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法要》叁、劝信愿专称【六】

  《灵岩法要》

  叁、劝信愿专称

  三、念佛正行

  ㈢用心之道 B

  好研经论世间通病

  佛法浩瀚,博地凡夫欲于现生了生脱死者,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外,别无有能满其所愿者。世有多少聪明特达之士,专以研究大乘经论为志事。而于此最简便最圆顿之法,返浅近视之,而不肯修。盖其平素注意深妙之理性,而不详思佛力之叵测,以故弃佛力而仗自力。自负为大通家,卒致只得其名,罕得其实。返逊愚夫愚妇、无知无识者横超三界,高登九莲。致自己仍在生死苦海中沉沦莫出,岂不大可哀哉!此世间学佛者大多数之通病。(三编上·复郭汉儒居士书一(丙子六月二十日))

  教重开解净重实行

  修净业,与学教不同。一注重开解,一注重实行。

  (三编上·复穆宗净居士书四(民廿六 八月十九))

  净土法门,大纲在信愿行三。修持之要,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无须多说,依此力行,则自可亲得其益矣。若欲做大通家,或致将现生了生死之法,置之度外,则可怜可悯也。(续编上·复汤文煊居士书二(民国二十年))

  一息不来,即属后世。此时纵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亦无用处。若不及早修持净业,待到此时,方知虚受此生。枉将宿生所种善根,尽消耗于之乎者也中矣,可不哀哉!净土法门,贵乎实行。今既知之,当随分随力行之,方有实益。若但研究而不肯持佛圣号,以期近则消业障而增福慧,远则出三界以登九莲,则仍是文人习气。有此习气,欲真实了生死证无生之利益,实万难万难。(三编上·复张曙蕉居士书三)

  大通经教未必能了

  大通经教者,未必即生能了生死。欲即生了生死,当注重于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也。(续编上·一函遍复(民国二十一年))

  念佛一法,尤其专心无二。若学此学彼,纵将三藏十二部读得烂熟,仍于生死无关。(三编上·复任慧严居士书(廿六年十二月三日))

  若不自量,从兹研究性、相、禅、密各宗,不以念佛为事,则或可做一个半串子通家,而了生脱死,当在驴年矣。(续编上·复某居士书)

  先于净土了无疑惑

  念佛之人,先要识得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后遍阅经论,皆足以为发明净土之义,与切修净土之行。若不知净土之所以然,则一经研穷经教,便以经教之义理为高深,以净土之义理为浅近。而正助倒置,或将净土置之脑后。则只可种未来得度之益,决难现生即了生死,预会于诸上善人也。(三编下·复某居士书)

  末世众生,根机陋劣,欲以自力悟明心性,断尽烦惑,以了生死,千无一得。当依净土法门,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则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是为万修万人去之最直捷稳当法门。必须先要将此法门之所以然,了然于心。若有余力,再去研参一切经论,各种法门,均可为此法门之助。倘此法门未知所以,便随意研究其他经论,并亲近各宗知识,则于做大通家,及种未来善根,则诚有之。若欲现生了生脱死,恐梦也梦不着。(续编上·致罗世芳居士书(民国二十年))

  息心念佛胜参知识

  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汝学佛而不知息心念佛,于儒教尚未实遵,况佛教乃真实息心之法乎?(增广上·复马契西居士书三)

  今之真宏净土者,实难其人。遍参知识之念,改作一心念佛,则利益大矣。否则徒成一个劳碌奔跋而已。(增广上·复马契西居士书四)

  观汝所说,足知汝虽看《文钞》、《嘉言录》,依旧绝不注意于禅净之区别处。汝若于禅净界限之说,信得及,何必行经七省,以求人决择乎?赵州八十犹行脚,乃宗门中决择见地中事。念佛之人,但能依佛所说之净土三经,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固用不着又复展转求人开示也。(三编下·复温光熹居士书六)

  专志西方甚于深入经藏

  学佛而不欲做大通家,专心致志于净土法门,可谓宿有慧根,具择法眼矣。(三编上·复露园居士书(乙亥三月廿一日))

