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传奇 第七章 南下普陀

  第七章 南下普陀

  话说受到圆广寺出家人调侃,印光苦笑一声道:“取笑了!印光才疏学浅,岂敢妄追先贤?近来我时常想,我们远离红尘出家修行,其实还得时刻想着红尘,不然何以普渡众生?要不岂不是违背了佛祖的宗旨?唉,我印光只不过一介寻常出家人,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忘怀罢了!”

  自此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印光眼前总是浮现出那个少年乞丐倔强的身影,常常在床上辗转反侧。时间一长,别的出家人都知道他的心思,取笑他走火入魔了。

  一天傍晚,方丈大和尚开导他道:“印光师,我明白你想什么,且不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话,可有一句话还是不能不说。古人曾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再想普渡众生,可众生顽冥不灵,你我如何能够叫他顽石点头?说来说去,还是你我道行不深。什么时候我们学问修行精深了,何愁他们不憣然醒悟?何愁他们不虔诚皈依?”

  印光听了豁然开朗,想起幼年读过的《三字经》里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连忙向方丈大和尚躬身致谢:“后学愚钝,深谢指点迷津!其实儒经跟佛经是相通的。佛祖说过:众生皆有善根,众生皆可成佛。儒家亚圣孟子也说过: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是各自所处环境不同才因此改变了原本善良的天性彼此距离遥远起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启发他们的善良天性,才能实现佛祖的普渡众生!”

  方丈大和尚听了很是高兴,便跟他秉烛夜谈,共同探讨净土法门,对他注释《弥陀要解》的行动大加赞赏。方丈大和尚根据自己几十年的切身体会,也觉得佛家经典都是历代高僧大德翻译过来的,那些高僧学问高深用的都是文言文,现在寻常僧人都觉得深奥难懂,自然也就难以在民间流传开了。他记起先前看过一些经书,虽然不算正经经书,只是唐代寺院僧人劝导众生向佛、宣传因果报应的故事,称为“佛经变文”,但是能让老幼妇孺看得懂听得懂,因而深受欢迎而风行一时,故此推动了佛教的普及。可惜流传下来的很少,现在的僧人偏偏不屑于写那些通俗易懂的浅显东西,自然阻碍了佛教流传。如果当今能有精通佛典的热心僧人仿效,必定深受欢迎功德无量!

  印光听了深受启发,打算搜集历代流传的佛家因果故事,在适当的时候整理成书。方丈大和尚听了大喜,并建议道:“时逢末法,众苦交煎;五浊恶世,三毒炽盛。依老衲之见,你不妨在整理佛学的同时也给寺里僧人及信众说法。印光听了欣然接受,于是张榜出去广而告之。到了那天,来听的僧人及信众果然很多,印光坐在台上开示道——

  “各位道友、各位居士菩萨:受本寺方丈大和尚之嘱给各位讲经,我要讲的便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修学净宗的依据。我所讲的这部典籍来源于蕅益大师之弥陀要解与莲池大师之弥陀经疏钞。近一千年中净宗修学能有成就者即靠这两部注解,尤其弥陀要解,特具权威,即使阿弥陀佛降世为阿弥陀经作注解,亦不能超出其上。甚至于肯定这个注解就是阿弥陀佛的全意,一点也没有错误。

  “末法时期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人类烦恼重,苦难多,如想在一生当中能得到真实利益,解决现前问题——佛门中所说的生死大事,在所有一切法门中,唯独净土法门可以承当。

  “古德说这个法门简单、容易、快速、稳当,具无比的殊胜。自古以来对于净土法门真能修持有成就者,只有两种人:第一种是善根深厚之人,根性很利,特别聪明,一听此中道理与事实即能深信不疑,竭诚接受;第二种是有福之人,——非世间五欲六尘之福。世间的荣华富贵全是假的,真正福报是听此经后,虽不懂道理却能深信,至诚遵行。最难的是中间分子,为数甚多。历代高僧大德善知识,苦口婆心讲解介绍,也是为了这些中间人。

