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圆觉经》,佛教大乘经典,一卷,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具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了义经》。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是唐、宋、明以来教(贤首、天台)、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详情]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弥勒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弥勒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繞三匝。长跪叉手。 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 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

  师父:这个说到轮回根本。

  「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 便度诸众生。」

  师父:回入尘劳就是那句话「乘愿再来」,他已经出离轮回,再入轮回度众生。

  「唯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曜心镜。圆 悟如来无上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师父:这里提出问题,大家把它记下来。以下佛答复他的问题,我们开始修学。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 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

  师父:「慧目」,我提醒大家,慧目者,不见一切法。经上说,慧目不见有为法, 不见无为法,不见一切法,叫慧目。实在说,有第一义的意思。

  「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

  师父:这已经说出来了,慧目所见的是诸法实相。

  「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 听。」

  师父:以下是佛所说的。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 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 。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 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 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它的文意是,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是一段,下面「复生地狱饿鬼 」是恶道了。它意思是不是说,以淫欲而正性命?爱着是六道的根本,是吧 ?三涂也有它的因缘,我们修学到畜生、地狱、饿鬼。现在大家看文,你就 用二谛的原则去分析,锻炼自己,用二谛可以把这个文分析清。「一切众生 从无始际」,无始是什么?是不是第一义啊?「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这有两个法,按照楞伽说的三性三无性,由有种种恩爱贪欲,这好象是 遍计执吧?这个文里头没有讲依他起,讲遍计执。

  你再分析下面的文,你要是懂得二谛理的话,去分析。熟了以后呢,你不相 信试试,用二谛分析开了,用三谛分析也通,一谛也通,那你再讲,深度就 不同了。

  人家问你,你读过圆觉经没有?我读过了,读过了还是瞎子。他有一种道理 ,不在文上,不离文字,不是文字,你只求那个道理。你得到道理以后,这 本圆觉经你烧掉都没有关系,道理烧不掉嘛!大家要大发慈悲心,我们吃十 方的饭,把什么东西交给众生呢?把这个道理交给众生,绝不是文字相,文 字相众生自己就会看。

  乘师:弥勒菩萨请法,使末世众生能悟如来无上知见。前面提了几个问题,「世尊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因为众 生无始劫来无明虚妄造业,所以轮回,什么是轮回根本呢?这是一个问题。 还有「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 化方便度诸众生。」

  今天先修学第一个问题。「善男子」,以下佛回答。「一切众生从无始际。 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第一义空不可说,本来一切法清净不可得 ,为什么我们众生会执着?于一切法当中,不了解缘起性空,落入遍计执, 所以以下就讲到遍计执。云何当断轮回根本?生死轮回的根本是什么?就是 爱跟贪欲。

  第二个问题。「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先提出四生,皆 因淫欲而正性命。以下分别解说,「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 性。」这边讲到爱是怎么来的?就是「由有诸欲」,诸欲就是讲根对尘起贪 着,所以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因为爱能润生,这里提到十 二因缘,生死流转,无明起行,才有识名色六入乃至于流转生死。这边是讲 到爱欲为因,爱命为果,就是因果的关系。下面「由于欲境」一直到「是故 复生地狱饿鬼」,我们为什么会六道轮回?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缘起性空的 道理,就对顺境起贪着,对逆境起瞋心,所以造种种恶业,「境背爱心而生 憎嫉造种种业」,身口意造业,身业起杀盗淫,口业起恶口、妄语、绮语、 两舌,意业起贪瞋痴。由于贪瞋痴,造诸恶业,所以六道轮回。这里主要是 说为什么会有轮回呢?因为恩爱贪欲,所以要除五欲五盖,以谛理修学,这 样才能免堕轮回。

  师父:大家对这段文还没有入,我提供点意见供大家参考。「一切众生从无始际」 ,这和「如来大寂灭海」有什么关系?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后面讲 到「欲因爱生。命因欲有。」恐怕大家把它搅胡涂了,我提供大家参考。淫 欲由于爱而生,你们时常讲「我们两个感情很好啊!」那是爱啊!你不要说 是你们两个感情很好,母子之间之爱都有淫欲存在里头。「命因欲有」,命 因淫欲而有,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嘛!是不是有点关系啊?下面你们 自己看,你就知道众生爱命,爱命是果啊!爱其生命,爱其生命还是以淫欲 为本啊!对不对?这是这段文它的意思。

  明师:「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这无始际,以 前师父讲过,无始不是说很久很久以前,它可以说是无生。它是说一切众生 本来皆是无生,没有六道轮回,为什么会有轮回出现呢?就是因为有种种恩 爱贪欲,遍计执。本来一切法都是圆成实,清净的,可是众生一起遍计执的 话,就产生轮回,轮回根本就是遍计执。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唯识里面 讲到,众生会来受生,一念贪念,起一念淫欲心才会受生。如果中阴身看到 男女父母媾合的时候,没有起淫欲念的话,根本不会受生。所以我们会受生 都是因为淫欲而来的。「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爱着染淫,淫欲最粗重,最 微细的,从爱开始。

  在这一章,弥勒菩萨他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云何当断轮回根本」,轮 回根本是淫欲,讲到微细就是执着,执着爱性,所以师父常开示我们要断淫 欲。「于诸轮回。有几种性。」我认为就是后面的五性差别。「当知轮回爱 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我们认为一切法都是实在的,也就是遍计 执。「助发爱性」,爱性是执着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一产生执着 ,生死不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欲就是因为执着而生,产生种种欲 望,命也是因欲望而有的。「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对于违背我们的,就 起瞋恨心;对于顺我们的,就起贪心,对一切法不离贪瞋、憎爱二心。师父 在佛七开示说,如果我们离一切憎爱二心,那么一切法是平等的。「而生憎 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我们如果不了解一切法本来是清净平 等的,虚妄起遍计执,不但起遍计执,更糟糕的,因为它而造种种业,堕入 三恶道了。

  师父:不错!一切种性不是指卵胎湿化,后面它讲,你仔细看后面的经文就知道它 有几种性了。你看后面,注疏本当然都给你分析出来了,看注疏障你,你自 己分析去。它好象有声闻性、外道性……你们去分析啊!它这里边「恩爱贪 欲」,它讲的,本来是有几种法,阿含说是爱着染淫。因为爱着染淫这四种 法皆是贪,所以别处讲的时候,有讲到爱着染淫贪五种法。阿含只说四种法 ,爱着染淫。谁讲?你们能讲一句,也可以的,并不一定讲全篇。你对那一 句有特别的认识,你可单独讲,提供给大家,提醒大家。

  修师:「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一切众生从于一真法界中,「由有种种恩 爱贪欲」,其实本来一真法界是没有分别的,因为他落入遍计执,起种种恩 爱贪欲,所以才堕入六道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因为一切众生都不离开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像楞严经讲十二类生。 「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爱为根本。」就是十二因缘讲的,无明行识名色六入 ,一切轮回都是以无明为根本。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因为我们六根对六尘,种种贪着,起种种分别, 落入遍计执,助发无明,所以「能令生死相续」,无明起行,造种种业,所 以能令生死相续不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刚刚师父讲过,欲是淫欲 ,因为贪爱而成,命因淫欲而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淫欲的根本就是 无明,「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五根对五尘起贪着,落 入遍计执,有种种颠倒想,造种种业,所以才有地狱、饿鬼、畜生的境界。 其实毕竟空中没有这些境界,就是我们的无明起遍计执,才有种种的轮回。

  师父:慧修讲的也有他的见地,他说从无始际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无有分别,是 有道理。这段文讲的都是无明,他说爱是无明,不错。经上说过,爱即无明 嘛!这个无明有两种,不是有两种,实在是一种,分两个时间。过去世的爱 叫无明,现在世的无明叫爱。可是仔细想一想,它讲这段文,弥勒菩萨是识 大为主,修识大的,六大当中地水火风空识他修识的,唯识他所说的,这和 十二因缘有关系没关系?慧悦讲!

  悦师:「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无始际是指 时间,可是师父说不要这样讲,因为众生皆在诸法实相中,不会诸法实相, 落入遍计执,所以起种种恩爱贪欲。这前面有讲到「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 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众生是众缘所生,所以一切众生皆是无生,因 为我们不会这诸法实相,不会无生的道理,所以才起遍计执。

  前面弥勒菩萨请佛,「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 别邪正。」令现前大众能深悟轮回,辨正简邪。「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 眼」,会到诸法真实义,「于大涅槃生决定信」,大涅槃就是寂灭性,所以 后面有提到「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大寂灭海就是诸法 实相。因为我们不入这个道理,起遍计执,才会说要「洁清慧目」,也就没 有破无明、证法性。

  接着下面讲「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这些一直到「是故。能令生死相 续。」是讲惑。「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这是 讲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这是讲到苦,由于惑业苦才造成生死轮回, 当中讲到令生死相续。我们知道生生死死相续,必有不生不灭的道理才能令 生死相续。众生不如实知、不如实见,才落入生死相续。

  师父:我们仔细看这段文,弥勒是重识,唯识。「大寂灭海」,无始有两种:真无 始,大寂灭海没有分别,所以无始。妄无始,妄无始就是无明,无明虚妄, 虚妄没有实体,没有实体就不生,不生就没有始。所以我们已经找出来,「 种种恩爱贪欲」,爱为根本。佛在经上说,爱即无明。至于轮回,要是那么 说的话,弥勒菩萨又是唯识,爱即无明,轮回是不是无明、行、识,是不是 那个东西?十二因缘,十二因缘都从无明来的,是不是?无明是爱,如果是 以无明为根本,就是爱为根本。仔细摸索、探索它的底牌,慢慢地我们就入 它这段文了,入了这段文就可发挥了。

  假设和十二因缘有关系,我们就可知道,原来十二因缘是生死相续,经文讲 出来了。触类旁通,我们也可以知道,十二因缘是爱为根本,佛说过爱即无 明嘛!

  闻师:「一切众生从无始际」,这句话如果约第一义谛讲,众因缘所生叫无始。怎 么叫无始?无始可以讲无生,无生的法就是无始之际。换一个角度来讲,无 始的话,如果你在这里起执着,就翻成无明。这个无始际,可以说是如来的 大寂灭海。

  如果从十二因缘来说,后面提到「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 。」爱取有而有生死轮回。

  也许这个无始际也可以说是我们的现前一念心,现前一念心也是欲因爱生, 命因欲有,也是缘起法。缘起法就是无生法,你要找它的本际,本不可得, 无明性本身就是圆成实性,所以它这里是从众生修行边来讲的。如果从真谛 边讲的话,无始际怎么还有一切恩爱无明?只在于众生的迷与觉,迷于此法 还是在一真法界;如果觉于此法,则契入一真法界性。因为一念就是无始, 一念是众因缘而起的。众生这现前的一念心,或是爱或是欲,都是无始的, 因为它是缘生的,那这缘生为什么会轮回?因为他迷于一真法界性。如果他 能当下觉了此法的话,无始际就是无灭性,也就是无生性,也就是如来的大 寂灭海,会归无明无体就能会入如来大寂灭海。

  师父:我们慢慢地,闻一知十。原来佛在阿含说的爱着染淫,是十二因缘的无明行 ,无明是爱,着染淫是行,一旦到了淫的时候就落入识,再以后就生死相续 了。于现在生的爱就是爱,现在生的着染淫就是取有。深深入其道理!谁还 要发挥?

  悦师:前文「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欲游如来大寂 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我想到「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师父 有讲弥勒菩萨是唯识,唯是识心,就是说我们如果能够回妄念,无复重随轮 转境界,也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不随妄念流转,你就能在大涅槃生决定信, 就是能游于如来的大寂灭海。下面是讲小乘破爱取有,大乘破无明,这样就 能断轮回根本。

  师父:慢慢地就把这段文摸得差不多了。谁还发表意见?

  闻师:刚才慧悦师讲现前一念心不随,事实上这一念心本来没有随、不随,因为现 前一念心,不管是觉悟或不觉悟,本来是一真法界性。为什么?前文有提到 ,欲令末世众生永断无明,要契入实相。因为法法都是实相,不管无明、行 、识,任何一节破的话,就能会到法法本无生,法法本不生灭。我们轮回就 是因为不能当下契入,可是我一直不敢这样讲,为什么?因为我们初步学这 个法,别人很容易认为这是空洞的理论,谈这个没有用。所以我迟迟不敢这 么说,可是经文佛有这样明说,应该这样来修学才对。

  这里有提到,末世众生乃至菩萨要怎么来修行,这是一种方针,也是一种方 便,你以此方便可以永断轮回。事实上,就像师父讲的,你义理通达的话, 找一个方便就可以入了,因为方便有多种。像般若经讲以无所得可以入,为 什么讲无所得?因为法法皆是实相的缘故。众生有无始的贪欲恩爱习气,可 是那一天你发现你现前的一念心,原来它是无始,它本无来处,本自无生, 修行上就能比较踏实。所以说「知而不随」,本来这个法无生,你要去随什 么?妄心就能歇止,也就能会入如来的一真法界性。

  师父:我现在发现,你们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现前一念。谁知道现前一念是什么?什 么叫现前一念?现前一念啊!没有第二念。现前一念既然没有第二念,我们 知道现前一念没有分别,现前一念是第一义,现前一念是毕竟空,现前一念 是无上觉……,你们要知道现前一念。现前一念,唯识宗把它分成五个法, 就是唯识说的介尔心,是现前一念,没有染净。介尔心以后生出寻求心,那 不是现前一念。由于寻求,慢慢产生决定心,更不是现前一念。由决定心, 产生染净心,比现前一念更染了,然后产生等流心。

  现前一念就是极乐世界啊!我发现你们还不知道现前一念是什么东西。西方 极乐土,去此十万亿,与我介尔心,初无彼此异。这西方极乐土和你的现前 一念,本来是一个,我们就知道现前一念是清净啊!慧修讲吧!

  修师:无始际,我是认为它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心,就是一真法界。「当知轮回。爱 为根本。」刚才我是讲以无明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师父一再 提示十二因缘,我想「诸欲」可以讲成「行」,造作。「是故。能令生死相 续。」因为我们无明、行,就落入识,相续不断。「欲因爱生」,行是因为 无明而生的,「命因欲有」,命就是识,识就是因为行而产生。众生爱取色 身,「还依欲本」,还是依于行来造作的,所以以行为根本。「爱命为果」 ,无明行为因,识以下名色、六入、触、受……就是种种的果。

  「由于欲境」,就是说名色、六入,就生触,就生受,受就爱取有,一取爱 就生取、有,就是起诸违顺。因为触受就起违顺,就爱取有,所以下面讲「 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因为你生「取」就有「有」,就有种种业了 。所以生死不断,六道轮回。 师父:大家看一看,他根据十二因缘,你想一想,是不是有点道理?

  观师:弥勒菩萨慈悲请佛开示佛的圆觉是怎么样?「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 轮回根本。」因为圆觉没有轮回。提到轮回,就讲到「于诸轮回。有几种性 。」第二部份讲「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因为菩萨修行要先发菩提心。第三 部分是讲修菩萨行,发了菩提心才能真正修菩萨行,回入尘劳,方便教化度 诸众生。他提到「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这是弥勒菩萨 提到轮回这个问题。

  佛就慈悲开示,「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如来圆觉本来是不生的,无始就是说无生,无始是没有开始。众生为什 么会有轮回呢?由有种种恩爱贪欲,这是遍计执,因为在圆成实性里没有轮 回,众生是落入遍计执。遍计执就是种种恩爱贪欲,所以落入轮回。

  「若诸世界……皆因淫欲而正性命。」这就是我们要修行的地方,「当知轮 回爱为根本」,轮回以爱为根本。「由有诸欲。……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这边提到爱、欲、命,爱是轮回根本,诸欲又助发爱性,所以生死相续。命 是欲产生的,欲又因爱有,众生又爱命,爱欲为因,爱命为果,重点还是在 讲欲。这都是因为淫欲而正性命才有轮回,所以我们要断淫欲。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欲很不好,由欲才起违顺心。「境背爱心而生憎嫉 造种种业」,所以有地狱、饿鬼、畜生。重点还是从断淫欲下手,因为我们 自力不够,所以要靠佛力加被。师父慈悲常开示我们要多念佛,这要靠佛力 加被才能断淫欲,往生西方。

  师父:大家知道,欲有欲求、欲贪的意思。欲求、欲贪它有几个内涵,爱也是欲求 、欲贪,着也是欲求、欲贪,淫、染也是欲求、欲贪,最粗重的是淫。慧明 不是要讲吗?

  明师:我是想到阿弥陀经。「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阿弥陀佛已 经成佛十劫了,可是按照华严来讲,十是圆满的数字,像十玄门,十是无量 的意思,所以阿弥陀佛成佛已经无量劫了。可是无量即空,所以也不可说阿 弥陀佛已成佛,因为一切法本来无生,在无生中成佛也不可得。所以在前面 有提到「于中百千万亿不可说阿僧祇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 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所以从 这里推出来,不晓得这样对不对?十劫不是真的十劫,是无量劫。从第一义 谛讲是空、无始。

  师父:大家知道,无始也叫无生、无灭、无相、无为,就是无生法忍。可是你要知 道,不是决定有个无生、无灭、无相、无为。生即无生,灭即无灭,相即无 相,六祖说于相离相,为是无为。反过来说,无生即生,无灭即灭,无相即 相,无为即为,这怎么个道理呢?性空缘起,无生即生,无灭即灭,无相即 相,无为即为;缘起性空,生即无生,灭即无灭,相即无相,为即无为,这 才入一真法界性。这说起来还是二谛是不是?不需要远求,用二谛就可以把 它分析开了。所以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那是随缘说。要是随缘无性 ,阿弥陀佛无量寿;要是无性随缘,无量寿成佛以来于今十劫。理不碍事, 无性随缘;事不碍理,随缘无性。还是二谛是不是?如果你离开二谛远求, 不得了。这个道理不离文字,无性随缘;不是文字,随缘无性。你得其理以 后,你要怎么说随你说。

  众生成佛,无性随缘;无佛可成,随缘无性。往生即无生,随缘无性;无生 是往生,无性随缘。这样大家才慢慢入如来大寂灭海。

  策师:一切众生从无始际轮回生死,于毕竟空中妄见生死,为什么妄见生死呢?就 是妄见生死才有轮回。怎样断轮回根本?我们知道轮回根本就是「种种恩爱 贪欲」,我们要从那里断?要断淫欲,因为淫欲而正性命,因为淫欲才有生 命,所以下手要从断淫欲开始。最后还要断憎爱二心,因为憎爱二心也是生 死的根本。其实一切境界没有好恶,我们众生取着好恶,才有憎爱二心。如 果能断淫欲,对境界不起憎爱二心,才能入如来大寂灭海。

  师父:查注疏了!因为时间不多了。不过我再讲几句话。有几种法离开随缘无性、 无性随缘?不相信,我说给你听一听。人我执,无性随缘所以有人我执,他 不会随缘无性,所以有执着,对不对?法我执,无性随缘出,他落入遍计执 ,所以不会随缘无性。杀盗淫本来是无性随缘,可是他执着实有杀盗淫,不 入随缘无性。恶口、妄语、绮语、两舌,本来是无性随缘,他不会随缘无性 ,执着有恶口、妄语、绮语、两舌。贪瞋痴,随缘无性,你要是会到随缘无 性的话,贪瞋痴是戒定慧,可是执着实有,落入遍计执,不入随缘无性。五 欲、五盖也如此,十使也如此,九结也如此,一切烦恼,八万四千烦恼都如 此。

  不相信,你自己回去想,八万四千所有烦恼,它都是不能从随缘会入无性。 现在看注疏了!

  说起来,原来我们大家都是不能会入随缘无性啊!天天不能会入随缘无性啊 !你如果能会到随缘无性,了生死;如果你能会到无性随缘,起大悲。随缘 无性,叫无上智;无性随缘,叫大慈悲,那你就变成菩萨了,悲智双运觉有 情。可惜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你懂了吧?要做啊!你懂了以后,不是菩萨 ,做到才是菩萨呢!要做得圆满的话,要三大阿僧祇劫。

  无性随缘,实相一切相;随缘无性,实相无相。无性随缘,叫法界缘起;随 缘无性,叫缘起法界。这就深了,再细细学里面的意思,太深了!讲一点浅 显的,随缘无性,做工不生烦恼;无性随缘,不生烦恼能做一切工。你们差 不多都是,法从无性随缘起,不能会入随缘无性。我看你们,就看出来了, 要出门的时候,先把长衫整理得漂漂亮亮的,一个皱纹都没有,最好脖子挂 串大念珠,最好学老和尚也穿黄的,不能会入随缘无性嘛!落入什么?落入 遍计执。是不是这样子?哈!都是这个样子。「怎么大家不知道我呢?」不 能会入随缘无性嘛!我执坚固嘛!

