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星云大师:金刚经讲话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译文:
这时候,须菩提请示佛陀说道:「佛陀!这部经应当如何称呼呢?我们应当如何信受奉持?」
佛陀告诉须菩提:「这部经的名字就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真如法性如金刚之坚固猛利,不为物所摧毁,以此名称,你应当奉持。为什么呢?须菩提!佛陀所说的般若波罗蜜,为令众生迷途知返,离苦得乐,因此立此假名,随应众生机缘说法,其实并非有般若可以取着。只因为法本无说,心亦无名。」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有所说法吗?」
须菩提回答道:「佛陀!如来无所说法。」
「须菩提!你以为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微尘,算不算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佛陀!」
「须菩提!这些微尘,毕竟也只是因缘聚合的假相,所以如来说这些微尘,不是具有真实体的微尘,只是假名叫做微尘而已。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也是缘成则聚,缘尽则灭,空无自性,不是真实不变的,只是假名为世界而已。」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可不可以从三十二相上见到如来呢?」
「不可以的,佛陀!不可以从三十二相上见如来的真实面目。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应身为度化众生而出现的因缘假相。所以,不是如来真实的法身理体,只是假名为三十二相而已。」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恒河沙数的身命来布施;又有人只从这部经典信受奉持,甚至只是经中的四句偈而已,并且为他人解说,使其明了自性,他所得的福德远胜过用身命布施的人。」
讲话:
第十二分已校量财施与法施的功德,此分以校量内身施和法施的功德。前分佛陀已表明,受持般若者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最尊最贵,凡有经典所在之处,如佛塔庙的崇高,应受一切世间天人等众恭敬供养,足见受持般若者为第一尊贵,传布般若经典处处,即有佛分身千万亿。
第十三分显明如法受持般若的第一义谛,佛陀以假、空、真三句,涵盖大藏之精要,虽立三名,究竟一心。此三句如:
如来说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如来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在如法受持第一义谛分,我以四点来说明。
须菩提尊者已理解般若的无上尊贵,为令后世众生也能蒙受般若的法益,广为流通,因此请问佛陀,此经应立何名?如何奉持?此分缘由须菩提自受用般若的功德,而发起利他的悲心,冀使法宝流通于后末世。
一、三世诸佛同证般若
经文中,佛陀告诉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等奉持。佛陀立名之义,谓此经是离相无住之用,取此金刚喻之,以金刚之坚利,触有,则有坏;触空,则空销;触着中道,则百杂碎。言此经之真义,为扫诸法,纤埃不留。
真正奉持者,能奉事离相无住此义,即胸中不沾染半尘。《大乘入楞伽经.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三:
大慧!菩萨摩诃萨,依诸圣教,无有分别,独处闲静,观察自觉。不由他悟,离分别见,上升升进,入如来地。如是修行,是自证圣智行相。
佛陀取金刚最坚最利之喻,申明吾人本有金刚般若宝,能坏八万四千烦恼,而不被诸魔军所摧伏。此金刚般若之性德,现前人人具足,三世诸佛,历劫修行,全用此心,成道降魔,同证般若无量无边功德。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此三句表法界三观:
理事无碍观──即佛说般若波罗蜜。谓吾人迷失净心,背涅槃趣生死路,于贪瞋痴境上,枉受业风飘零,佛为破愚痴,特明示般若教。此依理成事,事能显理,即文字般若,显解脱德也。能除世间我执,为我空智也。
真空法界观──为即非般若波罗蜜。知法本无说,以会色归空,泯绝无寄,谓观照般若,以显般若德也。能除世间法执,为法空智也。
周遍含摄观──即是名般若波罗蜜。谓理如事,事如理,事理兼融无碍。知法无名无说,虽然如是,不妨向无说中示教,于无名处而安假名,即实相般若,以显法身德也。能除一切权乘法及非法执,为俱空智也。
此三句,虽然立有三名,唯是一心融摄,举一即三,言三即一。吾人若能领会三句,即解本经之眼目,与三世诸佛朝夕眠起。
虽言金刚般若之宝,人人有份,亦仗境缘福慧双修。佛陀证悟般若性德,皆从累劫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修能修,难行能行,百种积福求慧而来。佛陀示教在人间,佛的法身寂然无为,有为的色身,也向我们演说诸行无常的真理。
憍萨弥罗国的波斯匿王,曾经向佛陀请教:
「佛陀!您的功德巍巍,成就三十二相好庄严,这是天上人间所没有的,但是为什么您在传播真理的生涯中,却免不了有灾难和迫害?”