  “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所说的法后人把它整理出来,传到中国,又经古德翻译整理分类,编成大丛书,名之为大藏经,其内容一言以蔽之,就是述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今天讲此要解,也是为研究宇宙人生之真相。

  “佛最初讲无量寿经,次讲观无量寿经,最后讲阿弥陀经。西方极乐世界是真有,阿弥陀佛也真有。怎样才能去呢?第一、要真相信。第二、要真发愿肯去。第三、专念阿弥陀佛。专念必须把妄想、分别、执著一齐灭掉。今生如不能生西方,来生一定更苦,因为我们从早到晚,思想不停。如所想的是利益众生之事少,而自私自利之事多,则来生定是苦多乐少,每况愈下。

  “悯念是慈悲义,如果没有慈悲心,佛对于教化众生的原动力就没有了。世间人一天到晚努力工作是名与利在背后推动。佛菩萨既不贪名,又不图利,只是怜悯一切迷惑的众生而随机施教。

  “六道轮回是自己造的,因迷惑而造业,造业必受报,善恶果报,丝毫不爽。如想超越六道,要不造业。不造业、很难;不迷惑、更难。何谓业,业是造作之果。事有善恶,业亦有善恶。业分三种:身、口、意。身体的造作,口中所发言语,意起念头,身口造作听命于意。要想超出轮回,须先断惑。三界六道之业因即见、思二惑,完全断掉才能出三界,这不是一生所能作到的。若想得人天福报比较容易,世间圣贤及各宗教家都可以令人作到,但超出轮回是世间人办不到的,所以佛才出现于世,使众生能遇缘得度。

  “人生在世是一场春梦,时时刻刻都在梦中。真正觉悟的人才肯放下,世间无有一法可得,身要可得,应无衰老病死。人之相处乃是缘,缘聚时莫喜,缘散时莫悲,乃正常现象……

  “我们是用生灭心,所以看一切法都有生有灭。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诸佛菩萨用不生不灭心,看一切法不生不灭。学佛就是要功夫达到一心,大乘佛法的修学以此为中心。禅宗称为禅定念佛法门称之为一心,一心就是禅定,也是实相、真如、本性。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与禅宗明心见性是一个境界。

  “无量寿经经题上有‘清净平等觉’五字,‘清净平等’是寂,‘觉’是照,由此生出大慈大悲。如何才能契入这个境界?从‘看破放下’下手。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把分别、执著、忧虑、牵挂统统放下,在日常生活随缘度日,得大自在,乃是真正的幸福。”

  ……

  印光的讲经说法,深入浅出,深受大家欢喜,自此印光在此一边阅藏一边讲经,转眼到了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初秋,这日圆广寺来了一个尊贵客人。这客人来自南海普陀山法雨寺,法名化闻,原是法雨寺著名经师,跟圆广寺方丈大和尚很有交情,便来到圆广寺挂单。方丈大和尚一见大喜,连忙亲自将他领进上房精舍安歇,询问他远道而来有何好事。

  化闻法师道:“老衲奉了寺院长老之命,前来红螺山拜请佛经宝典《大藏经》。我不喜欢排场,唯恐资福寺将我当贵客招待,情愿投靠老友,想不到老友也未能免俗!”

  方丈大和尚连忙赔笑说:“老衲原本方内俗人,你就入境随俗好啦!”说着,吩咐火头僧将斋席摆上来,热情款待化闻进餐。

  两人边吃边谈,化闻三句话不离本行,便对方丈大和尚说道:“《大藏经》乃是全国佛经宝典,资福寺视为镇寺之宝,总数多达五千多册,别说全部阅读得几年时间,就算一本一本检阅,也得花上好些天才能,如果不小心遗漏了没全部请回去,日后归还的时候就有说不清的天大干系。说句不怕见笑的话,我身为经师也无缘拜读全文,带来的四个弟子都是只有一身力气的门外汉,仅能帮着沿途搬运而已,实在没有一个称职的帮手,让我昼夜悬心哪!”