  唉!修道不容易啊!我小时候读过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 义。大家好好学!你看那玉器不雕不琢,不成器材,人要是不学,不知道理 。圣贤之辈──有学、无学,声闻是学,缘觉也是有学。无学,佛才究竟。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上?二三四上?一五)「云何当断轮回根本者。 虽问当断。意在根本。」因为断有两种,粗细。法生从细到粗,法断从粗到 细。他这里说是从根本说。「下文即指恩爱贪欲」,这我们看出来了,这是 法生,从细到粗。「……于诸轮回有几种性者。……答中指出四生九类。」 九有,我过去和大家讲过。「六道轮回。……」,这我告诉大家,六道包括 众生不尽,所以再谈四生。六道一切众生没包括完,六道是什么?天、人、 阿修罗、鬼、畜生、地狱,它有一种没包括,中阴身没包括,六道没有中阴 身吧?就是中阴啊!也叫中阴身。四生里头包括,四生里的化生,中阴是化 生。

  「虽四生性命以欲为因」,四生九类是因淫欲而正性命。「然而欲因爱生」 ,这解释经文「欲因爱生」了。「以爱为本」,这就说出来爱即无明。「复 由诸欲滋发爱性。故使果报无穷。轮回相续也。」这个人解释是大略解释的 ,是这个道理,对的。由于有很多是经文说的,当然不会错。

  我们看看他,印证自己。我告诉大家,千佛万僧都从此地去的。你如果也走 这条路的话,你不久成圣。

  我们再看看这个。(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上?一○七上?七)「此直答 轮回根本也」,爱为根本,就是无明。「无明有二。一发业无明。二润生无 明。」这个人有点唯识思想,他也提出根本是无明。你们大家都发表过了, 他说爱即无明。「发业者。乃无始最初一念妄动。」一念妄动就是一念遍计 所执,这个一念妄动在什么地方?你们谁能说出来,它在唯识所说的五种心 是那种心?一念妄动是寻求心,是不是?它如果不妄动是介尔心,现前一念 嘛!寻求以后一定生决定,决定对,决定不对,决定心一生,就有染净。

  「迷本圆明」,圆明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清净心,就是无分别心,就是无上 菩提,就是介尔心,就是净土,西方净土与我介尔心没有两样嘛!「故号无 明」,无明虚妄的。「惟此但迷本有之法身」,法身非身,华严经就说过, 诸佛法身非是身。「妄认五蕴幻妄身心为我者。……」,这是除我念。五阴 身心是幻妄之身,是假的。我考一考大家,五阴幻妄不错,有没有五阴啊? (答:如幻。)这个五阴皆空,到底有没有五阴?谁能说出道理来?说有五 阴吧!五阴皆空;说没有五阴,你为什么说五阴空呢?会入二谛就解通了。

  「无始本起无明也」,说起来还是那个寻求心啊!执着心。「……二润生无 明。正是生死相续轮回之报本也。」这我们就可以了解,大家有学唯识的, 究竟发业无明是什么东西?润生无明是什么东西?有谁知道?我们背一背十 二因缘,无明、行这是什么无明?发业无明,行是业嘛!发业无明。识、名 色、六入、触、受、爱,找出来了吧?不必多讲话,过去世的无明是发业无 明,现在世的爱之无明,那就是润生无明。怎么知道呢?经上说以爱润生嘛 !是不是?这不是明明告诉你了。他说最初一念妄动是最根本的发业无明, 我们说无明、行、识、名色,那还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发业无明,所 以说生死相续轮回之报本也。

  「由前迷理无明。妄认五蕴身心为我。即于此幻身。复起男女好丑憎爱之见 。……故今修行。欲超生死得免轮回。当以断淫为第一义也。……」断淫为 第一义是第一步的要领啊!并不一定是二谛的第一义,是说第一重要的。

  「此正示爱欲为生死根本也。……」,这个真真切切地告诉你,生死以爱为 根本。「心心着欲。念念润生。」一般讲起来,佛经上要是两个心在一起, 它指心心所。我们看他这个文并不一定指心心所,它有念念相续的意思。心 心着欲和念念润生,它是相对文字嘛!「是故能令生死相续也」。

  「……一切诸欲。皆从淫心而发也。……故资其生者。乃爱欲为因。及受后 报之身。乃以爱命为果。此其所以生死相续而不休也。……此明三途恶报苦 果皆因淫欲而有也。」

  我们看这两位古德所写的就知道,淫欲大家需要断,希望各位发大决心,求 观音菩萨,求阿弥陀佛加被,誓断淫欲,你可上成佛道。要不然,你要知道 ,邪鬼不离你左右,要是真的没有淫欲的话,邪鬼不敢到你身边。你要是不 相信,你今天晚上睡觉,安安静静没有淫欲念,护法善神在你四周,邪鬼不 敢靠近。你要是今天晚上睡觉不老实,动淫欲念,护法善神远离,邪鬼靠近 。大家千万注意到!我们今天修学到此地。大家千万要小心!末法众生淫欲 念重,根据经上说,你们睡觉安静不安静,看你脸色就看出来。

  ■第二十五次修学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 。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

  师父:我们今天修学到此地。几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消文、释义。消文是明白它 文义本质,它本来的意思是什么。文字方面的了解不是着文字相,着文字相 不叫消文。消文最后的结果是存其义而无其文,着文字相是什么?着其文, 不知其义。释义是它的根本,讲其道理。一般注疏经文,都是根据这两个原 则来的。消文在解释名相,着于名相,佛说是外道。消文,名相解通了,没 有名相了,只有义理,那叫消文。如果执取名相,是外道。有一部经大家可 以看,佛藏经。佛藏经讲实相法,它上面讲到念佛法门,所说的是实相念佛 ,讲得很多。

  根据消文、释义这两个方向,注疏经就有科判、直解。科判是消文方面,直 解是在释义方面。不过后来科判落于八股文章了,不像以前的科判,以前的 科判真有创见。譬如小始终顿圆是科判,藏通别圆是科判来的,十如是科判 来的。不过后来的科判大不相同了,后来的科判执着于文字相,执着于名相 ,变成八股文章了。所以后来的人都不采取科判,采取直解,直接解释它的 意思。你想,五重玄义是天台宗的科判啊!所以五重玄义讲得好不好,我们 不论,那是天台一家之言。

  大家要了解,看经、学经有这个原则。至于律的方面,没话讲。见于律文的 ,那你依教奉行。律文不懂的,你可以了解它的意思。所以解释律藏,一定 根据戒文。可是这就很难了,有很多注疏家用修多罗法解释律藏,把戒文的 意思解释错了,所以要深深地深入律藏才能解。

  讲起来,我们也不敢拿经的意思来探讨律,律是佛说嘛!他怎么说,你怎么 遵照就是了。

  「知欲可厌」,大家想一想,欲是那些呢?欲的意思是什么?知道意思的可 以讲。他爱的是什么?他所厌恶的、所离开的是那个业道?所以现人天,这 那里出来的,你看一看就知道。弥勒菩萨他偏重唯识。欲总说叫贪欲,分别 说爱着染淫,都叫贪欲。

  无明行识,识受生,怎么受生的?你想一想,总说呢,不外乎一个贪欲。你 受生的原因,不外乎爱着染淫贪,后来才产生五欲、五盖。所以这个欲,是 不是一切恶的根源啊?「爱厌业道」,厌离那个业道?「舍恶乐善」,讲得 很清楚了。「复现天人」,这好象讲得很清楚了,我再帮大家忙,就把谜底 揭开了。「舍恶」好象是三恶道吧!

  悦师:欲可以讲五欲,也有人讲财色名食睡,总说是贪欲,分别讲就是爱着染淫, 淫是最重的,也就是前面所讲的,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上个礼拜我们有 讲到,因为十二因缘生死流转,这里提到「知欲可厌」,淫欲、贪欲应该要 厌离的。「爱厌业道」,知道爱欲要厌离。「舍恶乐善」,厌恶三恶道,乐 于三善道。到这里还不究竟,所以他又讲「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 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弃以前所贪欲的,乐舍爱着,这还不究竟 。以大乘法来讲,还是落入遍计执,执着法实在有,还是有舍的执着,不会 入本经所讲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的道理。既然一切法是幻化的,当下 就没有舍、离。

  在十二因缘里,爱是润生无明,可是上个礼拜师父有开示,以究竟来说,要 会到十二因缘就是十二缘起。我们知道缘起它是无性,就是还灭;如果无性 缘起,它就是流转。这是比较究竟的说法。因为不会实相法的缘故,所以「 还滋爱本」,不出轮回的根本,于是便现有为增上善果。增上善果比人天好 一点,可是皆是轮回的根本,还不是超脱凡夫位。这段文看出只在讲凡夫, 还没有讲到菩萨。

  师父:大家看「有为增上善果」在讲什么?(答:三果。)不是三果,三果是圣道 ,它讲不成圣道。有为,有为在三界内,增上是什么?有为道是什么?有戒 ,有定,没有慧吧?慧出三界了,慧叫圣道是不是?出三界是声闻果报了。 不错,增上善果可以说是初果、二果、三果,可是它说不成圣道,不是初果 、二果、三果,是什么?是那一天的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是不是? 不成圣道吧!大家看一看再讲。

  乘师:「知欲可厌」一直到「复现天人」,另一段又讲「便现有为增上善果」,我 想它是在讲人天果报,因为上次有讲生死轮回根本就是淫欲。既然淫欲是轮 回根本,「知欲可厌」,现在已经知道欲是轮回的根本,那怎样厌离?如果 你还有取舍,舍恶乐善这还不是究竟的,人天的果报还不究竟的。因为佛以 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不是为了使众生生人天乃至声闻、缘觉、菩萨,是要 使众生成佛道,生天、四禅八定没有断烦恼,还是要轮回。所以「弃爱乐舍 。还滋爱本。」还是爱的根本,皆是生死轮回,不能成为圣道。最主要是要 知道法无性,不要有取着心,这样才会入实相法。

  师父:大家留神!「知欲可厌。爱厌业道。」假使按照无明讲起来,是那一种无明 ?发业无明、润生无明,属于那一种啊?(答:润生无明。)再往下看。「 舍恶乐善。复现天人。」这是不是还是润生无明啊?「又知诸爱可厌恶故。 弃爱乐舍。还滋爱本。」这个爱当然是无明,是那个无明?还是润生吧!「 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在十二因缘里头它讲的是什么东 西?触受爱,这个讲「爱」是不是?触受爱取有,在这个阶段讲,是不是? 我们探讨,好象有这个意思。谁再发挥?

  翔师:「知欲可厌」,知淫欲是可厌离的。「爱厌业道」,业道是六道轮回,对六 道轮回起爱着、厌离两种心,「舍恶乐善」,舍三恶道乐三善道。「复现天 人」,虽有取舍的心,可是还是在六道中取天人,舍三恶道。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前面是「舍恶乐善」,这边 是「弃爱乐舍」,这边的「舍」是不是已经出三界了?「便现有为增上善果 」,这个增上善果可能是指色界天以上,可是「弃爱乐舍」,可能是因为初 果七番生死,二果一来,三果不来,四果才是真正的断淫欲出三界,所以这 边「弃爱乐舍」,是不是已经到初果、二果、三果?

  师父:「弃爱乐舍」,四禅人叫舍念清净,他得定共戒了,初禅以上就得定共戒。 初禅离生喜乐,离开贪欲,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三禅身受乐,最乐。四 禅,舍念清净。

  我时常和大家讲,如密室灯,好象房间里没有风,点一支蜡烛,这个光不摇 不动,很明亮,那是四禅的境界。佛在世时,有一个比丘增上慢堕地狱,就 是这样。他得四禅,他和佛说,我已经证四果了,佛说不是,你得的是四禅 。他不相信,命终之后,中阴身现,阎王小鬼就来捉了,他生瞋恚心,就说 世尊打妄语啊!我得了四果,怎么还落入中阴身呢?因为一起妄语谤世尊的 缘故,堕入地狱。这是一种增上慢,认为禅是果。

  觉师:我是要问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现在都在修学缘起,在日常生活中对外境已经 没有起执着心,但是在念佛的时候,那些境还是会现前,这是不是已经取着 ,没有把缘起法销归自性?

  师父:念佛法门和其它法门不同,其它法门你一定要清净,舍念清净生四禅天。念 佛法门仗佛力加被。你一切没办到,初禅都没办到,离生喜乐都没办到,你 一心求阿弥陀佛,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垂手接引,就得往生,这是不同的。你 修禅定,一定到达这个阶段,离生喜乐了,欲离了,盖离了,可以生初禅。 没离,不能生。净土法门,你没离欲,没离盖,蒙佛接引,也得往生,这是 不同之处。

  闻师:前面提到「复生地狱饿鬼」,这边提到「复现天人」,后面又提到「便现有 为增上善果」,又讲到六道轮回。「当知轮回爱为根本」,谈到出六道,也 就是出三界的意思。在三界里受轮回,是爱为根本。爱是总说,爱着染淫最 粗的就是淫。造种种业,起诸违顺的时候,就像业,这是不好的。这里有一 句话我觉得满重要的,「爱欲为因。爱命为果。」众生贪着身,乐着淫欲, 爱命就贪着欲界,乃至最下的地狱、饿鬼、畜生。欲界上面是色界,色界人 就没有以淫欲为重,它下面欲界是以淫欲为重,色界没有,它有定心。可是 还贪着色身,这也是一种爱取。前面经文提到「当知轮回爱为根本」,那这 色界的众生他是以什么续生命的流转?是因为他爱色身的念头,虽然他没有 淫欲,可是他爱这个身,爱这个命,所以说爱命为果,就是爱他的色身,就 产生爱欲,爱欲为因,爱命为果,因果就造成生死轮回的相续。再往上推, 四禅舍念清净还是有识心,虽然没有色身,可是还有识心,识心就是众生的 无明惑,爱命为果,爱的一念识心,也是造成生死相续。所以我觉得这爱欲 为因,爱命为果,可以用三界来讲。我们现在来看经文说的「当知轮回爱为 根本」,这个爱是润生无明,假如我们众生要断后有,要了三界生死的话, 要不润生死,如果不润生死就不受后有。假如我们在欲界、色界、无色界里 面,有一念贪着,我们这三重都有,贪着识心,贪着身见、淫欲,再往上就 一层一层地轻,可是还是一样,不出这个爱,也就是不出润生,因为润生就 受后有。

  下面的文「知欲可厌」,欲有几种讲法,像五欲、十不善,知道欲恶不善法 是三涂之因,我们就起厌离生死苦果,厌离业道的心,这种缘起就复现天人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知道爱是可厌恶的。「弃爱乐舍」,刚才有讲这 爱是广泛的,或是贪爱淫欲、色身或是贪识心,不管弃那种爱,你乐这个舍 ,还是在轮回里面。这种还在虚妄见里打转的时候,「还滋爱本」,还是在 润生无明里,还没办法脱离六道轮回。

  下面「便现有为增上善果」,有为就是有生灭、不究竟的意思。增上善果, 应该属于天道,可是它说「皆轮回故」,我们知道刚才讲「当知轮回爱为根 本」,就是说爱是通六道,粗重不同。「不能成就圣道」,那我们可以知道 ,增上善果是三界内,三果也是三界内,二果也是三界内,都是不出轮回的 ,四果才出三界。

  师父:大家逐渐逐渐了解了。既然是畜生、地狱、饿鬼,明明是三恶道,所以我们 就知道,「复现天人」是三善道。这个三界内,欲界,五趣杂居,六道都有 ,天有,人有,阿修罗有,地狱、饿鬼、畜生皆有。一旦到了色界天,人以 下没有了,阿修罗也没有了,色界有两种人──一种凡夫,一种是圣人。凡 夫,譬如说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不出三界,纵然生到非想非非 想,还要堕落三涂。一种圣人,他不叫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他叫初果 、二果、三果,这是圣人。一旦到三果人,五不还天,叫圣居天,唯有圣人 居住了。初果、二果,还是在凡夫天里,可是是圣人果位。初果七番生死就 出去了,二果还有一往来,凡夫不是,初二三四禅、四空,都不是。大家搞 清了!不要把它认为初果、二果、三果也在三界内,把它一概而论。它不是 ,有圣人,有凡夫。我们求佛道,是求圣果,不求凡夫定。

  大家看一看,参考参考!从上面讲下来。「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 地狱饿鬼。」这不要说了,是三恶道了。「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 。复现天人。」这不要说了,我们已经知道是三善道了。如果按照爱着染淫 这四项来分,到「复生天人」还有染,还有淫,对不对?不过它有轻重分别 ,轻的生天,重的生人;轻的生善人,重的生恶人;轻的生富贵人,重的生 贫贱人,是不是?这四项里头还有。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这个你仔细看它的文,它已 经把淫染两样去掉了,可是它还有爱着两项,所以说「还滋爱本。便现有为 增上善果。」这我们就知道了,根据它有爱着两项,我们就知道有为增上善 果是那类人了。爱着染淫里头,前面的,他这四项没去,有轻有重。一旦到 增上善果,没有染,没有淫,还有爱着。非想非非想天,为什么不出三界呢 ?由于爱着不出三界。无想天、无想定,怎么不出三界呢?由于爱着。这个 增上善果,我们就知道了,它有爱着两项。往前面推,「复现天人」,爱着 染淫都有,有轻有重。一旦再往上推,「复生地狱饿鬼」,这不但爱着染淫 具足,还造诸恶业。大家看看,是不是这个道理?谁讲?

  经师:这段文是从上段文来的。为什么众生六道轮回?就是在一真法界当中,他不 知道随缘无性,执着一切法,落入遍计执,所以他虽是堕落于地狱、饿鬼、 畜生,他终是再生为天人。由天人继续堕落于地狱、饿鬼、畜生,就这样六 道轮回,无有出期。

  我们今天所讲的,由于无明根本,爱着染淫造种种业,复生地狱饿鬼。「知 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生天人。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 」虽然知道爱是可厌的,一步一步来修行,但是仍然没有舍到很清净的地步 ,证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还有爱着,这还不是究竟的。所以「还滋 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如果证到果位,初二三四果这种圣人境界,证 到究竟四果就不再轮回。因为他还在色界天、无色界天,所以他仍然轮回不 成圣道。

  师父:大家不相信,初果人断身见戒取疑,对不对?我们看一看他这个增上善果, 「弃爱乐舍。还滋爱本。」断身见了没有?没有吧!「弃爱乐舍。还滋爱本 。」是不是戒取啊?「弃爱乐舍。还滋爱本。」是不是对正法没有正信啊? 就落入业。初果人不如此了,三结皆断,身见戒取疑。

  我再问大家一句,从上面讲,「复生地狱饿鬼」、「复现天人」、「便现有 为增上善果」,这都是什么法啊?都是缘起法是不是?缘起法有自性没有自 性啊?圆成实。差这一点点!你不相信看一看,「而生憎嫉」,执着实有法 ,对不对?遍计执。「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遍计执,是不是 ?不会诸法无自性。「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是不是还是执着有 自性啊!不会缘起无自性。所以说,不会无自性,皆是轮回嘛!不成圣道嘛 !对不对?你反复地,才能把这段文了解了。谁再讲?最后一个了。

  观师:刚才听了很法喜,我再练习讲一遍。前面讲到地狱饿鬼畜生,下面讲三善道 。「知欲可厌」,可是他爱厌业道,厌于三恶道,舍恶乐善,所以复现天人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所以「弃爱乐舍。还滋爱本。」刚才师父已经讲 得很清楚了,他虽然没有染淫,可是还有爱着,「便现有为增上善果」,初 二三四禅诸天。「皆是轮回故不成圣道」,这些都是轮回,都不成圣道,如 果出三界就可以成圣道。

  讲到这边使我们想到,如果我们也能会入圆成实,我们也不会再轮回,所以 最好的修行就是念佛。爱着染淫最重的是淫,师父开示我们要断淫欲,大家 一起来共勉。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我们依照缘起法来修行,一起共勉好好 念佛出三界。听到这里很法喜,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师父:大家初初看这段经文的时候,是不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糊里胡涂?现在 总算把它的来龙去脉摸得差不多了。你了解几分,你心里自己知道,等会儿 我们查出注疏来,你要是比人家的低,他可以印证你。如果你会的境界比他 高,你同时可以印证他,这样久久地用功,你天天有进步。你们要是上路的 话,一天和一天不同,一月和一月不同。好!现在开始查注疏。

  如果你学了一辈子佛,还是凡夫一个,没进步嘛!要是这个样用心的话,你 们一天一天不同。

  以前你们师公不准我看世间法,它是我见、我爱、我痴、我慢,都是第七末 那识所出。我们采取的谛理,没有第七末那识,这叫信受佛语,依教奉行。 你们脑筋要聪明一点,如果遇到有人谈到我见、我爱、我痴、我慢,这个是 错误的,现在遍地都是。遍地是仅仅知道用第七末那识,不知道谛理。将来 佛法没落灭绝,这可能是一大原因。希望你们大家真正发大心,发大慈悲心 ,深入佛法,护持末法时期的佛法。

  懂不懂这段文啊?你们现在对这段文大略有个印象了。知道它从恶道讲到善 道,从善道讲到有为增上善果,有这个印象了。知道有这个印象举手我看看 ?这个法门有一个办法,虔诚拜佛、念佛,求阿弥陀佛,求观世音菩萨给你 智能,你总有一天会开悟。千万不要听他们恶魔引诱你,说多读点书。那多 读诵,禅定障嘛!不得智能。

  末法时期,邪魔横行啊!魔胜过正法啊!迹象很不好。我也不敢保证你们, 你们之中那一位在那一天被魔争取了,我也不知道。你记住!不管到什么时 候,对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虔诚恭敬,绝对相信,不落他手。

  闻师:怎么样才不会被魔争取,请师父开示!

  师父:虔诚恭敬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嘛!时时刻刻念阿弥陀佛,时时刻刻念观世 音菩萨。因为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有信在心的话,绝对没有不信,不信是 魔。我不知道,你们老了以后,佛法变成什么样了?修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情,久久修习,自然受用,所谓来去自如,就得受用了。我们没那个善根, 求阿弥陀佛加被。

  我说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岳飞被秦桧用十二块金牌捉回来,走到路上他遇到 一个出家人,他的朋友。出家人对他说:「你不要回去了,你干脆出家好了 。」岳飞不听,就回去了。临走时,老和尚送他一句偈:「年底不足,谨防 天哭,奉下两点,将人害毒。」岳飞回去,被秦桧关起来在天牢里了,到了 年三十晚上了,那年不是三十,二十九过年,岳飞心里就知道了,「年底不 足」嘛!可能要出事情了。同时看到外面下雨了,哦!「谨防天哭」,岳飞 知道,一定要被害了。「奉下两点」,就是「秦」嘛!「将人害毒」,岳飞 那天被害。被害以后,秦桧问杀岳飞的刽子手,他临死讲了什么?他说后悔 不听金山寺某某法师的话。「哦!他们两个有交通啊!」就派人去捉老和尚 ,老和尚有道已经知道了,召集大众讲话,和大家说法,说过法以后,要笔 要纸。徒弟不知道,把笔把纸交给他,他写了一首偈。写完以后把笔放下, 坐在那里就取灭了。秦桧派来捉他的人已经到了,一看老和尚已经取灭,看 他写的偈说:「你从东来,我往西走,若非有道,险落你手。」我们要是念 佛念到那个程度,不是很好吗?

  注意看人家的注疏,印证你自己,莫起贡高我慢心。印证自己,我们很可怜 ,没有善知识可以给我们印证。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上?一○八下?一)「此明由爱而感人天之果也 。上言。造种种业。总之不出十恶业。谓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言绮语两舌恶 口。意三贪瞋痴。此十恶业。皆由爱欲而发。若备造」备造就是具足造诸恶 业。「则感三途之报」,具足造十恶业,断善根,三涂果报。「若平平不造 。则感生人道。若增修善品。则感生天上。盖人天由爱厌业道。亦从爱而致 也。」

  「上言人天。且指六欲天报。言六天全未断欲。但不作恶故。为十善所感。 此明色界已上诸天爱染不生。精修梵行。然所修者。但知爱欲。是染是麤障 。故深厌离。故云弃爱乐舍。」他这个就分别开了,他把人天列为欲界天了 ,这个「此明色界已上诸天」是说「诸爱可厌恶故」以下。这个「已上」, 是「诸爱可厌恶故」以上诸天,爱染不生,染是染淫两项,染淫统统是生于 爱,所以他说爱染。「精修梵行」,什么叫梵行?没有淫欲行,清净没有淫 欲行,微细说是不执著名相,不执着我人众寿见叫梵行,不执着五阴、十二 入、十八界,叫梵行。这是根据佛以实相法而说的。一般来说,没有淫欲行 是清净梵行。

  「且欣上是净是妙是离。故欣乐取证。然欣亦爱也。」欣喜也是爱着。「故 云还滋爱本。由此但名有为增上善果。未超生死。故云皆是轮回不成圣道。 良由以爱舍爱故。生死不断。所谓饶君修到非非想。也落禅家第二筹。以生 死情根未断故也。」所以有一句话,纵饶生到非非想,不如西方一往来。

  「且指六欲天报。言六天全未断欲。但不作恶故。为十善所感。此明色界已 上诸天。」色界十八梵天,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十 八天。

  大家看看人家注疏的,印证印证你自己。

  ■第二十六次修学

  师父:我和大家再讲一点修学佛道应该注意的事情,初开始修学,两道──解和行 。实在说起来,解和证。解得深就是证,证得浅就是解,这中间需要有个行 ,解行证,需要有个行。行从那里求呢?把你所解的,化到平常日用的,吃 饭、睡觉、劈柴、担水、行住坐卧,把它化在上面去,解自然就慢慢深了。

  到了相当程度它有进步,那是不思议的,解和证都有进步。这里面分出大乘 、小乘来了,小乘也是解和证,大乘也是解和证。不过小乘所解的是无漏慧 ,真无漏解,发真无漏慧,这不了生死,了分段,不了变易。大乘求的是中 道慧,所以下手功夫,你要注意到了。

  这个解的方面,要你开慧;证的方面,是得定。定是得,慧是向,小乘有四 果四向。慧深自然是定,它是一贯的;定浅的,开始从慧得。这定慧不是两 回事,它是一回事。得其圆满慧的时候,就是圆满定;得其圆满定的时候, 就是圆满慧。圆满慧叫无上菩提,圆满定叫究竟涅槃,这当中还是从行贯通 ,所谓信解行,行是道理。所以要是按照信解行证,信是声闻乘,解是缘觉 乘,行是菩萨乘,证是佛乘。大家知道这个道理。

  所以说你开慧,慧深了以后一定知道了生死,确实得到,可是要你慧深到相 当程度。了生死,浅显地仅仅知道一点影像,它这是一贯的。佛道里有两位 菩萨表这个东西,表慧是文殊师利,究竟无上菩提;表定就是普贤菩萨,究 竟涅槃。我们初学,差得远了。你要是解,你们有一些人已经开始解了,一 定把它纳入到平常日用,所以禅宗祖师讲劈柴、担水皆是禅,就是这个原因 。

  这里分大乘、小乘,至于大乘、小乘怎么分,我们今天是修学圆觉经,不多 耽误时间,以后有时间再和大家讲。大家看圆觉经。

  你们初初地,没有解、不开慧的人,那远得很。开慧的人有个情形,看到生 死边缘,不了生死,因为你还没得到嘛!证到四果阿罗汉,了生死。不开无 漏慧,不了生死,不开无漏慧叫凡夫、外道。不开无漏慧,只修定,证到非 想非非想,八万大劫以后,还要堕落。这你们一些人应该知道了,有些人死 打坐,那不是修佛道啊!今天从:

  「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善男子。菩萨变化示 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若诸末世一切众 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师父:所以我今天和大家讲,脱生死有两条路,解和证,就是慧和定。里面又有两 种分别,大乘、小乘。开无漏慧了分段,开中道慧了变易,二死必尽。不要 认为解的时候空洞,解到深的时候,自然是证,它是一贯的。

  「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这是爱润生, 爱是润生无明,从这里出了,大家注意到了。假藉爱润生。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 于清净心便得开悟。」我和大家讲过开 悟有两种,一种是解,一种是证。证的要开悟,从证边得到法。所以六祖得 神通,他从证的方面得到的。我们发现很多老祖师,他从解的方面明白这个 道理了,你道理都不明白那没有用啊!证的方面开悟,才办到了。

  大家看经文。「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我过 去不是和大家讲吗?贪欲有几种分别,爱着染淫。

  「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我提醒大家,这是说 菩萨变化到世间来,不是爱着染淫,不是淫欲来的,发大慈悲心,假藉贪欲 而入生死。众生入生死,皆是淫为根本,菩萨不是。佛恐怕众生疑惑:难道 菩萨入生死也是淫欲?不是的,是假藉贪欲,为起大悲,令彼众生舍爱。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这就永断轮回了。怎么 断诸欲,舍诸爱呢?由解藉行入证。「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 悟。」修学到此地。

  爱着染淫四项当中,大家不知道,还有一个字叫做「情」,情是六根所生, 所以六根也叫六情。世间人,出家人也在此内,有很多放不下,「我的太太 啊!」、「我的先生啊!」不了生死。这要是细细讲起来,还在爱着染淫这 四项之中。你们检讨自己,假使遇到境的时候心动,你爱着染淫没断,还在 六道轮回里头。男众看到女众,女众看到男众,有好看的,想多看几眼,你 要知道,这就是生死根。总说叫贪,分别说是爱着染淫四项,有轻有重。你 想到什么事情,心一动,那就是生死根,所以起心动念皆是生死。

  你们之中有丈夫的,有妻子的,有儿女的,有父母的,你可记住,如果提到 对象的时候,提到你太太,提到你丈夫,提到你儿女,提到你父母,你心中 热起来,很欢喜了,这是生死根,爱着染淫。如果修行久了,淡淡然。不是 不知道是我的丈夫,不是不知道是我的妻子,不是不知道是我的儿女,不是 不知道是我的父母,心里淡淡的、平平的,这叫一心不乱。

  你们不相信,检讨你自己,有丈夫的,要是谈到丈夫,心动。有太太的,谈 到太太,心动。有儿女的,谈到儿女,心动。有父母的,谈到父母,心动。 都是爱着染淫,不出轮回,生死流。你们各人检讨自己,是否有这种情形? 所以释迦牟尼佛入山修道时发大愿,我不断爱,不见耶输陀罗。爱一断,无 明即破。

  大家看文,看过以后谁讲?

