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卷第二十一
宗镜录卷第二十一
夫一切真俗等法。各有理事。通别行相。果报历然。云何一向就己消融。未入斯宗。恐成空见。
答。得本方了末。执末则违宗。若不观心。法无来处。若但修有为事行。不达自心无为。则迷事失宗。果归生灭。若体理行事。双照无违。只恐一向偏修。理事俱失。如大宝积经云。假使造宝塔。其数如恒沙。不如刹那顷。思惟于此经。又只为一心是万行之原。因。兹能起同体之悲。无缘之化。如起信钞云。若信一味空理。则欣厌都绝。若信一向法相。则圣凡悬隔。斯皆不能起行修进。今令信一心是凡圣之原。但由迷悟使之有异。是则必能起行修进。望佛果故。是知真心不守自性。随缘升降。果报历然。又随缘不失自性。缘假无实。境智冥寂。所以起信论云。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若云果报不失。即须具修万行。若云性不可得。当知唯是一心。且万行之初无先五戒。若依事相。报在人天。藏教但证无常。通教空无自性。别教历别。因果不融。唯圆教观心。即具法界。所以大涅槃经云。虽信别相。不信一体无差别相。名信不具。信不具故。所有禁戒。亦不具足。故所有多闻。亦不具足。何谓信不具。未了一法即一切法。信岂圆耶。何谓戒不具。未知戒性如虚空。戒岂具耶。何谓闻不具。未闻如来常不说法。是为具足多闻。闻岂具耶。若入宗镜。宁唯戒善。乃至诸佛果德。菩萨万行。靡有一法。而非所被。则念念了知。法法圆满。且如五戒者。戒从心生。心因戒立。若心不起。为四德万行之基。若心妄生。作六趣三涂之本。则无善而不摄。无恶而不收。故台教云。此五戒。亦是大乘法门。束此五戒。为三乘。即对三无失。三不护。三轮不思议化。三密。三轨。三身。三佛性。三般若。三涅槃。三智。三德等。无量三法门。横竖无边际。与虚空法界等。亦是无尽藏法门。亦是无量义三昧。举要言之。即是一切佛法也。天台金光明经疏云。五戒者。天地之大忌。上对五星。下配五岳。中成五藏。犯之者。陵天触地。自伐其身也。一不杀者。害命名事杀。不害命名事不杀。法门解者。析法名理杀。体法名理不杀。若作意防护。如马着勒。如牧牛执杖者。报在人道。百二十年。唯得肉眼。若任运性成。如河注海者。报在六天。极长者。九百二十六亿七千万岁。唯得天眼。若加修定戒无常。苦空无我等慧者。报在变易。寿七百阿僧祇。唯得慧眼。若加修常无常等慧。报在莲华藏海。受法性身。分得五眼。分得常寿。比佛犹是诸根不具。寿命损减。若圆教人。持事不杀戒。又持理不杀戒。不坏身因。常随一相。不断痴爱。起于明脱。体阴界入无所伤毁。若子若果。不生不灭。成就智慧。居寂光土。常寿湛然。五眼具足。得根自在。得命自在。修短自任。是则名为究竟持戒。诸根具足。命不损减。圆人何但持是之戒。唯杀唯慈。亦作事杀。亦作理杀。如仙预大王。杀五百婆罗门。与其见佛之眼。与其十劫之寿。又作法门杀者。析荡尘累。净诸烦恼。如树神折枝。不受怨鸟。如劫火烧木灰炭双亡。故楞伽经云。杀无明父。害贪爱母。断随眠怨。坏阴和合。断七识身。若有作者。现证法身。此逆即顺。鸯崛云。我誓断阴界入不能持不杀戒。一切尘劳。是如来种。断此种尽。乃名为佛。成就金刚微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垂形九道。随其所宜。示长短命。任其所见。用缺具根。而化度之。二不盗者。不与取名事盗。与取名事不盗。法门者。如佛言。他物莫取。名法门不盗。菩提无与者。而取菩提。是名法门盗。若持戒作业求可意果者。无常速朽。悉是他物。臭如粪果。害如毒食。