  听他如此一说,圆广寺方丈大和尚拍拍额头惊呼一声:“哎呀呀!我真是昏了头,怎么把印光法师忘了呢?”即刻吩咐快去将印光叫来,然后才说:“恰巧,我寺住着一个挂单参学的师父,法名印光,自号‘继庐行者’。此人出家前已有秀才功名,深通儒家典籍,曾云游万里深研净土,还在那资福寺足不出户三年虔心钻研过《大藏经》。老衲坦言,说到对佛经的融会贯通,放眼京师缁素没有一个能及他的呢!”

  说话间,印光手捧经书走过来,跟化闻和尚施礼相见。化闻和尚对相面之术颇有心得,见他手不释卷,挺身端坐露出渊淳岳峙的气概,心里早有八分喜欢,便有意跟他交谈禅、净两宗的异同。

  印光坦然说:“后学以为,佛祖创立法门,其实并无门户。禅、净两宗,各有千秋。正如当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又与黄老之术交融并行。时下佛教衰微,天下苍生信仰迷茫,净土提倡‘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深得佛祖众生皆可成佛的宗旨,宜于天下缁素一体修行,故此弟子专修净土,此生矢志不渝!”

  化闻和尚一听,就知道此人兼通儒佛见识过人,果然放眼京师无人能及,顿时眉开眼笑,当即合掌说:“印光师,你我佛门弟子,相识便是有缘,老衲想冒昧恳求你帮助检阅《大藏经》,如果能随同前往南海普陀山法雨寺,则老衲更加感激不尽!法师可否应允?”

  印光听了再三寻思:天下四大佛教名山,自己只到过五台山朝拜,如果能前往南海普陀山,那里是观音菩萨的道场,被誉为“天下第一观音道场”,岂不是三生有幸?这化闻和尚明知自己修研的是净土,还如此诚恳相邀,可见心胸广大,当即合掌答应:“后学印光,深谢经师厚爱抬举!印光必竭尽全力为之,然后前往南海朝拜!”

  第二天起,印光就帮助化闻和尚详细检阅《大藏经》,一一清点之后,便辞别大家,雇了马车将经书运到通州运河码头上船,恋恋不舍离开了北京。

  秋风萧瑟,船夫一声吆喝扯起船帆,大船便乘着北风直下。化闻和尚跟他的弟子都是南方人,感觉寒风刺骨,皆坐在船舱里守护着经书。印光习惯了北方的风沙,独自站在船头眺望逐渐远去的北京,心里思绪万千。当年终南剃度,后来背着父兄离开家乡挂单南五台,接着又离开南五台来到北京红螺山……一幕幕无不次第浮现心头……弹指之间十多年过去,自己在终南山还算不得列入门墙,南五台那段岁月才算入室弟子,而让自己真正能够领会到佛家三昧的地方,竟是这红螺山资福寺。现在,自己就要离开这个领会佛经真谛的地方,前往南海普陀山。那里自古就是“海天佛国”,全山三大寺院,八十八禅院,一百二十八个茅蓬,上千高僧在那里精修佛典,自己可谓算不上沧海一粟!

  寒风呼呼,吹得身上的僧袍呼啦啦作响,剃度恩师道纯的教诲忽然响在耳边:“印光师哪,自古‘猪圈不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我莲花洞寺一隅之地孤陋寡闻,留下来也成不了气候。你立志献身佛门,非得名山大寺精研经典不可,还是走吧!到南海去吧!”

  当初,恩师指点的是安徽徽州小南海,自己还一直没有去过;现在,自己真的就要去南海,而且不是藉藉无名的小南海,而是天下闻名的观音菩萨道场南海普陀山!想到这里,他说不出的兴奋,只觉得浑身热乎乎的,不禁在心里默默地说:恩师,弟子万里奔波寻求佛典,一直没有前来看望您,实在时刻惭愧!如今弟子正在前往南海的路上,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

  化闻和尚的弟子看到印光面对北方久久站在船头,惊异地说:“这个印光师好身体,这么大的寒风,一点都不怕冷!”化闻微笑说:“错了!他是北方人,北京是他登堂入室的发祥地,此刻就要离开,热土难舍啊!”