  乘师:「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我们上次修学下来 ,修行如果没有断淫,不能了生死,因为念不一不生极乐,爱不重不生娑婆 。前面有讲到「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以现 前一念清净心来讲,我们清净心本来没有执着,平等清净,毕竟空寂不生不 灭的。如果以缘起来讲,淫欲也不可得,虚妄的。因为我们在毕竟空中执着 ,落入遍计执,把它看得很实在,所以才会有生死轮回。如果我们能证到一 念清净没有生死轮回,当下淫欲心就是虚妄的。为什么要讲这样呢?因为经 上有讲,淫欲即是道。

  上面讲到人天果报,断淫欲有舍恶乐善,还是爱的根本。究竟处是要随缘无 性,无性随缘,清净心当下即是平等。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我们都是爱见大悲,菩萨是示现 的,所以以慈悲为根本。菩萨出空入假,知道一切法缘起无性,无性缘起, 所以虽然假藉贪欲入生死,但生死不可得,可以随缘普度十方,度一切众生 。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 净心便得开俉。」清净心能开悟。开悟,师父讲到能解证,能了生死是定慧 ,而定慧是一法,末世众生怎么能舍诸欲及除憎爱而永断轮回呢?最主要的 还是要有解,以解起行,除憎爱二心。会入缘起,这些都是不可得,能销归 于自性,这样才能显我们的清净心,如来圆觉境界自然能显现。我们现前一 念心,本来就是如来的觉性。

  师父:慧乘看出这重点了。这里有一个重点,爱和慈悲的分辨,他说爱是爱见大悲 。大家从这里再深入,这里有很多人起疑惑的。他还提到淫欲是道,为什么 淫欲是道?谁知道?(答:无性。)淫欲无性才是道,不是说淫欲这个东西 就是道,那就错了。这个淫欲和爱由两种东西所分出来,我今天简单和大家 讲。一种是色法,一种心法。色法,在五阴当中叫色,心法叫受想行识。小 乘执着它实在有了,不能断根本。色是因心而起,心是因色而起,它没有的 。所以大乘叫它境智,境就是色,智就是心。境非独有,因智而发;智也非 独有,因境而生。它是相缘而起的,大乘叫依他起,没有这个东西。所以大 乘法叫五阴皆空。这里可以分析很多,以后大家深入佛法就知道了。

  境是对心而说有境,心是对境而说有心,相因而起的。所以,佛和你说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因为众生对色起障碍心,所以讲六根。为什么对色起障 碍心说六根呢?六根是不是都是我啊?要是知道六根都是我的话,那都是心 。要是六根都是我,眼是我,耳到底是谁?鼻是我,舌到底是谁?这就是大 乘法所讲的,都是我,叫实相。有六根叫诸法,还是那个法啊!实相是第一 义谛,随缘无性;诸法,无性随缘,还是那个法嘛!到了华严,六根都是我 ,叫一切即一;我就是六根,叫一即一切。还是那个法啊!所以对于迷色之 人说于六根,六根没有啊!

  迷心之人为什么说十二入呢?心没有,尘入根才有心。眼,色尘入眼根才能 见。声尘入耳根,香尘入鼻根,六根都如此。六尘入六根,互相入。互相入 ,我们在华严也修学过了,怎么叫入呢?入就是成嘛!眼根靠色尘而成,色 尘靠眼根而成,所以它自己没有自性,还是第一义谛,还是无性。你迷惑不 知道,不知道无性,破你的迷心才说十二入。

  为什么说色心都迷,说十八界呢?十八界有六识在里头,众生迷于六识,说 眼根对色尘生眼识,耳根对声尘生耳识。其实它没有生,你迷惑。识假使由 眼根对色尘生的话,我问你,眼根有识没有?眼根如果有识的话,不必再生 了,它本来就有了。如果说眼根没有眼识,能够生眼识,那也不合道理。如 果没有眼识能够生眼识,耳根也可以生眼识,鼻根也可以生眼识。色尘也没 有眼识啊!所以眼根、色尘都没有眼识,和合能够生眼识,不合道理。还是 随缘无性,是第一义谛;无性随缘,是世俗谛。所以有五阴、十二入、十八 界。这是题外和大家讲的,叫大家开一点智能,知道多一点点。

  这段文的重点在慈悲和爱,你把它搞清。什么叫慈悲?什么叫爱?菩萨变化 示现世间是倒驾慈航。谁讲?

  庶师:有句话说,事相之假显理性之真,这里是以事相来讲,真正「永断轮回」, 是你不执着有爱染之心,不是有爱染这种法,以这样的清净心便得开悟。师 父说重点在慈悲和爱,慈悲就是无缘大慈,以无缘大慈来度化一切众生。

  师父:你们讲过以后要记住。等一会查注疏,看看和你讲的一样不一样?他只能说 一项,并不能证明你说的不对。大家注意到一点,「能舍诸欲及除憎爱」, 怎么舍呢?不是从理论上说,吃饭、睡觉、大小便利、劈柴担水四威仪中, 从这当中去舍啊!

  修师:「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菩萨变化世间是以愿力来度化众生。我们 众生都是以爱为本,以造业的因缘受业的牵引来世间的;菩萨不是,以大悲 愿力为根本,这是菩萨和众生的分别。

  「但以慈悲令彼舍爱」,菩萨是以慈悲心度化众生,令众生舍爱。我们要怎 么舍爱?十二因缘有触受爱取有,如果身受心不受,就是舍爱。因为心不受 ,不会起憎爱心,就是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是讲菩萨留惑润生, 因为大悲心重,而假贪欲入生死。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要除憎爱先要无我,一 切的憎爱都是由我而起的,无我的话就没有欲求。能舍诸欲,就知道一切法 无性,所以就没有可求的。知道一切法无性,一切法无我,所以能除憎爱。 憎爱是二法,二法是魔法。不起憎爱的话,就能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 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如来的圆觉境界就是我们的一真法界性,是人 人本具的佛性,便得开悟。

  师父:你们记住啊!这是你们讲过的,等会儿我们印证就能看出来。他只能写一项 ,并不能证明说的不对,你说的都对。我和大家讲,再诱导大家,菩萨是以 慈悲令众生舍爱,劝化世间,菩萨慈悲好象没有无明吧?众生不同了,众生 的爱由无明产生的,无明产生爱着染淫。爱着染淫从那儿生呢?从欲,欲贪 。欲贪从那儿生的?六入、触、受,出现了。有受就转为爱,爱转为取,「 取」转为「有」,所以有六道轮回。「有」以下是什么?生死,那不是六道 轮回是什么?所以佛大智能,那位菩萨问他,佛以他的根机回答。慧觉讲!

  觉师:「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前面讲过,众生迷于缘起 ,执善执恶,执善生三善道,执恶生三恶道。他不知道缘起本无自性,本不 可得,虚妄六道轮回。如果要免除轮回,要先断贪欲,放下爱着染淫的心, 才能出生死。放下即无生死。

  「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菩萨怎么变化世间呢?因为菩萨知道缘起性空,缘起本不可得;缘起不可得 ,性空也不可得,而于缘起中能行如幻佛事,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度化众 生。众生是有漏的因果,菩萨是以无漏因果而示现世间。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众生如果能知道一切法 本来的真实相貌,本来一切法是缘起无性,会入不可得,而不起爱着染淫心 ,这样就能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心清净 的话,才能契入如来圆觉境界。

  师父:我提醒大家,它这里有很深的意思。我们看「于清净心便得开悟」,这里面 说出有两种障,大家看出来了没有?谁看出了可以讲?所知障、烦恼障。也 分出大乘、小乘两种阶次,小乘人断贪欲,断爱。他从那里断呢?他从受爱 取有断,了了分段,断了烦恼障。可是往上追求呢?他执着有色法、心法。 心法是识,色法是名色、六入,有这一点执着,构成所知障。所知障障什么 ?还有无明,无明障住他造成了所知障,二死仅尽了一半,分段死尽了,变 易死没尽。

  大家看出它的脉络来了没有?所以要想尽除,要清净心,不贪所知,不贪烦 恼,就断人我、法我,它里面是深深有这个意思。断了人我,没有受爱取有 了;断了法我,无明行也没有了。所以佛说这段话有深深意思,大家深深入 ,上体佛旨。谁讲?

  闻师:讲得对不对,请师父开示。「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这是总结上文。前面讲「由有诸欲。助发爱性。」师父开示到事障和理障 ,事障就是众生于缘起法中迷于实在有。以受来讲,根对尘中,众生执着实 在有,迷于实相。这里讲「先断贪欲及除爱渴」,因为爱为根本,由有诸欲 助发爱性,助发爱性就是发业无明,爱是根本无明。根本无明不自起,待缘 而成,和枝末无明,它们是互成的。既然是互相成就,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诸法都是没有实性的。可是众生不会,在事上起障就叫事障,不能起修。 还是在五欲里打转。如果慢慢他会到缘起性空的话,就能破理障。十二因缘 有触受,受就是我们众生根对尘时知道是缘起的,性空的,就不受这个法。 这不受就是无漏慧,无漏是小乘偏空。所以「先断贪欲及除爱渴」,可以讲 是无受,身受心不受。是不是这样?请师父开示。

  「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他不是以无明为本,诸欲以淫欲为本,菩 萨不是以淫欲来润生的。「但以慈悲令彼舍爱」,菩萨会到诸法缘起,缘起 法是性空,因为他晓得这个道理,而且他能起大愿,以大慈悲心的缘故,愍 念众生。「假诸贪欲而入生死」,假诸贪欲就是不灭缘起能入缘起,可是他 能入生死不染生死。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为什么菩萨不是以爱润 生?因为菩萨是中道慧,不同凡夫执着实有。假如证无漏慧是不受,可是还 是受,我们知道,不受而受,这样也是一种受法。菩萨中道慧,不着生死别 于凡夫,不着无漏,别于小乘取偏空涅槃。所以菩萨不染生死,不住涅槃, 这是中道慧。这是从理上来讲,约事上讲的话,根尘相缘,我们就在这里迷 惑。起修行时,可以在这地方下功夫。根尘相缘就是缘起法,知道缘起法, 就能除事障,能见法的实相,自然知道缘起法是无性的。无性就是缘起,就 不着于有,不着于空。如果慧解立行,你证到什么地方,它的力量就出来了 。

  「勤求如来圆觉境界」,因为法法都是圆融的,会到此法的话,就知道心本 来是清净无染的。虽然清净无染,不碍重重无尽的缘起,因为缘起法本身就 是圆满清净的法。

  师父:大家都讲得不远,等会儿查注疏你印证个人。刚才慧闻有提到无漏法,小乘 证无漏,现在大家可以分清了。中道真智能,无漏真智能,从那儿分呢?二 乘证无漏慧,他是从受、爱、取、有,断了。所以叫无漏,不漏落于三界。 可是往上面执着有色,有心,色是名色、六入,心就是那个识,所以无明不 破。破无明,就得无漏真智能。

  不相信,我们看一看,破了无明得了无漏真智能,那个色心二法没有。大家 知道,以心知有色,以色而有心,境智一对嘛!换句话说,由心生色,由色 生心,不对六尘怎么会生心?由六尘而生心啊!生六种识。这个以小乘无漏 智能不知道,他不受就是了。他执着有色有心,不受。不受就不爱,不爱就 不取,不取就不有,不有就没有生死,出三界。可是依中道真智能分析就不 是这个道理。色由心而生,心由色而生,要是以中道智能分析,毛病大了。 你要是说心生色,如果你认为心生色,心从那儿来的?心从色来的。是不是 ?色生心嘛!当心生色的时候,有心无色。没有色怎么生心?心不生怎么会 生色?中道慧一分析,毛病大了,对不对?

  清净心便得开悟,我不是和你们讲吗?不见一切法,即见什么?(答:般若 波罗蜜。)欸!即见般若波罗蜜,这是清净心便得开悟。不见一切法是什么 ?不见有为法,不见无为法,叫慧眼清净。小乘人呢?不见有为法,见于无 为法。其实见无为法还是见有为法,因为对有为立无为嘛!所以我们知道他 偏空,怎么偏空?他从爱下手,把爱断了,不入三界,无漏了。不起大悲, 所以说他落于偏空。他说出生死入涅槃,有没有生死?有没有涅槃啊?你们 说!(答:没有。)没有是随缘无性说没有,有没有生死涅槃啊?(答:有 。)无性随缘说有,就是这个道理。

  菩萨呢?知道无性随缘有生死,所以度众生起大悲;知道随缘无性,所以虽 入生死,不染生死。所以这是行空不证,虽然证入空法,不证,而起大悲。 小乘就从这里差一点了,小乘法和大乘法大家分别就分别出来了吧!菩萨彻 破无明,破了无明是什么?慈悲。没有破无明的,虽然不起爱,还是爱啊! 上文讲过了,还滋爱本嘛!

  修师:二乘出生死入涅槃,入涅槃是一种爱,也是一种受。所以他没有彻底地舍爱 ,佛才彻底地舍爱。刚才师父说,二乘从爱取有出生死,他还是受涅槃,还 是取着涅槃。是不是这样?

  师父:等一等我再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听得打瞌睡,听得心不耐烦,那就毫不得法 益。在这场合有两种法益,最上的是法喜,起法喜的时候,心不乱不打瞌睡 。次一等的是禅悦,禅悦喜。起法喜食的成大阿罗汉,起禅悦食的成小阿罗 汉,一个复位,一个重慧。现在我把这十二因缘和大家分析分析。

  大家注意到,中道慧从那儿分?小乘法和大乘法从那儿分?变易死、分段死 从那儿分?法无我、人无我从那儿分?烦恼障、所知障从那儿分?大家注意 到,爱即无明,小乘人怕生死,他知道断爱就了生死,阿含经不是说过,爱 着染淫,他从这里下手,先断爱。爱从那儿来的,一定从受,所以他从受爱 下手。受没有了,不受后有,就没有爱,没有爱没有取,没有取没有有,没 有有就没有生,没有生就没有老死,三界了了。这个爱,受产生爱,这其中 还有一种,想。受为爱根,想为见本,所以破了想、受,入了什么定?灭尽 定,出三界,八解脱最后一位。所以他证了无漏智,开无漏慧,不漏落三界 了。可是他执着六入有,六入、识、名色,他还没有破,名色不破,识和名 都是心,色和六入都是色,色和心有,以上的行当然不破了,无明不破,所 以他仅仅知道第六识。第六识以上他不知道,阿赖耶识他不知道,这是小乘 人。

  大乘人就不是了,无明一破是中道,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中道,所以无明破, 是大乘中道慧。爱取有破,小乘无漏慧。小乘无漏慧破爱取有,叫断人我执 ;大乘破无明证中道,就断法我执。破了爱取有,不漏落于烦恼障,只了分 段生死。破了无明,证了中道,不漏落所知障,了了变易生死。

  慧修注意到,这是人我执,破了,法我执没破,一旦到了大乘,人我、法我 都破。这个烦恼障,小乘人断了,所知障他没断。分段死小乘了了,变易死 他没了,一个发真无漏慧,一个发中道慧,这不同了。如果以中道慧看无漏 慧,它都是假的。只了分段生死,还有无明,当然不能了生死。所以住于无 明,五住地他仅破了四住地。大家看清了吧!这是十二因缘。

  修师:那这样他下手处从那儿下手?

  师父:小乘断受、断爱,灭想受嘛!所以说,这是五阴法。五阴法是色、受、想、 行、识,凡夫具有,所以二障具有,二死具有,二我不断。小乘断色、受、 想,所以灭尽定叫灭受想定,可是他还有行识没断。大乘再进一步断行、断 识,行识断了,无明破。所以说,小乘仅仅从爱这个阶段断了,以上他执着 有色有心。

  修师:大乘从那里下手?

  师父:无明啊!大乘修中道慧,就是实相法,法华经不是讲实相法吗?就是从法界 会,就是第一义空、二谛法啊!从十二因缘就分出大小乘、五住地都分出来 了。这是无明住地,这以下是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有爱住地、色爱住地 ,这是五住。小乘仅仅破四住,没破无明住地。无明住地力量最大了,胜鬘 经不是讲过了?所以我们如果从爱下手是小乘,从破无明,修中道慧,入大 乘。中道慧不得了啊!譬如小乘修四谛──苦集灭道,苦集灭道从中道慧讲 起来,没有苦集灭道。没讲的,就查注疏。

  修师:小乘从七支下手,大乘破无明,无明怎么可以下手?

  师父:杀、盗、淫、恶口、妄语、绮语、两舌,七支断了,贪瞋痴还有啊!所以佛 告诉小乘人,在阿含经说爱着染淫四项都是贪。小乘不会大乘意,说大乘非 佛说,就错了,谤佛。怎么知道?小乘人断了染和淫,爱以下没有断,还有 爱和着,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假如破了无明发中道慧,无明也破的 话,贪瞋痴再也没有。贪瞋痴是不是缘生啊?随缘而有贪瞋痴的嘛!随缘无 性,贪瞋痴无性,所以贪瞋痴无性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染缘就生贪瞋痴。

  闻师:请师父开示。我们修行不能躐等,譬如从受、爱,或者从谛理下功夫。到底 什么是躐等?什么是实修?

  师父:修行要按部就班,不能躐等,躐等而修得不到成果的。不能躐等是在那里? 这四项佛在阿含里总说是一个贪字。生的次第,爱最细,着比较粗,染更粗 ,淫最粗。可是你断要从粗的断,不能从细的断,先断淫,淫为生死根本嘛 !再断染,想到自己父母,心热了──染。想到自己的太太,想到自己的丈 夫,心动了──染。想到自己的亲戚、朋友,啊!欢喜起来了──染。这是 微细的淫,这都要断。往上再断着,最细的是断爱。所以断的次第是淫、染 、着、爱。这个断尽了以后,自然断烦恼障、所知障。

  小乘断到染这个阶段,不断了,入涅槃了。他修没躐等,可是他从淫断到染 ,往上不断了,他认为我究竟了,取涅槃。大乘人不是,断染以后再断着, 再断爱。爱尽则无明休,了生死,这个叫中道慧,那个叫无漏慧。现在大家 了解这个阶段了吧?还有问题没有?

  庶师:师父刚才说大乘是从无明断,小乘从爱,我觉得这只是方便,因为爱只是一 种无明。我们起一句佛号,根本没有大、小乘之分。

  师父:阿弥陀佛就是清净心,这个清净心不是叫做净土吗?欲净佛土,先净自心啊 !清净心不是断灭,所以它是无量光、无量寿。

  闻师:我们是修净土,所以解门也要会归净土。以前师父讲念佛三昧有提到,说有 次第,譬如说缘起、性空……,可是行只在一念,净土法门是假方便,就是 一句佛号念到底。是不是说,我们念佛的人,虽然懂义理,可是念一句佛号 ,这句佛号本就是圆满清净的,还需要说我这佛号要断什么断什么吗?因为 佛号一起,烦恼本是不可得,还要断什么?

  师父:你一句佛号起的时候,有没有杂念啊?自然没有杂念。没有杂念,还有生死 没有?没有生死。所以说,要了生死往生极乐,要一心不乱,就是这个原因 。慢慢地,耐心修学!慢慢地,才能把整个佛法的脉络摸清了。 修师:讲得很容易,一句佛号当下没有生死,可是过眼又不是。

  师父:你看!一句佛号也是不出这个法,念一句佛号先断淫,你们不断淫,有用没 有用啊?断淫,然后断染,断淫、断染从这里下手啊!(案:指黑板的字。 )一句佛号念到底,也不着也不爱。是不是?你说,你们持名念佛,念一句 佛号,爱着染淫具足。你说,你能否往生?你问自己去。最粗的一项是淫, 说你不断淫心念佛,蒙佛接引,也得往生,那是正淫啊!邪淫不得往生。那 是杂毒食,饭里有毒药啊!不是清净心。所以佛不是和你们讲得很清楚吗? 一心不乱就是清净心,净念相继就是清净心。

  不要说净土法门,一切法门皆如此。所以你们念佛要知道,念佛不能躐等, 先从此地下手。先从此地下手怎么办呢?我不是再三和你们讲,不起淫欲念 ,你要是起淫欲念,谁也没办法,阿弥陀佛也没办法。再往上,不染啊!听 到亲戚、朋友、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姐妹,心不动。不起心动念,了 生死,涅槃流。起心动念,生死流,这个了分段了。了了分段,你就得往生 极乐,仗佛力,这比小乘人高得多了。

  你就算淫染不断,一心念佛,蒙佛接引也得往生,下品下生;甚而言之,边 地往生,也得往生。所以净土法门方便了,如果你再往上修,再断着、断爱 ,那是上品上生。要是断了着,这是我们大略的说法,没有详细探讨经法, 可以说是上品中生了。爱也断,上品上生。不染的话,是心不起心动念不染 ,可以说是中品生。真正念佛念到没有淫了,最低限度是下品生。所以爱着 染淫一点不断,还起邪念,那我不敢讲,除非阿弥陀大慈大悲垂手接引你。 自己衡量自己,不要问别人,也不要问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问自己就行 了,能否往生,往生在什么阶段,问自己。

  如果大家要是真正断淫的话,我们按理推测的话,最低限度是中品生啊!因 为什么呢?中品生是方便有余土嘛!真正断淫,方便有余土的人,是阿罗汉 啊!