有智之人。所不应求。云何殷勤。饮苦食毒。而自伤毁。洄洑困苦。岂过有流。三障障佛。第一义天之所舍离。是盗。非不盗也。又二乘以四谛智。观身受心法。厌恶生死。欣求涅槃。涅槃心起。即取他物。即非时取证。即不待所说因。燋种不生。见苦断集。修道造尽。非求法也。谓有涅槃。成涅槃见。若有着空。诸佛不度。身长三百由旬。而无两翅。堕三无为坑。饥饿羸瘦。体生疮癣。岂非贫穷困苦耶。又不见佛。不闻法。不入众数。岂非第一义天。远离耶。此犹名盗。非不盗也。若别人从浅至深。舍一取一。来已更复来。去已更复去。悉是辱于去来相。亦是不与而取。取已而舍。亦是贫穷。舍已更取。数数去取。即是困苦。不与第一义天相应。即是远离。此犹名盗。非不盗也。圆人观法实相。受亦不受。不受亦不受。亦受亦不受亦不受。非受非不受亦不受。不取是菩提。障诸取故。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不高故不取。不下故不舍。如是观者。观如来藏。具足无缺。是如意珠。随意出宝。即修罗琴。任意出声。即是大富。大富故无取。即第一义天。故不远离。是名究竟。持不盗戒。圆人亦有盗。法门者。菩提无与者。而取菩提。如海吞流。不隔万派。如地荷负檐四重檐。众生悉度。烦恼悉断。法门悉知。佛道悉成。三不淫者。男女身会名事淫。法门解者。若心染法是淫。若关禁七支。如猿着锁。擎一油钵过诸大众。割舍乐触乐求于未来。净洁五欲。如市易法。如铜钱博金钱。此乃增长欲事。非不欲也。若断欲界粗弊之欲。染着色无色界禅定之乐。如冰鱼蛰虫。堕长寿天。是为一难。贪着禅味。名大缚。是染欲法。非不欲也。若憎生死。爱涅槃。弃之直去。涉路不回。诸有色声。不能染屈。如八风不动须弥。若闻菩萨胜妙功德。甄迦罗琴声。迦叶起舞。不能自持。毗岚风至。破如腐草。是染欲。非不染欲也。若菩萨恶生死如粪秽。恶涅槃如怨鸟。舍于二边。志存中道。起顺道法爱生。名顶堕。是菩萨旃陀罗。既无方便。此慧被缚。不能胜怨。已所修治。为无慧利。是染欲法。非不欲也。圆人观一心三谛。即空何所染。即假何所净。即中何所边。即空即假何所中。即空故。无我人。十六知见。依正等爱。即假故。无空无相无愿等爱。即中故。无佛菩提转*轮度众生等爱。三谛清净。名毕竟净。唯佛一人具净戒。余人皆名污戒者。圆人又有染爱法门。如和须蜜多女。人见人女。天见天女。见者即得见佛三昧。执手者得到佛三昧。呜者得极爱三昧。抱者得冥如三昧。亦如魔界行不污菩萨。变为无量身。共无量天女从事。皆令发菩提心。又先以欲拘牵。后令入佛智。斯乃非欲之欲。以欲止欲。如以楔出楔。将声止声。四不妄语者。法门者。未得谓得。凡夫痴人。于下苦中。横生乐想。竖我慢幢。打自大鼓。执有与无诤。执无与有诤。起六十二见。破慧眼。不见于真实。备口四过。三十三天。黄叶生死。谓是真金。非想自地。谬计涅槃。此非妄语。谁是妄语耶。二乘竞执瓦砾。欢喜持出。生灭度想。生实未尽。宁得灭度。生安乐想。所作未办。宁得安隐。其实未得一切解脱。未得谓得。岂非妄语耶。佛为别教人。四门说实相。执于一有。隔碍三门。乃至执非有非无。不融有无。夫实相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云何以字。字于无字。云何以数。数于无数。岂非妄语耶。圆人如实而观。如实而说。如实观者。非内观。乃至非离内外观。亦不以无观。得是智慧。如实说者。一切实。乃至非实非不实等。如是皆名诸法实。经云。诸佛皆实语。即是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圆人亦有妄语法门。无车说车。诱戏童子。无乐说乐。