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雨集第四册 三 中国佛教琐谈 一五 隔阴之迷

  一五 隔阴之迷

  四十年前,我曾读过一本净土宗的书,有这么一句:「罗汉犹有隔阴之迷」。意思说:修证到罗汉,还有隔阴之迷,不如往生极乐世界的好。但阿罗汉生死已了,不会再受后阴,怎么会有隔阴之迷呢?我曾向人请教,有的说:「四果罗汉」,本指第四阿罗汉果,有的以为一、二、三、四果,都可以称为阿罗汉,才有这样的文句。中国人的作品,有些是不能以严格的法义来评量的。虽这么说, [P182] 我也不知对不对。近见『当代』杂志(三十期)所引,印光大师净土决疑论』说:「一切法门皆仗自力,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旧莫出。况既受胎阴,触境生着,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当然没有念佛法门的稳当了!文句说到「既受胎阴……从迷入迷者多」,也许这就是隔阴之迷的一种解说吧!先说什么是「隔阴」?什么是「迷」?阴是五阴 ──五蕴。我们的身心自体,佛分别为五阴: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众生在生死中,只是这五阴的和合相续,没有是常是乐的自我。这一生的身心自体是前阴,下一生的身心自体是后阴,前阴与后阴,生死相续而不相同,所以说隔阴。迷有二类:迷事是对事相的迷乱、错误、无知;迷理是对谛理──无常无我我所、空性、法住、法界的迷惑。约「迷事」说,一般众生及证得初果、二果、三果的圣者,在从此生到下一生的过程中,都是「不正知」的。如入胎时,或见怖畏,或见欢乐的境界,在胎中与出生时,也这样的不能正知;前生的自己与事,都忘失了。约事迷说,一切众生,就是前三果圣者(阿罗汉不会再受后阴 [P183] ),都是有此「隔阴之迷」的。不过三果圣者,初生时虽不能正知,但很快能忆知前生的一切。所以释迦佛的在家弟子,得三果而生色界天的,有的从天上来下,向佛致敬与说偈赞叹。如约迷理说:凡夫是迷理的,如不能转凡成圣,是从迷入迷的。初果圣者是能见谛理的,一得永得,是不会再退失的。在入胎、出胎时,虽不能正知,不能现见谛理,但所得无漏智果,并没有失落。如钱在衣袋中,虽没有取出来用,你还是有钱的。所以得初果的,最多是七番生死;得二果── 「一来」的,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得三果──「不还」的,一生天上,就能究竟解脱。所以圣者虽有「隔阴之迷」,对解脱生死来说,是绝对稳当的,解脱生死是为期不远的。圣者决不会从觉入迷,不知念佛的人为什么要怕圣者的「隔阴之迷」?

  再来研求『净土决疑论』的意趣:文中说到「彻悟自心」,大抵是针对中国禅者说的。我不知禅者的彻悟自心,有没有断惑。「见惑」是见(道)所断烦恼,「思惑」是修(道)所断烦恼。见惑是见谛所断的,佛教中或说「一心见谛」 [P184] ,或说「十五心见谛」,十五心是十五剎那心,就世俗说,是一霎眼就过去了。所以见惑,说断就断尽而成圣者,不断就是凡夫,见惑是不会断而未尽的。彻悟自心,如等于见道断惑,那即使受胎迷着,也不可能「从迷入迷」,而一定是「由觉至觉」的。也许中国禅者的彻悟自心,内心虽有些超常经验,但不能断见惑,还是与凡夫一般。如说「思惑」没有断尽,那是二果、三果的事,怎么会「从迷入迷者多」?这一段文字,是不正确的!印光大师是精通天台的净土行者,对这些应该是不会不知道的。可能慈悲心重,为了弘扬净土,故意这样说的吧!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