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笔记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此总结应住之文,是忍即非忍之故,菩萨应离一切我法等相,发菩提心。前问云何应住?故结答云:不应住六尘生心,则离一切相;应生无所住心,则即一切法,无住生心;生心无住,则唯即与离,二无所著。三祖云:莫逐有缘,莫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下反显:若心有住,则是妄情,便著四相。故云非住,非,即妄也。下照应前文,以不住色等生心。佛说菩萨不应住色布施。下明欲知度生无我,即布施不住相,故云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不住相布施。
下引证,如来常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即布施不住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即度生无我。此二相为表里,恐空生不信,故以五语诫勉之。真而不妄,实而不虚,如则称理,不诳则无谄曲,不妄始终一贯。以此五语,则所言者,当谛信而无疑。
复以心中所得无实无虚,故称理而说,相即非相,生即非生。法华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非实非虚,非如非异。非实者,一空一切空;非虚者,一即一切即;非如者,空而不空;非异者,有而不有。前云:无有定法得菩提,无有定法可说。下喻明住相不住相得失;先明住相之失:若菩萨心,住六尘法行施,则著我相,如盲人入暗,无日光明,则无所见。盲,喻无照理之智;暗中无日光明,喻无对治之法;则不能见诸法实相。下明不住相之得:若菩萨心,不住六尘布施。如人有目,喻有照理之智;日光明照,暗则消灭,喻得对治之法。见种种色者,则见诸法实相也。上文破法相竟。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此明持经功德殊胜之文。先明得佛知见,其功德,即前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下校量持经之福,前二番约外财,第三番约内财,但言一河沙身命布施,今第四番,约多劫中日日三时,以河沙身命布施校量。初日分,早晨也;中日分,日中也;后日分,晚间也。身命之多,言事大;经劫之久,言日长。所得福德,尚不及信经之福,何况及受持解说之功德。下显法胜人尊。是经功德,不可思议者,言离相之法,如十方虚空不可以心思惟,以言议论也;不可称量者,不可以言称谓,以意度量也;无边功德者,以称性无涯,故功德亦无边也。
如来为发大乘人说,则二乘不及;为发最上佛乘人说,则非三贤境界。故能持说此经,唯佛知见是人,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此人即为荷担佛果菩提。背负曰荷,在肩曰担。一切佛法从此经出,犹如重担,能发大心,则全身担荷。偈云:空劫已前无影树,撑天柱地赤条条,新州有个卖柴汉,收拾将来一担挑。征云:何故持说此经,便为荷担菩提?释云:若乐小法之二乘,见有理事修证,即著四见,不能于此经中受持解说。四见者,即前四相。由著见故著相,相即见故。今乐大法,无四见,故能荷担菩提。
下明处胜,以显人胜,不拘天上人间,若有此经,天龙八部皆应供养。虽无有塔,即为有塔,藏佛法身舍利,皆应作礼,散华以为供养。
昔有一善书人,于虚空中写金刚经。樵牧避雨,皆向其处,常闻天乐之声。后有梵僧过而见之:「谁人书金刚经于此?」方知前人书经之验。空中无迹,尚尔作乐供养,何况全经所在之处,而无天龙供养乎?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此明转重令轻之文。前云持说此经之人,成就不可思议功德,则世人当恭敬供养,何故被人轻贱?此人过去所造恶业,应堕三恶道中,以持说此经故,转重罪令轻受,但招今世轻贱之报,则过去重罪,尽皆消灭,当得佛果菩提。
下校量持经功德。前约外财内财布施众生校量,今约供养诸佛校量。我念然灯佛已前,供养多佛之福,不及持经功德。以有相无相差别故,百分不及一者,言供佛功德,百分,不及持经之一分也。下明具闻生疑。狐疑不信者,狐兽名,因多疑,故取喻之。疑则不信,信则不疑也。下总结,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者,如来为发大乘人说,为发最上佛乘人说故;果报亦不可思议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此别明降伏之文。智者云:此文二周重说,或为后来,或为钝根。中峰云:空生复理最初之问,世尊亦如前答。空生意谓应住已明,别有降心之法,故重问发菩提心,云何应住降伏。佛亦知空生意,将前总答降伏之文,而发明之,不过换汤不换药耳。(编者注:因经文「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及「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之不同,而引起不同之解释,幸读者注意之!)何者,布施不住相,即度生无我;度生无我,即布施不住相,初非两事,答云:发菩提心,起度生心,灭度无量众生,即利他之心也。如是度尽众生,不见有生可度,即降心无我。
征云:菩萨度生应有能化所化,脱生死,证涅槃,云何不见有生可度?释云:若见有生可度,则有四相,非菩萨矣。经言:诸佛心内众生,心心作佛,则不见有所化之众生,能化之菩萨,所证之涅槃。张拙云:涅槃生死等空华。征云:何故有我非菩萨,无我名菩萨?释云:若有法发菩提心,则有我相;既无法发菩提心,则无我相,谁能度众生乎?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此明因中无法得菩提之文。前云无法发菩提心,则无菩萨,云何释迦修菩萨行?故引应住菩提无得,以明无法发菩提心,无生死可度。先引因中无法可得之义,以问空生: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菩提不?然灯,乃释迦第二阿僧祇劫中所值之佛。空生答言:善慧童子,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菩提。佛赞如是者,言其所解无谬,然灯佛所,实无有法得菩提。以烦恼即菩提,烦恼性空无所得,则菩提亦无所得。下反释,若我有法可得,然灯则不授记。下正释,以无法可得,故与我授记。