  虽图书贵多,而当此大劫,殆朝不保夕。如居积薪之上,下已燃火。何可泛泛然览诸经典著述,而不专心致志于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及念观世音菩萨,以祈逢凶化吉乎?凡来馆阅者,无论何等资格,皆当以此奉劝。俾知此大火宅外,尚有最极安乐之清净世界。倘从此生正信心,专志西方,其功德比深入经藏,彻悟自心,而未断三界内之惑者,大百千万亿倍。(三编上·复(智牧智声)二居士书一)

  汝于此荒乱之世,而已年近半百,尚不肯死心念佛,以看书有不知者,即欲学教。此种计虑,若请别位法师说,即为甚好。若请光说,此也是不守本分之计虑。彼一字不识之愚夫,尚能往生西方。深通宗教之大通家,尚无彼之利益。汝何须以此为憾乎?(续编上·复念佛居士书)

  聪明智慧抛之东洋

  念佛之人,勿自仗聪明智慧,须抛之于东洋大海外。不然,恐为所误,自贻伊戚,盖以其知见多而不一也。反不如一般愚夫愚妇之念佛,正心诚意,而受益甚众。故念佛一法,最好学愚夫愚妇,老实行持为要。俗言:聪明反被聪明误,可不惧乎?(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注】观大师此语,知智慧不足恃,佛力方可靠。法然上人有云:「圣道门者,极智慧离生死;净土门者,还愚痴生极乐。」故修学净土,无论智愚,归凭本愿,还愚念佛,是为根本。纵有智慧,亦当抛之东洋大海,学愚夫愚妇之行,老实念佛为要。如法然上人云:「欲信念佛之人,纵使能学一代之法,亦成一文不知、愚钝之身,如同无智之辈,勿现智者之相,唯一向念佛。」

  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决志求生,效昔贤将错就错。

  一心忆念,至今日人云亦云。

  (续编下·楹联/念佛堂)

  宋杨杰,字次公,号无为子,参天衣怀禅师大悟。后丁母忧,阅大藏,深知净土法门之殊胜,而自力行化他焉。临终说偈曰:「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杨公大悟后,归心净土,极力提倡。至其临终,谓生死于真性中,犹如空花,以未证真性,不得不以求生西方为事也。将错就错者,若撤证真性,则用不着求生西方,求生仍是一错。未证而必须要求生西方,故曰「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莲池大师《往生集》,于杨公传后,赞曰:「吾愿天下聪明才士,咸就此一错也。」此可谓真大聪明,不被聪明所误者。(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早昏度日一句弥陀

  白居易云:

  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

  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弥陀,

  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

  假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

  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

  达又作甚么,不达又如何,

  普愿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三编上·复方耀廷居士书二)

  【注】无论老少,无论智愚,无论闲忙,度心之法,无过念佛。唐之诗人尚知此义,今之行人岂不遵此。莲池大师「正好念佛」偈,大明此义,普劝有缘:

  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贵贱贤愚,无有一人,不堪念佛。

  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

  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

  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

  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

  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

  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

  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

  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

  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

  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

  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

  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

  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

  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

  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

  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

  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

  普劝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华开见佛。

  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念佛修持如服药然

  念佛修持,如服药然。能明教理,如备知病源、药性、脉理。再能服药,所谓自利利他,善莫大焉。若不能如是,但肯服先代所制之阿伽陀药,亦可愈病,亦可以此药,令一切人服以愈病。只取愈病,固不必以未知病源、药性、脉理为憾也。(续编上·复念佛居士书)

  【注】念佛修持,如服药然。知与不知,皆不要紧,重在能依样服药。六字洪名,是为阿伽陀药,一切人皆可服之,服之皆得无上利益。如《大经》所云:「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大师此喻,可谓「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之最好说明。

  要紧之时愈约愈妙

  汝信心虽好,不知一法普摄一切法之至理,及不知要紧之时,愈约愈妙。儒教亦云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三编上·复边无居士书三(廿八年 十一月一日))

  懂与不懂且随他去

  汝初学佛,只可认真念佛。洞得的也随他去,洞不得的也随他去,庶不致耽搁工夫。(三编上·复宁德晋居士书七二十年八月廿二日)