佛陀答道:「大王!诸佛如来的永恒之身是法身,为度众生,才应现这些灾害,那些伤足、背痛、患病、毁谤、瞋骂等等,乃至涅槃后,舍利分塔供养,都是方便善巧的设教。令一切众生知业报不失,能生起怖畏的心,断一切念,修一切善,不去贪恋如焰如影如幻如梦的有为色身,发起大心探求无量寿命的法身。”
佛陀用一生有为的色身,向吾人呈现世间无常苦空的法则,要人人向般若性中求,同证三世诸佛,那个不被水火劫风毁坏,亘古永存的慧命法身。
三世诸佛同证般若,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者,皆能解「无”的妙用,以系心为念,六根为用,眼不见恩怨荣辱,耳不闻称誉赞毁,鼻不嗅爱憎亲仇,舌不尝忧悲苦乐,身不住生老病死,意不在寒暑拣择。六根门头不生幻影重重,即入般若圆通妙用。
有一天,梁武帝礼请傅大士讲解《金刚经》。大士升座后,戒尺拍案一声,就下座了。梁武帝楞在一旁,不知所以。
宝志和尚问他:「陛下,听得懂吗?”
武帝回答:「我如堕五里雾中,不知方向。”
宝志和尚说:「《金刚经》本无言说,大士刚刚已为陛下道尽金刚的玄奥了。”
二、世界微尘因缘和合
佛陀举三千大千世乃为微尘所和合而成,微尘系为假法,那么用微尘集成的世界,亦无自性,悉假因缘。佛陀用微尘及世界,破凡夫二乘妄想分别的我法执。三千大千世界乃众生之依执,荡除于依报之妄执,佛果圆净之依报,方能皎然映现。《华严经》说:
三千大千世界,以无量因缘,乃成一切众生,外此而别有世界耶?悟者处此,迷者亦处之。悟者,清净心也,即清净世界;迷者,尘垢心,即微尘世界也。
诸微尘如众生妄念,烦恼客尘,障蔽净性。傅大士颂:
积尘成世界,折界作微尘;
界喻人天界,尘为有漏因。
尘因因不实,果界果非真;
果因知是幻,迷遥自在人。
诸微尘为众生妄想分别;非微尘即是一念悟来,转为妙用,前念后念湛然清明;不住清净,是名微尘。若无妄念即佛世界,一生妄执即落众生界。前念清净,即非世界,后念不住清净,是名世界。
佛陀以众生依报止处,言微尘世界原无自性,乃因缘生法,以不废假名,故设立微尘世界之名。此三句含有假谛、空谛、真谛之义:
假谛:诸微尘世界也;尘界无实性,四大假和所成。
空谛:非微尘世界也;扫去尘界假有之我法二执,即净除心垢。
真谛:是名微尘世界也。知尘界之虚妄,但不滞于清净之有,如诸佛不住空有,起无量神通大用。
以前,有一个国王,偶然听到弹琴的音乐,十分陶醉,就询问侍臣:「这是什么声音,实在是可爱曼妙呀!你去把这琴声取来给我。”大臣立即把琴带来,告诉国王道:「刚刚的可爱美妙的音乐,是这把琴所发出来的。”国王告诉大臣:「我不是要这把琴,我要的是能令人心驰神怡的美声。”大臣回答:「这把琴,是种种所成,谓有柄、有槽、有絃、有皮等,还须有善巧的乐人弹奏,如此众多因缘乃成音声。大王!美妙的乐音是因缘的假合,先前的声音,瞬间尽灭,已成过去,未成就的声音,尚待因缘的会合,我无法为大王取得幻聚的声音。”
微尘世界者就像琴声虚幻的五蕴,令世人耽湎沉溺,不知诸法无常,一切诸法假合不实的真理。众生依着五欲尘劳而住,诸佛的住处在哪里呢?