止彼啼儿。若有众生。因虚妄说得利益者。佛亦妄说。又言。我是贪欲尸利等。我是天是人。实非天人。将虚以出虚。令得不虚耳。五不饮酒。法门解者。迷惑倒见名酒。夫酒为不善。诸恶根本。饮酒招狂。外道等是。即世间醉也。大经云。从昔已来。常为声色所醉。流转生死。三界人天。通有此醉。二乘无明酒未吐。如半疟人。大经引醉归之。世间无常乐。而言我净。如来实我净。而言无常乐。如彼醉人。见日月转。此二乘醉也。菩萨无明未尽。不了了见。夜睹画像。譬如醉人。朦胧见道。迦叶云。自此已前。我等悉名邪见人也。此是菩萨醉。圆人行如来行。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虽有肉眼。名为佛眼。所可见者。更不复见。是则五住正习。一时无有余。酒法既除。何所可醉。圆人亦有饮酒法门。鸯崛云。持真空瓶。盛实相酒。变化五道。宣扬哮吼。波斯匿醉。转更多恩。末利后饮。佛言持戒。入于酒肆。自立其志。亦立他志。夫得其门者。逆顺俱当。失其柄者。操刀伤手。是知能以尘劳烦恼为佛事者。斯乃见一切法皆实相矣。于一心实相中。不见有世间过。患障碍之法。则何所舍。亦不见有出世殊胜尊妙之法。则何所取。但为未入实相门中。见有凡圣种种差别。而生忻厌者。遂乃徇彼机宜。随其所作。善巧方便。而化导之。皆令入此一际平等无诤无失自证法门。究竟常乐。如是开示。不负前机。若解肘后之方。似探囊中之宝。实为第一之说。括尽初终。开大施之门。复谁前后。得自己法身之髓。到一心智海之源。初阿已摄无边。过茶无字可说。
问。夫戒是轨持。全依事相。大纲所立。出自四分等律文。今宗镜中。云何于万行之门。皆称第一。
答。夫万行之由。皆为契真显本。若违真逐末。不识教宗。凡一切众生。皆本具自性之律。若钝根者。则渐以相示。若上器者。直从性明。如傅大士云。持律本为制生心。我今无心过戒律。首楞严云。持犯但束身。非身何所束。如是之机。如是之教。岂须戒耶。已自知各具佛性戒故。然于初心凡夫。及出假菩萨。亦不坏于事相。遮性二戒。悉皆等持。以初心自行根劣故。须理事相资。以久行化他圆满故。须权实双备。且如凡夫二乘。菩萨诸佛。凡持戒者。莫不皆由一心所起。以凡夫全不自知垢净之戒因。从自心生。罪福之戒果。当自心受。二乘虽知由心转变。执有前尘。权小菩萨。虽不执前境实有。住无自性空。都不了外本无空。皆自心变。诸大菩萨。正了唯心。空有双泯。无明未尽。功德未圆。理行犹亏。尚居因位。诸佛则圆证真唯识性。离念清净。故经云。唯佛一人持净戒。其余尽名破戒者。如六行法云。次就戒明人心别。有六不同。先明粗凡。依戒起罪。谓有愚人。身虽持戒。不知看心。复不护口。自谓己能。毁他破戒。由此恶说。坏人敬信。便成罪业。当生恶道。次明凡夫。身口持戒。未学观慧。唯成福行。次明二乘。出世道戒。谓二乘人。观生空时。离凡我倒。则成道戒。次明大乘小菩萨。观相空慧。心净明时。离取相罪。即名为戒。次明大乘。大菩萨戒。谓观唯心。本无外色。无色可破。相空亦无。离取相过。故名为戒。此则不同小菩萨戒。虽离著有。仍着空相。此大菩萨。知空亦空。无空可着。则证大空。故智论云。破诸法皆空。唯有空在。而取相着之。大空者。破一切法空。空亦复空。以此文证。着空是过。大根离之。故名为戒。次明佛戒。谓证唯心。离念常净。无明垢尽。即成佛戒。但佛心中。具诸功德。离过义边。则名为戒。诸大菩萨。虽具功德。无明未尽。则不同佛。故佛净戒。与因有异。如上所说。六种持戒。虽即优劣不同。皆是一心所作。以凡小不了唯心。证空取相。取相者。成罪福之垢。证空者。背圆常之门。若入宗镜之中。自成戒德。则不为空有诸缘所动。岂非第一耶。戒法既尔。万行例然。所以华严论云。夫小乘戒为情有宗。