  自高自大古今通病

  佛法,法门无量,通须做到业尽情空,方可了生脱死。否则纵有所得,依旧不奈生死何。若在今时,恐举世亦难得一二做到业尽情空地位。唯有念佛一法,若具真信、切愿、志诚念佛,求生西方。纵有通身业力,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所谓带业往生者。一生西方,则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矣。以故末世善知识,多多均主持净土。以净土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故也。

  每有聪明人,稍明教义,或稍知禅理,便以通家自居,藐视念佛。谓念佛为愚夫愚妇之所为者,此皆不知自反,以知文义为实证之狂徒,定规说空行有,以身谤法,将来必堕三恶道,为愚夫愚妇念佛往生西方者所怜悯,而莫能救济也。(续编上·复吴沧洲居士书一(民国二十年))

  佛法不到之地,最初开办,不宜即于高深处下手。宜先表示其高深处,非今人素未修习者所能即得。然佛法固有大方便法门,令无力即得高深者,修持净土法门,并须极力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又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果能如是以修,则可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得往生,则所得利益,较彼能修至高至深之法者,亦绝无所歉,尚有过之百千万倍者。以一则专仗自力,一则兼仗佛力故也。如此以说,彼决不敢小视净土法门,而修高深者。若不如是以说,彼必以高深自期,以净土法门归之于愚夫愚妇。究其实益,或少知名相,自高自大,毕竟难以得断惑证真之实益。究其结果,则欲望彼愚夫妇仗佛力带业往生者之肩背而不可得。此天下古今好说大话,好以通家自诩者之通病。(三编上·复谢慧霖居士书十五)

  现世学佛之人,多有自谓我已开悟,我是菩萨,我已得神通,以致贻误多人。一旦阎老索命,临命终时,那时求生不得,痛苦而死,定堕阿鼻地狱。此种好高务胜,自欺欺人之恶派,切勿染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戒之戒之。(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依此而修毫无所欠

  以此自行,复以此化他。纵未能圆彻诸法,只要能依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法门,有何所欠?(三编上·复师康居士书(己巳年二月初二))

  如是习染切宜痛除

  今之人每以世智辨聪之资,研究佛学。稍知义路,便谓亲得。从兹自高位置,藐视古今。且莫说现今之人,不入己目。即千数百年之高僧,多有古佛再来,或法身菩萨示现者。彼皆以为庸常,不足为法。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听其言,高出九天之上。察其心,卑入九地之下。如是习染,切宜痛除。(增广上·复吴希真居士书三)

  勿以凡夫妄效菩萨

  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则是效。

  (增广上·复弘一师书二)

  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说,其好高务胜耶?抑真为生死耶?如真为生死,当依凡夫通行之法。若博地凡夫,妄拟效过量圣人所行之法,则必至著魔退道。(三编上·复恒惭法师书二)

  未得法忍之凡夫,心中当慕菩萨之道,其行事当依凡夫常理。(增广上·复黄智海居士书)

  自未得度何能度人

  汝尚不能自利,何得便筹度利人之事乎?君子思不出乎其位。须知此心虽好,亦是学道之障。古人云:「只怕不成佛,勿愁佛不会说法。」汝但自行有得,如神龙一滴水,即可遍洒全国。若非神龙,纵得全江之水,亦无所济矣。(三编下·复温光熹居士书一)

  利人一事,唯大菩萨方能担荷。降此谁敢说此大话?中下之人,随分随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于修行自利之道。(增广上·复周群铮居士书三)

  末法人根浅劣,欲求豁破无明,断惑证真,甚难甚难。自未能度,而欲度他,何异溺海渡人。奉劝诸贤,不可我慢高大,还是真信切愿,仗慈力念佛求生西方好。(三编下·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

  往生西方方能利他

  林女士以聪明自负,欲担荷弘法利生之事。而不知求生西方,方能弘法利生。不以求生西方为事,其孤负佛恩也大矣。世多有不自量人,往往以菩萨所行之事,直引为己任。而不知自己在苦海中未出,何能遍救苦海之人?(三编上·复志梵居士书三)