以虚空为座,以法界为床;
以菩提为门,以空慧为室。
佛陀当年于金刚座上悟道,只是一句:「奇哉!奇哉!山河大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本性,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的妄念成微尘,烦恼结习积成世界,无常不知,出离不知,无我不知,因缘果报不知。种种的微尘世界所成的五蕴幻象,让我们如盲若聋,觑见不到亲娘面孔。
三、三十二相不住诸相
在第五分中提到,不可以身相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经文旨在揭示「诸相非如来身相”,今此分更肯定如来的三十二应化身,众生不应住着,以为即如来寂灭之相。前文以微尘世界除净众生依报之妄想,今以如来三十二相扫荡众生正报之执。
真佛非形非色,故说是非相,为度有情,变化应现,所以名之三十二相。应身之相,乃福德成就;法身之相,属智慧庄严。《坐禅三昧经》说:
汝于摩诃衍中,不能了,但着言声。摩诃衍中诸法实相,实相不可破,无存作者。若可破可作,此非摩诃衍。如月初生,一日二日,其生时甚微细,有明眼人能见,指示不见者。此不见人,但视其指,而迷于月。明者语言:「痴人!何以但视我指,指为月影,指非彼月。”汝亦如是:言音非实相,但假言表实相。汝更着言声,闇于实相。
佛陀以大而世界,细至微尘;法说非说;诸相非相;乃至般若非般若,都假借言声以表实相,向吾人彰显般若不住诸相,离相之妙用。《金刚经》每一分都在打开我们局限的心眼,不再寄居蜗牛角上,走出一花一佛土,一叶一如来,大小含融的无垠法界。
有一天,波斯匿王来到佛陀座前,疑惑的问道:
「我听说佛陀自称已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是真的吗?”
佛陀含笑道:「大王!我确实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波斯匿王还是不相信地再问道:「为什么现世有很多年高的沙门、婆罗门等,他们都出家修行很久了,可是他们并未成道。佛陀出家修行不久,年纪尚轻,却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呢?”
佛陀回答:「大王!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是见缘起法,同证三世诸佛法印,而不在年高,不在修行时间的长短,在于勤息三毒,自净其意。世间有四事,虽小不可轻。一者刹帝利王子,年纪小不可轻,日后将绍继王位,号令天下。二者龙子,身形小不可轻,能呼风唤雨,吐放毒焰。三者星星之火,焰虽弱小不可轻,遇缘则成大火,燎烬山野林园。四者年少比丘,清净护念,能成法王子,作众生的福田。”
佛陀时代,波斯匿王执着年高德韶之相,而疑惑佛陀是否成道证果。如同现今学佛者,求灌顶放光,求灵感神通,佛法岂是一般野狐技俩?佛法是彻头彻尾的洗心革命,是圆证三身四证的大道。我们分隔了微尘世界,众生佛圣,觉悟痴迷,净刹秽土等妄相,不知六根是晋升净土门,不知一念清净即如如佛!一念三千不远,永恒刹那近在眼前。
刹那的善心是永恒的福报,
刹那的净心是永恒的功德;
刹那的觉心是永恒的觉悟,
刹那的无心是永恒的寂灭。
我们的心,为一巧画师,造种种心行,得种种果报。吾人行持应识尽境缘妄相,以自心为本师。
有一位年轻的太太生了重病,自知不久要离开人世,她对丈夫的爱十分执着,临死前仍不断嘱咐道:「我对你那么好,又那么爱你,我死了以后,你可不能再去找别的女人,不然我做鬼都不会放过你。”
经过了一年,她的丈夫认识另一个女人,虽然对她的遗愿有所顾忌,但是还是情不自禁,论及婚嫁。自从他订婚那天起,死去的太太都来找他,骂他薄情寡义,不守信诺,并且把他和未婚妻之间的事描述得一清二楚。因此他十分苦恼,仿佛太太的鬼如影相随,以致每晚都难以安眠。
他只好向村旁的禅师求助。禅师了解情况后,说道:
「你的前妻是个精灵鬼,无所不知,下次她再来找你的时候,你先称赞她的聪明,然后要她回答你一个问题,就是要她猜出你手里黄豆的数目,如果她回答得出来,你就答应她解除婚约。”
当天夜里,女鬼再次出现,他依照禅师所教,手里抓一把黄豆,要鬼魂回答。很奇怪的,这个精灵鬼瞬间消失无踪,从今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女鬼不过是我们妄念所成,就像禅门中所言: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由心迷惑故,慧日不明,不知心造三界,生佛一如。
四、广施妙法胜身命施
佛陀再三的以福校慧,明离相之用,以显受持经教之功。举凡第八分的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第十一分用七宝满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等,无以计量的财施功德,皆不如受持四句经教者。
第十三分,校量更进一层,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相校四句偈的功德。七宝散尽,身命放舍,内外财施,不如法施可令人返本归源的功德。如何具足法施功德呢?《宝雨经》卷一说:
善男子!云何菩萨成就法施?所谓摄受正法,受持读诵,无所希求,不为利养恭敬故,不为名闻胜他故,唯为一切苦恼有情,令罪销灭。演说妙法,无所希望:如为王、王子、及旃陀罗子,演说妙法,心尚无二,况为一切大众说法心不平等?虽复行施,而不恃此,心生我慢。善男子!是名菩萨成就法施。
法施的功德是无漏无量的,七宝有相,身命有限,而法施如日月照破黑暗;如璎珞庄严自心,如甘霖解除久旱,如巨筏引度彼岸。
有一个婆罗门女叫婆响吒,她的六个儿子相继死亡,因此思子成狂,每天披头散发,衣裳污秽,神志恍惚,四处游走。有一天婆响吒漫游到弥絺罗国的菴罗园,此时佛陀正在说法。婆响吒见到面如秋月,端严澄静的佛陀,被其威德感召,投地向佛陀泣诉道:
「佛陀!我的孩子都离我而去,骨肉拆离的锥心之痛,我只能日夜哭泣,不知要如何是好?”