梵语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寞,言应化无为之义。若论正位中,则无记与不记;于偏位中,故有授记。古语云:万籁有心闻不得,孤岩无耳自知音。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此明果上无法得菩提之文。言因中无菩提可得,则果上无诸佛如来,故云:如来者,即诸法空义,以诸法空名如来。心经云:是诸法空相。楞严云:性色真空。
先遮错解:若有人言,如来果上得菩提,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下示正见,实无有法得菩提,即诸法如义。下转释,复恐有人生谤,若言无得,则堕断灭。故云:如来所得菩提,无实无虚。无实者,则非有;无虚者,则非无。若言有,是常见;若言无,是断见;亦有亦无,相违见;非有非无,戏论见。古人云: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
前云:无有定法得菩提,然此真如,非别有体,即一切诸法,非有非无,皆是佛法。放光云:空无边,当知般若亦无边;色无边,当知般若亦无边。古人云:青青翠竹,无非般若真如境;郁郁黄华,咸是菩提妙假心。下拂迹,即非一切法,是无实;是名一切法,是无虚,前应住无定法可得文毕。以报身不可得发明。今降伏无菩提可得,以法身不可得发明。故问空生,一切法,皆是佛法,是真如体,遍一切处,可为大矣。空生答言:法身长大,远离诸相,故名非大身,是名大身者,真如不灭故。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此合明无生可度之文。前云:释迦无菩提可得,则知无法发菩提心,亦无众生可度。故云: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度生,则有四相,不名菩萨。以无有法,远离四相,名为菩萨。是无法之故,佛说一切菩萨众生法,无有四相。引应住中庄严佛土之事以明,若见有土可严,即著四相,不名菩萨。以无土可严,故云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者,世俗谛故。下双结,既有生可度,有土可严,非为菩萨,何者名为菩萨?若菩萨通达无我相、法相者,真是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此明佛具五眼,故知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之文。初问,如来有肉眼不?答言:如来有肉眼;乃至佛眼亦如是。肉眼,见障内色,约凡夫;天眼,见障外色,约四果;阿那律陀,得半头天眼,观大千世界,犹如掌中庵摩罗果;佛得全头天眼,彻见人中无数世界不以二相。慧眼,根本智照真理,约辟支权位菩萨。法眼,后得智说法度人,约等觉。前四眼在佛总名佛眼。见佛性圆极,约如来。
云岩问道吾:大悲菩萨,用许多手眼作么?答云:如人夜半背手摸枕子。岩云:会也。道吾云:汝作么生会?岩云:遍身是手眼。
楞严云:八万四千母陀罗臂,八万四千清净宝目,皆在当人一念之中。
于意云何下,约一恒河以数沙;如一恒河中下,一河中沙以数河;是诸恒河下,沙河中沙以数界;尔所国土中下,尔所界中所有生,若干种心,一一众生所有心,颠倒分别,染净差别。
法华云: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等?如来悉知,以同体故。
楞严云: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华严云:若人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即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若言五眼,当名见,何故云知?譬如盲人瞩暗,见不在眼,而在于心。曾无心外之见,但约眼名见,约心名知,无二体故。何故悉知?如来说诸心,妄想性空,故云非心;真如不灭,故云是名为心。下释非心,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生,三际求之,了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此明福德性空之文。前云无土可严,无生可度,则布施亦无福,故以性空之福大明之。初问,若人满大千界七宝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答言:此人离相无倒行施因缘,得福甚多。佛与空生发明,若福德有实则住相,成有漏因,其福则寡;以福德性空,则离相,成无漏因,其福则多。已下三节校量文,皆因便举尔。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此明佛身非相之文。前云无菩提可得,何有相好之佛,故以即非具足明之。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亦引应住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之文。具足色身,即八十种好;具足诸相,即三十二相。即非具足,好即无好,相即无相。
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下来人间。莲华色比丘尼,化作轮王,先往见佛。佛言:空生岩中宴坐,先见我矣。又云:若人百千劫,常随于如来,不了真实义,盲瞑不见佛。是名具足者,妄无自性,全体即真。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此明无法可说之文。前云佛本无相,云何说法?故以无法可说名之。亦引应住无有定法可说之文。初遮错解:汝勿谓如来作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以如来无说而说,说而无说;若言有说,则不解如来所说义。下示正见:说法者,无法可说,如空谷答响,无心无缘,离诸分别,终日言而未尝言。楞伽云:无已说今说当说,不说是佛说。老子云:言满天下无口过。是名说法者,不妨随机演唱故。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此明众生非众生之文。前云,无菩提,无相,无说,故问未来众生,闻此经典,能生信不?以显难信之意。佛以无众生发明,意显有信。彼非众生者,本性空故;非不众生者,五蕴和合故;众生,众生者,小品云:重牒之文,如言世尊世尊,菩萨菩萨等。言众生之所以为众生者,我说彼非众生,无和合相故;是名众生者,不坏假名故。
