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金刚经 >

星云大师:金刚经讲话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译文: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都碎成微尘,你认为这些微尘多不多呢?」

  「太多了,佛陀!为什么呢?如果这些微尘众,是实有恒常的体性,佛陀就不会说它多了。佛陀所说的微尘众,实是缘生的假相,并没有恒常不变的自性,只是一个假名而已。

  「佛陀!如来说过,三千大千世界并非即是真实恒常的世界,也仅是一个假名而已。为什么呢?如果世界是实有的,那就是一合相。如来说的一合相,也非实有,缘生则聚,分合离散,仍然不是实有不变的一合相,也只是缘散即无,一个假名罢了。」

  「须菩提!所谓一合相,没有定相可言,本是个众缘和合而有的,非空非有,如何可以言说?但是凡夫之人执着取相,贪恋执着有个真实的一合相。

  讲话:

  前分说明正报无住,即证得佛果者,不住于佛果之相,此分延伸无住之义,再以吾人依报之器界为例,阐明微尘世界虽多,非有实体,不过是因缘聚合的幻有假相,佛陀已了知器界为因缘生灭之法,因此于三千大千世界摄化众生,不取相住着,随缘自在。

  在第十三分中说:「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微尘世界的集积,不论钜细大小都离不开因缘和合,生灭来去的假相。此分再以微尘世界的当体全空,申明返妄归真,不执着于器界的妄想攀缘心。妄心止息,才能像须菩提尊者住寂静处,得无诤、离欲三昧。

  一、微尘世界虚妄建立

  前分明如来法身,无去来相,又恐行者错认,有来去者是化身,无来去是法身,不知三身不曾隔绝,非一非异。众生有来去相,佛则无来去,以三身无来去,显平等之义。佛陀以目前三种世间,一、器世间,二、情世间,三、真觉世间,三番会释,依报无住,如幻如化,虚妄所建立的假相。

  经文中说:「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指能修析色观空者。如此莫大之界,碎而为尘,即使二乘天眼,难以尽悉。虽然极微之尘,数量难计,但非实有其体。此微尘众,缘生相生,缘灭相灭,只是假合的幻相罢了!借器世间微尘众之聚散,以明非一非多,无去无来之事。

  「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前以碎三千大千世界为微尘的析色归空观”,今再用「体色明空观”,征明微尘非色非空之义。佛说微尘众者,不过是顺世俗谛而论,有个微尘众假合之相。设以真谛而言,则一尘不立,诸法性空,生灭聚散,无有自体,是为「即非微尘众”。设依中道第一义谛而论,则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尘与非尘,原为一体,同是真如,假名不碍,故云「是名微尘众”。

  《金刚经注解》说:

  人人身中,有微细善思杂念,犹如大千世界,微尘之多。此念无非影、响,虚妄建立,故云非微尘众。亦因转却无明烦恼之心,变作慈悲无碍之智,方入空寂智解,得大安乐,是名微尘众。

  从析解因缘和合的器界色法,观其虚妄不实,如人之妄念如微尘众,幻化如影如响,无有来去处。明白器世界幻相的假谛,用一切法无自性的空观,得五蕴皆空的真谛,再更进一步,入中道第一义谛,了彻非色非空,体用无碍。

  《止观大意》中,谈到观不思议境:

  境为所观,观为能观。所观者何?谓阴界入,不出色心,色从心造,全体是心。故经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此之能造具足诸法,若漏无漏,非漏非无漏等,若因若果,非因非果等。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众生理具,诸佛已成。成之与理莫不性等。谓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尘中一切尘;一一心中一切尘,一一尘中一切心,一一尘中一切刹,一切刹尘亦复然。诸法诸尘诸刹身,其体宛然无自性。无性本来随物变,所以相入事恒分。故我身心刹尘遍,诸佛众生亦复然。一一身土体恒同,何妨心佛众生异?异故分于染净缘,缘体本空空不空。三谛三观三非三,三一一三无所寄。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二,如是观时,名观心性。随缘不变故为性,不变随缘故为心。故《涅槃经》云:「能观心性,名为上定。上定者名第一义,第一义者名为佛性,佛性者名毘卢遮那。”此遮那性具三佛性。遮那遍故,三佛亦遍。故知三佛唯一刹那。三佛遍故,刹那则遍。如是观者,名观烦恼,名观法身。此观法身是观三身,是观刹那,是观海藏,是观真如,是观实相,是观众生,是观己身,是观虚空,是观中道。故此妙境为诸法本,故此妙观是诸行源。如是方离偏小邪外,所以居在十法之首。上根一观,横竖该摄,便识无相,众相宛然;即破无明,登于初住,若内外凡。故喻云:其事高广,乃至道场。中根未晓,更修下法(指更修以下「起慈悲心”及「善巧安心”等等法门)。