  光乃无知无识之粥饭僧,唯安己愚劣之分。只知修持净业,以期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二位若不欲做大通家,则尚不至因光之庸劣,而致误所期。若欲做大通家,则完全适得其反。虽然,大通家谈何容易。即令做到,若不依信愿念佛,求生西方,诚恐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轮回中矣。良以仗自力了生死,与仗佛力了生死,有日劫相悬之象。知好歹者,切不可效已了生死行菩萨道者之志愿,必须要决定现生即生西方。待往生后,然后效之,则为有益。未往生即效之,如坯器未烧,一经生死之雨,便成泥土。世每有好说大话者,以佛菩萨之身分自任,但成自误误人耳。(三编下·复薛英慧、刘一鹤二居士书)

  专志一门第一法则

  若欲随分随力修持,即生便了生死,当专主净土一门。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不论工夫深浅,无不临终得遂所愿。此之一法,乃如来为末世众生,无力断惑,不能了生死者,特设一决定了之之法。使佛不开此法,则无力断惑者,皆于了生死无望也。(增广上·复汪梦松居士书)

  近来人每每好高务胜,稍聪明,便学禅宗、相宗、密宗,多多将念佛看得无用。彼只知禅家机语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广大。而不知禅,纵到大彻大悟地位,若烦惑未净,则依旧生死不了。相宗,不破尽我法二执,则纵明白种种名相,如说食数宝,究有何益?密宗,虽云现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则著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续编上·复姚维一居士书(民国二十年))

  须知佛法,犹如大海,谁能一踏到底,一口吸尽?但肯依信、愿、行之念佛法门,决定可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已得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矣。此之一法,乃如来普度一切若凡若圣之无上大法。若不专修此法,而欲于若禅、若教、若密、若律各种法门而了生死,漫说现生不得了,诚恐千生万劫尚难了。以此诸法门,通须断尽烦恼,方有了生死分。(续编上·复李自初居士书(民国二十年))

  安分守愚方得实益

  念佛一法,唯死得下狂妄知见者,方能得益。任凭智同圣人,当悉置之度外,将此一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纵令以死见逼,令其改辙,亦不可得。如此方才算是聪明人,方才能得实益。否则由多知多见,不能决疑。反不如老实头一无知识者,为易得益也。(三编上·复卓智立居士书一)

  厌喧求寂颇不合宜

  念佛极愿寂静,颇不合宜。有此厌喧之病,现已发现病相。若仍如此,久后则无可救药矣。当静闹一如,在静亦不怕有闹来,在闹时我心仍静,而不生憎恶,则无惊厌魔事发生。(三编上·复刘慧焯居士书)

  汝之性情,每好作无谓之话说。汝家不充裕,兼有老亲,何得云欲觅清净处所,而一心办道乎?且汝在电局,若看经参禅,人事繁剧,则诚难用功。若云念佛,但恐汝不发真心。若真发了生死心,则人多也不至有妨。以念佛只一句,纵然打差音岔,亦打不掉。倘汝心不讨厌,则固无甚障碍。汝心若生厌,则便一刻难过矣。不能舍家觅静处念佛,何得请我决断,岂非以此为戏乎?汝果能劝老亲,劝妻子,同修净业,岂不如汝独住静处念佛乎?又人情应酬,汝果以修行从减从略,人必不至见怪。或迫不得已,略为应酬,可省即省,有何不可?居尘学道,若修别种法门,则诚难得益。若修念佛,则实为稳当之极。但以汝之无事生事之妄想太多,勿道未得静处难得益,即得静处亦难得益。汝何苦以有用之精神,用之于无益之话说计较,而自扰扰人乎?当力戒此病,随分用功,详看《文钞》,自可一切处,皆自在安乐矣。(三编上·复李慧实居士书一)