  时间到了!我们今天休息了,下一次继续查注疏。

  解和证是一条线的,如果解里没有证,怎么会有解?怎么会有证?证浅就是 解,解深就是证,也是一个道理。你证得浅,见到生死边缘,不了生死;解 得深,见到生死边缘,可以了生死。

  ■第二十七次修学

  师父:大家要深深体会世间无常,佛说生死在呼吸之间。此生一过,你要沦落那一 道不知道,所以赶紧加紧用功。

  慧思大师是天台的第二代祖师,慧思大师他说有三种修行,第一种常坐修, 常坐要知道修定修慧。你们只知道白痴打坐,根本没有用。一种是常行修, 就是你要念佛、绕佛。最好的一种修,有人不知道,最上是随缘修。

  大家知道为什么随缘修是最上呢?随缘修是平常日用皆在修,劈材、担水、 烧水、煮饭、扫地、擦桌子,这一切都在修,这种修是最上了。什么原因呢 ?平常日用一切事情是缘起,深入二谛。佛说过,若人见缘起法,即见第一 义,见第一义,则得涅槃。所以平常日用总观一切缘起如幻,自然会到一切 法无性,二谛融通三昧印。二谛融通三昧印,你到了有受用的时候,叫菩萨 的如幻三昧。如幻三昧就是二谛融通,修到如幻三昧,知法如幻,得大神通 ,我们办不到。如幻三昧修到究竟处,就是见性成佛,我们办不到,我们只 可采取方便。

  小乘人修法,修解脱。所以六祖说过,祖师禅定贵在见性,不贵解脱。大家 这些法都不知道,我和大家讲一讲。小乘法修解脱,他是不知第八识,解脱 是我从法中解脱出来。他不知道这个我没有,我们认为这个我,第七末那识 执着第八识的见分,我们的末那识执着第八识的见分为我。还有相分,他执 着为法,第八识叫自证分。小乘人不知道,他求解脱,凡夫更不知道。凡夫 不知道第八识的见分是我,相分是法,他更不知道,他从当中起贪瞋痴,落 入生死。

  小乘人解脱,他说我解脱了,从法中解脱,解脱出来。他说这个我完全是法 所生的嘛!五阴生的我。他不知道见分、相分皆是假,如果知道见分、相分 皆是假,叫依他起。如果执着见分、相分是实在有,叫遍计执。他仅仅求一 半,所以唯识一开头讲,于假说我法,都是假的。真实的,是自证分,可是 自证分有两分,染分就是种子了,异熟了,净分就是如来藏。小乘人不知道 ,所以他重于解脱。

  六祖说过,禅宗贵在见性,不贵解脱。因为解脱,解脱谁去呢?没有我没有 法嘛!没有法缚我嘛!所以没有解脱。那么见性是什么?叫如幻三昧,见性 就是破无明见法性。怎么破无明呢?见一切缘起法非实如幻,破无明。破无 明自然见法性,破无明见法性叫如幻三昧。六祖说的,叫你六识出于六根门 头,在六尘当中来去自如,那是如幻三昧。所以说六祖一得三昧,就具有神 通。那大菩萨得三昧更不得了,据经上记载,劫末的时候起大火烧,他一口 唾沫就把它灭了,那个我们办不到。所以大家知道,随缘修的功德最大,平 时要磨炼自己。现在我领导大家,已经慢慢了解一点二谛法了,你要把它会 入实在修行。

  凡夫办不到怎么办呢?你们里面有一些胡涂蛋,说见性成佛,我修见性可以 成佛。那当然很好,那就是如幻三昧,地上菩萨得到。初地得一分,二地得 二分,等觉得十一分,佛得满分。所以说见性成佛,不是那么简单的。凡夫 不能修怎么办呢?凡夫下手处从有为法修,就是修戒定慧,灭贪瞋痴。因为 凡夫人执着我,更起贪瞋痴造诸恶业,堕入三涂。所以修戒定慧,灭贪瞋痴 ,这是初步功夫。也近似如幻三昧,也可见法性,因为什么原因呢?贪瞋痴 是粗浊的无明,戒定慧是粗浊的法性。我告诉大家,大家是不是都听懂了? 这是佛法当中一般的修法,佛法的三昧无量无边,我们知道得太少了,很可 怜!虽然知道,不好修。

  还有一种三昧叫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也从缘起边修,它的方便处是仗佛力接 引。譬如说如幻三昧,你知道要破无明才能见法性,那地上菩萨才够资格, 我们怎么够?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那还远得很呢!还有两个阿僧 祇劫。所以大家老实修念佛,念佛仗他力,他力生到西方,就破无明见法性 ,等同于如幻三昧。不过你平时要观察,浅的修戒定慧,灭贪瞋痴,也可帮 念佛三昧增进,得度,它能促使你念佛三昧成就。

  如果你智能再高一点点,直观缘起如幻,法性不动,见法性。它也可帮助你 往生西方。如果你真的如此观,往生西方可能在中品以上。所以修念佛三昧 ,要是智能低的人,你念佛记住持戒定慧。我告诉大家持戒念佛,你念阿弥 陀佛的时候,记住灭贪瞋痴,如果贪瞋痴一起,不得成就。贪瞋痴方面,大 家都知道了,贪欲是生死根,修学圆觉经都知道。瞋心一起,一点功德都没 有,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前功尽弃。等你转身堕入三涂的时候,受人 摆布,受业力摆布,不得自在。所以我们修念佛三昧,要持戒定慧,灭贪瞋 痴。

  如果你的智能再高,定力更深,你不妨试着起起观,起起止。观一切缘起法 如幻,破无明。止于法性不动,见法性。你不妨这样修一修,这样修虽然不 得念佛三昧,可以帮助你往生西方,我想最低限度在中品生以上。

  希望大家各自用功!不要认为我还年轻,那不一定,生死在呼吸之间,一口 气不来,就是后世。所以佛法是真真切切的修行法,不是什么鬼鬼怪怪神神 奇奇的。你们大家出去讲经注意到,不和人家谈鬼鬼怪怪的,不谈那个,谈 真实法,真实修行法。我们现在开始修学圆觉经了。希望大家各自努力!

  这段文还叫大家发挥发挥!「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 爱渴。」这不是告诉你很清楚了?贪瞋痴三项,要想免轮回不落生死,贪是 第一个;不落三涂,瞋是第一个。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示现世间是什么?就是如幻三昧啊!菩萨 修如幻三昧叫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随缘起法示现。「非爱为本」,爱为本 的话,落入生死的是贪,菩萨示现世间不是无明,爱是无明,没有无明叫慈 悲。

  「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菩萨不断爱之一念,如果断爱 的话,和二乘一样了,取有余涅槃了。菩萨不断爱,以爱润生才入三界救三 界,入生死救生死。你要知道这不是简单的,阿罗汉不敢办。有很多凡夫说 ,我留娑婆度众生,那你愚痴,你堕入地狱,谁救你?最低限度要保住天身 、人身啊!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欲就是贪欲。我和大家讲一讲,贪欲有几 种啊?谁还记得?爱着染淫。这儿是略说,在阿含是佛详细说。「及除憎爱 」,憎就是瞋恨心,爱就是贪心。为什么不讲痴呢?因为贪心、瞋心都是无 明,都是愚痴。

  「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圆觉境界是什么呢?干脆和大家讲,圆 觉境界就是随缘无性,无性随缘。「于清净心便得开悟」,清净心就是圆成 实性啊!就是真如随缘成万法,万法无性是真如,你修一切法门从此地入。 慢慢大家就知道了,一切法里面念佛法门最方便,为什么?仗佛力。慢慢地 你就真正认识念佛法门了。

  你们现在对念佛法门的认识,说师父叫我念佛,我就念佛嘛!慢慢地你就自 己真知道为什么念佛法门可贵,到底它是一个什么法门。我们节省一点时间 ,谁要发挥可以发挥,然后我们就找注疏。

  注疏是给我们印证的,上根利智的人开悟以后一定要有人印证,他不敢自己 决定。印证了以后才决定,哦!没错。可是我们现在找注疏印证,注疏有深 有浅了,大家各自用功,开始的时候,深的浅的都可以印证你。到了你进步 的时候,深的可以印证你,浅的你可以印证他。大家看看,继续发挥啊!我 们今天时间短一点。

  我们可怜得很啊!佛说有无量三昧,我们也是昧──昧然不知,我们是昏昧 。

  甫师:从这里我们知道要脱生死,要断爱欲。爱欲是因为我执的缘故,我执使我们 不得自在,随着业力轮回生死,因为贪瞋痴有业力,业力感果报,轮回生死 。如果没有贪欲,就能体会清净法,能随缘自在,生死关头心不会随境流转 ,不会落入轮回。

  再来讲菩萨,菩萨得大自在,可以再入生死。小乘人办不到,因为小乘人他 执着我要解脱,我不敢入生死度众生。菩萨能随缘,随一切的因缘度化一切 的人,因为他不动,所以虽入生死不染生死。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 净心便得开悟。」一切法本来清净,无有憎爱,因为虚妄执我才落入生死。 如果当下舍憎爱,就是清净心契无相法,当下就无生死可得,能够开显圆觉 妙心。

  师父:大家知道,将来你要转凡成圣,在烦恼中转,在生死中转,在平常日用中转 。怎么转法呢?转凡成圣是知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绝对不是躲在深 山里清清净净的,那根本是愚痴法嘛!谁还要发挥?

  悦师:「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经文明显告诉我们 ,众生要免诸轮回,先从断贪欲开始。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这段是讲菩 萨,无性随缘,以智导悲,为了度众生,令众生舍诸爱欲。「假诸贪欲而入 生死」,是说菩萨没有断爱,留一分爱润生来度众生,到了「金刚道后异熟 空」的时候才毕竟断。这并不是我们凡夫「爱着染淫」的爱。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这没有简别凡夫及 二乘,反正一切末法众生。假如能舍诸欲及憎爱,就能永断轮回。这必须要 有智能的,譬如能观照一切法缘起如幻,这样自然能舍爱憎,才能永断轮回 ,以清净心会入圆觉境界。

  师父:慧悦提出「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家听说了吧?「金刚道」是什么?就是如 幻三昧具足,称为「金刚道」。金刚道简单说,就是不被一切烦恼所破,能 破一切烦恼。不外乎破无明,见法性;不外乎缘起无性,无性缘起。那个时 候,你转身成佛了。到这个时候,如幻三昧又转一个名字,叫什么三昧啊? 金刚三昧。金刚三昧以后,有谁知道?这有五个名字了。都从念佛三昧出, 谁记得?就是它,它就是如幻三昧,金刚三昧、狮子吼三昧、般若波罗蜜多 、佛性、首楞严三昧,都从念佛三昧出。修这个三昧怎么修呢?直破无明, 见法性。所以很难修了。念佛三昧究竟容易,仗佛力破无明见法性,所以都 从念佛三昧出,都不外乎一个佛字嘛!谁发挥?探讨深了,慢慢就愈入愈深 了。谁还讲?

  闻师:「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以前很难体会到什么是真正圆觉境界,事实上没有 离开二谛,师父刚才有开示,随缘无性,无性随缘。如果作如是解,如是观 ,如是修,慢慢能见生死边缘。我们能体会到的就是二谛,一切法是随缘法 ,随缘法是无性,无性法常随缘,这就是圆觉境界。我们修行以戒捉,捉烦 恼,定是要缚烦恼,慧是杀烦恼。不管你从那一个层面下手,都是要显我们 随缘无性,无性随缘之圆觉境界。

  如果依二谛,我们修行上就能慢慢地体会到,烦恼即是菩提。烦恼是随缘, 随缘即无性,会到无性,一切法性都是圆融,就能慢慢会归圆觉妙性。所以 假如能勤求如来境界,二谛能融通的话,众生才能了脱生死,才能免诸轮回 。我们知道,众生只是一个迷惑心,迷惑心在般若经有一句话,如幻如梦。 我们在生死里,有一句话说「大梦初醒」,我们什么时候醒过来?教门到一 个程度,我相信是可以起行的,可是我们众生力量不够,所以用念佛三昧衔 接起来。「大梦初醒」,好比六祖听一句话就开悟,可是我想他一定是过去 有熏习大乘法的因缘。所以圆觉境界就是谛理的会通,然后在生活上应用。 这边说欲脱生死,永出轮回,要先断爱渴,如果以勤求如来圆觉境界来讲就 比较简单。你能会到缘起是无性的,无性能随缘,这样慢慢我们在生活上, 可以不被一切烦恼所转、所破。

  「于清净心便得开悟」,你知道烦恼即是无性,无性的烦恼不是断也不是不 断,这时候你的心就能清净,于一切法无碍,这叫做于清净心便得开悟,这 样我们才能慢慢了脱生死。

  师父:我告诉大家,开悟有两种,那两种呢?一种是明白了,现在一般人都很浅薄 ,说我明白这个道理了,那不是真正开悟。真正开悟是我办到了。你们大家 也有开悟的时候,怎么办到呢?在平常日用,不失戒定慧,不起贪瞋痴,你 办到了,那你是转凡成圣。贪和瞋两项断了以后,你就算不求生西方,在色 界天。要是求生西方极乐国土,有希望了。

  策师:「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为什么要先断贪欲呢?因 为贪欲是最粗的生死根本。「及除爱渴」,爱着染淫是生死根本,这里可以 说是戒,戒成就以后能不堕三涂,出生死。

  「菩萨变化示现世间」,为什么菩萨要来这世间?为了度自己的法身慧命, 众生是菩萨法身,为了随缘来度自己的法身。「示现世间」,以同事摄同众 生入生死,但是菩萨虽现和众生身一样,他是以清净大愿力示现世间,是随 缘不变的。「但以慈悲令彼舍爱」,以无缘大慈,令众生舍离生死。「假诸 贪欲而入生死」,示现和众生一样,可是没有贪着心。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生死最粗的是欲念,诸 欲就是五欲五盖。众生起分别,就有憎爱二心,这是生死的根本,所以若要 断生死就要除憎爱二心。如果没有憎爱二心,就与清净相应,清净心就能与 如来圆觉境界相应。

  师父:「假藉贪欲」,为什么假藉贪欲而入生死?他是一定的道理。十二因缘,我 问大家,二乘断爱还有取没有?没有取,取断了还有有没有?没有有还有生 没有?没有生还有老死没有?生老死皆没有了,苦集灭道皆没有了。

  这是断什么?没有生死,还有烦恼没有?忧悲苦恼皆没有了,他断了烦恼障 。二乘断了烦恼障,不入三界了,没有生死,不受后有了。这时二乘人说, 「我生已尽」,不受生死;「梵行已立」,没有淫欲了,没有贪淫了。「所 作皆办」,我应该断的贪瞋痴皆断了。「不受后有」,就没有生没有死,入 涅槃了。可是上面没断啊,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入皆没断,后面还有变易生死 。

  菩萨修的阶段和他不同,他是断了烦恼障取涅槃,证灭,菩萨不是。所知障 障什么?障无上菩提。烦恼障障什么?障究竟涅槃。二乘人断了爱,没有取 ,没有有,没有生死,得涅槃了,他得一半。可是他没断无明,不得无上菩 提。菩萨得无上菩提,他先断所知障,他得菩提了,可是他不取证,为什么 不取证?断爱,就没有取,没有有,没有生没有老死,谁救众生去?所以菩 萨断所知障,不断爱,这个爱就转名为慈悲。菩萨不是爱是慈悲,他这里以 慈悲心不断爱,就有取,有取就有有,有有就有生,有生就有老死,入三界 了,救众生。

  这说明了,菩萨先断所知障。所知障断了,烦恼障不断,那烦恼障不是说他 有烦恼不断,在烦恼当中,爱转名为慈悲了。在什么时候才断呢?金刚道后 异熟空。金刚道也叫金刚定,也叫金刚喻定。到了金刚道成就的时候,就是 等觉菩萨了。等觉菩萨一念之间,所知障、烦恼障顿断,转身成佛。二乘人 他不是,他断了爱以后,无明以上他不管,没断,他赶紧取涅槃。菩萨修行 不是,先断所知障,所知障断了以后,烦恼障不断,留爱润生。

  有的人不知道,说菩萨还有烦恼,那他不知道佛法。爱以上断了,以下不断 ,有爱就有取,有取就有有,有生有老死,入三界度众生。等金刚喻定以后 ,等觉菩萨了,如幻三昧具足,顿断所知障、烦恼障。好!赶紧查注疏。… …爱怎么产生的?我。爱有能爱、所爱。

  闻师:经上讲到「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刚才师父说菩萨先断所知障,爱 转为慈悲入生死。请问师父,先断所知障化度众生,他的位次是不是已经破 无明了?

  师父:有无明的叫爱,没有无明的叫慈悲。要是菩萨断了爱,观世音菩萨还来救度 众生干什么?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是为什么?爱念众生,慈悲众生嘛!没有 慈悲叫爱,爱更浊叫着,着更深叫染,染更深叫淫。

  明师:刚才师父讲,菩萨没有断爱,有爱取,有生老死,这个生是不是意生身?

  师父:他有两种,像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法身。低一点的菩萨叫意生身,佛、 观音菩萨、法身大士都叫法身。没得法身的时候得意生身,意生身有三种功 德──自在、遍到、速疾,要想到那里受生,很快就去。要想到那里去,就 到那里去,自在,不受业障,不受爱着染淫系缚。得法身的佛菩萨更不得了 了,变化无方,一念之间可以在无量无边的世界示现成佛。

  意生身,声闻、缘觉也有啊!三乘人皆是意生身,初初证到了如幻三昧,知 道缘起无性,无性随缘,所以他能够速疾,能够遍到,能够自在无碍。记住 !达不到这个境界求阿弥陀佛,他慈悲一定给我这个境界,求往生就可以达 到了。

  随缘无性,无性随缘还有一点点执着的时候,叫染分阿赖耶。完全没有执着 的叫如来藏,如来藏也有一个名字,二空如来藏嘛!空和不空。既然二空了 ,那里还有如来藏?那是清净法身佛。所以说,经上说大菩萨要想得法身, 要清净如来藏名和识藏名。识藏名就叫第八阿赖耶。

  我讲过,阿赖耶识叫自证分,它的相分是法,它的见分是我。你知道什么是 见分?什么是相分?缘起边出能、所,能者为见分,所者为相分,要是破了 能所的话,破了缘起,没有第一义了,他一定有这个东西。你不要认为见分 、相分不对、不好,都不要,那没第八阿赖耶。破尽缘起,就没有第一义, 世谛破第一义也破。所以佛赞须菩提,不坏一切法而说法性空。不坏一切法 ,就是不坏世谛;而说法性空,是说第一义谛。

  闻师:刚才师父说到第八识,小乘不了第八识,有一个问题是,我们说第七末那识 执着见分、相分,见分、相分是指能见、所见,请师父开示相分是指什么? 范围有多广?见分是指能,是不是包括见、闻、觉、知,都叫能?为什么小 乘不了第八识?

  师父:如果小乘知道第八识,知道第八识以后是不是破无明啊?他知道第八识了, 还有无明吗?第八识是如来藏嘛!如来藏是二空藏,二空藏还有无明吗?他 不知道。如果他知道的话,他也破所知障,如果他也破所知障,也断烦恼障 ,和佛有什么两样呢?那不应该叫他二乘人,应该叫他妙觉佛啊!所以二乘 ,声闻乘、缘觉乘,不知第八识,他执着我得解脱,那有我啊?所以禅师答 求解脱的人就说:「谁缚你啊?」没有缚怎么会有解呢?所以他不见性,不 破无明不见性。

  在很多经有说过,譬如大般涅槃经说过,声闻乘人不见性不成佛,缘觉乘人 不见性不成佛。

  (卍续一六?一○八下?圆觉经直解卷上?一八)「此总结轮回根本皆贪欲 渴爱之过患也」,这个大家都说过,我相信贪爱、贪淫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大家都已经都知道了吧!为什么不下大决心把它断掉?你既然知道了,就应 该下大决心把它断掉。好比有一个人他不知道是井,掉下去了。你既然知道 是井,掉下去会死,你为什么要往下跳呢?

