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法要》叁、劝信愿专称【五】
《灵岩法要》
叁、劝信愿专称
三、念佛正行
㈢用心之道 A
念佛时不能恳切者,不知娑婆苦,极乐乐耳。若念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如是则「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增广上·复陈慧超居士书)
温州之灾,闻之惨然。天灾人祸,无有底极。实足为「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之证。亦堪为「信愿念佛,往生西方」之最切警策也。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故经中屡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惜人不肯真实思想耳。(增广上·致包师贤居士书)
【注】菩提心者,佛法根本。无论何宗,无不立足于此。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可知菩提心于修学之重要。菩提心义有多重,其本在出离心,能思地狱苦,厌苦之心必生,菩提之心自发。厌离娑婆,欣生净土,即顺菩提之心。故净土宗于菩提心之释,重在愿生心,但有信愿之心,即是菩提心。如《要解》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观经》下品下生者,唯一念求救之心而得度脱。此一念归投求救之心,即出离之无上菩提心也,因往生而巧入无生,直证涅槃之果,圆成自利利他功德。
少于张罗省事为妙
念佛之人,以省事为妙。若过为张罗种种行仪,或致疲劳。然法无定相,不可固执,亦不应泛滥,唯取得益合机为事耳。(三编上·复慧昭居士书)
无心者得有心者失
汝欲在灵岩闭关,真师已允许之,此再好莫有之机缘也。但当通身放下,并将躁妄之急欲得益之心放下,则自可得益矣。否则或恐著魔。凡著魔者,皆由躁妄之心所致耳。真师果能成就汝闭关,当念报恩。切勿妄想做大通家,或可有心佛相应之事。不求做大通家,或可作大通家。所云无心者得,有心者反失。佛法要义,在无执著心。若预先存一死执著得种种境界利益之心,便含魔胎。若心中空空洞洞,除一句佛外,别无一念可得,则庶几有得矣。(三编上·复明道法师书)
所言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摄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使真实摄心,则内无妄念,专注于一句佛号中,必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
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圣境界现,及得种种神通,只期心佛相应而已。所谓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能如是,譬如杲日当空,霜雪俱化。又何得有不如法之境界,为苦恼于身心乎?若不如是用心,平常专欲得见圣境,不知圣境之得,须到业尽情空地位。否则勿道所得者皆属魔境,即是圣境亦无所益,或有大损。以不知精进力修,反从此生大欢喜,未得谓得,则必至著魔发狂。《楞严经》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者,此之谓也。(三编上·复谛醒法师书)
越分欲得堕落之本
念佛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无论工夫深浅,若具真信切愿,至诚称念,无一不往生者。若是凡夫,欲仗自力修持一切法门,欲了生死,其难也难如登天。汝欲光令汝圆觉妙心,廓然开悟(此心乃佛所证之心);寂光真境,常得现前(此境乃佛所居之境)。莲池愿文,虽有此语,切不可发痴欲其即得。若欲即得,必定著魔发狂,佛也不能救矣。譬如小儿,扶墙而走,尚难不跌倒。而欲飞行长空,遍观四海,岂非梦话?但求往生,即了生死。若欲悟此心,见此境,尚须渐修,方能分悟分见。若圆悟圆见,非成佛不能。汝太不自量,光已说破,当以决志求生西方为事。越分欲得,反为堕落魔外之本。(三编上·复吴思谦居士书)
见诸境界直同未见
修净土人,注重信愿行三法。至于定境中之八触及与六妙,不应注意。倘或工夫发现,亦当视为平常,不加欣幸。否则或恐以为胜妙,致将正修净业,反视为等闲。(三编上·复慧昭居士书)
近来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胜境,一生贪著欢喜等心,则便受损不受益矣,况其境未必的确是胜境乎?倘其人有涵养,无躁妄心,无贪著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既不生欢喜贪著,又不生恐怖惊疑。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转,即能上进故。(增广上·复何慧昭居士书)
【注】「八触」者:即将得初禅定时,身中所生之八种感触:一动触,身起颤动之象。二痒触,身体发痒,如无置身处。三轻触,身轻如云,有飞行之感。四重触,身重如山,不能稍动。五冷触,身冷如冰。六暖触,身热如火。七涩触,身涩如木皮。八滑触,身滑如乳。
「六妙」者:亦称六妙门,即天台所立六种禅观:数息门、随息门、止门、观门、还门、净门。