  曲顺亲心居尘学道

  人之际遇,万有不齐。约汝分论,实为在家益大,而出家益小。汝祖业颇可度用,上有慈亲可事,中有兄弟可靠。室有贤妻,膝无子女。而且汝之大兄,颇信佛法。三弟四弟,亦皆与道不相悖戾。汝在家笃修净业,亦可为慈亲生信念佛,以期了脱之导。亦可为兄弟在外,料理家门之事。亦可以率其妻室、弟妇等,同修净业,同出轮回之计。外而乡党亲戚,随缘开导。即家舍为道场,举慈亲,及兄弟妻室子侄,乡党亲朋,皆为法眷。随力随分,身率言化。俾永嘉一班迷途之人,并彼邪见种性之人,同纳于佛法至极圆顿净土法门大冶洪炉之中,共成法器,同修净业。将来同登莲邦,共证菩提。岂不如汝出家为僧,舍亲远去。室人有无依之恨,慈亲有怨子之怀。而且一班不明至理之人,反谓佛法为背畔世道,妄生谤毁。俾此等人造口业,堕恶道。未见其益,而先受此等大损之为愈乎?况汝慈亲,既不应许,岂可不遵慈命,仍怀此心乎?如汝亲绝不许汝修行,犹有可原。汝亲甚欢喜汝修行,何得必欲离亲修行乎?佛法中有六度万行种种之功业,皆为利益众生。汝不出家,则于亲有大利益。只此一事,即可曲顺亲心,居尘学道。俾亲日见之熟,不期其信向而自然信向,即为莫大功德。况不止亲一人乎?(增广上·复周群铮居士书四)

  有父母可以尽孝,有兄弟可以尽弟,有儿女可以教训,有诗书可以取法,正合夫子居家为政之道。此时不学,真是时过难学矣。纵令文章盖世,官居一品,终是一穷微极妙之艺人,非适时力学之儒士也。因闻佛语,遂持长斋,可知宿因深厚。废弃前功,意欲出家,可知道眼昏朦。如来说法,恒顺众生。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尽人伦,内消情虑,使复本有真心,是名为佛弟子,岂在两根头发上论也。况贵乡僻居深山,知法者少。高明者以语言不通之故,皆不至其地。仗此好心,竭力学道。孝弟修而闾里感化,斋戒立而杀盗潜消。研究净土经论,则知出苦之要道。受持《安士全书》,则知淑世之良谟。以净土法门谕亲,以净土法门教子,及诸亲识。正以生死事大,深宜痛恤我后。不必另择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场。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尽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劝身率,使其同归净域,尽出苦轮。可谓戴发高僧,居家佛子矣。(增广上·复泰顺林介生居士书一)

  随忙随闲不离名号

  修持法则,常当如子忆母,行住坐卧,语默周旋,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任何事缘,不令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能如是者,决定往生。……直须守定宗旨,不随经教及善知识语言所转,舍此别修也。(续编下·净土指要民二十年)

  古人云: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生死难了。我等幸得人身,生中国,闻佛法。所不幸者,自愧业深障重,无力断惑,速出三界,了生脱死耳。然又幸得闻我如来彻底悲心所说之大权巧、异方便、令博地凡夫带业往生之净土法门,实莫大之幸也。若非无量劫来,深植善根,何能闻此不思议法,顿生真信,发愿求生乎?今见好心出家在家四众,多是好高务远,不肯认真专修净业。总由宿世善根浅薄,今生未遇通人。汝于净土虽有微信,然不明净土理致,又僻处于佛法流通不及之地。诚恐日与俗人酬酢,久而久之,与之俱化。近墨者黑,近火者焦,势所难免,当时时努力。若能念念在道,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便可于父母之邦,随缘常住。若不能如是,当往他方净业道场,及亲近净业知识,方不负前来所说种种大幸,及闻净土法门莫大之幸也。(增广上·与融明大师书)

  往生之期任缘迟早

  所言决欲年内往生,此见不可执著。执则成病,或致魔事。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梵网经》后偈云:计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祈将「决定刻期」之心,改作「唯愿速生」之心。即不生亦无所憾。但致诚致敬,以期尽报往生。则可无躁妄团结,致招魔事之祸。(三编下·复念佛居士书)

  往生之期,任缘迟早,不可预作一「即得往生」之心。恐此心固结,而心实未与佛相应,则必起魔事。(三编上·复方圣照居士书七)

  临终瑞相不必预期

  临终之瑞相,不必预为期冀。但平时须念佛相应,临终自得随佛往生即已。(三编上·复陈飞青居士书四)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