  所谓不思议境谓「阴界入,不出色心”而言,就「色从心造,全体是心”,亦即一念刹那心,含摄空假中三谛,为不思议妙境,非离开一念识心而以真常心为依存,因为三佛性不离刹那色心。由此,「如是观者,名观烦恼,名观法身。”

  宝通禅师初参石头希迁禅师时,石头禅师问道:「哪个是你的心?”

  宝通回答道:「见语言者是!”

  石头禅师不以为然的说道:「有见有言即是妄心,真心是离却见闻音声!”

  宝通感到惭愧,日夜精勤参究,什么才是自己的真心?十天以后,宝通又再回来请示道:「上次我答的不对,今天,我知道什么是我的心了。”

  石头禅师问道:「什么是你的心?”

  宝通回答道:「扬眉瞬目。”

  石头禅师不满意的再问道:「除却扬眉瞬目,请将你的真心拿来!”意即真心非语默动静之形相。

  宝通冷汗直冒,答道:「如果扬眉瞬目处不是真心,那么我无心可取!”

  石头禅师喝斥道:「你这拨无因果的野狐禅,万物的呈现,源于心识的运作,若言无心尽同谤法。见闻觉知,虽是妄心,但若不用心,不从假悟空,于空悟色法一如,体相无碍的第一义谛。又如何悟入生佛平等,烦恼即菩提,上妙不思议境呢?”

  宝通禅师终于言下大悟。

  微尘起于世界,轮回由于一念,妄想识心,善恶念头都在我们的一心。如何转烦恼火焰,为清凉红莲,于眼见和合的器世界的幻相,领悟到身内所依存的种种名相、地位、权势、财利、感情等建构的世界,危脆不实如果以空观析解,这些东西和器世界的微尘众一样,不过是因缘和合,暂时生起的幻相罢了!

  以前有一个国王最欢喜一个公主,从早到晚都把她跟随在身边。

  有一天下了一场雨,淌着水的地面,漂着水泡,公主看见水泡,心里非常欢喜,她对国王说:「我要用水泡,作成头上戴的花环。”

  国王告诉女儿说:「这水泡不能用手抓住,怎么能拿来做花环?”

  公主对国王说:「如果没有水泡做成的花环,我就绝食自杀。”

  国王听了女儿的话,赶快召集能工巧匠,对他们说:「你们手艺精巧,没有做不到的事。你们赶快拿水泡来,给公主做花环。要是做不成,就杀了你们!”

  工匠们个个惶恐又无奈的回禀国王:「我们无法拿水泡做花环。”就在国王要处死这些工匠的时候,走出来一个老工匠,上前禀告国王:「我能用水泡给公主做花环。”

  那个老匠人对公主说:「我不懂水泡的好坏,请公主取来自己欢喜的水泡,我替你做花环。”

  公主就去取水泡。手一碰触水泡就破灭了。一天下来,一个水泡都捞不到,公主若有所悟,放弃捞取水泡。

  公主对国王说:「水泡是不实在的,无法长久存在。还是给我个紫金花环,不会像水泡乍现乍灭。”

  要水泡花环的公主,只看到水面漾着云色彩光美好的影像,不知水泡是因缘集成的幻象,认假为真。就像凡夫者,执我、我所,由微尘妄念,虚构贪瞋痴的身心世界,心绪如野马驰逐,一念差池空空蹉跎圆彰佛土,顿证三身的大好因缘。唐朝的沩山云佑禅师言:

  幻身梦宅,空中物色,前际无穷,后际宁克?