学净土者,注重在信愿行,不在于禅定之境,于所谓的八触与六妙,不须注意,不须用心,即使有亦当视为平常。见诸境界,直同未见,不生贪著,不生恐怖,只管念佛,自然无事,不被境迷,不入魔境。
于诸境界不生忧喜
凡修行人,要心有主宰。见好境界,不生欢喜,见不好境界,不生畏惧。能如是,则所见境界,皆作助道之缘,否则皆作障道之缘。(续编上·复杨佛典居士书)
境有善恶转变在己
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为善因缘,宿世之恶业,翻为今世之导师。(增广上·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世多有用功修行,发颠发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摄心正念上用功。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圣。由终日唯以妄想圣境为事,如饮毒药,昏乱无知,谓天转地覆,神奇鬼怪。实则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当教彼一心念佛,除「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外,概不许心生诸念。自然如长空雾散,天日昭彰矣。其一心念佛之利益,与躁妄心想见境界之祸害,《文钞》中皆屡言之。祈以此信抄而寄去。又须令其力依吾说,不以此境为是。即再发现,亦不生喜,亦不生惧,则其境自消。如贼入人家,认做自家人,亦受害。知是贼而妄恐怖,亦受害。若不喜不怖,概不理会,彼便无立脚处矣。(三编上·复陈士牧居士书五(乙丑四月十八日))
以佛经教勘验真伪
魔境胜境之分别,在与经教合不合上分。果是圣境,令人一见,心地直下清净,了无躁妄取著之心。若是魔境,则见之心便不清净,便生取著躁妄等心。又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现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理勘,则愈显。魔现以此理勘,则便隐,此勘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增广上·复何慧昭居士书)
急躁之心修行大障
急躁心,乃修行人之大障,能放下此心,则当体清凉矣。(续编上·复念佛居士书)
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增广上·复弘一法师书)
宁可不悟勿教著魔
古云:「宁可千生不悟,勿教一时著魔。」聪明自矜之人,多多犯此种病,以自心先含一种乖张戾气,故为魔乘之先容。若无浮躁自矜,魔将远避矣。(续编上·复念佛居士书)
不善用心或致受损
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损,不可不知。(增广上·复何慧昭居士书)
闭关修净业,实为最善。但宜于信愿一心处著力,不宜于见净境见佛处著力。若不善用心,唯欲速见净境。只此妄念固结不解,日深一日,唯此妄念,则必至宿生怨家为现净境。待其见已,生大欢喜,则魔便入窍,不可救药矣。(三编上·复传度和尚书)
闭关专修净业,当以念佛为正行。只求心不外驰,念念与佛号相应。若或心起杂念,即时摄心虔念,杂念即灭。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缘法、得名誉、想兴寺庙。若有此种念头,久久必至著魔。若不与汝说破,恐汝以此为好念头,妄想日日增长,必定著魔无疑。纵令心净妄伏,亦不可心生欢喜,对人自夸,有一分就说有十分,此亦著魔之根。(三编上·复明心师书)
心地光明邪自难入
观阁下来书,知阁下固一盛德君子。所可惜者,邪正不分。初则误以同善社所传之法为佛法,而不知其为炼丹运气养身体,以期其延年益寿,妄冀成仙之法耳。所言静坐用功,皆是用运气之功。绝无佛法气分,妄谓此为佛法。譬如以鱼目作真珠而宝贵之,谓为奇珍。及见光《文钞》,虽能老实念佛,究竟不肯弃舍炼丹运气之法,犹然谓此为佛法。口虽念佛,心中仍然注重外道。而外道皆以种种境界神奇鬼怪惑人。若阁下既知佛法,尽情弃舍先所修之炼丹法,则心中正念昭彰,如杲日当空,何有魑魅魍魉兴妖作怪之事?汝心地正大光明,彼妖魔鬼怪,自无存立之地。由阁下以邪作正,平常妄欲得神通、得先知,故惹起魔鬼,于汝身中妄现妖相。虽汝邪正不分,尚未全认作魔鬼之妖相为是,尚有可救。倘认做得道得通,则欲不魔死不可得也,险极险极。汝既问光,当依光说,从此以后,将从前所做之工夫,完全丢脱,不存一丝一毫之宝贵心。至诚恳切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必须身口意三业,专注于修持净业上。汝心中既无邪见,再加以佛名号之威德神力,彼魔鬼将逃避不暇,何敢少留而为汝作障碍乎?其作障碍者,乃汝邪心所招。譬如主人闲邪存诚,克己复礼,若言若行,悉合诚明之道。则放僻邪侈,肆无忌惮,所作所为,悉皆暗昩之小人,何敢登彼之堂、入彼之室乎?如大明之下,了无黑暗;大暑之中,了无冰霜。汝能全依净土法门而修,不复以先所期望者为是。则如主人明悟,知彼是贼,则彼自当远去。如其认做自己家中人,则彼便作主人,入汝之窍,令汝著魔发狂,以致丧身殒命也。无论彼是狐是鬼,是宿世怨家,但发菩提心,持佛名号,皆当消灭。如其不消,则天地当易位,日月当倒行者。所虑者,汝心不依正理,仍存以前之邪知邪见。勿道印光所说者不灵,即诸佛所说亦不灵矣。以根本既邪,正无由施故也。书此祈洞察,则幸甚幸甚。修持法则,《文钞》备书,此不具说。凡静坐时,但心中默念佛号,此外不加一点别的工夫及别的念头。久而久之,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且问什么禅定有如此之深妙乎?什么工夫有如此之高尚乎?阁下能依此而修,管保业障消灭,福慧增长。现生优入圣贤之域,临终直登极乐之邦矣。(三编下·复徐紫焜居士书)