为如来创为凡夫造业处。言是应作。是不应作。说善不善。如此立教。未为实有。如此有教。且约凡情虚妄之处。横系诸恶。以教制之。令生人天。是故戒序云。若欲生天上。及生人中者。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众生有为作业。虚妄非实德。故生人天。无常。虚妄非实。未得法身智身。非为实有宗。且为情有宗。于小乘中。为轨持教也。如华严经持戒即不然。经云。身是梵行耶。身业四威仪。乃至佛法僧。十众七遮。和尚羯磨坛头等。是梵行耶。如是谛观求梵行者。了不可得。是故名为清净梵行。如梵行品说。如是清净行者。名持佛性戒。得佛法身故。乃至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以持佛性戒故。与佛体齐。理事平等。混真法界。如是持戒。不见自身能持戒者。不见他身有破戒者。非凡夫行。非贤圣行。不见自身发菩提心。不见诸佛成等正觉。若好若恶。若有。少法可得。不名净行。当如是观。如是性戒。即法身也。法身者。即如来智慧也。如来智慧者。即正觉也。是故不同小乘有取舍故。然虽无取舍。于理行二门。亦不废具修。如寒山子诗云。五岳俱成粉。须弥一寸山。大海一滴水。吸在我心田。生长菩提子。遍盖天中天。为报慕道者。慎勿绕十缠。夫九结十缠。性虽空寂。初心学者。且须离之。是以诸佛所说深经。先诫不可于新发意菩萨前说。虑种子习重。发起现行。又观浅根浮信解不及。如。净名经云。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又云。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故云得之者。隐傍之者现。若于淫怒痴。情生味着。得其事者。则道隐。若傍善观之。了其性者。则道现。虽了而不着。故云亦不与俱。若非久行根熟菩萨。方能理事无碍。如先德偈云。久种善根深。逢尘尘不侵。不是尘不侵。自是我无心。
问。法身无像。真土如空。皆是一心。无别依正。云何教中。广谈身土。
答。只于自心性相。分身土之名。以自心相义名身。自心性义名土。清凉疏。
问。法性身土。为别不别。别则不名法性。性无二故。不别则无能依所依。
答。经论异说。统收法身。略有十种。一依佛地论。唯以清净法界。而为法身。亦以法性而为其土。性虽一味。随身土相。而分二别。智论云。在有情数中。名为佛性。在非情数中。名为法性。假说能所。而实无差。唯识论云。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性相异故。谓法性属佛。为法性身。法性属法。为法性土。性随相异。故云尔也。今言如虚空者。唯识论云。此之身土。俱非色摄。虽不可说形量大小。然随事相。其量无边。譬如虚空。遍一切处。故如虚空言。通喻身土。二或唯大智而为法身。所证真如为法性土。故无性摄论云。无垢无挂碍。智为法身故。若尔。云何言身相如虚空。智体无碍。同虚空故。三亦智亦如而为法身。梁摄论中。及金光明经。皆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名法身故。此则身含如智。土则唯如。四境智双泯而为法身。经云。如来法身。非心非境。土亦随尔。依于此义。诸契经中。皆说如来身土无二。此则依真之言。显无能所。方曰依真。成如空义。五。此上四句。合为一无碍法身。随说皆得。土亦如之。六此上总别五句。相融形夺。泯兹五说迥然无寄。以为法身。土亦如也。此上单就境智以辩。七通摄五分及悲愿等。所行恒沙功德。无不皆是此法身收。以修生功德。必证理故。