佛陀慈悲的说道:
「婆响吒!这世间会合当离,恩爱无常,累劫以来,我们不断地轮回生死,不断地恩爱纠缠,为着生离死别流下的泪,已超过五湖四海的深广;所丧失的儿女亲眷,堆积的白骨胜过须弥山高,长久以来,我们走在生死黑暗的道路,不知出离解脱。婆响吒!知是苦应离,知是集应断,知是灭应证,知是道应修。当思惟四圣谛,止息情念妄想分别。”
婆响吒女闻此圣谛,心开意解,不再痴迷情识,流浪生死。
法偈圣谛的功德,如手杖,给人扶助,如甘露,令人不死,实是胜过七宝、身命的布施。《大宝集经》说:
若在村落、城邑、郡县、人众中住,随所住处,为众说法。不信众生,劝导令信;不孝众生,不识长幼、不顺教诲、无所畏避,劝令孝顺;少闻者,劝令多闻;悭贪,劝施;毁戒,劝戒;瞋者,劝忍;懈怠,劝进;乱念,劝定;无慧,劝慧;贫者,给财;病者,施药;无护,作护;无归,作归;无依,作依。
为人演说金刚妙法,应契众生根器,谈有论空,诸多演绎,如五乘共法,十八不共法等等,如第七分经文所言:无有定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禅门巨匠有见桃花缤纷,而明扑落非他物;有闻茶盖磕地,忘只手之声息。求悟者,踏破岭头千堆雪,归来!窗前梅枝已开三分。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有一天路过市场,偶然听到一段对话,心有感悟。
顾客向屠夫道:「帮我挑选一块上好精肉。”
屠夫放下刀反问道:「喂!我这里卖的,有那一块不是上好的精肉呢?”
佛陀从第一分的穿衣吃饭开始,分分无不是般若的精髓所在,只是吾人忘失本心,迷于根尘识境,不识自家宝玉,朗净明耀。
如山泉清,如银雪净;
如圆月光,如空山静。
- 上一篇:怎么读诵金刚经-读诵金刚经须知
- 下一篇:《金刚经》的思想价值及文化意蕴
- 地藏经注音版
- 无量寿经注音
- 妙法莲华经全文
- 《心经》诵读、读诵的步骤
- 《金刚经》全文-金刚经原文、译文及释意
- 地藏经原文
- 楞严经白话文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念诵及回向仪轨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注音版
- 普贤行愿品原文
- 药师经原文
- 金刚经注音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注音版
- 无量寿经原文
- 楞严经注音
- 金刚经原文
- 圆觉经原文
- 无量寿经原文
- 妙法莲华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版
- 楞严经全文
- 普贤行愿品注音版
- 《心经》全文-心经全文注音及译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普门品仪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完整仪轨
- 金刚经全文及译文
- 华严经原文
- 无量寿经全文
- 地藏经解释-地藏经全文白话解释
- 心经注音版
- 维摩诘经原文
- 十善业道经原文
- 心经的作用和好处,心经有什么作用?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 《心经》全文、心经译文解释
- 无量寿经白话文
- 金刚经译文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