明来暗无正来邪消
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以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遂致得少为足,便成退惰。不见佛不见境界,亦了无所欠。心未归一,急欲见佛见境界。勿道所见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欢喜,即受损(谓生欢喜退惰)不受益矣。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时,或有忽现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著,知所见之像,乃唯心所现。虽历历明明显现,实非块然一物,以心净故,现此景象。如水清净,月影便现,毫无奇特。了不生夸张欢喜之心,更加专一其心,认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现有利益,即魔现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著,心能归一。佛现则心更清净,魔现则心以清净不取著,魔无所扰,心益清净,道业自进。今则偶有所见,便生畏惧,不敢念佛,其心已失正念。幸非魔现,倘是魔现,由不敢念佛之故,便可令魔入彼心窍,令彼著魔发狂,丧失正念。何不知好歹,一至于此。恐是魔现,正宜认真恳切念佛,彼魔自无容身之地。如明来暗自无存,正来邪自消灭。何得怕魔现而不敢念佛?(三编上·复陈士牧居士书六(乙丑六月初二))
安住佛号勿用观心
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三摩地,亦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复外驰之谓。正受者: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可得也。能真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不须观心,而心自清净明了,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汝以极重之业力凡夫,妄用观心之法,故致如此。观心之法,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普被上中下,若圣若凡,一切机之无上妙法也。须知都摄,注重在听。即心中默念,也要听。以心中起念,即有声相。自己耳听自己心中之声,仍是明明了了。果能字字句句,听得清楚,则六根通归于一。较彼修别种观法,为最稳当、最省力、最契理契机也。(续编上·复杨炜章居士书)
信愿专一莫涉参究
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以参究者,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纵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谁,以求开悟而已。若生西方,无有不开悟者。若开悟而惑业净尽,则可了生死。若惑业未尽,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无有信愿,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两皆无靠,欲出轮回,其可得乎?须知法身菩萨,未成佛前,皆须仗佛威力,何况业力凡夫?侈谈自力,不仗佛力。其语虽高超,其行实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渊之别,愿同人悉体此义。(续编上·一函遍复(民国二十一年))
净土法门,与其他法门各别。他种法门,皆仗自力。唯此法门,全仗佛力。南方宗门颇多,切不可参入宗门,图得禅净双修之嘉名。宗门总以看念佛的是谁,为开悟之一著,而绝不讲信愿求生。勿道不悟,即看到念佛的本来人的面目,只算得是悟。去了生死,尚大远在。若不到业尽情空地位,决定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不注重信愿,求生西方,则与佛相背,不能仗佛力了生死。以故念佛人带著宗门气息,则得利益处少,失利益处多也。教则更为难以得力,而密宗语气甚大,危险之极。汝且专注于信愿念佛一门。而辅之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此自行,复以化他,则可决定往生矣。(三编上·复龚宗元居士书一(民二十六月廿))
立定主宰不受他惑
念佛求生西方,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多有参禅讲经者,不以此法提倡。宜立定主宰,无论他如何说,汝总不依他的话,另修别法。何以故?以念佛是仗佛力了生死,有真信切愿,志诚恳切念,个个人都好了。其余法门,皆须断尽烦恼(即三界内见思二惑)方能了,其难易相去天渊。(三编下·复周文珊居士书二)
