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慈修身 善入佛慧

  以慈修身 善入佛慧

  福因善缘智慧深广之德

  皆由久远勤修深植慧根

  益友护持诸缘具足

  内修净行为道粮外行济众增慧命

  这就是要看我们平时修行,用什么样的心境面对人,我们如何来互相对待,彼此造缘;福缘,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有爱,互相利益,这都叫做福缘。

  利益,修行还有什么利益呢?有啊,能够成就我们的善根,能够成就我们的道业,这都是叫做利益。

  修行的团队,僧团的里面,必定要互相成就,你成就别人的道业,让人有道业成就的利益,自然人人也会成就你的道业,互相之间彼此造福,这就是在我们修行道中。
这个福就是要缘,一切都是缘,福因就是好缘,所以有福因、好缘,在修行的过程,就是增长智慧,智慧能深、能广,这就是德。

  内,内能自谦,人人有不同的习气,我们面对着,这么多不同人的境界,我们内心若不好好用功,很快就受外面不同的习气,影响我们的心境,所以我们内心要多下功夫,所以内能自谦则是功,这就要下功夫,这是里面。

  外面呢?我们表现在人群中,能够人和、事和,道理就和了,若能如此,世间一切都是很顺利,这就是德,我们的德,能在人群中就是随顺不逆,这就是德,所以德者得也,我们的德,就是得人缘,这叫做德。

  所以若要得人缘,就是内心要多用功,如何能和人造好因、结好缘,如此就能智慧深广,德行就能现前了,这皆由久远勤修,深植慧根,这不是今生此世而已,从久远劫来,我们就已经有这样的熏习,这样的受持

  这个受持和熏习,我们在圣人的境域里,随顺圣贤的境界,不断学、不断熏修,我们就能够法入心,自然我们与生俱来,所看的,所感觉的,自然我们的习气,就有如此透彻(净化)。

  这就是我们学佛者,从现在开始,不要说,这是很好,不过我现在还没有因缘,等到...,再等下去,不知道有没有时间让我们等?这一世不能等,其实我们从前世就没有等了,所以前世,还有过去不知道多久的以前,我们已经有和圣贤会合了。

  这个道我们开始在修、在练习,所以我们已经与生俱来,有这个福、这个缘,甚至生活的方式,看事情的观念,从小一直到长大,这都是过去,我们从久远以来,就已经有熏习过了,所以在这一世,我们必定要把握当下,不要再等了。

  所以我们勤修深植慧根,若能这样,累积这么久的时间,自然「益友护持、诸缘具足」,这就是行菩萨道不能缺少的,必定要长久以来,要修福、修善根,才能得到很多的福缘,才有办法益友护持,有很多能帮助我们。

  行菩萨道,不能缺少好的朋友,不能缺我们在佛法中的贵人,所以这些贵人,生命中贵人,成就我们志业的贵人,这都是我们的益友,这样才能具足,诸缘具足,这就是彼此之间,互相利益,互相帮助。

  「内修净行为道粮」,我们要时时提高警觉,我们的内心要好好受持,这样我们才能净行;净行,就是我们的道粮,好好修行,刚才不是说过,内,对内要好好用功,这就是我们的内修净行,心不要受污染,这就是我们的道粮。

  也是要外行济众,菩萨道还要外行,虽然我们走入人群,说是我们在帮助人,说实在的,是在增长我们的慧命,我们的慧命,道粮,都是在人群中得,这是我们大家要很了解,因为接下来的这段经文,就这么说:

  以慈修身

  善入佛慧

  通达大智到于彼岸

  《法华经 序品第一》

  这段经文,我们就能更加了解了,前面就跟大家说,要与人种好因、福缘,福因、善缘,这就是我们修行要在菩萨道中,所以我们必定要培养的,就是「慈」。

  这个慈心很重要,所以说起来,「菩萨己证无生,为娑婆众生」,其实菩萨以内修的净行,已经证到无生的境界,入大(般)涅槃的境界,他的心是寂静,无生无灭,这就是菩萨极等的境界。

  但是菩萨的慈悲,虽然已证无生,不过为娑婆世界的众生,娑婆世界芸芸众生,苦难偏多,所以菩萨不忍,就要再倒驾慈航,来人间济度众生。

  所以本来他不用再来人间,他已经可以无生无灭,就是因为众生,不得不再倒驾慈航,现相人间,因为这样无不生,所以他所示现,在这个世界、世间,他就是随缘化度,示现在六道的里面。