  那些弟子恍然大悟,连忙把印光叫进船舱,问他说:法师是北方人,到了南海能不能生活习惯呢?印光沉吟说:“印光虔诚参佛,曾行程万里参学访经,沿途风餐露宿化缘度日,并不在意吃什么。南海是观音菩萨道场,印光心里敬仰已久,没有什么不习惯的。”

  转眼间两个月过去,他们一行到了宁波,重新改乘船只渡海……

  其时正是初冬清早,北风阵阵劲吹,海面上掀起层层雪白的波浪。化闻和尚的弟子眼看就要到普陀了,一个个手舞足蹈,可印光从小在西北生活,从来也没见过海上风浪,一上船,就觉得天旋地转站立不住趴在船弦边一个劲呕吐,只差没有把肠子胃吐出来了。化闻和尚知道他晕船了,赶紧让弟子将他搀进船舱,吩咐他闭着眼睛不要动弹,一个叫明月的弟子热心,还向船家讨了一杯茶让他喝。印光请他们好好守护经书,不要为自己操心,还强打精神和他们说:“当年观音大士不愿到日本去,才在海上掀起滔天巨浪,留下‘不肯去观音禅院’之佳话。弟子虔心朝拜,风浪不大,大士会保佑弟子平安到达普陀的!”

  ——刚才印光说“留下‘不肯去观音禅院’之佳话”,这是普陀山一个神奇的传说。唐代咸通年间,日本僧人来到普陀山迎请观音大士雕像,没想到刚刚上船,海上就掀起了滔天巨浪,接连半个多月没有停息。那些日本僧人诚惶诚恐,隐约看到海面上显出一朵朵铁莲花,便蓦然省悟,准是观音大士不肯到日本去,于是赶紧将雕像请下船。说不神奇还真神奇,大士雕像下了船,那海上的风浪竟渐渐停息了。他们明白了大士的心意,也不敢再把大士雕像请到日本去了,便就地建造了一家禅院,干脆叫做“不肯去观音禅院”——这传说在舟山群岛方圆流传甚广,化闻和尚和他的弟子们没想到,印光远在万里之遥专修净土,居然也对“海天佛国”观音道场的奇闻逸事如数家珍,那个为印光向船家讨茶水的叫明月的出家人困惑地说:“印光师,你虔心信奉净土宗,怎么也知道我南海大士道场典故?”

  印光一听笑了,挣扎起身连声念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然后诚挚地说:世人眼里,佛门有禅净密不同门派,还有文殊普贤地藏观音菩萨的四大道场,甚至僧人内部也有如此想法,这就错了!其实就像一棵树长出的不同树枝,也像舟山群岛诸岛其实在海底还是连在一起,又如观音大士以一身化亿万之身,到头来还是大士一身而已。印光虽然专修净土,也知道观音大士是佛祖座下弟子,同样顶礼膜拜。但观音道场为的救苦救难,净土为的往生净土,最终还是万法归一,为的是普渡众生。

  化闻和弟子原以为印光虔心净土,此次前来南海,不过为的随缘参拜,想不到他居然有如此心胸见解,不由得肃然起敬。化闻诚恳地说:“法师所言万法归一,深得佛门三昧,堪称破除千年门户之见的棒喝,老衲听来如同醍醐灌顶!老衲还有不情之请,法师护送宝典之后,能否常住我法雨寺,也好朝夕共研经典,庶几能挽转衰微颓风,有助佛祖普渡众生的宏愿?”

  印光连忙躬身施礼:“长老盛情,后学理当遵命,为观音大士伺奉香火!”

  化闻那些随行弟子听了,一个个眉开眼笑。他们惊奇地发现,印光在言谈之间已经不晕船了,举目一望,那海上汹涌的波浪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停息,万顷碧波水平如镜。那个讨茶水的叫明月的出家人惊喜地说:“看来,这是印光师一片虔诚,感动了观音菩萨停息风浪呵!”