  出此没彼,升沈疲极,未免三轮,何时休息?

  贪恋世间,阴缘成质,从生至死,一无所得,

  根本无明,因慈被惑。

  光阴可惜,刹那不测,今生空过,来世窒塞。

  从迷至迷,皆因六贼,六道往还,三界匍匐。

  早访明师,亲近高德,决择身心,去其荆棘。

  世自浮虚,众缘岂逼?

  研穷法理,以悟为则,心境俱捐,莫记莫忆。

  六根怡然,行住寂默,一心不生,万法俱息。

  二、一合相者不可说

  从微尘集成的世界,再由一个世界聚合形成三千大千世界,不论尘界都是因缘和合的假相,无有实体可得。什么是「一合相”呢?即「无二无异”、「不离不散”。因世界既可以碎为微尘,则微尘众皆离皆散,非不离不散也。微尘可以合而为世界,则三千大千世界皆二皆异,非无二无异也。由此而观,则尘界俱无自性,当体皆空,哪里是个不离不散,无二无异,恒常不变,平等一如的真性呢?

  微尘世界,实无自性,但执迷的众生以为实有,佛陀借此令众生返妄归真,从认识身外虚妄的微尘世界,识取心地真实无染的大千世界。依溥畹大师的《心印疏》言:「大千世界者,乃真如心也。即非世界者,即真如本体,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是名世界,为真如遍在一切处,有随缘之用也。”

  我们的心妄想愦闹,不能解了善恶、净秽、明闇、迷悟、圣凡、生佛同为一心。于人我起好丑喜厌,于境缘生悲喜苦乐,不能安定旷然,乐习精修,而无所著,广济危厄。般若智慧不从他求,从自心中来,如何静其身口意,处众乱中,心定如山?

  《佛说演道俗业经》:

  佛告长者:「智慧有四事!一曰解于身空,四大合成,散坏本无主名;二曰其生三界皆心所为,心如幻化,倚立众形;三曰了知五阴,本无处所,随其所著,因有斯情;四曰晓十二缘,本无根原,因对而对现。是为四。”佛于是颂曰:

  悉解其身空,四大而合成,散灭无处所,从心而得生。

  五阴本无根,所著以为名。十二缘无端,了此至大安。

  佛告长者:「智慧复有六事!一曰解色如聚沫;二曰了痛痒(受)如水泡;三曰思想如野马;四曰晓生死(行)如芭蕉;五曰察识如幻;六曰心神如影响。计本悉空,皆无处所。”佛于是颂曰:

  解色如聚沫,痛痒如水泡,思想犹野马,生死若芭蕉,

  了识假譬幻,三界无一好,分别悉空无,尔乃至大道。

  有一只狗,跑到水井边。牠瞪大眼睛,翘高尾巴,汪汪汪地吠着,刚好低下头,牠看见井里也有一只狗,和牠一样,瞪大眼睛,翘高尾巴,汪汪汪地吠着。牠不禁大怒,对着井里的狗狂吠。井里的狗也怒气冲冲,对着牠狂吠。这只狗越想越生气,便向井里的狗扑去。这只狗无知的和自己的影子诤斗,以致丧失宝贵的身命。

  故事中的狗对着自己的影子狂吠,最后愚痴的扑向水井,葬送自己的生命。对着幻影投井的狗子固然痴傻,反观凡夫心,不也是日夜于六根尘影,苦苦争休不已?于七情六欲的幻相,身陷饿鬼的饥渴,心住地狱的猛火!要怎么管理我们这颗心,战胜自己的妄想执着,我提出「心的管理八正道”给大家做参考。

  (一)贪心用无心来管理。

  (二)瞋心用慈心来管理。

  (三)痴心用智心来管理。

  (四)慢心用虚心来管理。

  (五)疑心用信心来管理。

  (六)迷心用净心来管理。

  (七)乱心用定心来管理。

  (八)妄心用空心来管理。

  「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一合相是实相之相,非空非有,因此「不可说”。但是凡夫执着器界世间为实有,执着四大和合的色身为我,执着三心迁灭不息的妄心为我,所以生生世世住于六尘妄境,徒劳生死沈没。佛陀假藉世间微尘的关系,令众生不住着依报假合的「一合相”,能从如幻不实的观空,透彻「即非一合相”。再进入深层的实教大乘,了知一合相空有一体,契入中道第一义谛。