融摄无碍。即此所证真如体大。为法性土。依于此义。身土迥异。今言身相。即诸功德。言如虚空。即身之性。华严经云。解如来身。非如虚空。一切功德无量妙法所圆满故。八通收报化。色相功德。无不皆是此法身收故。摄论中。三十二相等。皆法身摄。又法华经云。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然有三义。一相即如故。归理法身。二智所现故。属智法身。三当相并是功德法故。名为法身。其所依土。则通性相。净秽无碍。我此土净。而汝不见。众生见烧。净土不毁。色即是如。相即非相。身土事理。交互依持。通有四句。一谓色身。依色相土。二色身。依法性土。三法身。依法性土。四法身。依色相土。此上犹通诸大乘教。九通摄三种世间。皆为一大法身。具十佛故。其三身等。并此中智正觉摄故。土亦如之。即如空身而示普身。于何不具。此唯华严。十上分权实。唯以第九属于此经。若据融摄及摄同教。总前九义为一总句。是谓如来无碍身土。又诸土无碍。通有十种。诸教说土。或谓但是无常。或云心变。理事悬隔。一多不融。故今要辩无碍。一理事无碍。谓全同真性。而刹相宛然。经颂云。华藏世界海。法界无差别。庄严悉清净故。二成坏无碍故。谓成即坏。坏即成等。三广狭无碍。不坏相而普周故。经颂云。体相如本无差别。无量国土悉周遍等。四相入无碍。经颂云。以一刹种入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亦是一多无碍。五相即无碍。经云。无量世界即一界故。六微细无碍。经颂云。清净珠王布若云。炳然显现诸佛影等。七隐显无碍。谓染净异类。隐显等殊。见不同故。八重现无碍。谓于尘中。见一切刹。刹内尘中见刹亦然。重重无尽。如帝网故。九主伴无碍。凡一世界。必有一切。以为眷属。经颂云。毗卢遮那昔所行。种种刹海皆清净。种种刹。即眷属也。十三世无碍。一念融故。如上无碍。皆是一心。若有异法相参。则不能融摄。如大集经云。佛言。善男子。云何菩萨自净其国。如诸佛土。若菩萨知一切法。无国无非国。至一切处。无至无不至。若菩萨见法对六情。皆知是佛法。亦不见凡夫法佛法有异。作是念。此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至一切处故。一切诸法及佛法。但假名字。亦非是法。亦非非法。是故我等。不应取着。以自土净故。知诸佛国净。此与法平等。等。眼界是佛界。耳鼻舌身意法界是佛界。我不应分别。有尊有卑。菩萨如是。至一切法平等处。是为菩萨自净其国。如诸佛土。则知主伴依正。不离五蕴。五蕴性空。即是平等。又见法从缘。则知国由心现。国由心现。故有而即空。空为法性。万法由生。见法性原。是真智慧。所以诸佛他受用土。随根不同。见有差别故。法华经云。我净土不毁。众生见烧尽。昔人云。如人于饿鬼火处见水。饿鬼于人水处见火。亦如罗刹宫殿与人宫殿。同在一处。互不相见。他受用土。亦复如是。若自受用土。故是遍周。不即三界。不离三界故。若法性土。即起灭常如。故知佛土难思。不可作存灭染净之见矣。又古德释有三义。一自性身土既同所证。明是体同。如一室之空。二自受用。如千灯光。同遍室内。三他受用。及变化二土。正证于前。亦相似名同。而随机见异。如首楞严经云。循业发现者。随众生业果。皆能显现。如释迦出世。国土狭小。海水增盈。弥勒下生。世界宽弘四大海减。菩萨在会。无诸丘坑。声闻处中。秽恶充满。故知随诸一切有情。而出应现。宽狭净秽。总是众生心量所成。佛果无作。裕公云。心则诸佛证之以为法身。境则诸佛证之以为净土。则二皆所证。智为能证。慈恩疏云。
问。净土以何为体。