前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尚未明无众生之义。次明三心不可得。今明众生相不可得,方显实无众生之义。
如舍利弗问辩才天女云:何以不转女身?天女言: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又如龙女,于须臾顷,变成男子,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岂可以男女老少善恶凡圣之相而分别乎!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此明菩提无得之文。空生悟无相,无说,无生,知无法得菩提,故呈解先明「无上」名菩提,言佛得菩提,为无所得耶?佛印赞如是,无有少法可得明菩提,无少法者,言菩提心,迷时轮转六道,亦未尝减。楞伽云:转三十二相,入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悟时迥出尘劳,亦未尝增。六祖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次明「正等」名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名菩提者,法界性中,无形无相,了无差别,故名平等。以平等故,不以佛为高,众生为下。离能所相,廓尔无朕,故云无有高下。古人云:过去诸佛如是,西天四七,唐土二三诸祖亦如是,某甲亦如是。
肇云:诸法不异者,岂曰续凫截鹤,夷岳盈壑然后为不异哉?言凫鵛虽短,续之则忧;鹤鵛虽长,截之则悲。但高处高平,低处低平,长者任其长,短者任其短。颂云:任短任长休剪缀,随高随下自平治。
下明「正觉」名菩提,以无四相,修一切善法,则得菩提。前云:无有少法,及是法平等,恐人堕于无修无证断灭深坑,拨无六度万行。古人云:虽然旧阁闲田地,一度赢来方始休。故云:无四相,修一切善法。起信云:虽知法性本无悭贪,随顺修行檀波罗蜜等。下拂迹,既无菩提,云何有善法?故云:即非善法,以幻化佛事,修即无修,是名善法者,世俗谛故。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此校量持经福德之文。若大千界须弥七宝持用布施,是有漏因,其福尚寡;持说此经,一四句偈,是无漏因,功德无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此明如来无生可度之文。前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云何如来亦有生可度?故云:汝等勿谓如来作念度生。汝等莫作是念。前云三心不可得,又云众生相空,岂有众生可度?若见有生可度,如来亦著四相。如来虽说有我,元非有我,而泛常之人,以为有我。众生既非众生,凡夫亦非凡夫。是名凡夫者,五阴假合故。上文交互破我相、法相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此明法身不可以相见之文。前云:不可以具足相好见如来。向下欲破非法相,故引前三十二相以问。待空生答出以相见,则住常情;不以相见,堕于断灭。初问,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正是世尊探竿在手,影草随身,若非手亲眼辨,不免落在世尊壳中。空生答云:如是,以比智知,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如隔山见烟,便知是火,既了相即无相,便可以相观如来。佛以凡圣不分难之,若以相见如来,则金轮王具三十二相,亦是如来。以轮王虽具三十二相,不了非相,是凡夫故。空生一拨便转,顺理以酬,不应以相观如来。佛印见闻不及,若以色见法身,以音声求法身,是行邪道,不见如来,以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古人云: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丛中欲透身,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此明不住断灭相之文。前云不可以相见如来,虽不住有,又恐空生住于断见。不待其问而告之曰:如若作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菩提。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东坡云:溪声即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下明毁相之失。若作念发菩提心,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肇云:譬如逃峰而赴壑,俱不免于患矣。何故发心不说断灭,以发菩提心人,于法不应说断灭相。语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莫起增上慢空见。上文破非法相竟。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此校量得忍菩萨功德殊胜之文。若菩萨将七宝充满恒沙世界布施,不如得忍菩萨功德殊胜。以有相无相不同故。忍者,无生法忍也。前云:不可以相见如来,则不见有生;不可以非相见如来,则不见有灭。以此无生无灭之法,忍可于心,名无生忍。初住菩萨境界。前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征云:何故知无我菩萨功德殊胜以菩萨不受福德相故。空生复问:菩萨既有福相,云何不受?佛云:菩萨所作福德之相,不应贪取执著,起断常见,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此明法身无去来相之文。上云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云何如来现有去来?