  「此释疑显权也」,菩萨示现世间是权变,权实教在法华经讲过,一乘是实 ,三乘是权。所以菩萨也是权,叫权教菩萨。「释疑」,解释这种疑惑,为 什么菩萨入生死?他是权现的。「恐有疑云。菩萨入诸生死。岂非贪欲之过 耶。」难道菩萨也是贪欲吗?「故此释云。菩萨但示贪欲。而入生死。」权 示、权变示现贪欲,不断爱之一念,爱能润生嘛!看到这段,两种无明,一 开始无明行发业,这叫无始无明,无始无明就是发业无明,润生无明是什么 ?爱啊! 「以同事摄。令彼舍贪。乃是权现。」憨山大师是以权实教来解释。这个权 乘菩萨,你们拜过忏吧?忏文都有说,不为声闻、缘觉权乘菩萨,我愿做妙 觉佛。「非实事也。然修行者。必断贪欲。于清净心。方得开悟耳。」再看 第二个人。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上?二三六下?九)「恐疑者云。既令舍爱。何 故菩萨亦有爱生耶。」菩萨既然教众生舍爱,菩萨怎么还有爱?还入生死呢 ?「故此通云。示现受生。非爱为本。」这两个人讲的一样。「但以大悲同 事利物。故净名云。」净名梵文名字叫维摩诘。「众病即菩萨病也」,漏掉 一个字,应该是「众生病即菩萨病也」。菩萨为了度众生所以入生死,入生 死救生死,入三界救三界,菩萨行。「先能除舍。方可勤求。」先除舍爱着 ,除舍爱是略说,具足说就是除舍爱着染淫,总说就是除舍贪欲。「方可勤 求」,勤求佛道,我们再把它变个样子讲,这叫灭贪瞋痴,求戒定慧。「如 出?金始堪为器」,好比?石的金子把它炼出来,才能打金戒指、金项链。

  「前但云贪爱。此云憎爱。境不顺心。违情故憎。」憎就是瞋恨,这两种法 令众生不得了生死,憎爱二心一定要戒除。有爱一念,落六道;有瞋一念, 落三涂。「是知憎亦由爱」,爱而不得就起憎恨心了,违背爱心就起瞋恨心 了,都是我念起,不脱生死。

  这个生死,我和大家讲,有三重迷惑。第一重迷惑,没有五阴,迷惑有五阴 ,二乘。五阴是法,色受想行识,他迷惑有法,大乘他知道五阴空。第二重 迷惑,于五阴当中又执着有我,二乘破了,所以他知道无我了。第三重迷惑 ,于我又执着有生死、有烦恼──凡夫。一切凡夫都有三重执着坚固,二乘 破二重,菩萨皆破。

  「故虽兼憎意但说爱。永断三障即名勤求。三障断处心清净矣。」这两个人 讲的都差不多。菩萨示现入生死是权变、权现,不是真实。再看下一位。

  (卍续一六?圆觉经近释卷三?一七六下?一二)「故知三界一切种性皆以 贪爱为根本也。……」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受生。「固当先断欲根除爱渴。 透此一关便是出尘罗汉矣。」贪爱断了出尘,尘是六尘,六尘在那里?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个贪爱要是断了的话,不受三界,出尘,出三界 的阿罗汉。爱断了没有取,取断了没有有,有断了没有生,生断没有老死, 出三界了。

  自己设问。「问菩萨不断贪欲入生死中广作佛事。何故必欲学小乘断贪欲除 爱渴而求出生死乎。」也是怀疑菩萨入生死是不是也有贪爱根本呢?自己回 答。「答菩萨入生死度生。皆是以变化身示现世间。」这个变化身有两种, 一种是法身,法身示现叫变化身。法身变化的身又有三身,课诵本有,三类 化身。三类化身是大化身、小化身、千百亿化身。「如镜花水月」,是假的 。「非若众生实以淫欲为因而有此身也」,不是真实以淫欲而受生的。

  「但以大慈悲力大誓愿力现同事摄令彼舍爱。假贪爱而入生死。」这个假是 假藉,不是真假的假。借着贪爱,留爱润生而入生死。「其实毫无爱根也」 ,他破无明,他的爱如果以无明而生的叫爱,不是无明而生的叫慈悲。那这 讲起来就多了,大家分辨爱和慈悲的不同,有无明的,有我;破无明的,无 我。有无明的有人、众生、寿者;破无明的,没有人、众生、寿者。有无明 的,不空;破无明的,空。有无明的,有相;破无明的,慈悲、无相。不破 无明的,有愿求;破了无明,这个爱叫慈悲了,无愿。有无明的,有常有断 ;破无明的,无常无断。无常无断叫慈悲,有常有断叫爱。有无明的,有有 有无;破无明的,慈悲,没有有没有无。有无明的,有一有异;破无明的, 不一不异。大家演绎这个道理,就知道很多了。

  「若自己有爱自堕生死。安能断人之爱令彼出生死乎。」自己堕入生死,怎 么能救人呢?「故末世修行者。若能外舍五尘欲境。内除憎爱二心。则永断 轮回心得清净。」这是小乘阶级,不是大乘阶级。「……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正如出?之金方堪作器。若是药汞金。入?则流去。是则尚不能免轮回。 欲求开悟安可得哉。」都差不多。为什么说外舍五尘欲境、内除憎爱二心是 小乘阶级?这明明小乘阶级,外是五尘欲境,法不断。法断了那有外面的五 尘欲境?五尘欲境不外乎色,五阴皆空啊!「内除憎爱二心」,这还是小乘 阶级。不过我们不要认为这是小乘阶级,我们修还是要从这里下手。今天我 们讲到此地! 大家要深深入法啊!我说过,声闻乘人在色受想行识,破了色受想。色受想 是能啊!是我啊!他破了色受想,没有人我了,可是他行识不破啊!所以无 明不破。佛说一切法无我,小乘只知道由我会到无我,其实他说的无我还是 我。

  ■第二十八次修学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 而现深浅。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师父:修学到此地。前面有讲过五性,五性在文里讲得不太明白,所以注疏家有两 种判,判的有所不同。当然深浅有差别不同了,两种障是理障、事障。谁讲 ?谁第一个讲?

  乘师:生死轮回的根本是贪欲,贪欲我们上次已经研讨过了。如果以十二因缘来看 ,小乘法下手处是从不受,因为不受就没有爱,就没有取有生老死,就能出 三界,了分段生死,可是不破无明,这是不究竟的。

  以下讲到显出五性的差别,又讲到二障,首先它讲到贪欲,我们要怎么断贪 欲呢?要从法性作观。因为如果说要断贪,就是有取有舍,这不是究竟的, 如果于缘起法偏空,这是二乘的境界。大乘修行是从无明下手,无明灭乃至 老死灭,这是还灭门,就能知道毕竟空寂,本来就不可得,无明是虚妄的。

  「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有无明就有惑业苦,所以无明是生死的根本。我想 这里是总标,以下是显出五性的差别。

  佛只讲一法,众生根机不同,就分出三乘、五乘。这五性就是众生的差别,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五性是依二种障而现深浅,一种是理 障,一种是事障。可能理障是讲所知障,事障是讲烦恼障,烦恼障障涅槃, 所知障障菩提。二乘人没成就无上菩提,他没有断变易生死。「事障续诸生 死」,因为贪欲,所以生死相续不断。

  师父:不错!这两种障,理障就是所知障,也叫智障,事障就是烦恼障。如果以十 二因缘分别的话,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这都是理障。总而言之,无 明是所知障,爱、取是事障。慧乘第一个先把这个问题解开了,第二个大家 注意到,「由本贪欲发挥无明」,你想一想,到底是贪欲在先无明在后?还 是无明在先贪欲在后?它这段话主要的重点在消文。消文从缘起边说,于第 一义谛来解释,另有其道理。谁再发挥?

  策师:师父问,是无明在先?还是贪欲在先?「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这 个贪欲是指淫欲,应该贪欲在前,发业无明。一念妄动就是无明,一念不觉 就是无明。五性差别……

  师父:五性差别等会儿再讲,我们等会儿再修学五性。

  策师:显出贪欲的不同,根性五种的不同。「依二种障。而现深浅。」二障,刚才 慧乘师已经讲过了,理障是所知障,也就是住着一切法实在有,所以碍正知 见。正知见知道一切法本来清净,本来平等,无所有,是正知见。住着一切 法实在有,落入遍计执,所以碍正知见。

  「二者事障续诸生死」,为什么呢?因为事障也是住着一切法实在有,起贪 瞋痴,造种种恶业,这是事障,事障就是烦恼障。

  师父:你的意思是贪欲为本是不是?谁还有意见?把文字搞清。

  彰师:「一切众生由本贪欲」,众生在依他起法当中,发挥无明。在唯识宗说无明 是种子,在无明中显出五性差别。如果会到圆成实,也是无自性,平等无差 别。如果落入遍计执,生二种障,烦恼障、所知障。如果证到圆成实法,知 道法清净无相,能自在,于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无所住、无所着。

  师父:你的意思是贪欲为本?还是无明在先?到底那个在先?

  彰师:我不知道什么是本?什么在先?

  师父:谁还讲?这段文重在消文。我们当然不知道梵文如何?翻译之人在技巧方面 有商榷的地方。谁还讲?

  明师:贪欲本身就是无明,你不可以说贪欲在先,或者无明在后。如果说贪欲在先 ,无明在后,那就是说明有贪欲,没有无明,就是二法。无明在先,贪欲在 后,也是落于二法。因为贪欲本身就是无明,无明本身就是贪欲。所以不可 以说贪欲、无明谁先谁后。从一念妄动而产生无明,无明有很多种,有发业 无明、润生无明。我的看法是无有先后。

  师父:这是你的见地,不错。谁还有意见?尽量发挥!

  闻师:「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从这字面上我们可以看出来,贪欲就是众 生的迷惑心,迷惑心本身是遍计执所出,我们众生没有正知见,没有正知见 就是无明。没有正知见障众生的菩提,菩提是正觉,没有正知见是没有正觉 ,没有正觉会起贪欲。贪欲是一种事障,从事上起遍计执。

  若约文字上讲,众生一念妄动,妄动就迷于缘起,迷于缘起也就是迷于甚深 的第一义谛,就是所谓的无明,无明不是有实体,无明是从境上起迷惑,从 依他起法起遍计执。所以它也叫无始,无始无生,可是众生迷惑的缘故,于 毕竟空中妄见一切法实有,才有贪欲。「一切众生由本贪欲」,这个「本」 值得商榷。贪欲一起,他有爱,一定有受,受就由触来,这样就可发现这种 爱是一种事障,因为爱续诸生死,所以说「二者事障续诸生死」。这是比较 粗的,微细地讲,众生迷惑缘起,也就是第一义,所以它说「由本贪欲」, 落入遍计所执的缘故,这叫无始无明一念妄动。本来是空寂的,是因众生一 念无明才落入遍计所执,这是事障;发挥无明是理障,因为没有正知见的缘 故。这两种障障碍众生不得无上菩提。

  师父:这个问题很深……讲吧!

  修师:刚刚慧明师说,贪欲和无明本来就没有分前后,我们知道十二因缘惑业苦三 ,像旋火轮没有前后。贪是爱,爱本身就是无明,欲是欲求。因为爱(无明 ),然后行,发挥无明怎么讲呢?从无明行识就成为六道轮回了,所以它说 发挥无明,由本贪欲。

  「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理障障菩提,二乘只知道人我 空,不知道法我空。譬如他所行的八正道第一个是正知见,以凡夫来讲是正 的,假如以圣人来讲,并没有很正,偏空,也是一种偏见。所以他只证到有 余涅槃,不能证无余涅槃。他知道人我空,所以他执着色心二法,不如大乘 法「照见五蕴皆空」。他知道身心是五阴法所成,所以他执着有五阴法,不 知道法也是因缘所成,一切法皆空。「二者事障续诸生死」,事障就是烦恼 障,我们由爱造业,落入三有,六道轮回相续不断。

  所以刚才讲贪欲、无明,实在没有先后,因为以三世因果来讲,没有先后, 贪欲本来就是无明行发挥六道轮回。

  师父:不错!你们都会到第一义谛,要是从世俗谛讲,你看!这句话应该这么讲, 把那个「本」去掉,「由贪欲而发挥无明」。如果这么说的话,从贪欲发挥 无明来,那贪欲为本了,是不是?不是。它的意思是,无明怎么发挥的?由 于贪欲而发挥。无明不能发挥,由于贪欲而发挥的。这个贪欲和无明,和后 面那两种障又有什么关系呢?

  最后我再讲一个天台宗的大疑案给大家听。谁再讲?谁再发挥?现在我们已 经摸得差不多了,一开始两种障,事障、理障。无明的发挥,是由于贪欲的 发挥,贪欲是什么?有四种法,爱着染淫。这个爱着染淫发挥无明,才有生 死。五性差别我们不管了,以后再修学。这个贪欲、无明和理障、事障,你 们想一想,有什么关系?

  明师:贪欲是事障,是烦恼障;无明是理障,是所知障。

  师父:我把这个形式讲出来,我们大家商量, 商量,看看大家是不是会入这个地步。 佛答复弥勒,因为弥勒是识大,所以着重在识的方面答。无明是过去,贪欲 是爱,怎么贪欲是爱呢?因为贪欲有四种,我不是和你们讲过了吗?最微细 的是爱,再粗一点的是着,再粗的是染,最浊的是淫,这四项通通叫贪欲。 由于贪欲发挥无明,我们看一看,怎么贪欲发挥无明的情形?无明、行、识 、名色、六入、触、受,到这里完了,已经告一个段落,不再相续了。已经 受了就没有了,这是因,到受是果,不能再生长了。可是它怎么还再生长呢 ?它继续生死不断,就由于爱,由爱又开另一个阶段了。爱以后就取,取以 后就有,有以后就生,生以后就有老死。

  你不相信看一看,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应该是告一个段 落了。后面怎么还相续?因为爱的关系。爱是什么东西呢?爱有四种──爱 着染淫,相续生死不断。大家要知道,大家轮回六道生死不断,谁的过错? 爱着染淫。你们淫欲不断,生死不断。淫欲断了话,自然没有染,没有着, 没有爱。所以修道人不论感情,只讲道义,就是这个原因。

  我已经讲过再三了,大家应该了解了。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 ,这个阶段是什么障?理障。从爱、取、有、生老死,这个阶段是什么障? 事障。记住啊!这是真真确确的,不含糊的。无明、行、识、名色、六入、 触、受,这个阶段根本还是无明,是不是?障碍正知见者是理障,所谓的理 障,根本处在这里。因为后面又有事,无明是理,障所知。所知障不证无上 菩提,障正知见,正知见就是无上菩提,被无明障住了。由于爱着染淫,生 烦恼障。逐渐逐渐,我们对大乘、小乘清楚了。

  爱着染淫是烦恼障,烦恼障续生死。生死在什么地方?六道使我们生死,天 、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是在三界内?还是三界外?三界内。

  我们再看,无明是理障,理障在三界内?三界外?理障障三界内外,三界内 外皆障,因为有事就有理。那么二乘声闻乘出三界,得有余涅槃,是断了什 么东西?他破了烦恼障,自然得了什么结果?没有三界生死。没有三界生死 ,所以他得了涅槃。可是二乘破无明了没有?二乘所知障还有啊!所知障是 理障,三界内外皆有理障。二乘也破理障,怎么说呢?二乘也有慧解脱、心 解脱,如果说二乘仅仅破烦恼障这个阶段,叫心解脱。

  大家注意到,你们不明白的就问。可是事中一定有理,没有无理之事。他也 破理障,也得智能,因为二乘也得慧解脱,他的慧解脱是三界内的慧解脱, 不是三界外的慧解脱。二乘人有慧解脱,怎么说呢?经上说得很清楚,生死 烦恼以戒捉,以定缚,以慧杀。他出三界,不以慧杀怎么出三界呢?仅仅界 内的慧,所以二乘心解脱以外,也有慧解脱。

  阿罗汉得心解脱,慧解脱也得,叫俱解脱。大家可不要错了,说这个慧解脱 也破无明,不是的!它破了爱着染淫。所以二乘说起来,他断了烦恼障,没 断所知障吧!烦恼障由谁生的烦恼啊?由我啊!人我生烦恼。法我有没有烦 恼?法怎么有烦恼?所以二乘人没有人我,了了分段生死。

  菩萨呢?有两类菩萨,一类菩萨是圆教菩萨,一类是别教菩萨。如果按天台 判的,二乘人仅仅是通教、藏教。别教和圆教都破无明、行、识、名色、六 入、触、受,那不都是一样吗?不一样。我们先讲别教菩萨,别教菩萨修行 法大家注意到,他从受,受从那儿来的?触来的,所以破触。触从那儿来的 ?从六入来的,破六入。六入从那儿来的?从名色来的,破名色。名色从那 里来的?从识,识在唯识宗就是八种识。了解了吧?唯识宗是从识开始,过 去还有行,行就是业,无明是叫无始无明。

  所以说各宗根据这个道理判唯识宗在别教,不是圆教。唯识宗是从识,它次 第破。所以天台、华严各大宗皆判唯识宗是大乘始教,为什么?它是在别教 位,这我们就了解了,愈往上愈深。从破受、破触、破六入、破名色、破识 、破行,达到破无明这个阶段都叫大乘。那么大乘实在说起来究竟处就是一 乘,一乘就是大乘,为什么又别立一乘呢?一乘有两宗,别教一乘是华严宗 ,同教一乘是天台宗,都从无明下手。圆教没有次第,也无渐次,一下手就 是破无明。大家了解圆教的性质了吧!你要是按照次第破无明,是别教菩萨 。别教菩萨是怎样?受、触、六入、名色、识、行到无明,破无明。这个阶 段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登地,破无明。所以他经过十信、十住 、十行、十回向,到破无明,接近成佛了。无明,十地破十分,等觉破十一 分,十二分转身成佛了。

  可是圆教从无明下手,破四十一品无明,成佛。大家懂这个道理了吧?别教 菩萨破了无明,不断。怎么不断无明呢?他虽然破了所知障,本来是不受生 死,可是他留烦恼障,留爱润生,这也是无明。他破无明,那是发业无明, 也叫无始无明,这个叫润生无明。为什么原因?他要度众生啊!大菩萨都是 这个样,留爱润生度众生。

  最后和大家讲,圆教和别教的修行,你们学到现在,听法华了吧!入了没有 ?别教一开始,是从十住,信解中道,经过十行、十回向、四加行、登地, 破无明。圆教不是,一下手就破无明。怎么一下手破无明?法华经不是告诉 你,五品弟子位。开始就比别教高得多,他一开始随喜,随喜什么?随喜实 相法。法华经不是讲了,随喜法华经,法华经是实相法。读诵法华经,就是 读诵实相法。别教菩萨没达到这个地步。说法,说实相法啊!所以法华经就 说实相法。一方面说实相法兼行六度,再进一步正行六度,菩萨道具足,然 后六根清净,然后再住、行、向、地,所以他破四十一品无明。

  慧修注意到了,譬如印光大师说,菩萨位破四十一品无明,那是圆教,别教 破十一品无明。他怎么能破四十一品无明?从一开始就破无明。别教是一步 一步地来,先读小学,后读中学,再读大学。圆教不同,一下手就是大学课 程,所以他破四十一品。

  我们今天是略说啊!这道理很深,分析出来无量无边。华严宗、天台宗判教 立宗,根据这个判教立宗。所以,他们判唯识宗是别教。因为华严判小始终 顿圆,说唯识宗是大乘始教,这我们就分析清了,它次第修。耽误很多时间 ,大家没有发言,我本来想讲一点天台宗的问题给大家听。太耽误大家时间 不好,还是大家尽量发挥吧!没人发挥,我们就查注疏。

  我们已经知道理障、事障就是所知障、烦恼障,所以我和你们讲过了,菩萨 断了所知障,不去烦恼障。到了等觉菩萨金刚喻定,烦恼障、所知障一时通 断,成佛。谁还有什么意见发挥?没有就查注疏了。

  「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五性先不要管它, 我们下个礼拜才修学。「依二种障」,重点在二种障,看注疏怎么讲。我们 大家知道,一者理障障正知见,障正知见就是障菩提,障无上菩提。二者事 障就是障涅槃,生死不是障涅槃吗?时间不太多了,本来想和大家讲「续诸 生死」,大有问题啊!现在查注疏了。

  你们要是深入二谛理,你会了解的。要记住有一个原则,心清净到极点,自 然开悟。确实相信,绝对不在多读诵。所以求无上佛道,不在多闻,你拿到 那把钥匙就登堂入室,没那把钥匙,你围着房子转,进不来。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上?一○九上?一三)「此下答轮回问有几种性 也。谓理事二障。为轮回性。性体也。以理障乃发业无明。」理障为什么是 发业无明?理障是无始无明。无始无明不是说十二因缘「无明行」的无明, 也就是那个无明,如果你仅仅会到无明行,不见佛性,发现无始无明,无因 而起的,那才叫见佛性。四种人修行,两种人见,两种人不见。声闻人修, 不见佛性,得声闻道;缘觉人修,不见佛性,得辟支佛道;菩萨人修,见佛 性不了了,得菩萨道;佛见佛性了了,得无上菩提。无始无明有没有啊?没 有啊!有的话就叫真如,不叫无明,没有才叫无明。

  「事障乃润生无明」,讲出来了,事障就是爱取有生老死,是不是?这说出 来了,爱是润生无明。「轮回生死。以二障为体。」前面是理障,就是所知 障,不得无上菩提。后面那个障是事障,就是烦恼障,障出三界了生死。「 即修行差别。亦因无明厚薄二障浅深而显也。」大家印证,你所想的,所了 解到的,和憨山大师他所说的对不对。我告诉大家,憨山大师说的确实,如 果你了解的偏差,印证你自己不对,赶紧修正。如果你了解的和人家不合, 就不对。人家高,以他印证我;他要是有一点差别,我可以印证他。这样才 叫互相切磋,深入佛法了。

  (卍续一六?圆觉经集注卷上?四○下?一一)「根本无明但迷真而已」, 根本无明就是十二因缘的第一个无明,根本无明实在说起来不是十二因缘第 一个无明。不见性的人认为它是,见性的人知道是无始无明。根本无明是什 么?就是无始无明。「本无差别」,根本无明仅仅迷真理啊!无性啊!没有 什么差别。「由贪欲不同」,这说出来了。「故熏发之令成五别。……」, 这个贪欲熏它,叫发挥无明。不是说,从贪欲发挥出来无明,不是那个说法 。贪欲熏无明,使无明得发挥,所以大家要了解,「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是 这个意思。不是由贪欲发挥出无明来,要是以贪欲为本,那不对了。 「贪欲无明即二障之体」,贪欲和无明是两个东西,这里应该有逗点,不是 贪欲无明。讲清楚了吧!现在我们不要看下文,贪欲是什么障?烦恼障、事 障,无明是什么障?所知障、理障。看他下面怎么解释?「五性差别乃浅深 之行。又行约法。五性约人。……」行是约法,五性是约人,可是法人皆没 有。小乘人破了人,不破法。大乘人,唯识宗知道我法皆是假,这你要会到 了。「发挥者由本贪欲即发无始无明。遂成二障。……」所以这解释很清楚 了。「由本贪欲」,实在说贪欲就是爱取有以下的。「即发无始无明」,讲 清楚了,发挥无始无明,这是大乘说法。要是二乘说法,他不是说无始无明 ,他说发挥无明,有行有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这是落入 声闻乘、缘觉乘。

  「由本贪欲即发无始无明。遂成二障。」发挥无始无明成了二障,什么障啊 ?所知障、烦恼障。根本障就是无始无明。

  「根本无明亲障中道名理障」,根本无明就是无始无明。「亲障中道」,中 道有很多名字,你们说给我听一听,好不好?(答:法界、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无所得……)很多名字。障中道,障法界,障第一义,障毕竟空,障 无所得,障无所有……。所以障中道名理障,证明大家所了解的没有错。无 始无明是理障。 「枝末无明」,枝末无明就是润生无明。他这不是把无明分成润生、发业, 它是根本、枝末。现在大家知道,根本无明是什么?无始无明,就是发业无 明。枝末无明是什么?就是润生无明,就是烦恼障。现在大家也确确实实知 道这个法了,所谓的无明有两种,有根本无明、枝末无明。根本无明就是无 明、行、识,那个无明。枝末无明是什么?就是爱取有那个爱字。知道了吧 ?「牵生三界」,所以说「名事障」。大家了解的没有错,印证出来对的。

  「……界外非无生死。以变易苦轻但云碍正知见。」所以界外生死,这是理 障,也有生死,是变易生死。变易生死唯佛才尽,三乘皆有,声闻、缘觉、 菩萨皆有。我们是变易生死、分段生死皆具有。「但云碍正知见」,正知见 障菩提。他这个说得更清楚了,界外变易生死是什么惑?无明惑,如果依天 台讲法,无明惑、尘沙惑。爱取有以下是什么?见思惑,众生不断见思,落 入生死。二乘断了见思,取涅槃,出三界了。

  「见思亦障偏真。以分段苦重。」分段是三界内,这说得很清楚了吧?我们 了解的没有大差错吧?以他印证我,这个人讲得很彻底。「但云续诸生死」 ,这个续诸生死是虚妄的。续诸生死,没有啊!什么原因呢?这大家就要用 你那一招了,假有两种,和合假、相续假,这就是相续假,假的。为什么是 假的?无性随缘,相续假。

  这个人讲得很正确,印证你!你了解了没了解?看看人家说的和你的怎么样 。以前有善知识,有师父的话,说我了解这个道理对不对?老和尚印证说对 ,那就没有错了,要不然不敢相信,虽然悟到这个道理,不敢相信。再看第 三个人。

  (卍续一六?圆觉经近释卷三?一七七下?四)「此答第三问修佛菩提几种 差别也」,答上面的问。「一切众生皆以贪欲为根本长养无明」,也对啊! 他以贪欲为根本,长养无明啊!不是说以贪欲为根本,生出无明,不是那个 道理的,所以大家消文不要消错。「令彼无明发扬挥散引蔓牵枝头头羁绁」 ,贪欲令无明发扬挥散,他的道理是以贪欲牵引无明发挥。你千万不要解错 ,你从这里一解错,下面全盘错。 「故于真如平等无差别处显出五性差别也」,真如平等无差别处是什么?无 性啊!无性随缘显出五种差别,五种差别随缘无性,还归真如啊!