答。准摄论云。以唯识智为体。为佛及菩萨。唯识智为体。即金刚般若论云。智习唯识通。如是取净土。若佛地论。以佛自在无漏心为体。非离佛净心外。别有实等净心色也。又云。色等即是佛净心所感。离佛自心之外。别无能感。如是假实之色。皆不离佛净心。即此净心。能显假实之色故。经云。青色青光。黄色黄光等是也。天台无量寿疏云。夫乐邦之与苦域。金宝之与泥沙。胎狱之望华池。棘林之比琼树。诚由心分垢净。见两土之升沉。行开善恶。睹二方之粗妙。喻于形端则影直。源浊则流昏。乃至可谓微行妙观。至道要术者哉。此经心观为宗。实相为体。记云。妙观至道者。业行虽多。以心观为要术。一念心起。净土宛然。无作体如。故言微行。一心三观。皆空假中。能所虽分。互照不思议。境要在心原。即观功也。横周竖穷。平等无二。三观因圆。三德果满。皆由心要义成。故言至道要术。肇法师云。万事万形。皆由心成。心有高下。故丘陵是生。又云。佛土常净。岂待变而后饰。盖是变众人之所见耳。是以众生见为土石山河。皆是自业之影起。菩萨纯为妙慧。即是真智之所为。离凡圣心。无真俗境。如华严论云。此华严经。明。缘起法界门。理事无二。无缘不寂。无事不真。十方世界。一真性海。大智圆周。为国土境界。总为性海。为一真法界。非有情无情。随业说故。为华严中纯真境界。总为智故。十住菩萨以慧为国。十行菩萨以智为国。十回向十地以妙为国。不说情与无情二见差别。以华严经为彰本法。异三乘权学教故。是无情是有情。有生有灭故。
问。一切身土。八微所成。云何唯心而无质碍。
答。执色极微有质碍性。是小乘宗。非通大旨。人水鬼火。岂在异方。毛海芥山。谁论巨细。一尘一识。万境万心矣。若迷心而观色。则通塞宛然。若了色而明心。乃是非绝矣。所以古德云。若知色即空。观色非耶。若迷色不空。观色是耶。若知空即色。观空非耶。若观空异色。观空是耶。此乃解惑异途。自分妍丑。何关色空二境。以辩邪正耶。若晓此宗途。常色观而恒正。若迷斯旨趣。虽空观以恒邪。且夫众生不了二空。皆为执心色实有。观心不妙。照境无功。既不解即色明空。又不能微细剖析。罔知粗细色聚。焉穷真妄心原。今对深浅之机。略标性相之义。令圆顿之根不鉴。使中下之智无遗。如先德云。如来出世。本为度生。有情迷执根深。妄计实有我法。佛即巧设方便。令除颠倒之心。于色聚中。遣其分析。显彼二执我法皆空。观心析时。有如刀用。显所析者。色虽无量。不越两般。一者俱碍。二者所碍。俱碍色者。谓五根五境。能造四大。此乃总体。于中别者。即青黄赤白。此四是实。长短方圆粗细高下。若正若不正。此十是假。依实有故。名为形色。能碍于他。亦被他碍。故名俱碍。依此分析。成极略色。极略色。即法处收。复有光影明暗。烟云尘雾迥色表色。空一显色等。皆是假有。由被他碍。不能碍他。名所碍色。依此假想分析之时。名极迥色。极迥色。即法处摄。三显示行相及所依定者。谓瑜伽师作观行时。依四静虑根本定心。与慧俱时。托彼根境。及与外色为质。于自识上变影而缘。于一色聚之中。初析为二。观此二分。色上。我法都无。了了分明。不沈不掉。复恐二分色里。我法犹存。更以慧心。析为四别。如是乃至邻虚一相。更不可析。名色后边。若更析之。便为非色。依斯假立。极略极迥二种极微。推觅我法。实体都无。达遍计空。悟依他假。便能引起。二空无漏根本智生。即证二空。所显真理。又佛国者。如今一国之内。皆天子所握领。无不属于国者。今亦尔。随心一想一缘。有情无情。若色若心。皆是实。智所照之境。无不了其性相。故名佛国。天台净名疏云。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者。观心性本净。犹如虚空。即是性净之境。境。即国也。观智觉悟。此心。名之为佛。