  佛陀一生心事,皆是向无说中而说也,四十九年转法轮,无非为取相凡夫,贪着有无,所以非三说三,非一说一。诸佛如来本怀,原无三乘一乘法可得也。依溥畹大师的心印疏:「此一合相,若在器世间,则名寂光真境。若在情世间,名真如自性,佛性本体,若在真觉世间,则名清净法身。三种世间,皆具此理,正明心佛众生,情与无情,平等具足。”

  有一天,沩山灵佑禅师告诉他的弟子仰山禅师道:

  「有一个信徒,拿了三束白绢来,要我为他敲钟祈福,祝祷世界和平安乐。”

  仰山听了老师说后,故意问道:「既然信徒对佛法这么诚心,老师您收了他的白绢,要用何物酬报他呢?”

  灵佑禅师即刻以柱杖敲床三下,说道:「我将这个酬他!”

  仰山不以为然的说道:「若是这个,用作什么?”

  灵佑禅师再敲三下,说道:「你嫌这个还不够吗?”

  仰山解释道:「我不是嫌‘这个’,‘这个’是大家都有的,我认为老师不应该用大家的东西酬谢他。”

  灵佑禅师道:「你既然知道这是大家都有的,为什么还要另觅他物呢?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什么东西可以酬谢他呢?”

  仰山仍不以为然的说道:「自己虽然已备,但无他人,何缘得识?你忘了当初达摩祖师东来我国,不也是将‘这个’予人吗?每一个禅者都是承受他信物的人啊!”

  「这个”是吾人本来清净的三身四智,虽然已备,不劳他人赐予,但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门庭,不假借音声文字为缘,怎能迷途知返,乘船渡河呢?黄檗禅师说:「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当如是求。”拨去重重妄相执着,空假不碍,体相交融,刹时,万法是心光,何处不是毘卢圆满报身?

  二十九分讲述正报无住,佛不住证果之相,三十分再详示依报无住,佛不住世界之相,游行教化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心无所住。即已证得无上菩提者,不住正报依报之相。两分的经文旨在向行者明示,果法无住,是谓真正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佛的依正果报,万德庄严功德,非言说思议可及。吾人于因地修行,虽行小善,不可执着为实;虽逢小恶,不可执无业报。以般若无住心,语默动止,去来坐卧,广集福慧道粮。在《大宝积经.阿闍世王子会》:

  尔时,王子即说偈言:

  云何得端正,莲华中化生?

  云何知宿命,愿佛为宣说!

  尔时,如来了达诸行,究竟彼岸,随问而答,即说偈曰:

  忍辱得端正,布施莲华生。

  法施知宿命;汝当如是解。

  王子又问:

  云何得正念,具足智慧生。

  如法而修行,坚固不可坏?

  世尊答曰:

  不谄得正念,巧观智慧生。

  尊重所修行,护法心坚固。

  又问:

  由何等业行,得生诸佛前,

  能请微妙义,唯愿如来说。

  世尊答曰:

  于诸法施中,不曾为障碍。

  因此故恒得,值遇诸如来。

  又问:

  云何成妙相,具足三十二。

  八十随形好,观者乐无厌?

  世尊答曰:

  由施得诸相,行慈获随好。

  等心于众生,观者无厌足。

  又问:

  云何离诸难,而生于善趣?

  云何世世中,性常无放逸?

  世尊答曰:

  净信离诸难,持戒生善趣。

  由修习于空,所生无放逸。

  又问:

  云何获神通,及证宿命智。

  能永尽诸漏,愿佛为开演。

  世尊答曰:

  施乘得神通,教授成宿命。

  舍离于二边,由是尽诸漏。

  佛陀演说依正报无住,并非要吾人坐于俱空境上,说断灭法,而是要行者从器世间、有情世间中脱透而出,了知有个真觉世间,常寂光明。此真觉性,非佛独得,若能了却身心所依非实,契如不离不散的一合实相,于刹尘一念,乃至大千世界,广兴善法,圆成三德。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