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宾那 憍梵波提

  学佛要学得佛心入我们的心,我们对人要很恭敬,不分男女老幼,贫富贵贱,我们一视平等,就是尊重,这样就是以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

  我们还记得常不轻菩萨,就是这样,他不管是什么人侮辱他,骂他、打他,他都是一样,闪开、顶礼、恭敬,我不敢轻视你,因为你将来也能成佛,看,用这种的方式,也是一种修行。何况我们现在要学的,就是回归佛心本性,如果这样,说不定我们所对待的人,是倒驾慈航再来的诸佛菩萨,也说不定。

  佛心对人

  谦恭待人

  人皆是佛

  如常不轻

  再另外,我们的习气,要常常提高警觉,不要有习气,有时候无心之过,也同样会惹来,我们累生累世的因果,所以常常跟大家说,修行,我们是在改变我们的习气。
不好的习气,不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形态中出现,我们要常常提高警觉,不好的习气必定要改除,要知道:

  累世习气虽弃舍

  一时轻蔑不敬重

  戏言作弄惹果报

  戒慎虔诚结好缘

  我们要时时提高警觉,我们要谨慎对待人,不要说,开玩笑的,随便啦!不可以,或者是若看到别人,有时候很无奈的习气,那是别人的习气,我们就不要无心之过,去学人那种不好看的习气,这样也不行。

  所以佛陀也是这样警惕我们,哪怕你是无心之过,同样的,你对待有修行的人,去作弄他,或者是学他的态度,让人不恭敬他,这样就会得到累世的果报。

  所以虽然已经舍弃了那些烦恼,不过习气会还在,来,我们来看看下面,两位大阿罗汉,憍梵波提与劫宾那比丘

  「劫宾那」这个名称,叫做「房宿」,因为他的父母在求子时,就是向星祈求,所以怀孕了,生下来这个孩子,就以星宿为名。

  劫宾那,在他初出家,那时他想要去跟随佛陀,在佛的身边;有一回,从他居住的地方,要到佛的精舍的途中,忽然间下雨了,雨很大,在那当中,有一间房子,这间房子是人家在烧陶的,手拉坏师傅的一间房子,所以这位初发心,将要出家的年轻人去借宿。

  这位烧陶师傅,看到年轻人能这样发心,愿意去修行,尤其是要去寻求大觉者,所以他也很欢喜,就腾出一间小小的房子,但是那间房子里面空无一物,他就用一些稻草,干稻草,替他铺一个位置,就说,年轻人,我这里只有这个空间,什么都没有,不过这些稻草铺在地上,你就暂时在这里避雨。

  这当中,天也暗了,他就在那里坐下来,开始要让心灵静下来的时候,外面的雨还是很大,忽然间进来一位修行者,这位年轻人,看到一位修行者进来,很欢喜,赶快将他用稻草铺好的位置让出来,赶快就请这位修行者坐下来,在那里坐着,坐在对面。
忽然间(发现)这位修行者,怎么这么庄严,就起了很恭敬的心,在那里向他礼拜,原来这位修行者就是佛,所以佛陀看到这位,如此虔诚的年轻人,有心要修行,开始就这样就座对他说法

  在这当中,劫宾那他就满心欢喜,这就是他的因缘,因为他有这分心,看到一位出家人,他那么恭敬,这样对待他,果然他所尊重,如此礼敬、尊重、让座的这位,原来就是他所要去追随的,大觉者--佛陀。

  劫宾那

  此云房宿

  因祷此星宿而生故

  又与佛同房宿故

  尊者出家时

  所以《阿含经》里面就这么说:

  阿含云: 我佛法

  善知星宿日月者

  劫宾那为第一

  因为劫宾那,除了他的名字是星宿,他对天的星宿很有研究,所以佛陀赞叹他,「善知星宿日月者」,「劫宾那为第一」,这位就是劫宾那比丘,他就是以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以谦恭,谦卑、恭敬的心对人,像常不轻菩萨。

  再来,憍梵波提,憍梵波提是一位很有修行的人,但是他的名称译做「牛呞」,他有牛呞病,意思就是说,这位沙门本来是很有修行,但是他就是有一种习气,这种习气与生俱来,是怎么回事?