初观名因。观成名果。若论自行。即是心王无染。若论化他。即是心数解脱。智慧数为大臣。能排诸数上惑。以还心原清净土也。故云。心净即佛土净也。又随四教所明四心。此四种心净。即四种佛国悉净。此四种心。只是一自性清净心。此心若净。一切佛土皆悉净也。如镜明则照远。铃响则声高。心净则智行俱清。意虚则境界咸寂。凡曰垢净。无有不由心者。乃一净一切净矣。或见成住坏空。皆是众生善恶业现。如首楞严经云。思报招引恶果。此思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狱。古释云。思者意也。国土不坏。由心分别。见国土坏。由意思影像。法尘生灭。报处还然。能受生灭之迁变。又生人见国土。死人则见坏。皆由意生法生。心灭境灭。十四科净土义云。经有恒沙佛国者。皆是圣人接物之近迹。佛实无土。何以明之。夫未免形累者。故须托土以自居。八住已上。永脱色累。照体独立。神无方所。用土何为。而言有者。以众生解微惑重。未堪真化故。以人天福乐。引之。令行戒善。或以三乘四果。诱之。劝修道品。然涉善之功。自然冥归菩提。因起贪报之惑。故流转生死。实即土属众生。故无国而不秽。净属于佛。故无国而不净。故经云。我净土不毁。此之谓矣。
问。所明净土。敬如高旨。但寻玄宗。不以事为净。净取无秽。此即行业不同。报至不杂。是以石沙之人。不得同天践七珍之土。今疑畜生业与人异。而同履石沙之地。以乖所立义耶。
答。畜生所以得与人同践石沙者。良由一毫微善同人。俱免烧煮之痛。以善微故。不及人为苦。然炉镬与石沙。为善。轻重虽异。而事实相邻。所以犹与人同践石沙之地。善胜事精。而域绝故。石沙之人。绝阶于七珍之土也。
问。净秽似无定质。如释摩男。捉瓦成金。饿鬼见水成火。云何净秽域绝耶。
答。因缘之法。诚有此理。但经云。如释摩男。此莫不是示旨。欲明法无定相以祛众生封滞之甚耳。饿鬼惑故。见水为火。不遂是火也。所以域绝者。石沙之人。不得同生安养故也。释云。净取无秽者。不以形为净。取无形为净。又云。七珍无石沙之秽为净。不取七珍为净。若畜生与人善业相邻。所以同履石沙。善胜事精者。人天业殊故。人绝阶七珍之土。畜生不及。人为苦者。缘遭鞭楚烹宰。及自互相食啖等苦。人无此事故。云不及人为苦。炉镬者。轻趣与人同处故。经云。诸小地狱。在铁围山间。或海边旷野等是也。若阿鼻狱等。即与人别居。天善为胜。七珍事精。所以与人限域隔绝。
问中难释摩男。明人中即受天报。何故云人绝阶于七珍之土。又举饿鬼。欲明人不绝鬼限域。可即人报成鬼报耶。
答云示旨者。示现意也。意除封迷。常之极。所云不遂是火者。饿鬼虽自业惑所迷。见水为火。然水不从惑成火。遂者从也。因缘之法。诚有此理者。谓如来说法。有二种门。一谓因缘门。二谓因果门。因缘门者。即无定质。因果门者。即有定义。又经明一切世间净秽国土。皆是菩萨行所成。众生业共感。若娑婆缘熟。即华藏是娑婆。若华藏缘熟。即娑婆是华藏。若无行无感。世界不成。则离心之外。更无一法。如华藏世界海者。略有二因。一约众生如来藏识。即是香海。亦法性海。依无住本。是谓风轮。亦妄想风。于此海中。有因果相。恒沙性德。即是正因之华。世出世间。未来果法。皆悉含摄。故名为藏。若以法性为海。心即是华。含藏亦尔。然此藏识相分之中。半为外器。不执受故。半为内身。执为自性。生觉受故。如来藏识。何缘如此。法如是故。行业引故。二约诸佛。谓以大愿风。持大悲海。生无边行华。含藏二利。染净果法。重叠无碍。故所感刹。相状如之。所以重重无尽。皆是凡圣之心。真如性故。上之大海。既是藏识。今明心华之内。摄诸种子。一一种子。不离藏识海。故有多香海。然一一具于性德故。皆有庄严故。又夫一切诸法。随缘幻生。