  六道我们都知道,天、人、地狱、饿鬼、畜生,加上了阿修罗,这就是在六道中,随境界化生,生在这六道,就是要救度众生。

  以慈修身者

  菩萨已证无生

  为娑婆众生

  无不生

  故示现六道

  所以菩萨是以三界为家,不管是色界无色界,欲界等等,菩萨都是遍行在这三界的里面,在《法华经》中,我们都知道三界如火宅,佛陀如此表示,把这个三界比喻为火宅,火宅是多么的危险、多么的辛苦,令人多么的不安?这是大家修行,都是希望能够脱离三界。

  却是菩萨自愿回入娑婆,甘愿在这种如此不安定的境界,来做他的家,把这群很顽劣的众生,当作是他的孩子,我们常常听,父母心对孩子,是绝对没有弃厌的时候,孩子再怎么坏,父母的心,还是为了孩子愿意去付出,受很多的折磨,他都甘愿为孩子去付出,这就是菩萨心。

  所以常常说,父母心就是菩萨心,所以菩萨以「四生」为子。

  「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这叫做「四生」,他把这所有的众生都称为子,不是只有人而已,所有,所有的生灵,他都当成孩子一样,那么地疼惜,那么地爱。

  其实菩萨他是,「借度众生善入佛慧」,这句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付出无所求,还要感恩,感恩,众生来成就我的道业。

  对啊!这就是以感恩心,虽然回入娑婆,绝对没有埋怨,(对)娑婆世界众生的刚强,绝对没有埋怨,还抱着这分,我就是借众生,在化度众生,众生这样来磨我,这样我才能再进步,所以说「善入佛慧」。

  「以慈修身,善入佛慧」,用慈悲来修我们的身、心,这个身、心,身要入人群,心要经得受世间,众生刚强的苦磨,这就是在成就智慧。

  所以,菩萨「不似小乘」,「视三界如牢狱」;菩萨和小乘,小乘就是声闻,他对度生没有兴趣,因为他不要再与人攀缘了,所以他要独善其身,他看三界如牢狱,他不敢(接近),他避得远远的,不敢靠近,这就是要求解脱,不敢接近这个三界。

  「四生如怨贼」,看到这些众生,好像怨贼一样,不敢再和他攀缘,我们不是常常听到有人说,好坏我都不敢攀缘了,世俗事情我都不敢理了,如这样就是视四生如怨贼,不敢再去缠住了,这就是小乘,修小乘行的人。

  菩萨以三界为家

  四生为子

  借度生

  善入佛慧

  不似小乘

  视三界如牢狱

  四生如怨贼也

  再来就是说「以慈修身」,也就是修此界所示现之身,在此界,就是人间界,菩萨他若是以现人的形态,修于此界,他虽然是在人群中,不过他内自证入,从内心,看到人群形形色色,世间万事万物的道理,让他看透了人生的道理。

  所以借着这种人的境界来修心,或者是事的境界,在恶劣的环境中,他也是借着这个境界来磨练,所以「即修于此界」,「所示现之身」,就是在这个境界中现身,在这里修行,这样就证入,将这个境界汇入内心。

  「外说利他」,「而悉以大慈悲心为本」,对外面的境界,收入我们的心,在内心已经了彻外面的境界,再向外,向人人讲法,使令众生能够转心境,转恶念为善行,这就是菩萨的智慧。

  入这个众生界中去体会,体会了众生的习气,将这个习气看透,会合道理,将道理再来转众生的心,这就是菩萨在转*轮,这就是根本。

  以慈修身者

  即修于此界

  所示现之身

  内自证入

  外说利他

  而悉以大慈悲心为本

  学佛修行到菩萨的境界,还是要植众德本,所以:

  故云以慈修身

  即谓之以大慈悲

  随时地根机而说法

  所以内修、外行,都是要以大慈悲为本,意思就是说,我们必定,这个大慈悲随时、随地,随根机来说法,什么样的根机,用什么样的方法,在什么地方,说什么样的境界,这必定要运用智慧,所以:

  入彼境界

  随彼事理

  解困而不退转

  菩萨就是要这样,入他的境界去,随那个时、地,所发生的事情,我们要进去为他们,解除那个困难,就如哪个地方有灾难,我们要用什么方法,走入那个境界去救济,不怕困难,向前勇猛精进,这样就是一种菩萨「以慈修身」,「善入佛慧」的境界。

  这都是让我们很感恩,一切的智也是不退转,就是说:

  善入佛慧

  即谓之

  入如实境界之一切智

  不退转

  通达大智

  即为证我空 法空

  不退转

  这就是菩萨,只要我们内心用功,内修信、实、诚、正,外行慈、悲、喜、舍,这都是如实的境界,这种心无挂碍,但是很认真用功付出,这就是学佛者必定要坚持,好因、好缘,才能成就世间的志业。

  各位菩萨,修行者一定要发菩萨心,我们要善入佛慧,才能通达诸法,通达大智,请大家时时要多用心啊。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