  就是说这位沙门,在很多很多生以前,从小就出家去了,在那个僧团中,有一位老比丘,那位老比丘就是年纪大了,没有牙齿了,但是就是都有一个习气,嘴巴的形状,都会不断一直动一直动,这位小沙弥看到老比丘,很好玩,常常学他,学他嘴巴的形状,没事也一直动、一直动,像在嚼东西一样。

  有时老比丘,也会像牛在吹口哨一样,牛鸣,有这种习惯,所以这位孩子,沙弥,就是这样常常跟在他的身边,常常这样作弄他,所以就这样开始,养成他的习惯,老比丘很有修行,就想这只是孩子,都没有起烦恼。

  不过旁边的人就会跟他说,小沙弥,对老人要尊重,不要那么调皮,他又再用老比丘的形态,又再对其他的出家人,我们就能想象是一位,很调皮的小沙弥,就只是这样,变成了他的习惯。

  从此开始,五百世都出生在牛群里,五百世都是做牛,牛的那种形态、习气,就是这样。

  所以后来五百世之后,才开始又再转为人,来人生的时候,同样那个五百世前,在牛的生活中那个习气又带来人生。

  所以人生又再五百世,很辛苦,光是在五百世又五百世,是一千世,一千世以前,小沙弥的动作,虽然不是什么恶意,就是很调皮,尤其是对一个有修行者,这样的作弄,这种因果也要受报。

  所以五百世为牛,五百世后为人,习气还在,一直到佛世这个时代,虽然他已经有这个因缘,遇到佛,随佛出家,不过余习未断,那种像牛在反刍的形态,都没有断除。

  憍梵波提

  此云牛呞病

  昔作沙弥时

  轻弄老比丘

  如牛哨

  自尔已来

  五百生为牛

  次出为人

  五百生常有牛呞病

  所以佛陀看到他这么有修行,佛法都有入心,也都「逮得己利」,他的内心烦恼、无明,都断除了,「诸漏已尽」,也「尽诸有结」,但是就是习气,还是没有办法(去除),不过佛陀担心,现在跟他同世的人,若是又有不敬的行动,或是对他有轻视,也是同样会造业。

  所以佛陀为了要让人人,对这位尊者尊敬,所以佛陀开始对大家说,你们知道,他的嘴一直动、一直动,其实他是在念佛,所以让他拿了一串数珠,他就是这样在念佛。
可能就像现在一些老人家,都拿着一串数珠,一粒一粒算,我们也看他的嘴在动,可能是在那个时代,佛陀为了要让人人,不要对这位尊者,再造口业或者轻视,所以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慈悲,他就对大家说他是捻数珠念佛,念几遍就用,这一串数珠(计算)。

  念佛就是去除烦恼,要将佛的教法入心,所以希望人人对这位尊者,一定要尊重。

  甚至虽然是这样说,也当担心这位尊者到外地托钵,人间难免会有人无心之过,所以佛陀就跟他说,你要去受天人供,不要在人间托钵,要去受天人供。

  这当中,佛陀一直在人群中直到入灭时,这位尊者在天受供,但是当他听到佛陀已经入灭了,那时,憍梵波提尊者,非常悲伤,在受供当中,赶快头面顶礼,而且这样说,佛灭度了,我随去,因为像象,小象跟着象母一样,所以听到佛灭度之后,他也取入灭。

  佛入灭时

  尊者闻之

  乃云

  憍梵波提头面礼

  妙众第一大德僧

  闻佛灭度我随去

  如象王去象子随

  所以这位尊者在人间,其实只是无心之过,你看,他要入人群,佛陀就很担心。

  各位,我们要想一想,是不是无心之过,也会惹来我们累世的业报,所以我们对人做事,应该要用很虔诚的心,《阿含经》里面,佛陀这么说:

  乐在天上

  不乐人间者

  憍梵波提比丘为第一

  就是说他在天堂很快乐受供养,但是在人间就有一点烦恼,所以他乐在天上为第一,不乐人间者,这就是憍梵波提的特色。

  各位,虽然他很少在人间,都是在天堂,不过佛入灭后,同样如象子随去,可见他是多么尊重佛陀,也是在警惕我们,绝对要时时用心,不要让我们的习气养成,带来未来人间的苦。

  总而言之,大家要用心,对人处事要用心,有习气要马上改,要戒慎虔诚,跟人结好缘,这是很重要的,请人人时时多用心。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