  「皆由二障而现深浅者。谓凡夫对二乘则凡夫障深二乘障浅。二乘对菩萨则 二乘障深菩萨障浅。若菩萨对佛则菩萨有障唯佛无障。二障者何。一者理障 。亦名所知障。」对了吧!「由不达一法界义心不相应。忽然念起障所知理 碍佛知见名之为障。即无明也。」已经印证出来,没错了,对不对?「二者 事障。亦名烦恼障。谓以昏烦之法扰乱于心。于事不了起惑造业。生死相续 不得自在名之为障。即见思二惑也。」这就了解了。我们看看他这个,他所 说的是他的见地。你们也有你们的见地,你们的程度要是比他们低,以他们 为依,你不能超过。如果你们的程度比他们高,有你的见地。

  他说深浅是什么道理呢?凡夫对二乘,则凡夫障深,二乘障浅。这有考虑之 处,看你们的程度到什么地方。二乘对菩萨,则二乘障深,菩萨障浅。你们 程度不如人家的,以人家来印证你;假如你们高,你们讲出理由来,自然有 你们的见地。「若菩萨对佛则菩萨有障唯佛无障」,看你们的程度,我不讲 ,我讲反而障你们。今天我们修学到此地为止!

  ■第二十九次修学

  师父:三藏十二部虽然很多,它有一个原则,本着一个原则说出来。这个原则大家 知道是什么?这一个原则叫实相。若有人会入实相法,就仰体佛心

  实相法又分出来有两个,实相无相,实相无不相,这就是二谛。实相无相, 就是第一义谛;实相无不相,是世谛。佛恐众生不懂,所以在仁王般若讲世 谛、第一义谛,当中还有中谛,就是三谛。仁王般若说色谛、空谛、中谛, 就是般若心经所说的,色即空,空即色。色即空,空即色,是二谛。中谛就 是那个无自性,色无自性所以空,空无自性所以色。实相是一实谛,无相无 不相;无不相就是一相,一相就是无相,所以佛又说是无谛。

  不过我们在般若经看是有这个意思,佛没提出无谛。无谛是天台宗所说,性 空宗也说,华严宗也说。又根据世谛,说出苦谛、集谛二谛,又根据第一义 谛说灭谛、道谛,这是四谛。佛说法不外乎这个原则,若人不知这个道理, 不知谛理的,不知法,距离佛法千万亿佛土。

  这个法里头,第一义谛不可说,凡是有法皆是世谛,从缘起说。所以外道问 佛:「瞿昙!你说的是什么法?」佛说:「我说的是缘起法。」外道不知。 现在有千千万万的人皆不知,我们现在能修学这个法,要感谢流泪,感谢佛 。

  所以说,佛说缘起法不可思议嘛!这是上体佛心,仰顺佛行,佛的行就是戒 律。譬如说,我们修净土法门也算是佛行,一切行门皆是佛行,修一切诸道 品皆是佛行,一切乘,所谓乘就是佛行,最能代表佛行的是戒律。根据这个 佛心、佛行,是修;得证,佛说那是叫得果。仰承佛心、佛行者,叫行者, 达到证的地方,叫得者。佛说我听许行者、得者,于我法中出家,接受供养 ;若是非行者、非得者,不听许受一饮水供养。我今天告诉大家,大家要好 好地修行。

  不能仰承佛心、佛行者,佛说是破戒之人。破戒大家都知道了,五篇之中前 二篇,前二篇是破根本戒,后三篇是破威仪。破见,略说是五种见──身、 边、邪、见、戒,广说六十二邪见,凡是一切有所得皆是邪见,遍计执皆是 邪见。不净说法者,执着文字相,说有相,是不净说法。有我人众寿相,是 不净说法。有所得是不净说法,起分别心是不净说法,贪着世间名利是不净 说法,不顺佛旨是不净说法,喜乐外道,说外道经义是不净说法。佛说破戒 者、破见者、破威仪者、破正命者、不净说法者,如果接受供养者──负债 ,欠债。他说他是担重担者,欠债多了话要偿还,所以我不听许这种人受一 饮水之供养,一滴水都不得受施主供养。

  所以大家要彻底知道,仰体佛心,还要仰顺佛行。我们持戒、念佛,就是顺 佛之行。不要贪着世间名利,世间荣耀一概与我们无关。你要做出家人就做 老老实实、清清净净的出家人,不要在世间出风头,打你的知名度,那不是 佛的弟子。佛说那是六师,外道六师为其师,我不是他老师。

  我们在修学圆觉经之前,我讲几句话,因为我深深感觉佛法一天天地没落了 。我们很惭愧,虽做佛弟子,不能为佛出力,很惭愧!我虽不能发这个心, 希望大家有心人,发这个心,护持佛法。

  前面讲过理障、事障,大家要会入,理障障正知见,是什么障啊?所知障。 事障相续生死障涅槃,是什么障啊?烦恼障。今天开始修学「云何五性」, 这个五性有很多注疏家有点差别,好象谛闲大师他列出有无性,那是老和尚 的见地。还有人把五性给搞错了,我们看看五性是什么。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

  师父:我们先修学这一句好不好?大家看看这句是什么性?所知障、烦恼障都原原 本本没有动,好象是生死凡夫吧?谁讲这一句?

  悦师:二种障是理障、事障,就是烦恼障、所知障,没断的话,具足变易生死和分 段生死,就是凡夫,所以说「名未成佛」。

  上次我们修学「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 深浅。」所以就是因为贪欲发挥无明才显出这五性差别,这是第一个种性, 凡夫种性。这段文就是讲从无性起缘起来说,也就是真如随缘,随染缘而落 入这五缘的。

  师父:慧悦讲,从无性随缘而有五性差别,我现在把它写在黑板上,大家顺这个路 子好修学。无明是什么障啊?所知障。爱是什么障?烦恼障。现在大家应该 了解了,我们对家人、眷属,对一切亲戚、朋友、男女之间相爱,皆是烦恼 ,续诸生死,不断生死,大家知道了吧?多少人迷惑在里面,明知道生死? 舔刀头蜜,他不出离。现在知道了吧?爱是烦恼,烦恼续生死的。所知障、 烦恼障都没有断,什么阶段啊?凡夫,第一个凡夫性。所以我们知道了,云 何五性?下面佛说五性差别。

  「善男子。若此二障」,无明没破,烦恼不断,爱心执着。爱心执着变成四 个法,什么法?爱着染淫,爱着染淫续生死。「未得断灭名未成佛」,凡夫 。第一个我们说过了,五性当中第一性是凡夫性。大家谁还有什么意见?有 其它的发现可以说。没有发挥的,我们再看第二个。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 境界。」

  师父:「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大家注意到了,「永舍贪欲」在这边,「先除事障 」在这边(案:可能黑板有画表。)「未断理障」,理障在这里,「但能悟 入声闻缘觉」,断了这边,不断那边,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还不是菩萨。

  大家细看这段文。这在五性当中是什么性?把它的道理讲出来。唯识宗护法 菩萨,不说熏生诸法。他说熏只能增长,不能生。其它的十大论师,说熏可 以生。唯有护法,据窥基大师说,是千佛之一,贤劫中千佛之一,他说熏不 能生,能增长就是了。谁还讲这段文?分析其道理。

  「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你们不是 讲过弥陀要解了吗?我们马上开始修学弥陀要解。弥陀要解好象有一个事持 、理持吧?你仔细想一想,它和事障、理障,有什么关系?事一心不乱,他 说过了吧?见思惑先脱落。谁讲这段文?

  觉师:众生如果能从缘起法知道性空,他知道一切法都是缘起的,不会起烦恼障, 不会在缘起中起贪着心,这样他能断除事障,就是烦恼障。他只能做到缘起 性空,不能做到性空缘起,所以他还没有办法断除理障。只能断烦恼障,偏 空,只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菩萨境界他能于缘起起大 用,他知道缘起无性,因为无性能缘起万法。

  师父:这是声闻、缘觉性,是不是?我们和大家深入讲一点点。这就分别出大乘、 小乘,大家都知道涅槃有两种,那两种?有余、无余。生死也有两种?那两 种?分段、变易。分段在那里?我们上次讲过。(答:爱,烦恼障。)变易 在那里?无明是变易。

  这里分别出大乘、小乘,小乘说涅槃,它有有余,有无余,他仅仅了分段生 死,断色受想,不断行,不断识。他说我已经证到果位了,我知道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了,断了我的生死因了,我命终以后再也 不受生死了,这叫入什么涅槃啊?他说是有余,我业报身还存在的。就是说 子缚已除,果缚还在。子缚就是因地之缚,已经断了,没有了,集已经断了 ,苦谛还在,这个报身还有,有余。等我命终以后,灰身灭智,法界中除掉 我这个有情,他说是无余。

  大家知道有余、无余了吧?小乘说我在,可是我已经断集了,不受后有了, 有余,还有我这个身子;等我死了,灰身灭智了,完全没有了,叫无余。大 家好好听着,切实了解。

  大乘说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不是这么说了。大乘人说,有余涅槃是怎么的 ?无明没断尽,正在开始断。断无明这个阶段叫了变易生死,这个叫什么涅 盘?有余,变易生死还有。变易生死没有,已经取灭了,度化众生因缘已经 因圆果满了,那个叫无余。大家听过胜鬘经吧?胜鬘经说小乘没有无余涅槃 。怎么说呢?根据大乘的标准,了了变易生死,破尽无明,才叫无余。他不 破无明,一点也没断,他怎么叫入无余涅槃。所以说,没断变易生死,没破 无明,这个种性是什么种性?声闻、缘觉。

  根据这个十二因缘,我们就分析得很清楚。谁有疑问的可以举手,有发挥的 可以讲。没有,我们就往下修学。「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好象和弥陀要解 所说的事一心不乱有关系吧?是不是?这时见思先脱落,大家看出来了没有 ?见思惑在那里?无明惑在这里,至于尘沙惑,那是天台立的,经上佛没说 ,佛在胜鬘经说过恒沙惑。

  「未断理障」,未断理障是那边?未破无明。「但能悟入声闻缘觉」,声闻 缘觉是二乘。「未显住菩萨境界」,他没断变易生死嘛!第二种性,我们已 经知道,是声闻缘觉性。有人把声闻、缘觉分开两种说,可以那么分,当然 和经上有点不合了吧?再看下面。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 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

  师父:「欲泛如来大圆觉海」,注意到「大圆觉海」是什么东西?谁讲?

  悦师:师父!「泛」是什么意思?

  师父:「泛」是在水上游,所以游湖叫「泛舟」。

  悦师:「大圆觉海」也有很多名相,就是实相,也可以讲是一真法界,就是成就佛 道的智能。这里讲,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入一真法界大圆觉海,应该发愿 断二障,二障就是烦恼障、所知障。也就是十二因缘里的无明和爱。二障已 伏以后,才能悟入菩萨境界。这里说「伏」,就是留一分爱度众生,所以没 有完全把二障断除,唯有佛才把二障究竟断尽。因为菩萨境界是分破无明, 分证法性,不同小乘人。

  小乘人认为法有我无,他知道我空,但法还没空,所以他认为烦恼实在有, 要破烦恼,才认为我得解脱。菩萨会入无性,破无明证法性,知道法不可得 ,就不会急取涅槃。小乘人就急取涅槃,在这里就分出大乘、小乘的差别。 师父以前讲过,贵在见性,不贵于解脱,所以大乘会其法性,伏二障,所以 悟入菩萨境界。这是第三种性,菩萨种性。

  师父:大家……你讲。

  修师:大圆觉海我们把它讲成「毕竟空」,刚才慧悦师有讲是一真法界、实相,它 还有很多名字。大圆觉海就是毕竟空,它能成就一切法。「先当发愿勤断二 障」,二障我们都知道是烦恼障、所知障。这里说「二障已伏」,伏就是没 有断尽。「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菩萨境界能出空入假,行如幻三昧,度化 众生,这是菩萨种性。

  师父:你们都有所发挥。

  生师:大圆觉海就是大圆镜智,要达到如来大圆镜智境界,要发愿断事障和理障, 也就是说要到佛这种境界,要修。怎么修呢?要先发愿,发什么愿呢?断二 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什么是菩萨境界?以日常生活中来 讲,譬如做一切事情,性空;虽然做一切事情,心不执着,性空,那种境界 就是菩萨境界。我们时常听说「巧把尘劳为佛事」,就是菩萨境界。

  师父:这段文大家不知道,我不得不讲一讲。第一个「大圆觉海」,这有很多名字 :圆成实性、中道、第一义、毕竟空、大圆镜智……你们都讲过,还有一个 究竟了义的,你们没讲出来,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就是欲证入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障已伏 。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这个很深,你们不会发挥出来的。菩萨是这样的, 所知障不断,为什么不断呢?因为他烦恼障不断,烦恼障留一个爱,留爱润 生嘛!所以烦恼障爱不断,也是伏,所以菩萨境界──二障伏,不断。

  到什么时候才断呢?到金刚道后异熟空。金刚道是等觉菩萨,等觉菩萨转身 成佛那一剎那,一剎那间所知障、烦恼障顿断,证佛果。所以他叫「二障已 伏」,他不断烦恼障,不断所知障。断了的话,怎么度众生呢?烦恼障、所 知障伏,不断。实在说就等于断了,可是烦恼障爱之一念不断,留爱润生。 所以烦恼障也是伏,怎么叫伏呢?不造业,不受果报了。为度众生故,留爱 润生。等到等觉菩萨,金刚道后异熟空,金刚喻定,转身成佛了,一时顿断 。

  所以说「二障已伏」是菩萨境界,二障已断是如来境界。还有没有人讲的? 你们可以尽量发挥啊!

  闻师:这段是讲菩萨种性,这里告诉我们修行的一个要领,欲证不生不灭的究竟涅 盘,应当发愿勤断二障,一是爱,一是无明。我们修行不能有所得,有所得 就是遍计执,也就是邪见。

  「二障已伏」,师父已经开示,伏是不造业,不受果报。菩萨自度度人,分 破无明,留爱入生死度化众生。「二障已伏」,因为他还没断的缘故,永断 的话才能入如来圆觉妙境,这叫菩萨种性。所以修行要以无所得心才能契入 如来的圆觉清净心。

  师父:大家注意到,他实在是入无余涅槃了,留着有余涅槃不断,所以说「二障已 伏」。慧翰不是要讲吗?

  翰师:「如来大圆觉海」就是指佛的境界,我们知道佛是过无不尽,德无不圆。「 先当发愿勤断二障」,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萨,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性。二障 是指烦恼障、所知障。「二障已伏」,我们知道菩萨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所以留爱润生,所知障已断,烦恼障未断,所以说已伏。

  师父:我们现在修学下面一段。下面一段经文就讲出来了,「拔苦必期二死尽」。

  「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师父:这很简单,现在大家上路了,就知道它讲什么东西了。这是什么种性?谁讲 ?

  策师:这一段就是讲烦恼障、所知障都已经断了,就进入如来微妙圆觉,就是佛的 境界了。「满足菩提及大涅槃」,就是证佛的无作大涅槃。

  师父:我和大家讲一讲。无明是什么生死?变易生死,爱是什么生死?分段生死。 药师偈不是讲过了──拔苦必期二死尽?令一切众生皆成佛,变易死、分段 死皆尽,成佛。那是如来种性了。

  破无明是什么东西啊?在菩提涅槃得到什么东西?无上菩提。这边是究竟涅 盘啊!这边(爱)续生死,那边(无明)障理智。究竟果位,证无上菩提, 究竟涅槃,这讲出来了嘛!「满足菩提」,是满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及大涅槃」,究竟涅槃。

  我们今天修学不完了,下个礼拜二再看注疏,好不好啊?今天时间太久了。

  从这里我们看出来,声闻缘觉和菩萨有什么差别?他没有菩提。固然有声闻 菩提、缘觉菩提,那不算。他不破无明嘛!没有菩提。他了生死了,分段生 死,取证涅槃。菩萨呢,虽然取证涅槃,不入涅槃,还留着生死度众生。

  大家看这个表,就知道了。大乘、小乘就分清楚了。今天我们不查注疏,大 家有心得的可以发挥,发挥发挥,我们就下课了。

  悦师:我觉得这好象不属于五种性中的一种,因为前面讲「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 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佛不会是因为贪欲发挥无明的,所以佛他不 算是五种性之一。

  师父:这是什么性?

  悦师:这只是他圆满菩萨道而成就佛果,是果位。

  师父:欸!这是如来性。下面那一性我们下次再修学,这有两种说法。我们今天修 学五性,仅仅能修学,第一个凡夫性,第二个声闻缘觉性,第三个是菩萨性 ,第四个是如来性。下面一个不知道什么性,下个礼拜且听下文分解。

  悦师:佛也算五性中之一吗?

  师父:是的,根据这个经文它明明说出来了。其实这五种性同是一个性,什么性啊 ?(答:无性。)佛是不是也在无性当中?无性才是佛啊!无性不是一真法 界吗?一真法界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佛吗 ?佛不是实相吗?实相不是中道吗?迷于名相啊!不知道。谁要发挥这段, 发挥完我们就下课了。

  闻师:刚才师父说佛的境界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二死尽。二死尽就证无上 菩提,究竟涅槃。无上菩提就是我们勤断二障,始觉,开始修行,始觉合于 本觉,就是清净的妙觉,始本合就假名无上菩提,究竟涅槃。约心性讲,我 们彻证自性清净心,心性显现出来,这就是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就是无量光 ,究竟涅槃就是无量寿,三世诸佛同是无量光,无量寿,所以念一佛就是念 十方三世一切佛。

  师父: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有一般人毁谤净土,他不知道佛法嘛!你们都修学过弥 陀要解,事持是事一心不乱,那就是证到菩提涅槃了。涅槃不是究竟涅槃, 究竟涅槃要证到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证到以后得无上菩提,这个涅槃才 是究竟涅槃。

  不过,我们往生净土是这样的,虽然不得究竟涅槃,仗佛力就得究竟涅槃。 彼国众生寿命无量啊!无上菩提、究竟涅槃是什么?就是无量光、无量寿。 无量光、无量寿是什么?世谛、第一义谛嘛!你要是不知道这个道理,你总 是在门外乱摸索。谁要发挥这个意见的?详细探讨这段文,下个礼拜我们接 着猜猜它的第五种性。

  修师:下面经文讲到「是名众生五性差别」,佛种性也算在众生里面吗?

  师父:五性皆是缘起法嘛!缘起法皆是无性。

  修师:前面说「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他成佛也可 以讲成众生吗?

  师父:不能咬文嚼字。经上不是说吗?无佛无众生,无有佛涅槃,无有涅槃佛,怎 么可以那么讲?那是约第一义谛边讲。约世谛边讲,有佛有众生啊!有佛入 涅槃啊!要会到缘起就是无性,无性就是缘成。

  悦师:师父!它下面还有一个,那就变成六个。

  师父:所以说,这里就要分清了。

  闻师:「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经上讲「由本贪 欲」,那么五性是不是应该把佛列上?事实上佛是究竟没有无明的,这五性 不知道怎么算,我就不清楚了。

  师父:也可能,大家运用运用智能,我们不可看注疏,凭自己悟性去解。

  修师:因为下面还有一个不定性(外道种性),就变成六种性。

  师父:所以说,有分析到无性,有分析到外道性。大家把这个意见都存着,不可看 注疏啊!下去以后不可看注疏。到什么时候看注疏呢?下个礼拜查注疏再看 。要是你现在看注疏,你知道是知道了,障住你的悟性,永远不悟。禅宗度 徒弟就是这样,不告诉你。我告诉你是我的东西啊!你自己永远不悟,你自 己假使想通了,悟入了,那你的东西,你得圣果、得圣位了。如果你看注疏 的话,永远是凡夫,不脱生死。

  今天时间到了,把问题留着下个礼拜再解决了。(弟子云:留惑润生!)五 种性到底有没有?下个礼拜我们看注疏就解决了。

  大家注意到,不可看注疏,看注疏你根本就是生死凡夫,不出三界。你用你 的悟性真悟出来,真得受用。大家注意到,古德讲,我们后世众生不凭自己 悟性,多部份是被古人的笔尖所误,多部份被古人的舌头所误,你自己不知 道悟性嘛!所以大家不可假作聪明:「我看过注疏,我知道。」那你才永远 不知道!永远在生死六道之中。不看注疏,不被他笔尖误,不被他舌头误。

  ■第三十次修学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 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师父:大家看经文,把它分析开、分清,它是五性。上面有三性,这里面有两性。

  乘师:上次修学三种性,五性的差别就是二障的深浅差别。凡夫,烦恼障、所知障 皆没有办法断除,二乘只断烦恼障,菩萨二障已伏。

  今天修学的这段是外道种性。「一切众生皆证圆觉」,一切众生皆能成佛, 入如来的大寂灭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只是因缘不一样,譬如下面它说, 「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我们虽然发心,可是没有善知识引导,或 者我们发心不正确,就是在因地时发小乘心,这样就不能成菩提正修行路。 如果遇到善知识,自己因地修行发心正确,发大乘心,就能成如来无上菩提 正修行路,所以它说「根无大小」。这意思是说,一切众生皆能证圆觉,根 无大小皆能成佛。假使发心,但是不能求到善友,又遇到邪师,这样就没有 办法正悟,这就是外道种性。还有一个性,不知道是什么性,我看不懂。

  师父:大家仔细看这段文,我把它暂且分一分,以方便大家修学。这段文好象是应 该到「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 便有顿渐。」好象到这里是一个阶段。大家各人用各人的智能悟性去解。这 个地方,注疏家有不同的见解,因为经文上没有明确地讲。

  悦师:这里说五性差别,凡夫种性、小乘种性、菩萨种性,最后那一个经文明讲出 是外道种性,只有这个比较难分。「一切众生皆证圆觉」,不是说现在就证 圆觉,而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意思。「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 时修习便有顿渐。」譬如某某人闻到四谛法就证到声闻,闻到十二因缘证到 缘觉,如果闻到六度就证到菩萨。因为他遇善知识的不同,还有他会法的深 浅不同、根机不同,所以就有顿渐。如果定性的话,一切众生永不成佛,因 为不定性,所以小乘可以回小向大,大乘可以渐修成就佛果。问题是出在遇 善知识的不同,及根机不同。

  「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如果能遇到究竟圆满 的教义,圆教一乘的道理,依这样修行的话,根无大小皆成佛果。前面是有 顿渐的,这里是指圆教。师父以前有讲过圆教菩萨一开始就破无明证法性。

  师父:我提一个意见大家参考。这段文从「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不错, 慧悦讲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是佛。「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 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有的 人把这段文判为不定性,有的人说是无性,无性随缘就成为顿渐了,不定性 也是顿渐的意思。所以我们看,判为不定性或无性,其实意思都一样。大家 各人发挥,你看的怎么样?不错,佛没说,佛在经文上没说这是什么性。不 定性也好,无性也好,是大家猜佛的意思。

  观师:「一切众生皆证圆觉」,一切众生皆可以证到像佛一样的圆觉境界,一切众 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逢善知识」,假使有殊胜的因缘,受到善知识的 教诲。这个善知识,以前师父有讲过,无我的是善知识。所以假如遇到教诲 我们的人是无我的,就是我们的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我们就照 着善知识所教的,依教奉行。譬如我们修念佛,「因地法行」就是念佛,念 佛为因。「尔时修习便有顿渐」,顿渐其实是我们自己根机的关系。

  「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假如依照圆顿的念佛法门,就是正修行路 。「根无大小皆成佛果」,因为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所以只要我 们遇善知识,不管我们根机怎么样,只要好好念佛的话,因为念佛是因,往 生是果,绝对往生西方净土,这样就能成佛果。

  师父:大家把里面的文意讲出来,慧观讲善知识是无我。还可以讲,譬如无我就是 无生,无生就是无性,无性就是无所得,无所得是毕竟空,毕竟空是实相, 实相是法界。

  他把这段文会入净土法门,当然我们修行净土是很好的。主要大家认识清, 这段文是讲什么性?「依彼所作因地法行」,我们也应该了解。谁讲?