  当天傍晚时分到了普陀山,法雨寺的僧人早已在码头等候恭迎,一阵礼拜之后,便将《大藏经》请下船,径直迎进藏经楼。此时,化闻将印光介绍给寺里方丈大和尚和僧众,说此行多亏印光师深通经典一路护送。那个明月嘴快,还说起了海上风浪很大,印光上船的时候就晕船,后来念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居然不知不觉风浪停息。方丈大和尚欣然含笑说:“法师初来普陀,便能感动大士停息风浪,足见法师跟我观音道场有缘,可喜可贺!”

  印光连忙施礼说:后学愚昧,蒙菩萨恩典一帆风顺,请方丈大和尚和各位师兄关照,成全弟子一片虔诚!方丈大和尚知他已是净土宗不可多得的新秀,还能如此谦虚,心里十分欢喜,便让知客师好好安排住所。印光明白方丈大和尚的心意,连忙请求说:“后学此来,为的是借观音道场的宝地灵气,早晚虔心精研佛家经典,恳求方丈大和尚慈悲,让我就在藏经楼安单好了!”

  方丈大和尚踌躇片刻,说只是藏经楼房子简陋,可就委屈你哪。印光执意要求,也就只好答应他。

  晚上,清凉的海风吹进藏经楼,伴随着连绵起伏的海浪拍打礁石的哗啦之声,加上悠扬而慈悲的诵经之声,印光仿佛听到幼年时母亲的呼唤,听到恩师道纯语重心长的叮嘱,听到在资福寺里那个禅宗上座咄咄逼人的喝斥……印光久久不能入睡……想想转瞬十多年过去,自己尽管行程万里,参拜过北方所有名寺,也算对净土经典有了深入的领悟,毕竟还只算个人的修为,距离佛祖普渡众生的目标还遥遥无期哪!即便这南海普陀观音道场,号称“海天佛国”,如今真个是“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然而也毕竟只是一隅之地。想想大清疆域辽阔,行省二十人口数亿,这些年来所到之处,听得更多的还是彼此为了蝇头小利争斗,此外便是衣不蔽体的乞丐哀苦乞讨,偶尔听到一声“阿弥陀佛”,便如同天籁之音。此时,他才感到佛法如大海一般宽广,而自己是何等渺小,心里很是迷茫……

  第二天清早,印光早早起床,发现化闻老法师也已经起来了。不一会,早课的钟声悠扬传来,印光赶紧向大殿走去。化闻老法师告诉他,方丈大和尚深知旅途艰辛,特意给假三天好好休息,早课就免了,还嘱咐自己陪同他到各处寺院随喜走动,熟悉一下周围环境。印光感谢方丈大和尚无微不至的关怀,肃然说:“方丈大和尚虽然给假,但早课比早餐还重要,万万不可免!”

  化闻见他神情严肃,一边说着一边走向佛堂,心里很是感动,忙大步上前带他走进大殿。早课之后吃了饭,印光这才跟随化闻法师,先熟悉了法雨寺殿堂僧房,再礼拜别的禅院。

  此时红日高照,海面上泛出万道霞光,极目而望,但见满山禅院鳞次栉比,仿佛苍龙卧波,显得格外庄严肃穆。那隐约的潮音和禅院悠扬钟罄相应和,更让人觉得身在西天佛国圣地,从此隔绝滚滚红尘。印光行程万里,亲眼目睹这海天佛国的庄严景象,不由得心潮澎湃。他生性不喜欢游玩,加上对这里的历史沿革典故了然于心,因此对三大寺院,八十八禅院,一百二十八茅蓬并没有多大兴趣,觉得只是礼佛修行的场所而已,跟别的寺院并没有什么区别。走了大半天,参拜了心仪已久的潮音洞,便推说疲倦不愿再走了。

  化闻老法师很是诧异,笑着说:“小师兄,老衲曾陪同过不少高僧游览普陀,说句题外的话,别看他们都是成名已久的高僧大德,其实还是迷恋普陀的绝世景色,甚至历时半个月还乐而忘返。唯独你例外,一天没到就没了兴致,敢问这是何故?”