体用俱无。隐显互起。或多中现一。一中现多。若不知起尽之根由。则任运但随境转。或随好境而忻集。或逐恶缘而怖生。若能明了一切凡圣等法。悉是自心境界。以此一印。众怖潜消。所以持地经云。佛告阿逸多菩萨。于一切法。于一切菩萨法。莫生恐怖。于一切辟支佛法。亦莫恐怖。于一切声闻法。亦莫恐怖。于一切凡夫法。亦莫恐怖。乃至于静于乱。亦莫恐怖。于假于实。亦莫恐怖。于信不信。亦莫恐怖。于善念不善念。亦莫恐怖。于住不住。亦莫恐怖。如是菩萨。于一切法。莫生恐怖。阿逸多。我于往昔修如是等无异法故。得成正觉。悉能了知一切众生心之境界。而于所知不起知相。以我所证随机演说。能令闻法诸菩萨等。获得光明陀罗尼印。得法印故。永不退转。释曰。了一无畏法。能除五怖畏。入此一心门。当生欢喜地。又云。心净得佛土功德净。故云。欲得净土果者。当净其心。举果劝因。谓由心也。云何称净。若行者不得心。处则心无起灭。无起灭故。是曰净心。又大品经云。空故。离故。不生故。寂灭故。名之为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者。明因则是心。此明心外无境界。随心而生。心既清净。外报相亦净。净秽从心。自无体质。岂有相碍而异处。是故行业不同。各各异见。行业同故。所以见不异。如声和响顺。形直影端。净秽之异。皆由心作。若无心分别。垢净何生。见垢实性。即无净相。岂有二法相待而论差别乎。故华严经颂云。佛刹无分别。无憎无有爱。但随众生心。如是见有殊。所以对机立教。于分别门中。论众生净心。非唯一种。不可雷同。古释有四。一真实净。谓无漏善心。二相似净。谓有漏善心。三究竟净。谓佛世尊。四不究竟净。谓十地已下。乃至凡夫。又四句料简体相净秽。一体净相秽。谓佛现秽土相。佛心清净无漏故。经云。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二体秽相净。如十地已还。本识。及有漏六七识。并地前凡夫一切有漏心。所现净土。是有漏。故名体秽。以依如来清净佛土。自识变似净土相现。名相净。三体相俱净。如佛及十地已还。无漏心中。所现净土。四体相俱秽。如有漏心所现秽土。若分别净土净心。更有多种。复有究竟净心。未究竟净心。有有漏净心。无漏净心。有有相净心。无相净心。有伏现行净心。断种子净心。有自力净心。他力净心。诸佛随机。说无定法。若论大旨。尚不得一净。何况多门。此乃一心真如。不守自性。随缘对处。有浅有深。或垢或净。不可滞理。妨事。守一疑诸。迷卷舒之门。起通局之见。虽同一旨。约相差别不无。虽云有异。顺体一如不动。何者。若言其一。则安养宝方。娑婆丘陇。若言其异。十方佛国。一道清虚。若言其有。无边净刹。犹若虚空。若言其无。妙土交罗。如天帝网。所以精超四句。妙出百非。道不可以一言诠。理不可以一义宣。故如上所说。身土唯心。但将世间所见所闻之法验之。自然可解。且如河岳不灵。为人所感。何者。土木瓦石。岂有所知。皆精志在人。从识所变。或非人所附。俱不出心。如皇唐国史。德宗皇帝。贞元七年。骠国有使。重译来朝。上乃亲聘。使者云。自秦汉已来。未曾通于中国。上又问。何以知朕临朝。对曰。我国三年。牛马头向东而卧。水无巨浪。海不扬波。所以知中夏有华风。乃陛下之圣德。乃至珠还合浦。剑去吴都。虎负子而过江。凤呈祥而入境。牛虎无计度分别。珠剑本属于无情。岂能感德知恩。抱强负弱。全是人心之所变。真唯识义之所成。如笃善则天堂现前。习恶则火车盈侧。命富则珠珍溢藏。业贫则茆土攒身。但以宗镜照之。万事难逃影响矣。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