  甫师:天台判六即佛,第一是理即佛,也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毕竟成佛,所 以这里讲「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也就是师父 讲一切法皆是无性,所以虽然有很多的种性,譬如二乘的种性、凡夫种性、 菩萨种,但是还是不能离开一切众生毕竟成佛这种种性。

  师父:这个五性,唯识家有提出五性,还有其它的人也说过五性,我们感觉圆觉经 说的五性比较圆满。譬如我们看这一句,刚才慧甫讲的「若遇如来无上菩提 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上面那一句「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 习便有顿渐。」这个顿渐在菩萨乘里,天台宗判别教是渐,圆教是顿,圆顿 嘛!华严宗判小始终,都是渐,圆顿是顿,顿他已经说出来了,圆教也是顿 。

  「因地法行」,如果按照善知识是无我,善知识是无生,是毕竟空,他的因 地法行,从那里行啊?有没有讲的?为什么我们认为别处讲五性不如圆觉经 讲的圆满呢?别处讲五性,差不多讲定性,定是什么性。圆觉经这段文它有 不定性,所以有人把这段文判为不定,顿渐不定,大小不定,可是皆是佛果 ,一乘佛教义。也有人把它判为无性,所以众生无性,还是无定性啊!随缘 就有顿,随缘就有渐,随缘就有大乘小乘。

  我把顿渐,根据华严的说法和大家讲一讲。小教、大乘、一乘,小教华严宗 判为小乘教;大乘教它判是渐教,渐渐修行,渐教有什么呢?大乘始教、大 乘终教;这一乘教,有的根机不够圆满──顿教,最后判圆教。

  天台也判,天台判的是什么?藏通别圆,藏教是小教。它判大乘始教和华严 就有一点点差别,华严说这是大乘始教,它举例子譬如唯识宗。天台判这些 为通教,我们看通教的意思包括小乘,通大通小。它自己解释,下通藏教, 上通别圆,叫通教。天台判终教为别教,别教有次第的。它也判圆教,天台 不判顿教,什么原因呢?小乘里也有顿教,也有顿根机,通教也有顿渐根机 ,别教里也有顿渐根机,都有顿渐,所以不别判。华严把它拿出来单独判, 它除去藏通别以外的,另有一辈人是顿性根机,别判。那么这么一来,华严 就判小始终顿圆,天台除去顿教,所以判藏通别圆,顿教都隐在里面去了。 大家对这段文,都搞清楚了,我们再看下一段文。

  我告诉大家,这段文有的人判为无性,五性中有无性;有的判为不定性,为 什么不定?渐顿不定,大小不定。所以根据这一性,华严家说别有一类是顿 根、顿性人,判为五教。天台认为藏通别里皆有顿性,等会儿我们查注疏就 清楚了。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 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师父:这项很清楚了。「遇邪见者」,要清楚什么是邪见?谁看懂的先讲?你已经 知道什么是善知识,善知识是正见吧?慧观提出来了,什么是善知识,那就 是正见,和他相反的就是邪见。

  经师:什么是邪见?没有正知正见,也就是不如实知,不如实见。经上有讲,见一 切法皆悉平等清净,是名正见。什么叫平等清净呢?所谓平等清净就是无我 、无生、实相、毕竟空、中道义,知道这些法是谓正见。反过来说,不知道 一切法无我、无生、实相、毕竟空、中道义,就是邪见。因为他不懂二谛法 ,不懂真实法,所以他于一切法执着,落入遍计执,落入三涂六道种种的邪 见。

  师父:慧经提出来什么是正见,根据正见就知道什么是邪见了。

  观师:刚才师父提到无我,常常很忏悔有所得心,要学习无所得心、无我。众生都 想求善友,众生都会求佛菩萨,佛菩萨是善友,菩萨是不请之友。可是因缘 不好遇到恶知识,那么就没有办法得到正悟,因为没有正知正见就不能会到 实相。所以我见、有所得的话,不能得到正悟。这样的众生很可惜,学习邪 见,变成外道种性。本来他有佛性可以成佛,可是他这种无性随着这不好的 缘,变成外道种性。这是邪师的过错,不是众生的过错。所以有一句话:「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过患在自己有邪见,还要跟人家讲。所以我们要学 当善知识,不要变成恶知识。

  师父:这段很重要啊!既然知道无我是正见,执着有我就是邪见。有我就是有我相 ,执着有我相就是邪见。有我相一定有人相、众生相、寿命相,执着有众生 相、寿命相,就是邪见。总说一句,执着有相是不是都是邪见啊?这可以发 挥很多了。

  这是很重要的,大家要彻底认识清,彻底认识清,众生得益无量,佛教得益 无量,你自己本身也得益无量。大家再发挥,什么是邪见呢?不知第一义空 都是邪见,大家都可发挥啊!

  邪见者,就是破见,略说有五种,广说按印度说有六十二邪见。所以宁可破 戒,不可破见。破戒的话,一个人受果报;如果破了见,挑尽天下众生眼目 。刚才谁还要讲?

  闻师:这段是从缘起说。师父开示我们,佛法没有人说,有智不能解。还有一句话 ,法华经讲,佛种从缘起。一切众生皆证圆觉,皆有佛性,为什么有五性的 差别?众生因为缘起的缘故,无性随缘。可是在缘起边,经上常开示我们, 要发愿遇善知识,发愿生生世世得遇大乘法。

  因为他因缘不具足的缘故,遇到邪见人。佛种既然从缘起,缘起不可执有, 不可执空。如果真正会到佛法,法中无我亦无人。我们知道佛法是毕竟空, 因为缘起的缘故。

  佛法里也有外道,凡是不能深入二谛,都有所偏,这样也叫外道种性。「遇 邪见者」,就是他落于遍计所执,认为缘起法是有,执有、执空、执断、执 常,都是邪见。「未得正悟」,他还没有办法体会到佛法的真实义,不能证 实相法。如果约般若讲,众生以有所得心,落入遍计所执。

  这里讲,这些都是邪师的过错,也就是他没有遇到善知识的缘故,不是众生 的过错。「五性差别」,五性都是缘起故,无性随缘才开出种种的差异。众 生虽具这无性,皆具佛性,可是为什么有修学的渐次、根性的大小?皆是我 们不逢善知识的缘故。一个是不逢无我的善知识,一个是不逢如来正知见的 缘故,才有众生五性差别。

  师父:大家都知道了,有我是邪见,无我是正见。这是什么法啊?缘起性空,性空 缘起。缘起性空,有我没有我?性空缘起,有我没有我?这个样知道缘起法 是正见。毕竟空,缘起性空,有没有缘起啊?没有。性空缘起,有没有性空 ?这叫毕竟空。

  我们就知道,缘起法是正见。缘起性空,缘起可得吗?性空缘起,性空也不 可得,不可得是正见。缘起性空,文字相即非文字相;性空缘起,无文字相 即是文字相。这是缘起法,是正见。大家应该认识,色即空,空即色,是正 见。依他起是圆成实,是正见。无性随缘,随缘无性,是正见。无性随缘, 无性不可得,不可得它无上也无下,「是法平等」。随缘无性,随缘既然无 性,也不可得,也是「是法平等」,叫无上菩提。所以说,如果得其正见的 话,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现在我们把它总结以后,就查注疏。「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 。」这段文是凡夫性。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 境界。」这一段文是什么性?声闻缘觉性。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 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 提及大涅槃。」这是菩萨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 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这段文我们假设 是不定性,也有人说无性。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 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这是第五外道性。好!查注疏。要知道,第一个 凡夫性,经上没说,一般的注疏家说是凡夫性。佛只说「未成佛」,因为什 么?如果说有凡夫性,是定性有,佛没说,佛经上说「未成佛」。不定性, 经上也没说。

  五性的差别,千万不要落入定性。其它的各宗也判五性立五性,它就落入定 性,很多人诟病,所以不对。不可能有定性,随缘无性,无性随缘嘛!还是 那个道理。无性随缘,才有五性差别;五性差别,皆是随缘无性。如是见者 ,是为正见。如果定有凡夫性,凡夫性已经决定了,怎么能成佛?所以佛经 上说他「未成佛」。

  (卍续一六?圆觉经近释卷三?一七九上?二)「一切众生皆证圆觉。云何 而有五性差别。」这是总结问题,一切众生皆证圆觉,为什么还有五性差别 ?谁能说出道理?我们先不看他的文。无性随缘就有五性差别,对不对?虽 有五性差别,还不碍乎皆成圆觉,什么道理?随缘无性啊!如此见者,非是 邪见。

  「答。众生虽同证圆觉性。由彼所遇善知识者。或是大乘。或是小乘。或人 天乘。各各不同。彼即以已(己)之所证所得者示人。故闻法者随波(彼) 熏习。依彼所作因地法行修习。便有顿渐不同。」这是说什么?是不是说明 随缘啊?法不孤起,因缘而起。

  「若得值遇大善知识。示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令彼得沾平等甘露法味。即 无论大根小根皆成佛果。」这个说法很清楚吧?所以说,唯识宗也立五性, 和这个不同。唯识宗十大论师,其它的论师说熏习可以生法,法由熏习而生 。唯有护法菩萨讲,熏习可以增长,随缘嘛!因为无性才受熏习,如果有性 的话,受不受熏习啊?所以熏习可以令增长,就是随缘无性,无性随缘。这 个人仅仅讲后面一段无性,有人把它列为无定性。知道无性随缘,无性随缘 就有五性,随缘无性就是同证圆觉。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上?一○九上?一八)「五性者。一凡夫种性。 二二乘种性。三菩萨种性。四不定种性。五外道种性。」现在大家对这段文 有大概的认识吧!人家问你,圆觉五性是什么性啊?你们大家背一背。圆觉 五性主要是,无性随缘有五性,随缘无性皆是圆觉妙性。 「此初凡夫种性也」,这是第一个凡夫种性。不过经上我们知道,佛没说。 佛说的是什么?未成佛。后人定为凡夫性。

  「此二乘种性也。以二乘人。但断六识三毒。离分段生死。故云永舍贪欲。 经云。但尽生死。谓为灭度。其实未得一切灭度。」二乘种性,我们修学时 在十二因缘都搞清了吧!事从那里讲?爱。理是从那里讲?无明讲。因为这 个原因我们知道,我们眼看要修学弥陀要解,蕅益大师他立事一心不乱、理 一心不乱,事持和理持,事持是见思先脱落,那是从那里修啊?不见自性佛 。理一心不乱见自性佛,破无明见自性。因为修学圆觉经,我们也可以了解 弥陀要解,蕅益大师他怎么判,他为什么立事持、理持,原来是根据这个东 西立的。

  「此菩萨种性也。三贤伏二障。地上断二障。」伏二障是未断,按照华严讲 ,断习气才叫断,地上断习气。它和唯识宗所说的不同,唯识宗说现行种子 。华严宗说,现行种子以外还有习气,习气最微细了。

  「论云。分别二障极喜无。六七俱生地地除。」二障,华严判有分别,譬如 烦恼障有分别烦恼障,事障有分别事障,理障有分别理障。这个还浅显,还 有俱生,我们本来就有的,那就和习气有关系了。它有分别、俱生两种,一 旦到地上是分分断俱生,地前是断分别,所以说「地地除」。断分别仅仅说 伏,断俱生才是根本。「六七俱生」,六七识的俱生,俱生我执、法执,分 别是分别我执、法执。 大家想要了解这个,可惜华严宗著作不太齐全。后人作的,清朝续法大师作 五教仪,上面分析得很清楚了。信位菩萨断什么东西,住位菩萨断什么,行 位、向位断什么,地位断什么,把分别我执、分别法执、俱生我执、俱生法 执,说得很详细。前面浅显的断现行,现行我执、现行法执,大家可以找来 看。五教仪,续法作的,不过看那个东西很费脑筋啊!

  「若金刚道后。异熟已空。则二障永断。」金刚道后就是等觉了,没有异熟 识了。等觉以前皆受异熟识,到等觉以后就永断了,转身成佛。「即入如来 大涅槃海」。

  「此不定种性也。若言一切众生皆证圆觉。则各各皆是如来种性矣。」皆是 佛种性。「何有不定之差耶。但彼各人所遇善知识。依各自修因地法行而开 示之。」这是随缘,无性随缘,一切诸法以无性为性,佛也是以无性为性。 所以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

  「因此修习。则有顿渐不同。此不定性。在师不在根。」不是根有五性,在 师根机大小才有不定性。「所谓闻熏成种也。若遇大善知识。以如来正修行 路开导修行。则根无大小。皆成佛果。此显佛性是一因师不定故。楞伽要亲 最胜知识也。」亲近善知识,要亲近最胜的善知识。这个很重要啊!佛问阿 难说,阿难你修佛道和善知识有什么关系?阿难说,我成就果位,善知识占 一半功德。佛说,不对!你成就果位,全部是善知识的功德。

  「此则三乘皆不定摄」,声闻、缘觉、菩萨皆是不定性,看你遇到的是怎么 样的老师了。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此外道种性也」,经上说的。这是在现前,也可 以说是在分别我执、分别法执里头。「既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无有不成佛 者。何得有邪。」为什么有邪?无性随缘有邪有正。「良由所遇邪师邪教。 故成邪耳。此但邪师之过。非众生佛性之过也。」这个人讲得很清楚。「此 经圆教大乘。无机不摄。以因师邪而邪。若舍邪归正。无一不成佛者。阐提 作佛义见于此。」这个人说得很好。一阐提也可作佛,佛性是无性啊!所以 阐提也可作佛。

  经师:师父!我来念一段文好不好?

  师父:好!念吧!

  经师:因为刚才看到这段文,看得很法喜,我来供养大家。「逢善知识。依彼所作 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这段文是讲不定性,不定性非众生本觉性 地不同,众生本觉性地是无性为性。一切众生本来平等一如,以无性的缘故 ,所以随缘而现种种差别,因为有种种差别的缘故,善知识所教不同。它提 到众生本觉性地是一,因为他各个因缘不同,而有种种差别,是为不定性也 。

  师父:所以大家记住,一切佛法不出一句话,无性随缘,随缘无性。随缘无性是佛 法身,无性随缘是佛报化身。随缘无性是法身德,无性随缘是般若德、解脱 德,皆是这个道理。你在名相求,得不到的。所以有人出去到大禅师那儿参 学,回去给他师父洗澡,摸到师父的脊背说:「好一个如来藏,可是没有佛 啊!」他师父天天看经,旁边有一只苍蝇在窗户上飞不出去,给纸挡住了。 弟子说:「你这东西天天钻纸干什么?那里不能出去?」他师父一听怎么怪 怪的,原来他开悟了。人家是从性上开悟,我们勉强从教门下求悟。好!下 课了。

  ■第三十一次修学

  师父:大家耐心地修学,渐渐地入谛理,如果你入二谛以后,慢慢地其它诸谛皆可 入。我们末法时期众生根机太差,长期熏习,慢慢地首先先接近总相法,我 们不敢说得总相法,我们得不到。接近总相法以后,你就认清什么是佛法, 愈来愈认识了,慢慢地再努力不退。一本原则,深深入!慢慢就渐渐了解别 相法。到了解别相法的时候,你感觉很奇怪,这个东西很奇怪,怎么奇怪法 呢?到这个地步你就知道了,你渐渐地更深入知道真正的佛法,那你才是真 正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现在我们大家随佛出家,是名字。

  大家为什么要深入其法呢?你出家一场为了什么?从这里深入的话,可以得 菩提,可以得涅槃。末法时期的众生根机愈来愈差,不知道有几个人可以入 ,可能很少很少了,因为这个智能被什么障住了?贪瞋痴、八难。最要紧的 是淫欲,如果有人能决心断淫欲的话,渐渐可以入。不断淫欲,障住了,来 生还是堕落三涂六道。

  五性差别,我们已经搞清楚了,第一个是什么性?凡夫性。第二个是什么性 ?二乘。第三个?菩萨。第四个?不定性。第五个?外道。现在搞清楚了, 圆觉五性就是讲这个。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 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师父:「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大家看前文,菩萨种性怎么讲的?「善男子。若诸 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 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前面讲先伏二障,理障是什么?无明;事障是什么?爱,由这个地方出来大 悲方便。

  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慈悲,应该知道了。

  根据禅宗过来人说的,如果慢慢深入,认识佛法以后渐渐深入,有一天认识 自己本来面目,那就到生死边了。再跨进一步,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谁发 挥?

  悦师:什么叫大悲?什么叫爱见大悲?因为菩萨破无明是大悲,如果没有破无明, 就是爱见大悲。「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这个未悟就是指 我们凡夫,广泛地讲菩萨以下都是。师父上次有讲,经上没讲凡夫种性,只 有讲「未成佛」,也就是这个「未悟」的意思。

  以什么方便呢?「乃至示现种种形相」,示现六道。「逆顺境界。与其同事 化令成佛。」同事就是四摄法里的同事摄。化令成佛就是它的方便,是为了 导入一佛乘。前面也有讲什么方便,就是断二障的方便,就是烦恼障、所知 障,度化众生令二障断尽,才能成佛。这个都是「依无始清净愿力」,清净 愿力,清净就是无所得心,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度尽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 度者。

  师父:大悲方便,这和菩萨留爱润生有什么关系?谁讲?

  乘师:「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菩萨度化众生要有愿心,这愿心 和我们凡夫不一样,我们凡夫都是爱见大悲。菩萨有大悲方便,因为他有愿 心度化众生,知道一切法都是缘起法。缘起法无性,会归于佛种性,悲智双 运。以智导悲,依他起不落入遍计执,这样就无碍。再加上愿力,以愿力断 二障──烦恼障、所知障,就能普度众生无碍。知道缘起无性的方便法,来 入世间开发未悟,开发无量的众生,因为没有方便就没有办法度众生。

  「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譬如观世音菩萨度化 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示现何身而度化,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 摄法教化众生。以无性法度化众生,知道缘起无性,无性缘起,不变随缘, 随缘不变,这样度化众生,就不会起我人众寿相,使一切众生皆能成佛。

  「皆依无始清净愿力」,无始劫来因地修行,就知道法性无性,这样度众生 ,才不会有染净的差别。

  师父:什么是「逆顺境界」?菩萨、佛度化众生,和父母教导我们,老师教导我们 也是一样。有一种逆教、顺教,顺教在佛讲起来叫摄受,逆教叫折伏。老师 教学生也是一样,好象是「你听话啊!你很进步,给你打九十分。」这是摄 受,顺教。坏学生,打柳条子,打教鞭──责罚,那是逆教。

  现在五浊恶世众生恶性太重,你顺教则谤你,逆教则仇恨你,和你结冤仇, 这不好教。所以逆是折伏,顺是摄受。谁要讲?

  闻师:这里提到菩萨,为什么叫菩萨?前面经文有说如果理障、事障(就是所知障 、烦恼障)俱断,就是成佛。菩萨是二障已伏,他只伏无明,因为若断就是 成佛,烦恼障他也没断,因为断的话,就不能入生死度众生。我们知道众生 皆以淫欲而正性命,皆以爱见来世间的。菩萨不一样,以伏二障的因缘,所 以能方便入生死不染生死度众生。这边的菩萨是圆伏二障的菩萨,菩萨圆伏 所知障,能清净无明惑,所以能以大悲方便度众生。「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 诸世间」,世间是讲三界。

  「乃至示现种种形相」,我想这菩萨位次可能要判得很高,因为他既然能示 现种种形相,可能是地上菩萨。地上菩萨可以示现种种形相,随众生的根机 示现种种形相度化他,这一定要分证法身的菩萨才可以。

  「与其同事化令成佛」,以四摄法来度化众生,同事是四摄的最后一个,布 施、爱语、利行、同事,同事有两种,记得以前佛纲有讲到,菩萨苦与众生 同,就是入诸苦恼的世间度众生,摄他向道,才叫同事摄。另一个是乐事同 ,菩萨以勤断二障此法教导众生。

  「皆由无始清净愿力」,为什么叫无始清净愿力?众生所以不清净是因为爱 见(事障)和无明(理障),障蔽我们自性清净心。菩萨破无明能清净所知 障,所以无始的清净愿力也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能自度及度人。不同于二乘 ,二乘不回入娑婆,菩萨以清净愿力,以爱润生,假方便度众生。无始清净 愿力是讲到菩萨的大悲愿心,他是从他的本愿力来的。

  师父:你们大家逐渐都讲出来了,我可以解释解释。大家想一想,这是那类菩萨? 他是断所知障,留烦恼障,留爱润生,是这类菩萨是不是?前面讲二障已伏 ,断了所知障,不取所知障的果,还留烦恼障,留爱的一念嘛!等金刚道后 一时顿断,所知、烦恼一时顿断,转身成佛。所以这个时候,所知障、烦恼 障都叫伏,他可以入世间,这类菩萨以大悲方便能入世间。

  现在末法时期一般的众生胡涂到家了,他说我不求生西方,我要留娑婆度众 生。这要菩萨才能留娑婆度众生,到什么资格呢?他所知障已伏,实在已经 断了,留烦恼障的关系,所以说伏。菩萨破无明、证法性,破无明、证法性 的菩萨叫什么?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的菩萨叫什么?叫分证成佛。分证 成佛在那个地位呢?别教在初地以上,圆教在初住以上。我们那有资格和他 相比呢?如果我们也破无明证法性,当然可以留娑婆度众生。他破无明、证 法性有什么功德呢?圆觉经讲得很清楚,示现种种形相。我们没有办法,生 死、业报所缠,你怎么能示现种种形相呢?叫你下地狱,你就要下地狱的。 谁再讲?

  修师:「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世间有三种世间,五阴世间、众 生世间、国土世间,菩萨因为入如幻三昧,能神通变化,所以不一定现有情 众生度化,有时候也现无情来度化,如地藏经讲的。所以示现种种,开发未 悟,好比菩萨看到落叶、流水都能开悟。

  「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示现六道种种众生,度化世间。「示现种 种形相逆顺境界」,逆就是示现折伏责骂这些逆境,我感觉出家以来,都是 师父的逆教成就我的道心。有时候我想一想,今天能道心坚固,是师父责骂 出来的。有时候都很感激,觉得这都是佛菩萨的安排。因为顺境很容易堕落 ,不知道上进,所以菩萨会示现种种的顺逆境来度化众生。逆缘可以作我们 的增上缘,这都是菩萨示现来度化我们的。

  「皆依无始清净愿力」,因为菩提心就是我们的清净心。我们的清净心横遍 十方,竖穷三际,所以是无始的,没有始终的。

  师父:世间有两种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天台判的有三种:五阴世间、众生世 间、国土世间。五阴是一种,缘起法缘起众生世间、国土世间。刚才慧修讲 的是三种世间。

  「种种形相」,大家不要胡涂啊!你想一想,有位菩萨──观音菩萨怎么样 啊?就知道他为什么现种种形相了,谁讲?

  经师:这段文是讲菩萨的大悲心度化众生。「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 开发未悟。」菩萨以大悲和方便,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大悲是指悲心,方便 是指智能,悲智双运。我们了解世间的一切缘起法本来是幻现的,本来是如 幻三昧,游戏人间。这样的话,他本身才能够自在,才能入世间开导一切众 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入诸世间「与其同事化令成佛」。

  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有讲到,应以何身得度者,当现何身。应以童女身得度 ,当现童女身;应以居士身得度,当现居士身;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当现菩 萨身。他示现种种的形相来给我们作榜样。例如金山活佛示现种种逆境,来 度化我们,使我们向道。「与其同事」,他度化我们是自度、化他,令我们 向于佛道,令我们成佛。

  「皆依无始清净愿力」,依无始自性清净心才能成就大圆满觉智。讲到这里 ,我很感动的是有一首偈,说菩萨的自性清净心不可思议,可以度化众生。 那首偈是:「菩萨清凉月,悠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菩萨 有大悲心,有权巧方便,所以可以度化一切众生,都能成就菩提道。

  师父:大家想一想,清净愿力每一个人都有,你都发了啊!无始清净愿力,你都发 了。「无始」,刚才慧修讲了,清净故,无生无灭嘛!「闻钟声烦恼轻」, 下面还有一句?(答:智能长菩提生。)那你不就是发了愿力了?要不度众 生,怎么叫佛呢?谁讲?

