自力,那幺第十九愿是你很好的选择;如果你要靠自力又兼佛力的救度,二十愿是与你相应的修行。不过,疑心念佛与信心念佛的果报截然不同,但看各位智能的抉择了。

  这三条大愿向诸位简要地做一个报告,让大家知道阿弥陀佛以摄生三愿,要救度十方众生的慈悲心怀。我们体会了解,知道修因感果,希望大家在因地修行,能好好了解因缘果报,了解佛心佛愿,一生称念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在此师父祝福大家:

  现前六时吉祥,福慧增长;

  当来往生西方,毕竟成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