专主净土不宜泛讲
居士讲演,只可专主净土一法,不宜泛讲。泛讲,乃讲经法师之事,居士何可开此一端?以念佛法门,普被三根,以大家不知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为彼说其信愿行,令无知识有智慧者,各注重于此。何可只图扩张门庭,不计行人契机?唐道绰禅师,一生讲净土三经,近二百遍。此老尚是善导和尚所亲近者,寿八十余,计所讲,每年当讲三四遍。今则提倡佛七中,讲别宗经。若会众于净宗悉皆深通,尚可。恐通者百无三五,不通者十有八九。彼泛讲经之法师,尚有许多不以念佛为然者。今不注意于仗佛力现生了生脱死之法门,而为不识净宗者说般若,是令彼等专心致志于开悟一边,而反将弥陀大慈悲、俾博地凡夫现生了生死之大法,作等闲看。请讲者无所知,应讲者何不为说其所以?如彼不听,当云:我非讲经之人,请专以讲经为事者讲之。
南通唐闸居士林,很认真。去年一林员颇聪明,讲一次《地藏经》,从此一般不知念佛法门,是凡夫仗佛力现生了生死之法门,遂多半不念佛,而专以听经为事矣。林长请光与讲经者说。因示之曰:佛法如大海,一滴具万川之味;佛法如帝珠,一珠具千珠之光。在大通家分上论,粗言细语总一真。在未到家分上论,当以就路还家为省力。况已证等觉,欲圆满佛果,尚须念佛求生西方。而将堕阿鼻,十念成功,亦可高预海会。如阿伽陀药,万病总持。如阳春一到,百卉敷荣。其为妙利,非佛莫知。何不在此等处,发起彼等之信愿心,俾各各悉得往生。较彼字诠句释,以作未来得度之善根,奚啻天渊悬殊也。(续编上·复章缘净居士书)
现在人的对症药,唯因果为第一。宜修法,唯净土为第一。若夫研究《起信》,虽亦具因果净土。而凡夫知见,不能普领全义,又不能按《论》起修,则只一解义了之矣。无论何等根性,因果净土,为必不可不先讲究也。(增广上·复周群铮居士书七)
学宜专精勿作通家
所言看书,汝身膺职务,无多闲暇,只可先从《文钞》、《嘉言录》起。而《净土三经》、《往生论注》、《彻悟语录》、《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净土指归集》、《龙舒净土文》,宜详看。其余若禅宗,教家天台宗、贤首宗、慈恩宗,并及密宗,且置之,以力不暇及。修净业,不先将净土法门研究明白,如欲归家,不知道路。其所知者,虽亦能归家,然其迂远,殆有天渊。(续编上·复杨慧昌居士书一)
倘不知净土法门,纵令深入经藏,彻悟自心。欲了生死,尚不知经几何大劫,方能满其所愿。阿伽陀药,(梵语阿伽陀,此云普治,普治一切诸病也。)万病总治。此而不知,可痛惜哉!知而不修,及修而不专心致志,更为可痛惜也已矣!(增广上·与徐福贤女士书)
净土法门,唯信为本,信得极,五逆十恶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断惑者,皆无其分。汝既不能通宗通教断惑证真,仗自力以了生死;又不信佛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不可思议,若具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无一人不得生者。净土法门,乃即生了生死之无上直捷圆顿法门,于此法门方向尚未知,便以好高务胜之狂妄心,去研究《起信论》。《起信论》实为学佛之纲要,然于劣根及初机人,亦难得益。即研得《起信论》通彻无疑,其用工尚须依念佛求生,方为稳当,况法相禅教之精微奥妙高深而不可企及乎哉?汝心如此其高,乃不知分量之高。其志又谓根性劣弱,何望生西?但能不堕恶道,此堪自慰。不知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此系违背佛教,及与光说,何可云始终奉行教诲,一心持念弥陀乎哉?今以汝之身,膺人之职业,又非上等资格,其所立之心与志,真令人可叹可笑。汝且息彼做大通家之狂妄心,专心研究净土法门中书,《文钞》〈与高邵麟徐女士书〉中备说。随所开示,依之生信发愿,不以自己根器下劣,高推往生于度外。且常随动随静,将一句弥陀,当做本命元辰。其居心行事,须要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宗旨合。倘有余力,诸大乘经,不妨随意受持读诵,当以志心受持为本,且勿急欲洞彻其义理为事也。果能志诚之极,教理自会透彻。若先欲透彻,不从志诚持诵做,即透彻亦无实益,况决难透彻乎?法相禅教,毕生研究,也难得其旨归。即得,谁能不断惑业,了生脱死?欲断惑业了生死,恐梦也梦不着。……汝自谓来日无多,实力有限,光故作如此说。倘不以为然,仍依自己心相而行,则光亦不强汝。能做得一个大通家,亦是佛门之幸。恐汝大通家做不到,净土法门又信不及,则两头落空。今生稍修点功德,来生必定生于富贵家。汝试细思之,富贵人有几个不造业的?今日之国运危岌,民不聊生,皆是一班无智慧修行人之来生福报所捣乱而成者。汝打什么穷妄想,欲不堕恶道。, 不生西方,则一生不堕者或有之,二生不堕者便少也。(增广上·复周智茂居士书)
- 上一篇:三途可畏 人天难居
- 下一篇:《灵岩法要》叁、劝信愿专称【四】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突破就会升华而解脱 否则即被束缚和困扰
- 什么是诽谤正法?
- 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