  观师:这里讲到菩萨。我们假如遇到什么事情,都以佛菩萨为归依,所以菩萨在世 间是我们的依靠,我们都喜欢和菩萨在一起。菩萨为什么能让众生这样归依 呢?由于「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这里的大悲是同体大悲 ,菩萨为什么能够同体大悲呢?因为他把众生当作他的法身。大悲方便就是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入诸世间」,是留爱润生。本来他可以不在世间, 因为世间假如没有佛菩萨,永远不能得度,所以佛菩萨以大悲故入世间。「 开发未悟」,开示悟入,让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乃至示现种种形相」,例如观世音菩萨。「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 。」示现折摄。很早以前师父讲过,释迦牟尼佛说娑婆世界怎样不好,是折 门;阿弥陀佛是摄门,依报、正报是怎么样庄严,很快成就佛道,度化众生 ,所以大家要赶快往生西方。如果遇到很不好的境界,我们都要想那是增上 缘。

  「与其同事」,佛菩萨会示现和我们同一体,同事是讲四摄的一种。「化令 成佛」,是度一切众生皆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佛菩萨是愿,不是 业。因为清净愿力,可以使我们带业往生。例如印光大师见一切人皆是菩萨 ,唯我一人是凡夫。所以遇到任何逆顺境界,我们可以想那是佛菩萨示现的 ,可以使我们向内观照。

  另外还有一点,我们既然很欢喜佛菩萨示现,我们自己也要学习菩萨道。我 们在受戒时,问:「你是菩萨不?」就要答:「我是菩萨。」意思要提醒我 们实行菩萨道,菩萨戒里都有教我们要怎样学菩萨,经法里也有教我们学菩 萨。例如二谛理,二谛就是菩萨所修,因为菩萨深入二谛,他能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所以我们知道菩萨很可贵,我们应该学习当菩萨,让众生欢喜。 我们一起来共勉!例如我们学戒律,戒律有菩萨戒可以依循。念佛方面,以 前师父有讲过,菩萨坐禅唯念一佛。行菩萨道只有念佛最容易成就,菩萨教 我们念佛,才是无所得心、无我心,最主要是要让我们成就佛道。

  师父:慧观发挥到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个大悲方便就是那个。菩萨已经断了所 知障,不变嘛!为了随顺众缘故,留爱之一念润生,就是不变随缘。虽入娑 婆度众生,可是不变,这是二谛之德、二谛之功。希望大家各自努力!你要 知道,你要是真正得到受益,将来是不退菩萨为伴侣,命终之后有很多不退 菩萨为你伴侣。什么是不退菩萨?八地以上。要不然的话,两眼一闭,此命 一过,黄泉路上独来独往,那就苦了。不要认为眼前还算平安,没有几天啊 !人生无常啊!就算你长寿,也活不了几年。

  希望大家各自努力!障住你智能不开的,是淫欲一项,如果有人真正除淫欲 ,一日千里。现在开始查注疏。你出家一场,所为何事?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上?二三八上?一六)「方便为设化之通轨。示 现形相。如观世音随类应身。逆顺者。或为亲友以引之。或为怨家以怖之。 同事者。四摄之一。意该余三。」这个「该」当「包含」讲。「意该余三」 ,就包含了其余三项,四摄法中仅仅说其一项同事摄。「谓布施爱语利行。 清净愿力。非希望报恩。亦非爱见同体大悲。清净大愿性本具之。非别新得 。」你们看,人家解释得很好,你们大家都也发挥过了,都讲过了。

  全部佛法不出二谛,法藏讲过了嘛!什么教义、理事、有无、色空……那都 是二谛啊!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上?一一○下?一)「此答菩萨回入尘劳有几方 便之问也。谓菩萨利生方便虽多。唯以大悲为首。」有一部经叫什么经啊? 好象是毗卢遮那成佛大神变加持经,它说菩提心以大悲为首。「大愿持之。 以同事摄之。是为妙行。然菩萨度生。以四摄法。所谓布施。爱语。利行。 同事。此经重在断欲为首故。独称同事。为断爱之妙行也。苟非愿力所持。 冒然同事。无不堕者。故要依无始清净愿力也。」清净愿力才能不堕落,如 果冒然同事叫什么呢?爱见大悲。

  所以世间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爱?什么叫慈悲?你要是读过圆觉经就知道 了,有无明是什么?爱!没有无明是慈悲。无明是执我,执我的是爱,无我 是慈悲,没有我就没有分别,有分别就是爱,没有分别是慈悲。有分别就分 别我人众寿,有我人众寿相是爱,没有我人众寿相是慈悲。我人众寿相皆是 取相,取相叫爱,不取相的,实相无相的叫慈悲。取相皆有所得心,有所得 的叫爱,无所得的叫慈悲。这很容易,你再以二谛分别,遍计执的叫爱,依 他起无性叫慈悲。这个法无性随缘,随缘无性叫做慈悲,不知道的执着定性 叫爱,这不是很容易分别吗?所以世间法不知道二谛,把爱和慈悲抬杠抬得 一塌糊涂,结果还是没搞清。

  我们今天讲到此地,时间到了。入法以后,你自己可以分析、可以知道什么 是爱,你也可以讲出道理来。大家要力争上游,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愈距 离愈远,远远落后。

  ▉第三十二次修学

  师父:我们修学佛法,不根据我见,世间法一切学问都是从我见发挥的,所以叫主 观观念。我们不根据主观观念,完全凭谛理推寻,我们恐怕以我见破坏佛法 ,所以处处根据谛理。所以我才号召大家,以二谛修学,你要是会用的话, 二谛、三谛、一谛、无谛,都随便你说!佛法大家都知道,我见是第七末那 识。我们要信受佛语,依教奉行,根据佛所说的教理,不要服从自己的我见 。

  修学的时候,根据谛理推演出来,合乎谛理的,叫合理、如实,就对,这点 大家要注意到。大家了解这个道理,我们继续修学圆觉经。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 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 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我们今天把长行文修学完,大家先看这段文。大家看文要看出它的要点,「 若诸末世」,什么是末世?「一切众生」,包括什么?「于大圆觉起增上心 」,大圆觉是什么?增上心是精进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清净大愿和 发菩提心有什么关系?大家看,先把文的脉络找出来。

  「渐断诸障」,这个「诸」字,好象很多,看上文好象只有两个吧?谁会通 的可以讲。

  大家知道,根据谛理发挥啊!

  悦师:师父!我先讲,不然愈等愈紧张。这段文是从依他起边说,然后会到圆成实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这个末世就是讲我们末法的时候,乃至一切六道 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这大圆觉我们知道它有很多的名相,譬如自 性清净心、佛性、实相、圆成实性、现前一念心。「增上心」,以前师父有 说,到戒场受增上戒,也就是再精进往上的意思。「当发菩萨清净大愿」, 清净就是无所得心,以发清净无所得心才能和大圆觉相应。

  「应作是言」,以下是佛告诉我们怎么发愿,因为我们末法众生不会发愿。 「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 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愿我今者开始住圆觉,住实 相法,住圆成实性。这一定要怎样?要遇到善知识,遇到无我的人。师父说 无我是善知识,有我就不是善知识,他是教我们以无所得心契入无相法的人 。

  「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为什么教你莫值外道?因为外道邪而不正,这种邪 师终不会佛究竟了义的法。二乘有什么不好?如果是定性二乘,他不化众, 违于菩萨的本愿。二乘有所得于空,外道有所得于有,这都是以有所得心, 不契无相法。

  「依愿修行渐断诸障」,渐断就不是顿断。这个诸障,前面有讲过,烦恼障 、所知障,一个断爱,一个断无明;一个破烦恼障,一个破所知障。等到「 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清净法殿是一种形容。「证大圆觉妙庄严 域」,也就是证大圆觉,证实相法,师父刚才讲的,住佛的圆觉,依这种愿 修行,可以证大圆觉域。

  师父:这个增上,慧悦解释增上戒。增上是不住着的意思,持戒不住着于戒,增上 定;得定不住着于定,增上慧。如果住着于戒,被戒所缚;如果住着于定, 被定所缚;如果住着于慧,被慧所缚,一切无所缚,叫做解脱。好!我不多 讲了。

  策师:「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圆觉起增上心」,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末世一切众生」,就包括一切众生,若要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起精进 心。

  「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当发大菩提心,以无缘慈度一切众生。「应作是言 」,就是发愿「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为什么求善知识?因为缘起 法不可思议,无性随缘遇到外道,你就修外道法。有一句话,近朱者赤,近 墨者黑,你和善知识在一起,你就会有正见的观念,你和二乘的人在一起, 知见就会歪一边,二乘偏空。

  「依愿修行」,就是依清净大愿修行。「渐断诸障」,就是离开遍计执,离 开所知障和烦恼障,人我执和法我执。诸障断尽以后就能证到清净法身,清 净法身就是证大圆觉妙庄严。

  师父:慧策提出来了,「当发菩萨清净大愿」,他说这个是发大菩提心,不错,因 为这个愿有三个名字,就是菩提心、菩提愿、菩提行。净土法门根据菩提心 、菩提愿、菩提行演绎它的意思叫信、愿、行。菩提心就是信,以下就是愿 、行。他这里不讲信和行,只讲愿,因为这个愿最重要,信愿行以愿最重要 。因为什么?愿是启发这个信,信是由愿启发的,换句话说,倒过来讲,信 是启发那个愿,行是完成愿。净土宗不是也说吗?虽然念佛,没有往生的愿 ,不得成就,不也是这个道理?谁再讲?

  闻师:「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这里没有简别,所以说一切众生。「大圆觉」,是 指一真法界,十法界都是妙真如性,一真法界性。「增上心」,增上心刚才 讲过,或者是精进心,或者是无住心,或者是于一真法界、法界实相起随顺 行,简单说起信心,信是实相法。实相法不可说、不可得,那才叫「于大圆 觉起增上心」。

  「当发菩萨清净大愿」,菩萨以解大法的缘故,发大菩提心。大菩提心简别 三种心:凡夫、外道、二乘,凡夫和外道执着一切法有,二乘执着一切法空 。菩萨修中道法,发清净大愿是会归中道义,应该作如是言,发这样的愿, 「愿我今者住佛圆觉」,住是不离的意思,不离一真法界性,不离实相法, 这是我们的因心。因心要假缘来成就,要请善知识来开导我们。善知识就是 无我,教我们中道法的就是善知识。「莫值外道」,因为外道是落于有法的 ,见一切法都是自性法。「及与二乘」,二乘会的是无自性法。

  「依愿修行」,依我们清净大愿心起修行,行就是无所住行,一切法是清净 。「渐断诸障」,诸障我们讲起来有两种:所知障、烦恼障。「障尽愿满」 ,我们众生迷惑才有障碍,把这障──迷惑心去除就显现清净心,满清净的 大愿。「便登解脱」,解脱也是清净的意思,契合圆觉。解脱是约断德来讲 的,清净是约智德来讲的,清净是约本觉来讲,解脱是约始觉来讲,始觉合 于本觉,这是很勉强分的,事实上是分分证,分分得。「便登解脱清净法殿 」,这是譬喻。

  「证大圆觉」,就是一真法界性。「妙庄严域」,所谓庄严是离开二障── 烦恼障、所知障,简单讲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师父:大家再看它的文,找出它的来龙去脉。「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 心」,后面它讲出来「依愿修行渐断诸障」。「末世一切众生」,好象就是 前文讲的「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这好象是一般的凡夫众生。凡夫 众生发心是开始,开始就要注意到,注意到什么呢?「当发菩萨清净大愿。 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我们看一看什 么是外道及与二乘?什么是菩萨?前面讲「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 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这是二乘吧?这就是简别,不要发这个心,求 二乘法的心。凡夫发心要发大菩提心,不要发二乘心,「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

  再看什么是菩萨大愿呢?「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 。」和这段文相符合了,「先当发愿勤断二障」,完全符合。「二障已伏。 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这段文就好象 上联对下联一样对上了。

  二乘已经讲过了,什么是外道呢?「若诸众生虽求善友」,和这段文「求善 知识」差不多,「虽求善友遇邪见者」,邪见是外道,外道是邪见。「未得 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大家看看前后文,它根据前文讲的。外道是邪 ,二乘是偏。这五性都讲过,谁再发挥?

  这个「解脱」,如果了解它的意思,你就知道怎么进入解脱之道了。不解脱 有两种,都有其障,第一种是自己的我见,主观观念障住妙圆觉性,这个障 叫所知障,也叫理障,使他不得解脱,因为他被第七末那识拘束住,总执着 我见、我爱、我痴、我慢,不得解脱。第二种不解脱是烦恼,大家不离烦恼 ,不得解脱。前面讲的主观观念,我见、我爱、我痴、我慢是什么东西呢? 法我执。烦恼是人我执,大家天天生烦恼,它和人我执纠缠不清。亦不出生 死之缘,就是分不清,唯有大菩萨才能分别清,二乘算是也分别清,我们凡 夫分不清。实在讲起来,它产生的根源也是在第七末那识,一个人我,一个 法我,人我、法我不离我痴、我见、我爱、我慢,不离第七末那识,它被什 么障住?被烦恼障障住,不得解脱。

  你懂得这个道理,就知道怎么修行了,最起码你先是不起烦恼,烦恼有很多 种,有很多因缘,慢慢地渐渐断,那叫断见思惑。进一步再除理障,这样二 障才能断。二障断了,自然解脱,解脱以后无所得啊!所以它叫清净。你要 是不清净的话,就心有所住。

  根据这个道理,大家可以想一想,现在学佛的人千千万,几个能得解脱道的 呢?如果有人求主观观念,求烦恼,怎么能得解脱呢?大家试着从这里下步 ,走解脱路。还有人说我是客观,很客观的,那废话!真正客观不成立,客 观是相对主观论,把这个意见、那个意见综合起来,我的意见再主观发表出 去叫客观观念,那是相对主观论,终不是解脱道。谁还要发挥?

  修师:「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本来一切众生皆成佛,因为没有成佛时是 佛,成佛以后还是佛,大圆觉可不可以讲我们的本觉地?「起增上心」可不 可以讲是始觉?他开始发心要修行的时候,因为清净心本来具足一切法,本 来就是成佛,起这个心等于是增上的……

  师父:不是可以不可以那么说,就是那个意思。

  修师:开始发心应该发菩萨的清净大愿,菩萨的清净大愿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 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应该作是言 「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我现在住一真法界中,求善知识要成就佛菩提,不 要遇到外道,因为外道因地不真,果遭纡曲,他不能成就佛果;也不要依二 乘,因为二乘他取有余涅槃,不是究竟涅槃。所以要依清净大愿渐断诸障。 二乘断烦恼障,不断所知障,取有余涅槃。菩萨他是断所知障,留烦恼障, 留惑润生来度化众生,所以二障断尽,他愿力就圆满了,得清净法身,证大 圆觉,成就佛果。

  师父:我和大家讲,大家看到文字,见文思义,不可死于文下。「大圆觉」,「大 」翻译为摩诃,这个「大」有边际没有?它和无上是不是有点同样?「无上 」梵文叫阿耨多罗。圆觉是不是菩提?菩提翻译为觉吧?圆觉这个「圆」字 和「正」有点关系吧?这个大圆觉,你想想它和阿耨多罗无上正觉是不是像 孪生姊妹啊?不错!增上心是始觉,大圆觉是本觉。

  悦师:这里讲「渐断诸障」,就不是顿断了,他的位次是不是在大乘的始教或终教 ?怎么判呢?

  师父:它从凡夫位讲起,当然渐断是先断事障,才断理障。菩萨是断了事障,不断 爱,理障断完,等金刚喻定以后,一念之间顿断,叫留爱润生嘛!

  甫师:我想到以前师父的开示,提出来供养大家。这边的「增上心」就是精进心, 以前师父开示说精进是精进于无所得。所以我体会到这段文的意思,是讲悟 无所得,依无所得心修行,这才是菩提行。要先发愿,以菩提愿的关系,证 这无所得,叫圆觉。

  师父:你们修学的时候不要讲,师父说过怎么样,不是的,要按谛理推断,依法不 依人,开发你自己的悟性。

  我现在再和大家讲一讲,生次第,无明最细:无明生行,行生识,识生名色 ,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触,触生受,受生爱,爱生取,对不对?爱是粗了。 断的次第从粗的先断,二乘人他从爱先断了,直接断爱,取有余涅槃,不受 后有。二乘不是说,「梵行已立」,梵行已立就没有贪爱心、淫欲心了;「 我生已尽」,因为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所作皆办」,应该断的皆 断了;「不受后有」,后面再也没有生死之有了。菩萨不是,他粗的断尽, 再断细的,渐断无明。

  什么是渐断无明呢?辟支佛就是渐断无明,所以他得天眼能看一百个大千世 界,还是有爱着心。声闻人连自己的父母不管,辟支佛他虽然有爱着心,扩 大一点,还想到自己的父母。菩萨就不是了,无有停止,直断无明住地,断 得最尽了。等到无明住地断尽了,爱还没有舍啊!还度众生嘛!到等觉转身 成佛了,所知烦恼才一时顿断,现在大家搞清了吧?

  我再讲一遍,他从粗的先断,先断见思惑,菩萨不是不断见思惑,菩萨和二 乘不同的是,菩萨断见思惑以后,他不停止,进侵无明,进而侵损无明;二 乘不是,断了见思惑以后,他取涅槃了,不住了,好象读到中学,退学了。 菩萨不是,他继续读大学。一旦菩萨断了无明,断到最后,圆教有四十一品 无明,别教有十一品无明。圆教菩萨断了四十一品无明,到那个时候,还有 一分无明,把那一分无明断尽,断了见思惑,完全了了。所以在这一剎那时 间,他同时舍爱,把烦恼障也断尽。四十二品无明断尽以后,成佛。

  大家懂意思吧?我再讲别教菩萨,别教菩萨到初地的时候开始破无明,前面 还都是断见思惑。一品一品地破,十地破十品无明,等觉位破十一品无明, 十一品无明破尽了,就是金刚喻定,完全具足了,再破一品无明就成佛。在 这个时候叫金刚喻定,破尽十一品无明叫金刚喻定。开始破十二品无明的时 候,就是金刚喻定以后,叫金刚道后异熟空。在这个时候,把爱之一念顿断 ,把烦恼障顿断。怎么顿断?他早就可以断,他不断,为了度众生。就是舍 去这一念,转意生身成为法身了。以前都是意生身,以后是法身,得大自在 了。谁还要发挥?

  闻师:这边讲「一切众生」,前面提到众生是妄认四大为自身相,般若经讲众生是 五阴,照见五阴皆空,就是法身。照这边的意思,以缘起法来说是可以的, 不是离开众生来求佛,一切众生本来就是大圆觉,众生是众缘和合而有。如 果说缘起法的话,那法界都是缘起法,所以说「大」。这「大」的缘起法, 它是自性不改,清净本具,也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清净,就是圆。觉,法本来 没有迷、觉,一切众生本来是大圆满觉,可是众生迷这法界缘起的缘故,妄 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众生本来就是佛,我们只是被无始的 无明、虚妄无明所障住。懂这个道理以后就起修,就是从本觉心起始觉,起 增上心,这种心一发就直至成佛,不退、不休不息。增上心发的愿是清净愿 ,这种愿一发就知道,凡是有所得法,都是离开清净心。因为凡有所得,不 是见惑,就是思惑,这是粗的讲。如果微细讲,有所得也是一种法执。所以 应该发清净大愿,也就是我们要深信圆觉,深信法性,我们要从缘起法深入 。事实上,从缘起法深入,可以直达佛性,缘起法不是有,缘起法也不是无 ,缘起法也不是非有非无,所以也不可能停留在无边,也不可能停留在有边 。

  「愿我今者住佛圆觉」,彻证法性,因心都是这样的求善知识,能教我们如 法──依缘起法修行,「莫值外道」,因为外道还没有见法性,二乘偏于空 。「依愿修行」,依我们清净大愿来修行,凡有所行皆不违菩提心,这样你 才能渐断诸障。渐断诸障一开始就从无所得下手,这样是菩萨的因地法行。 因为无所得破一切的见,无所得一直到佛果。

  「渐断诸障」,因为诸障尽了就显我们的自性清净心,圆满我们的清净大愿 。所以「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所谓解脱就是将我们所有的虚妄执着放下 ,不被所缚,便登解脱,这时便还我们本来的面目,这是法王殿,「证大圆 觉妙庄严域」。

  师父:大家老老实实地,以谛理前进,你慢慢去开发你的悟性。大家还是受文字相 拘束,「众生」,实在说是众因缘生。众因缘生有两种,人是不是也是众因 缘生啊!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是不是众因缘生啊?众因缘 生。花、草、树木、国土是不是众因缘生啊?所以根据众生就分出两种:一 种是国土世间,这是天台立的,经上说它是无情世间。一种是众生世间,天 、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众生,经上说叫有情。众生又分出 无情、有情来了,无情叫器世间,就是国土世间,有情叫众生世间。这里它 讲众生是约有情方面来说。

  大家老老实实循序渐进,你慢慢地悟性会开发,开发以后你自动就知道经中 之义,禅宗就是所谓的开悟。现在我们看偈颂,偈颂就是重颂,我们把它念 一遍: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不得大解脱 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 若能断憎爱 及与贪瞋痴 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销灭 求师得正悟 随顺菩提愿 依止大涅槃 十方诸菩萨 皆以大悲愿 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 及末世众生 勤断诸爱见 便归大圆觉」

  师父:现在查注疏,就查上面我们修学过的那段长行文。知道缘起,浅显地说是断 烦恼障,就是究竟涅槃。

  这段文是没有很深的意思,大家看文就知道了,不必多废时间。你们现在程 度比以前不同,确实不同,你们自己可以感觉出来。还要实地修行,真断二 障,所以我们仰仗念佛法门。

  (卍续一六?圆觉直解卷上?一一○下?一一)「末世修行之人。亦当以大 愿持心故。不堕邪见也。谓菩萨修行。于大圆觉。起增上心者。此乃决志成 佛之人也。」他意思是说,从凡夫一发心就发成佛之心。「故先发愿言。我 今住佛圆觉。志愿成佛。故所求知识。莫值外道邪师及二乘劣解。」二乘劣 解是偏空慧。「坏我善根。愿得菩萨最胜知识。依教修行。渐断诸障。若得 障尽愿满。则成就佛果矣。妙庄严域。乃佛之果海也。」这段文很浅显,一 看就知道了。

  发清净大愿,学佛人一发就发菩提心。净土法门往生要发菩提心,就是发那 个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成佛之心,成佛心就是度一切众生心。一切众生是什 么众生?地狱、饿鬼、畜生要度,阿修罗、人、天要度,声闻、缘觉、菩萨 要度,那叫发无上菩提心。

  (圆觉经亲闻记?一○○?一?谛闲大师)「此段文因上有五性差别。故特 劝修。我等处此末世。既知圆觉是本有之心。全体具足。」本有之心,慧修 说过是本觉嘛!「不欠丝毫。由此二六时中。刻刻用功。常住圆觉。此圆觉 既是本具。自有体相用之三大。故曰大圆觉。悟得此理。依此起修。起。发 也。即发菩提心是也。欲成佛道。」欲成佛道就是发菩提心,不发二乘,不 发权乘心,发无上菩提心。权乘菩萨都不发,权乘菩萨是什么?十回向以前 的菩萨。

  「须发无上之菩提心。故曰增上。发清净大愿者。即四弘誓愿。」大家讲一 讲,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你仔细想,他根据什么讲的?根据二谛,不出二谛。「愿我以下。即所发 愿。七根门头。念兹在兹。方为住佛圆觉。清净法殿。即是大圆觉海。从此 方能证得自己大圆觉性。修德既具。性德方现。」修德就是修边,修道位是 修德,无学位才是性德。「名曰妙庄严域」,这段文解释没有很深的意思, 大家看文就知道了,不必多费时间。今天讲到此地,下课了。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