  印光离开潮音洞,诚恳地说:“印光并非没有兴致,而是想到从此身在普陀,有的是机会慢慢领悟,不在一时走马观花。再说呢,弟子忽然想起《陋室铭》来,刘禹锡说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普陀山能得以闻名天下,全凭观音大士圣灵,并不在于这禅院茅蓬。我辈僧人净修佛经,原本也在于自身的道行修炼,能够感召天下苍生,故此,弟子惟愿专心研修经典,无意普陀禅院茅蓬。”

  化闻老法师听了感慨不已:“印光师,你我虽然相交日浅,当知老衲并非阿谀奉承之人。今天听了你的见解,老衲不得不汗颜钦佩。放眼当今佛林,虽然寺院僧人数以万计,能坚守戒律,但能想到感召天下苍生的,实属罕有,你是我见到的第一人!老衲进京拜迎佛典,能有幸结识你,如今朝夕相处,彼此师兄弟相称如何?”

  印光听了大惊失色,顿时动了天生的执拗脾气:“老法师是印光前辈,此事万万不可!”化闻老法师只能苦笑自己无缘,也不管他答应不答应,此后见面就称“师弟”。印光却死活不肯答应,还是恭恭敬敬称他“老法师”。

  有消息说,隔海的宁波阿育王寺举行盛大拜谒法会,让四方僧人和远近善男信女前去拜谒佛祖荼毗留下的舍利——这是阿育王寺的镇寺之宝,为了让天下缁素如愿拜谒舍利,法会的时间长达三个月。

  法雨寺跟宁波阿育王寺隔海相望,早已提前得到了消息。法雨寺僧人见惯了那种场面,自然提不起多大兴趣。印光却寻思开了:据佛典记载,当初佛祖涅槃后,座下弟子将佛祖举行荼毗火化,发现了许多彩色舍利子,他们慎重商量,决定将佛祖的舍利子分作三份,一份升天,一份放进龙宫,另一份留在人间。留在人间的舍利子又分作八份,分别建造舍利塔祭拜。后来,佛祖的舍利子随着佛教流传到了中国。宁波建造了阿育王寺,这是中国唯一供奉着佛祖头顶舍利的寺院,在全国享有崇高的声誉。想起自己今年已经三十四岁了,见过许多寺院高僧留下的舍利子,却还没有亲眼看到过佛祖的舍利,便告假到阿育王寺去拜谒舍利子。

  印光乘船到了阿育王寺,果然四方寺院和善男信女前来拜谒的人山人海。那些拜谒的人人人深情肃穆,在寺院大殿自觉排队,焚香礼拜之后才慢慢走近,虔诚瞻仰从塔内迎请出来的佛顶舍利塔。由于后面排着长长的队伍,舍利塔四周有寺里僧人层层守护,在缭绕的烟雾烛光之中,所有瞻仰的缁素实在难以细细端详。

  印光在寺院流连整整一个多月,待拜谒的人少了,反复瞻仰多遍才看得分明。这个舍利塔塔身青色,塔高一尺四寸,广七寸,精心雕琢成五层四角,每层雕刻着菩萨神像,四面窗孔玲珑剔透,能清楚看到塔内顶悬宝磬,一颗绿豆大小的舍利子在宝磬里旋转不停。印光记得佛经上记载:若是凡业深重的人必定一无所见,只有有佛缘的缁素才能看见,并且随着佛缘深浅而大小变幻不定,寺志上有记载,说明代有一个虔诚居士曾看到舍利有车轮大小,于是他千万遍念佛不止……今印光到此,虔诚诵经念佛一心顶礼膜拜,刹时,那舍利子又仿佛一颗晶莹的绿豆,定睛看时,似乎又转为肉红,大小也随之变化。他惊诧不已再细细端详,忽然发现那颗舍利子继尔又变成一颗黑豆,恍惚间还看到黑豆上长出白玉一般,贴在宝磬底下纹丝不动……

  看到这里,他心里顿时涌起一种不祥之感:“黑色和白色,无论按照外国还是中国的风俗,都是带孝的凶兆。莫非佛祖在预示,我今年会死了吗?”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