若有人言,如来有来,则以相见;如来有去,则以非相见。是人不解佛义。如来者,法身也。无所来,则不住生死;无所去,则不住涅槃。净名云: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云: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可见者,不可见相。前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古人云:夜深不向芦湾宿,迥出中间与两头。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此明法身应身无一异相之文。前云应有去来,则有异相;法无去来,则有一相。故以尘界明之。初明碎界为尘尘不有,若人以世界碎为微尘,宁为多不?答言:甚多。若微尘实有,则不名多;以微尘性空,是故言多。则应身无去来之异相。
下明合尘为界界元无。以世界性空,元无一相,则法身无一相。
下破和合相,若世界实有,则是微尘聚为一和合相,既说三千,则非一合,以第一义中无实体故;是名一合相者,世俗谛故。
上来空生显解,向下佛与发明。一合相者,实际理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云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见和合相,迷于事法,贪著有无,起诸异见,所谓拟心即差,动念即乖。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此破我、法二相之文。前云四相,说破即是非相。又云四见,尚未发明,此乃说破亦无四见。或云四执,或云四取,名别义同。无法相义,应住降伏俱未说破,故此明之。
初除我执。若人言,佛说四见,是人解我所说义不?答言: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佛说四见,以性空故,即非四见;世俗谛故,是名四见。
下破法执,总提起前问辞云:发菩提心之人,于自利利他法中,应如是知者,即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如是见者,即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是信者,即一念净信,及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如是解者,即深解义趣,及信解受持。又如是二字,与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相照应。不生法相者,即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下拂迹,我见即非我见;如来所说法相,即非法相,离分别取著故;是名法相者,但假名故。上文节节皆破我法二执,以法相非法相,皆法执故。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此校量持经功德,及说经轨则之文。先明持经功德,若人满无数世界七宝布施,不及持经之福。云何下,说经之法,前云为人演说,依何轨则,说法无过?即法华说四安乐行之义。说经之法,不出定慧,「不取于相」者,言达境唯心,离诸分别,「如如不动」者,上「如」相似义,下「如」不变义;不动者,即定也。终日说法,无法可说;终日度生,无生可度。上言定,下言慧。何故如如不动,观一切有为生灭之法,如梦从妄见生。圆觉云: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如幻者,如结巾为兔,缚刍为狗,咒力往来,无有实体。肇云: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
如泡者,因风而有,不可久立。
如影者,因形而有,形实影虚,有待而成者也。
如露者,春霜晓露,见日则晞。
如电者,似闪电光,刹那不住。一切诸法,虚妄不实,应作如是观照,方得说法无过。
正宗分竟。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此明流通分,要将此法,流通天上人间。四众八部,非无余众,但文略耳。比丘,此云乞士;尼,即女也;优婆塞,此云近事男;优婆夷,此云近事女;阿修罗,此云无端正,男丑女美。法喜充心,故皆大欢喜,闻而思,思而修,故云信受奉行。
- 上一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郢说
- 下一篇:释金刚经
- 地藏经注音版
- 无量寿经注音
- 妙法莲华经全文
- 《心经》诵读、读诵的步骤
- 《金刚经》全文-金刚经原文、译文及释意
- 地藏经原文
- 楞严经白话文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念诵及回向仪轨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注音版
- 普贤行愿品原文
- 药师经原文
- 金刚经注音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注音版
- 无量寿经原文
- 楞严经注音
- 金刚经原文
- 圆觉经原文
- 无量寿经原文
- 妙法莲华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版
- 楞严经全文
- 普贤行愿品注音版
- 《心经》全文-心经全文注音及译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普门品仪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完整仪轨
- 金刚经全文及译文
- 华严经原文
- 无量寿经全文
- 地藏经解释-地藏经全文白话解释
- 心经注音版
- 维摩诘经原文
- 十善业道经原文
- 心经的作用和好处,心经有什么作用?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 《心经》全文、心经译文解释
- 无量寿经白话文
- 金刚经译文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